小学教育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英语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教师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现将个人的浅薄认识进行总结与归纳,希望能为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广大英语教师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

一、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

达尔文在进化论里提到“任何一个物种要想存活下来,都必须通过大自然的残酷考验。如果得以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这个物种就能生存以及繁衍;反之,将从这个世界上永久灭绝。大自然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此。”与此相对应,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同样提倡“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与自由发展的学习天性得到充分的满足与发挥,进而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我个人来讲,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例如,现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这种典型的“中国溺爱式”教育其实并不利于他们日后的更好发展。因此,在学习Unit 6 Doing housework这章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同父母一起Do some simple housework,并要求他们跟父母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将课上所学到的单词或者短语灵活运用其中,等到再上课的时候,通过英语对话的方式向我汇报他们跟父母一起做的家务。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与家务相关的动词短语,如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wash clothes等,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自身灵活运用这些语言的水平以及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生本教育”中“一切为了儿童”原则的关键所在。

二、高度尊重儿童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而郭思乐教授在“生本教育”理念中又提出了另外一种新颖、别致的观点“人之初、善本学”,认为学习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儿童天生就是优秀的学习者,他们的思维丰富、敏捷而又灵活,是我们成年人所不能企及的。例如,在一次英语课上,有个学生在文章里写道:“My father and my mother and I often go to the park.”我将My father and my mother这几个单词圈住,并用红笔标了大大的批注:“为什么不直接用parents代替呢?”后来学生告诉我,他觉得“father”和“mother”是两个不同的人,而且分开写的话更能表现出自己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的快乐心情,这是parents一个单词所不能替代的。看,这就是孩子,他们脑海中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和这样那样的约束,他们以自身的灵性不断体会着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这两次的教学经历都让我印象深刻,也促使我对“高度尊重儿童”这一具体“生本理念”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

在接下来的英语教学中,我将这一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并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反响。如,在导入Unit 1 The first day at school这部分内容时,当我说道:“Happy to see you again!I guess all of you have a very nice summer holiday...”还没说完,就有学生打断了我:“No,teacher.In the holiday,I’ve been doing my homework.”被学生突然打断,我确实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现在学生的作业负担这么重,一回到学校还要听我“打官腔”似的问候,他们心里的不满也是可以体谅的。于是,我赶紧转变了自己的导入思路:“Oh,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But can you share your homework experience in holiday to me?As a teacher,I want to know your feeling about homework?”……这样一来,既巧妙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小插曲,又充分做到了“高度尊重儿童”这一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这都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全面依靠儿童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这样阐述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地进步。”无独有偶,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表达了类似的教育观念。郭思乐教授认为,既然学习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力量来进一步激发这种学习天性,进而推动他们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这并不能仅仅依靠外在元素的强迫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教师”这一角色的地位以及意义,不断转化自身的教学理念,不但要在课堂上有效“放权”,还要全面依靠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与天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进步。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理念所大力提倡的。

例如,Unit 4 Halloween这章内容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单词和短语之外,同时更多地涉及万圣节的一些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与Halloween相关的文化知识,并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归纳。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有很多的收获:

A组:10月31日是让古凯尔特部落又欢喜又恐惧的日子,欢喜,是因为在这一天,他们会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丰收的喜悦;恐惧,则是因为这一天同时也是邪恶力量最强盛的一天,因此,为了避免恶灵的干扰,他们会加大祭祀的力度,对恶灵进行安抚。这就是Halloween的历史由来。

B组:Halloween当晚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了,他们通常都会带上恐怖的面具,穿上奇形怪状的衣服去四处讨要糖果。

C组:关于讨要糖果,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能去门前放有南瓜灯的人家讨要,另外讨要糖果的过程必须站在大门口耐心等待,不能随随便便就进对方家的屋子。

……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2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与书本知识或教师所讲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为此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他们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课程目标。

当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得以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大多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为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进程,并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本以外无边无际的现实世界中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寓道德教育于儿童的生活,进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养成。如教《城乡巨变》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状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问题:你是怎么发现家乡的变化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纷纷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他们明白了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奋斗的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一课时,我特意为学生举办了一场“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故事。在活动中,我特意把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分类,诸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之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学生的一些认识和道德观念能否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原本善良的本性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冲突,使其对学校教育产生怀疑,从而弱化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引领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并思考: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这样在生活中树立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应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检验课本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首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10分钟,喜欢怎么活动就怎么活动,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我随机提问:“你是怎么活动的?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有时学生在生活中会有不少疑惑,例如我们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要做到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等。可在现实中,他们却时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视而不见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构起自己的道德标准。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3

1.“语文”应指“语言”“文学”

“语”和“文”应该包含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文学作品自然应该包含其内。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习语文是为了满际的需要,会写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就可以了。这种意见当然也有道理,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单纯一些,目标清楚一些,不要搞得太庞杂。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把语文课程的内容限定在语言、文字及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范围之内,为了满足文学教育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另设一门文学课程。文学不是奢侈品,文学对于人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人的观点是,语文主要是指语言文学更为贴切,它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范文,从文体上向非文学性的文章作适当扩展,从内涵上可向文化方面延伸。这样为语文定位,是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的。

2.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

在我们看来,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部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文学。文学课应该以本国文学为主体,兼顾外国文学,老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中外文学作品,使学生爱好文学作品,并对中外文学有足够的估价和正确的认识,使学生从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的描写以及他们的生活和斗争中受到影响,养成高尚的人格。语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懂得语言的规律,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正确地说,正确地写。通过语言教学,使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为祖国语言的完美而奋斗。

3.语言、文学宜分科

1956―1958年间,我国曾短暂实行过语文教育的分科教学。当时之所以进行分科教学,源于对实践中语文教育质量差的探讨。虽然分科教学的尝试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但这种分科教学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首先,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是专为语言教育设计的。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组织的基本方法是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实现了教学的阶段性和有序性,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较适宜的方法,最适合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结构、知识积累和技能要求由浅到深、有明确的既定量化目标体系的学科教学,语言教学正是如此。而中学文学教育并不完全适合单元教学法。文学教育的目标如提高文学艺术鉴赏力、培养人文精神等只能是定性的目标,不可能有如语言教学那样可以从词汇语法等方面量化的目标体系。单元教学法强调的标准化、统一化、高效率,非常适宜于语言教学。但文学教育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个体性,更强调学生的领悟和教师的引导,其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在文学素养――更进一步,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不可能要求通过教学立竿见影地达到什么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用单元教学法是不太合适的。退一步说,即使语文学科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非常完美而有效的,但由于语文教育以语言教学为基础为重心的基本要求,使得语文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合文学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中学文学教育要与语言教育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其次,“新的语言观使文学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附于语言教育来进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研究都是从修辞、表达、技巧、手段的意义上来理解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认为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和材料。随着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估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语言一经产生以后,对后来的个体而言就具有先进性,个体在使用语言之前必须学习语言。但语言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堆积,也不是无意义的符号和对事物的指称代码,语言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是前人经验和心理的储蓄。人们学习和接受语言的过程,其实是学习一种文化并被其同化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影响。语言成为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人类关于实在的知识往往是在语言文化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决不能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语言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会影响人对世界的认识。

现代文学理论超出了语言“工具论”的范畴,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范畴来研究,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制约着他对形象的孕育和塑造。所以,现代文学理论把澄清语言问题作为讨论文学的存在、发展、性质和特点必不可少的前提。新的语言观使得文学理论研究对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深入。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诗学、叙事学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术语、观念和理论,如“陌生化”理论、新形式论、复义、反讽、语境、“文学是非指称的伪陈述”、“诗歌是系统地对语法规则的背离”等等。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揭示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从语言传达的角度来看,言意矛盾贯穿整个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活动的始终。作家的创作既是在使用语言,又是在不断地与语言的束缚和遮蔽对抗,在这种对抗中会创造出新的语言,或是以艺术的手法对日常的语言进行加工,产生出全新的效果。语言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接受既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学会运用他们来表达和交流。而文学的一个根本的要求是在既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上突破他们的束缚和遮蔽。

此外,语言研究虽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事实上文学研究的范围远不止如此,如精神分析批评、文化批评等与语言已经往往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或者只是将对语言的分析作为一种手段,而研究的核心与焦点并不在于此。而且在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中,语言研究虽然重要,但绝非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上。即使对文学语言进行研究,也极少单纯地进行语言形式的研究,大多渗透、穿插、承载丰富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内涵。

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内涵探析

对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内涵的理解有许多种,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1.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

张永昊、周均平在《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一书中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是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进行,忽视了文学教育,也就基本上否定了语文审美教育。这是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来认识的。这种把文学教育和语文审美教育结合研究的思路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但由于首先缺乏对文学教育内涵的科学界定,从而也就使这种研究缺少了应有的深度,有时甚至会模糊二者的关系。张、周二人在《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中也从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手段、范围和性质等方面辨析了它和文学教育的区别,认为语文审美教育比文学教育实施手段更丰富,除了借助文学形象,还可通过非文学形象进行,实施范围除了文学外,还包括语言、文章领域,在性质上文学教育具有纯审美性,语文审美教育则难完全超越实用性等等,应该说这种辨析一定程度上澄清了二者相关但不相等的关系。但正如上文所言,由于没有一个科学的文学教育内涵界定作参照,使这一切辨析仍有些雾里看花的味道,比如文学教育具有纯审美性之说,就值得商榷。从语文教育的大系统说,文学教育的基本功能特点是整合性,对各种知识的整合,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整合,对文化素养和人格建构和谐发展的整合等。

2.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实践

在笔者所见的大多数讨论文学教育的文章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确实也存在不严格区分甚至相互替代的现象,但如果就此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恐怕有失简单。首先,“教育”和“教学”是上、下位概念,存在联系但更有区别,提倡文学教育,强调的是文学教育育人立人的教育目的和效能,突出了文学教育侧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和人格建构整合的基本特点,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文学教学。其次,文学教育的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丰富补充语文教育思想,对传统的“双基”教学起一种反拨、调整、整合的作用,为新时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开展创造一个理想的实施空间,作为实施这种功能的文学教学,不仅不会取消传统的“双基”教学,反而会以其整合性充分优化语文教学系统,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状态的良好运行,所以那种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4

关键词: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是指通过对文本材料的仔细阅读,并进行精确、细致的语义分析,进而实现对文本材料更深刻的解读。其中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说语文素养怎么样;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需要教会学生什么,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内容;语文教材内容是指:针对现有教材应用什么形式教,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者选用什么文本有利于语文课程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根据所教学生素养,使用什么最佳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文本细读强化教学效果。因为同学们可以通过文本细读读出文本内容,并读出对作者的理解,读出对作品的理解,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及背后的含义。本文主要从说明文和散文角度探讨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一、文本细读强化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效果(文本来源:《海底世界》三上;《太阳》四下)

方法一: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太阳》这节内容,让学生真切感受太阳的高温,太阳的表面温度是6000℃,相当于钢铁靠近它立即变成气,再想想人的体温是36℃左右,如果发热到40℃就算高烧,则需要立即退热处理。另外,水要是加热到100℃立即会沸腾,若是皮肤碰到则会立即红肿或者出现水泡的可能性。那么太阳的表面温度是开水的六百倍,钢铁靠近它会变成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同学们体会太阳的温度是难以想象的。

方法二:换字挖句进行文本细读。《太阳》这一课中的第一段写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文用引词手法,发现使用了“差不多”和“二十几年”,那么同学们通过自读或者是朗读可以体会到这两个词语并不是通过天文学家的准确计算得来的,而是估算,通过文本细读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悟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方法三:通过图例演示进行本文细读。因为说明文中常常会涉及一些科普知识,但是这些知识通常是枯燥无味却又深奥难懂,那么教师必须通过形象且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两门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太阳》这一教学内容,发现太阳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图例演示风雪雨云的形成,让学生真正感悟正是因为有了太阳才有这些自然现象,才有了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季节。

二、文本细读强化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效果

方法一:抓线索,理思路。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材料的内在关系。因此,必须抓住散文的主要线索,有助于理清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想,也是鉴赏作者谋篇布局的本领。为了透过散文的“形散”的线索找到神的精髓,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立意。其中小学阶段的散文主要分为抒情和叙事类散文。抒情散文主要是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文本材料,习惯性用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现象、人物活动或是感情发展变化作为线索来写作。叙事散文主要是按照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安排结构,表达中心的。

方法二:品语言,悟语境。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语言美。好的散文都是语言优美凝练、思想自由灵活。优美的散文就更富有诗情画意。其中散文的语言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会更加深刻。细读散文语言的朴实自然、细读散文语言的含蓄、散文语言的诗情画意,而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往往都各具语言风格。因此,教学散文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仔细品味字、词、句,相互点拨,深入体会作者在用字精炼上下的工夫,同时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最终运用语言的能力。

方法三:借联想,领神韵。散文的联想都是源于细微的观察和精细的描述。散文的画面尽量力求得见摸得着,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另外,由于语言表达含蓄深邃,使人读后如临境生情。作者勾勒画面使得读者想象空间大、意味深长,散文诗意芬芳浓烈取决于作者丰富活跃的联想。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气氛,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深一步感悟散文中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借背景,深思考。通过作者创作历程,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都是对社会的折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了解文本的相关背景,相当于拿到了鉴赏散文的金钥匙,增强学生阅读散文的吸引力。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不但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反而适时适当地呈现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快速了解作者,走进时代,跨越时空,与诗文名家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更深切地体会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更清楚深入地理解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作者独有的情思。

参考文献:

[1]邓振英.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58-60.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79-02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可见,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时,必须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因此,不断探索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开展生本教学的实践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效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已被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因此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理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与生本教育理念对照

1.合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使学生学的更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互动和友好氛围中自觉进行知识建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多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在愉悦中学习历史,推动高效课堂的积极建构,最终达到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尝试、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搭建一个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助推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的过渡,最终推动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①生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生本教学是专门为学生而设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本教学不仅要求在教学方向上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更加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下,学生除了是教学的直接对象之外,更加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学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个体,需要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构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天赋、潜能以及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②生本教学的载体是活动。从本质意义上来说,生本教学属于开放型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并强调将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因此,活动是使学生得到自我展示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二者在教学上的原则共性

1.生本原则。教学目标和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将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

2.开放性原则。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置于一个宽广宽松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去,让学生敞开思想,主动确立结合,进行互动交流,开放合作,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鼓励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探索,又要借助小组合作的平台去拓展自我提升的空间;同时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怕犯错,敢于发现,不断创新。即为“先学后教”、“先做后教”的原则。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仍包括教师的前期准备、组织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但合作W习模式的焦点已不在教师身上,而是着重于小组的建设上。

(一)前期准备

1.分组:合作学习是经由小组合作完成的,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合作学习分组基本原则是小组具有异质性,从性别、成绩外、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社交关系及人格特质等因素考虑进行分组。

2.角色与分工:小组组成后,进行编号和分工,以便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3.准备学习材料:包括前置学习问题、导学案、评鉴标准等,于教学过程分配给各小组使用,以便有效学习。

(二)组织实施教学

1.明确任务: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具有方向感、责任感。

2.学习与指导:将合作学习的目标明确地指陈出来,让学生自学、讨论,而后分享答案,再由老师及时指导,使学生确实了解和体会,明白实现的方法,在小组学习中去行动。

3.适时评价: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动态观察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三)教学反思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观察小组学生的互动状况,评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形,以及在人际交往和小组竞争上的表现。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并酌情制定出相关的评鉴表格予以监测。

五、结论

生本课堂教学,就是要大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会得到有效增长。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历史生本课堂有机结合教学呢?

(一)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明确个体目标,展示个性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作为老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探索、又有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的角色中,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分享”与合作;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合作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自己要经常变换角色;合作学习有合作探究、也有竞争探究,所以其中也有竞争后的荣誉。在合作小组中,应该对每个个体布置明确的目标,让其展示个性,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二)精心O计,统筹安排

即确定小组学习的规模、划分学习小组。其中,划分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学习水平不同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以便于成绩好的帮带成绩差的。我们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需注意的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做好如何“导”。精心创设某种情景或途经,引导每个层次的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角色,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才能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层次互动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就感,激发学习主动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制定评价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

(四)精选精编,高效练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多层次的“自助餐”型作业题,以满足学困生、中间生、优秀生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和能力去选择,作业量和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实际以甲、乙、丙级分层布置,以期分类同步推进,整体提高。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同时也展示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与技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生本教学”理念。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oncept of Health Education

ZOU Hong-mei

(Junior High School of Honghuatao Town,Yidu,Hubei 443302,China)

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6

一、素质教育的界定

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首先,素质就是人的先天禀赋,素质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禀赋进行的针对性教育,期望能够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基本潜能;其次,素质是指人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稳定的品质机构和机能。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教学的引导,将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潜能外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素质教育模式的执行,不仅仅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同时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强点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也就是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学生的素质应该能够朝着社会的需求发展。

二、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基本构想

(一)树立三大观念

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在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首先从思想上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社会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人都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只有通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次,全面的质量观,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考试成绩是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考试成绩虽然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但是却不是唯一的标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均衡发展,这也成为素质教育下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准;最后,科学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代社会,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受教育者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目的去表现自我,自身的各种素质都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成为自身的主人;强调个体发展的自觉性,受教育者都能自觉地追求完善的、高尚的品德与人格。

(二)实行区域统筹,综合构建的教育模式

针对目前我国区域教育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实行素质教育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实行区域统筹,必须从一个区、一个县或者一个学区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综合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小学一级幼儿园、初中等各层次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各个阶段的教育必须始终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规定。在此基础上,依据每所小学的特点,对其横向联系方式和纵向发展要求做出构建,并付诸实施。

(三)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开始试点。针对条件较好的小学,实行素质教育创新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创造典型的义务教育模式。待到这一模式成熟之后,在将其实施范围扩大,带动全局发展。

(四)素质教育要结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家庭教育也是小学生接受到的最初教育形式。我国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家庭都将学生的成才之路界定为考高分,这就使得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在独生子女成为我国家庭最主要的结构的今天,思想道德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很多学生从小备受父母的呵护,在生活上面缺乏独立性,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他们日后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同时,大部分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适应的方法不当,学生从小就将学习的目标界定为寻找好工作。在优良的环境中工作,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长远的理念。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定以及素质教育模式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