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1
汪丁丁
郎咸平的一系列“救世良方”之弊端,完全植根于他对政府的盲目信任,更可惜的是,他从不意识到这一盲目性。在今天,人人可呼吁“改革”,关键是怎样改革?于是显出流派之争。相信市场还是相信政府,这是一块试金石。凡是深感计划体制之弊端的中国人,大致都对中央集权有所警惕。而郎咸平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客观上恰好是强化或倾向于强化集权的。所以,郎咸平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是治标而不治本的。
其次,我关注“郎咸平现象”,是因为这一现象,表明了中国大众心理深层躁动着的激进情绪。假如,我们在一年内实行了真正民选基础上的多党政治,那么,这样普遍的激进情绪很可能成为政见最过激的政党的选票。宣泄之后,世界能好些?空想!自我麻醉!郎咸平现象,它反映的是我们大众普遍地缺乏思考,即阿伦特感到切肤之痛的“平庸之恶”。
中国经济学界应多寻些共识
杨小刚
很显然,汪教授对郎先生的批评,建立在了派别划分基础之上。我以为这种简单的派别划分,掩盖了问题的复杂性。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问题需要超越所谓派别来看待。特别是涉及到具体问题时,我们不应动不动就用站队的方式来解决。
在这方面,经济学家茅于轼对“郎咸平现象”的评说,我认为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前辈的气度,他说:“尽管我不喜欢他的作风,但我觉得应该给人说话的权利。他讲那些话是有道理的,不是全没有道理。你不能因为不喜欢他的这种作风,就把他骂一顿。”
平心静气地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基于中国现状,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经济理论,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学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郎咸平现象”促进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李培举
有人对郎咸平现象进行品头论足,这本不应该大惊小怪,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则是对异己思想的排斥和扼杀。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2
关键词 数控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通过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可知,制造行业除需要一部分具有数控技术基本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去研究和开发新技术外,还急需一大批从事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特别是能够同时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技术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从目前数控技术应用现状来看,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比率仅为1-2%,而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到25%。由此可见,其市场潜在需求相当巨大。由于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定位是介于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工人两者之间,所以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具备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熟练的编程和操作及维修技能。因此,中职院校必须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应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2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征
(1)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中职教育的主体是培养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2)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教育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群,教学过程要为学生从业服务。(3)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心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要面向基层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2.2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不仅要体现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征,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社交和创业能力。(2)具备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以及数控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能力。(3)具备普通机床操作能力、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与规划能力、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数控加工技术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CAD/CAD/CAE一体化软件以及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积极探索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中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几年来,不少中职院校在总结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识和中职特色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专业教学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数控技术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计划,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一些中职院校(尤其是民办中职院校)的数控专业(三年制)选择“分段教学、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很好的办学途径,基本思路和做法是:
(1)“准毕业”阶段:学生在校内学年,主要完成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取得“准毕业”资格后进入社会实践阶段。
(2)实习阶段:最后一年,取得“准毕业”资格的学生在合作办事单位(主要是数控专业生产厂家)完成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为学生后续从业打好基础。
4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与探索
4.1控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市场对数控高等应用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数控专业技能,以数控应用技术特征整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分段教学,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
4.2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表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突出强调了教育的结果。
4.3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对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与整合,既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又突出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应当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那么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得到明显提高,而且教学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在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教学等多种灵活手段,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凡是能在现场边讲边练组织教学的内容,绝不在教室里用黑板、投影仪及挂图讲解。例如,在讲授数控机床编程中“坐标系定义”、“刀具补偿”、“固定循环”等内容时,均要求主讲教师在数控机床上或在数控模拟加工实训室来完成,使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能够彻底了解和真正的认识。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减少教学时数的同时,还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绝非一成不变,也不是某种固定形式,各中职院校可视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加以研究和探索,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加适销对路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3
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紧迫性基本思路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金融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不同等级的金融精英。并且不断的实行全面的改革制度,促进金融教育的紧迫性。与传统教育相比,其不仅弥补了以往金融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金融队伍。因此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当下各高校必然发展的工作趋势。
一、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也是越来越膨胀,这就造成了金融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在其改革制度中,不仅要完善金融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还要大力提高金融教学水平,使其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并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笼罩下,不断的进步和增长。另外改革政策还对金融教育者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规定其要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技术,能够为金融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显而易见,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加大其改革步伐,才能使金融行业得到长期的稳定,进而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是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逐渐走向全球化、网络化、工程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五年过渡期后,我国金融业已全融入到全球金融市场中,加剧了金融业的一体化特征,这就引起了我国金融教育教学 的紧迫性,要求必须以最高的效率和最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同样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也给新世纪的金融人才创造了很大的竞争条件,因此以传统金融产业为基础的金融教育,其影响力必然会给受教育者带来很深的烙印,使之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相脱节,须创新出更高的金融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当下社会经济的需求。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早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就以实行高等教育改革制度,我国也受这种形势所影响,及时的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从此拉开了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序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在以往的社会进程中,我国金融专业教育始终处于过专、过窄的状态,导致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全不符,再加上长期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金融知识的传播,使金融人才的培养受到很大的制约,致使教学手段无法发挥优势,极大的降低了金融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改革金融教育方式、完善教学内容和技术,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然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就已向全球化方向迈进,这也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紧迫性,急需一大批专业性、科技性、全面性的综合金融人才。相对只有实行金融教育教学的改革,确立改革目标,完善改革内容,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金融业务能力强、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高的国际型人才。同时当下金融学专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高,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十分关注,这就间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步入金融大市场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因此金融教学改革目标的建立必须紧结合实际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其更好的,满足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从而体现金融学专业教育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强化改革政策,还要为其提供完整课程体系。以往教学内容有很多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显得十分滞后,并且金融课程与教材之间的重复率太高,严重影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面对金融行业对人才的紧迫需求,新时期的金融学教材内容与课程体系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以“面向大金融、面向世界”为主要改革方针,着重于对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了满足当下金融专业的需求,须将金融课程合理的划分出两个系列,即第一系列的国际金融学,第二系列的保险学和精算学,这样才能满足人金融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了将金融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金融学科达到国际水平,就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按照相应的改革措施标准实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既关注理论问题,又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另外随着我国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对当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建立模拟教学来满足这一改革的需求,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力的推广和运用,目前模拟教学已成为各高校金融学科的必备教学模式,省去了传统教学中繁琐的实验。对于初级的金融模拟教学,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而中高级的金融模拟教学模式,则需要学校加大成本投入,不仅要购置必要的教学软件,还要引进高科技的信息接收系统,以便于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金融资讯,了解时下的金融发展动态,从而体现模拟教学的时效性和信息性。目前我国能够开展中高级金融模拟教学的高校并不多,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可以实现,因此应尽早完善各高校的模拟教学系统,使其为金融人才的培养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
(四)金融教育人才的培养
随着金融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教学制度也要实行有效的整改,采取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金融教育队伍创造良好的途径。众所周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尤其是金融专业的教师,因为其不仅可以保证金融教学的质量,也可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家先列,特别是其内部精英人才的收入,可高达平均水平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高收入的用人要求势必会给金融行业增加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同样也加剧了各高校对金融教育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怎样吸收并留住高水平人才,不仅成为各用人单位最为关键的话题,也是当下各高校引以为重的工作之一。很多事业单位都采取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方式,而高校留人方式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尽量采取一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机制,通过实行教授年薪制来争取优质的教育人才的留校任职,并对不同定额的年薪教授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以年为定量期限,规定其必须按照定量标准发表相应的论文和课题研究等作业。因此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用人体制,通过试点的方式在各金融学专业中,落实国际化的“终身教授制”方法,让一批优秀的金融学教育人才成为试行的优先者,对其解除现行年度考核机制的约束,使之成为高水平的“终身教授”。此外终身教授较普通教授相比,有着很高的约束性,既免除考核制度的限制,又可以放松身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身所喜爱的研究领域中,从而获得有创新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各高校通过实行“终身教授制”的措施,有效的激发了其他从事金融学教师的竞争能力,使其受到很大的鼓舞和自信,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在金融教育工作中创造佳绩,突显其精湛的教育水平,从而为壮大金融教师队伍贡献应尽的力量和义务。
三、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这就导致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金融学专业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政策,利用高科技技术,对教材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手段等项目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完善和调整,使其满足当下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为金融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胜刚.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12):24-25.
[2]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3):29-30.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4
关键词:报业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77-02
一、报业企业文化概述
报业是一种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一个优秀的报业企业,应该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多种因素和载体上的,取决于企业领导的决策、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取决于企业全体员工的精诚团结、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是不易被人模仿的,也不可能被随意地复制,被这种企业文化所潜移默化形成的企业氛围,可以使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得以延续,可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战斗力[1]。
二、“以人为本”是报业企业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内涵所在。同样,在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
1.报业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要以人为本
报业企业的精神内涵包括了团队精神的树立、方针政策的制定、经营理念的完善等多方面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报业都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发展目标。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确立尤为重要,这是能否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所在。因此,要积极搭建员工发展平台,提供员工发展机会,挖掘员工潜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达到员工价值体现与报业发展壮大的和谐统一。
2.报业企业文化的行为内涵要以人为本
在报业企业经营运作中,企业文化理论具体呈现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教育、管理、制度、行为等,并扩大至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关系等动态形式。作为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主导、多元发展的报业企业,应在向社会提供的各项活动和服务中时时体现出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企业文化特色,使这一企业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亲和力,达到社会大众的认同。
3.报业企业文化的形象内涵要以人为本
报业企业形象是报业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内部管理和外部展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评价。报业企业的形象是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这两个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素质决定外部形象,外部形象反映内在素质。首先,树立报业企业形象要从企业标识做起,设计要突出特色,既象征报业媒体的时效性和严肃性,又体现权威性和指导性,并通过标识表达一种报业企业精神。其次,要通过优美、现代的企业办公环境来体现。通过这些,可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强调和重视公众的满意程度,从而达到公众认知和了解报业企业的目的。
三、加强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1.加强报业企业文化建设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报业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许多报业纷纷转型,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宣传向既有政治属性又有信息服务方向转变[2]。许多报业媒体已不是过去的完全依靠国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筹自支的报业企业比比皆是,这对报业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追求更快的发展,将报业企业做大做强,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出科学、有效、合理的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加强报业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改革的需要
我国报业企业现行的采编和经营这两个核心环节,执行的是“两分开”政策,但采编和经营活动又存在着辩证统一的依存关系[3]。稳定的读者群,是报业企业的重要资源,这个具有辐射性的巨大资源是报业的一笔财富。但广告经营以至未来出现的其他经营方式与其相比,才是报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渠道之一。有过报业经验的人,应该了解,报纸的印刷和发行是高投入低回报的,广告以及未来即将出现的经营模式仍是报业企业的主打项目。反过来讲,报业的经营活动又是依附于采编活动的,简单地说,没有了报纸,就不存在包括广告在内的任何经营活动。改革势在必行,其管理也必然推行市场化管理,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3.加强报业企业文化建设是应对竞争的需要
报业企业的一项传统媒体就是平面媒体,即报纸,流传性广、覆盖面大是传统优势。随着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很大。报业企业只有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具有应对高科技发展和国外竞争带来的挑战的实力,才能充分展示出报业企业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使报业企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就要求报业企业强化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四、报业企业文化构建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模式。构建报业企业的文化必须有明确的基本思路,本文试提出以下五点基本思路。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5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普通高校;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规律等,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权威化教学态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功名化教育价值观等泯灭了学生的批判精神,扼杀了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文献。在查阅大量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认真整理、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2.2 案例分析法
以本校2008级、2009级本科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典型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新的教学模式。
2.3 访谈法
采访部分高校专家、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环境,要以他们在大学期间能掌握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为指导思想,安排教学。学生一旦掌握了某种运动项目技能和有关知识,就会不断地行进实践和提高,这样既促进了身心健康,又不断地泛化到对其它体育项目的热爱,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3.1.1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单纯的传授体育技能为中心的旧体育教学体系逐渐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健身体育”的教育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奉献精神。从全面健身、终身受益的观点出发,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突出具有健身价值、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抵御疾病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和创新能力。
3.1.2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使大学生通过在校的体育教育,掌握健身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
3.2 改革举措
3.2.1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达成了共识,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实现6个转变:(1)从应试型转变为素质型;(2)从知识型转变为创新型;(3)从灌输型转变为启发型;(4)从说教型转变为身教型;(5)从保护型转变为锻炼型;(6)从斥责型转变为赏识型。
3.2.2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然而,每周两学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仅90至100分钟,如果有效练习密度按35%计算,学生每周直接的身体练习不超过35分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也难于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其实,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在于课堂,还有一个课外的广阔天地。课外体育是课内体育的延续,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3.2.3以课程建设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是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改革的桥梁。我们认为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性,重健身性和娱乐性,而淡化竞技性。运动技术类项目应将中、小学体育课中曾出现过的内容删除,加入一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来满足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根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了基础专项课、专项课、选修课、保健课等类型。上述这些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体育锻炼提供了能力储备。
3.2.4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建成符合健康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构建高内容还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同时它又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载体。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关系到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健康教育能否顺利的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既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眼于满足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创造宽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
3.2.5考核方法向科学化、过程化、弹性化、综合化转变
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入手,改革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因此,体育成绩我们采用多维评价:(1)体育理论知识用多维评价;(2)体育理论知识情况的评价;(3)运动成绩进退步变量的相对评价;(4)学习态度及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多维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定。
4 小结
1)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建设课外体育教育体系,建立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俱乐部或成立学生体育协会,使学生在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中,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体育锻炼,掌握锻炼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构建一种多维、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与彼此影响的互动过程。通过改善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学习个体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来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3)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等。
参考文献:
[1]汪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1):86-87.
意识改革的基本思路范文6
63处通过党政联席会、职工大会、调度会,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安在公司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和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纪喜来在63处的讲话,学习公司总经理赵中厚在公司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同时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贯彻一个要求,即落实集团公司“一限、二提、三转”基本思路;围绕两个重点,即安全、稳定;抓好六项工作,即设限退出、企业改革、基础管理、专业化施工、队伍建设、企业转型。
除了召开各种会议外,该处还在办公楼前、生活区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更换橱窗,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通过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限、二提、三转”基本思路说到了心坎上,鼓舞士气、提振精神,使全处干部职工有了精气神。“3。28”事故后,许多干部职工不能迅速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不知道企业今后往哪走,有的人感到迷茫。但学习了两个讲话后大家心里顿时亮堂起来,感到集团领导站得高、看得远,为矿建企业的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有的职工说,收缩战线后,安全生产的环境会更好、优势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有的伸出手掌形容说,合拢五指、攥紧拳头,有利于向高端市场冲击。还有的职工说,作为事故单位,能够切身体会到集团公司对矿建施工板块的战略调整,是遏止住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的果断决策,是扭转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的需要,我们坚决拥护。
与此同时,为了使全处干部职工迅速从事故阴影中走出来,更加清醒地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决迅速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从5月10日起,该处党政以“3。28”事故为反面教材,在全处组织开展的“安全生产大反思”活动拉开帷幕。通过党员大会、科务会、中心组学习、职工大会、座谈会、安全专题组织生活会、安全警示教育、党课等方式,认真学习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安及公司领导在公司中层干部大会和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针对“3。28”事故中暴露的问题,对照岗位职责,深刻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想认识、组织机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安全监管、业务保安、教育培训、劳动用工、责任落实等方面进行反思,深入查找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源头性、根本性问题,按照“上下结合、全面整改、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式的安全反思。并利用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宣传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该处在《开拓者》报、OA平台设立了专刊和专栏,陆续刊发基层各单位班子成员、机关各部室撰写的自查报告。处工会、团委在全处启动了网员、岗员安全联查活动。目前全处已全面掀起“安全生产大反思”活动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