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06-02
中国正在由就业时代向创业时代迈进,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已经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实施给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立足实际,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统一的概念,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
从国家层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社会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从高校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各高校应当立足国内实际,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积极适应时代背景,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思路
我们处在一个创业的时代,放眼全球,创新正成为各国发展最为倚重的元素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将毕业生培养成求职者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思维活跃,紧跟时展的步伐,有较强的创造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更能够推动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接轨”,积极适应时展需要。
(二)建设内容
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实施院校二级管理,三轮驱动,四个融合,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1.一个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意意识,促使学生把握创新机会,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2.二级管理。学校通过以竞赛为抓手,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平台,推进教学、学习方式改革,引入考核方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化、项目化、学分化。学院通过培育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认真落实课程教体系改革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常态化。
3.三项驱动。以“竞赛驱动”为抓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项目驱动”、“暑假创新集训”、“寒假科研集训”活动全覆盖,全面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提升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大赛、科研、实践加强校际间双创教育改革的交流,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一体化发展。
4.四个融合。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和社会管理四融合”方式实现过程控制,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内涵,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在教学管理方面,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管理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结合,看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积极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践行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具备创业素能与通才特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管理方面,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不仅仅是求职者,也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5.五位一体。构建创新文化、创新课程体系、竞赛+科研+实践、实践平台、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高校教育是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的土壤,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立足国内实际,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新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改革推动创新创业,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教师,打破院系间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专业选修,并设计了专业学位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与平台建设共同推动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
以大赛、科研、实践为抓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创新”,促“创业”。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成果与社会投资对接,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形成了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
探索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宣传、信息咨询、活动交流、项目申报、企业注册、资源对接等服务,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提供纽带和桥梁,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使创新创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实现创新与创业接轨,创业与社会接轨。
通过竞赛、科研、实践孵化创业项目,结合“互联网+”的大好形势,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建设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同学们要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良好创业平台与丰富资源,不断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三、相关保障措施建设
1.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和资金支持。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督促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以竞赛+科研+实践为抓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途径统筹安排资金,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扶持力度,资助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针对大学生创业设立风险基金。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主持参与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将创新创业打造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把创新创业文化纳入大学的文化建设中,激发学生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Constru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JING Li-xian,LI Juan,MEI Guo-ho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HeBei 063000,China)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多元化考核改革;考核方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任务和措施,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后的分析反馈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科院校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
一、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的思路
1.以考核改革构建学生为主的“教与学”模式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导向,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2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可推行平时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取课堂练习、作业、读书笔记、学习表现、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课堂演讲、实践操作等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这种办法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改革考核内容,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是考核改革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建议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为:60%平时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由3~5个部分组成,采取“N+2”模式,其中“2”是指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后作业两项考核形式,“N”则采用课堂练习、读书笔记、课堂综合表现、小论文、课堂演讲等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考核权重要设置合理,如出勤占10%,课堂综合表现占15%,作业完成情况占15%,阶段性测验占20%等。[3 ]
3.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保证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平时成绩组成及权重分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确定,制订详细的考核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考核的每项条例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使得每项给分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
4.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根本方法就是评估与反馈,通过严格的评估做好过程、结果管理。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师生随时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订考核方案。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分析,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总结经验、研讨问题、纠正偏差,寻求更好的考核改革方式。[4 ]
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课程改革方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无线通信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其他考核方式
1.课堂Presentation考核
增加课堂Presentation考核环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去关注该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及考研,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克服怯场心理。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选取专业前沿技术或者是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准备,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选题8分、内容12分、演讲4分、效果6分。课堂Presentation评价表如表2所示。
2.BOPPPS微课设计考核
微课设计内容为通信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波导效应、乒乓效应、孤岛效应、多普勒效应、记忆效应、呼吸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等。通过对这些效应的准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PPT制作能力、讲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让班里其他学生认识并且理解这些通信效应。
微课设计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微课教案设计20分,微课展示环节10分。具体微课设计评分细则如表3所示。
将课程总成绩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穿插着考核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显著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学生能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除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外,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适应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较好的考核模式,其“过程考核”的理念、课程考核项目设置、考核评估与反馈等是课程考核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红建.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2]宋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数学三环教学法研究[J].学科教学:数学,2007.
[3]姚雷.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 管理学家,2014(9).
[4]陶燕丽.刍议高校《中国地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改革;应用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多元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4-80-03
引言
操作系统属于底层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心脏”,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1]。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要求高等教育实施改革,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要求高等院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先导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听课,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去实践,根本无法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谈不上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新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探索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式,找到有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多年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经验,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操作系统课程一般都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其中,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侧重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基本都是按照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功能来介绍,包括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几大部分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一些算法的模拟仿真。这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也不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归纳操作系统课程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讲授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最新发展与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相辅相成,操作系统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操作系统受到当时软硬件技术的限制,在设计目标和实现方面都较简单,它的设计原理和开发技术对于现代操作系统已经不适用了,如作业的概念、内存管理中的覆盖技术等,现代操作系统运用了一些语音控制、嵌入式、触摸屏等新的概念和技术,而这些内容在大部分高校的教材中都未曾体现[3]。⑵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性较强,抽象概念多,实现机理复杂,学生在学习绪论时就会接触许多新概念,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较少,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⑶实践环节薄弱操作系统课程由于其本身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教师在理论讲解方面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其原理的内涵,而减少了实验学时,久而久之,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而且,实验的安排大部分也只停留在对一些算法的验证和仿真,这样的实验并不能让学生对一个真实的操作系统有全面的认识。⑷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课程的考核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试方式,考核评价无法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忽略了实践环节的考核,学生会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态去学习,所以该课程起不到真正的先导作用,根本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学改革方案的构建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质量,针对操作系统课程,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绪论、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统接口这几大部分。绪论部分是对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总体介绍,起引导作用,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章节都要做详细介绍,因此,对绪论部分应做适当的详略处理,让学生重点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概念和作用,而具体的原理都略讲,告知学生先明白操作系统“做什么”,至于“为什么能做”则在学完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后就会明白。后续章节应重点讲授基本原理与核心实现技术,并且结合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讲解操作系统实现的一些最新的技术,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算法在实际操作系统中的实现方法,增强课程学习的实用性。
2.2以“应用创新”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越难越好,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应用创新的理念,其关键在于增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4]。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凝练一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在讲解时,逐步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互相探讨得出结论。例如在讲授进程管理部分的死锁问题时,教师先给出死锁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使用计算机的实际体会和前面所学的知识,举一个死锁的实例,讨论分析产生死锁的原因和个人认为处理死锁的方法。在学生谈了自己对问题的想法之后,教师做补充讲解和说明,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思维,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了勇于思考、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可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2.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
学生的就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计算机类专业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5],而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因此,必须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大致分为验证型、模拟设计型和综合设计型三类。验证型实验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抽象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进程的创建、控制、通信、同步等,这类实验比较简单,需要很少的学时即可完成。模拟设计型实验主要是增强学生对操作系统整体结构的认知,注重操作系统基本工作原理的实现和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设置各种处理机调度算法、内存动态分区分配算法、SPOOLing技术、页面置换算法以及磁盘调度算法等的实现。而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强调操作系统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主要以操作系统的程序接口API的设计和应用开发为主,如线程的并发管理等,这类实验通过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开拓设计思路,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创新的思维。
2.4实现多元化考核,注重过程性培养
操作系统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理论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易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往学生养成了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的习惯,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考核,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将操作系统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末理论考试、实验考核三大部分,最终通过加权确定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上课和上机实验的到课情况;期末理论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实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完成情况,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善,现场对实验过程的讲解等几方面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既强调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又测验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领悟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创新能力。
3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而且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通过分析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尝试调整教学内容安排,以应用创新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了操作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在提高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收到了更好的成效,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计算机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侯利娟“.操作系统”课程的几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77-78
[2]赵俊生,寿永熙,马志强,秦俊平“.操作系统”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5-167
[3]杨丕华.高职高专Linux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时代,2014.4:64-65,68
[4]林和,李海博,李小伟,李永礼.做好“计算机操作系统”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4:6-7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29-02
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创业创新的大潮中,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教育要面向时代,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伟大使命,为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1],如何让学生拥有创新应用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
全国目前有14000多个工程教育专业,占高等学校专业总布点数的 ;工程专业类在校生超过400万人,占全国本科总数的。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教育界对工程教育非常关注,从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等多方位进行积极的探讨改进。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工程措施上的综合学科,是环境保护产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3],将来能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4],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技术人才。目前很多院校在环境工程教育中上存在诸多不足,实践教育弱化趋势尤其明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重“学”轻“术”,造成工程性缺失和创新性不足。为此,以环境工程学科为例探讨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社会背景
在科本生培养过程中,当前高等学校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改革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1.工程教育认证。我国从2005年开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使得一直强调的“提高教学质量”第一次有了明确合理的参照标准,几乎所有相关院校都对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申请工程教育认证的各高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07年下半年启动了认证工作。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估,由专门职业学会会同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出发点,强调工程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以提高工程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推进创业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强国之策[5]。这相应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创新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
4.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我国目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压力巨大[6],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极大,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起来,国家已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7]。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环保产业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未来发展潜力巨大[8],亟需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鉴于上述社会背景,基于社会需求和环境工程专业特点,以提升工程能力为目标,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环境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本土性等特征日益突出,覆盖面也不断扩展。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工程毕业生应当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工程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创新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体来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3.具有环境工程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能力。
4.熟悉国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5.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理论及技术前沿、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环境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试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的能力;归纳、整理、分析试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以工程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我校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在课程建设方面按照“加强基础、深化实践”的原则来改进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如下。
1.学科基础课的构成。除跨学科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课外,重点以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为基础课,凸显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化学污染物监测治理方向基础雄厚的特色,各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此外,设置了生物生态类(包括环境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生物化学)及工程类基础课程(电工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流体力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应用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构成。主干课程为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水、气、土壤、固废、噪声分别设置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专门课程。理论教学成为系统传授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9]。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本科生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重点改革内容,新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学化工类基础课程实验;(2)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设计;(3)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该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实验;(4)集中实践课程,利用三周进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讲义与学生方案设计相结合,进行工业废水处理、生活废水处理、水质综合监测评价和数据的质量控制;(5)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在二、三、四年级开设;(6)毕业论文(设计),利用第八学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研究性实验或工程项目方案设计。
上述各实践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了课程设计、验证性实验、综合实验、现场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能力五级培养模式,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通过从模拟验证,到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最后完成独立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实验室工作的适岗时间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从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来看,实践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又是人的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人的创新活动成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研究性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近年来,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依托环保行业企业、面向社会的培养新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应用型课题的科研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方式,通过上述一系列课程建设手段,逐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学科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邱荣富,唐方利,李相林,周剑.对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08,(7):131-132.
[2]黄丽坤,王鑫,夏至,黎晨晨,徐忠,吴春.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7-98.
[3]孙红文,戴树桂,徐建,马小东,汪磊,张彦峰.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南开大学环境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1-13.
[4]胡庆昊,韩照祥,马卫兴,陈文宾.浅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6(11):176-177.
[5]于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33):263.
[6]杨明,贾向桐.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和谐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3,(7):55-59.
[7]王金南,秦昌波,田超,程翠云,苏洁琼,蒋洪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5,(5):9-14.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通信电子线路;教学改革;创新型科技人才
引言
通信领域的飞速发展使得射频电路设计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通信行业急需大量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经验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而我们国家倡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使得创新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首要要求。当代大学生正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摇篮,承载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高校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工程的进展。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通信电子线路主要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的组成原理及实现电路,是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并重的课程,并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由于课程涉及到很多的理论性知识和复杂的数学推导,难度大理解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对大纲要求的内容学以致用,就成了高校教师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海南大学信息学院的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调研学习了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培养方案后,结合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和生源情况,对于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组克服了如下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教学效果。
一、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的问题
海南大学信息学院所开设的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一直以来使用由张肃文主编的《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这本教材。该书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主要围绕由调幅发射机和超外差式接收机组成的通信系统展开,详细介绍了各部分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是学习高频电路的经典教材之一。参考的教材则有曾兴文《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第三版)、王卫东《高频电子线路》、陈帮媛《射频通信电路》、申功迈《高频电子线路》和沈伟慈《高频电路》等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或者说高频电路的特点,就是概念多、电路图多、数学公式多。单靠一本教材是无法学好这门课的,且由于新技术、新元件、新电路不断出现,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否则就无法跟上通信电子行业发展的脚步。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不管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现在的项目化教学[1]、讨论式教学[2]、启发式教学[3]、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4]等,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电子线路作为专业必修课,给本科学生授课的教师大致有三类:老教师,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然而,大部分老教师的知识储备一成不变,即将退休的他们不再求新求变,无法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理论知识容易与现实发展脱节;专家教授们太过专业,对于基础知识容易一带而过,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很难跟上节奏;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要评职称要搞科研,压力太大对于上课有心无力,同时也因为缺少经验,容易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对于教师本身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否与时俱进,授课方法能否及时更新,教学经验是否丰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长。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高校扩招和各地教育水平不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大差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学习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学习效果受教师的授课效果制约。从初高中养成的应试型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只对考试的重点感兴趣。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通信电子线路的先修基础课程是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学生在学习本门课时,基本上把基础知识忘得差不多了,使得在课程的一开始就跟不上,最终导致厌学畏学。另外,通信电子线路这门课应用性强,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于实验,往往只会照着实验书,按部就班。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无法独立完成实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需要大大改善。
二、教学改革中的困难
(一)理论授课上的困难
近年来,由于电子通信行业的蓬勃发展,通信电子线路的课程内容也随之更新。在额定的课时里,课程内容的增加,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同样的还有教师的授课压力。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里,将大纲要求的内容清楚明白地传授给学生(要求讲清基本概念、典型电路图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又尽可能反映本门学科国内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使学生在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最新的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与知识等,这成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老师在理论授课时的一大难题。
(二)应用实践上的困难
在应用实践上,通信电子线路要求学生抓住并突出高频电子电路的特点,树立起在应用与设计时应具有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使用先进软件仿真的能力、利用近似工程法估算实际单元电路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学时较少,一般都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步骤,对于上述要求的能力和思维没有达到锻炼与提高的目的。而且受经费等条件的影响,一般实验室只能提供仿真实验,无法进行实物电路设计与仿真。
三、教学改革初级阶段的教改方案
为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以目标为驱动,结合项目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式教学等,结合海南大学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初步的教学改革方案:首先,建立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以课程组的形式,授课教师之间进行新老相帮,互携互带。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上课经验,新教师帮助老教师更新知识储备。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统筹规划通信电子线路的课程设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课时,设计教学大纲、列出课程设计题目、安排相关实验内容。年青教师则进行网络平台建设,课程相关资源、趣味知识等;其次,在理论课选课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同时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并利用假期时间先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程设计题目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对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按要求进行补充;再次,理论课开课时,以答辩的形式,对每个小组的假期工作进行一次考核,使授课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可以督促学生在假期中切实完成相关工作。帮助学生对于整个题目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构架,明白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对之后进行规划;第四,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电路模型、基本数学推导、复杂电路分块分析和整体分析、基本分析方法等。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结合交叉,要求学生及时利用Multisim软件对高频电路各部分模块进行仿真分析,并完成相应的质量指标的仿真验证实验;最后,课程设计要求在学期最后一个月内完成,所需要的电路元器件由课程组共同提供。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型复杂电路分析与电路设计,强调工程思维和整机分析的能力考核,弱化对解题技巧的要求。学生的最终成绩分为两门:课程设计成绩100分(开题答辩30分,结题报告70分)和理论实验成绩100分(实验成绩30分,期末成绩70分)。
(一)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结合最新的行业发展讯息,每一年都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课程组的老师根据上一学年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学生满意度调查、教学效果考核等多方面的反馈信息,相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除了必要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电路模型、基本数学推导等)外,适当删减过时的内容,及时补充新的工程实践相关的知识。主要的教学内容以经典教材(张肃文的《高频电子线路》第五版)为主,课程组结合课程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给学生,要求学生先在假期自学,大纲里涉及到的教材里没有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补充。在理论课开课前,经授课教师确认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混合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引导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讲授。首先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出发,通过尝试、探索的角度设计提问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定理、分析方法等的发现过程。其次,针对授课内容,课程组老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第三,教师针对某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辩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程的补充内容则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录像、Flash、PPT等学习资源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讨论,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前自学时不明白的知识点,课前布置的练习和相关的工程案例等。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紧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围绕授课内容督促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和思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相结合进行传授,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地演示那些理论概念,而板书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公式定理推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2.在线网络学习网络学习平台借助现有的“电子、通信系实验室”网站和“海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建设,平台上的资料主要是与课程相关的历史背景、工程案例、趣味知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平台还设置有在线测试、问卷调查和讨论区等互动环节。在线测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和需求,进而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并在下一学年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在讨论区可以讨论课程相关问题,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对于在线测试的内容可以互帮互助,活跃学习氛围。3.小组辅导课程组老师分批次对课程设计小组进行阶段性辅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于课堂上没有覆盖到而课程设计有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推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进度。通过小组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某些知识点,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明白,教师可以为其适当地补充实验仿真内容,鼓励学生课余时间主动走入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学习。4.验证性实验学习通信电子线路的实验课是课内实验,实验考核成绩当作平时成绩按30%记入期末考核总成绩中。因此实验课内容肯定是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的,通过实验手段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电路模型的质量指标进行验证分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课程组老师鼓励学生们积极参考电子信息类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知识架构,学会从工程实践中归纳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形成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知识转化。学生通过比赛促进学习,教师通过指导比赛来促进教学。
四、结束语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当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以此为指导思想,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的调整、改革和优化。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风气大有好转,工程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改革初步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巍.项目化教学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7(01):154-155.
[2]黄家兵.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电子技术研发,2016(12):11-13.
[3]赵伟娜,冯娟.“高频电子线路”启发式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电脑,2016(11):91-92.
[4]姬五胜,张凤山,周治丽,等.高频电子线路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案[J].大学教育,2017(02):32-34.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地方高校;对策;实践与研究;思考
一、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教学模式实际上在以往教学中就已存在,其指的是在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也就是说,利用视听媒体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师单调解说方式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相互协作学习有机结合等。在传统课堂上,混合教学观念在媒体挑选、教学规划、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我国广大教学技术工作人员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在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在线学习的飞速发展,全球教学技术领域在不断总结近些年来在线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为网络教学及学习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了对传统教学革新及对在线教学反思变革的结合点[1]。混合教学在形式上是网络教学与传统面对面教学相互结合,但其中更深层次的则包含了依托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行为主义等众多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形式融合,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及学生主体参加活动的相互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不同环境的结合,各种教学媒体及资源的相互结合,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课堂讲解与虚拟课堂的结合等。其重点提倡的是教师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统一,始终重视的是双方的创新性、自主性以及在教学当中按照不同场景、各种问题及需求,采取的针对性教学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地方高校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对策
混合教学模式相对于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优质课程、慕课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并不一定要是慕课视频当中的主角,也不一定要精心准备每节课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深入探索研究知识,按照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整合网络与现实中的教学资源,确保线上与线下间的完美衔接,更好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此外,混合教学为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利用探讨教学、开放化项目设计能够让教师真正变成教学的引导者、推进者,能够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随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将网络探讨、点击率等多种方式相互整合,监督与促使学生跟进教学节奏。
1?以地方性、开放性为指导,提高专业人才整体质量
地方高校应时刻围绕自身院校的办学思想,充分运用校内特色化专业、经费、课程及教学等众多方面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地方高校的积极作用。地方高校依据实基础、强技能、重应用、有特点的整体要求,提炼专业核心技能,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指标、完善课程设定,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专业综合革新实验项目以及教学示范课程构建、混合教学课程为切入点,努力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革新,教育教学革新氛围已初步形成。基于专业核心技能与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目的,开展课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地方高校当前获得了众多国家级优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级特色化专业、综合革新实验专业、省级特色化专业以及综合革新实验专业。同时,还获批省级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创新实验区域、实验教育示范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地方高校的广大教师还获得了国家教育名师、先进教学成果奖、精品教材奖等奖励。此外,地方高校还积极与企业联合构建了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建设师资团队的共同体,合作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项技能人才,多元化国际协作培养专业人才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以此来有效推动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切实保障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2]。
2?以优秀教师、教学高手为依托,提高教学综合水平
成功的混合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付出与支持,其包含了众多教育名师、教学高手。地方高校基于院校教育名师、教学高手资源,始终坚持一师一课的教育思想,鼓励广大教育名师、教学高手及教育专家开展混合课程教学,动员出色的青年教师主动参加混合教学革新课程建设,并通过立项申报、评选奖励的有效方式,挑选教学改革效果明显、代表院校特色化专业进行课程的重点构建,鼓励二级院校及不同专业开展教学改革。2015年,地方各大高校均开设了教学改革示范课程30门,省级优质资源共享课程8门。2016年,各大高校开设教学改革示范课程35门,省级优秀资源共享课程10门,挑选首批混合革新实验课程20门。同年,地方高校均挑选了第二批混合改革实验课程48门,80%的课程由教育名师、教学高手牵头,以此来有效保障课程建设及教育质量。
3?以教师网络化教学水平提升为推手,推动课程建设
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广大教师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实践者。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将关系到教学改革课程的构建效果,对此,提高广大教师的个人信息化教学水平是确保教学改革课程构建的有效举措。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融合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心理上改变个人角色,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倡混合教学、微课成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地方高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与混合教学模式相关的活动,定期开展教育培训、翻转课程比赛、专题座谈会等不同层面上的教学革新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比如,许多地方高校组织了相关以混合教学为专题的讲座及教育培训活动,主动邀请全国知名高校专家亲临院校向教师详细介绍教学改革课程,对其他高校实施的混合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并组织教师参与混合教学实践会议、经验交流会议等。
三、地方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1?强化混合教学对教师的奖励机制与条件保障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网络平台、技术、体制及经费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教师设计完成教学改革方案及制作完成网络教学视频的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资费、人力、时间等,构建详细的体制、提供先进技术的支持、肯定教师工作等是地方高校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地方各大高校均制定了混合教学改革的奖励机制,对混合教学改革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相应的物质奖励,有效促进了地方各大高校教师积极实践、勇敢创新。
2?统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情况推动课程建设
地方高校在2011年末建设了网络平台,2014年12月实施了数据迁移,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升级与拓展,并于2017年11月修复投入使用。从2011年启动到2017年投入使用,每个学期的各大高校的网络平台总访问量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上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依托网络平台的课程构建也在同步跟进,平台的访问量2011—2017年共计增长了数百万倍。这种增长与地方高校重视和强化教学奖励机制及条件保障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地方各大高校在2016—2017年间相继增设了共计85门的混合教学革新试点课程,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平台的课程建设与应用。从有关调查结果上看,虽然混合实验点课程整体比例不高,但却对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的上升率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2017年网络平台的总访问量相比于混合课程构建前上升了3.4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地方高校在持续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有20门混合实验课程处在深入建设当中,并在《成本会计》《教育科研方法》《税法》等12门课程建设上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地方高校在2018年初,对首批混合实验课程实施了检验考核,检测合格的课程将进行优秀评选,而不合格的课程则将进行优化完善后进行再次评选,以此来推动下一批混合实验课程建设,鼓励更多院校申报混合试验课程。另外,地方高校还强化了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通过网络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结合、专题讲座与现实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教学思想的转变,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3]。
3?以评价促进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展示、翻转课堂是地方高校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针对某一门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或是专项技能等特定的具体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其重点内容是知识章节而不是知识框架,根据教师的详细讲解、实践操作及视频制作等形式来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具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性内容及展示时间短等特点,是混合教学模式及课程革新的构成单元。因此,充分运用国家、省级以及院校之间的教学比赛、翻转课程竞赛,能够有效推动教师混合教学活动的进展,提高广大教师摄影、教学方案设计等多方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地方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选拔校级教学比赛优秀教师,以此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相关地方高校也在鼓励校内教师主动参与国家举办的各种教学竞赛,并分别在2016年评选出了优秀翻转课程参赛作品上百项,2017年青年优秀教师教学竞赛中评选出众多精英教师,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地方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4?以项目驱动教师实施教学革新实践
以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双创实训方案项目等方式推动地方高校混合教学及其课程改革。地方高校可通过自主报名、严格选拔与推荐有机结合的形式筛选项目,当前,相关地方高校承担省级教育改革项目20多项,综合改革试验点项目高达16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双创实训方案项目224项,2016年教育改革示范46项,2017年审核通过了78门多个专业课程。对于教师与学生各自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实施项目实践,按照学习成效、审核结果、分析成果,地方高校还可继续探索更好满足自身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
四、对地方高校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1?教学管理方面
当前,大部分混合教学课程对学生信息管理的方式过于单一,通常将班级作为基础单位,未能更好地区别集中性学习以及分散性学习。对此,应深入分析学生管理作用的优化,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并且还要全面探究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强化对师生混合课程的具体操作与系统化培训,重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教学。另外,应加大对师生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跟踪调查与信息统计研究,对存在的常见问题、个性问题分别实施不同的优化与指导,对革新效果、评价效果较好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混合教学的革新提供体制保障与政策支持。
2?教师教学方面
地方高校教师应努力克服长时间教学工作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应及时抓住网络时代为教育教学工作所带来的全新发展机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努力提高个人综合教学能力,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不仅要掌握符合专业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强化课程管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个性化教学,处理好课前、课堂及课下学习资源建设、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问题。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混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明确其是对教学革新与完善的动态化过程,至于改革创新的效果是无法预测的。广大教师应全面接受与正确对待教学革新教效果未达到预期的情况,以便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与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