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改 策略

在我国课程改革现阶段,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新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现状,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做出的努力。课程改革在进行了数年时间,历经了数次修改和完善后,对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行了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与以往相比,课堂气氛更好了,学生学习更主动了,学习效率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提高.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在这里不想做过多的分析,作为一个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关心的是,新课程对于教学实践所提出的一些新要求、新变化、新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和体现。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任何情况下都少不了“教”和“学”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归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学”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说到底,就是让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前者是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后者是达致既定目标、方向的手段和方法。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关系的一点看法。

(一)解决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突出数学的实用性,科学大都有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之分,数学也有应用数学和纯粹数学的区分,它们在研究方向、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人们印象中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去的教学过程,我们没有很好的对数学的应用和一般数学思维方法的学习理解,做区别对待,“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害怕学数学。诚然,我们也承认,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而不可替代的应用,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如果单纯从知识要点的掌握来看,新课程与以前的教材上所要求的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两项内容都是针对数学应用的,这也就是《数学课程标准》上强调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有鉴于此,那么现在主要的问题就落到了如何“教”上来。

(二)解决教师如何让“教”的问题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点似乎已经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是,长于记忆而短于理解,也就是说,抽象思维的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过去那种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毕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一种思考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小学阶段的教师同样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角色。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掌握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最后,是课堂组织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我的体会是,与其由教师挖空心思去“捕捉”、“设计”一些所谓的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设计问题,并组织就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还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衡量数学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课堂组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2

就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国家教委颁布的两个“方案”虽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很多师专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与方案的要求相契合,与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本文就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对于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很多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加起来至少十五门以上,数学学科重在培养人的思维,思维的培养我认为重在课程的“质”,而并非“量”。另外,结合师范专科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的被动选择,我认为选修课没有必要开设,必修课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三大主干课程地位不可动摇无可非议,离散数学取论性较强的复变函数是符合专科实际情况的。至于《课程方案》中提到的数学专业特设课程“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方法论、统计方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把这部分课程加入到必修课中,至于普通物理,作为专科学校把它改为自然科学基础更为合适些,使学生在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些。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自主认识与教师讲授结合 知识迁移 变式法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既为后面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概念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定义进行科学、严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知识迁移理解概念,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通过已知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符合人的认知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整合。教师在处理概念教学时,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联系,还要创造知识迁移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悟新概念的来龙去脉。

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之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具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变化。从而在动手的基础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也为后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也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概念教学既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又对所学新知识加深了理解,形成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概念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选择。其中“变式法”就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围绕数学概念提供各种“数学材料”,并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恒在的一种方法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4

摘 要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奥运会、锦标赛等等国际大赛,国家体育总局对之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武术 传统体育 改革

一、高校体育武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我国目前文化 安全同时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和国民信仰缺失和思想多元的内部困扰。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战略高度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传承和发展民族核心文 化,确保文化安全。社会上流行的篮球、足球、高尔夫、网球等体育项目基本上都是西方体育项目,我们不反对学习和了解西方体育文化,这是全球化趋势。但这些体育项目及其附属文化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和融入西方社会的同时,却对当代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固守构成威胁,并极大地导致民族文化安全的危机感。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二、高校体育武术专业的改革方法

(一)更新武术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在武术教学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

(二)突出武术素质教育

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

(三)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改大背景;小学数学教育;适应策略;教学立体化

数学新课标的改革,逐渐把教学重点由学生单纯的接受课本知识转向学生情感、思想、思维方式等的培养,广义来说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寄希望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能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服务. 在这个基本原则上,数学教学必须摒弃以往的一部分比较狭隘的教学模式,对自我的教学规划进行更新,对每一名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公平性的学习空间. 笔者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出几项适应性策略,以供参考.

一、教学立体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现实观感,不同于以往课本上所列的比较平面化的例题,对学生能引起更广泛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素材是教学的道具,是一种把形象思维具象化的载体,学生处于青幼年时期,对于抽象的课本知识毕竟缺乏一定的兴趣,而新颖的教学案例能带学生走入数学世界.

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找规律》,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在黑板上提出问题,然后利用课本例题来教导学生,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显然并没有满足课标要求.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找出和自己规律最相似的一名同学,然后说出原因,比如衣服的颜色、身高、体重、头发的长度(女孩子)等,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符号感也会更立体化.

二、鼓励学生的自我思维

上文已经提出,在教学中已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需要的毕竟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在一个班集体中,如果身为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绝对性和正确性,就会让学生丧失最珍贵的“自我思维”,仅仅依赖于教师进行理论灌输而不去思考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 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演变成该教师上课只是单纯的上课,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很失败的.

结合这种现状,教师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传达者”,教师的任务是协调学生和课本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与课本知识产生对话. 毕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仅仅依赖教师的“独角戏式”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平衡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和思想性格的不同,学习的效率和深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虽然处于成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学生保持自我独立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这种独立性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平台中成长起来的,那就远远弊大于利了.

教师的职责,就是平衡好这种“自我独立性”和“合作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又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 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应当展开开放的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想,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思维,创造一个尽可能激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树立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自我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以后的生活是有启发意义的.

四、协调好新课标和课堂作业间的矛盾性

教学活动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应当包含教师备课、授课、提问讨论、学生实践、课堂作业等几个步骤,各个步骤都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作用,所以课后合理的课堂作业对于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进而进行运用解题,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自我约束性较差的小学生,更应当进行适当监督来辅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在作业设计方面,应当符合如下原则:

1. 趣味性

学生毕竟是充满好奇心的一个群体,枯燥而又繁复的课堂作业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做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具有设计性、趣味性的作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例如,鼓励学生每个人设计出一份课后作业,然后教师统一收上来后再根据作业的水平差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发,虽然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结果是相当乐观的.

2. 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由于思想深度和学习进度的不同,学习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统一型的课堂作业是不可能做到最大化的提高的,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不同的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3. 实践性

知识毕竟是为生活服务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拘泥于知识的学习,忽略掉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是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的. 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学生课后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或者探索性的课题,比如鼓励四年级学生课后自己在生活中“找规律”或者进行“规律设计”,然后以书面的形式来进行结果汇报等,可实现性是很大的.

五、总 结

新课标的提出,不是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在原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针对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造和更新,既不摒弃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的课堂经验,也不排斥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从学生身上学习,和学生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新模式.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范文6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多元文化;生态发展

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是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之际,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是当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改革中研究其生态发展策略以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1.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

现代生态观认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因素普遍联系、相互作用。“高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系统” [1],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一种审美态度和艺术的情感来促进“人―社会―自然”生态发展。通过艺术教学活动,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娱乐,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教学氛围,又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谐关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并努力创造“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美。艺术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学科个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同时,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教学环境,提供机会让教师进修和交流。这样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以人为核心,生态平衡发展。

2.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多元文化生态发展

2.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文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张应强教授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其文化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2] 艺术素质教育不仅需要走国际化道路,也必须要注重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要利用好文化这一环境来发展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艺术殿堂,博采众长,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读多元文化、多元艺术,提高自身的人文艺术底蕴,丰富视角,培养自身敏锐的艺术感觉或感知能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及表现语言,在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来进行文化的创新。《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就要求把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作为艺术课程研制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3]我们应把艺术素质教育的眼光放在国际层面,可以与国际学校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联合办学,以师资互动、学员互动、学术互动的形式促进文化开放、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对世界各民族文化认识、理解与尊重,促进多元文化生态发展。

2.2关怀传统文化

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要关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合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价值观念,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要探索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转换成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孕育,形成了一定的理念思想、风俗习惯及文化意识,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建筑、服饰等方面,这些文化饱含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方式,都可能成为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依据,甚至成为我们进行学科研究的基础平台或拓展空间。高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校的人文气氛,倡导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且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传授艺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3.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可持续生态发展

3.1教学改革内容上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体现了传统的生态思想与智慧。它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宇宙中一切生命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人的发展应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持续发展的基础。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应尊重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树立“天人合一”教育生态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控制好其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处理好人、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在教育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关系。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内容上的可持续生态发展,首先应注重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科交叉性。艺术本身就是以多学科为基础,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包括艺术创作,还包括艺术史、美学、艺术批评与鉴赏,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将艺术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如艺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等,建构学科之间的这种联系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可以将艺术方法与精神渗透到其它研究领域。其次,在生态思想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今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应提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人―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开设一些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活动。例如带主题性的摄影课、美术展览、设计比赛或大型文艺演出、学校社团活动等多样形式,让学生通过艺术课堂与艺术活动,利用科学的、人文的、古今中外等多元的知识结构与优秀文化来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培养人和自然的亲切情感,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

3.2教学改革操作形式层面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操作形式层面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在艺术素质教育生态系统中应把握好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环境等多元生态因子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艺术课程包括校内、校外、正式和非正式的艺术学习,其中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媒介与教育环境的综合。例如采用产学研结合办学,开展一些动态的艺术素质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开阔视野,以增加人文方面的知识,也可让成功的、有经验的社会人士以讲座、论坛的形式传授交流艺术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社会团w,参加艺术实践。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媒介十分丰富,面授课堂、翻转课堂、网络资源等,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动画、微课、网络精品课程,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充分把握艺术课堂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严谨与活泼的操作形式,既可以丰富高校公共艺术课堂,又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小结

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艺术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核心,遵循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协调其文化生态环境,在教学改革内容与操作形式层面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生态发展策略,使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

[3]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音乐教育,1998.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