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1
文化体制改革当中一项重要原则,是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开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依靠“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更好地承担起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发达地区在这一改革中已经先行一步。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要达到这一阶段,必须先了解和解决改革相关方的态度和想法,继而出台人员安置方案、配套政策等。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贵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了调研小组,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贵阳市文化系统进行了摸底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等距抽样,在348个样本容量中每隔5个间隔抽取一个样本,总共抽取了72(应访69人,访谈过程中由于实际需要,实访72人)个样本进行访谈。样本中,年龄情况为:21岁~30岁13.9%:31岁~40岁19.4%;41岁~50岁38.9%;51岁~60岁27.8%。职称情况为:正高4.2%;副高8.3%;中级38.9%;初级及以下48.6%。文化程度情况为:初中及以下40.3%;中专25%;大专25%;本科及以上9.7%。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为5:4。
收入是改革的普遍关注点
通过对问卷统计后发现,就改革中的关注点一项,47%的人关注收入变化;27%的人关注社保;16%的人关注单位改制问题;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占10%。
如果所在单位要转制为企业,职工的担心在哪些地方?转制后,72位受访者中,有43%担心收入无保障;22%担心职业不稳定;17%担心社保缺失;7%的职工表示情感不能接受;4%不适应新环境;持其他态度的占10%。
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改革的后果?调查中, 39%的人认为改革能带来好处; 36%的人则认为改革不能带来预期;12.5%人没想过改革的结果;12.5%对改革的后果不清楚。
在回答对改革所持态度时,有43%对改革持支持态度;31%持不支持态度;26%未予明确答复。而在回答所在单位有无改制必要的时候,有47%认为没有必要;36%认为有必要;13%未予明确答复。
一般认为年轻人更支持改革,而本次调研的结果,却出现极大的反差。21~30岁年龄段不支持改革的高达60%,31~40岁年龄段的达36%,41~50岁的为29%,51~60岁的则只有15%不支持改革、60%支持改革。因为文化艺术团体性质原因,员工文化程度较低和所学技能专业性强,所以不愿或者不敢面对市场竞争。在受访72人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9.7%。而中老年受访者则因为工龄多数达到30年,可以离退,所以改革的冲击不如中青年人员大,思想较为稳定,支持改革的比例随之较大。
“假如本次改革中工龄满30年(或工龄满20年且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人员可以全退,您愿不愿意退?”一题的回答,则充分说明了该项政策的正强化作用,89%明确表示愿意;8%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未予回答;仅3%人表示不愿意。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规定在5年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如低于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标准的,其差额部分(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而在转制时距离国家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提前离岗,且在此期间工资福利等基本待遇不变,达到退休年龄时,按照企业办法退休,符合补差条件的按照补差条件办理。问卷设计“此次改革对提前退休人员规定相应‘待遇差’补贴,在过渡期内,如您符合提前退休条件,是否愿意提前离退?”在72人中,76%表示愿意退;9%未予肯定答复;16%表示不愿意。
对改革态度不一、担忧很多
本次问卷调查开放式问题总共设计了两道题目,一是如果所在单位转制为企业,您怎么看?做何打算?二是您对此次文改有何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一道题目的宗旨是想了解本次改革重点,即文化事业单位里经营性实体剥离人员的态度和想法,随之表露出来的关注点、冲突点以及困难等。第二道题目,着重收集来自一线利益相关者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可分为这几种类型:
积极型:改制后机制较为灵活,可以激励自己更好地干好本职工作,但同时也希望改制后企业有所发展,工作环境更好。
消极型:宣传单位为政治服务,改企业不现实,转制后单位生存困难;改制时机不成熟,市场不成熟,转制条件不成熟,进入市场困难。
中间型:主要改革不合理机制和功能而不是改企,同时又建议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
疑问型:“老人”与“新人”的界限,16年工龄是“老人”还是“新人”?文艺企业化,符不符合文艺规律?如果作为包袱甩掉,可不可取?
建议型:希望政府扶一段,送一程。
妥善解决人员安置,确保配套政策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2
按照《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要求,为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自治区文化厅组织成立了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前期试点改革的基础上,自治区文化厅先后组织制定并以自治区名义印发了5份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及相关规定办法,提出到2020年,自治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进入全国前列。为推进自治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确定了目标任务、制定了建设标准、规划了实施路径。
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改革。2015年12月,自治区文化厅牵头组织起草并以自治区名义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提出到2020年在全区范围内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三是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2016年5月,自治区文化厅牵头起草并以自治区名义印发《关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建立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机制灵活、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符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意见》出台后,自治区文化厅及时向各盟市和直属单位进行了传达部署,要求各盟市和直属单位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四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改革试点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场,其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实践。2014年以来,自治区文化系统相继组织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等4项改革试点任务。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等4个盟市,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等4个旗县区和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群艺馆、内蒙古博物院等9家单位参与了试点改革任务。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改革模式和服务标准,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其中,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改革试点任务已经完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自治区深化改革发挥了示范作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一些试点改革经验正在面向全区进行推广。
主要成就
一是有效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几年来,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特别是随着嘎查村文化室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惠及全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鄂尔多斯市、包头市相继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呼和浩特市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和“流动数字博物馆”工程,有效破解了偏远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的难题,保障了偏远地区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是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几年来,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政府购买服务中来,促进了供应主体和供应方式的多元化,有效增加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公共文化供应的“鲇鱼效应”初步显现,市场意识逐步增强,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是初步建立了符合文化事业运行规律的体制机制。几年来,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为契机,全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积极采取推行全员聘用、实行岗位管理、组织竞聘上岗、建立退出机制、实施绩效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初步形成了权责清晰、行为规范、机制灵活、运行高效、服务优良、充满活力,符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行规律的体制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有效激发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生动力。
四是稳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几年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构建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健全、规范合理的现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内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服务效能,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工作要求
一是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上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狠抓改革举措落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李纪恒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视,到内蒙古工作后,专门听取改革工作汇报,多次强调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李纪恒书记指出,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内蒙古发展的关键一招,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为有利的举措,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努力开拓内蒙古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李纪恒书记强调,要保持改革定力,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v话精神指导改革,切实把总书记讲话精神融入到改革实践中、贯彻到改革工作中,勇于担当、勇于负责,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发扬“蒙古马”精神和“钉钉子”精神,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区文化系统承担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研究谋划改革上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在推进改革举措落实上出真招、出实招、出硬招,确保各项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要持续抓好已出台政策文件的落实。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作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的重要判断。我区同全国一样,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一样,通过前一段时间各项改革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了,具有立柱架梁性质的改革举措已经颁布实施,现在已经进入密集的施工期,推进落实的任务越来越重。
因此,全区文化系统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确保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强化工作机制,全区文化系统要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责任,定期部署重点任务,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细化任务分工,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同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定期更新、动态调整、完成销号,有序推进各项改革。要坚持分类施策,对于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改革事项,比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要按照目标任务要求,按年度分解任务,按计划组织落实;对于需要先行开展试点的改革任务,比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要积极探索,抓紧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对需要顶层设计的改革事项,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在政策未出台前,做好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要把握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具体解决办法。要强化督促检查,督查要紧盯目标任务和关键节点,持续加大专项督导检查力度,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三是要全面推广各项试点改革经验成果。重点推广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试点改革经验。2015年以来,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群艺馆、内蒙古博物院等9家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相继组建了理事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下一步,要把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提升公共文化效能相结合,引进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是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促进,也能引进各类社会力量的扶持和帮助;要把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群众需求反馈机制相结合,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针对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要把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相结合,积极推进内部机制改革,激发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同时,还要重点推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改革经验。2016年初,自治区确定在包头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通借通还,真正做到区域城乡文献信息服务全覆盖;实现文化馆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和共建共享。此项改革试点工作全部结束后,自治区将对试点工作进行终期评估,并向全区进行推广,建立方便广大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图书借阅和文化艺术鉴赏等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对公共文化的获得感持续增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3
过去二十年改革的主要对象是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来改革的主要对象将是“过渡性扭曲体制”,具体表现为“特权市场经济体制”、“垄断市场经济体制”、“优惠市场经济体制”、“城乡分割市场经济体制”、“泛市场经济体制”、“价格福利市场经济体制,”等。改革这些“过渡性扭曲体制”将比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更复杂、更艰巨。
中国未来改革将面临如下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带来了机遇;信息化不断推进为中国推进改革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人中后期阶段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机遇;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中期和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为中国推进城乡分割体制改革等带来了机遇;经济基础不断加强和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为中国推进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带来了机遇。
同时。中国未来改革将面临如下主要挑战:能源紧张、环境压力加大、国际上“中国”甚嚣尘上等为中国未来改革带来了外部“紧约束”;城乡、地区和收入差距扩大、严重、金融风险凸显、就业压力加大、“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等为中国未来改革带来了内部“紧约束”;政治体制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改革“硬骨头”也将挑战我们的智慧等。
在新的改革对象、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前,要想走好未来的改革之路,必须抓住如下四点:
一是明确改革新目标。原来我们确定的改革旗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新明确的改革旗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的改革旗帜是“发展中国特色人本社会主义”,也就是说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更鲜明地突显出来。过去我们确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我们必须将改革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全面协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生态国家”。
二是确定改革新范围。过去我们的改革范围主要限于经济体制领域,主要进行“企业改革+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的改革,未来的改革应将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深入,将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等。而且。未来的改革将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人的物质权利(如产权或所有权),向统筹关注人的物质权利、精神权利和政治权利等各种权利转变,特别是要关注保障人的自由选择权和平等交易权等。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4
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年全市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我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来说,是令人鼓舞、值得铭记的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的召开,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抓住、用好这个很好的机遇。未来五年,如果我们抓不住机会,我们就要落后;谁抓得准、抓得早、推动好,文化就发展得好。
(一)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个工作我们做得很好,在全省都得到了认可。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提供了很多群众喜欢的很好的形式和载体,形成了“全民读书节”、广场群众“大家唱、大家跳”、社区艺术节等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深受群众欢迎、踊跃参与,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丰富这些活动内容。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持续创新。大力开展了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大田会议纪念馆、开发建设纪念馆等均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我市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荣获组织奖,苗族传统仪式舞蹈“绷鼓乐”参加了“天府大巡游”,苴却砚雕刻技艺、傈僳族纺线织绣技艺、迤沙拉俚濮彝族谈经古乐演奏等3个项目参加了展览活动,全面展示了钒钛之都、阳光花城等城市名片。
(二)文化产业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制定出台了《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措施、任务和具体项目,全年文化产业产值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狠抓基础业务工作,艺术创作生产取得了较好成绩,呈现普遍繁荣的良好局面。
(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市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已挂牌成立,启动了市专业艺术团体改革工作。
(五)市场监管有力,文化市场运行逐步规范。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日常监管,大力查处娱乐、音像、演出、书报刊、印刷、网吧等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确保了我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二、充分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我市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认清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把握时代要求,保持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对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自觉地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结合实际,把重大部署转化为深入实践,适应文化发展全局需要,把各项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抓住机遇、真抓实干。二是要牢牢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上档升级,更加重视发挥文化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牢牢把握今年特殊工作任务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今年是文化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的收官之年,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有着刚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特殊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以高度负责、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市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进一步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一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实现“文化惠民”。市、县两级要加强指导、检查和督促,建好、管好、用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巩固现有成果,充分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作用。二是要做好两馆免费开放、市级数字图书馆建设、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实施和迎检验收以及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示范区建设要全力争取,但是争取下来之后,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各级加大投入。三是要开展重大节庆群文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好“全民读书节”、“讲坛”、广场群众“大家唱、大家跳”、社区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现有好的平台要坚持,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
(二)强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一是要加快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有什么问题要尽早提出来,全力以赴去解决,5月前要完成可行性研究。二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建设。这个项目前期已做了很多工作,成鸣书记在调研时明确表态,大剧院应该建,但是要考虑怎样建。目前它的功能定位还不是很明确,建好后的运行管理机制也要进行研究。三是要抓紧县(区)的一批重点工程建设。
(三)文化产业发展力争有新突破。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施项目拉动战略,积极引进和发展其他文化市场新项目,要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目前有两个项目可以重点打造:一是苴却砚,要指导区制定苴却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苴却石文化产业园区,适时启动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建设,争取纳入省上重点项目;二是印务园区,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指导做好东区文化体育公园、西区文化岛(文化产业园区)和西佛寺文化主题公园、俚濮饮食文化产业园区、盐边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像抓工业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早日制定出台一些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进一步繁荣文艺创演工作。一是要继续实施精品战略和“走出去”营销战略,要出作品、出精品。通过专业院团改革,留住人才,激发活力,促进事业发展。二是要尽快启动2014年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活动的相关筹备、策划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我们以前很多好经验、好做法,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制定好活动方案,高水平完成这项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5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构建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促使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改革的重点与分工
200*年,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深化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农村改革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重点研究探索政府机构的重组与优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分工,明确管理权责,创新管理方式(市编办牵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制订《*市行政审批管理规定》,做好*市“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市发改局牵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市国资委、经贸局、发改局负责)。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局牵头)。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市编办、民政局牵头)。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思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完善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分行业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制订出台争取《*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意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新途径(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争取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市直二、三级预算单位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推进县、区改革试点,逐步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体制,制定改革配套措施,推行“镇财县管镇用”改革试点(市财政局、发改局牵头)。
(二)深化国企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董事会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实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学习借鉴各地实施国有资本金收缴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健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市国资委牵头)。
2.做好国企改制、重组、退市工作。对已确定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退市的目标和任务(市国资委牵头)。
3.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市科技局牵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支持金融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市金融办、中小企业局负责)。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坚持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维护农民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尊重、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规范操作,依法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及农村征地遗留问题(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经营(市林业局、财政局牵头)。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健全乡村债务控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努力构建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牵头)。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住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建立农村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户互助合作的信贷担保组织,组建多层次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允许各层次担保机构之间开展反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市金融办牵头)。
4.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市、县(区)就业训练中心、乡镇培训基地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通过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劳务收入,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5.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结构调整,利用粮食基础设施,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市粮食局牵头)。
*.继续推进农村价格改革,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物价局牵头)。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形成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良性互动的岗位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把当前行之有效的、专门的、过渡性的政策上升为长效性制度,形成一整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新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劳动者需求出发,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九统一,一加强”建设,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开拓社会保险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以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纯二女户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行重点突破,重点解决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和城镇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问题。积极研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救助机制,探索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五)完善市场功能,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建立金融准备金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稳定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金融办牵头)。
2.规范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市场,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市国资委牵头)。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继续规范发展人才市场(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消费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市经贸局牵头)。
4.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牵头)。
5.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以行业协会民间化、中介组织市场化为突破口,按照“理顺体制、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扶持发展”的思路,建立行政机关宏观监管、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与中介机构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管理条例》,研究制订规范我市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管理的办法(市经贸局牵头)。
(六)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财政局牵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市卫生局牵头)。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市物价局牵头)。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市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主动承担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推进改革。
(二)充分发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作用,整合改革资源,建立改革专家咨询小组,吸收经济社会和政治法律方面的相关专家,参与改革的决策咨询评估,为推进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改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必要时采取听证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监督。
(三)积极开展改革试点。要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革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四)加强改革经验的推广交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联络员制度,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的改革联络员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改革工作联系。没有改革联络员的县、区和部门要按《印发20*年*市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府〔20*〕*4号)要求,确定改革联络员。
文化体制改革方案范文6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
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针灸术、*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3、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成立*武术学院、开发*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文化节、建设*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纪念馆和*县吴焕先楼,举办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西王母、*、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西王母、*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中医医院、*制药公司及*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国际影响力。
3、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
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4、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