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1.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

PMHP项目的核心工作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聚焦于低年级儿童和尚未根深蒂固的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青少年期、成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许多个体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儿童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低年级的儿童入手,通过有效的、系统的筛查程序,尽早确定儿童有无问题,并开展积极的、适当的干预,以避免儿童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严重化和固化,及早加以解决,在严重问题出现之前做好预防干预工作。[4]PMHP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检测与筛查、干预辅导和效果评估三个部分。第一步程序是检测与筛查。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在开展PMHP项目的学校,心理学专家采用儿童情况调查表(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m,简称BIF)、课堂适应量表(the Classroom AdjustmentRating Scale,简称CARS)、健康资本调查(the Health Resources Inventory,简称HRI)等心理学量表或问卷,并结合观察、记录等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进行检测与筛查,把那些存在心理与行为问题或问题倾向的儿童筛选出来,当然,心理学量表或问卷需要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第二步程序是开展干预辅导。这个工作由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共同完成。其中,非专业的儿童助理负责直接干预儿童,一般情况下,一名儿童助理负责10~15名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学习困难、课堂行为问题等进行每周1~2次的干预活动。干预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做手工、绘画、远足等。第三步程序是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评估的手段主要是相关量表的测量、儿童助理的评估、教师对儿童进步的评价和家长的反映四个方面。[5]

2.PMHP儿童助理招募与培训

PMHP项目由于推广得非常迅速,仅靠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很难完成这么多学校和儿童的心理干预预防工作,因此,PMHP项目招募并培训了大量的、非专业的儿童助理参与到项目中来。所以,PMHP项目的工作成员主要包括:专业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且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具体的分工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主要开展项目的策划、组织、领导等工作,比如,介绍与宣传PMHP项目的理念、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与筛查、制定PMHP工作计划、对非专业人士的招募、训练和督导等。非专业的儿童助理主要负责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6]关于儿童助理的招募、选择与培训是PMHP项目的重要工作。首先,儿童助理招募的对象与条件。不同的地区招募儿童助理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有大学生、有社区志愿者、甚至以有孩子的妈妈为招募对象。一般而言,PMHP招募选择儿童助理时,不是依据是否有高学历、是否有专业背景,而是依据个人素质、经验是不是适合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的干预工作。其假设是儿童助理干预儿童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不一定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先进的专业训练。在对儿童助理培训时,完全地强调和儿童建立温暖、包容性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假设对所有儿童都适用,无论其是否存在问题。[7]其次,儿童助理的培训与督导。儿童助理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先前也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被招募为PMHP项目的工作人员之后,在正式开展工作前,都需要接受PMHP的培训。培训次数为10次左右,每次约1.5小时。培训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关系建立、提问技巧、学校适应问题干预技巧与限制、矛盾情绪处理等,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儿童干预的录像、演讲与讨论、模拟干预等。不仅在开展工作前儿童助理需要接受培训,在正式开展儿童干预的过程中,儿童助理也需要定期接受督导,督导也是通过观看录像、讨论等形式开展。

3.PMHP重视干预教师与家长

PMHP不仅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还要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干预,这个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一是针对学校和教师的干预。主要通过与校长、教师、校医等学校员工进行会谈。PMHP专业人员向学校员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PMHP项目,让他们了解PMHP的理念、操作流程及相关技巧。同时,PMHP专业人员也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PMHP专业人员会深入课堂听课,观察了解儿童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技巧。也会与教师讨论课堂中儿童的行为表现、课堂中所出现的情况及其应对方法,并给教师提出一些课堂教学与管理策略的建议和在课堂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些措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学校教学氛围与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针对家长的干预。这主要由PMHP专业人员与家长会谈而进行,会谈既有与单个儿童的家长,也有家长团体会谈,即把所有需要干预的儿童家长组成辅导团体,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有儿童规则意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与树立权威等等,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情感、行为发展等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让家长有意识地改善家庭情感环境和教育方式等,以协助PMHP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对儿童的干预效果。三是开展PMHP专业人员、教师和家长共同会商。教师介绍儿童在学校的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家长介绍儿童在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让家长、教师和PMHP专业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儿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共同商讨干预措施,这些措施效果良好。

二、PMHP项目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PMHP项目在美国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那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PMHP项目得到哪些启示呢?

1.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

近20年以来,教育部、团中央等教育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先后出台了多部文件和系列活动措施,以加强和推进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所有大学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际工作的开展,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结,都非常重视。相对而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能像大学一样得到重视与落实。事实上,无论是PMHP的专家,还是我国的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应重视早期的检测与预防。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后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个性的特点和健康质量;二是高年级学生,甚至是个体成年后,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一些迹象,或者与早期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是重视早期检测与预防,可以避免个体早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固化,早期干预也容易取得成效。2012年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尤其是各基层中小学校,应意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对低年级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检测、筛选并有效开展预防干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低年级开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

2.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开展工作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开展与落实,原因很多,缺乏专业的师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很多学校的领导都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是,由于学校的编制等原因,要想按《指导纲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PMHP项目在美国开展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各个学校都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PMHP项目的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和非专业的儿童助理等工作人员并不是固定属于哪个学校,而是由PMHP项目总部招募、培训并开展工作的。因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借鉴PMHP项目的部分做法,并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力量,推进中小学工作开展。具体来说,这种整合是比较现实的:由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牵头并联合各高校、协会等,整合存在于各高校、心理卫生协会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心理学专家团队。从各中小学校挑选一批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班主任、思品教师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队伍。从高校中挑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培训,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心理学专家团队负责整个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对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进行培训,以及每个心理学专家都要分工负责对某一区域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学专家指导之下,负责各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在心理学专家指导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之下,到各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展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这样,对于某一个中小学校而言,可以由一名心理学专家、2~3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5~1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组成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深入。

3.有效调动学校资源引导教师和家长,干预微生态系统因素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受到热切的关注,然而,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的关注和引导,那么就极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就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寄宿制小学生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在寄宿制学校中,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经常性、分阶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座内容要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如人格、行为、适应、学习和考试等等,针对典型阶段心理问题进行归类,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对策,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心理发展规律的知识。如此,日积月累,便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我们要重点向学生传授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时克服心理问题,做到以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在寄宿制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课,班主任参与到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让班主任参与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更熟悉,对于日常发生的个体事件更了解,更容易直接接触和干预,学生较易接受来自班主任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会更多样、活动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泛。

 

三、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让不同群体得到针对性的辅导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更多的是老人和儿童,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关爱,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更好的融入到班级、学校学习生活中。

 

针对学困生群体、人际困扰群体、青春期早恋群体等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促其心理健康发展,成为班级、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助力。

 

四、结合寄宿制小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通过对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时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结合不同学生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做到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形成乐观、坚强、自信的心理素质。

 

如低年级学生在来寄宿制学校之前,父母的过渡溺爱和呵护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而到了寄宿制学校,由于离开了父母,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在生活上也表现得不能自理,这些生活技能的缺乏,慢慢导致了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出现缺陷,如变得喜怒无常、暴躁不安、任性孤僻、沉默寡言,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首先,要告诉他们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配合生活指导老师教会他们各种自主生活的技能,如教会他们如何穿衣服、叠被子、梳头发、刷牙、洗脸等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能帮助他们逐渐解决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多、大,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的交流被隔断,低年级学生的心不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想家、想爸爸妈妈上,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早恋来寻找安慰和依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变得抑郁、孤僻,形成非正式小团体,原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也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三三两两独自行动,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主动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给予关心和爱护,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组织团体活动,让他们暂时忘掉因为想家、寻找依赖而产生的烦恼。这样,学生在感受到了来自于我们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理性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同学玩耍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慢慢改变心理状态和自身现状,从而尽快适应班级、学校环境。

 

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待五天才回家一次,这样虽然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少了许多,但是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只有让家庭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同步,才能让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鉴于此,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工程,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对班主任进行定期心理培训,积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代课老师探究各种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帮助寄宿制学校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 中职学生 积极心理品质 发展特点 教育对策

分类号 B844.2

1 问题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心理素质能够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中职学生具有怎样的心理特点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厌学现象严重、人际交往困惑、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等问题。而且,进入职校后,由于对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对社会缺乏认识,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和求职择业缺少认识和客观判断,他们对未来还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和不良情绪。此外,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和问题,忽视了预防性和发展性工作;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工作割裂,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欠完善。这些问题使得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难以有效展开。

通过综述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往往侧重于学生的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也多在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严重程度,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轨道。有学者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研究和教育重心确立为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侧重于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但到目前为止,从积极视角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很少。已有研究要么处于理论介绍或者探讨阶段,要么是对某项心理品质培养的零散介绍,不够系统。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由于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不清楚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和特点,因此研究者均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议,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具体实例的支持,所以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无从入手。

综上所述,要转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有效化解中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描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全貌,必须摸清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为职业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吉林省舒兰市、山东省淄博市、浙江省宁波市三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发放问卷20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92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2.2 研究工具

采用官群、孟万金等2009年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包括六大分量表,15项积极心理品质,共61个题。认知分量表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和洞察力品质,情感分量表包括真诚和执着品质,人际分量表包括爱和友善品质,公正分量表包括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节制分量表包括宽容、谦虚和持重品质,超越分量表包括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和希望品质。问卷采用5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 研究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每个班级由两名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共同进行。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总体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均分在3.2-3.8之间,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中数3,这说明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良好。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维度、超越维度、节制维度、情感维度、公正维度、认知维度。其中人际维度均分最高,认知维度均分最低。

对六大维度的15项积极心理品质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见图1)。

3.2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差异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六大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见表3)。Tukey事后检验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23,p=0.000;MD=0.11,p=0.032;MD=0.26,p=0.026;MD=0.29,p=0.031);而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8,p=0.033;MD=-0.12,p=0.040;MD=-0.06,p=0.027;MD=-0.11,p=0.033);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MD=-0.06,p=0.024;MD=-0.09,p=0.032;MD=-0.11,p=0.028;MD=-0.07,p=0.037)。

3.3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性别差异

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进行年级和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12,3570):

5.24,P=0.000;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6,1784)=4.28,p=0.000;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年级男女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上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1882)=11.15,p=0.000,F(2,1870)=3.78,p=0.023,F(2,1888)=5.38,p=0.005,F(2,1889)=12.24,p=0.000,F(2,1893=6.97,p=0.001)。公正维度年级差异不显著。Tukey事后检验表明,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MD=-0.10,p=0.029;MD=-0.13,p=0.034;MD=-0.06,p=0.026;MD=-0.06,p=0.030;MD=-0.13,p=0.028;MD=-0.09,p=0.032;),而高二和高三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超越维度,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得分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MD=0.05,p=0.029;MD=0.07,p=0.039;MD=0.12,p=0.034),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MD=0.13,p=0.001;MD=0.13,p=0.007),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间不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

进一步的单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F(1,1789)=6.72,p=0.01)。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1901=2.37,p=0.02)。

3.4 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常模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发展差异

3.4.1 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5)。

3.4.2 积极心理品质15项品质的差异比较

Z检验表明,除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品质差异不显著外,中职学生与全国高中生在13项积极心理品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宽容、持重和心灵触动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在创造力、真诚、执着、爱、友善、领导力、合作力、谦虚、幽默风趣和信念希望等10项品质上,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见表6)。

4 讨论

4.1 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发展状况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测评,由于是问题取向,经常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给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蒙上阴影。本研究使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评发现,中职学生心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并且整体状况良好,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得分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说明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中职学生心理在不断成长和成熟,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中职学生也是值得信赖和有希望的学生群体。

4.2 中职学生与高中生常模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除节制维度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中生外,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和超越维度,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这主要因为,中职学生整体是从普通教育分流出来的,在普通教育中,他们处于劣势,得不到应有的适合的教育,有的甚至是落伍者或被淘汰者,导致心理上整体落后于普通高中生。但是,在职业学校,一旦得到了适合的教育,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多数学生的积极心理会很快得到发展。有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绝大多数积极心理品质高于普通高校学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4.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有什么影响呢?本调查发现,在认知和节制维度上,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说明经济发达地区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更先进的科技,更重视学生创造力、求知力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因此学生在这些品质上的发展也更好;学生经常接触丰富的多元文化,了解的信息和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培养谦虚和持重的品质,对人对事也越能够宽容,也越能够接受和包容新异观点和事物。与之相对,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对于人际和公正维度而言,经济发达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一般和经济落后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生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相对疏于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太关注人际合作和互助。在情感和超越维度上,经济一般地区中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很可能是因为,经济落后地区受传统价值观影响更多,受外界复杂信息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培养真诚、执着、心灵触动、信念希望等品质,这些也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优秀品质;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具有先进理念和科技优势,掌握大量信息,对自己的认知、对未来目标更清晰执着,对未来更抱有希望,同时也更关心精神层面的追求,更关注自我成熟和成长。因此这两个地区学生的情感维度和超越维度发展得更好。

4.4 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在认知、情感、人际、节制、超越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认知、情感和节制维度,高一学生得分显著低于高二和高三学生。在超越维度,高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在人际维度,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总体而言,除公正维度外,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提高。这说明,低年级学生得分低很可能是因为新生刚入学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随着年级升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走向正轨,找到了正确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心理品质得分也不断提高。

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上,只有公正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检验表明,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形成的。在传统的性别角色概念中,男性情绪稳定、成熟、敢作敢为、领导能力强,因此男生在公正维度上得分更高。

5 教育建议

5.1 切实把教育重点转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难以有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心理和学习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吃苦、勤劳、勇敢。本研究发现,在积极心理品

质的五个维度上,中职学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高中生常模,但在节制维度上中职学生要高于高中生常模。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为出发点,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和促进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和人格,磨练积极意志品质,并学会建立积极组织与关系。

5.2 提高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师首先要拥有积极心态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具有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且,根据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学生的行为及蕴含其中的理念、情感等,以教师心理场中的一种心理张力的形式,潜在地影响教师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为了能有一个积极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教师要率先拥有“积极”意识。其次还要具备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训教师,包括以“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培训教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师对其它各科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5.3 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本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人际维度发展最好,认知维度发展最差。15项品质中,中职学生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爱、心灵触动和信念希望,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真诚、创造力和领导力,女生的公正维度(领导力和合作力品质)得分要低于男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相对落后的品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和见习中,选择最佳切入点,为学生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并开发学生优势品质,并以优势品质带动弱势品质,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快乐学习,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要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多为女生创造机会,培养女生的领导力和合作力。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自治,而且能激励他们的做人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5.4 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全面支持体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支持体系。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师生家长全员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的支持体系。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学科渗透、心理活动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网络支持系统以及班会、团会和队会活动。同时,还应该鼓励一些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如鼓励成立业余爱好小组,以班会、团会和队会等正式群体的积极优势和主导作用引导和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该争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 喻正宾,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考试周刊,2008,19:197

2 成秀梅,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2

3 李广乾,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提高对策,职教论坛,2005,(12):40

4 7 文书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9-11

5 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110-116

6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19-23

8 尤建国,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2-43

9 崔志武,唤醒教育:职高学生成才的新起点,中国特殊教育,2007,(11):93-96

10 李萌,张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中国特殊教育,2008,(7):93-96

11 崔志武,赵凤英,实施“唤醒教育”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职教创新中的运用,中国特殊教育,2010,(11):66-68

12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76

13 14 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及数据库建设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成果,2010

15 赵建平,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职教论坛,2011,35:135-138

16 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2):89-93

17 冯夏婷,刘艳芝,经济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以广东省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5

18 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7(4):148-152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目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和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1.生活辅导

开展生活辅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宣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应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休闲,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养成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应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应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应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校正学生中不良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习课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在高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很擅长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解决某种情绪或行为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分数教育曾耽误了一批有潜力的人才,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稿件编号:09081200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