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谋求发展,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无疑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一个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改善基层干部结构,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农村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探索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意见》,“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人员。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工作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足。“大学生村官”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反应最大的要数村干部,他们长时间当村干部,突然村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还要在村里任职,虽然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但住宿是村里自行解决。一些明事理的书记还会乐意接受这个“新助理”,一些不懂政策的书记自然是敷衍了事。很多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是来抢饭碗的,并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处理村务能力的培养。
从村民角度来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世俗眼光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被当地的村民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村官,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重,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感性往往战胜理性,从而不能理性地选择真正能给农村带来发展的人选。
(二)“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直以城市为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而服务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重视不够,加上学校的资金紧张和人员安排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大学生不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大学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经验缺乏,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也不够大。
在农村方面,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上出现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物,或者把农村当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而很少深入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热情不高,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据调查,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大学生,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再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在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里有四条直接地鼓励了大学生期满后离开农村,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其优越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帮助其合理规划成长成才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统一考虑,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积极配合,发挥作用。
(一)稳步实施“大学生村官”引导工程
各地农村应该着重使本村的大学生回乡担任“村官”,着力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还有利于他们长久地扎根农村。其次,要将工作放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做,让他们有事可做,能够从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最后,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着眼于使用和培养,也要监督和考核,还要相应地建立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干劲。
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村官工作,做好本职事情。一要率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事和农民,给他们创造与农民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二要建立“导师制”,由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具有农业耕作经验的农民和党务工作者结对帮助“大学生村官”,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成长。三要实施“大学生村官”团队组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大村民,尤其是村干部,要提供包括村情村貌、村规民约在内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细心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村干部不太擅长的事务方面,要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商量,并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在村民当中煽动情绪,要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村领导班子。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
就高校而言,作为向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娘家”,首先要把握好“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完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出深受村民欢迎的特色专业。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注重引入实践环节。首先,在坚持务实、弹性、自主选择等课程设置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设置有关适应农村管理的选修性专业,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尝试“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与农民有更广泛的接触、交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农村优秀干部或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
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工作方面,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任职。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有关奖贷学金、降分录取或者减免学费等方法,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适时适宜、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早实现从在校学生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和熟悉基层的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和业务上的准备,便于其顺利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成后,应以丰富的培训内容,活跃的培训形式,从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加强对即将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工作后,应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及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职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政府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并成为其坚强后盾,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于农村,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激励工程
一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工作程序和选聘条件,做到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确保向基层推荐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应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名、选拔、统筹分派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大学生村官”,使村官政策有章可循。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筛选环节,成为村委会的成员。
在现实国情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大学生对“村官”待遇不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或通过募捐的方式设立“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基金”,支持在农村就业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从财政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地方政府或者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并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保障。
在法律和行政上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法律的规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合法选民地位,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通过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吸纳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对于基层领导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于目前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并不指望能做出多少事情,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服从领导。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农村事务中,给以实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农村,带来的不一定是技术,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腔热忱。作为基层的领导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应怀有大学生到村带来的就是资金、就是技术、就是发展。“大学生村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2(2).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5).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2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48)
摘要:本研究以一四八团大学生“连官”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学生“连官”计划实施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一连多生”计划实施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连官”对工作的认知度和满意度还不高,相关用人单位应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连官”的了解,积极主动地招录符合基层需求的人才,健全其选聘、培养、考核的相关机制;作为大学生“连官”本身也应做出一定努力,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切实地为团场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一连多生”;现状;对策
一四八团党委在努力深化改革,促进团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确立了人才强团的科学发展观念。自2004年以来,团党委先后招聘94名大学生来团工作。并通过选派和选聘,任用大学生干部35人,分别分配到连队、兽医站、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水利中心等单位。目前,全团有大学生“连官”52人。大学生“连官”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了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使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为团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本研究通过给一四八团在岗和离岗的大学生“连官”发放问卷,对获得的调查结果运用数理统计和描述型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一四八团大学生“连官”、连队干部和群众进行实地访谈,以了解一四八团“一连多生”计划的实施现状,并进一步提出提高“一连多生”计划实施成效的政策措施。
1“一连多生”实施计划现状分析
1.1大学生“连官”计划的认可度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受访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基层连队干部对于大学生“连官”计划明显持认可态度,对他们网络技术使用水平高、专业技术知识丰富、帮助连队解决问题的热情高等给予充分认可。对实施“一连多生”计划,受访职工中,有71%的人认为该计划能够为团场引进人才,对推动连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关管理人员和连队干部的问卷调查中,74%的人明确表示赞同继续选聘任用大学生“连官”。
对大学生“连官”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连官”对“一连多生”计划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实施大学生“连官”政策,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为大学生创造了到基层锻炼的机会。
1.2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大学生“连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多数大学生“连官”认为与其他同学相比,现在的工作还不错,但满意度一般。其中,有25.50%的人对“连官”的工作表示认可,与自己的期待相一致;56.41%的人认为该项工作一般,与自己的期待不太一致。由此可见,大学生“连官”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对当前工作的认可度较低,也反映出大学生在入职前对“连官”工作缺乏全面具体的了解。
对职工和连队干部进行访谈,多数职工群众认为大学生“连官”在连队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连队干部对大学生“连官”的满意率达81.2%。但这种认可其实是基于大学生“连官”在专业技术、资料整理、计算机操作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在处理基层复杂工作和群众工作能力方面则相对薄弱。
1.3大学生“连官”认知度调查
通过调查,有18.12%的大学生“连官”认为自己并不了解“连官”这个岗位,是在较大就业压力下做出的无奈选择;56.41%的大学生“连官”认为基层有广阔的天地,想用自己的所学在基层创业,并且最终体现自身的价值;有12%的大学生“连官”认为很容易获得这份工作,通过锻炼,能够获得社会经验,为自己下一步找工作创造条件。对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连官”的就业大学生和不准备安心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团党委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增进他们对兵团事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基层工作能力,转变观念,栓心留人,这样才能保证“一连多生”计划的顺利开展。
1.4大学生“连官”岗位培训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大学生“连官”对于管理部门安排的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总体满意度较高,普遍认为岗前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帮助很大。对在岗和离岗的大学生“连官”进行调查,有36.6%的人认为培训时间最好加长;32.9%的人认为内容需进一步拓展。对大学生“连官”的培训情况进行调查,人均培训天数为15d/年,其中培训天数超过60d以上人占20.0%;30~59d的占52.7%;10~29d的占17.2%;10d以下的占8.87%。尽管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茁壮成长非常重要,但在涉及到具体的实施时,表现为岗前、岗中培训开展情况的明显差异。
1.5大学生“连官”专业岗位符合度分析
一四八团选聘的大学生“连官”在连队主要担任技术员、科技副连长、政工员、业务人员等。据调查,“连官”中农学专业占28.24%,林学、水利等涉农专业占12.96%,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占0.8%,财务类专业占3.82%,人文社科、工科等其他专业占54.2%。从专业构成来看,团场以农业为主,农业科学类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基层工作,目前,一四八团的大学生“连官”专业与岗位的符合度较低,不利于大学生“连官”的成长。
2“一连多生”计划取得的成效
大学生“连官”的引进有力促进了人才强兵团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团场科技人才的实力,推动了团场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解决了连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和后备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优化了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使干部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也为团场的“三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伴随着“一连多生”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团场子女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本地就业,即解决了团场子女就业以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同时,大学生“连官”如果能在各连队顺利开展工作,实现较好的发展,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连队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兵团人才流失的压力,为兵团“三化”建设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3对完善“一连多生”计划的建议
3.1大学生“连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大学生“连官”自身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消除功利和投机心理。其次,要加强学习,深入实践,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威望。大学生“连官”在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努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平息矛盾的能力,真正做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
3.2改善“一连多生”计划的招聘机制
目前,选拔大学生“连官”的标准比较宽泛,造成“连官”的知识领域与基层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一方面,给“一连多生”计划的实施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大学生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连官”时,要立足团场实际和大学生专业特点,针对所需岗位进行定向招聘,在选拔大学生“连官”时,除注重学历、政治面貌外,还应根据团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应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倾斜,同时,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考虑其是否能安在基层工作,确保大学生“连官”队伍的稳定。
3.3规范大学生“连官”考核制度
团场必须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连官”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大学生“连官”在促进本连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做贡献的考核评价应依据各连的基础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对大学生“连官”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客观、公正的进行管理和考核。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诫勉淘汰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连官”给予一定奖励或提拔任用。
3.4加强大学生“连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
在大学生“连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制度化的培训体系,把大学生“连官”的岗前培训纳入团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帮助大学生“连官”了解兵团的历史使命,领会兵团精神,尽快熟悉团场,能够尽快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连官”从大学生到连队干部的角色转变。
3.5进一步完善管理、帮教制度
针对大学生“连官”工作经验少,应对连队各项工作信心不足、思想压力大等问题,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健全大学生“连官”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经常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工作上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连队工作。同时,鼓励连队干部给大学生“连官”派任务、压担子、教方法,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积极配合大学生“连官”开展各项工作。另外,对帮扶工作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对于“连官”培养表现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万银锋.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8(2):21-22.
[2]栗振宇,彭煊.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3):51-52.
[3]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25-26.
[4]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J].改革内参,2008(4):22-23.
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兵团环科所”)于2004年9月3日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有机产品认证(认证机构批准证书号:CNCA-R-2004-131号),2006年4月7日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可证书(注册号:CNAS-C110-O)。认证业务范围包括作物种植、野生采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加工等,是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的理事单位,同时也是全国23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中新疆唯一一家。
兵团环科所下设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专门从事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中心现有专兼职检查员40余人,专家27人,技术力量雄厚。
截至2012年年底,通过兵团环科所认证的企业已达80多个,范围遍布全疆;还将业务拓展至北京、上海、山东、云南、内蒙等省区。2012年6月,我所检查员赴美国明尼苏达州,对进口中国的有机产品开展现场认证检查。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包括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红枣、哈密瓜、苹果、葡萄、草莓、树上干杏、红花油、野生鱼、螃蟹、饲草、牛羊肉等,占新疆有机产品认证市场份额的30%以上。中心积极协助企业建设有机食品基地,其中9家企业获得环保部授予的“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称号,2个地区获得国家认监委授予的“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
本中心将本着求真、务实、公正、公平、运作规范、评价准确、服务诚信的态度为认证企业服务
2013年在兵团环保局的组织下,兵团环科所筹建成立兵团有机产品协会。协会本着为会员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宗旨,为兵团及全疆的有机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兵团环科所有机认证中心: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红山路159号天鸿综合楼三楼邮编:830002
电话:0991-2325271传真:0991-2819402E-mail:bthks_yj@163.com
联系人:万勤(所长)13609922171韩春丽(主任)13659926509
兵团有机产品协会: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建设西路16号果树巷兵团勘察设计院7楼
电话:0991-2334789(兼传真)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现状分析探索
自2007年忠县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很荣幸地参与了最近一轮的农家书屋建设,但是我的感受就是“美好的愿望,尴尬的现实”。在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我们接收了2000多本书,种类丰富,覆盖面很广。各村设立了1个总借阅点,3个外借点,我们在设外借点时选址在人最多的院子,并且用箩筐挑着书在院子转悠了几圈以扩大宣传。在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政府出了巨资,确实是为农民干的实实在在的好事,但是为什么遭遇如此的尴尬,农民的反应如此冷淡。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问题。部分村社干部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害怕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少数干部对“农村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有的迫于上级压力,有的认为是出于“作秀”,不得不做,也不得不去敷衍。 二是资金问题制约。“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目前我县大多数是交给村干部兼职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管理员目前没有任何报酬,长期以往,很难维持。三是人群定位不明,人群文化层次不齐。在现在这个社会,提到书时,人们最关注的是孩子,而不是自己,特别是在农村,农家书屋书的种类丰富本是好事,但在农村也许就成为了它不能实现广泛推广阅读的原因。同时农村留守老人过多,以书的形式他们接受不了,留守老人大多为文盲,叫他们如何去读书。四发展问题。部分乡镇仍存在重建不重管,忽视书屋可持续发展。五是选址问题。一些乡镇特别是行政村服务手段单一,缺乏主动意识,一些村社书屋选址比较偏僻,造成有书无人借,借书找不到人,“农家书屋”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解决。否则,就会影响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政府投资主导下的多来源灵活经费投入机制
农家书屋要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公益性不变,政府投资必须承担主导作用。中办发2007(2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实施的五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纳入各地经济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 但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政府投资采用比较灵活的全局统筹机制。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投资可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资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需要中央财政协助解决。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获取:(1)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地方财政支持。每年政府要求把“农家书屋”建设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用于书屋配套建设。(2)鼓励社会捐助、企业赞助、农民参与等方式共建,采取上面赠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挂点单位投入一点、乡村弥补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这些经费可用于农家书屋设备改善、资源更新以及给予管理人员适当补助等工作。但是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不能发生改变,政府要确保财政拨款适时足额到位,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对经费加以实施监管。
二、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建管农家书屋
只有真正符合农民需求的图书和管理制度才能够吸引农民接受农家书屋,才能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实现其价值。第一,制定图书目录之前,一要深入调研农民需求,一地一别,甚至一村一别;二要根据当地‘三农’特点和产业结构特点选配图书和音像制品,如忠县是柑橘产业大县,又正在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生态经济高地,在选配农业科技类及文化类图书和音像制品时理应予以关注;三要提高青少年教育类书籍的比重,安排相当比例的幼教少儿图书和青少年喜欢的优秀小说、文史、科普读物。第二,调查发现,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和法律知识是农民读者最需要的四类信息,但是农民的文化水平不同,对文献内容需求有较大区别。因此,需要建立农民需求的反馈机制,采用自上而下方式设计调查需求问卷,逐级归纳总结农民需求,根据不同层级总结需求设计本层级配书方案。
三、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提高管理水平
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直接管理者,也是农家书屋这一“惠民政策”的执行者,其业务能力、工作积极性等直接影响到整个农家书屋工程的服务水平。实践证明,管理员的服务意识、责任心和积极性是决定农家书屋成败的关键因素,从长远角度来看,管理员的义务服务不能从全局和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此,目前,忠县三汇镇政府在全镇推行了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施行办法,将全镇20个村(居)委的全部书屋交给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村官管理,同时,镇文化站每年定期举办农家书屋管理讲座,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及借阅方式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了讲解,组织管理员到实地参观和现场操作,对如何进行分类、贴签、上架、借阅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运行一年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群众反映良好。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二、新时期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规模在短短几年内成倍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受供求总量、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而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因素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现象,但与之相对,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干、有岗位无人去”的怪现象。
2.内在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要去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认为只有这样才有依靠,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也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一个小地方有再好的发展前途也不去。还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要找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家长对学生的帮助,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2)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为最终目标。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优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单位,挑个容易做的事儿去干,还要工资高一点、待遇好一点,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纷纷就业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
(3)资源相对匮乏。贫困生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承担了巨大的求学压力,本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在大学,除了经济条件外,贫困生还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贫困生基本上没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手机使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技能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缺失又将使他们失去一些与同龄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4)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性导致综合素质低,从而在求职处于弱势,又缺乏各方面锻炼,兴趣面窄,也无特长。一部分贫困生经历了家庭贫苦的磨练,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表现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愿意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由于家庭贫寒,使他们存在消极自卑心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学校也没有尚佳的表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就业竞争。
三、新时期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地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教育贫困生正确为自己定位,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摆脱就业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及各类基层工作,引导并鼓励贫困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2.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能摆正心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并且始终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方说,面临毕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双学位、还可以出国深造等等,同时也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当村官,还可以自主创业等等。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在眼前。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求职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破除心理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改变、就业竞争激烈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恐惧等情绪,通过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压力,让他们明白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压力,以压力激励自己去积极进行就业选择,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28).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迫切性[EB/OL]..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就业;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82-05
一、表现:农村籍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l展。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到2016年增加到765万人,15年间增加了5.71倍。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青年就业群体规模增加。2016年高校毕业生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加上非升学的中等教育毕业生,青年就业群体总共1500万人左右[1]。不仅如此,近年来,由于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失业,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加入到求职的行列,所有这些给整个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经济下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不旺,影响其对劳动力的吸纳。
在大学生总体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困难。已有的研究表明,从就业群体角度看,农村籍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巨大的差异。来自城市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7.72%,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69.51%[2]。另据《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3]。如果农村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中的“特殊困难群体”的状况不能得到很好改变,那么作为社会流动重要途径的教育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势必造成阶层固化,而且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和社会的稳定。
二、原因:资本贫乏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较为集中。有从宏观方面分析,认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由国家总体就业形势、高校扩招等因素引起;有从中观方面分析,认为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造成;也有从微观方面研究,认为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不合理、个人自卑以及家庭等原因影响了就业。这些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释面临同样的宏观和中观环境,为什么农村籍大学生较城镇大学生表现出更为突出的就业难?本文认为,除了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宏观和中观的问题外,资本贫乏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里的“资本”包括三种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一)农村籍大学生经济资本贫乏影响求职
经济资本或称物质资本,是指可以用货币形式呈现的资本和财富,通常可以用收入和财产衡量。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就业前阶段,几乎没有独立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因而其经济资本可以看作由家庭经济资本决定。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和制度性的原因,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自然存在差距。2009年,我国的城乡收入之比为3.33[4],近几年这一数字虽然有所缩小,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较大的城乡差距持续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农村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花销,主要包括职业搜寻费用(简历制作、资料打印、网络和电话等通信费用等)、外形包装费用(服装及配饰、发型等)、异地面试差旅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等等。并且随着物价上涨,求职费用也在攀升。求职越难,求职的范围就会越大,求职成本也会越高。农村大学生由于受到经济资本缺乏的约束,往往求职的难度就更大。有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经济资本因素在大四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作用明显[5]。
(二)农村籍大学生人力资本相对较弱影响求职
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研究之中。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人们花费在教育、健康、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入本身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投资,这些投资最终形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一样,都能给资本的所有者带来收益。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受教育水平、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在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的获得和职业地位的高低有重要的影响[6]。
那么,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相对于非农村大学毕业生存在差距吗?答案是肯定的。二者的差距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读高校的层次和专业的差距。由于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及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加上家庭对孩子教育投入能力(如课外培优、补课等)的差距和父母辅导孩子学习能力等差距,使得农村孩子在教育方面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高中毕业生很难享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他们很难进入重点大学,很难就读高校的热门专业。近些年来,在重点大学的招生学生中,农村籍大学生所占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在当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学校背景和专业背景的情况下,农村大学毕业生自然就处于劣势。第二,在兴趣爱好培养方面的差距。尽管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应试教育”无论在城乡都广受诟病,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农村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其原因不仅在于城市学校具有更好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还在于城市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有经济能力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相对于城市,农村家庭的孩子更少有机会接受诸如琴棋书画和体育类的兴趣培养、特长教育,而具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却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三)农村籍大学生社会资本贫乏影响求职
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7] 76。早在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就在其《美国职业结构》一书中分析了父亲教育与职业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虽然有学者认为,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社会资本将逐步让位于人力资本。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社会资本网络也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甚至会超过教育等其他结构性因素[8]。在中国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在市场机制尚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之中的今天,社会资本在人们职业的获取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对人们职业的获得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甚至连他们拥有的人力资本也要依靠其社会资本才能充分发挥作用[9]。
社会资本的内涵包括社会网络中信息与社会网络中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前者可以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信息资源;后者则可以直接动员社会资源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有研究将家庭背景因素作为社会资本变量,发现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毕业生付出求职的努力相对更少,单位落实概率却越高[10]。也就是说,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求职成本,还能提高求职的成功率。或者说,社会资本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而且还通过影响其他资本的动员能力和动员效率间接影响其就业。
对于农村籍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父母的职业地位一般较低,社会网络的等级不高,这种家庭背景的特殊性造成其社会资本占有劣势,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比城市大学毕业生更大的困难。
三、对策: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资本拥有特点的就业促进途径
近年来,学者们在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中提出许多建议:通过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协调推进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施大学生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改革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促进人才供需协调等等。这些措施无疑在促进所有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基于上述资本视角的分析,笔者认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差距。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将会从根本上改善其就业状况。但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期我们可以努力的是:
(一)提升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效度
首先,农村籍大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毕竟,专业水平是大学生求职中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农村籍大学生要参加各种大学生协会和竞选学生干部。通过协会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
最后,适当调整发展目标以提升人力资本效度。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和农业有相对多的了解,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加以引导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发展或在涉农部门就业,如政府可以在培养乡镇干部和村官、中小学教师、乡镇医务工作人员、农业科技人员等方面,以及在农村自主创业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这样一来,不仅农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促进其就业,同时也可以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二)缓解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资本束缚
第一,高校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通过勤工助学弥补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资本的不足。
第二,政府应为贫困大学毕业生提供求职资助。现在政府已开始为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以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建议政府为贫困大学生(不单单是农村籍)就业设立专项扶助基金、无息贷款等,以缓解这些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资本束缚。
(三)降低社会资本在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作用
第一,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就业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就业制度不够完善,就业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如“萝卜招聘”等)时有发生,这就更加剧了社会资本贫乏的农村籍大学生的竞争劣势。政府应当通过法律和政策建立公平秩序,强化大学生就业中的市场作用,弱化社会资本的权重。
第二,做好公共就业服务。政府和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就业信息平台的打造和财力投入,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网上就业服务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其中主要是信息服务。如政府或高校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各方面真实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减少求职搜寻成本,弥补其经济资本欠缺的不足,而且,能够很大程度抑制社会资本的“定向信息供给”的作用,提高农村籍大学生参与职场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 就业压力大[Z].中国教育在线网站, http:///html/c/2016gxbys/index.shtml
[2]索文斌,宋 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 2015,(3).
[3]徐月红,储 杨.风险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 江苏高教, 2014 ,(6).
[4]郑小平,侯 臣.转型期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J].农村经济,2016,(4).
[5]刘德才,罗良针,游圆圆.非人力资本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求职中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6]王 晶,舒张伟,米 鸽.人力资本在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中的作用[J].经济师, 2012,(8).
[7]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8]边燕杰,张文宏,程 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 社会,2012,(3).
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就业促进;政策;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4-1155)资助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HBFUGJ141106)自主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不能否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总量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结果,也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急剧扩招导致就业环境突变。一方面扩招的急剧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首先要明确,扩招的方向性是没有错的,这是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是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另一方面就业环境的突变性加剧了就业矛盾,经济大环境的变动会使高校毕业生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必然增大就业压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河北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缺乏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4、就业歧视现象严重。7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而55%的人曾遭受过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户籍、学历、专业、经验、外貌、健康等,其中最严重的是经验、学历、性别和户籍歧视。
5、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薪酬期望、就业预期等方面不切实际,盲目跟潮求大,即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高,即高职位、高薪酬,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变化了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目标,不愿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使就业面日趋狭窄,甚至出现有业不就比无业可就还要多的现象。
6、社会人才观不合理。调研中发现:有88.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上研究生,然后找好的工作,学校也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追求升格,专科要升本科,大学争取上硕士点、博士点,这样的社会氛围在日益强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包当干部”阶段(1950~1977);改革开放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1978~1991);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1992~现在),具体的时间划分略有差别。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就业政策(主要包括“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是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三是自主创业政策;四是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重大项目政策;五是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如见习政策);六是应征入伍政策。具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模型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从就业促进政策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三个大方面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以及可操作性四个原则,我们把这三个大指标详细地划分成15个要素,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表1)
2、评价体系的计算。此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0.1~0.9数量标度取值,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结合数学软件Matlab实现数据矩阵的运算,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具体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四、应用综合评价模型,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高校毕业生五个方面来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由政府牵动,让政府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来规范市场行为。政府是主导,不是包办代办。它从政策宏观指导、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角度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所以声誉机制的建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监管只能产生秩序不能产生和谐,只有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市场声誉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形成高校声誉的市场价值,大力推进高校自的落实,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3、优化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要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等待遇,构建联合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使一度办学维艰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了困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也得到增强。
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动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就业难,明确报道目的;第二,客观反映舆论,为报道把好关;第三,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第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毕业生个人的约束机制是其能够就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有规范的就业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且是对高校、单位以及自己师弟师妹们负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贵仁.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2]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