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穆藕初;人事管理;企业人事制度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14-04

穆湘玥(1876—1943年),字藕初,上海浦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被时人誉为“棉业大王”,称其为“新兴商人派”代表人物。1909年夏赴美留学,先后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191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后于1915—1920年依次创办了德大、厚生和豫丰纱厂,取得较大成就。1916年,其翻译的《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由中华书局出版,使其成为第一个将“科学管理原理”介绍到中国的人。1918年参与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中华职业学校董事会主席。1937年集资设立“穆藕初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人才。1943年9月病逝于重庆,享年67岁。

穆藕初一生坚持实业救国的远大理想,不断进取,努力探索。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而是将科学管理原理中国化之后运用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之中,从而将其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他所强调的以人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不再把人当做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而是当做具有情绪和情感的“社会人”,更是对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一个突破。学术界目前已对穆藕初的生平及其对科学管理原理的创造性实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专著方面,穆家修、赵靖等人分别编辑的《穆藕初文集(增订本)》和《穆藕初文集》收集整理了穆藕初一生中相对重要的文稿、书信和演讲致辞,是研究这一课题的原始材料。而穆家修编著的《穆藕初先生年谱》、高俊所著的《穆藕初评传》、唐国良所写的《穆藕初: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等书都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文章方面,与这一课题有关的成果共计二十余篇,包括朱荫贵的《试论近代中国社会传统力量对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阻碍作用——以穆藕初引进推广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为例》、杨成的《穆藕初企业人才观论析》和郭绪印的《评张謇与穆藕初“实业救国”理念与实践》等在内的许多文章都试以不同的分析角度和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相关思考,是今人研究的必要参考。但对穆藕初人才思想实践的研究仍不太充分,尚有进一步挖掘分析的空间。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穆藕初的企业人事制度思想及实践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几点建议和启示,以期为当下企业的管理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穆藕初人事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时代背景

11 洋务时期的影响

总的来说,时期对穆藕初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的人才思想,是穆藕初企业人才观的重要来源”;二是的惨败对穆藕初的刺激作用。

首先,洋务派部分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穆藕初人事管理思想的基础,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郑观应和张之洞的人事思想。郑观应主张将人才分为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类,二者各司其职,这使穆藕初对企业人才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张之洞对穆藕初的人事思想影响较大的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原则,这对日后穆藕初的人才招录和聘用等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次,的惨败也对穆藕初产生了相当大的震撼和刺激作用。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穆藕初耳中的时候,他感到“心中之痛苦,大有难以言语形容者。是时年事尚稚,不知我国之所以弱,他国之所以强,求学心日益切。盖不学则无知识,无知识则不知彼我之短长,无从与他国竞争”。列强侵食中华的现实激发了穆藕初强烈的民族情怀,这一方面促使他下定决心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也坚定了他日后投身实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因而,甲午时期的经历构成了日后穆藕初人事思想和实践的重要时代背景。

12 留学时期的影响

毫无疑问,五年的旅美生涯无疑是穆藕初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总的来说,穆氏的留学经历对他的人事思想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他赴美留学的经历极大地充实了他的知识储备,为日后他的创业实践和人事制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农学、纺织和管理学三科的学习,他扫清了归国创业的知识上的障碍,奠定了一个较高层次的知识平台。

其次,丰富的社会调查经历让他更深层次地接触到了现实生产活动中的人事状况。穆藕初在美期间遍布二十余州的大量调研和实习让他能够广泛地接触到各个行业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使之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认清现实社会和企业管理的本质。由此获得的大量社会实践经历对他早期人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科学管理原理》在美国的出版以及他和泰勒的良好往来使之对管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毫无疑问,穆藕初对于“科学管理原理”是非常推崇的,他本人对科学管理的理解也非常深刻。显然,穆藕初在美期间与泰勒及其弟子吉尔培莱斯的反复探讨,使穆藕初对人才与企业管理及其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理论;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9-01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 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并于1911 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 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 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 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 现代管理理论

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 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3 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 20 世纪90 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 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 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 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 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学管理;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既可参与母体学校的篮球赛,又可以独立资格参与省内的高校大学生各类运动比赛。管理是保证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从独立学院篮球队的管理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制度。

一、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效能原理。这些原理综合运用到高校篮球队的管理中,其作用就是加强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形成有机结合,使其发挥综合优势而作用于篮球队,使球队早出成绩。

1.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具备主观、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一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技巧;二是要确定与科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原则、方法及规章制度;三是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一是要明确实现科学化管理是高校篮球队出成绩的关键;二是要严格认真执行科学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针对篮球队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2.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高校篮球队的管理牵涉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首先要确立目标管理体系,使高校专业教学和篮球队的训练紧密结合,人人既是合格大学生又是优秀运动员为目标。以主管校长、教务处、系部、教练员老师以及运动员的全面协调;以组织领导、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与训练竞赛、教练员业务水平、经费管理、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实施管理的同时要把创新性贯穿其始终,不但要求管理者自身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管理者不断开拓新的环境,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让教练员,运动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系统性原则

篮球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分析论证、决策、选材到实施、反馈、比赛出成绩,每一过程都必须从整体利益考虑,以创造最佳成绩。

3.整体性原则

篮球队是个整体,但他又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除了目标管理外,必须纳入全校各级部门的总体计划,由学校实行宏观调控和决策。

三、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思想管理

思想管理是运动队管理的起点,是各项工作的保证。首先应互相尊重,从队员人格、个性等方面考虑;其次是管理者应是运动员的知心者,他们的关系应是知心朋友、同心朋友、交心朋友;再是思想管理工作要具体细致,要有持久性。

2.教学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根本。球队队员即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运动训练比赛任务外,还有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合理安排他们的训练任务,力求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3.训练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关键。篮球队的训练不能像专业运动队训练那样,采取超负荷、大强度、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是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要坚持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原则,既符合校园环境,又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强度、负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管理制度。

4.生活管理

这是篮球队的基础管理,它是教学与训练的保证。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良好的营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运动员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去。

5.效益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的决策性管理。独立院校篮球队不像公办院校那样有宽余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因此必须科学的、节约的、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和时间资源,以求最大的效益,“大价值,高效能,低耗费”是独立院校效益的特点。

四、解决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训练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1.设计适合独立学院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且适合独立学院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吸收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篮球队现阶段发展模式上,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培养。

2.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队伍经费不足的困难。各校、各队应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比赛,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这是提高球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球队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只要我们依照上述做法,做好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它不但对整个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体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又可通过篮球队这个“窗口”,来增加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利用体育这个“窗口”来宣传独立院校,提高学校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梳理;踪迹

在管理学的一系列基本命题中,最基本的莫过于:管理学的起点是什么?管理学的终点又是什么?管理学或者管理学研究中关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梳理始终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命题。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历史踪迹的梳理,阐述了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管理学科所具有的科学属性。

一、 学科普适性踪迹概述

一门学科原理的普适性来源于的对象――不是某物,而是某物的某种属性的关注,以各种属性为对象的研究思路逐渐形成了各种学科。普适性的表现在于其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表象来源于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众所周知,客观性是科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无论它是自然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因果关系的)还是社会科学的规律(即研究对象符合随机统计规律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一门学科的性质进行讨论,既能够从总体上去审视一个学科,也能够对该门科学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追根溯源,从而来证明该门科学的价值。由此可见,要证明一门学科的存在性,找到用于描述这门学科所针对的研究领域的本质范畴内的一系列科学原理的普适性是必要的条件。一切禁得住时间验证的人类规律都是其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最佳表现。同时,对于一个学科其思想的产生背景和条件的分析也是深刻理解这一学科最好的途径。

管理学家丹尼尔 ・ 雷恩曾经说过,“理论是所有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而管理学理论则是基于组成管理学的全部思想为基础所构成的。追溯到管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就可以很好地解释管理学这一门学科所采取的概括和分析方法……探讨管理思想史既能够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发现那些对于怎样把管理学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运用到其它文化领域和组织中去的解释”。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管理思想史,同时也是为了论证管理学历史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如何运用此普遍规律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是探讨一门学科是否具有规律性的最佳办法。也就是说,从管理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去研究和理解管理学,这可以为目前很多悬而未决的管理学争议问题提供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二、 管理学历史的变迁

尹卫东曾经引用过恩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学的演进实际上就是管理哲学的发展,同时他试图从管理学史的视角出发去证明建立管理学哲学的必要性。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也曾经这样论述过:“科学的管理包含某种重要的普遍规律,其实际上是一种史学观”。以上所有观点都认为,了解一门学科发展的普遍的规律也就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普适性恰恰是这些规律性特征的一个总合。上述所有认为,试图分析某一门科学的哲学特点和根本属性,即试图去探索一门科学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特征,首先需要的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说,揭示管理学的发展踪迹的过程也就是探索管理学普适性特征的过程。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影响了当时的管理学思想的产生以及发展,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管理理论的演变。尽管管理理论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流派其所研究的主题都有着相同性。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将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管理学思想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社会人时期和现代管理思想时期。本文依据目前管理科学领域的比较流行的观点将当今国际上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管理学思想归纳为后现代管理时期,其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接下来本文试图从架构上以时间为序列概括性地探索和分析管理学思想的演进特性,以期寻找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在管理学的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于效果的强调以及对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在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和强调思想学理论及方法。可以说,一个时期的大的文化背景一直是管理学思想产生的温床,这导致管理思想和理论在根源上具有规律和理性的特点,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时代越是进步,其推动力也就越大。

三、 管理学发展踪迹探索

泰勒是管理学思想产生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美国的工业从私人拥有的组织向综合性、大规模公司的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也验证了管理学思想的科学性。早期的管理思想就是指在科学管理产生和出现之前的管理思想,其虽然包含了一些管理学的思想和萌芽,但其思想大多是经验类型的,而且也比随意。因为其多是在迎合大宗的文化背景。泰勒使管理学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泰勒也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化基础,而他的思想也在后来的管理学发展中受到了最多的拥护及批评。马克斯・韦伯和法约尔是与泰勒同一时期的管理学家,这两位管理学家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讨论过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探索过其合法性及普适性。他们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并对其发扬光大,进而提出了足多管理学经典理论。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这个时期的管理学实际上与任何一门其它的自然学科或社会科学一样,主要将实验法和观察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互交融的特点,其研究视角主要是管理学的客体,其针对的是随意和放任的管理办法所产生的低效率。这种管理学在研究上究具有随意性和主观实践性,其对现象的了解也是浅薄和片面的,其注重的现象是不客观的,因为其忽略了人及其对人所具有的复杂社会属性的探索。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这一时期的管理学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社会人时期管理思想主要的研究对象,这种研究使管理学科进入了长久的反思与争辩。尽管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如何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深处期间的人能够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现代管理思想是过去的管理思想延续发展的产物。一般的管理理论便借此产生,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多边以及复杂性,众多学者研究和分析管理学问题的方向出现了多样性,致使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明显的系统思想色彩。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同时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根据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不断演进。而通过理论线索建立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本文将上述研究内容与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归纳成了图1,期望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管理学体系的演进路径。

四、 对管理学发展踪迹的总结

关于管理学历史发展踪迹的探索是大纲式的分析和总结,其根源是追寻管理学发展历史所包涵的特征。以上对管理思想的回顾,不难发现管理活动既是文化力量――尤其是在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的产物,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一个过程。管理学的原理、概念和办法在全部管理学发展的进程中,受到了特定的文化和价值标准的限定,这合乎了某一特殊的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行为的影响轨迹。本文从哲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文化的演变过程是连续式的,同时,某一文化的产生也不存在于消灭其他的前提下,反而正是在某一文化产生的基座上,进行了持续地斗争,融合以及双方的妥协,而最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一个派别。同样,受某一特殊历史时期文化影响的管理学内涵也进行着持续而激烈地斗争和融合,从而形成了适用于某一特别组织、特别人性假设以及特定情景下的管理派别。而这些管理观念及派别都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其除了具有管理学历史的演进外,还由于产生了此种管理流派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历史范畴内仍然存在着,这导致某些已经适应了目前社会环境的管理学流派,依然能够从之前的管理学思想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五、 后续

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些具有普适性的管理观点,是否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管理学呢?我想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我们目前还处于这个时代内,我们仍然处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更加深入的理解管理学,最终完善对它的元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管理学者们最初的研究宗旨。

参考文献:

1. 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97,(9).

2. James Hunt.Leadership: A New Synthesis.Calif: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1991,(10).

3.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4. 张银岳,董立群.西方管理思想史的解读方式及其演进的经济学资源.管理科学文摘,2005,(5).

5. 张媛媛,李宇.对管理本质的再思考――管理学的普适性.北方经贸,2008,(10).

6. 罗珉.现代管理学.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 尹卫东.哲学视域中的管理思想演变论纲.江海学刊,2002,(2).

9.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号:L13CSH014),课题主持人:张媛媛。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5

摘 要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经营决策,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会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问题,最后提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历程 启示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会计中的交叉应用而形成的。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加深了人们的会计理念,同时也标志着会计进人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在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的制定中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认为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综述了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及认知过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中期在纺织、铁路、钢铁业等行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管理上的应用。在早期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管理层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在19世纪中期,铁路业和钢铁行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11 年,美国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泰罗制”的诞生,该书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同时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纪元。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界学者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科学管理原理开始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18年,哈里森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等著作。1920 年芝加哥大学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麦金西主持了该刺讲座并被誉为是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4 年麦金西教授又出版《管理会计》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该书同时指出企业会计工作应当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纳入到会计制度中。直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期,经济形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科学管理学说的本身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其重局部、轻整体的特点使之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逐步取代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使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58年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包含的内容,推动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这一时期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追求的是“效益”。由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的发展明显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分为传统学派与创新学派两大流派,传统学派与创新派相互指责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1987 年,卡普兰与约翰逊联合出版了著作《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他们在该书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现状是附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因此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时展。这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针对这种观点,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布拉米奇和比姆尼联合调研报告《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他们并不认为管理会计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他们认为应该在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20 世纪 90 年代是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代。滑铁卢大学的阿特金森等学者发表了论文《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向》,他们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管理会计在组织变更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作用三个研究领域。20 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的内容,拓展了会计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作用,促使现代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有很多创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管理会计工作者在引进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经验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产生很多独特的管理经验。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鉴于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家在国营企业当中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多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会计的相关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一时期的文献多是探讨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20世纪90 年代早期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分析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理论界也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 90 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的研究进人了一个,这个时期中国管理会计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管理会计的一些最新理论,例如作业成本、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开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此,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总的来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而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对于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的可持续却无法很好揭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核心能力的构建与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发展应注重对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进行引进,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4.

[2]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研究.2008.9.

[3]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公告(刘宵伦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4]苏文兵,熊焰初,张朝实.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展望.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9.5.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科学管理原理的内容范文6

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 W.Taylor,1856—1915 )。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泰罗运用知识研究劳动所引发的革命称为生产力革命,认为泰罗应代替马克思的地位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方法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移植于科学方法论,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等知识特性,可以进行传授和复制。因此,当人们谈及人本管理(或以人为本)时,往往都以为泰罗把人当作类似于机器的要素来看待,以为泰罗仅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出发,设计了一套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方法,即让员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并不否定泰罗有这种倾向,但我们同时认为,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其实也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已隐伏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论,这尤其能在泰罗于1912年发表的听证会证词中窥探一斑:“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听证会记录,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页1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泰罗强调说,构成科学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个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提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原理》)显然,泰罗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补救普遍的低效能现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经验提高到科学。提倡科学,就是不单纯凭经验办事,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经验概括成规律、守则或公式。为此,就要使科学与工人相结合,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培养第一流工人,这就是科学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必须相信工人与其他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是蠢材。与此同时,管理也要从经验提高到科学,管理人员要承担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的职责。

创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重点在于对事的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着重解决人与事的关系问题。而且,为了实行科学管理,还必须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即把管理与被管理,或曰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分开来。这种分开,克服了过去劳动和管理不分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合作、资方和劳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最大的富裕;所谓最大的富裕就是劳资双方都富裕,也即劳资两利;而为了劳资两利,必须实行劳资之间的合作。总之,集中到一点:为要提高生产率,必须实行对工作的科学管理;为了科学管理,必须实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劳方和资方职责上的分工和合作。关于后一点,泰罗十分强调。在他看来,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待各自职责的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劳资双方相互态度的改变,从对立、斗争到合作、和平,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这就是泰罗科学管理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孕育之地。

人本管理不仅发生于科学管理,亦发展于科学管理,两者虽在一战前后稍显对立,但确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学之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一个生产力的革命。当效率提高至一定水平停滞不前时,一方面,必然会试图去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促使生产效率的继续提高;另一方面,既有的较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也使进一步考虑人的因素成为可能。于是,人本管理便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当代,企业成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体,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则更要求企业重视人的作用,实施人本管理。如果说,资产阶级通过产业革命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那么,现代科技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更是史无前例。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或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并且实现良性循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凸现出来,并在这种动态结合中不断深化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