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比赛的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朗诵比赛的技巧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朗诵;悲剧;误区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朗诵是一门群众基础广泛的有声语言艺术,爱好者众多。朗诵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彰显汉语独特的语音美,使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神韵展现出来,兼具艺术欣赏和教育启迪价值。当今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大学较多,也使更多学子进入朗诵艺术的大门。尤其近十几年来以弘扬朗诵艺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为宗旨的“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成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和各界朗诵爱好者注目的盛会,从1996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3届,先后有60余所院校先后参加了比赛。最初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参赛选手仅有传媒大学的学生,从2004年第七届开始,发展成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朗诵艺术大赛,至今共举办七届,较能体现全国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虽是佳作云集,但笔者认为作品内容不够丰富,朗诵会整体基调以深情感人型为主,悲剧类型较多。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朗诵素材丰富,从题材上讲,有诗歌、散文、寓言、小说、戏剧等。从内容来看或讴歌英雄;或歌颂生活、爱情,或赞颂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或以悲剧事件、人物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朗诵内容本应丰富多彩,但回顾进入决赛的作品,虽有被大家熟知的经典作品和学生的自创作品,但悲剧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有些作品不是死亡的悲剧也是感人肺腑或令人惋惜的。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暨第七届齐越朗诵节中10个决赛作品中有6个是悲剧内容。接下来的第八届18个决赛作品中有4个悲剧内容,第九届中有6个悲剧作品,第十届22个作品中有9个悲剧内容。第十一届22个作品中有6个人悲剧作品,第十二届有5个、第十三届24个作品有7个悲剧作品。这些作品中有遇难矿工给父母的信;有对战争、对的血泪控诉;以及灾难、地震发生时的生离死别。通常是台下鸦雀无声,屏住呼吸,湿润了眼眶,是故事感动了观众,还是朗诵者娴熟的表达技巧,或二者都有,其实也无法截然分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感动观众也许正是选手的期待,但这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选择好的作品是成功的开始,但是什么是好的,对选手来说,适合自己的音域特征,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观众来说,有正面意义,又具启迪价值。很多作品都符合要求,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悲剧类型呢。课下曾问学生可能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参赛。很多学生认为“悲剧作品更能打动人,悲剧作品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好像更好拿分”。虽不是全无道理,但这其中有自身的局限和认识的误区。

相比其它说唱艺术,朗诵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在业余朗诵爱好者网络上传的朗诵作品当中,也有很多选择悲剧题材,或是略带忧伤。经典作品《致橡树》是一个爱情宣言,歌颂伟大高尚的爱情,很多朗诵者都以幽怨,略带哀愁的腔调朗诵,似乎这样表达才更有状态,更深情,或是借朗诵宣泄心中的不快。这不是偶然,也不在少数。“自古悲愤出诗人”,难道轻松快乐会显浅薄,朗诵就一定要悲壮,波澜壮阔,气势如虹才有价值吗?悲剧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哪一种原因就能够对之作出全面的说明。① 探析朗诵的“悲剧情节”,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朗诵艺术的表达技巧和用声状态来讲,一些学生喜欢选择悲剧稿件,有艺术表达技巧的考虑。一般此类稿件基调较低沉,有利于学生气息下沉,易产生较扎实的气息,同时音高相对较低,可产生相对丰富的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具磁性、更厚实。这也是一些学生追求的音色。而轻松欢快的稿件和基调相对高亢的稿件,对于技巧尚不够纯熟的学生来说,既需要高亢,又要求喉部放松自如放松的表达,对气息控制的要求达不到,用声高可能会飘,也许会下意识紧喉,会用声紧。或者气息力量不够,自如的控制是很需要功力的,还需要有层次的变化就更难达到了。在悲剧作品的朗诵,朗诵者往往声泪俱下,眼泪和带着哭腔的表达似乎是最佳的辅助手段,令人动容。通过作品本身的大幅度的情感变化,带动我们的语言变化和创作激情,虽然符合以情带声的要求,但是激情澎湃并不难做到,细腻感人才更显水平。相比之下,情节起伏变化不大的作品,需要层次分明,变化细致丰富,更难把握,若能表现得当,更需功力。这也许是选手考虑的一个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习惯于繁华纷扰中匆匆来去,在幸福中习以为常,平淡的生活似乎缺少感动,在悲剧作品的震撼中思考现实生活,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对比现实生活,用震撼摆脱麻木;借艺术宣泄内心深处的期盼。无论是朗诵艺术还是影视作品,悲剧作品的欣赏心理会有相同之处,悲剧作品带给大家的不仅是震撼还有较长久的记忆,似乎远比回味一个久远的快乐更容易。比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很多人知道是一场哭戏,但创下了收视高峰,对一个已经没有情节悬念的影片,大家花钱畅快淋漓地哭一把,似乎合情合理,放下一切俗世纷扰,金钱、职务都是浮云,油然而生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普通完整生活的珍惜。此刻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悲剧作品的力量。幸福时刻我们会尽情享受,缺少反思,似乎在苦难中才会对生活深入思考,所以幸福时光总会那样不留痕迹,而苦难则刻骨铭心,也会引领选手沉静思考,在创作中信手拈来。而朗诵者不仅是一部作品的看客,首先要经历作品情感的洗礼,在作品的体会发掘中,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也成为共同的艺术创作者,远比仅为看客的体会更深,获得的感动更多。选手喜欢有着强烈的对比反差的作品,也体现了我们对危难时刻体现的真善美的憧憬和对波澜壮阔情感的期待。

既然是大学生朗诵大赛就会有大学生的特点和局限。朗诵艺术同其它说唱艺术一样,具有一定的创作规律,不能停留在作品表层,只用技巧把文字有声化远远不够,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要入木三分、理解透彻和获得近乎真切地体验,才能尊崇内心的感召与引领,以情带声,成竹在胸,一气呵成。因此以生活积淀和文学素养为基础的理解稿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进入朗诵决赛的多是大三、大二的学生虽然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19、20岁的年龄还是稍显稚嫩,阅历尚浅也会造成的审美的局限,再加上竞赛的追求使学生倾向于选择易于把握的作品,而悲剧作品情绪鲜明,易于表现,所以获得优先考虑。综合分析多个悲剧色彩的朗诵作品,作品虽有差异,在朗诵中也有细致刻画,但选手整体状态相近,由于作品基调较单一显得选手缺少个性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朗诵作品《青衣》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对朗诵者的分寸把握要求很高,模仿朗诵者众多,作品简短精炼,区区几分钟讲述了主人公的一生,表达了主人公对青衣的挚爱,波澜起伏。基调太沉、用情太重则显太悲,太清淡又表现不出主人公对青衣的深情,分寸的拿捏十分见功力。曾问《名家名篇朗诵会》②中朗诵《青衣》的查谦老师,她说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通读了不下10遍。而学生欠缺的正这些,静下心细细地品读和对作品执着地挖掘,否则就很难有细致精准的语言分寸,也会缺少深度表现。成功的朗诵者需要具备过硬的艺术展示能力,更需要对作品由衷的喜爱和深刻理解,才能激发创作的动力。

误区一:选手希望作品带来的情感震撼会影响评委们的艺术技巧判断,为作品加分。评委们都是业界大师“火眼金睛”,无论作品多么令人感动,他们看重的还是选手是否真正理解作品,能否充分展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处理是否恰当、到位。朗诵大赛受篇幅时间所限,只能节选片段,作品语言较精练,概括性较强,艺术表现相对手段较少,只有声语言和配乐。这些都使评委更关注选手的语言表现力。选首届朗诵大赛的最高奖“齐越奖”就颁发给了自创作品《天上草原》的朗诵者,带着对家乡的挚爱和赞美,气韵生动、发自肺腑,随着他的朗诵,犹如看到草胜景,对故乡的情谊感同身受,引人入胜,大奖名至实归。大赛中诗词、诗歌类作品较少,只有第十一届大赛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第十二届中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两部,但是两个作品都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更说明了,“感人”不是法宝,过硬的基本功才是硬道理。

误区二:也许是对朗诵艺术的认识有所偏颇,使选手争相歌颂悲剧时刻所激发的壮美的人性光辉。朗诵不能只是感动,还需要赞美、热爱等等美好的情绪。朗诵既是高雅的艺术也是通俗的艺术,既可以阳春白雪、诗词歌赋,也可以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它是一门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艺术,所以喜悦情绪与朗诵艺术也不矛盾。《名家名篇朗诵会》中丰盛的语言盛宴,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也不乏启迪。《唐宋诗词朗诵会》中大师与经典结合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依然回味无穷。朗诵是贴近生活的艺术,平凡与伟大、高贵与卑微都可以包容,需要我们敞开心扉、开阔视野才能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朗诵艺术。

误区三:强烈的对比和高声的呼喊不是情感浓烈的唯一表现。多些简单与从容,少些匠气应是我们的艺术追求,“有些艺术形式,尤其是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形式,其结构乍一看相当简单,但仔细揣摸,却深不见底,这样的艺术不叫‘简单’,而叫做有‘深度’。”③在第十届朗诵节前举行的《名家名篇朗诵会》大师云集、星光灿烂,陈铎和虹云老师朗诵的《话说长江》看似朴素的表达,娓娓道来,依然让人感受到人长江的气势和壮阔。朴素不是平淡;没有匠气,是靠长期修炼而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理得细腻恰当。陈亮老师朗诵的《大树和我们的生活》④似乎起伏变化不大,字正腔圆,让人舒服熨贴,和着朗诵者的节奏,令人豁然开朗。濮存昕老师的《将进酒》潇洒自如。李惠敏老师朗诵的《哈里波特》节选,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还有那些无可挑剔的大师作品,即使没有震撼、也能很轻松把你引入朗诵艺术殿堂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曲尽其妙,鬼斧神工。

不作为朗诵作品不是对作品的否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真正有价值、有兴趣的作品,才有意义,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当然我们更需要的是放远视野,拓宽审美能力,提高艺术表达技巧,夯实语言功底,驾驭更多作品。但是比赛会有比赛的局限,对选手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成绩比艺术展示更重要,悲剧作品具有感人的力量,朗诵者虽深受感动但并不真心喜欢,而是为比赛而作。虽说“参赛为了交流学习”,赛场的锤炼也的确促进专业的成长,但获奖是更重要的追求。太有目的的艺术会显做作,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对艺术本身的向往和敬畏,才能真正领会朗诵艺术的真谛。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2004年首届大学生朗诵大赛之《名家名篇朗诵会》。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2

关键词: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程教学 以赛带练 寓美于声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它为后续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课程奠定语音和发声基础。这门课程涉及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和播音主持发声两个方面。通过这一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与发声的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与播音主持有关的吐字发声的技巧。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基本消除普通话方言遗留痕迹,达到普通话一级水平,吐字准确清晰;掌握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口腔控制和共鸣控制的基本方法,声音动听,富于变化。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一般采用大课集体讲授和小课分组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练习的方式往往包括小课练习、课下练声和完成录音作业。一般是大课讲授和小课一对一指导之后,结合录音设备监听,师生共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针对“90后”大学生专业意识不强、练声无法长期坚持、参加过多课外活动等特点,在本学期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余,增加了朗诵比赛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以赛带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会语言艺术魅力,培养专业意识兴趣

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共81人,其中一年级40人,二年级41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学习内容以普通话语音为主,本科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学习内容以播音主持语言发声为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全国大学生朗诵最高规格的比赛――国家语委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共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作品,请学生赏析评价;进而指导学生分组,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诵作品,并在课堂上当堂展示,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对朗诵的认识很模糊,认为“朗诵就是一场表演”,但当自己真的演绎一部作品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有了改变。“朗诵,是朗诵者的艺术再造,是朗诵者唱给文本的歌,是朗诵者为文本谱的曲,是朗诵者以文本为蓝图,向听者描绘的理想国;是朗诵者以文本为桥梁,跨越内心的河,进入艺术殿堂的生命之旅”①。朗诵,绝不仅仅是一场表现或作秀。在朗诵实践中,学生逐渐意识到“播音有学”,“朗诵确实是朗诵者的艺术再创造”,“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确实能更好地运用气息驾驭稿件”。

朗诵比赛初赛共有65名共30个团队参与,提交了30部朗诵作品,经过专业老师的认真选拔,共15个团队进入决赛。决赛举办时,邀请了电视台、团委、学院等多位专家进行评分,学生得到锻炼和指导。不少学生表示,通过朗诵比赛的历练,他们产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敬畏和热爱,也终于对这个专业有了新的认识。

二、领悟艺术发声技巧,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朗诵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特征,又无处不显示其自身的表现特征。诗歌,由于词语的拓开,语气的舒展,字音的绵长,韵脚的鲜明,需要学生在语音上,普通话语音规范,声韵调准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在发声上,掌握播音发声的基本方法,气息控制自如,音色变化得当,情声气结合自然;在创作上,掌握播音创作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有对象感,能够情景再现、引发共鸣,停连、重音、节奏处理得当,创作目的明确,情绪饱满;在副语言运用上,表情自然,能够运用眼神与观众交流情感,体态语得当;服装、化妆与所选作品相符,作品朗诵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最初,学生并不能把学习的吐字归音的方法和呼吸控制的方法运用到诗歌朗诵中,往往吐字无力,字腹拉不开,声音没有张力。在反复练习、寻找感觉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朗诵需要得心应扣的喷弹力度。首先,唇的开齐合撮要控制得力,要掌握四呼的要领,然后根据字词、语句的色彩和分量加以运用。其次,发音最活跃的器官――舌头,要弹动有力,吐字如珠,舌头的动程一要准,二要快。再次,凡是要加大力度喷弹的字词,一定要大胆弹送,甚至达到夸张状态。最后,喷弹的力度是建立在正确的用气发声、吐字归音的基础上的,力度大小,取决于对词语、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领悟到发声技巧后,学生对朗诵和专业学习更感兴趣,针对自己表达的不好的字词和篇章,学生反复琢磨练习,期待达到更高专业水平。

三、探索朗诵创作规律,树立创作主体意识

有声语言的训练,以创作主体的个体行为为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无法替代。播音主持语音和发声,仅仅靠老师课堂讲授、小课校正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播音创作中主动体会和揣摩。以诗歌朗诵为主体的播音创作,对专业语音和发声的要求较高。掌握朗诵的创作规律,需要学生下大苦功练习字音、气息的同时,花气力、下工夫,逐渐掌握朗诵的创作道路、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

“训练,是创作主体德、才、胆、识的艰苦磨砺过程,有方法,但无‘诀窍’,有过程,但无‘捷径’”②。学生在探索朗诵创作规律的反复练习实践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创作主体意识,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主体。树立了创作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在自己的发声条件上发挥所长,增强自己的发声能力,找到自己最好的声音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创作主体意识的萌发,激发了学生的播音创造力和播音创作欲望,发自内心地追求播音发声的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在朗诵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开始积极地组织练声,动脑筋练声,主动向专业老师请教字音发声方面的问题,努力地探索播音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在训练中体会,在训练中品味,在摸索朗诵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以积极、自信的“大我”逐渐迈入有声语言创作的殿堂。

四、引导树立积极人生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朗诵者不应满足于自己的声音、口齿和技巧,而应该下工夫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朗诵者的追求应该是高境界的追求,应该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生命的感情给人以启迪,以高雅的品位给人以指导。学生选取的作品既有《钢铁》《秋瑾》《老人与海》《嘎达梅林》《我的南方与北方》等经典朗诵篇目,又有《那些年我们似乎很有钱》《承继・出发》《蚁族》等接近大学生生活的现实作品,在朗诵过程中,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到文本内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作品所打动,感悟到作品中张扬的真情与正气。

朗诵的组队多则四人,少则两人,独诵较少,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逐渐收敛了作为艺术生的傲气和个性,渐渐学会了宽容、理解和团队协作。包括音频、视频、比赛流程设置、主持等比赛环节由专门的学生社团(凤鸣朗诵艺术社)自己组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通力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的语音和发声方面的问题解决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学生介入专业教育的开始就上语音、发声课,着手解决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后续的课程当中还要贯穿始终,在每一阶段的教学当中,在学生考试的时候,直至毕业,语音和发声都要占一定的比例,要体现出这方面的要求,不可以理解为是阶段性的课程,所以发声课是贯穿始终的课程,而不是初级课”③。

学习播音主持语音和发声,小课很重要,它必须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用声方法,同时要校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次朗诵比赛,以比赛带动训练,以自身实践体会感悟声音的魅力,收获甚丰,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这一环节补充教学。

注释:

①张颂.诗歌朗诵(第二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第2版):6.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3

[关键词]班级文化;成功体验;健康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95-02

作为素质教育时代的教师,除了要教书育人之外,还要懂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只要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积极发现和感受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获得他人认同。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不断地锻炼和尝试中获得自信、快乐和幸福感。

在多年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关注学生积极向上的因素和他们的优势特长,给他们创造自我展现的平台,借助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制定了“三年划”的教育目标,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苦练三年,收获成功”。在初中三年中,要发掘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为他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个人的成就给予肯定、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让学生收获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个星期,“三年计划”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年计划”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收获开心、幸福和成功的体验。

1.书法比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功课学好,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地进行书法练习,肯定能写出一手好字。于是,书法比赛对于那些功课学不好的学生来说,是调动他们积极情绪的最好的方法,也是给他们创造“成功体验”的最佳方式。于是,书法比赛成了我三年计划里的一个长远的目标。

2.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很多学生学不好数理化,背不了英语单词,弄不明白政史理论,从未获得过学科成绩的奖励,但是他们有丰富的语言和情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够在讲故事、朗诵、演讲、辩论比赛中找到自我。于是,这些活动就成了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3.文体比赛。学习不好,不善于言辞,也不能静心练字的学生,他们或许可以从文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于是,开展文体活动、体育运动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成功、收获快乐的平台。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向全体学生公布了我的“三年计划”内容:

“三年计划”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年,在这一年多的教育研究实践活动中,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如下:

一、比赛机构的建设

在比赛之前,首先成立班级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工作安排。从初一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班级选定语文组长,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形成活动小组,并进行活动培训,做好具体的工作安排。主要的工作是选好评委和活动的主持人,并列出具体的活动过程和评分标准,活动前进行培训,活动开展时在现场进行指导,直到学生能完全掌握比赛流程和评分方法。

在整个活动比赛中,活动机构有:书法比赛小组、讲故事比赛小组、朗诵比赛小组、演讲比赛小组、辩论比赛小组、才艺比赛小组、体育比赛小组。具体组员由语文组长、文体委员和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组成。在活动之前,公布比赛的活动规则和评分标准,在比赛时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现场量分,每场比赛结束后都进行点评。点评人员主要由组长、评委和活动老师组成,有时候也请在场的学生或观众点评。所有比赛活动均要评出奖项,并颁发奖品和盖有学校公章的荣誉证书,还要把整个颁奖活动现场拍摄起来,把获奖学生的相片帖到班级学习园地的“成功记忆”板块中。给获奖学生提供一个获得众人认同的高峰体验和真正成功的幸福感,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

二、具体方法、感受和收获

(一)书法比赛

1.过程和方法

每周进行一次比赛,由书法比赛小组量化评分,取平均值来决定最红比赛成绩。比赛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获奖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30%以上。

书法比赛之前先向全体学生介绍写字的方法和书法比赛的好处和评分标准。比赛前先让学生的在草稿本上练习5分钟,待静心后才写到指定的书写本里。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好每一个字。比赛后不急于拿自己的成绩跟其他人相比,先拿自己今天写的字跟以前写的字进行比较,并进行自我总结,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2.效果、感受和收获

经过一年多的书法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书法比赛中认真练习,并能把书法比赛的精神用在平时的作业和测试中。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每次的集中考试和检查作业,整体的书写效果都很理想。

在书法比赛的问卷调查中,128班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书法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许多学生都能在书法中学会认真做事,部分学生还对书法产生了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当他们站在书法比赛的领奖台上时,感到特别的高兴,因为是书法比赛让他们在读书生涯中拿到了珍贵的第一张奖状,这令他们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

125班70个人中有68个学生赞同开展书法比赛,并学会了用书法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全班97%的学生都能从书法中获得自信、欣慰、和心灵的宁静。

(二)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

1.过程和方法:

讲故事、朗诵、演讲比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全部学生都参加。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周进行一个小组的比赛,选出一获胜者参加期末的复赛。初赛中落选的学生若还继续表现自己,可在比赛结束后跟组长申请参加复赛。初赛阶段评委以报名的形式组成,复赛阶段评委则由民主选举产生。

2.效果、感受和收获

为了适应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初一的第一个学期先开展讲故事比赛,这对于刚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比较适应;在初一下个学期,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对朗读的训练和方法、技巧的辅导,并选定课内的一首诗歌作为朗诵比赛的篇目。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练习,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从而增加个人的信心。在比赛之前,我还会对所有的学生说:“当台上的选手,紧张了、忘词了或者是听不见声音的时候,我们要给予掌声鼓励,对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我们也是用掌声来表示赞赏和祝贺。记住,我们支持和帮助的最好方法就是掌声!”因此,台下的学生都学会了用掌声来鼓励和赞赏他人,台上的选手也都能从同学的掌声中获得自信。

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讲故事比赛和朗诵比赛之后才能开展难度较大的演讲比赛。对于高质量高标准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准备,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成功体验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经过三个多学期的训练,我对学生进行了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在整个活动中,很多学生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练,第一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说话、读书和表演。虽然第一次很紧张,说话也很小,但在经历过几次之后,慢慢地变得镇定起来。特别是在得到同学的掌声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在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获得开心、快乐、全身心放松的感受;60%以上的学生都能从比赛中获得自信,并获得了超于自我的成功体验。125班97%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以前的不敢在众人面前露面发展到现在能大方、自然地站在讲台上说话、读书和发表个人的意见。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内心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欢,并希望老师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也相信自己能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能有更好的表现。

(三)体育比赛

在开展的篮球、拔河、气排球的比赛中,篮球和拔河是以组别的形式进行的,气排球则是以抽签的方式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循环比赛。

比赛前,我打好“阳光体育运动比赛”的表格,安排好裁判、组长和比赛流程,并附带比赛规则和奖励方案。

活动安排一出来,学生们都非常兴奋,并做好比赛的准备。比赛时,场内场外的学生都异常兴奋,叫喊声、掌声连续不断。整个比赛下来,班级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精神振奋了,往日消极和郁闷的情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

活动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4

关键词: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培训

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由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神州视景杯”第六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于2014年5月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据组委会介绍此次大赛可谓历届以来参赛院校最多,参赛选手最多的一次盛会,其中参加比赛的高校共246所,参赛选手近千人。“神州视景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共举办了六届,其中三届为饭店服务技能,三届为导游服务技能,2014届大赛是我院第二次参加的导游服务技能的全国比赛。随着本次盛会落下了帷幕,笔者从大赛指导教师的视角,回顾比赛,反思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并通过与其他参赛单位对比,理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探讨行之有效的选拔和培训模式,以期在今后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赛后反思

通过之前两次的参赛经验,发现选手在参赛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有参赛选手虽比较优秀,但积极性不高;笔试环节分数低;导游讲解不熟练或较紧张;才艺展示流畅性欠佳等不能把正常水平发挥出来等问题,在2014届参赛的前期准备中对易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和训练。首先,要求选手是主动报名,并从始至终积极性较高,主动完成培训任务;理论笔试环节,高度重视,多套模拟题练兵;才艺展示环节分别是与导游身份相符,唱歌、说唱快板、评书、脱口秀等语言类的节目,并注重节目流畅性的把握;讲解训练方面,则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在办公室、教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甚至在参赛的火车车厢里都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对自己进行训练,锻炼心理素质,以保证参赛选手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自身的水平。

虽然以往易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从成绩也可看出,在备赛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赛后结合大赛组委会总评会上的总结,作为参赛的领队和教练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选人问题

华侨大学汪京强教授的点评中强调,首先就是“选人”。“选人”的第一要点就是选手的形象气质、整体状态、礼仪仪态。汪教授讲“选人的标准就是让评委看了你就不想让你走,你的气质、性格吸引人;同时,要选‘目中无人’的选手,上台不胆怯”。另外多位评委都强调选手的发音、口齿很重要,绝不能有方言或说不清普通话的情况,另外态势语言要自然,而这些都是在强调我们所选的人一定是综合素质相当高的选手。

然而,根据专家的点评,反省自己,我们在选人上有严重失误。凭借之前的参赛经验,我们每次选拔的参赛选手多是比较优秀的二、三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有一定比赛经验,得到过诸多荣誉,考取导游资格证,即将毕业。但这样的选手往往对于比赛的积极性不高,感觉是被动去为学校比赛,对获奖的渴望不够强烈,训练过程中往往出现懒散、偷懒、被动、自以为是的情况。因此在此次选人环节,我们更多或是仅仅看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却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也是此次比赛失误的关键点之一。

(二)导游词撰写

2014年度比赛的景点讲解内容要求是国家5A级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讲解时间为五分钟。在前期撰写导游词的过程中,仅是讲述了景区中每一个具体景点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个景区的特色,没有将景区的特色突显出来,没有对景区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是将表面的东西,甚至是可能会与其他景区雷同的东西讲了出来。在创作导游词的过程中要注意景点的“点、线、面”内容的设计和整合,要注意导游词组合的科学性,导游词前后顺序的逻辑性。导游词不能仅是讲“点”,不能太具体;也不能讲“面”,太笼统;而要讲“线”,将一个景区、景点的布局、特色相串联,讲解清楚,大众通用的景点知识不能在这样的比赛中有优势。

至于英文导游词,要特别注意讲解的对象是外国人,注意讲解对象的年龄结构、身份等特点,不能用中国人对孩子的方式进行英文景点的讲解,也不能把中文朗诵的风格放在英语讲解上,英文导游讲解更要注意强调主题,要进行“合时合地” 的讲解,不能脱离所在的现场,一些人物故事,或是其他景区共性的东西没有特点,脱离讲解现场,不适宜出现在导游讲解服务的比赛中。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英文讲解的语速,每分钟180-200个字最恰当。同时要从外国人感兴趣的角度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

总之,根据赛后评委所讲,导游词的最高境界要做到让评委听完之后有思考,有可以回忆的东西,而不是听完没有营养,更谈不上回味。

(三)讲解风格与方式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讲解,首先要有亲和力,选手所选语言的感彩与基调要与所讲解的景区内涵相一致。例如不能讲所有的景点都要笑,要笑的恰到好处。同时,选手的态势语言,站姿、仪态,每一个手势都很重要。从优秀的选手身上可以看出,选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另外,讲解时的语音、语调也同样要注意细节设计,不能出现方言这种严重的语言问题。

在语言表达清晰的基础上,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即是对讲解技巧的考察。选择严谨还是幽默的风格,要与所讲的景区内容相符,更要前后风格、基调统一,不能瞬间变换风格。

(四) 比赛着装

在每届技能大赛后的总评会上,多位评委会谈到选手的参赛着装问题,评委表示一定会在讲解中扣分的着装有短裙、紧身裙、细高跟鞋。专家评委们认为,要选择适合景区风格、内涵的服装,与此同时,还要适合选手自身。赛后反思在服装问题上的失误,主要源于教练自身的不够重视。回想2012年第四届全国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的参赛经验,当时过分关注选手的着装,在赛前专门挑选并租借比赛服装,但最后成绩并不理想,让我们感到还是讲解和才艺节目本身的质量更重要,服装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在此次备赛过程中,参赛团队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太不在意选手的服装,只要合身整齐就好。通过两次极端的经验,让我们深刻反思比赛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五) 知识问答环节

知识问答环节所体现和考察选手的绝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评委在选手回答问题的现场反应、语态、表情中考量的是选手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此次比赛中,一个中文选手所抽的问题并不算难,但由于选手太激动、头脑发热,直接说“经验太少,我不会,我以后会努力的”;在英文的问答环节,一名选手基本没有看懂问题,甚至听不懂评委老师的互动,听不懂主持人的语言,在这样的状况下,讲解的成绩自然不高。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赛前要认真对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细致把握,尤其要将问答环节的题目整理成册,要像模拟讲解、才艺一样,对知识问答环节进行情景模拟和训练。

(六) 才艺展示不专业

通过2014年度的赛后总结,专业评委强调以下几点:第一,比赛中专业艺术选手较多,例如专业的古典舞、现代舞、美声演唱、戏曲、乐器等才艺节目;其次,批发类节目多,如朗诵、新疆舞,或是革命年代的文字朗诵,如雨巷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历史时代文字的内涵,更谈不上准确表达;第三,语言类节目普遍分数不高,因为节目没有硬功夫、不专业;第四,“一秒变装”的节目分数低,即前一秒后一秒干的不是一件事,串烧可以,但串的不好即是可怕。

由此可见,才艺环节最重要的是要清楚“才艺”的真正内涵,就是希望参赛的选手们、未来的导游们有一技之长,强调的是才艺的专业性,这才是才艺比赛的核心。

二、参赛心得

(一)构建参赛辅导团队,明确一对一的辅导配置

在参赛过程中,与多家院校的领队、教练沟通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成绩较好的学校基本都是一对一的辅导,即一个指导教师带一个选手,最多不超过两个选手,这一经验是我们日后参赛中需要认真商讨和改革之处。就像总评会中专家的点评,比赛不仅是选手与选手的比拼,而是一个团队的比拼,因此构建参赛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二) 注重导游专业招收中对才艺特长的侧重

对于综合性学院的旅游系,在招生过程中自然不如旅游专业类院校有优势,因此可以考虑在招生时放宽对有文艺特长学生的入学条件,或是去艺术类专业的中专进行对口招生工作的宣传,仅是一种想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教师应在学生一年级入校时就开始注重挖掘或开始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

(三)优化选拔方式,注重综合素质的选拔

参赛选手的选拔要全方面考核。通过参赛的经验教训,结合各类专家在关于“选人”问题的阐述。不难看出,全国性技能大赛所选的参赛选手,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绝不能放宽选人的标准。不能仅看重选手的外形条件,更不能仅看重选手的积极性,要对选手的语言表达、发音情况、仪态举止、参赛经验、外形条件、参赛积极性、是否考取导游资格证、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才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和选拔。因为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拉开差距的就是对细节的把握,因此,参赛团队从第一步选人时,就不能马虎,要加强对标准的细化。

(四)细化评分标准,不忽视每一个参赛环节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5

二、活动名称:第二届春之声普通话大赛之初赛

三、活动时间:4月12日晚7:00

四、活动地点:s1501

五、活动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给予在校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六、活动前期准备:

1、由广播站成员去各班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并请宣传部出两张海报,以扩大宣传力度。

2、邀请评委:赵主任、丁菲老师、英语系团总支常务书记及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门部长

3、参与对象:英语系09级全体学生

4、部门准备:绕口令若干份,参赛者自备诗歌两份

5、评分准则:普通话标准3分,朗读技巧,口齿清晰、流利、声音洪亮、表达能力强4分,精神风貌,形象气质佳,衣着得体,仪表大方2分,绕口令1分。

6、各班先在班长处报名,班长于4月8日前将名单交于广播站

七、活动流程:

1、活动开始,先由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评委及评分准则

2、每位先手上台,进行(1)12分钟的特色自我介绍。(2)2-3分钟的诗歌朗诵。(3)读绕口令(此环节为自愿环节,可加分)

3、活动中穿插互动环节,由选手或文艺部成员进行才艺表演,活跃气氛。

4、由评委作简要点评

5、公布比赛结果: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并将一、二、三等奖的获奖选手推送到院里进行复赛。

6、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所有人有秩序地退场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九、活动经费:

1、证书:10*2.5=25元

2、打印费:10元

3、奖品:笔记本、手机链、小饰品共65元

朗诵比赛的技巧范文6

关键词:活动; 比赛; 职场环境;

众所周知,中职生年龄多处于16―18岁期间,正是语言习惯的形成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到的教育情况和家庭背景都各不相同,所以他们日常交流大多学生会运用各自的方言,这将是他们走进职场的最大障碍。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何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最有生气、最有情趣的普通话训练活动中,在这方面,我做过些许探索与实践。

一.以活动为载体活跃课堂气氛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把教材内容灵活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尝试把各种活动包括小游戏、绕口令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相补充、相拓展。在多变的形式和多层结构框架的结合中,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普通话课堂。

(一)多用联想题让学生开口说话

我在普通话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技巧,还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普通话。联想训练题给我帮了很大的忙,我经常会给一些词语让学生通过联想组织一段话,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讲述过程中注意普通话的发音。如:.“大漠、黄沙、白马、少侠、长剑”同学们总会编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除此之外还有数字联想、形状联想等活动:“要求各组同学以阿拉伯数字0―9或依据各种形状用普通话说出自己由该数字想到的东西。”抓住普通话课堂的特点多用联想训练,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二)善用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普通话的课堂就是要学生多说多练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有些学生又过于害羞,不敢张嘴就达不到训练效果,为了获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做普通话的小游戏是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的最好方法,我常用以下几个游戏,学生乐于参与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猜词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台,其中一位同学解释用普通话解释词语其他组员负责猜词。这个游戏的参与度极高,同学们都能用恰当的解释来说明词语的特征,这也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在做《普通话声母》送气音“b”“p”“t”“k”等声母的发音训练时,组织同学玩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准备好十支蜡烛点然后放在讲台上,请同学们上台分别说出十个包含送气音的词语,能吹灭蜡烛的就算成功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上台实验,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普通话的发音方法。

二.以比赛为契机加强学生训练

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的语言艺术方面的比赛和校园艺术节的展示活动。比赛内容包括演讲、辩论、朗诵等。我借各项比赛的东风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也穿插了各类比赛的选拨活动,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班级内部比赛推荐出优秀的同学为更高级别的比赛做准备。例如举行演讲比赛前我会在班级授演讲应注意的事项:站姿、体态语、眼神、感情等方面的拿捏,让每位同学都能对演讲有所了解,再采取自由报名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同学参到比赛中来,其他同学做评委,对参赛选手加以点评,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都有责”。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就能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普通话中。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设职场环境

学好普通话很大程度上是为中职生今后走入职场做好准备的。只有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才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商务洽谈、工作会议中都要用到普通话。为创设恰当的职场环境,在《电话交谈》这一课时我收集一些资讯公司电话调查的样表,分给各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扮演受访者和访问者并结合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电话交谈的原则和技巧进行一场“电话调查”。《学会赞美》这一课中我创设情景模拟训练:“由我来扮演顾客,你是专柜售货员。看看你能否用赞美的几种方法来巧妙的赞美我,并顺利说服我买下你的商品”。在授课的过程中创设职场环境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逐步适应职场环境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