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分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bjected-oriented method to extract land-use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 Firstly, the 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cation method is used to obtain rough classification result though judgment of image objects. These image objects come from multiresolution segmentation to raw image. Then, the knowledge base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mage features of different classes. Lastly, land-use information is optimized using knowledgebase. The experiment result show that object-oriented land-us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could use image information completely and obtain better effect.

关键词: 土地分类;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面向对象;知识库

Key words: land-use information;high spatial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object-oriented;knowledge base

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187-03

0 引言

土地分类是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土地类型划分,分类后形成的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传统的分类方式以实地勘察为主,但这类方式速度慢、时效性低。随着QuickBird、GeoEye、Worldview等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出现,人们在利用影像的光谱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影像中丰富的纹理和地物形状、位置信息,这为土地类型快速、准确地划分提供了条件。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时,如果采用传统的面向像元方法会由于高分辨率影像信息的丰富性、细致性产生大范围的“椒盐现象”,造成分类精度的降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能利用影像中的光谱、纹理、空间信息进行影像类别判定,从而能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Hackelford和Davis通过对比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与面向像元分类方法,得出了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更适合于进行城市或城郊分类信息提取的结论[1]。Hofmanne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针对IKONOS影像较好的识别了非正式居民地[2]。余坤勇、许章华、刘健等使用“基于片层-面向类”算法实现了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竹林信息提取[3]。余晓敏、湛飞并采用了一种基于影像对象最优化特征组合的方式对城市地表信息提取[4]。莫登奎等则基于模糊逻辑分类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提取了株洲市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覆盖信息[5]。这些方法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在提取的速度、自动化程度上还与实际的运用有一定的差距[6]。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自身的光谱、空间、纹理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分类信息提取。

1 面向对象的土地类型提取方法

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是将影像分割成同质影像块后模拟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对分割好的影像块设定条件,将满足条件的影像块分配到合适的类别中去,最后得到与实际相符的分类图[7]。本文采用的面向对象土地分类流程如图1所示。

1.1 影像分割

影像分割是面向对象遥感信息提取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分割才能形成具有光谱、纹理、形状、位置信息的影像对象块。分割算法包括对比度分割、多阈值分割、光谱差异分割等,在]有任何辅助数据的条件下将原始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割的常用算法是多尺度分割。多尺度分割是基于给定分辨率影像对象的最小影像异质性的由下至上分割,而影像的异质性由光谱、光滑度和紧凑度三个指标决定,计算公式为shape=1-color;shape= smoothness +compactness;smoothness=(1-βcompactness)*shape。其中shape为影像对象的形状因子,color是光谱信息,smoothness是对象边界的光滑度,compactness代表了对象的紧凑性。

1.2 面向对象土地分类信息的提取原理

土地类型由于受到土壤、气候、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不同成分的表现,比如土壤在北方呈现出黑色,而在云南多以红土为代表。面向对象地类信息提取的关键就是根据各地类的特点设置相关的规则集,从而进行地类的识别。表1呈现了常见5大地类的特征。

根据土地类别的特征,利用分割后形成的影像对象块的光谱、纹理、形状特征进行最大似然分类,形成遥感影像土地类型的初分类。然后根据地类的特征设置提取规则集优化地类信息提取的效果。

2 土地分类信息提取试验

2.1 试验区概况

安宁县位于滇中高原中部,有“安宁雄镇,诸爨要冲”的美誉,年平均气温14.8℃,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本试验选取拍摄于2010年1月经过校正和与全色光融合后QuickBird安宁市温泉镇影像,精度达到0.61m,覆盖面积达到了6512.25平方米,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区地类主要包括植被、裸地、水体、道路和建筑5个类别。由于对太阳光线的遮挡,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就出现了若干由植被或者建筑物遮挡产生的暗色调阴影区域。在没有其他辅助数据的协助下很难识别落影下的实际地类类型,故将阴影另设为一特殊的地类。

2.2 影像初处理

面向对象遥感信息提取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影像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参数对影像进行分割,形成与实际地物相似的影像对象块。通过多次数据实验本文选择分割尺度为80,光谱异质性权重在蓝光波段为0.5、绿光和红光波段为0.8、近红外光波段为1,形状差异性权重为0.8,紧凑度权重为0.2的多尺度分割算法对影像进行分割,分割后的影像对象块边界与地类边界相一致且避免了对象的过度破碎。

在分割完成后需要利用影像对象的光谱、形状、纹理信息进行最近邻采样,即在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样本后,以样本的光谱亮度均值、标准差及形状指数为指标参数进行最近邻分类,并最终将影像对象块分类到植被、裸地、水体、道路、建筑和阴影6个类别中,粗分类结果如图3所示。

2.3 基于知识库的土地分类优化

从图3可以看出由于地类间光谱信息的相似性和影像中纹理、位置信息的利用不充分导致了部分土地类型的错分类,造成了土地分类碎化性严重、一定量的地类归并为阴影类等情况。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根据各地类错分类的情况,利用地类在影像上的特征构建相应的规则集进行土地分类优化。

建筑物地类的错分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具有蓝绿色屋顶的建筑物被错分到了植被类中。由于植被在蓝光波段的低反射性和蓝绿色屋顶在蓝光波段的小反射峰,可以将NDVI>0.2且蓝光波段均值小于200的建筑物派送到植被类中;二是由于试验区影像的拍摄区域存在一定量的乡镇地带,乡镇建筑物的形状、颜色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难于寻到统一的规范,所以通过手动调整的方法进行修改。

道路地类的长条状特性使其在影像对象块的类别判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该地类的错分主要表现在与裸地和建筑物阴影的错分中。低等级道路的路宽较窄、路面多由沙土铺设而成,因而与裸地存在一定的误分,通过设置长宽比大于8的裸地派送为道路类。建筑物的落影在影像上构成长条状的影像对象,其阴影的暗色调会掩盖地物的实际类别,通过将明亮度小于150的规则将错分为道路的对象划分到阴影类。

部分裸地由于土质成分、光线照射不充分等原因使其成像色调较暗被错分成了阴影类,需要通过位置关系将距离建筑物超过30米且亮度大于148的阴影归为裸地类。

阴影的错分类主要集中在植被、水体和道路类中,该类错误则通过如上所说的NDVI、NDWI指数和明亮度进行完善。

通过上述基于知识库的方法对影像中的五大地类信息进行类别优化后,最终的分类结果如图4所示。

3 结果分析与评价

从图4的分类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能较好的保证土地分类中各地类内部的均一性和连续性。为了精确的验证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分类结果,使之与Erdas监督分类进行比较,并随后在Erdas中对两种分类结果随机抽取250个点进行分类精度评价。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面向对象土地分类方法比传统基于像元的监督分类方法精度提高了将近17%。

本文采用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土地分类中的道路、裸地信息识别精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区影像含有一定量的乡镇地区,乡间道路等级较低,其光谱特性与黄褐色的裸地极易混淆;再者村镇中的建筑物密度高且形状不规则,会对其间的内部道路有不同程度的遮挡,造成影像上道路的突然中断或者形状不连续,因而无法很好的利用道路识别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提取。所以在以后研究中应注重对乡镇土地类型中的道路、建筑和裸地信息光谱、形状、纹理相应特征的研究,以提高乡镇土地利用类型信息提取的精度。

4 结束语

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在最近邻分类完成后通过建立的土地类型知识库的方式进一步完成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土地分类信息的提取。该种方法能较好的利用影像的位置、纹理信息,避免由于影像分辨率过高而造成的地类破碎化严重的问题,很好地识别了各地类。

参考文献:

[1]陈小良.基于面向ο蠹际醯耐恋乩用/覆被分类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2009.

[2]Hofmann,P.Detecting informal settlements from IKONOS image data using methods of object oriented image analysis-an example from Gape Town (South Africa),Remote Sensing of Urban Areas/Femerkundung in urbanen Raumen.Regenseburg,ed.By JURGENS,C,2001:41-42.

[3]余坤勇,许章华,刘健,等.“基于片层-面向类”的竹林信息提取算法与应用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1(1):89-95.

[4]余晓敏,湛飞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地表信息提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7):21-24.

[5]蔡银桥,毛政元.基于多特征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及其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7(1):77-81.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2

摘要 本文简介测绘新技术——GPS动态、数字化测绘系统在南水北调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移民迁占调查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GPS;RTK;界址点权属;调查数字化测图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01-02

1 工程概述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工程上接南四湖的上级湖,下至东平湖,输水线路全长115.24km,途径济宁市的微山县等7个县(区)和泰安市的东平县,流域水系属淮河沂沭泗流域的南四湖水系。该工程是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胶东、鲁北输水干线并进而向天津和河北送水的纽带。工程的实施可实现南四湖向东平湖调水100m3/s,满足山东半岛、鲁北地区用水、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和沿运河经济带经济发展对水运的要求,同时可打通“两湖段”京杭运河水运通道,实现3级航道通航至东平湖的目标。此段工程由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梁济运河输水工程、柳长河输水工程、泵站枢纽工程、南四湖湖内输水工程、灌区灌溉影响处理工程等五部分组成(图1)。工程建成后,南四湖可通航至东平湖,还可以结合当地排涝,发挥综合功能。

此次移民迁占调查工作线路长,范围广,交通条件差,给工程测量带来了诸多挑战。测量中采用 GPS静态定位整体控制、GPS RTK实时动态进行占地边界线放样、权属界线测量、地类界线测量并现场绘制草图,最后用威远图sv300电脑绘图系统绘制成图,用解析法进行面积量算,顺利完成了移民工程测量任务。

2 工作程序

2.1 前期准备工作

移民迁占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工作、资料收集工作、实地查勘、技术方案制定、工作底图的选择与整饰。其中与常规测量模式不同的是组织协调工作,协调工作包括与用地单位及相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土地确权定界工作的时间、了解用地范围内的权属状况、收集相关资料等。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权属、用地调查涉及用地范围内的很多部门,只有做好前期的协调准备工作,才能降低工作难度,使土地勘界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最终成果的客观准确。

2.2 外业调查工作

2.2.1 测区基本情况

本次移民迁占测量测区属乡村农耕区,地貌单元为黄河冲积平原与冲积湖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平坦开阔,稍有起伏,高程相差较小,通视情况良好,测区地理位置:东经:116°05''~116°34''、北纬:35°01''~35°55''。

本次勘界测量仪器为首级平面控制部分采用Leica SR530型双频GPS接收机布网施测,碎部测图仍采用Leica SR530型双频GPS接收机施测。坐标系统为1954北京坐标系,3度分带,中央经线为东经117°。

2.2.2 界址点放样

为了进行放样工作,首先应该确定放样元素,获得拟用地界址点坐标。界址点坐标可由设计部门提供,也可从设计图纸中解析获得。由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进行实地放样。这样移民专业即可在用工程地范围内进行地面附着物的清点与统计。

2.2.3 权属调查情况

移民迁占测量工作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配合下,组织权属单位有关人员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到现场指界,现场采用Leica SR530(Rush)型双频GPS接收机运用GPS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测量界址点的坐标,并存储于GPS接收机的PC卡内。

2.2.4 地类调查情况

根据《全国土地分类》的要求,通过权属人员现场指界及实地勘测,将用地范围内及其附近的各类界线测绘到现状图上,并标注地类名称,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地类进行了核实。

2.2.5工作体会

采用GPS 进行RTK实时动态测量,改变了传统的移民迁占测量方法,为测绘工作开拓了新的工作领域。采用GPS 进行RTK 实时动态测量简洁、高效,但它也受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尤其是在高大树木密集的地区,会干扰卫星信号和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接收,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确定基站与移动站的距离,基站宜设在地势平坦和附近无干扰源的控制点上。

2.3 内业工作

2.3.1 土地勘测定界图编制

土地勘测定界图是量算项目用地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不同地类面积的基本图件。土地勘测定界图可以利用实测界址点坐标和实地调查测量的权属、地类等要素在地籍图或地形图上编绘或直接测绘。

定界图的内容:土地勘测定界图的只要内容包括用地界线、界址点、用地总面积,用地范围内各权属单位名称及地类符号或名称,用地范围内占用各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及地类面积,用地范围内的行政界限、各权属单位的界址线、基本农田线、地类界线,地上物、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等。

2.3.2 面积量L算与汇总

1)面积量算内容。项目面积量算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用地的总面积,占用集体土地、国有土地的面积和占用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征用面积及其中占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划拨土地的数量,出让土地数量,代征土地面积、临时用地面积及占用的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的面积;

2)面积量算方法及原则。面积量算一般采用坐标法,图上面积量算应遵循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逐级汇总的原则;

3)量算面积汇总。为保证数据和资料的一致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土地分类、面积单位和所填表格是必须一致的。面积量算汇总后,勘测单位要与各权属单位核实地类和面积量算数据,经各权属单位确认后无误后,将数据填写到土地勘测面积表。

2.3.3 最终成果

勘测定界的最终成果就是技术报告书,技术报告书内容包括勘测定界技术说明、勘测定界表、土地分类面积表、界址点坐标成果表等,另外,土地分类面积表应以涉及的市(县、区)为单位进行编写。

3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测绘仪器的不断进步,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学习,将其充分地应用于生产,发挥最大效能。南水北调南四湖~东平湖段工程移民迁占测量通过采用先进仪器和测绘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测绘成果的精度和项目进度,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绍铨,等.GPS测量原理与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3

关键词: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统筹

1 概述

城市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划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合理的规划是促进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和土地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总体纲领,这两个规划的依据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并且遵循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空间资源的指导原则。它们虽然隶属于不同领域,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顾全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局,对这两个规划进行合理的统筹,形成互利共赢、互补协调的格局。但是也应看到,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两个规划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影响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

2 两种规划的关系

2.1 基本内容

土地规划,是土地组织的配置与布局,利用工程、经济、技术等措施来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般由各地区人民政府进行组织编制,内容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基本任务是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统筹布局用地,合理安排土地的开发和整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及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布局和建设进行的部署和安排。它的任务是通过对城市的合理规划,使城市有秩序的协调发展,获得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来看,两者是面与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土地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规划,城市规划是土地规划的一部分。

2.2 两者矛盾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农用地的转换、经济建设用地转换的方式,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性,必须进行适当的耕地保护,保证城市发展与耕地建设的协调发展。就调查来看,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较大区别。

2.2.1 规划思路不同

土地规划的思路是依据上一级所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刚性控制。城市规划并没有这种自上下达的控制指标,而是关注发展的需要,综合分析城市的社会、经济、人文背景、地理、历史、产业政策、资源等因素,遵循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进行设想和规划,期间很少去关注农田和耕地的基本保护问题。土地规划是一种有控制的规划,而城市规划属于无控规划。而地方政府关注城市的发展规模,热衷于城市规划,希望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做大做强,规划部门在利益驱使和政府的授意下也着重于城市规划工作,这样就导致两者的衔接出现问题。

2.2.2 参数统计口径不同

首先是在用地指标上,土地规划中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和城镇居民点用地指标两部分,编制规定,为了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设用地的均量和总量必须符合耕地保有指标。在城市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的选取不考虑规划目标年耕地保有量和耕地水平,主要依据《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其次是人口,土地规划中指出,城镇人口是指城市和建制镇建成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常住非农业户人口、集体户人口、农业户人口也包含在内,流动人口除外。而城市规划中,城市人口主要是指居住在建区内的非农业户人口、农业户人口及暂住人口(一年以上)。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范围比较大。

2.2.3 土地分类体系不同

土地规划的土地分类为33个三级类、10个二级类和3个一级类;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分类为73个小类,46个中类,10个大类。这两种规划的土地分类既有重复又有交叉。《城市用地分类》中规定,城市用地中包含有采矿用地,而国土资源厅2009年的51号文中规定,城镇附近的采矿用地属于城市和建制镇用地,而城镇范围以外的区则分为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两类。除此之外,土地规划的用地面积量算是采用计算机GIS软件,城市规划中的面积量算则采用1:5000或1:10000比例尺进行图纸上的测量,两者的测量方法、量算误差和基础图件不同,这样就造成同一地类存在不同的面积和内涵,相同的地类不好比较归类。

2.2.4 法律地位不同

《城市规划法》是城市规划的法律保障,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而在土地规划的相关责任和约束、宏观控制等方面,法律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所依据的《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只是简单的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土地规划,对哪些土地进行控制、规划如何实施等没有具体的规定,法律的约束力下降。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这两种规划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两大部门的行政级别旗鼓相当,并有各自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性差,脱节现象严重。同时,地方政府对两个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忽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两个规划之间相互脱离,影响城市现代化的实现。

3 统筹措施

3.1 统筹整体思路

在工作中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协调规划。规划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协调性,不能仅仅重视城市规划或土在地规划而忽视另一方。相关部门应努力做好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顾全城市发展的大局,关注两者的协调关系。其次,整体规划。两者都是服务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在进行编制时,要从城市发展的整个大局出发,关注整体发展态势,在把握整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工作。同时,也不能忽视局部工作的展开,整体布局两手抓。第三,多元规划。城市的发展不应只追求经济效益,编制工作中应当协调好两者,明确规划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等进行总体规划,促进多种效益的共同发展,实现城市的多元发展。第四,弹性规划。两种规划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会受到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编制时要注意保留足够的空间适应因素的变动,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动进行及时的调整。

3.2 完善规划体系

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开展编制工作,在区域的层次上进行发展水平和规模、城镇规模与布局、体系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发展、城市化的安排工作,注意城市用地规模问题的科学研究。

3.3 统一参数和标准

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在编制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数据和标准,充分利用城市土地定级估价资料和城镇地籍调查资料;用地分类标准统一,利用全国土地分类标准,以有效避免冲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两者之间是可以统筹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土地规划离不开城市规划,同样的城市规划也必须以土地规划为坐标。因此,不论是在发展途径、发展思路还是创新上,两者都要进行有效地改革,共同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共同兼顾两者关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同时,促进文化、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田.浅谈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衔接[J].农业经济,2012,9.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4

【关键词】旅游用地;外部性

一、旅游用地概念的界定与特点

1、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家土地相关部门对旅游用地的规划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8月印发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没有把旅游用地纳入农业用地之列,也没有明确提出旅游用地的概念,而在建设用地大类中仅涉及到旅游业用地的一部分,如餐饮旅馆业用地,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瞻仰景观用地、文化用地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内容不断扩大,如休闲农业、“乡村游”等新的旅游方式的出现,旅游用地已不只局限于前面所述的类型了,还包括农业用地中的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此外,现行土地分类标准也没有把未利用地中的河流水面、冰川、沙地等包括在内。现在,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大体认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保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业)用地。

2、特点

旅游用地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类型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旅游用地包含的类型众多,不但包括餐饮旅馆业用地,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瞻仰景观用地、文化用地等等,而且包括了农业用地中的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此外还包括了未利用地中的冰川、积雪、高原、河流、湖泊等。

(2)效益多重化

首先,从生态效益来看,旅游用地的开发一般只作旅游观光的用途,如果能够合理规划与开发,通常不会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太多的污染,甚至反而能使一些曾受破坏的景区得到修复、保护;其次,在经济效益方面,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仅使景区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而且有利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就社会效益而言,旅游业还可以很好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名誉度。如福建省的武夷山、广西的桂林山水等,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一张名片。

(3)功能综合化

从其用途来看,旅游用地具有多种功能,如游览、观赏、知识、度假、娱乐、考察研究等等,这些功能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功能越多,其旅游价值也相对越大,可以满足游客不同的消费需求。如福建省泰宁大金湖旅游景区既有包括地文、水域风光、生物等自然景观,又有古迹与建筑、革命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这样,游客在游山玩水中又学到了许多人文知识。

二、旅游用地开发的外部性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着的外部效应等问题。笔者拟从旅游用地开发的正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正外部性分析

1、产权的回收,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旅游景区,特别是新近开发的自然风景区在开发之前是属于集体所有的,但是并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保护,滥砍滥伐、毁林烧山、水士流失现象严重,生态物种不断减少,几乎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经政府设立为旅游景区后,旅游用地的所有权通常为国家回收,然后由政府设立并委托专门的管委会进行管理,这样,一些曾饱受蹂躏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由于有了专门的管理,不但自身的生态得到了保护,而且旅游观光业务的开展还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旅游用地的开发,必然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电力,通讯等,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又为当地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福建省龙岩的冠豸山风景区身处福建西部山区,原来交通极其不便,现在经开发成旅游景区后,景区附近现在已经有两条高速公路(龙长、与永武),还有铁路(赣龙铁路),冠豸山机场,两条国道(205、319国道)。

3、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强、波及面广的特点。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就业,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旅游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业产业链的打造。例如,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所在地的福建武夷山市,该市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拥有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两百多家饭店、以及数百个旅行社驻外办事处等。

4、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提高旅游所在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具有一种示范和教育作用。发展旅游业对旅游景区所在政府来说,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因此使政府的公众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来说,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负外部性分析

1、旅游景区的一些违规建设或掠夺性开发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首先,我国一些原始旅游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严重滥砍滥伐,开山辟路等,致使一些生物物种的消失,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其次,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中,由于许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一些湖泊水面以及自然风景区的土地面积,导致景区萎缩;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和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这些建设往往是采用大面积的建筑用地、交通用地替代自然的下垫面, 如砍伐林地建设住宿娱乐设施、填埋池塘建设永久性建筑等, 都将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人工化”取向。这些行为实质上给自然景区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而且影响了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2、由于旅游用地开发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施工、铁路等交通建设均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在施工期间,由于公路、铁路的永久性占地、开山辟地、挖地填湖等工程会破坏植被,改变地形,造成新的坡面等,从而影响了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植被的生存条件;在营运期间,运输车辆排放出来的汽车尾气等会对沿线两侧的土壤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以及植物产生影响。

3、旅游经营过程中也会对旅游用地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旅游区通常有一个旅游容量,即承载量的问题,在节假日期间,很多旅游景点出现了过多的游客,同时由于交通工具的大量增加,带来大量废气排放,也产生了形形的生活垃圾污水,对景区土地、水源和森林等资源都带来了超常消耗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次,部分游客环境意识较差,乱扔垃圾,特别有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如可乐罐、玻璃瓶、快餐盒、电池,塑料包装袋等等,这些垃圾很大一部分由于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给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三、关于规范旅游用地开发建设的对策探讨

笔者认为要规范旅游用地的开发、管理,也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规划旅游用地的开发。我们知道,土地的规划是在对土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对于旅游用地来说,它有着其特殊性,在现有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它不属于农业用地,而是散见于建设用地中。随着旅游业用地内涵的扩大,它包容了包括农业用在内的各类土地。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旅游用地的规划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类,而是在现有的土地大纲中,把其独列出来,即主体是以现行的土地规划纲领,旅游用地的开发不能随意与现行纲领相抵触,而是在现行纲领的基础上作适度的调整。其前提是,旅游用地的规划与开发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其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生态环保,征地问题等等。

2、建立科学的环境资源指标核算体系,就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生态物种所造成的损失和收益进行核算,对造成的损失征收环境资源等相关的税收,而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旅游景区则不但不征税,相反,应获得资金上的扶持,而这部分的费用则由征收来的环境资源税收或其他相关税收中抽取。

3、对于一些产权归属比较模糊的旅游用地,应及早确定其产权,防止因产权缺失,从而导致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我们知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由于市场一般不会对没有产权的物品进行交易,使得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成为人人可以免费开采和竞争使用的公共物品,长此已往,必将造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要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要明确界定环境产权。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由于旅游用地的界定模糊,使得旅游用地的规划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没有相关法律来对旅游用地进行约束,导致旅游用地的开发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与现行土地纲要相违背的问题。此外,除了要将旅游用地的规划纳入法律的范畴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应对土地利用前后的环境影响因素作科学、详尽的评价。

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由于产权并不能解决所有事物的问题,如河流、空气等不可能分段而治,因此,总会有公共领域的存在,这就使得外部性的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学手段和政府管制的方法难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还有赖于一种共同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晓刚,徐梦洁,等.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

[2]梁栋栋,陆林.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5).

[3]钟京涛.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土地问题探讨[J].

[4]杨荣金,周申力,等.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J].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2007(3).

[5]王小映.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

[6]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5

关键词:GPS RTK技术;工程测量;应用;优点

1.前言

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它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一代紧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卫星定位测量是研究利用GPS系统解决大地测量问题的一项空间技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RTK测量技术逐步在测绘中得到应用。通过RTK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2.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1)控制测量

为满足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测绘的需要,城市控制网具有控制面积大、精度高、使用频繁等特点,城市Ⅰ、Ⅱ、Ⅲ级导线大多位于地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这些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如何快速精确地提供控制点,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常规控制测量如导线测量,要求点间通视,费工费时,且精度不均匀。GPS 静态测量,点间不需通视且精度高,但数据采集时间长,还需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如内业发现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必须返工。应用RTK技术将无论是在作业精度,还是作业效率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线路中线定线

RTK测量技术用于市政道路中线或电力线中线放样,放样工作一人也可完成。将线路参数如线路起终点坐标、曲线转角、半径等输入RTK的外业控制器,即可放样。放样方法灵活,即能按桩号也可按坐标放样,并可以随时互换。放样时屏幕上有箭头指示偏移量和偏移方位,便于前后左右移动,直到误差小于设定的为止。

(3)建筑物规划放线

建筑物规划放线,放线点既要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放样精度要求较高。使用RTK进行建筑物放样时需要注意检查建筑物本身的几何关系,对于短边,其相对关系较难满足。在放样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测量点位的收敛精度,如果点位收敛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强制测量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点位误差。在点位精度收敛高的情况下,用RTK进行规划放线一般能满足要求。

(4)用地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址点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时,应用RTK技术可实时测量权属界限、土地分类修测,提高了测量速度和精度。

3. GPS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处理数据方法

土地分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土地分类、权属

Abstract: the author with many years engaged in NongLiuShi land survey work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for the land survey work often appea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discussion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classification, bound ownership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勘测定界是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项目用地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此外,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还是变更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

自《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 1008-2007)的以来,使得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然而,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在土地勘测定界过程中,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类判定存在偏差

在完成土地勘测定界项目的实地调查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实际地类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地类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出现的不一致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实地地类为未利用地或有部分耕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建设用地。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通常是此块地已经过报批成为建设用地,但还未建设或准备建设的单位因为某种原因未建设而使土地闲置,连队职工看土地没有建设就在地上私自进行种植以增加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在勘界过程中应认定其地类为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

2、线状地物的地类确定。线状地物的地类确定常常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一条渠道,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中地类为117沟渠,而对应到三大类中,笔者则认为应该区别认定。若渠道为干渠、支渠或经过防渗改造过的干、支渠,可归入三大类中的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若渠道为斗渠、农渠、毛渠,可归入三大类中的农用地农田水利用地;若渠道由于节水灌溉改造而废弃不用,已经失去了渠道的功能,可认定为未利用地。此外,其他线状地物的地类判定也存在类似问题。

3、实际地类为耕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园地或实际地类为园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耕地。这种情况多因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一般情况,耕作层未被破坏,可按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地类来认定。

4、实际地类为未利用地,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耕地。这种情况需经过调查来确定,若是由于作物轮作或撂荒时间不到5年的,则按耕地来处理,如果撂荒多年或由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误调为耕地则需与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协商,按他们的意见来做地类认定。

二、相邻项目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

在土地勘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相邻项目往往在衔接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如项目红线交叉、项目施工时未按勘界红线施工,超出红线等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勘界单位所勘界的相邻项目在衔接时出现交叉。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相邻项目的勘界单位接受的都是单个项目勘界任务,相互之间未进行沟通,各个勘界单位参与具体项目的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勘界方法也有所差异,另外,所采用的控制成果也不一样,就造成了项目衔接时出现种种问题。解决方案是:农六师国土局已于2010年对全师各农牧团场重新布设了D级GPS控制网,在今后的勘界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控制成果,统一基准,在承担项目时,要在土地局的协调下,加强沟通,同时对参与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2、依据规划红线到实地勘界时会出现一些已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超出了已建项目的红线。这种情况下,应首先测绘已建项目的平面图,将已建项目原有勘界红线与其套合,反映出相邻项目的界线情况,根据情况,与相关管理部门沟通,依照沟通结果对项目红线进行修正,然后再重新进行勘界。

3、相邻项目在衔接时发现中间存在间隙。相邻项目之间存在间隙时首先要分析产生间隙的原因,若是由于规划部门在划红线时产生了间隙,则需与规划部门沟通,看间隙是否应该存在,若确为必要间隙,则在勘界时留出,若非必要间隙,勘界时则需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果间隙是因为已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未达到自己的用地界线造成的,则按照勘界红线来确定已建项目的界线,新项目的红线以已建项目的勘界红线为依据。

综上所述,文中就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了本人的一些见解,不足之处还请同行多多批评指正。

总之,土地勘测定界的成果是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料和依据。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也不单单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它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技术工作的同时做到与土地管理部门,相关规划部门多沟通,了解所承担项目勘界范围内及相邻地块的土地登记情况,权属情况、土地性质、土地分类等。 只有这样,才能把土地勘界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S]

[2] TD/T 1008-2007土地勘测定界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