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1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村官”没能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没能正确处理立足基层和想进机关的关系;二是没能正确处理“作用”与“作为”的关系;三是没能正确处理“干小事”与“成大业”的关系。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想获得成就感,必须要以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需要为前提,以农村为舞台,以本职岗位为核心,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在“干好小事”中体验成就感。大学生“村官”怀着满腔热情来到农村,希望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和适应农村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要从农村最基层的岗位干起,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中吸取营养,从小事中总结经验,从小事中体验成就感。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小事做好,干大事才有可能。如果“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无论怎样也出不了成绩,更谈不上成就感了。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2

____年8月,我作为大学生村官到____乡____村工作锻炼,现任____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工作期间,也刚好是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加强组织、服务基层、促进和谐、历练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一直寻求突破解决的重要问题。

____村是一个集库区、移民区、移民安置区为一体的山区村,山多地少,生态环境好,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利用科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____村必由之路。为此,我通过入户走访和实地调查,结合其他山区的发展经验,与村两委干部一起研究加快____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并积极引导群众实施:

1、调整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引导群众种植毛竹、茶叶、食用瓜蒌等经济作物,扩大规模效应,今年又新增食用瓜蒌面积达300亩,发挥农产品深加工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村现在有竹子加工厂三家,可以生产出一次性筷子,竹地板等产品,有效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

2、加强科技培训

我和村两委积极联合乡农技站因地制宜到田间地头一边实际操作,一边传授技术,组织全村村民通过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农业科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仅去年就有1000多人次参加了课程培训,利用农家书屋,组织大家到村里集中学习,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下面我就如何做一名好青年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善于学习、不断创新。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尤其是刚到农村工作的青年人,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只有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找准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像大学生村官行为规范要求的那样“读好有字之书向书本学,读好无字之书向实践学,读好人字之书向社会学”。同时要敢于创新,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

二、融入群众、为民办事。在农村工作,就要了解村情、摸清民情,想群众之所想,真正融入到百姓中去,农村工作虽然繁琐,但都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美丽乡村好青年,更是应该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因为只有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好青年,要求我们树立服务意识,立足村情民情,扎实开展工作,能吃苦,敢吃苦,才能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做好农村工作凭借的不是一时激情,而是为农村发展奉献自己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3

“外地人”当县人大代表

秦玥飞瘦高瘦高的,英俊帅气,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小路上,充满朝气。然而,脚上的解放鞋却“暴露”了,这是个家境一般的普通孩子。秦玥飞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排得满满的。接受采访,会影响村民对他的看法,觉得他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人来到这里工作,是别有企图。

不过,在秦玥飞工作的湖南衡山县贺家乡贺家山村,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村民一看到他,都会马上满脸笑容:“耶鲁哥啊,又要去哪里呀?”不知情的人会误以为秦玥飞是本村人。

提起秦玥飞,村民邝文梅说,秦玥飞是她见过的最能干的村干部,“他一来,要干什么都能干成,谁不服他?我经常跟儿女说,这是你们学习的偶像!”村主任胡传佳已在贺家山村当了20多年的干部,“这么多年,来村里挂职锻炼、蹲点学习的干部,一批接一批,但我最佩服他,村里办不到的事情,他一来就办好了。”2012年9月,衡山县要推选县人大代表,筹划年底举行的新一届人大会议。贺家山村所在的选区,只有两个代表名额。对当地人来讲,原籍重庆的秦玥飞是个“外地人”,当大学生村官只有三年时间,几乎不被考虑。

开始商定候选人时,没有秦玥飞的名字。组织上召集村民代表座谈,所有与会村民都提出,必须将秦玥飞列为候选人。

2012年10月24日贺家山村所在选区投票,在3547名选民投票中,秦玥飞获得85%的选票,成功当选衡山县人大代表。“成为村民的一分子”,秦玥飞有自己的方式。去村民家访问,时常有人给他递烟,他和村民们一起抽,“要走进他们,就要按他们的方式去习惯。”

网上筹钱帮村里修水渠

会筹钱,是村民对秦玥飞最深的印象。同很多地方一样,贺家山村的男人常年在外打工,村集体要做点事,要么找不到人,要么在家的人拿不出钱,或者做不了主。贺家山村有条水渠,村里300亩良田全靠它引水灌溉,可十多年来,这条沟渠一直没人修,而且越堵越厉害,下雨天不容易排涝,干旱天引来的水不容易进来。

2011年8月,秦玥飞刚来贺家山村,听到大伙儿抱怨最多的就是这条水渠,因为要全面维修,至少得10万元,村里拿不出钱,大伙集资修也行不通,因为60%的村民都在外打工,一来二去就这么耽搁下来了。秦玥飞二话没说,找来锄头,使劲挖淤泥,希望靠自己身体力行,把这条沟渠疏通。几位年长村民也凑过来帮忙,但他们忙了一下午,整理好的沟渠还不到1米长!看秦玥飞累得满头大汗,好心的老农说:小伙子,这水渠,像我们这样弄,是搞不好的,必须花钱买水泥硬化才行。老农的几句话,说得秦玥飞脸发烧:自己还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呢,这种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用脑子想,反而还用这种笨办法,真丢人!

老天不会掉馅饼,上哪里找钱呢?坐在村口,秦玥飞突然想到,自己在美国读书时,经常参加学校、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四处找人筹款,维持活动的正常开支。“向社会筹款!”当手提电脑连上互联网时,秦玥飞一下子找到了以前的感觉,他在网上四处查找,很快就发现,北京一家乡村公益基金组织,正有意寻找项目,支持新农村建设。

太好了!秦玥飞立即查到这个基金会的电话,对方得知秦玥飞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自愿当一名村官,很惊讶,并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秦玥飞向村主任请好假,当晚做好项目书,订好去北京的车票,次日一早背着1米多高的旅行包,信心满满地出发了。

早有“谈判”经验的秦玥飞,在基金会负责人面前侃侃而谈,最终老总深受感动,当即决定拨付10万元,帮助贺家山村修建水渠!

申请30万帮村里建敬老院

这次筹款成功,让秦玥飞尝到甜头,此后,秦玥飞下决心,要继续筹钱,帮村民多干实事。刚住进小山村,秦玥飞就发现,村里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有许多留守老人。在与这些留守老人聊天时,秦玥飞感受到了这些老人的孤独。村里有一个敬老院,但只有38个床位,仅能满足五保老人居住。

能不能把敬老院扩建?精通英语、善于交流的秦玥飞通过多方申请,再次从一家公益组织申请到30万元,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拿到钱,做事认真的秦玥飞又通过耶鲁的同学,找到湖南长沙一家规划设计公司,专门设计出敬老院的图纸。对方得知秦玥飞的来意后,一切设计费用全免。

2013年1月,这个敬老院已经完工,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个建设一新的敬老院里,除了舒适的居住设备,敬老院里还布局了鱼塘、菜地、果树林。此外,秦玥飞还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他引进一个旨在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信息化教育的项目,为贺家山村周边4所中小学的700名学生,每人募集到1台平板电脑。从小读书本学习的农村娃,改用拿电脑上课,而老师通过专用软件,能即时监控到每个学生知识的遗漏。2011年8月来到贺家山村工作以来,秦玥飞为村上筹集的资金就有80万元。

说服31户村民集资修村道

村里有条路坑洼不平,村民们出行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据测算,工程需要10万元,村集体账上只有5万元,村干部商量出来的方案是,将这5万元全部拿出来,再向县里争取2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其余3万元由路周围的31户农户承担。在村民会议上,村干部刚提出这个方案,就遭到31户农户的集体反对。村民代表陈洪敏认为,这块地是集体的,路也是集体的,凭什么只要他们31户集资?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秦玥飞也不生气,他私下里找到了陈洪敏等村民谈心,在沟通中村民们有了新想法,这条路硬化所需要的10万元,他们31户可以全部承担,但这条路平时要允许他们摆摊设点,摊位出租收入全部归集资户。陈洪敏给秦玥飞算账:建这条路,每人只需出资3000多元,但路修好后,搞摊位出租,一个月有120元的收入,3年就有4320元,3年就收回投资了,以后还能产生长远收益。

这个方案受到了村民欢迎,他们觉得集资也有赚头;村委会也觉得,不用村里、县里出一分钱,就能把路修好,马上就能开工,村支部书记当即拍板支持。工程立即开工,马上就将修好。

学生时代领导能力极强

1985年出生的秦玥飞,自小就是孩子王,读书时善于创新、帅气的他在同学中很有名。秦玥飞初中就读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他的班主任于泳说,初三时,有两个女生同时暗恋上秦玥飞,正当班主任准备找这两位女生谈话时,秦玥飞已分别找了这两名女生谈话,“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可两个女孩子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最后都好好读书,中考成绩很好。”于泳感慨,作为一名初中生,就能如此理性,还能主动处理好关系,这的确需要极好的沟通能力。

2005年,秦玥飞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他参加美国入学标准化考试,获得绝对高分,在托福考试中更是获得让人惊讶的满分,最终顺利考取美国耶鲁大学,获得该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额奖学金,享受学费、住宿、书费、旅行费等多项免费服务。当年,耶鲁在中国只录取了两名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4

同马向阳一样,刚到村里,各方面都不是很习惯,虽然来之前也参加了培训,听了许多优秀前辈的经验介绍,但是心里还是没有底气。毕竟才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多少都有一点犯怵。走进村中,村民纯真的笑容、质朴的语言让我很快融入进去,一年下来吃农家饭、喝农家水、走农家路、干农家活,也享受到了别样的农家乐趣。

马向阳为村中做了不少事情,而我们大事做不了,就尽量把小事做好。在村中,什么事情都乐意去干从不推脱,干得热火朝天。我的性格本来就比较热情开朗,除了跟着镇上领导、村里两委一起走访之外,我还常常自己去一些贫困、残疾老人的家里,虽然不能给予多少物质性的帮助,至少能够陪他们话话家常,帮他们打扫卫生,让他们不那么孤单。

记得去旌德县孙村乡玉屏村考察学习的时候,他们村的书记说,现在很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家中全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做好妇女工作十分重要,妇女的工作做通了,那么干什么事情都会顺利很多。于是,我积极跟村中妇女打成一片,工作果然越干越顺畅。

从最开始接触工作到能够基本胜任,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不容易,可最后得到“优秀”的结果,比吃了糖还甜。我继续在学习,在摸索,用智慧做一些实际的工作,而不单单是“纸上谈兵”。

《马向阳下乡记》的电视剧还没有播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一样在继续。马向阳戏言下乡就是一场冒险,在我看来这更像一条长长的平凡之路,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还是要坚定信念、守住原则,在这条平凡之路上干一些不平凡的事儿,当一名真真正正的村官。

起初观看《马向阳下乡记》是抱着好奇的心态,一方面是想看看吴秀波这样一个潮流大叔如何去演绎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工作的探索,想看看马向阳在下乡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意外的是剧中将农村发展滞后的现状反应的很真实,这也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村官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而马向阳独特的智慧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是让我佩服。

剧中成功塑造了一群很典型的农村人物形象,比如腹黑自视过高的宗族大佬刘世荣,唯唯诺诺的马屁精梁会计,精明算计刀子嘴的村主任媳妇等等,形形,但是这些人都是生活原汁原味的农村人,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精于拨弄自己的小算盘,粗糙中见刁钻,蛮横中见情义。生活在农村的我更是知道这些人物的真实性,他们有时候可气,但是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更可爱。写到这想起前些日子的一件小事,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一早等在村委会的门口,见我开门立刻迎上来向我诉苦,内容大致是为了说明家中经济困难,想让村委会予以证明并申请低保补助。我再三解释低保申请有一定的程序,并耐心解释具体的事宜,可是这位阿姨非要让我保证明年一定将她定为低保对象。我自知这件事情不可随便允诺,但又不能生硬地拒绝,最后只能告诉她会去家中了解实际情况,符合条件才能予以上报。阿姨似乎不满意我的答复,但也无能为力,只好失落的离去。之后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位阿姨家中的确有些困难,但是并没有她诉说的那么严重。我虽然因为她的欺骗有些生气,但更多的是想给予帮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动她,让她配合村里的工作。

农村生活中复杂的人事关系是很多矛盾的根本,美丽的外观下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农村式的矛盾纠纷要用农村式的生活智慧来解决,而这也是作为村官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从正确的方向去引导村民解决,从而使村民们的思想获得某种实质性的改变。从一个个村民到一整个乡村,逐步转变人们对农村的看法,让他们从内心真正的意识到农村不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

村官路注定是充满探索的,我相信这条路越走下去就越会觉得值得。总有一天,智慧的种子会在乡间发芽,那时的农村一定会更加美丽动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马向阳下乡记》中主人公的事迹,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村官的艰难,并非演绎如此,事实的确存在,平实真挚的情感直接触动我们的内心。

剧中马向阳由于一纸调令,来到农村基层一线,从有能耐的、靠谱的、懒散的城市小公务员,变身村庄第一书记,在一年的基层锻炼时间里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立下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铁誓。一个从对农村工作完全陌生、知之甚少,再到逐渐深入爱上这片热土的村官形象,让人产生共鸣。

远离家乡 忠孝难两全

主人公马向阳的老舅失忆住院,由于组织工作安排的原因无法在身边服侍,不得已将老舅托付给朋友照顾。而我们步入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工作的地域、时间等原因,有时候也的确难尽忠孝两全;在我们毫无怨言选择深入基层、服务农村的同时,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家庭,自然难尽我们应该对家人、亲人等所担当的责任。

环境恶劣 克服环境难

马向阳所居住的地方是一所村内废弃学校改造的场所,没有自己家里那样的厨房、太阳能热水器等日用基础设施,到了晚上更是因为蚊虫叮咬或山野间传来异样的响声而无法安心入睡。这让我联想起刚到村的自己,也是面对类似的环境,也出现过晚上担心受怕的情形。和马向阳一样,刚到的头一个星期很想逃出去,可是慢慢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让自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人员复杂 融入群众难

腹黑自视过高的宗族大佬刘世荣,唯唯诺诺的马屁精梁会计,精明算计刀子嘴的村主任媳妇等是剧中基层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果说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只是问题最表层的部分,那么农村生活中学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则是更深刻的东西。乡村并不像外表呈现出来的那样恬静优美,而在这美丽的外观下充斥着的各种复杂的人情世故,也令下派到大槐树村的马向阳一时束手无策;正如梁守业的口头禅“大智慧”一样,在农村工作确实需要能与各种人物打交道的智慧,而能将涣散的农村世界团结起来尤其需要大智慧。

改变落后 共圆致富梦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城市化 农村 大学生 就业。

当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尽管这只是众多社会问题的微小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村学生占了全国大学生的 15% ~ 17%,且他们属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这一问题广受社会关注。

一、城市化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面。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初衷是好的,不能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就去否定城市化的意义和有利影响。尽管目前农村大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这不能掩盖城市化带给他们的利益与好处。首先,在经济上城市化能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大学生也受益于父辈兄长的收入增长。当前,许多农村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也说明了在经济上的受益。其次,在观念上,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交通与信息不发达,农村与外界交往不多,意识上相对比较滞后。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乡交流的增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农村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农村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观念得到改变。再次,在教育机会上,城市化集中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以往大大增多,而不必像以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样去竞争。显然,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并非是由高等教育对农村大学生的主动排斥而造成的。

消极影响方面。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力量弱化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不足。城乡之间的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差异、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交通不便与信息落后,使众多农村优秀教师流向城市,影响农村的基础教育成效,导致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无法公平竞争。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重视教育公平的社会意义,近年来招聘了一些优秀师资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其次是教育成本的增加使农村大学生负担沉重。理想的城市化应当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功能,但当前相对农村收入而言,高等教育成本过大,许多农村大学生举债读书,更有学生家庭因此返贫,从而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再次是不尽合理的城市化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更难。城市化导致人口过度集中,竞争过于激烈,相对于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农村大学生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他们往往在城市难以找到好工作,而回到农村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存在就业无门的尴尬。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表征。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谋取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大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关系”的作用甚至超出了个人能力本身。由此,大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追求就业也无可厚非。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社会影响力小。社会资源的缺乏,直接导致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

由于人才供过于求,招聘单位的用人自主权被过度强化,导致了就业歧视的蔓延与不可遏止,整体的公平就业环境并不理想。农村大学生由于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更容易成为就业歧视的对象。一些招聘单位出于福利方面考虑,担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愿意聘用农村大学生,从而使不少农村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丧失机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曾有一名农村女学生到一家民办学校求职,她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在用人单位最终决定人选时却落选了,原因是校长担心她生活压力大而影响工作,并且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还表现在他们的竞争力不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除了看专业成绩外,更看重综合能力。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一个较弱的水平。他们在社会活动经验、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文艺特长方面,往往不如城市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较弱。以前,用人单位会基于农村大学生能吃苦而优先录用,但目前他们的吃苦优势已不复存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农村大学生是需要加强心理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求学,农村大学生对校园里的一切都变得更加敏感,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不论是从家庭还是自身因素来考虑,农村大学生都把考上大学、在城市就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好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由于考虑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比,考虑到农村乡亲的评价,他们往往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就业; 而在城市就业,论文格式又明显感受到城市对自己的排斥,从而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患得患失、心理脆弱。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例如大学生村官制度、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以此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根本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2010 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5919 元,而培养一名大学生至少需要 50000 元,独生子女家庭尚需要全家 5 年经济收入来支持,更不必提多子女家庭的教育负担了。我国东部农村与西部农村存在巨大差距,西部农村家庭收入远远低于平均值。与收入相比,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笔巨额资金,所以家长必定会追求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对子女抱以很高期望,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在城市里立足。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为子女就业提供适当帮助。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大学生就业中的无所适从,既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又要顶着父母的压力。

不可否认,有相当多的农村大学生素质非常突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骨干人员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出身。但从整体而言,由于先天基础与后天学习环境不良,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有弱化现象,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工作技能,与城市学生相比确实出现一定差距。从择业观来看,农村大学生相对来讲比较落后、陈旧。他们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农门,即使不当国家干部,也要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普遍偏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想留在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回到熟悉的农村。城市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比较新,对自身的分析比较透彻,职业目标比较明晰,因此就业前景也较好。择业观的差别,成为农村大学生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救济途径

面对就业难,光去抱怨政策失效、社会不公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是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国家与社会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个社会问题,在支付高额教育投入之后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已经在农村地区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农村大学生比例日趋降低。“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华民族经过千百年考验的教育理念,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 56%,让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丧失对教育的信心,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这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与振兴。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国家有义务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统筹解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不仅应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而且应该针对其弱势地位给予适当照顾,引导他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顺利就业。从社会层面而言,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逐渐增强宽容度,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大学生,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优点是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所迫切需要的。

高校与家庭的救济。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高校扩招有一定联系,饱受争议的高校扩招应当适可而止,将工作重点从量的扩大转到质的提升方面来。对于农村大学生,高校应当从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例如为他们提供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和各种比赛,培养特长爱好,锻炼社交能力; 改进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确定适当的就业目标,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等等。相当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城市里生活得并不容易,但仍然愿意在城市里待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家庭的宽容是最大的救济,在子女选报专业时,家长应该将目光转向农村,选择适合在农村发展的专业。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工作,农村也迫切需要各种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农村的就业市场非常大。到 2020 年,中国的城市人口预计将达到 60%,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与其在城市挣扎不如在农村驰骋。在子女毕业就业时,家长应合理降低对子女的要求,改变功利、短视的思想行为。应形成新的观念,即高等教育对子女综合素质提高起重要作用,即使毕业后回乡创业,也会有更多的发展潜力,会带来更大的更长期的回报。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救济。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个人。无论是政府、社会的救济还是高校、家庭的支持,其影响毕竟是缓慢的、有限的,只有个人的自我救济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救济之路。针对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及时调适自己。

一是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争取在大学期间培养一项文体技能,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二是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三是主动了解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就业技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业机会很多,学习一些创业知识很有必要,尽管创业艰辛但前景美好。四是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白热化的人才大战中,农村大学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也不必将目光盯在有限的城市就业岗位,而应当将就业目标从城市拓展到广阔的城乡,走进农村,走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 高文: 《鼓励 农 村 大 学 生 回 乡 就 业》,《农 民 日 报》,2009 年 3 月 12 日。

2. 李海珍: 《关于西部农村大学 生 就 业 困 境 的 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年第 3 期。

3. 胡丽、王爱华: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职业教育研究》,2010 年第 10 期。

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6

“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之初,江都就注重高点定位,着力将其打造成一项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人才工程,提出从2011年起,按照“匹配对接、兼顾全面、多样派驻、梯次推进、集成联动”的原则,力争到2015年从境内外高校院所引进千名博士(教授)挂职江都企业的构想,实现全区民营科技企业1000强、开票销售企业1000强挂职博士(教授)全覆盖,并推动他们开展实质性、战略性合作,使柔性引进的博士(教授)真正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者。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重点从体系构设、政策集成、平台搭建、服务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强化和突破,确保大批的教授博士愿意来挂职,挂职的博士(教授)主动留下来,留下来的博士(教授)能成事。

“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以来,江都连续4年分6批引进了境内外149所高校院所的848名博士(教授)挂职全区557家企业,其中“985”、“211”高校院所和博士(教授)分别56家和238名,占近年来扬州全市引进博士(教授)的40.8%。博士(教授)的规模介入,推动了人才智力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资本、经营优势与创新人才的项目、智力优势融合互补、良性互动,形成了具有江都特色的“博士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创新效应。挂职博士(教授)通过担任企业技术副总、技术顾问等,带领企业研发人员,着力开发行业关键技术,掌握一批原创成果,引导产业高端攀升,形成了可观的创新效应。4年来,挂职教授博士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1053项,带动研发项目419个,助推全区高新产业产值占比由2010年的31%上升到现在的48%;帮助获批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24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新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81项,新批授权专利300多件,新增“三站三中心”88家;领衔获批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54项、获资助资金达6401万元,领衔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个、专项资助1.2亿元、位列苏中苏北第一,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集聚效应。以挂职博士(教授)为纽带,强势带动了人才项目申报获批的递增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吸附。由组织部门牵头,与企业集中统一签约,有效地整合了挂职博士(教授)背后的高校资源,随着挂职博士(教授)的规模引进,企业创新特质越发明显,人才集群效应也愈加显著。“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前后数字对比可见:前3年全区共引进省“双创”人才11人,后4年就引进了29人;前3年获批省“双创博士”人才4人,后4年共获批了40人;前3年申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129个、获批33个,后4年申报476个、获批154个。几组数字呈现出因挂职博士(教授)增多而显著递增的态势。同时,以挂职博士(教授)领衔的合作项目为纽带,又在企业中集聚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如江都创新型企业20强调查显示,在挂职博士(教授)合作项目中,集聚了硕士以上人才、高级职称人才、大学生工程师分别达到147人、112人、720人。

源头效应。博士(教授)到企业挂职,使上争项目有了大量的源头人群。2010年以来,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申报数量分别76项、86项、138项、146项,分别获批27项、33项、47项、58项,递增态势明显,初步确立了全市领先地位。2012年获批省“创新团队”1个,为全市首次;2014年获批省“创新团队”2个,全市第一;近4年获批省“双创”人才30人,位居全省前列;获批省“双创博士”人才、市“绿扬金凤”领军人才分别40人、44人,均为全市第一。挂职博士(教授)的规模引入,不断提高了企业上争国家、省、市以各类人才项目、科技项目的频率和成功率。

联动效应。随着多批次博士(教授)进企业的顺利开展,大批博士(教授)与企业的柔性对接,破解了一批转型发展中的难题,特别是良好的合作态势与经济效益,极大提升了全区企业引才的主体意识。以江都工业企业50强为例,企业认为挂职博士(教授)进企业作用发挥情况“好”或“较好”的比例由2011年的76%上升为现在的82%;博士(教授)进企业活动提出需求意向企业,由开展第一年博士(教授)进企业活动时的62家,增加到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79家、191家、212家,需求意向上升明显,带动了一批企业主动对接挂职博士(教授)引进工作。

但也必须看到“千博进千企”工作还有亟待加强的地方。一是合作对接不够充分。部分企业与挂职博士(教授)的对接、沟通不够充分,造成一些博士(教授)空挂现象。二是合作覆盖不够广泛。目前,挂职博士(教授)主要进入的还是技术依赖性比较强的创新型企业,一些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更需获得挂职博士(教授)的技术支持。三是利益分配不尽完善。由于合作中各方对技术价值的看法不同,各方的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从而影响了合作的进程,有些甚至因此终止了合作。

“千博进千企”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如何集聚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样本。结合“千博进千企”工作经验,可以得出建立集聚高层次人才长效机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规模柔性引进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对于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集聚高层次人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能有效引发群体效应,即单个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通过群体内部的整合机制可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与替代,激发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体现高层次人才的价值,促进集聚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营造出强大的人才规模集聚声势。比如,从2011年起,江都区委、区政府每年都将“挂职博士进企业”工作作为“4・17”“花卉节”的重头戏加以推进,随着848名挂职博士(教授)的规模涌入,江都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比也随之稳步提升,2014年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0位,“千博进千企”也成为扬州乃至省内外知名的品牌性工程。

需求持续开发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关键。产业集聚是企业与人才集聚的引擎。从高层次人才集聚动态模型看,在不同集聚阶段,企业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重要驱动因素均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提升区域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主要路径就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梯次培育和梯度开发企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求意识,实施高层次人才产业集聚战略。比如,“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就将梯次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118工程”作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工程,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创建,近4年新增“三站三中心”88家,为206名博士(教授)挂职企业提供了新的承载空间,占引进博士(教授)总数的24.3%。同时,开发企业人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开发企业家人才需求意识的过程。通过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企业家能力素质拓展俱乐部、企业家境内外研修班、科技型企业家培育计划等,不断增强企业家的人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做企业就是做人才,特别是尝到甜头后,提出挂职博士(教授)引进需求的企业逐年提升。

供需匹配对接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前提。合作的前提是需求,需求的匹配对接是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合作的前置要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其与企业对接合作成功率,前提是提升需求匹配度。比如,“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过程中,着眼于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将传统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等产业专业领域发展需要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引进重点,形成了包括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千博进千企”人才需求库;每年年初开展区域内企业发展需求调研,预先摸排近期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实需求,梳理制定全区重点企业和有引进挂职博士(教授)意愿企业的需求目录,进行动态;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挂职江都企业博士(教授)、江都籍在外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人才主体作用,整合其背后的高校资源,形成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并组织意向性对接。通过网络对接、市场对接、走访对接等方式,比如企业高校行、博士企业行、“三访”等活动,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千博进千企”人才需求库、契合眼前企业实际需要的年度高层次人才开发目录,与各类人才主体提供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库提前对接、有机对接,最终实现有需求针对性的、有发展方向的匹配对接。目前,江都引进挂职博士(教授),继续任职的745名,不再合作的仅占12.2%。实践证明,企业与高层次人才双方的匹配对接,是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联姻之介。

协同创新共享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保障。当高层次人才集聚达到一定量时,由于在物质资本约束下同质人才的边际效用递减,管理成本增加以及人际关系恶化造成的内耗等因素,就可能导致高层次人才集聚带来的负效应。对于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必须尽可能地利用管理机制创新,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与现有的成本投入、科研条件、人才资源、管理水平等相匹配,相适应,减少和克服负效应带来的影响。比如,在“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探索实施了人才工作“三挂三共”机制(挂职科技副总、科技镇长、产业教授,共建研发平台、共担研发项目、共享研发成果),充分发挥以挂职博士教授为主力军的“三挂”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着力实现区域内各类创新要素整合效益最大化,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使挂职博士(教授)既可以点对点地与单个企业合作,也可以发挥产业指导作用,通过共享机制,在产品检测、共性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一个博士(教授)解决不了,通过共享机制,引入区域内相关行业的挂职博士(教授)集体攻关,共享研发成果,从而使协同创新共享成为挂职博士(教授)作用发挥的新常态。4年来,全区挂职博士(教授)共解决企业研发难题2120个,其中联合攻关突破的112个。同时,为充分释放挂职博士(教授)集聚的正效应,我们配套实施了“大学生工程师”计划,推动企业引进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其科研助手;开展了大学生村官、科技镇长团成员、挂职博士(教授)三支队伍牵手结对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人才协理;等等。以足够的科研助手资源和温馨的跟踪配套服务,让每个挂职博士(教授)都不会因为科研条件不足而闲置。探索科技镇长团“小团带大团”工作模式,以13人镇长团“小团”带动1000人博士(教授)“大团”有效工作。实践证明,基于作用充分发挥的协同创新共享机制,是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更新保障。

长效利益激励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人才流动不息,利益永恒存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是一个由经济指向、环境指向,向社会指向转化的递进过程。这一规律表明,高层次人才在一定地区的集聚,不仅会考虑直接的经济收入,还会考虑其他间接受益,特别是对于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而言,经济收益、事业发展等切身利益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因此,对于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从塑造软、硬环境角度出发,打造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场”,采取经济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有效措施,是发挥高层次人才积极性的重要保障,是持续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中之重。比如,在“千博进千企”计划实施过程中,通过企业家培训,引导企业以技术入股和新品销售提成方式激励挂职博士,并研究出台的技术成果分配指导方案,加强高层次人才研发受益的指导。同时,及时足额兑现各类人才项目配套资金、经常性开展挂职博士(教授)联谊会、产业发展论坛,举办挂职博士(教授)创新创业成果展等,从经济利益、情感抚慰、荣誉激发等方面加强激励,实现了“一次挂职、长期合作”的效果。实践证明,多形式建立智企合作长效激励纽带,是一般县域或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集聚高层次人才的核心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