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范文1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认识其对于重庆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其核心要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是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绿色动力;通过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发展转型等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长江经济带恢弘篇章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既是重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庆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同时长江流域也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的区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然刻不容缓。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资源丰富,在国家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从源头上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推动重庆实现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联动协调发展,携手长江流域相关省区市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是报告明确的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事项,也是市委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坚定选择。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把握其系统性,坚持做到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报告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山水城市”,并从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大都市区与生态发展区必须齐头并进。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体化发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关键是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空间,各区域板块之间必须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都市区作为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撑,在集聚各类高端发展要素、集中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要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气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源保护、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统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地上轻地下、重显绩轻潜绩的老路。占全市面积65%的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发展区要按照报告要求,“着眼建成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发展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用“快思维”、做加法,快干实干、保优控差、减量提质,在产业发展上特别是一些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项目上,要用“慢思维”、做减法,真正把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化”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水、气、土等环境要素必须联动治理。环保“五大行动”是重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成效较为明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天增加到301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22.9%,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0天;三峡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4%,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3079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3%,落实最严格的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全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实践证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环保“五大行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要科学编制实施好新一轮《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既要精准发力、单兵突击、点上突破,又要做到系统谋划、区域协同、面上提升。三是城乡环保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一体推动。报告指出,要“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两个端口缺一不可。农村乡镇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阶段,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达到城乡共美的目标,农村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及时补齐补强。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和消落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快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动绿色发展示范,补齐生态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农村乡镇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维,确保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扩建与改造,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严格落实《重庆环境保护条例》,从职能职责明确、机构人员配备、专项经费投入、业务技能培训等多个层面入手,补齐基层环境管理能力的短板,实现有人做事、有能力做事、做得成事,夯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基层基础。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突出其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报告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确保长江重庆段水质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主城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00天左右、不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坚决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为重庆解决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划出了“三条底线”。我们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到今年底前全市钢铁、火电等8个重点行业达标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落实黄标车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等措施,建立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和提升建成区湖库整治成果,全面推动落实城市黑臭水体和次级河流不达标水体整治;全面开展第二轮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详查,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归根到底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期盼,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当前,尤其要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契机,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各方资源,限时抓好37项措施、115个具体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已具备全面整改条件的问题,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严格打表、分时段推进整改;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重点问题,深挖细查、把握规律、重点整改;对带有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从源头上强化整改。确保今年完成37项整改措施的81%、115个具体问题整改任务的77%,其余在2018年、2020年完成的整改任务分阶段取得实效,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清醒认识其长期性,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范文2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人类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兴。离开了水资源,不仅人类社会难以为继,任何生命都无法延续,所谓生态文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一、招远市水资源和水生态基本情况

招远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共有大小河流160余条,其中长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51条。纵观全市大小河流,均源于境内,流出境外,且均为季节性河流,源短流急,以冲刷作用为主。经济社会年度用水量为19745.06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154.6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2709.4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5046.84万立方米,建筑业用水14.19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733.80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86.23万立方米。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78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5,共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4条,共有水库225座,总库容21762.49万立方米。

二、制约招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水体污染问题

水体不只受到一种类型的污染,而是同时受到多种性质的污染,并且各种污染互相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分解、化合或生物沉淀作用。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1)工业废水: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2)生活污水: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3)农业污水:主要含氮、磷、钾等化肥、农药、粪尿等有机物及人畜肠道病原体等。

(二)水资源管理粗放

从整体讲,还没有真正把涉水事务统管起来;水资源管理还是粗放的,科技含量低;有些地方甚至不尽科学合理;水资源及水利工程保护和管理工作还很薄弱;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

(三)经济发展方式未彻底改变

以黄金产业为核心的工业是招远经济的主体,其中又以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为主,而且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变这是制约招远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因素。

(四)水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一是有些领导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乡镇主要领导没有把乡镇污水处理工程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生态市”建设、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基础工程,甚至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当成了负担,在管网配套工程建设上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观望的心态;二是一些企业只顾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将治理水污染的负担和责任向社会转嫁,偷开偷排、超标排污,手段不断翻新,让环保和水利部门防不胜防;三是广大市民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环境行为习惯。日常生活节水、节能尚没有形成自觉要求,环水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三、招远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辖区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用水浪费、生态脆弱、过度开发的问题,围绕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打造"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景观、水管理"五大体系,注重提升水资源与水生态科学开发利用和合理保护的水平。

(一)保障水安全,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保障体系

1、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及省市的配套文件,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节约用水,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严格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和水质监测,进一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2、加强水生态建设与修复治理。按照"上游涵养水源、中游库河调蓄、下游湿地存蓄"的思路,实行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回灌补源、库河连通、生态护岸、湿地净化等综合措施,遏制河道断流、地下漏斗、海水内侵、水体污染、生物断链等水生态恶化趋势,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3、加快水工程建设步伐。以现代水网规划为引领,以胶东引黄调水工程为依托,以科学调引客水与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本地水资源为重点,加快招远市现代水网建设。大力实施胶东地区引黄调水配套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御水旱灾害和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

4、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保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好引导激励作用,水生态环保专项支出增幅不低于经常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及时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产业项目给予财政补助。

(二)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综合采取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稳妥推进计划外落后产能淘汰和小企业关闭工作。深入实施黄金产业转型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发展风电、光伏、核能、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源,加快大唐、国电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保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焚烧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按期推进。二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全市超标排放、超总量排放和生产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三是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中小型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四是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丰富完善各类近水、亲水和涉水休闲设施,进一步提升人文生活环境质量,为"中国金都-山东招远"市民提供了优良的观光、旅游、休闲、纳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

(三)完善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水政执法和水工程规范化管理

认真贯彻实施山东省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水利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出台了《招远市水务局落实山东省水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实施方案》,加强水利执法机构和执法能力建设,认真落实水行政执法巡查制度、水行政许可审批稽查制度和重点水事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制度,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大力推进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并长久发挥效益。

(四)弘扬水文化,促进人水和谐

一是开展水生态文化研究和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活动,推进水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倡导水生态伦理道德,弘扬水文化,把水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立富有招远特色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生态伦理观。二是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清洁能源、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落实国家节能惠民工程政策。进一步牢牢树立起重水、爱水、节水和科学用水的意识,弘扬当年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自觉尊崇水的品格,像珍爱生命一样珍惜和节约每一滴水,像呵护生命一样保护和涵养每一点水源,更加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充分发挥水的最大效益,进一步做好水的文章,促进全社会水环境意识的提高、实现人水和谐发展,为建设富美文明新招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浩,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整体方案范文3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实施5年来,我省共承担跨区域项目13项,营建经济、生态示范林面积3万余亩,繁育苗木35万余株;其他项目44项,营建经济、生态示范林面积1万余亩,繁育苗木1300万株。1、区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通过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实施,先后在我省的锦州、盘锦、沈阳、辽阳、阜新等地区推广杨树优良品种5个,营造推广示范林达11561亩,项目累计繁育杨树优良品种150亩,生产优质苗木达50万株,加快了优良品种推广速度,同时也扩大了新品种推广范围。特别是实施“抗寒速生辽育3号杨的推广示范”、“杨树纸浆林优化栽培模式推广”、“中辽1号杨推广”等项目,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在辽河、大小凌河等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较差的区域,发展适合我省气候和地质的杨树项目,进行杨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实现项目区新造林1万多亩,通过辐射效应,带动示范地区栽植杨树新品种造林近10万亩。该项目新植林全部郁闭后,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阻挡风沙对农作物的侵害,同时在水土保持、护岸护堤、水源涵养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通过测算,仅11万亩的杨树林,预计可实现每年涵养水源0.23亿m3,固土26万t,固碳2万t,释氧4.5万t,滞尘11万t。2、社会效益得到持续释放。推广示范项目同我省各项林业工程建设紧密结合,项目可为退耕还林农户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林农带来直接效益,为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推动作用。通过核桃、板栗、榛子、大扁杏等培育技术、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实施,将大幅度果实增加产量,进而带动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企业纷纷在产地建厂,雇佣当地劳动力加工产品,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破解困扰政府的剩余劳动力安置难题,将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如今,山区农民实现了以林致富,将会更加珍惜林业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将环境保护的理念由政府主管部门强制管护变为百姓的自觉、自愿的管护行为,真正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会议精神。3、带动以实用性研究为主的科研发展。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是一项针对科研技术广泛推广的富民项目,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平台,通过几年的实施,不但使林农掌握了林业实用技术,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也使各林业科研单位更加注重实用性技术的科研,通过科技对接等活动,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将问题带到科研中去,使科技成果不再是只有奖项而无市场。4、促进林农基本林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借助中央财政林业推广资金示范项目这个平台,结合开展的“万村千乡林业科技下乡行动”、“百村科技示范行动”、“百万林农科技致富行动”“科技下乡服务林农”等活动内容,以中央财政林业推广资金项目为样板,积极开展了以科技推广为主体的服务“三农”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锦州市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借助中央财政林业推广资金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广,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千方百计的把科技送到林农手中,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林业技能。科技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成巨大财富,看到实惠的造林户,造林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实现翻番增长。

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实施时间较短,投入的资金与生产实际所需要的还有很大的差距,每年所开展的林业科技项目有限,以至于许多优秀的林业科技项目并没有投入到生产实际中。另外由于林业工作存在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等特点及项目科技推广工作实施时间较短,使推广示范项目在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和项目宣传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推广项目数量与农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实施5年来,引导示范作用已初步显现,林农迫切希望得到各类实用技术,实现以林致富的目的;与此同时各林业科研院所也积累了一批亟待推广的应用技术,受推广示范项目资金所限,能够真正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项目数量有限,致使推广项目数量与农民的需求尚有一定矛盾。2、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按照《辽宁省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及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所有项目单位都要建立专帐,项目资金只可以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费、苗木繁育费、简易基础设施费、小型仪器设备及专用材料费、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六方面进行支出,并且所有的资金支出都需要有明细,单据。存在个别单位存在未设立专帐、项目支出未及时报帐等不规范的现象。3、项目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档案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记载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和管理情况,可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借鉴和依据。在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项目的实施单位多为基层林业推广部门或是林业大户,大多都有丰富的实地工作经验,对项目实施地的管理和作业十分重视,而对项目的档案管理较为松懈,个别项目单位的档案中对项目合同、实施方案等文件未能做到及时归档,缺少实施期间的施工照片,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等。4、项目宣传工作有待加强。项目宣传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召开培训班方式,宣传效果有限,达不到示范、推广的科技成果为广大林农所知、使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