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1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发掘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落实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明辨出数学问题的隐含条件,打通知识与知识之间沟通的脉络,在短时间内在思维中构建出最简洁、最有效的解题方法,并应用到数学学习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仅有的书本知识,最关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框架,形成具有自己的数学思维特色和数学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地锻炼、完善自己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打通知识间的串联,构建思维逻辑体系,提高思维的深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浏览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筛选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挖掘出题目的本质属性和考查点,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应用,融会贯通,完成解题。

下面举个例子(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周末,明明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为爸爸选购衣服,售货员阿姨告诉明明,一条裤子48元,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三倍,请问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个问题,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源――先算什么呢?从提问出发,触发学生去思考。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常识,一套衣服的r格等于上衣的价格加裤子的价格,现在上衣的价格不知道,要算上衣的价格是多少钱。已知每条裤子48元,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三倍,结合第一章所学的有趣的乘法,学生很容易根据两位数乘法的运算法则,计算出上衣的价钱。

通过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发问――先算什么?由此产生追根溯源的效果,进而联系题目中所给出的讯息,帮助解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道问题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眼光去审视数学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下面,列举一些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顺向综合思路

此解题法也被称为综合法,强调从既有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倒,一步一步得出新的解题条件,再结合新推导出的条件,逐步推倒,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2.逆向分析思路

也叫分析法。顾名思义,该方法的精髓在于从问题入手,明白问题提什么,再根据求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数量,一步一步倒推,在题干所提供的条件中求解题所需的条件。

3.一步倒推思路

此方法是将顺向综合思路与逆向分析思路相结合交替使用的综合解题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采用这种方法解题时,先根据提出的问题倒推一步,再根据求得的条件,结合题目中的信息,顺推一步,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一直到求出正确的解为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针对一道题,请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锻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达到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独创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方式,主动追求新颖、独创的思路,不墨守成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经过知识的杂糅之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反问自己,使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越来越灵活、熟练。也要注重灵活运用扩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去思考问题,锻炼、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数学科目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在学生学习的科目中越来越重要,这就意味着要大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学生拥有良好活跃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提高,且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有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进步。培养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知识点多且复杂,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点也是零零散散的,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总结,这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不利的,学生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提高,就得学会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不但能更好地应用知识点,还能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知识点应用于数学解题中。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改错本,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做错的数学题目归纳在改错本中,然后再让学生在改错本上改正错误之处,并且写上与错的题目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养成了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中,计算就是一个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又快又准,而这与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有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拥有敏捷的数学思维,能够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有很好的解题方法。教师只有加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解题速度、答题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才会提高。

例如,教师在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题目,不按时完成题目或正确率低的学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让学生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有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数学拥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学习数学的技能。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逻辑性,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能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有很好的解题思维,解题步骤也更明确,学习数学的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时候,要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性,学生要有很好地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要有清晰明确的解题步骤,才能很好地掌握运用数学应用题。因此,学生要具有很好的思维逻辑性,才能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解题中。

总而言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习数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性,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大的进步和收获。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3

1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中的可贵品质之一是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面对不同的受教对象,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是大不一样的。不少学生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进行独立自主而较有成效的学习和探索。但是教育教学的大量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成效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根本基础之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其学习的成效也必然较差;反之,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的,其学习的成效也必然较高。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情趣,引导他们在宽松的、民主的、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和探索。

2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尽量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鼓励学生敢于联想善于联想,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予以思考,以便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和发散思维,获取更多、更富于独特性和新颖性的创造性答案。

例如,在教学过“有余数的除法”后,教师可出示问题( )÷5=( )……( )让学生作业。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开始可能有些束手无策,但是在反反复复的思考探索中,经过不断的肯定和否定,一般都能够得出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首先确定余数,其次确定商数,最后确定被除数。而在他们因此出现满足感时,教师则又进一步出示这样的问题 ( )÷( )=( )……5。这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被进一步激活,同时可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以及除法算式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原理,理解认识得较为深刻。

又如,在教学过“乘法的意义”后,教师可出示问题5+5+5+5+4=(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予以计算。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的意义,所以大都能够比较快速的将问题转化为:5×4+4=( ),并且指出结果为24.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此外还有没有别的算法”或者“看谁还能有另外的算法”之类的问题予以诱导,以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于是,5×5-1=24、6×4=24、4×6=24等等算法便争奇斗艳地呈现出来了。

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表明数学是最需要探索精神的学科,离开了探索精神,数学就丧失了生命,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对小学生来说,如果能够通过自己主动自觉的探索而获得知识,哪怕这些知识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新发现”或者“新创造”。他们的发展进步,他们的成长壮大,终归结底是这些“新发现”和“新创造”的量的积累和质的跃迁。

3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是思维的一种颇为高尚的修炼境界,它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激活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累现成的知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只顾对现成的知识一味的兼收并蓄则是很不可取的。毕竟知识这东西并不是些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的东西。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现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如何激励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事情的发展可能就不一样了。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小学生正处于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都很强烈,新颖的内容,富于情趣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因而,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发其思维的创造性。

2创设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必须要从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故事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意感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如:我在教三年级“谁跑得快”时,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小象、小牛、小熊他们同路程不同时间、同时间不同路程赛跑”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哪个小动物跑得快?”学生不难发现比较速度快慢有两种:“相同时间看路程,路程远的速度快”和“相同路程看时间,时间少的速度快”。学生的回答让我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么不同时间,不同路程怎么比较速度呢?”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了迫切寻找答案的操作动机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思考。

3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情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4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基础教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变化、结构、空间、信息等概念的学科,数学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及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为初中学习及日常生活计算打下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是指运用教材,教会小学生认识数、四则运算、图形、长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转换等一系列知识。当前人们多将小学数学理解为加减乘除的学习,许多小学数学教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学生对数字运算的掌握,对于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及逻辑关系关注较少。在数学教学中,公式是进行运算的基础,但单纯通过公式不能解决问题,公式与数学内容的结合才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而数学包括想象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多种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小学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开发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阶段,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能不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兴趣基础;其次,数学学习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逐步提升;第三,数学学习基于事实,而逻辑推理能力是学习的根本,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能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训练他们依据事实来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教学以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基础,当学生没有数学思维能力时,将出现思维混乱的状况,解题过程毫无条理,在解题过程中对于未见过的题目难以下手。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1.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基础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对外界好奇心较重,且注意力较为分散,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常出现死记硬背状况,解题能力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解题时能在运用公式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分析、理解、思考,最终解决问题。

2.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生判断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促使学生获得思考能力,并逐渐从逻辑思维活动中学会分辨真假,并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整体判断力。

3.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

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状况,不同的小学生,受家庭因素、先天基因、外界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而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总结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外界较为好奇,注意力常难以集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将强烈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利用小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设计有创造性的、新颖的题目,提升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在讲解形状及角度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各种形状的尺子,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并着重讲解三角形内角测定,让学生动手自行测量三角形尺子的两个内角度数,并在学生测量第三个角之前直接报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使学生为教师的答案真伪产生好奇心,随后再进行测量,并讲解解题方法。

2.加强基础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体现在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新知识教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需要在学生基础知识教学中培养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分析问题。如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概念等基础知识后,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进行知识点梳理,并在每章节授课结束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

3.将思维能力培养与生活实际关联

许多数学理论来自于生活,并且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多与生活实际关联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在课堂中可多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数学融入生活,及时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融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培养

引言:小学数学是使学生对世界数量关系形成认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并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一切都来源于数学思维的养成。

1. 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1.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是小学教育中的“主科”,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性。虽然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活泼的性格以及强烈的求知欲相匹配,但大量的学习任务仍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主动用脑成为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短板”。

1.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思维即在数学学习中应用到的各种思维方式,保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的基础上的,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根本方法。

2.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2.1 采用课堂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高年级数学开始偏向抽象和复杂,很多学生因为思维能力不够开阔而不能适应这种抽象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累。我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教学游戏,用以为学生的思维“预热”,如“明7暗7”游戏,即组织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报数,当报出的数字是“7、17、27”这些数字中带有“7”的,要说“过”,而遇到7的倍数如“14、21、28”等数字,要报这些数字的下一个数字,说错的学生要给全班分享一个小笑话。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最快的时间从松懈的日常思维调整到数学学习思维上,还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可以和同伴一起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事情。

2.2 通过编制数学口诀的方式使学生对数学思维产生明确意识

数学思维的运用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理解数学思维的运用,我采用编制数学口诀的方式,在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式结题方法之后,我将十几乘十几的?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0占。”改为“头头,尾尾,尾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0占”,给学生“12×14=?16×11=?”一系列习题,鼓励他们在竖式计算之后观察得数结果,将口诀的空缺填好。例如12×14=168即1×1=1,2+4=6,2×4=8,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口诀的秘密,在记忆口诀之后,不需要竖式计算也能很快得到答案。经过两周的学习,在最后的测验中我们发现,学习编制数学口诀的班级解题速度比其他班级快20分钟,准确率几乎一样,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口诀之后已经明确掌握了两位数乘法需要应用的数学思维并能够主动运用这种数学思维,直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3 巧妙布置作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巩固

“生活即教学”的理念为教学明确了目的: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应该与生活实践相关,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进行课后的生活实践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巩固,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利息的计算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计算你每个月的零花钱,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果存钱的话,用什么方式在三个月内能存最多的钱?然后我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也告诉了学生家长,请他们合作帮助学生完成。第二天,学生们在作业中给出了很多种答案,例如:每个月的零花钱按天数分成份,把每天花剩下的钱集中起来,按月存定期;规定每个月零花钱的可花的总额,请妈妈帮着在月初就把三个月计划节约的那部分零花钱存成三个月的定期,这样利息高。在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不难看到他们不但主动运用了数学思维,还能够从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总结出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向符合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是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巩固。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际作用

3.1 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以游戏的方式开启学生掌握数学思维之路,使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刻了解,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可见培养数学思维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有作用。

3.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编制口诀和巧妙布置作业使学生形成了独立的数学思维,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中强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都指向了一个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正是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体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能够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并把数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