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1

一、农村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有很多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做与不做,只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事,可以说从学校层面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农村小学,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面对学生的一线德育工作者,从政教处的领导到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及运用技能方面均缺乏应有的素养。对学生心理辅导,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有的教师甚至在理论上还很模糊,在实际教育中,就显得很随意,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强时期,面临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成就动机与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种种矛盾。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新的课程,它是党和政府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提升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遇到生活与学习中的任何压力和挫折,能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三)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注重课堂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对农村小学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品行端正的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也将会品行端正,受益终身;相反,家长如果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对孩子的品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学校应与家长紧密结合,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做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孩子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要因人而异,面对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应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总的来说,首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通过情境模拟、谈话咨询、小组交流等方式;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应注重在实践中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可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

境。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少数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2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41-01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日益迅猛,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对处于适应期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教育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因其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与其他院校有很大不同,同时因受其自身长期积累的不良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因素等影响,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心理健康是人体机能健康的一部分,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和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又能不断完善与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与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于积极状态”。因其自身存在的特点,高职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对自我认知的怀疑而引发的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由于高考失利而不得已选择职业技能学校,此类学校位于高等院校中较低层次,可能并不符合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的期望,难免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落差。这种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的落差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冲击会表现得更为敏感,再加上学习、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在自我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不断显现,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学生积极性格的养成,会自然形成一种排他心理而表现出一定的孤僻。

2.对专业学习的怠惰而引发的焦虑心理

因职业学校是很大一部分同学不得已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而且高职生普遍基础较差,一些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技能学习与高中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同学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没有充分的心理预估,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逃避学习,长期的抵触情绪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怠惰,但又会为未来的就业、生活而担心和感到恐惧,从而引发焦虑心理。适当的焦虑能够增强人的上进心,促使人们持着求胜心理去努力奋斗,但是过度焦虑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长期处于焦虑、沮丧、不安的状态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和才华,影响其成长成才。

3.由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而引发的浮躁心理

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师生关系甚至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与中学时期有很大不同,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在平时也得不到老师的悉心照顾,再加上同学个性各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而高职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每个人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也会表现出不成熟。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致使他们对自我认知、对他人认知不足,容易受外来刺激的诱惑而表现出浮躁心理。在学习上动力不足,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缺少执着投入和耐心细致的精神,甚至养成抽烟、酗酒、打游戏等不良习惯。

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职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教育模式和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足够的重视,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测试、情景体验、知识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主动地参与,体验正确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让其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有效促进高职生身心健康。

另外,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家长付出努力,不能因为孩子上高职而觉得脸上无光,要鼓励他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价值观。当发现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要及时与其沟通,并在必要时将信息反馈给学校,通过与学校的共同配合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个人,教师要引导其正确评估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跟家长、学校沟通,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5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从专业侧重上分,目前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那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应该实施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把医学模式、社会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融为一体。以学生为本,以多种方式进行、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环节渗透的模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发掘个人潜能的目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学说,代表着考察人类情绪、性格和行为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三种最“核心”的方法。对于学生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这三种理论为指导,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学校可以将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预防与矫治的双重目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主持或参与下,班级成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根据调查,50%以上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烦恼和困惑。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有效组织团体辅导,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各自的心理困惑。让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安全、温暖的氛围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减少孤独感与无助感,恢复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具体的干预内容。除了情绪和意志力的训练,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加强人际关系训练、职业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少理论多实践,围绕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其他教育活动相区别的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现和鉴别学生心理问题是个别咨询的首要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心情日记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进行“邀请咨询”,主动约谈学生,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干预矫治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与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合作进行教育干预。

3.优化校园环境,创设健康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环境的不适应的结果,因此,创造宽松、优雅、和谐、友爱的学校人文环境,形成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建设洁净、优美、舒适的美丽校园,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校园中可以张贴醒目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激励。利用学生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之声广播、小报、黑板报、橱窗专栏等,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4.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剧、歌唱比赛、书画比赛、科技节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御体系”

一级预防――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减少危险

为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要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优化,将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每一对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纠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安全、温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于校园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予以处理,如学生团体中的欺凌现象、教师团体中的体罚现象、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感兴趣,愿意主动去探索未知事物,遇到心理困惑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首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定期普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早发现问题,以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次,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最后,加强全校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营造“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三级预防――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儿童发展的环境由若干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无论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微系统,即学校和家庭,还是学生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净化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6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步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原因措施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较频繁。大学生也同样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以及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件如出走、休学、退学比例也逐年增高。这也给大学生的家庭带来了许多的烦恼。总之,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接连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以及出走、休学、退学事件还不是普遍现象,但仍然给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这一教育目标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符合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即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构建未来和谐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素质文明”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及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

1.就业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些大学生尽管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 放低了身价, 但也不是很容易找到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其薪金也不是很理想, 这就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压力。据说, 许多本科生如果不考研, 他们在大三时就无心读书而开始找工作。

2.学业方面的压力

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与过去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相比有很大的“缩水”, 例如实行了“双休日”和“黄金周”, 而一些大学也知道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许多学生无心学习, 所以也就将多数课程尽量往前安排,再加上将来就业需要许多诸如英语等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迫使许多大学生加入了各种考证大军的行列。这自然给大学生们增添了许多学习压力。

3.经济方面的压力

在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中, 贫困生还是占相当大的比例,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往往出现“因考上大学而倾家荡产”的情况, 而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两极分化的现象, 这也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

4.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使一些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际交往技巧薄弱和自我意识强等方面的问题, 而这个时候也是他们恋爱时期, 如果恋爱遭遇挫折, 一般难以正确处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实现之对策

1.增加投入,完善手段,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的讲授和心理辅导来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鉴于目前高校承载全日制课堂授课总量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授课至少有三种落实渠道:一是作为必修课在某个学期内向某个专业的全体学生开课;二是在德育课程既有的课时中拨出部分课时,作为专题内容在某个学期向某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授课;三是作为选修课在某个学期向全校的部分学生开课。同时,面对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创新性,积极拓展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这需要增加投入,完善手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高校可考虑在网站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校内的网站要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积极向大学生开放,吸引大学生,为大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在网站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栏目,交流自己增进心理健康的体会。

2.心理健康咨询室要能够定期开放, 并且每周不少于 15 小时。在心理健康咨询的对象上, 不仅面对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 也要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和全体教师; 在心理健康咨询的内容上, 不仅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学习生活辅导, 而且要扩展到职业辅导、人格辅导与潜能开发; 在心理健康咨询的形式上, 不仅要采取个别咨询的形式, 也要采取团体咨询和团体辅导训练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咨询的方法上, 要能够灵活地采用谈话法、咨询面谈、角色扮演、班级和小组讨论等方法, 并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 让大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 在心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上能够采取谨慎的态度, 不要强迫大学生接受心理测量, 不要简单地靠量表测试结果下结论, 对大学生心理测量的结果能够严格保密。

四、大学生本人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爱学习的习惯, 以便能够以此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况。

第二、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 力求在活动中培养自己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

第三、努力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掌握心理保健技巧和消除不良心理的方法。

第四、能够坦然自若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敢于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倾诉。

第五、培养自己的一些业余爱好, 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使自己的生活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防止过分疲劳。

第六、刻苦学校,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明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