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1

一、农村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有很多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做与不做,只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事,可以说从学校层面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农村小学,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面对学生的一线德育工作者,从政教处的领导到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及运用技能方面均缺乏应有的素养。对学生心理辅导,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有的教师甚至在理论上还很模糊,在实际教育中,就显得很随意,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强时期,面临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成就动机与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种种矛盾。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新的课程,它是党和政府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提升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遇到生活与学习中的任何压力和挫折,能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三)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传授知识之外,更应注重课堂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对农村小学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品行端正的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也将会品行端正,受益终身;相反,家长如果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对孩子的品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学校应与家长紧密结合,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强沟通,互相交换意见,做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培养孩子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要因人而异,面对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应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总的来说,首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通过情境模拟、谈话咨询、小组交流等方式;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应注重在实践中去完善学生的人格,可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去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

3.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

境。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少数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2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径和方法。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高端人才群体,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多重期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也逐渐增大,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必须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健康在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和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作了几方面的概括: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5、人格统一与协调;6、对环境能够积极适应,具有现实志向;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和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人员,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按照国际标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500。然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重视,造成学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匮乏,有专业资质教师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据了解,在我国各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中,有专业资质的教师不足30%,大多为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等兼任。其中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与心理健康咨询的理解也不透彻,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导致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其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解与心理学原则背道而驰,已经开展的心理咨询偏重于教育和指导,心理活动课偏重于形式和书本化,缺乏整体构建,缺少预防性指导,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相互尊重与平等。

2、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质量的主要原因,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教育经费,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课程相合并,并由一个教师代课。同时,对现有从事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在课程安排、硬件配备和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经费安排不足。高校认识不到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后果,对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引导,导致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在校期间发生错误行为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由课堂授课、学校讲座和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几方面来完成。虽然这些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完全覆盖和影响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而且,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发展。

三、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必须明确目标和提高认识

当今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作为高等院校,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协调并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两者间的关系,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工作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去,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以前的辅助教育深化为现在的基本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并做一些积极地引导,促使全体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2、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程度高的工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要想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从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出发。

(1)人员配备方面。高校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配备应不低于1:3000,兼职的教师不低于1:2000,条件好的高校应适当增加专职教师人员,实现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同时,每个教学班也需配备一名兼职学生心理辅导员。

(2)加大培训力度。各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举办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并鼓励其在校内开展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工作辅导员和兼职学生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和兼职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

(3)提高从业资格的准入程度。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聘用应符合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录用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在专职教师的聘用上,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只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才能准入,确保持证上岗。同时,在辅导员的选拔录用中优先考虑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人员,从而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四、结束语

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摒弃陈旧观念,在注重大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培养出具有新时代思想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的高校大学生。要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适应能力、承受能力、调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步入社会的同时,能够很快的接受和适应社会,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5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从专业侧重上分,目前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那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应该实施一个多维立体的综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把医学模式、社会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融为一体。以学生为本,以多种方式进行、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环节渗透的模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高其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发掘个人潜能的目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学说,代表着考察人类情绪、性格和行为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三种最“核心”的方法。对于学生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这三种理论为指导,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学校可以将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预防与矫治的双重目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心理辅导教师的主持或参与下,班级成员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根据调查,50%以上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烦恼和困惑。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有效组织团体辅导,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各自的心理困惑。让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安全、温暖的氛围里,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减少孤独感与无助感,恢复自信。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具体的干预内容。除了情绪和意志力的训练,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加强人际关系训练、职业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少理论多实践,围绕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个别心理咨询

个别咨询是学校心理辅导与其他教育活动相区别的最具有专业特色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现和鉴别学生心理问题是个别咨询的首要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心情日记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进行“邀请咨询”,主动约谈学生,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干预矫治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与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合作进行教育干预。

3.优化校园环境,创设健康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环境的不适应的结果,因此,创造宽松、优雅、和谐、友爱的学校人文环境,形成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建设洁净、优美、舒适的美丽校园,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校园中可以张贴醒目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激励。利用学生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之声广播、小报、黑板报、橱窗专栏等,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4.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剧、歌唱比赛、书画比赛、科技节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防御体系”

一级预防――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减少危险

为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要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优化,将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每一对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纠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安全、温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对于校园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予以处理,如学生团体中的欺凌现象、教师团体中的体罚现象、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努力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感兴趣,愿意主动去探索未知事物,遇到心理困惑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首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方面,定期普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经常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了解个别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早发现问题,以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次,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最后,加强全校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营造“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三级预防――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要源泉,儿童发展的环境由若干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无论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微系统,即学校和家庭,还是学生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都会对学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净化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1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课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1.3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增多。大学生中,存在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4 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2.1 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2 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2.3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2.4 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系统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导刊,2009(4).

[2]董文军.谈心理健康教育的五大原则[J].教育探索,2007(11).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 2007,(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