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1

(一)以县(市、区)为总体,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林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林权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级、省市级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资料,以及其他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等基础资料:

(二)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依法形成的改革成果资料。主要包括: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该村改革方案的批复、各类承包合同等权源证明材料,改革中有关特殊事项的处理,以及村级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资料等;

(三)林权初始登记过程中依法形成的宗地权源资料和技术数据。林权权利人申请林权登记申请表;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及委托权限的委托书:申请林权登记的权属证明文件;按规定要求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

(四)受理林权登记申请清册、林权证发证登记册、林权登记台账、自留山清册:

(五1林权登记公示材料、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

(六)初始登记涉及的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文件。

如宗地区划图、外业调查表、以村(场)为单位的初始登记林权分布图和林权权属基本图等;

(七)林权变更、抵押、注销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宗地权属变化资料和技术数据。林权权利人申请林权变更、抵押、注销登记申请表;全国统一式样林权证;发生林权变更、抵押、灭失的有关权源证明材料:按规定要求依法应当提交的有关证明文件资料和技术数据资料:年度林权变化有关宗地数据统计表、册等:

(八)林权争议和尚未登记发证的有关资料。

电子类林权档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以县(市、区)为总体,按乡(镇)以村(场)为单位的村级林权初始登记表、册、图数据库:

(二)以宗地为单元的林权初始登记及林权权利人所持有的林权证及宗地界至图数据:

(三)林权变更、抵押、注销登记数据记录;

(四)林权初始登记档案电子数据光盘:

(五)年度各类林权变化登记档案电子数据光盘。

建立林权档案应当符合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按乡(镇)以村(场)为单位,宗地为单元,按权利人建档: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2

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

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林地与耕地一样,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根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对集体林地林木产权的初始分配,必须采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且做到每个家庭及其成员都平等享有承包经营的权利。

根据物权法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有三层含义:林地承包经营权是由林地所有权派生的用益物权,林地所有权是权利人对林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相对于林地所有权是不全面的、受一定限制的物权,主要表现为在承包期届满时应将林地返还给所有人;林地承包经营权一经设立,便具有独立于林地所有权而存在的特性,所有权人不得随意收回或调整林地,不得妨碍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行使权利,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具有对林地的直接支配性和排他性,可以对抗所有权人的干涉和第三人的侵害。

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民利

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老百姓发明的,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创新精神,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坚持改革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的形式和内容。

农民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受益者和操作者,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更多地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让农民明白改革的政策、内容、方法,使农民对改革的方案、过程、结果满意。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民利,把改不改、何时改、怎样改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交给群众,做到发挥民智、符合民心、体现民意,决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强制推行,让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

要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始终把依法操作作为基本准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森林法》等法律规定。

改革方案必须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同意,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四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同时,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对已经承包到户或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流转的期限过长、面积过大、租金过低的“三过”集体林地,改革时要认真研究、认真解决,可以采取期权分山、利益调整等方法,合理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4亿农民将得到25亿亩集体林地完整物权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3

2008年7月2日,北京市体制改革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出席会议并强调指出,今年北京要一手抓举办奥运与援建什邡,一手抓发展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会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宋宇介绍了2008年重点推进的“十大改革任务”。

一、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中央精神,研究提出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市和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精简和规范市属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研究拟定本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文化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教育、体育等领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积极推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管理体制创新等。

二、深化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完善政府投资向郊区县倾斜的政策机制;扩大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价试点;开展社会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等。

三、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城市

探索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途径、人才支撑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试点,争取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建立海外学人中心,搭建海外高端人才的聚集和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吸引机制和使用政策;进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深入开展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完善本市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总结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探索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等。

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大国有资本重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一级企业战略重组,鼓励非公资本参与二、三级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加快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继续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设立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研究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完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相关制度建设;优化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成长环境;研究提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方案;研究建立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必需品综合保障机制;制定奥运会期间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控预案;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等。

五、加快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本市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及办法;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和垃圾收费、排污收费等政策;积极探索水源保护区等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研究探索“碳中和”机制和碳交易平台;研究建立与周边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长效合作协调机制等。

六、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区县互助共赢、合作发展机制;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开展清理化解乡村两级公益性债务试点;研究制订推进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开展集体土地征地留用地安置、实物补偿等多元化补偿试点;完善绿隔地区科学发展的推进机制;研究建立设施农业的帮扶机制;加快新城、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金融支农联合工作机制;在昌平区东小口镇开展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研究完善石景山区整建制农转居的配套政策等。

七、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研究探索整合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制;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奥林匹克中心区探索创新体育场馆、赛事的运营机制;创新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政策机制;完善“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等。

八、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研究制订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研究探索市属医院管理体制“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方案;开展二、三级医院的资源整合试点;研究制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优惠政策;以海淀区为试点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实行无保障老年人和低保人群社区首诊制试点;扩大按病种收费试点等。

九、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推进“居家养老”,探索“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新途径;落实劳动年龄内无业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模式和补偿政策;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等。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4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修文县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1.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县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

2.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 体会 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 领导 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

3.林农收入稳步增加

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林农“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4.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5.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修文县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了体现。同时我还县成立了森林保险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担保贷款56笔,发放贷款5600万元,为扩大林业经营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贵阳市健康、稳步、有序推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是修文县坚持“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修文林业”的成功举措,也是修文县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综合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

集体林权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修文县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动员部署会议,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改革工作,并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改革的方法。各乡(镇)党政领导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改革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保证了改革质量和进度,确保了改革成效。

2.明晰林业产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

一“权”激起千层浪。修文县以明晰产权为纽带引发整个林业的改革,抓住了林业的核心,找到了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明晰林业产权,是修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从林业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关系不明,农民并不能从村集体林业经营中得到收益,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经营效益低下。林业产权关系不清,已成为制约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必须明晰林业产权,明确林业经营的权责利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从明晰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抓住了林业产权这个牛鼻子,从而牵出了整个林业改革的“牛身子”,实现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3.充分依靠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基础

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修文县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具体操作时,要求各地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做到改革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对各地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多种解决途径。充分依靠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来,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保证了群众的利益,确保了改革质量,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坚持分类指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修文县各乡镇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修文县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坚持做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原则上进行均山,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一般,集体又有一定面积山地的地方,则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在保证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内部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参与承包山林;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什么依赖性的地方,则允许由企业或大户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明晰林权,一步到位,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5.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后盾

作为确认林木林地权属的唯一法律凭证,修文县将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作为检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的主要标志,要求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进行林权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依法登记发证,将林木林地权属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使集体林经营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减少了涉林纠纷。同时,林权证到户后,农民更加爱惜自己的林子,把山林当作命根子,把看管林子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营林造林积极性普遍提高。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坚强后盾,维护了林业经营者的权益,坚定了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林业的信心,确保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明显成效。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5

××县国土面积7273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63240.1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7.44%;非林业用地面积164090.9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2.56%。林业用地面积中按林地权属划分,国有林面积为318326.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6.52%;集体林地面积241809.5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2.9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6609公顷,全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535021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1.8%。

在林改试点乡的确定中,我县根据《××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迪林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按照“先易后难,群众林改愿望迫切,乡(镇)领导重视,工作积极有效、机构落实、人员完整,乡情林况具备特色、能够示范全体、反映综合、资源家底清晰”的原则,将试点改革乡确定为拖顶乡。拖顶乡国土总面积56.39万亩,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境内有傈僳族、藏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常驻人口有2090户共961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937户共9192人,全乡林业用地面积为509185.8亩,其中国有林面积为170915.7亩,集体林面积为324620.1亩,退耕还林面积为915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为86.5%。

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7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议之后,我县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于2009年10月开始着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和联系林业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了全县专业技术好、工作能力强和工作责任心强的林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林改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在省、州的统一部署及××县林改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县林改试点工作于2009年1月12日顺利达到了省级检查验收组检查验收标准,并在全州率先完成了林改试点主体改革工作。试点乡全乡已申请登记面积33.38万亩,占应申请林权登记面积的100%,已明晰集体林产权33.38万亩,确权率为100%。集体林完成均山或均股到户率为100%。输机1095宗,打印林权证1019本。成功调处各类林权纠纷52起,纠纷调处率为100%。林改试点工作共建档案五套每套159份。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州检查验收组的好评,圆满完成了为全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换发林权证工作培养骨干、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检验方法,寻找最佳引导方式的试点工作任务。

(一)林改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中央、省两个九号文件精神,以及州委、州政府关于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林改试点乡的乡情、村情、林情,一是将试点乡所有权属为集体的林木、林地包括天保区、公益林及个人所有的自留山纳入了本次林改试点改革的范围;二是坚持整个林改试点工作以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为准绳,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三是坚持集体林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经营主体,明晰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生产力;四是确权后的集体林实行以亩折股,均股权到户或到人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主要原因是我县森林及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很高,松茸、虫草等各类林副产品是我县山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在有林地的林权划分中,如果将其所有权划分到户,必然会导致出现难以调和的利益纠纷。而实行所有权到组、均股权到户或到人,既能减少各种纠纷又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五是宜林地实行均山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明晰产权,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将宜林荒山的权属划至各农户,有利于激发所有权人对个体林地的经营管理,变土地优势为经济优势;六是对于承包到户的自留山,予以重新登记换发林权证,并做好“四权”落实,维持林区社会稳定;七是以农村稳定为大局,认真调处各种林权纠纷,坚持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

(二)林改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县、乡党委、政府对这次试点改革高度重视,书记、县长亲自抓,形成了四级书记抓林改,五套班子齐参与,切实把林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林改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州的有关指示精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确保改革依法、有序、稳步推进;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通过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林改方案,根据农民意愿,结合藏区林下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等林情社况,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体统一管护经营,分股不分山为主,均山到户为辅的方案,维护了群众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四是本着尊重历史、稳定政策的原则,对历史遗留的林地山林纠纷,妥善进行调处,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社会和谐、林区稳定;五是尊重群众意愿,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才能实施,尊重了民意,体现了民主,实现了平稳改革;六是林业等各部门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保证了试点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林改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拖顶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76448.7亩,共有宗地234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13520.4亩,宗地2块;集体林面积62238.9亩,宗地13块;自留山面积为689.4,宗地219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42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19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29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29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6份,出林改简报1份。

洛玉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139439.4亩,共有宗地311块,完成率100%。其中国有林面积73839.8,宗地1块;集体林面积64762.3亩,宗地14块;自留山面积720.6亩,宗地29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13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9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97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9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4份,出林改简报2份。

大村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为90170.8亩,共有宗地35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22263.7亩,宗地4块;集体林面积67909.1亩,宗地31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68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35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23份,出林改简报1份。

洛沙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130021.7亩,共有宗地296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43309.6亩,宗地2块;集体林面积84788.3亩,宗地18块;自留山面积583.3亩,宗地27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23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7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89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7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3份,出林改简报4份。

左力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76709.6亩,共有宗地179块,完成率100%。其中国有林面积17485.2亩,宗地1块;集体林面积42517.1亩,宗地12块;自留山面积324.2亩,宗地16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24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16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份173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16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2份,出林改简报4份。

四、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经验

总而言之,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州精心指导,县委、县政府周密部署的结果,也是试点乡党委、政府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林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条:一是必须坚持高位推动,“四级书记”推进林改;二是组织保障要到位。试点乡的实践证明,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协作特别是政法部门的密切配合,试点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有序开展;三是要搞好培训工作。由于林改工作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标准严,认真开展好培训工作,才能为林改工作的稳步、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四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倾听群众心声、依靠农民推进林改;五是要经费到位。林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繁杂,时间跨度长,标准高、任务重,内外业所需的软硬件要求高,设备的配置资金投入大,所以经费的足额、及时到位是确保林改顺利完成的重要动力;六是坚持依法依规办事,规范操作。工作中严格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项政策规定,规范操作;七是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一切从村情、林情实际出发,做到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既尊重历史,又照

顾现实。根据村组实际和广大农民愿望,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改模式。同时,细化林改工作程序和步骤,对工作中涉及的表格、证书等统一范本,统一印制,切实加强各工作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林改档案的完整、规范和安全;八是坚持进度和质量相统一。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内业、外业同时进行,谁承担的外业由谁负责内业整理,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又防止了内业与外业的脱节,从而确保林改工作进度和质量相统一。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县的林改革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林改工作经费难以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量大,从成立林改试点机构、组织培训、确权勘查、内业整理、档案归档到下一步全面铺开均需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我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县级财政拮据,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经费保障能力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县林改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实地区划界定中,不仅要求林改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还必须认真细致的开展实地踏山认界和林界划定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林改技术力量总体薄弱,技术力量亟待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业务拨尖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要铺开下一步林改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依然存在,技术力量亟待加强。

3.林业历史资料不全。追溯我县林业改革的历史,由于在“两山三定”时缺乏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我县国有林至今没有确定权属,因为没有明确界线且无图文资料依据,加之我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中的国有林界线是经过省、州、县各部门技术单位多次转绘的,存在极大的误差,所以对此次林改工作造成了诸多影响,对我县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4.历史遗留的纠纷问题是林改工作的一大难点。林业“两山三定”时,工作较粗放,分山不勘界,指山为界,资料模糊不全,留下了大量林权纠纷隐患,成为推进林改的难题。在此次试点工作中,就出现了“两山三定”时未能调处解决的纠纷,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对此类遗留的纠纷得到了解决,但从试点乡历史遗留的纠纷问题上看,其他乡镇均普遍存在类似情况。所以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是我县今后林改工作的一大难点。

5.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我县林改试点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其间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直接参与,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林改工作人员自行完成,由于缺乏专职档案管理员,走了许多弯路。下一步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达到完整、准确不留隐患,还需有州、县档案局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林改档案管理工作,并明确责任。避免在下一步林改工作中,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

6.方言与民族语带来的沟通困难。拖顶乡境内居住有傈僳族、藏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诸多民族,由于环境特殊、民族众多,语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林改工作人员与村民正常沟通的一个主要障碍。方言、民族语的差异对同一个地名和人名的发音也不同,同时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且试点乡的这一问题在我县的其他乡镇也都普遍存在,如何在下一步的林改工作中妥善的解决好这一难题,保障林改工作的正常推进仍需解决好语言这一问题。

五、对下一步的林改工作的建议

根据我县林改试点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及困难,建议下一步林改工作的启动全州保持同步性,同时以州级统一制定的方案、技术规程、表格等一系列相关要求,认真开展好下一步全州林改各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把宣传培训贯穿于整个林改工作的始终,深入宣传林改政策,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打消群众顾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为林改工作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结合全州林改实施方案,完善林改工作流程规范文本、林改验收和考核办法,技术人员抽调及培训方案的编制工作,为下一步全面铺开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建立责任机制。根据林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明确行政组与业务技术组的责任,建立责任分明、分工细致的运行机制,逐级签定行政和技术责任状,彻底消除相互推诿、扯皮的工作作风;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外地、州林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和激发林改队伍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热情,层层落实责任、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把林改工作中的成绩及工作表现,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干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和林业技术人员定职、晋级的首要硬条件;五是稳定林改工作队伍。为稳步推进林改工作,全面完成林改任务,实现改革目标,将试点工作中责任心强、工作负责,并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继续充实到林改工作中;六是充分调动林改成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服务,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七是积极推进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全州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林权制度改革方案范文6

“提低”、“扩中”要转移支付,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

“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是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下的倍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院长迟福林表示,尤其要盯住中低收入群体,通过“提低”“扩中”,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整体扩大。

新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提出,“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

迟福林分析,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只占23%左右,如果能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提高至40%以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从3亿扩大到6亿人左右,这将奠定“橄榄型”社会基础,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会进入到中等收入的行列。

有人认为,收入倍增就是工资翻番,事实上居民收入不仅包括工资、奖金等货币收入,也包括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

迟福林认为,从现实情况看,中低收入者之所以当期收入、财富水平偏低,主要原因是基本公共服务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实际税负水平比较重、财产权未得到有效保障等等。要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必须正视这些难题。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多予少取”成为共识。“多予,就是要做好转移支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委员强调,转移支付体现的是财政取之于民时侧重“抽肥”,用之于民时侧重“补瘦”的再分配,既有对欠发达地区的扶助和支持,也有对一部分低收入和困难人群的直接扶助与支持。

贾康建议,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力支持,加大教育、就业、扶贫开发等支出;还要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健全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等。

“少取,是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迟福林建议,实施大规模的国家减税计划。一方面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等方式,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税负;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减税,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他表示,未来7年,尤其要有效控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有效控制行政成本过快增加,使城乡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高收入如何控得住?

“控高”重点是合法不合理收入,关键是打破垄断

收入倍增,会不会高收入群体增收更快更多?与“提低”“扩中”相对应的是“控高”。贾康认为,“控高”的调节对象有两类:一是合法合理的高收入,这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予以调整。二是合法但不合理的高收入,比如垄断行业和某些国有企业高管的过高薪酬,一些地区公职人员过高的福利待遇等。

目前合法但不合理的收入应成为“控高”的重点。迟福林认为,这类不合理收入所带来的分配不公,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公平合理收入分配秩序的实现,影响着社会和谐,必须尽快提出务实的行动计划。

贾康认为,我国现阶段直接税比重仅为30%左右,其中又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个税收入占比不高,财产税占比更低,遗产和赠与税更完全付诸阙如。这种现实状况,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收入提升、财富积累的新阶段新特点。

“控高的关键是打破垄断”。迟福林表示,收入分配改革不仅仅着眼于收入本身,而要联动推进国有资本配置和垄断行业改革。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将国有资本用于最急需投入的公共服务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国企改革,也可以为民企发展创造空间。

贾康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财产税,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点非常重要。

贾康建议,今后应完善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管理和处罚措施,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改革完善房地产税,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细化住房交易差别化税收政策,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3.财富“蛋糕”怎么切?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提出要“推动形成公开透明的收入分配秩序”。有人说,“合理合法的高收入,咱羡慕但不妒嫉,就是那些说不清的灰色收入,最让人生气”。

“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必须有公开透明的制度为前提。”迟福林说。他认为,当前灰色收入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构建起公开透明的基础制度,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就难以有效落实,也会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认同感,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此外,如果收入情况不摸底,财富分布不清楚,数据体系不完善,都会影响改革的方向及相应政策。

“公共资源公平、合理配置,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迟福林强调,有些人无偿或低价占有公共资源,轻易“一夜暴富”,会极大地造成社会不公。今后要建立合理的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分享机制。应注重完善制度,避免这类表面合法合规,实际上不合理并加剧收入差距的现象出现。

做大“蛋糕”,又要切好“蛋糕”。迟福林认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体系。

首先,要加快居民个人收入记录和统计,争取尽快覆盖所有的城乡居民。其次,加快建立规范的现金管理制度,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包括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完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报销制度等。此外,还要推进阳光政府,约束政府三公经费,同时有效约束某些地区公务员过高的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