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育;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沟通能力;能力培养
市场营销是一门着重强调“关系”与“沟通”的学科,基于其实用性较强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便显得至关重要。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实用型人才,当前企业对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要求也逐渐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这便向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特对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策略做出了相关探究,以期为中职教学工作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一、中职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在相关调查研究中发现,就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沟通能力而言,大部分学生在倾听与交流等方面的锻炼相对缺乏,时常出现难以相互理解的局面,无论在倾听还是在表达上均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经分析,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对较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但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精神也难免相对欠缺;其次是学生在校内与人产生实际沟通的机会相对较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互动交流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导致易产生拘谨的感觉;最后是部分学生在不良身体语言习惯的驱使下,在交流时时常出现心口不一的局面,想要表达的善意往往碍于语言的生硬而难以得到准确的表达,形成一种交流障碍。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
就市场营销这一学科的理论教学阶段而谈,学生知识框架完善与否是可对日后实践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一大因素。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教学目的系统地划分为对学生进行沟通意识、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健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框架得以完善。首先是演讲与口才课程,良好的口才与表达能力是沟通过程的重要基石,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设立主要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表达功底得到充分的强化,为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普礼教育课程,良好的礼仪是沟通成功的垫脚石,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训便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使学生对自身着装与举止进行正确审视,还可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仪态;最后是沟通技巧课程,基于沟通过程的动态性与交互性,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学会表达,还应掌握巧妙利用沟通技巧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沟通技巧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分角色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并在不断锻炼中使学生的沟通技巧得以强化。
(二)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方式的完善
课堂教学的实质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及信息交流,这意味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及高质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沟通能力的强化,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便显得至关重要。在中职学生所面临的求职背景日益演变的情况下,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方式也应做出相应改革,以避免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在新时期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并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围绕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启发引导,积极倡导合作式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沟通能力的进一步强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由教师进行教学任务或案例框架的设置,并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根据小组中各成员思路、方法的融合,各小组分别为教师所列举的案例提供相应的工作方案及商讨策略,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与指导。在上述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也在无形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可获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与实际应用脱节
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用性,仅仅进行理论教学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教学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且建立在不脱离理论与实际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工作从根本上与实际应用相互衔接。一方面,可在校内开展市场营销模拟竞赛等实践性质较强的活动,并倡导学生高度参与,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提升的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的身体语言沟通能力,在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进行表达时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手势、身姿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身体语言将自身想法进行更为清晰的表达,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更为良好的姿态进行表达,促进沟通能力的根本强化。总而言之,在沟通能力的培养中,理论与实践属于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两大因素,进行教学时应对这两大因素引起足够重视,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沟通能力是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必备基础,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其进行充分培养是一项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应注重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应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春兰.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6).
[2]郭军灵.关于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
[3]赵文颂.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09,(25).
[4]樊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沟通技能;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3
护患沟通的理念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先决条件,积极实践、勤奋工作,尝试语言交流的技巧和非语言行动手势的暗示,达到工作中新的理念,体现整体护理在门诊工作中开展的重要性。
整体护理的重点在于护患沟通:整体护理的理论认为,护理人员患者的交往能力和水平,直接印象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在工作实践中,多数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理论,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不够,对于患者文化素质水平的沟通,应和患者的文化理论水平相一致,所以,护患沟通应看好对象。
整体护理的难点在于护患沟通:护患沟通的融洽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又反应了医院的服务态度。在医患护患矛盾频发的今天,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沟通不够到位,尤其护理人员以患者接触时间最长,机会最多,护理人员的沟通水平直接印象患者的心理反应。
整体护理开展几年来的弱势:多数患者对这项工作不理解,护理工作者的沟通水平不高,部分还搬用老思路,老办法,沟通技巧验不足。同时在进行心理护理沟通的不大重视,而且目前医院对此工作考核情况及工作缺乏量化指标有一点关系。
见此情况,要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科学协调,与时俱进,紧紧抓住心理护理这个主题,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来,以患者为中心,确立整体护理,重在沟通的新理念。
探索有效护患沟通的新思路
在整体护理这个大背景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护患沟通的新思路,护理人员就必须抓住门诊病员的分流诊断,护理及输液的治疗展开卓有成效的护患沟通工作。
抓住患者来院挂号,分流科室诊断的机会:开展首次良好的护患沟通,给患者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必须以整洁的服饰和蔼的态度,礼貌的语言,疏导患者进入所就诊的科室使患者感到可靠,产生信任感,尤其门诊护理人员是第一服务窗口,面带微笑的一声“您好,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帮忙吗”或者“请稍等”等令人亲切的形体语言和话语,必将是患者消除疑虑配合诊治。同时通过初步的接触,要大致了解患者的气质类型和性格,为下一步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奠定基础。
要把握好住院患者的心态与门诊轻患者输液治疗的心态:是住院患者,门诊护理人员要简明扼要的将患者的各种情况介绍给住院部的责任护师,入住有床位时方可离开。门诊轻病员需要治疗服药是门诊护理人员的重要护理沟通对象,在责任护师了解患者的大概情况下,要进一步掌握患者的年龄、籍贯、名族、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等护理沟通的必备要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不同特点不同疾病进行沟通,使患者了解病情,了解诊疗过程及每日治疗的效果,治疗中还有什么要求等,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沟通稳定患者的情绪,是诊断治疗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患者治疗出院时,要做好出院后的指导工作,把温馨送到患者的家里。开展好饮食、用药、锻炼、康复的宣教,建立长久的护患联系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针对不足及时指导纠正,做到护患双方满意。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4
关键词:机电行业 口语交际 调研报告 成因 措施
为了解和掌握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加大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切实做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的调研工作,我们项目组对广西南宁、北海、玉林部分企业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研情况
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7月期间,项目组成员根据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走访了南宁、玉林、北海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50家企业,对83名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主管进行调查。在调查企业50家中,广西外企22家,区内企业28家;国营企业11家,外资或合资企业12家,民营企业27家。在毕业生调查中,收回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无效问卷2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企业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73%,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4%。毕业生认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合格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的占69%,认为应具备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7%。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机电行业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人际交流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工作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是机电类中职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通过对机电毕业生的调查,我们还了解到77.8%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设口语交际能力训练课程很有必要。
通过走访企业,深圳市开元同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集团等机电企业负责人谈到,广西的中职学生很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欠缺,曾经有因交际能力差和表述能力差而出现错失提升管理层、错失获得职场新工程项目和与企业服务对象引起纠纷等不良的结果。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成因
中职学生较能吃苦耐劳,但是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特别是与人交往能力普遍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口语交际教学被边缘化
部分中职校不重视口语交际。不仅大幅缩减口语交际课的课时,甚至干脆取消口语交际课。由于缺乏口语交际训练,不少中职生在应聘面试、就业和择业时,就会表现得口齿不清、不知所措。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术,积极肯干,但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缺乏具备职教特色和就业需要的口语交际专用教材
即使有这方面的教材,也存在体例不合理,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内容杂乱,难以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等问题,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不强,重知识轻能力,实践技能偏少偏难。
3.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不够重视
口语交际是一门能力训练课,实践性很强,教学中应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但因为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缺乏研究,所以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付了事,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当然更谈不上结合具体的专业和就业要求开发口语交际教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表达信心
笔者学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口头表达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此外,中职生正值生理变化的青春期,自我意识敏感性较强,担心说错话让人笑话的心理较重,不愿流露感情。
四、提高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项目组认为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开发迫在眉睫。项目组计划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开发与实践”项目,以提高机电技术专业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1.开发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教材
笔者学校近年来在文化课教学改革,尤其是校本化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和中职口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从学校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一本以就业为导向、适合教学使用、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口语交际教材,这就是我们选取这个研究项目的初衷和依据。项目组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专业实际,以“训练目标―情境导入―基础知识―案例分析―主题训练―综合训练”的体例开发、编写口语交际教材,形成“知识要点、案例导学、技能训练”三大教学模块的内容,面向职业、面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岗位,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
采用理论一体化和任务教学法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探索出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营造一种类似或接近工作岗位的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宛如进入职业角色,从而开发探寻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教学改革的策略。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项目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专业口语交际活动。如“一日一讲”,每天安排早读课或课前3分钟进行主题演讲;“一周一荐”,每周从新闻联播或报刊杂志中选取部分精彩片段,做好演讲诵读内容的推荐工作;“一月一赛”,在学生演讲诵读的基础上,每个月组织一次主题演讲或诵读活动比赛,采用说、读、演、唱等个人或集体形式来进行表演比赛。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口语交际和口才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4.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口语交际课程的评价指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口语交际课程在教材设计中强调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互为统一,贯穿学习全过程,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辅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听说等口语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在特定情境中的沟通技巧。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5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少职前培训虽然极具有市场价值和需求,却普遍叫座不叫好的缘由,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力求让培训机构能够切实地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发展,最后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职前培训,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难度也不断增大,一方面,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深受就业困惑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就业及招聘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表明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对职场和工作中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观念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作为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找工作求职也是相当盲目的。即使在校园里有实习或者校内外活动的丰富经验,比起职场的真刀实枪,大学生还是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弥补。而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职前培训市场开始热闹起来。
一、职前培训的意义
针对这样一种找工作难,大学生自身能力又缺乏的情况,职前培训对提高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和意义十分明显,必要性如下:
1.简历,面试,工作试用,过关斩将。
作为即将进入社会大环境的大学生,怎样让用人单位快速、准确地识别你的个人特征以及相应的有效信息,职前培训时在简历的制作方面重点传授:简历的结构;简历中客观内容与主观内容的描述;简历中关于技能和经验的描述以及简历的整体逻辑性的设置上。面试也是用人单位最常用、必不可少的测试手段,通常99%的企业会采用面试的方法,因此,大学生如何在面试时游刃有余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工作潜力发挥出来以获得招聘单位地赏识的问题上,体现出面试技巧的重要。比如宝洁公司和雀巢公司,同属于快速消费品业,但还是有很大差异。宝洁公司看重领导能力,所以有领导经历的可能容易得到机会。而雀巢公司就比较看重沟通技巧和能力。因此,在面试时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沟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一个公司的情况十分了解,才能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出你的各大优势,赢得HR对你的青睐。
有针对性的职前培训可以在应聘者面对招聘单位之前就将该项工作做好,在招聘的时候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成功。
2.知识、技能、经验不足,有效弥补。
我们知道不同的行业、公司甚至职位对相应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不同。
首先,不同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从事管理行业的人不同于从事IT行业的人。隔行如隔山,缺乏对行业的技能了解肯定会成为求职路上最大的障碍。
其次,不同行业的公司当然是不同的,同一行业之内,不同的公司也是各有各的特色。各自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对员工和应聘者的技能要求上。
最后,同一个公司内部,不同职位所要求的素质也是差异很大的。经过职前培训可以接收专业的个人定位测试,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明确自己想要加强的竞争力,同时了解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和原则,了解不同职业、职位所要负责的事务。认真分析自己能胜任的工作,挖掘出自己的潜力,这样定位的培训过程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及时的技能补充和有效地技能扩展。
3.国企、外企、民营,引入文化理念,设计职业规划。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价值实践中,经过不断选择、积累沉淀、反复提炼而逐渐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制定制度的依据,企业制度又反映企业文化理念的要求。每一个企业由于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竞争压力的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那么,职前培训就可以将不同公司的公司理念和文化核心进行总结归类,在培训时期作为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多数大学生在就业前期是迷茫的,对自己应该去哪,怎样适应环境茫然不知,经过职前培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不同企业的定位,应顺利地应对工作要求。
4.就业、升学、独自创业,关键时刻帮助决策。
面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对高素质人员需求渐长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少大学生毕业前都陷入自我思索:就业?升学?还是独自创业?如果就业现在就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如果选择继续学习,比如考研,也不能回避求职,谁都无法确保自己研究生毕业生后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如果独自创业,目前阶段除了资金支持外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职业怎样规划,社会身份怎么处理和转换等等问题的解决。大学生职前培训能够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就业形势的分析上,创业政策的传达上以及创业时必须了解的事项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自我创业的大学生在勇、谋、勤、专、诚、悟、忍、韧等方面进行培训和加强。
二、目前职前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竞争。加强大学生职业培训无疑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打造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训的重要性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共识,可是,究竟这种培训好不好,管不管用,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有的培训观念、培训管理制度等方面其实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自我感觉良好,职业培训意识不足
对于高校层面来说,其实很多大学对于职前培训的认识都不到位,没有把培训融入整个大学生的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之中,缺乏通过培训为大学生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新形势下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高。有些大学仍然把培训看做是管理成本,没有真正树立培训是一种投资的理念。把培训看成一种成本,作为成本,当然应该尽量降低,能省则省,因此一些大学把职业培训简单化,认为给学生组织几次培训就能解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问题。更有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理解不到位,以至把学校组织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考试,误解为学校赚学生钱的一种手段,抵触心理比较大。殊不知,人是最难培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生成才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他们的成长,仅靠几次培训就解决大学生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可见学校对于这一块的意识普及还不足,令广大学生产生了不少误区。另一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自身也缺乏足够低准备,没有形成体系和长效机制,单纯地认为职业培训就是引进几个职业资格认证,聘请几个行业专家做讲座,导致职业培训的效果欠佳。 2.机构千元费用,授课内容不实际
在百度搜索“职前培训”关键词,一下子可跳出200多万条相关信息,超过90%都是培训机构的招生信息。可见职前培训市场的竞争很激烈,但职前培训课程大同小异,主要集中于礼仪、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面试技巧以及口语强化这类职场素质的培养,只有少数培训机构如北大青鸟等是针对于IT相关专业性强的课程进行培训,收费也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那么,这些软技能培训管用吗?
不少培训机构,用类似讲座,专家授课等形式进行一对多的思想交流和灌输,通常只能启迪,并且增加一些知识的普及,而对于大学生真正实用的却又少之又少。职业培训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过程不连续。这种培训方式,时间一长大学生就容易感到厌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还有些培训机构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成本又可灵活掌握培训的内容,使大学生简单地认为职业培训就是放录像。以上这些方式都容易给大学生对培训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培训应是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为中心,关键在于加强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应大力研究能够切实加强学员职业技能的培训手段和方法。学习是一个贯穿大学生发展始终的过程,培训当然也应与之相伴,培训应该是一种机制,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
还有一些机构,利用一些喊口号之类的模式利用专家的演讲技巧使得学员们在接受课程的时候“热血沸腾”,可是回头一摸索,仍然不知所云,所言虚无。更有甚者,随着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小说在出版界的大行其道,为了一味迎合所谓职场厮杀残酷的热点炒作,一些不注重品德形象的培训师只顾大谈下属如何掌握“拍马屁的艺术”、营销员怎样学习“打开顾客钱包的技巧”之类看似有噱头的课程,但从来不讲为人要正直诚信,踏实肯干。最后这些培训师在培训对象心目中变成了一个势利小人、一个刁毒奸商,他的形象一倒下去,还会有多少人接受他传授的“宝贵知识”呢?要知道,授课对象都是广大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对象授以这样的课程,让人对于未来的公司氛围前途堪忧。近几年来,一些咨询公司开展的培训之所以整体收效欠佳,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巧舌如簧的培训师道德底蕴不足,而且也从来不注重“育人”。
3.培训“统一供给”不符合学员的差异需求
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盲目追随热点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此,职场专家建议,大学生在参加职前培训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明确学习目的,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会浪费金钱和时间。
职业培训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大一定位,大二选择,大三准备,大四实践。而不少大学生职业培训机构对于自己授课内容本身的规划、目标就不够明确。许多职业培训类别繁多,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显得非常重视,而实质上却不能做到制度化、体系化。大学生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许多方面都缺乏系统的规划。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培训,其培训目的不明确,认为培训是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将其与大学生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多数培训机构缺乏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培训进行整体规划,仅着眼于大学生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导致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培训,过于盲目和随意,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
除此之外,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擅长都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同的授课,这样的形式,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收获都会变小。因为学员个人素质、所处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并非流水线上的作品,个人有个人的强项和弱项,所以对培训的需求就有差异,这就要求高效率的培训应当是一种“差异供给”,即应该对学员需求进行大致分类,而后实施差异培训。
如果不能对症下药,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当今社会,是一个既讲究专才也需要通才的年代,只有将自己的素质360°全方位锻造完毕,这样的人用人单位才能用得放心,才更容易走向他向往的职场轨迹进行发展。
4.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少
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机构毕竟也是一个营利性组织,而这样的组织,必定也是一个经济个体,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而大学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同学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希望能够获得物美价廉项目,学校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学生受骗而不断地做警示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培训机构仍然急于求成,事事向“钱”看,反而显得商业味道过于浓重,不仅做坏了自己的美誉度,更让学校对机构的怀疑直线上升,也让学生自己在心里画下问号。这些机构很多时候在大学生之中寻找自己的校园,却忘记了在学校,虽然学生的数量占大多数,可是校园中毕竟校方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与学校的沟通较少,导致学校对机构的不了解,而学校从来对于商业味道过于浓重的活动项目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培训机构也失去了不少的机会。
通过以上论述,职业培训机构现状其实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一些机构通过这样一个掘金的切入口屡屡赚取黑心钱,却没给大学生朋友们什么实际的意义,使得愿意尝试,观念站在前沿的学生在尝试之后也对于这个新兴行业充满失望,使得本应该很好地帮助到大学生日后就业的职前培训夭折而亡,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可见,职前培训若要真正意义上崛起在中国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针对职前培训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和培训机构强强合作,纠正学生意识
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就开始了,而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引导。按照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就业中心的经费原则按不低于毕业生人数所交全部学费的1%预算划拨。然而高校就业中心更多的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理,而在提高就业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很多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但就是过不了面试的“临门一脚”,因此大学生在平时应加强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积累。从目前培训的学员反映来看,大学生参加职前培训后,平均可提高20%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由于体验式的培训方式,使得许多学员通过培训结成了朋友,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能拓展视野与人脉,一举多得。
高校也可构建在职教师和学生同训内容。在进行大学生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要选取技能实践模块,对在职教师进行有效培训,促进师生同训,提升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理念,注入新鲜思想,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师生同训对于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2.针对本校产学合作模式,对于职前培训与企业合作的一些启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产学合作一向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与各大企业挂钩,为企业定点输送人才,这样良好的职前培训之后,其实,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双边合作教育,就可以将产学合作不仅使得企业和高校联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缺失之处,职前培训则可以充当两者之间调和的第三方,使得高校能够在保证升学率的同时,企业有合适的人才可以录用,培训机构自身可以赚取费用,流转资金,从而发展,再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如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三方各得其所,物尽其用。
3.培训机构建立一对一模式,提高课程针对性
大一定位,大二选择,大三准备,大四实践。这种不盲目,踏踏实实,稳扎稳打的自我规划才是一个有想法,有规划的大学生四年来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对的时刻做对的事情,在未来才能有所准备,才能不急不躁地过好自己的人生。而培训机构的那些课程我们不能否认它存在的意义,然而,如果对一个对于自己的定位尚且迷茫的大一学生来说,传授他一些虚化的职场素质,显而易见,为时过早。
定位决定地位,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查漏补缺,在之后的培训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比起大众授课的常规模式,对于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来说,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服务才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也只有给学生一个可以真实倾听自己内心的平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学生自身需要什么的角度出发,才是最佳的选择。
4.机构改善自身课程设置
职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多数大同小异,交际沟通,演讲口才,求职礼仪,简历修改,组织领导等,机构所取的名字,宣称能够得到的培训效果却令人耳晕目眩,仿佛只要上了这个课程,500强的公司就近在眼前。这样大同小异的课程令人应接不暇,虽然项目诱人,却毫无特色可言。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培训课程,大都只求快速地进入职场,而进入职场之后该当如何,他却没有了音讯。这样的培训未免太过于短视。
除了所谓的沟通交流能力培训,合作能力培训,面试经验之外,其实,职业道德培训以及岗位技能也是不容忽视的。缺少职业道德的职场人士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恐怖的。而岗位技能培训是大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提高就业力的重要途径。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应合理地安排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以及配合比例。大学生不仅应当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还应当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此外,理论知识也应当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实践技能的训练也应当贯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并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总之,技能、技巧的训练,各种教学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表现。
参考文献
[1]王艳娜.浅谈大学生入职培训[J].价值工程,2010,29(20)。
[2]郭荣凤、熊正德、吴东航.大学生“四位一体”职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经济,2010,(14)。
[3]佟玲、梁立群、邓绍建.浅析论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J].论天下.2011。
演讲口才与沟通技巧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1. 培养对不同的文化积极理解的态度。以尊重平等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对方,提升自己,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沟通技巧。
2. 提高跨文化接触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为身处新的文化环境的人们舒缓焦虑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缩短适应时间并有效避免盲目抵触情绪的产生
3.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对海外求学,经济合作,文化艺术交流和政治对话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个人发展来说,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拓宽人生视角。
三、 东西方文化差异例证分析
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惯性,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断发展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归纳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让我们看看以下几点分析:
1.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人的智慧和价值,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注重自我实现和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崇尚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的利益得失应从属于集体的利益,集体中等级关系分明,成员基于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美国,企业重视个人成就和机会均等,工作中人际关系相对淡薄而在中国企业里,“关系”与个人能力一样占有重要地位,血亲关系的远近,人际关系、阶层关系的处理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在印度,人们更依赖人际关系来解决复杂问题而不愿通过制定严格明确的规则、程序来规划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方式,西方国家对普遍规则和程序的偏爱则要强得多。西方人称呼自己的长辈喜欢直接称名,这让他们觉得轻松而平等;与长辈或上司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们往往表达得十分直接,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并不代表针对个人的不满情绪,而是代表着对每个人话语权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坚持和探索。而在东方国家,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与人有意见不合也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地位辈分比自己高的人尤其如此。
2. 西方社会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教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中国儒教为代表的东方道德体系却并非借助“神”来威慑人心,教人向善。作为中国的国学,儒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其倡导的温良恭俭,君子之姿,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追求。
3. 东方文化是明显的高语境文化,表达含蓄晦涩并传递出大量信息,而西方低语境文化的信息传播则必须依赖于精准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文学体裁来理解。我们知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演讲和辩论就在西方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美国总统的大选时看到众多口才了得的演讲家们。而反观中国的散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作者行文洋洋洒洒自由流畅但很难找到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文章对注重逻辑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种挑战,而中国人却能从看似无联系的文章中看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欣赏行文中恣肆的美感。
4. 西方人重视个人隐私,而东方文化中谈论婚姻,家庭等话题被认为是关系亲密的体现。年龄是西方成年女性的禁忌,高龄在她们看来无疑是一种否定,而“老将出马”,“老奶奶”,“老板”等有点“老”的表达在中国却体现出对人的尊敬。
5. 语用规则差异引发的窘境:
中国商标“白象”在国内一直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白象给人真诚可爱,踏实憨厚的印象,而直译为“White Elephant”并销往国外后却意外遭遇冷遇。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谚语中早有对“White Elephant”的定义,寓意大而无用的东西,这样看来,白象公司的失败并非偶然。而美国化妆品公司Revlon的商标翻译却为公司进军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Revlon的中文翻译是“露华浓”,首先二者的发音十分相近,而且明显借用了李白赞美杨贵妃的名诗“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典故,用这一表达作为化妆护肤品牌的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6.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也占用重要比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人们的穿戴,选用的香水,家庭装修的色彩和风格,都有着浓浓的文化印记,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因素。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吻面礼、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而在印度,点头意味着“NO”,摇头意味着“YES”,也让人觉得充满异域特色。总的来说,西方人对身体距离的要求比较高,排队等候或闲聊是如果你离对方太近会让对方觉得十分不舒服,而在中国人严重,肢体的接触却是表示深厚友情的好方式。我的一位美国外教曾对我感叹,中国人对女性同性恋的开放程度远超他的想象,随后给出的论据竟是他在中国看到特别多女生手牵手或亲密挽着逛街。当我向他解释这只是一种友谊的体现与同性恋情无关时,他看起来十分惊讶。
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阅读,多参加积极的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多方面了解各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政治背景等,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思维和视野。
2. 尽量用对方国家的语言、行为方式与对方打交道,对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对于和本国文化完全不相同,难以理解的地方要敞开心扉,彼此交流,。
3. 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表达真诚,准确,照顾对方的感受,适当运用非语言表达(例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加强表达效果。同时要注意倾听对方。
4. 避免心理上的“想当然”,避免生搬硬套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注意不同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规则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春卿,2008,时间取向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福建:福建三明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