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经念;衔接;参考
学前教育是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学会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萌芽阶段。也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首个环节。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他们唱儿歌、做游戏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的能力,儿童在说说、玩玩、唱唱、演演的愉快活动中初步学习一些知识和本领。此外,教师还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在教室周围的墙面上布置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儿童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活动、学习。学前教育重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呢?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就是两者在培养目标工作的内容、方法上的互相联系。学前教育可以对小学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依靠儿童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对于一年级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生角色,我建议采用与学前教育相似的游戏教育教学法。
一、用儿歌串联教学
对于爱说爱唱的小朋友,可以将所学内容化身为儿歌的形式,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我们在拼音教学中,不管是教字母的字形,还是教字母的发音,都可以大量借鉴儿歌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发展语言智能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抽象枯燥的东西,他们往往是没有兴趣。如拼音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也会对于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些建议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加强创设情境,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如:结合图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活学生语言能力。
三、通过游戏,发展记忆智能
实验表明,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一节课一般保持在十几分钟,并且也不是很稳定,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需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一节课,几乎是不太可能。小朋友们记得快、忘得也快,怎样将一时的记忆长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带进课堂。由于学生年龄小、爱表现、好动、记忆力强等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的方法改变成开火车拼读比赛、邮递员阿姨“送信”、找朋友、连线猜动物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调节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能够动静结合,不但既有节奏,而且有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利用这些贴近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小学生状态,有利于提高对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活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也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老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孩子、及时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使孩子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开展《乌鸦喝水》这一活动,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从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找来了瓶子、沙子、海绵、吸管等多种材料进行探究,等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后,老师可以让幼儿说说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怎么办……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虽花了一定的时间,但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尝试的乐趣。可见,在自由探索中,孩子们不仅拓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乐于创造的热情和信心。
五、加强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可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是何等重要。虽然说创造力人人都有,但创造性思维则需要老师心去挖掘。在组织“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中,如果单靠老师呆板的说教,幼儿不但兴趣索然,而且根本无法领悟春天的美,无法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知识。因此,老师可以将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中,带他们欣赏一个又一个美景,让他们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迷人、春天的朝气,让他们自己找到“春天在哪里”的答案。这样,孩子们不仅在春天的怀抱里学会了诗歌,还丰富了联想与想象,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直至大学教育是贯穿学生成长的整个教育过程,每个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每一环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相关连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而做好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对于学生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做好教育衔接工作,为最终实现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伏荣超、孟庆尚.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06(06)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2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地方、一些幼儿园和小学无限拔高培养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基本培养目标。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过度教育的内容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和抵抗情绪,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受到损害。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他们的知识学习应以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为主。如果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屋予里学汉字、算算术,孩子们会很扫兴。当他们进入了小学,拿到的课本却与父母教的一样,新鲜感烟消云散,会不堪再学。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二、扼杀孩子的潜能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小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小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强调向小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小学生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小学生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小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三、影响全面平衡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还可能会诱发小学生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
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是以牺牲其他多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孩子的眼前发展,可能是以损害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过度教育能使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或掌握一定的技能,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却在逐步丧失,主动学习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
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超越了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小学生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小学生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许多幼儿园孩子多,活动场地小,玩具少;集体活动多,个别自由活动少,孩子的个性发展已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回到家里,如再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制性学习,孩子玩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开朗的个性会受到摧残,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能发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拨一拨,动一动的“算盘珠”。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问题,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将幼小衔接的任务交给小学来完成。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及小学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和小学的评价标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初中化倾向才能得到有效纠正。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么自信、爱学习、爱思考、乐观向上、能感恩、体谅他人,这些性格品质比知识更贵重,它们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 学前教育 中小学教育 教学应用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在各个年龄时期的心理特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育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心理学主要在于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及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一书,可以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先驱者,并在研究领域各学派呈现相争的局面;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明确。发展心理学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开始趋于成熟,在社会各个科学领域和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二、发展心理学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犯罪年龄越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儿童早期和中小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和期望,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促进我国新一代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和心理健康。在教育改革领域,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实现教育体制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早期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尤其是在当前的一些私立幼儿园,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在幼儿园大力实施小学化的教育,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体差异性,所实施的教育缺乏个体性和差异性,使得幼儿过早地接受一些小学化的应试教育。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幼儿的喜好和个性特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的心理教育、人际关系、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2.发展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只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生对于一些善恶还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一些选择上的偏差。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中小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等方面,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留守儿童等,更需要在心理上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抚慰,以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并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发展心理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得如火如荼。教育体制的改革,总会伴随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适应,严重者会导致一些抵抗情绪和偏激情绪的产生。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消除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纠正应试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总结起来,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德育教育的领域。德育教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育,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其次,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和新课程改革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发展心理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树立学生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发展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在中小学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国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4
关键词:科学课堂;渗透;化学启蒙
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中,我们几乎没有系统地讲授化学知识。小学教育中,国内开设了《科学》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比,化学得以在小学教育中崭露头角,但仅仅停留在物质性质的一些初步认识,这是不够的。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一步渗透化学启蒙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进一步渗透化学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1.对于享受科学课堂的小学生来说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2岁以前)、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它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各阶段发生的时间大致与上述的年龄阶段相对应,且后三个阶段与学校教育关系较密切。而小学生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放心地融入大量的有关物理变化的知识。此外,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进行逻辑思维,其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和动态性。因此,进一步渗透化学知识是可行的,孩子是有能力接受的。
2.对于初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
九年级学生由熟悉的知识走向未知的知识,积极性高,成就感强,自然会适应教学,达到良性循环。若有效利用小学科学课堂的化学启蒙作用,那么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就能感觉游刃有余了。
3.其他原因
反过来看,化学启蒙教育的渗透对孩子学习科学也有促进作用。明显的化学反应能立刻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尤其是会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物以及会变颜色的事物和现象,比较直观,易被儿童感知。
二、如何渗透以及课堂呈现形式探讨
1.设计趣味化学实验
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随着以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用实验向其阐述简单的化学理论,更好地认识世界,培养创新和开拓精神。
根据以上特点,笔者认为,设计趣味化学实验是一个不错的理想选择。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个体的能力、兴趣与需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情景,精心选取与日常生活精密的实验材料,设计安全、适宜、有趣的实验题材与方案。具体地说:
第一,实验主题源于生活。虽然有的实验原理涉及中学化学知识,但实验主题选择起点必须低一些,可以在身边找到替代品,实验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如纸张、绿茶、墨水等。小学生对于情境的熟悉,自然转化为乐于探究的动力。
第二,实验现象明显、有趣。孩子的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感知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并且把他们的科学知识建立在自己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感知到的事物的基础上。
第三,实验过程简单,便于操作,安全性强。进行实验动手训练也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关注点之一。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才是获得化学真实体验的最佳途径。
第四,启迪思维,诱导探究。当知识和实验操作融入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生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需要科学思维的适度训练。
比如,都说开学第一课,不能随便开。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我确实有些迷茫,不知怎样将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带到孩子面前。
当时翻遍了科学实验室,发现化学试剂太少了,只能将一颗锌粒扔到盐酸中,名为“消失的石头”。没想到这略显寒酸的实验反响特别大,一下子打乱了孩子们的思维。
2.讲述化学发展简史
在悠悠历史深处,化学发源于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追求。早期的金丹术士试图跨越生命和财富的自然极限,为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而努力。在金丹术士们追求长生不老以及把黑铅变成黄金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化学实验,学会了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学会了客观分析和思考。终于,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各种材料的发展历史,如古人穿的什么衣服,现代人又是穿什么,人类利用金属的过程等。利用图片和视频讲述化学的发展,带领学生回顾人类前进的足迹,领略化学家的身影和风采,孩子们叹为观止。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不仅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解决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4单元是《岩石与矿物》,最后一节课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要求孩子们知道很多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知道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我们应该保护有限的矿物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学生最普遍的感受就是跟我无关,如果要让他们深切地感受恐怕有难度。
三、结论与几点思考
我们借助小学科学课堂来开展化学启蒙教育,并非意在灌输化学知识。对于小学生,大部分化学实验原理无法向他们解释清楚,内容深度不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若过多地阐述、解释,反而会使学生愈加茫然,不知所措。
还可能有一些其他问题。如,经典化学学科内容基于物理、数学,起点较高,不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化学实验需要仪器繁多,使用规范性要求高,操作复杂,易使学生心理惧怕。
但想想如果很好地完成,这其中还是能充分表现出趣味盎然和教育价值的。我希望经过探讨和摸索,最终能将化学精髓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争取更有意义的突破,收获成功科学课堂的喜悦。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教学 创新
对一个正常人而言,小学教育是继学前教育后又一个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是高一层学习的基础教育,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以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数学对人各方面能力的开发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而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不断引起无数人的注意,出现了不断创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为孩子成长学习产生效用,帮助国家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国家人力资源的供给,确保我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引导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其次,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再次,数学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最后,数学教育能够起到适时调控效果。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
二、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教材的角度看,对比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以“解决问题”、“用数学”代替了传统的“应用题”,各种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这个单元。由于以往教材中选择的应用题不仅数量关系比较清楚,而且已知条件不多不少,答案唯一,缺乏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及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很少给学生揭示有关数学概念及原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很少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长期下去,对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数学就是套公式、套题型,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失去兴和信心。
2.从小学数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上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是老师教授,学生聆听的方式,灌输式的教学过程,现在的教学形式多样化了,形式大致分为:小组活动。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组织形式很是灵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作为实践活动最常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协作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和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从小学数学实践方面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被称之为应试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毕业后的学生适应性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出现读书无用论,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比较缺少的,数学的应用意识低。
三、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方向
1984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也提出:解决问题要成为今后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标准就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为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如下方面的创新和进步:
首先,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天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将来更进一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小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做到无师胜有师,所学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会去学习、去思考去应用数学知识。
再次,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后,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还严重束缚着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合理的小学数学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6
关键词:道德教育;重要性;课堂
一、小于道德教育的学前特征
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我们都有共识:必须狠抓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但是狠抓却困难重重,需要从小就开始,尤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那么小学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联系小学学生的学前特征,为了分析小学学生的学前特征,可以将小学学生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接受过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孩子,第二类为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偏远农村地区孩子。
首先来探讨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的学前特征,对于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孩子,一般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区域发展落后,家长观念相对落后,条件差,家境贫困,孩子相对较多。但符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条件下农村偏远地区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个孩子,因不存在城市繁华地带居民对环境的担忧,以至于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受到家长的干预较少。孩子之间的交流较多,孩子会在部分利益面前不断形成共享的思想,这种孩子往往不自私。但因为家长干预少,孩子的自由空间大,孩子的思维较为活跃,形成胆子较大且公平的性格。农村家庭住户间的关系相对紧密,好多都有血缘关系,孩子在见到的大人都需要尊重,最终养成了很有礼貌的特征,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对更多人都比较看重,对更多人都更加信任。
其次,我们来探讨条件较好的城市孩子,大多从三岁开始就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学习做人的基本道德,幼儿园的教学,基本都围绕在跳舞、唱歌、玩乐和礼仪的教育方面,孩子开始学习到了更多的礼貌,了解到孩子之间需要谦让,但因为这种谦让是非血缘小朋友的谦让,使得孩子的谦让更多明白表明的礼仪。因孩子离开父母早,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挤压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且长期因城市环境复杂,家长和幼儿园更多教育孩子存在的潜在风险及规避方式,使得孩子的心灵成熟更早,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梳理的社会防范意识,当然这是好事,但问题是孩子长期这种心态将会适用于任何人,导致孩子最红都会对家长的感情也难以与农村孩子对家长的感情相比较。
二、小学道德教育重要性
“道德”一词几乎左右着整个社会,但社会却因为“道德”而损失不菲。对于一个人而言,道德重于任何才干或金钱,一个无得之人有钱也是对社会有害的,有才也会对社会起负效应,故道德教育极为重要。无论与否接受过幼儿园教育,我们必须明白,小学才是教育的正真起点,小学才是社会教育的正式开始。因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已经有了影响,孩子对道德的认识处于了最开始的萌芽阶段,若小学教育能够更加重视道德教育,那么长此以往将会使得孩子对道德的认识和逻辑重新树立,如果放任自流,孩子的道德将会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下滑,尽管因为学前教育的影响,不会下降的不可挽救的地步,但大大增加了后续道德教育的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小学道德教育本质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塑形阶段,孩子将在小学阶段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道德逻辑,对后续教育来讲将会成为后续道德教育的基石。
三、小学道德课堂教育的实践
对于小学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必须要围绕思想品德课程全面展开,使得任何课堂和学校的其他任何空间都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现阶段小学教育,要求开设思想品德相关教育课程,以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教育,但不容乐观的是,部分学校并没有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教育课程来开设,只是有名无实,尽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堂,但实质在进行数学语文的授课。即使有专业教师做思想品德课堂,也显得不够严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肩负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在任何课堂和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作是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更多的时间用于道德教育,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计划安排几节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程,选择一些不守道德者的负面影响和守道德的正面影响的相关案例,这些案例最好以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身边案例为主,以便加深学生对不良道德负面效应的亲身体会。在课堂或校园看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任何一个老师都有义务当即批评教育,不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去姑息,这样将会纵容更加不道德的行为。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尽可能依据学生学前特征有所差异,对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依据其特征有所不同,否则将会事半功倍。
四、小结
小学道德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塑形阶段,任何一个老师都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小学作为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正规化阶段,道德教育成果将影响学生发展的终身。作为小学老师,需要依据学生学前教育特征,有区别有目标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将任何课堂和课堂以外的任何空间作为道德教育的课堂,以决不姑息的态度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坚决反对“无视主义”者,形成学校道德教育和培养的环境,使得不道德行为能够自我辨别和为我批评,从而使得不道德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李军兰,张爱萍.学习与借鉴――美、日、韩三国小学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