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村官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村官利弊

大学生村官利弊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自我认同 群体反馈 互动关系

自2008年始,中央决定连续5年分批次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随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以社会学互动关系理论为视角,通过对M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试图探讨其中相关各方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影响如何及何以改良。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的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逐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从大学生村官制度产生的背景来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虽也日新月异,但由于历史基础差,观念落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仍相对滞后。为了让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惠及每户家庭、每个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基层农村干部素质低,能力差,年龄老化,思想陈旧,便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覆盖人群的教育改革中,大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却日趋紧张。加之大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求职心态的影响,其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此外,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整体低迷,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紧张。国家一方面提供众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另一方面,也不断为其择业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大学生村官,就是国家将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对人才知识的迫切需求与大学生缺乏历练、就业困难的客观形式结合产生的创举。让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接受锻炼,用他们的新鲜思维和专业知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种供需协调配置,是“一举两得”的双赢之举。

二、S市M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行现状

M区是S市城市化比率最高的区县,近邻省会城市,区位优越,省际省内交通便捷,近年来发展蔚为可观。其下辖各村,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历史基础、人才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分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中村”与城市无异,同时享有众多支农惠农政策,也有“城边村”发展得好日益向中心靠拢,但更多的仍在边缘徘徊。

1.大学生村官

小宋现在M区委机关任职。他是山西某大学03级本科生,中文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参加了“西部置换”。此后回到M区,迫于就业压力,以及在置换服务中保有的到基层燃烧人生的热情,他又到Q镇做了村官。

“实话实说,从西部回来就业形势很难,当时已经很难了;另外一个是在基层干过一段时间以后,实话实说,基层人民很需要像咱们这样有一点文化的人。你比如说,村里孩子上学舍不得买书,都是找以前的。我就写了个告示收旧书,他们可高兴了。”

“其实我在村里时间不长,这个体制你也应该知道,不可能一直留在村里头。”

“其实,你说国家搞大学生村官挺好,可是只要一落实到基层就出问题了。”

2.农村老百姓

J村近邻区委区政府和经济开发区,已渐有成为M区中心之势。旺叔家有一幢临街小楼,一层门面开了日用品店,1998年还是J村仅有的3家商店之一。而今已然满大街店铺,老店门口冷清不少,这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必然结果。老两口很早开始做买卖,虽是老农民,没什么文化,可思想十分开放,平常总爱看看新闻、听听广播,说起现在的社会头头是道……

“咱这些地方就不行,好容易来个大学生,还排挤的人家娃娃不能干,最后不是走了。”

“就应该经常派你们这些年轻人大学生来,光那些农村干部们,遇时候办事可成问题了。咱老百姓都能想清楚的道道,人家领导就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3.上级政府官员

小康,33岁,本科,T镇政府工作,两年后升职为部门主任;丈夫经商,生活优越。

“大学生村官根本没用。国家一年花上两三万块钱给你发工资,就是一年给人们家修修电脑甚的,有甚用了。不值得。越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可不行。”

“你去人家大公司大单位成长起来多快了,你在人家那些地方是跑了么,来了这村里是走,一点点意思也没有。”

4.本土村干部

老张,49岁,在J村做村委会办公室主任已四年,勉强可算高中文化。

“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农村工作的复杂。基层工作最难做,他不了解,根本不行。”

“我们就有一个从临汾来的大学生村官了,小伙可能干了,不要看人家才是师专毕业,对村里情况了解得可好了,每天来上班,礼拜天我们开‘两委’会都是人家做记录,可勤快了,像你们这小年轻,能像人家这实干可不容易了。他走了这不是又分过来一个,这个就不行,就前天下午过来和我打了个照面,这两天就不见了。”

三、问题揭示与原因分析――非良性互动导致双方间的消极排斥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后学生群体”,由象牙塔里的书生骤然转变为村官,社会角色突变。是否能迅速适应,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所做准备的充分程度,包括心理、专业知识、社情民情调查及承受农村艰苦生活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受到其接收群体各种反馈的影响,村民和本土干部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主要依据。是欢迎鼓励还是抵触排挤,对其形成自我认同,强化归属感和成就感,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影响。

走访中我发现,大学生村官进村后面临着身份定位模糊、没有实际工作、难以融入村民主流群体、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沟通交流等现实问题,因而年年有人来,年年有人走,流失率居高不下。

1.个体认同缺乏――预期与现实落差显著

(1)学生进村动机。关于当初为何选择当村官,小宋坦言,首先是就业难,没其他更理想的出路,希望借助村官这块跳板准备今后的发展。从大学生村官频繁的流失中,亦可反观。迫于城市――尤其是一线大城市沉重的就业与生存压力,他们不得已才选择走进农村。他们对村官这份事业缺乏起码的认同,如此选择是出于无奈,走进农村不过是暂时蛰伏,一旦有机会,便随时准备着飞离这乡野之地。这样又怎能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动力,一旦稍有困难拦路,他们便望而却步,至于创新就更谈不上了。这便是典型的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后果。

(2)专业不对口,职务虚空。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确有志于在基层发展,想要充分运用所学和才干,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他们虽有热情,却又因为相关措施落实不力,导致分配的地区和专业不匹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所学无用武之地,他们的热情自然就渐渐冷却,由踌躇满志变为得过且过。这是缺乏自我认同造成的另一后果。

2.群体反馈消极――配套体制保障缺位

从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接收群体来看,在大学生本来已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深陷于缺乏自信和成就感的境遇时,外界并没有给予及时的疏导、鼓励和支持,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在自我和外界的双重否定中一再强化挫败感,对村官这份职业越来越丧失信心和热情。

(1)本土政治排挤。本土干部大多有庞大的家族势力或多年累积的威望。从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看,多是50岁上下和中学以下文化的农民。他们有着浓重的官僚思想遗留,更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根深蒂固的警惕和敏感。上级派来大学生,是外人,经常有些“时髦奇怪”的想法,不了解情况瞎指点,不帮忙反添乱。我走访的J村,干部年年“捆绑贿选”,分属不同的家族势力,村民心知肚明。来了大学生要按年龄、性别、学历分配代表名额,老干部自然不答应。大学生村官被当作“匆匆过客”“年轻娃儿”,随便支应个差事混混,一年半载就干不下去自己走了,根本接触不到核心事务。

(2)熟人社会抵触。虽说有些村民对大学生带着新思想进村持欢迎和期待的态度,但质疑和抵触也绝不在少数。走访中,就有村民很不屑,“都是些城里娇生惯养只会念书的独生子女,要啥啥不会,下地嫌脏,拿个纸不停地擦鞋,热天再打上个伞,能干了活儿?”“成天关着门在屋里,也不和人说话,甚也不了解,起不了大用,再说了,人家肯定都待不长。”村民始终觉得外来大学生有距离;大学生自己又不懂得主动走进农民,和他们打成一片,就更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亲近,村民自然也觉得和这些“外人”没什么好说的。没了沟通,自然不得理解,在中国农村数千年形成的熟人社会中,这些外来大学生感受不到他们原本设想的来自农民朴实的热情,只剩下抵触和漠然。

(3)政策保障不到位。大学生进村后,就被扔在了“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农村,再没人问津。没有及时的了解困难所需,没有娱乐生活调剂,没有朋友畅谈交流,甚至连补贴工资有时都不能按时发,没有起码的保障,他们便产生了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悲凉感,小宋说:“咱以前年轻人在一块儿,多带劲。去了村里,我这还是好的,离城近,能经常出来转转,可有在那山里,没网没啥的,打个手机长途还怕贵,待得没意思。”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进村以后面临的实际困难,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村官们心定不下来,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四、依托互动关系,完善制度体系

当大学生选择做村官来实现人生价值时,无论其将之作为人生跳板,还是长期事业,都需要充分的自我认同和接收方积极的反馈,只有这种互动关系畅通有效地运作,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来得了,干得稳,留得住。以M区推而广之,应当从确立大学生村官对于其身份和事业的自我认同开始,引导当地接收各方表达积极反馈,并使这些信息在双方间充分传递,改善沟通,畅通互动。

1.针对大学生――严格选聘,科学配置

(1)严格选聘制度,细化考评标准。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社会分工自有其特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志向者适应的职业和岗位各有不同。以大学生为考察主体,他们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方,其对于某一身份的自我意愿与适应程度尤为重要。大学生村官制度,并非要将所有大学生都推进农村“再教育”,而是给那些具有对口的专业知识、对农村发展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一个渠道和平台,使他们能走上一条自己热爱的创业之路。走访中,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对村官职业缺乏感情,也就难以与当地村民、干部较好地沟通,更难在面对困难时保有激情和信心。因而,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应将大学生自己的意愿作为首要条件。严格挑选确实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人,将其对当地的了解、设想、工作思路等纳入考评体系,作为衡量其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指标。

(2)专业、地域科学配置。以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作为地域配置的主要依据。譬如M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复杂、水资源缺乏是制约许多农村发展的障碍,就可考虑派遣具有地理、气象、环境、农林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来此任职,让大学生真正为传统村官所不能为,既让村民干部看到他们的能力和作用;也让大学生自己在切实服务当地发展中获得自我认同,强化创业信心。

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或家乡周边的环境最熟悉,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他们扎根农村、创业农村最稳固的基础,是他们与自己将要投身的事业最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的亲近,当地人也更容易接受大学生返乡,减少抵触,强化认同,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

2.针对相关接收方――委以实职,灵活调度

(1)落实岗位,明确权责。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都闲置于虚设职位上,最多给领导写写材料、讲话稿、整理会议记录,基本等于文秘。大学生觉得自己“有没有都一样”;于是认为农村并不需要他们,因而放弃努力,另谋出路。然而现实是,新农村发展非常需要他们的知识和活力。当前只是由于双方互动不充分、信息交流不完善而导致了这种令人失望的假象。因而必须赋予他们实际工作――尤其是与其专业知识背景相关的工作,让他们在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效用,同时深入了解农村实际,确立其对于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明确岗位和权责是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使其内心踏实稳定的保障。

(2)保障出口多元、畅通。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大学生村官制度仍将继续处于试运行阶段,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培养青年人才方面继续发挥作用。长远而言,我们致力于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大学生扎根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但这一长效目标的实现,必然不能直接跨越其作为临时措施缓解就业紧张形势的过渡阶段。大学生由“书生”转变为村官的过程,正是其寻找人生定位的重要时期,如果外界一味冷眼打击,对他们确立自我社会角色的认同极为不利。

现阶段应首先保证该制度充当好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连接板”。切实保障他们进得来出得去。即便他们中大多数留村时间不长,但同样能发挥传递新鲜观念和引进先进技术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解放农民思想,提升农民基本素质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结语

大学生村官利弊范文2

付晓娟的男朋友张同新是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大李楼村人,他俩是大学同学,都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学市场营销。

张同新觉得哪里也不如家乡好,和付晓娟商量打算回乡创业。调研市场后,付晓娟发现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绿色,无公害的猪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决定利用新型的养猪技术开展无公害生猪养殖。

付晓娟办养猪场这个想法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爸爸在电话里骂晓娟:“你上这么多年学,到农村去养猪,不让人笑话?”妈妈更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劝晓娟别犯傻。

付晓娟对父母说:“我与同新选择到农村办养猪场,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因为我们俩想干一番事业。再说,我们俩都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养猪场,与市场打交道,正好派上用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时候,付晓娟每次接到从家里打来的电话,心里总是很难过,一方面因为自己的选择伤了父母的心,感觉很愧疚;另一方面,也为父母不能理解支持女儿的选择而痛苦。可她决心已下,九头牛也拉不回。

通过查询网络、咨询专家,晓娟确立了“引入自然养猪法,生产绿色健康肉”的养殖路子。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加上发酵菌,为崽猪铺设温床,让小猪在发酵床上翻拱、撒欢,增加运动量、提高免疫力、减少药品使用,提升猪肉品质。温床里的发酵菌帮助分解猪排出的粪便,做到了“零污染”;3年多才清理一次猪舍,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为猪场用上了保温箱、暖气、电热板、风扇等,营造了舒适的养殖环境。利用涝洼地现有地势,建立了“猪-沼气-浅池藕”的循环利用链。将猪粪、尿、废水排入沼气池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崽猪取暖、猪舍照明、厨房做饭,沼液作为很好的有机肥,用于浅池藕种植。这样,养猪场的废水利用好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周边群众羡慕地说:“瞧瞧人家大学生,就是行啊,养猪都这么有道道,这学没白上!”

2008年9月1日,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富新种猪养殖基地”正式挂牌了。晓娟抱着一头胖乎乎的小猪崽:“亲,指望你啦。”

目前,养殖场占地10亩,生猪年出栏1000多头,母猪存栏100多头,年产值150余万元,并且全部采用网络信息化管理,2009年底,“富新种猪养殖基地”被评为“山东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峄城区规模化养殖场”。

一件高兴事儿:猪倌变村官,致富不忘众乡亲

晓娟从小最佩服的人是东北的姑姑。姑姑是个老村支书,连干了3届,修路、办企业,带领全村人致富。“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晓娟希望成为姑姑那样的人。

机会来了,2009年8月,晓娟通过了山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如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被聘为吴林街道办事处吴林西村党支部副书记。

上任后,村民见了她躲得远远的,不愿搭理她,有的甚至锁上门,让她吃了不少“闭门羹”;村里的狗追着她“汪汪”叫,吓得怀孕半年的她直练“带球跑”。但晓娟嘴甜,见人就喊叔伯婶子啥的,与村民拉呱。有人说:“晓娟,你总下去干嘛?街道不是给你安排了挂靠部门了吗7何必天天往村上跑,你干好干坏还不都是1300大毛(元)吗?3年后还不知道干啥呢。”

晓娟不这么想。她愿意多了解点实际情况,真正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半年多来,她在村民的蔬菜大棚里施过肥,到大娘家的麦地里拔过草,出席小伙子的婚礼喝过酒,也参加老党员的葬礼掉过泪。进家上炕,倒的水里飘着灰也不嫌,拿过来就喝。这些小事,使村民们慢慢感觉到这个外乡的大学生真的不是来当摆设的。

晓娟了解到吴林西村本来就具有养猪传统,这与她的创业项目不谋而合。早在大李楼时,她就牵头成立了众诚畜禽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了吸引吴林西的村民也加入合作社,她挨家上门做工作,一笔一笔给他们算细账、谈利弊,讲收益,苦口婆心地反复解释成立合作社的好处:合作社采取统一提供种猪、统一进行防疫、统一培训技术、统一联系市场的形式,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这才打消了养殖户的各种顾虑。

一次,看到吴林西村一个农户的种猪品种不好、效益不高,晓娟主动选了1头比利时长白种猪,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送到她家。晓娟不定期组织养殖户和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到自家的养猪场,手把手、面对面地对他们进行培训。生猪防疫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散养户不清楚国家的畜牧政策。晓娟主动从畜牧部门拿到“三针防疫疫苗”,免费送药上门。受口蹄疫影响,猪肉行情曾经一路走跌,有的养殖户赔钱后要杀猪,晓娟通过反复分析行情,提出“低谷时发展、时挣钱”的策略,使散养户重树了信心。

目前,众诚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吸纳会员56户,已经辐射到吴林西、大李楼、崔庄等,接受散养户技术咨询100余次,组织畜牧专家讲座10场,会员累计贷款46万元,平均每头猪增收50多元。

大学生村官利弊范文3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医学院校本科学制一般是5年,因其存在2年的见习、实习等后期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阶段,实习点多且分散,很难集中开展就业指导服务,难以形成就业讨论的良好氛围,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医学院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其独特性、分散性、难以协调性等因素,做好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新生入学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就业、考研还是出国,往往需要通过大学几年的准备和努力,不是等到毕业时才突然决定的。如果不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往往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高校辅导员目前一般都持有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并能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因此,辅导员可以有效地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状况、就业心态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为其量身制作合适的职业生涯指导,如,一年级学生重点树立职业理想,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方面基础教育,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查找不足,有意识的加强训练;

 

三年级开展职业专业教育,职业定向指导,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长远的人生目标;四年级是医学院校学生见习阶段,学生集中在各附属医院见习,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开展就业形势宣传、就业面试技巧培训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五年级是医学院校学生实习阶段,学生分散在省内外各实习医院,人员分散难于集中,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电话、飞信、qq等方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服务。这几个阶段,融会贯通,形成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影响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上到国家政策、职业工种,下到父母意见、城市位置等。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大部分医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一般是从事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但因为医护人员的相对饱和、学历限制等各种原因,除考研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医学生本科毕业在省市级公立医疗领域就业的人员较少,有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需要到省市级私立医疗领域、县级、镇级或社区级医疗机构工作。

 

在目前形势下,辅导员需要教育学生明确专业非职业,医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和日常的社交活动,多方位拓展就业范围和就业领域,指导医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估,确立就业方向和目标。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和时代要求,引导医学生做好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医学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的思想准备,如适应医学院校学生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实现医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受不同地域风俗人情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家长不希望子女就业单位离自己太远,甚至希望子女能与自己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单位就业,方便相互之间的照顾,家长的这些思维方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择业观,很多毕业生往往在自己满意的城市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准备签约,因为家长强烈反对,不得不放弃导致错失最佳就业选择。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纠正家长就业观念,多放手,尊重学生的就业主体地位,将选择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考虑,做出正确选择。

 

三、全方位收集反馈毕业生就业信息

 

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往往医护专业的用人需求和供求关系不对称,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业信息收集反馈相对比较便捷,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也日益加强,学生辅导员应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校友的力量,通过各种网络化、人脉资源信息渠道,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上就业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辅导员需要及时指导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信息的梳理,从中初步挑选出适合自己的几个岗位,并鼓励医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便于更直观的掌握用人单位的运营状况、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详细信息。

 

毕业生在实习考察中还可以增加阅历,对考察单位作对比,进一步明确自己内心需求,做出更明智的就业选择。学生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发挥校友传帮带的作用,与往届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将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向毕业生进行交流,介绍校友与在校生直接沟通,交流就业信息和就业感悟体会,给毕业生提供更加直接的就业信息参考。

 

四、跟踪毕业生就业求职全过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用人需求和求职需求的信息相对称,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很多盲从性,尤其就业考察环节是毕业生最后是否成功就业的关键,毕业生面对形形的医疗机构,由于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单位的深入了解,容易感到迷茫,自己很难做出判断,在犹豫不决时,很容易错失最佳就业机会。因此,辅导员要跟踪毕业生求职的全过程,事前指导毕业生做好就业单位信息了解,掌握求职技巧,轻松应对面试;事后耐心听取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考察意见,及时帮助毕业生在就业求职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毕业生分析其中的利弊,指导毕业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五、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现在的医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大,而医学院校中女生群体人数多,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抗挫折能力差。而医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因资历低,医疗资源竞争激烈,如果自己不积极争取,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级简单事物的处理工作,涉及专业核心的工作相对较少,有些会受到带教老师、护士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患者的质疑,这些挫折都是很难避免。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对医学生的就业和成才至关重要。学生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增加挫折教育,磨练学生意志,教育学生遇到挫折,客观、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人与事,鼓励学生端正就业心态,增强自信心、自尊心,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努力争取寻找就业机会,克服一切困难成功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五、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掌握用人单位需求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就业,因此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对高校推动学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安排专人和用人单位对接,就业年级辅导员是最合适的人选,学生辅导员充分利用就业招聘会的机会,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了解目前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有重点的推荐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和成功就业的学生做讲座,面对面交流,掌握应聘的方法和技巧,明白用人单位需要什么类型的毕业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在不断求职中积累经验,辅导员定期汇总就业信息和就业情况,掌握就业动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期和课余时间去医学相关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实践结束后,上交实践报告,并对实践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有利条件,使毕业生早接触社会,提早与用人单位对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效促进就业。

 

六、强化毕业生的就业主动性,积极推动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由于高层次医疗机构对人才层次的高要求,致使目前大部分医学生毕业的首选是考研,而且逐渐出现了“二战”、“三战”的专职考研队伍,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作再多的就业推荐,学生也会无动于衷,直接影响每年的实际就业情况,长此以往导致人才不能尽其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对于坚定考研、实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重点做考研指导,如学校选择、初试复习和复试面试技巧等;对于考研失利、不考研和考研心态不坚定的学生,需要指导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边工作边考研观念,激发毕业生就业的内驱力,变被动的信息化教育为学生主动需求,强化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层次和质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