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1

[关键词]感恩;德育;特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30-03[ZW(N]

[作者简介]梁伟雄(1977―),男,广东高要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劬劳小学教师,中级教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在《诗经》中,“劬劳”一词蕴藉千古孝思,特指父母养育儿女的劳累,诗歌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孝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这种美德,正是广州市石溪劬劳小学的文化之根。在过去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里,劬劳小学默默传承着感恩的传统精神,并将感恩作为德育主线。

立足于当下学校特色发展的大环境,劬劳小学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3+1”感恩德育理论体系,即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德育途径,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我们让学生在“知恩、报恩、施恩”的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本文结合劬劳小学“感恩德育”的研究和实践,浅谈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

一、感恩德育的内涵解读[HTSS]

石溪劬劳小学是香港恒生银行永久名誉董事长何善衡先生,为纪念慈母刘太夫人养育之恩,于1937年捐资10万两白银创立的学校。据记载,何善衡先生因在外创业事业有成,万分感念慈母的养育之恩,但却深恩未报而慈母见背,遂捐建劬劳小学,以此回馈家乡父老,缅怀母亲。

石溪劬劳小学因慈孝而得名,亦因感恩而立校。感恩之于我校师生,是创办者的拳拳孝心,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德育之魂。纵观当今社会,人们感恩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部分人或享受大自然馈赠之余肆意破坏环境,或面对父母之恩却冷漠回应,或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基于此,我们立足小学教育的本质,以德育为重,让“感恩”从小学生开始,并由校园向外扩散。

然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精神?我们反复思索着这个问题。上溯古代儒家文化,劝人感恩的经典著作比比皆是,如《朱子治家格言》深刻诠释了对“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淳朴的民风。延至当下,我校认为,“感恩德育”应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何善衡先生的精神,并赋予更深层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先人、家人、朋友、大自然之“恩”,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感恩善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感恩润泽师生心灵,“知恩、施恩、报恩”之情将在劬劳小学里蔚然成风。

二、感恩德育的特色实践[HTSS]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感恩和懂得为善是做人之根本,亦是品行端正的重要体现。何善衡先生的慈孝精神在石溪劬劳小学里代代相传,成为历届师生秉承的优良品德。为了让感恩之情义永续不朽,我校在现代德育工作中继续渗透感恩精神,我们抱以教育者的赤诚之心,涵养学生以最质朴的情感立身处世,使学生的个人品格素养得到提升,行为习惯得到美化,学会“知恩、报恩、施恩”。

如今,在石溪劬劳小学里,学生爱惜公物、爱老师、爱父母,毕业之后,他们为老师送上感谢信。感恩已成为我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正茁壮成长。

我校学生的真情流露,正是源于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我们在实践中摒弃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模式化德育活动,让“感恩”见于校园各处、见于课程实施、见于丰富多彩的家庭互动中,从而形成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手段,以“习惯养成”为成果的“3+1”德育模式。于是,我校将“感恩德育”外化为一种学校精神,并逐步推进特色实践探索:

环境熏陶:围绕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德育因子,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何善衡先生的慈孝品德。

课程渗透:围绕“课堂为德育主阵地”的理念,将学生置身于校本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体验认知:围绕“德育生活化”的核心主题,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语言交流、思想意识交流的过程中认知“知恩、报恩、施恩”的道理。

我校认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赢得竞争,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系列感恩举措,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习惯养成”中快乐地享受学习、体验生活,感受父母的亲情、老师的恩情、同学的友情,对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当感恩从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习惯,从习惯转化为品质,即为一种境界。

(一)营造感恩环境氛围,熏陶师生心灵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育人的隐性载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寓环境熏陶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溪劬劳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校内文化景观丰富,是学校感恩精神的具体呈现。

走进学校,但见南边是修德楼,北边为明德楼,南北楼与校园中轴线上的慈孝牌坊、纪念亭、慈惠堂等文物建筑相映成趣。那带有岁月印记的慈孝牌坊,红墙绿瓦,古香古色;慈惠楼自办学之初便已存在,几经重建修缮后现已变成学校的图书馆。这一景一物,仿若一部书,师生每天与“书”对话,感恩生活的美好。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师生共同创造的人文环境。在劬劳小学的校园里,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感恩主题黑板报,有学生贴在宣传栏上的谢师卡,有展示栏上学生创作的感恩手抄报作品……处处渗透着以感恩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师生的智慧,激发了每颗心灵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二)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渗透感恩主题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并应用于教学计划中,有助于学校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我校德育课程以感恩为主题,把关心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和帮助他人作为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并由此开展了广东省级课题“构建‘感恩德育’模式,培育‘新三好’学生校本德育研究”,以科研引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德育课程的“两个转变”。

1.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转变

以往我校的德育课程各部分或各年级渗透的感恩元素都呈静态,彼此间缺乏内在联系,使得“感恩德育”缺乏活力,为此,我校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呈现动态综合性和递进性,实现向动态结构的转变:其一,动态综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有序融入感恩内容;其二,递进性体现在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逻辑和品德发展规律去综合设计课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感恩德育”为契机,把何善衡先生一生艰苦创业、乐善好施、造福乡梓等事迹,编成《感恩教育》读本。该读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特点,课程设计由浅入深,读本分上、中、下篇内容,上篇以了解校史、创办人,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校工为主;中篇以何善衡先生的故事引入感恩父母的内容;下篇以感恩社会为主。此套教材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感恩认知,拥有善良、宽容、担当之心,懂得“知恩”“报恩”与“施恩”。

2.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打破“重理轻情”思想的禁锢,这是我校师生的统一认识。我们在各学科校本课程教学中渗透感恩元素,通过对学科内容进行引申,使课程内容紧扣学生现实生活,让“感恩德育”上升到“知情交融”的层面。

对此,我校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拓展感恩元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于数学课,我们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知道每天吃的大米需要多少人力、工作量,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对于音乐课,我们对课本里有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的歌曲进行分类,并组成蓝本,分年级长期使用;对于语文课,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朗诵感恩诗词,背诵名言警句;对于心理健康课,我们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该如何进行调解,让学生以感恩之心豁达应对困难。

(三)开展多元体验活动,提升感恩认知

依托感恩体验活动,能使学校德育质量得到升华。当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自然之时,便是实践体验的价值所在。我校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这些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活动主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1.以生活为基础,用爱感化学生。我校梳理思品教材发现,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中,沿着一条纵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不断加深。对此,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主题内容,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如学校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三项感恩作业: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用一天时间为父母分担家务。学校还以“爱己、善行、立志”为主题,以“感受爱(感知,道德认知),感激爱(感动,改变的力量),回报爱(感恩,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教育模式,开展系列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融乐趣入活动,多元渗透感恩。“感恩德育”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礼知情,从中感悟与学会“恩”与“爱”。我校安排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将乐趣蕴含于其中,如倡议全校学生回家收集温馨照片、讲述一件与亲人之间的关爱故事、写感恩信等。这些“寻找身边的爱”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过程。为了不断创新“感恩德育”的活动载体,我校还结合德育和诗歌教育,开展收集感恩诗词、吟诵感恩诗词、绘制感恩图画、撰写感恩诗歌等活动,定期在学校感恩展板展示;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意义深刻的入队仪式,学校邀请一年级的家长参与入队仪式,让家长亲手为自己的孩子系上红领巾并为他们送上入队礼,与此同时,学生献给父母一份感谢礼和一句感谢的话。

3.借家校搭平台,升华感恩之情。德育工作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相互配合。我校在“感恩德育”活动启动阶段,向家长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与家庭和社区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如开展“我为学校做点事”“我为班级做点事”“我为他人做点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召开“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感恩自然,认养小树苗”行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知行。如此,我们把校内的德育向家庭、社会辐射,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从“报恩”到“施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三种方式的作用下,我校“感恩德育”自成一体,最终使得学生“习惯养成”,彰显德育成效。“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一书中如是描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我校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养成感恩之心,他们用一句句感恩的话、一颗颗爱心汇聚成学校的独有风景。

游走于校园内,即可发现感恩已内化成一种精神和信念,渗透在学生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举止上,如学生每天自觉打扫校园落叶,有的还拿工具到苗圃除草,从未叫苦叫累,他们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的关心,正是感恩的最好体现。

此外,为总结学生的习惯养成成效,我校还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石溪劬劳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建立“三好生”“文明生”评比制度,并在少先队特色争章活动中设置校本“感恩章”,从学生的“形态”和“行为”出发关注德育成果。

综上所述,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石溪劬劳小学传承先人精神,以感恩作为德育的主线,多元开拓德育模式,使感恩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人格资本,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将焕发主动性和特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2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作者:肖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3

1. 把“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结合于经典诵读中。

对学生的德育,每个教育者都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需要我们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渗透教育。《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经典蒙学,文字简易平实,朗朗上口,却踏踏实实地从基本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入手,洋溢着对生命的关怀,让人感受到着实坦荡的大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优秀文本。教师可相机将其与“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结合起来,例如在“感恩父母与亲人”的主题教育中,要求学生背诵理解《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的内容,结合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感恩父母、长辈、亲人的实践活动。诚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敲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将德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境界。

2. 明确训练要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1)布置爱心实践作业。“感恩与责任”主题德育共分五个部分,根据每个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学生实践操作要点,同时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有明确的训练指向。力求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在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其感受到感恩其实很容易,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平常生活中,有时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件小事,一点用心。在训练中体验到乐趣,促进感恩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感恩同学与朋友”活动期间,要求学生至少做到“七个一”:至少与同学或朋友进行一次真诚的谈心交流;至少真心对同学或朋友说一句感恩鼓励的话;至少真诚为同学或朋友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至少学会唱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在“大家一起来”晨会时间,至少为同学表演一个节目;中高年级学生至少背诵或自己写一首赞美友谊的诗歌;中高年级学生至少主办一份“感恩同学与朋友”的手抄报或创作一份体现友谊的书画或摄影作品。

(2)学校组织创设实践活动平台――校内活动。为了让主题德育推进更丰富深入,学校相应创设感恩与责任为主题的自创格言征集、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征文赛、手抄报、书画摄影展示等教育活动平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力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和内化感恩与责任情感,扎实有效推进主题德育的深入开展。例如,邀请感恩与励志演讲团到校举行的感恩演讲活动,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教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师生家长间的深情互动,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一次次的感恩表白,无不激发起在座听众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浓烈的现场氛围,一次又一次让与会者感动得泪流满眶。这样的活动对所有师生、家长无疑是一次感恩之心的洗礼,教育意义的深远毋庸置疑。校外活动――拆掉学校的“围墙”,把学习的进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才能彻底解决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的问题。在主题德育过程中,我们不但注意培养学生个体在校园、家庭、社会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感恩与责任行为习惯,还注重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开展多彩的校外公益、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感恩与责任教育载体,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例如,“感恩家乡和大自然”主题德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环保活动,成为“爱护家乡,保护自然”的自愿者,开展家乡环保调查,发放环保宣传单,包干责任小区环保卫生等活动。“感恩祖国与社会”主题德育,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尊老爱老的公德心。

3. 科学评价升华活动内涵。

正面的评价是促进主题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应注意评价的科学性和多元性。我们注重每个活动阶段学生实践情况的评价,采用综合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以及家长老师评价的方法,在肯定每个学生成绩的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仍需努力的方面。在各班级开展由学生参与推荐评选出校园“每月感恩之星”的活动,并相开全校性阶段总结表彰活动,鼓励先进,鞭策不足,树立学习榜样。要求评价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主题德育活动有效实施的作用。

4. 家校配合保障活动成效。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思考实践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大国而著称,即使在穷乡僻壤也曾孕育过无数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农村小学生的品德现状却不得不令人担忧。由于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造成许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加之,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价值失范,不良风尚,不良电视媒体影响等,使孩子们更多地接受了一些不健康思潮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淳朴和踏实。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对此颇为痛心,由此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诸多思考与实践。

一、重视各学科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农村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现行教材要求达到三维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常识课,教材大多数都渗透浓浓的人文情怀。如语文教材中的《胖乎乎的小手》《失物招领》《棉鞋里的阳光》等课文,有的教导孩子们热爱家人,关心家人,有的教育孩子们要保护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等等,都融进了德育教育内容。一则则小故事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促使孩子们积极向上。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多数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很少关注教材对于引领学生品德形成,关注学生思想成长的作用。我们应在这些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以教师自身的经历及经验和学生分享人物的优秀品质,开发事件的内在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觉捡拾校园里的垃圾,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自强不息。做完后还可以举行成果汇报会,给学生创造德育实践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正能量,使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二、文明礼仪的形成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奠基石。

人们常常羡慕城里的孩子文明礼貌程度高,这是由于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受怎样的环境影响,便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环境影响和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处处讲文明、处处讲礼仪、处处受教育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的清新魅力。文明礼仪应从孩子们初入校园抓起,从小事抓起,从身边耳闻目睹的事情抓起,如见到老师问好,离家或离校时对父母或老师说再见,出门或出教室时应让长辈先行,做错事应及时道歉并改正,等等。教师应处处示范,时时要求,在班级设立好人好事登记簿、文明礼仪示范展示台,校园里有文明礼仪长廊,不断更新内容,创设育人环境。这样学生对文明礼貌这一良好行为品质有牢固的常态化体验,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做得更好。老师在感觉学生越来越可爱的同时,适时加以褒扬,学生便会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和成长的快乐,会在言行方面对自己有自觉的要求。

三、读书是开展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孩子活动范围较小,社会阅历相对较少,见识有限,德育教育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既增长知识,又增长见识,这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三国》、《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的故事》等经典名著,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欣赏优美的故事情节,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中感受主人公的情怀,分辨正义与邪恶,帮助他们树立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选读一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书籍,以这些书籍为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它们字字珠玑,都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用无声的语言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阅读后让学生对照经典章句,感受先贤的为人之道,领悟其中的精髓,汲取道德精华,感化心灵,让经典引导行动。

四、感恩教育是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空洞的说教是无法开启学生心智的,只有生动朴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以务农为主,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生活较艰辛,这些学生都能体察得到,我们可利用这些教育素材,从珍惜父母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从感恩父母开始,进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如举办“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我们邀请了学生父母前来参加。班会开始,首先让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你每天的零用钱是多少?每天的伙食费是多少?买学习用品、穿衣、看病每年大约需要多少钱?你今年如果11岁,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共计多少?某同学算后得出11年来父母花在他身上的钱是52800多元,占了他家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有的同学还算出兄弟两个花了108400元,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全花在了哺育儿女上。这笔实实在在的亲情账,使全体学生都震动了。学生对坐在身边的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每个学生都从内心迸发出爱的火花,决心好好读书,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社会。有的学生深知家长养育之苦,回家后洗衣扫地,分担父母的负担。有的学生父母生病时主动端水拿药,抚慰病中的父母。学生家长对主题班会感触颇深,家长反映学生受到的教育比几年收获的都大。我观察,通过感恩教育,原来不懂事、玩世不恭的学生醒悟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利用本土人文资源,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深化发展。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5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砺能环境性课程春夏秋冬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1.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的成长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成长记录格为载体,学校为每一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格,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和进步。值周班体验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特地开设了主题为“管理、体验、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课程。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仪式,孩子们通过佩戴胸卡“上岗”,强化“小主人”意识;通过体验、分享,实现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这些都是“砺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

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实践范文6

关键词:特色活动;校本德育;特色化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甘肃省酒泉市东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以来,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谋划,努力实践,逐步构建了以“六个教育”即:“三爱”教育,“三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安全教育为抓手的校本德育体系,实现我校“学校有特色,师生都出彩”的办学理念。

一、以“三爱三节” 教育为核心,构建校本德育活动特色

教育部倡导要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的“三爱三节”教育,简明清晰地明确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我校积极响应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发出的号召,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建立以“三爱三节” 教育为核心的校本德育活动体系。

首先把开学初作为重要时间点,建立“三爱三节”教育活动周。在开学初这一到两周的时间段,将“三爱三节”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开学典礼、三月学雷锋、九月新生军训等活动中。使学生懂得“三爱三节”是小学生应有的美德;应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树立劳动光荣,厉行节约,浪费可耻的高尚意识;爱学习、爱祖国是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利用学校电子宣传屏、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等广泛宣传、积极营造“三爱三节”教育的浓厚氛围,且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三爱三节”随时可学,人人践行。

接着,通过开展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征文,评选美德少年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三爱三节”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内化为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行动,一种习惯。

“三爱三节”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一个方面,我校各学期都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依照这三步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学校的一些“有志之士”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提出在教师中也可以开展“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三爱”教育以矫正老师们的一些职业倦怠情况,以重大节日节点为契机开展多层次的系列活动,更能让这一主题教育活动持久而深入人心,并能推陈出新。例如: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在初中组可以开展“鲜花绽放五月、唱响核心价值”系列活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在小学组可以开展“引童心飞扬 筑中国梦想”大型系列庆祝活动,这里所说的系列活动,是指围绕“五四歌咏比赛”或“六一文艺汇演”主题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多形式、多层次地以“三爱三节”为内容举行征文、绘画、书法、作业展评等校园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品德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不但成效显著还深得师生喜爱,这些做法纳入校本德育活动体系建设,可有力彰显学校特色。

二、以感恩励志教育、安全教育为途径,增强校本德育的针对性

学校应依托自己的优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校本德育教育新途径。随着“80后”“90后”“萌妹”“潘俊钡日庑┬旅词的出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有只顾自己,不顾父母;只顾玩乐,学习浮躁;问题偏激,缺乏责任;不懂关爱, 功利至上;任性傲慢,冷漠自私,不明荣辱。传统的说教在他们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我校为突破这一德育难关,积极探索出了以 “感恩励志、法制安全”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唤醒学生,引领学生成长。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由团少队借星期一升国旗之际发出“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倡议,接着展开“给妈妈洗一次脚”的特殊活动。活动要求妈妈和孩子把洗脚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中有的写到“脱下妈妈的鞋,我还有点难为情,但当我摸着妈妈脚底一片一片硬茧时,我鼻子禁不住酸酸的,妈妈平日里忙碌操劳的身影不时浮现在眼前,而我却因为一丁点的不满足、不爽快就使小性子、顶撞她,是多么的不应该……”有的写出“我今后一定多为父母分担”。学生在我手写我行,我手描我心的体验中使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得以矫正。接着深入持久地开展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召开感恩励志主题班队会,办感恩小报,写亲情作文,感恩励志诗文、名言警句征集、朗诵,利用班班通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评选“感恩励志”之星系列活动。学生在这些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明白了要对自己的祖国、老师、父母、亲人、自然心存感念,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就等于架起了他做人的支点。

近几年,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使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生命消失,新时期“安全教育”上升到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高度。校本德育从策略上不仅要全方位的普及安全知识,更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规避安全风险的能力。例如:对女生的人身安全教育,过去从学校层面只让她明白与异往要懂得自尊自爱,新时期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更要通过课堂渗透、专题讲座等细化到诸如“小熊小熊好宝宝,背心裤衩都穿好,里面不许别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一旦遭受坏人犯,无论遭到多大威胁,都一定要报警或告诉父母。

这样的感恩励志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的活动和策略,虽然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让我们开辟了一条校本德育的新途径,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注重校本教育的创新性

当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问题,21世纪呼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小学生表现的自卑、自私、孤僻、逆反、冷漠、焦虑、社交困难;中学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情绪抑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但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扰,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为今后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埋下隐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我校是新建校,心理咨询室虽然已建成,但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的紧缺,目前尚未完全投入使用,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但也不能滞后。学校要突破条件制约,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和班级管理是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同伴认同感、集体归属感、快乐学习、生活做事信心百倍、识别善恶美丑等教育,小学高年级侧重于人际交往沟通、意志品质、健康文明上网、正确认识自我等教育,初一年级侧重于适应能力、合作共赢、情绪调适等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悦纳自己、欣赏他人、重塑自我、理想信念等教育,初三年级侧重于耐挫力、珍惜生命、拒绝黄毒赌等教育。

无论是学科渗透,艺体活动,还是班级活动,我校都坚持方案先行,科学组织,总结到位的原则,使学生的心理有释放,有疏导。

学校利用道德讲堂开设“积极心态训练课”,坚持用爱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用诚心服务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突破,虽然不能全面到位,但也有力地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步入校园的学生几乎都能自信阳光地学习、活动。校园中洋溢着和谐与欢乐,“博学、善教、严谨、爱生”的教风和“崇德、乐学、善思、求真”的学风已形成。相信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在这方面一定有新的突破,且逐步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校本德育的亮点和特色。

四、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特色活动,提升校本德育内涵

“华夏文明福绵长,我们的祖国要富强,民主法治你我倡,文明和谐是风尚,自由平等互助帮,公正公平正能量,爱国敬业更爱党,诚信友善好儿郎,好儿郎。”这是我校为宣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教学生传唱的童谣,但要让学生真正入眼、入心,除宣传外我校积极倡导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讲一个诚信故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献一份爱心,观看一部爱国影片,改掉一个陋习,结一个帮教对子,并将这“六个一”灵活地融入学校一月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中。例如: 三月“学雷锋感恩励志月”融入公益活动;四月“和校园小树做朋友,绿化美化校园月”融入献爱心活动;庆五四“鲜花绽放五月、唱响核心价值”歌咏比赛融入改陋习活动;庆六一 “引童心飞扬, 筑中国梦想”文艺汇演;庆七一 “红心颂党恩,才艺献祖国” 书画大赛;九月“师生情”朗诵会;十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庆国庆及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十一月“珍爱生命安全伴我”演讲比赛;十二月“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并适时穿征文、书画、办小报、作业展评等让每个月的主题活动成系列开展。在这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到展现,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付诸于行动,起到了引领社会风气,积聚正能量的作用。将这24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系统地纳入校本德育内容,在探索研究中使校本德育走向内涵化、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