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1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为保证我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20*年*月*日我区成立“关于成立*湖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明确了由区政府副区长田辉为组长、区水务局局长、区政府办副主任为副组长,以及区发改委、区人事局、区财政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水务局,由专人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学习、大力宣传

为及时了解掌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我区先后组织水利干部职工和各级水管单位认真地学习改革的政策、意见和方案。明确改革的任务,方向和具体措施,深入基层水管单位在干部群众中进行认真宣传,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摸底,明确内容

根据目前我区水利工程、水利管理单位现状,根据《南昌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三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第五,六,七,八条,明确我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内容:

(一)进一步理顺区域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按照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明确我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除乡镇水管人员仍按原有岗位职责不变,区赣抚平原管理站体制改革参照省赣管局要求,我区新增设两个分管机构,(即设立*湖区扬子洲圩堤管理站和*湖区城东片区水务综合管理站)。

(二)明确管理权责。①设立*湖区扬子洲圩堤管理站(包括电排站管理)。主要职责:负责扬子洲圩堤、电排站日常管理养护等工作。由于该保护范围主要以扬子洲为主,为便于管理,该站由扬子洲乡管理,区水务局负责业务指导。②设立*湖区城东片水务综合管理站。主要职责:负责城东地区水利工程、城区排涝、调度协调乡镇园区用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三)分类定性,定编定岗。

根据《南昌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八条:20年一遇防洪圩堤按每5公里1名管理人员标准定编定岗。扬子洲圩堤管理站,核定管理人员5名,由扬子洲乡按岗聘用。

*湖区城东水务综合管理站:按照水管体制机构精简的精神,为便于管理,该站设在省赣抚平原*湖区管理站内,为内设机构,对外挂“*湖区城东片区水务综合管理站”的牌子,根据“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工作量定员”的原则及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灌区渠道、水闸工程管理的工作岗位定员5人,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面向社会招聘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管理(其中管理类岗位定员1人、水利工程技术人员4人)。

(四)明确经费来源和资金管理办法

(1)经费来源:

①扬子洲圩堤管理站:该站由扬子洲乡直接管理,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由乡承担,区财政按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

②*湖区城东片区水务综合管理站:根据《南昌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第十七条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要求: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该管理站人员、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按全区人均人员和公用经费预算支出核定。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a、各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b、水利建设基金(城市维护建设费中划出5%、河道采砂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等);c、争取省、市水利建设资金。

(2)严格资金管理

所有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工程拆旧资金、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同时加强对水管单位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四、制定方案,稳实推进。

根据《南昌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结合我区调查摸底明确的改革内容,20*年12月3日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湖政发[20*]1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区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措施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各项具体改革等工作。并按照方案要求,扎实稳妥地落实改革的各项内容:

(一)新设立的*湖区扬子洲乡圩堤管理站(包括电排站管理),确定的5名管理人员,通过扬子洲乡充分酝酿,竞争上岗,招聘了5名具有电工技术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并于2006年6月5日挂牌运作。区政府也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补助,下拨一年经费*万元。

(二)新设立的*湖区城东片水务综合管理站(属公益性水管单位),在区财政局、人劳局以及水务局统一组织安排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名(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实行了聘任制管理),该站公用经费和招聘人员经费,区财政局按照全区人均人员和公用经费预算核定下拨到位。

(三)1、赣管站管理体制改革正根据省赣抚平原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安排,参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06]32号)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改革方案

2、区域内乡镇水管人员改革仍按2002年全市五站一所改革的岗位职责不变,水管人员工资由区财政负担。

3、全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已按照方案中的资金来源基本落实到位。

4、在水费计收管理方面,我区在罗家镇慈母村试点开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并将在灌区其他地区推广,进一步减少收费环节,提高计收率和加大政府监督力度。

5、资金管理方面,严格按照财政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同时加强对各水管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五、检查验收,总结经验。

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范文2

一、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我市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建成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能为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有线、和无线通信服务,一批国家级的信息网络在我市均建有节点。目前,全长共计32356.74芯公里,2067.23皮长公里的光纤通信线路已遍布三亚市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光缆到大楼(fttb)、光缆到户(ftth),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农场,四通八达的光缆网络为三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接入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体系

我市在底完成公务电子邮箱系统与舆情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运行良好;市政府投资的五块大型户外led全彩电子显示屏系统在4月份建成,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成了具备了宽带交换和高速接入能力的三亚市电子政务核心机房,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已投入建设。

明年我市将建设城市公共信息触摸屏查询系统等信息服务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查询平台。为了积极发挥在公共基础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无线数字三亚纳入到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中进行管理。同时,我市分别和中国电信海南分公司、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三亚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金桥”、“金卡”、“金税”等一批重大信息工程在我市的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政务、商用、公众三大信息资源体系。金融、财税、保险、公安、教育、卫生、农业等行业性内部网络功能日趋完善。电信网、广电网在三亚已建成了国内先进的网络平台,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通信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基本确定,40%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建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约有60%左右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重点企业中,cad/cam应用较广泛,erp正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建设

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工程按照“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分期安排实施项目,并于底启动了“信息三亚”项目。目前全市统一的政务门户网站集群、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核心机房和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已形成基本的框架。

加强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建设。新版“中国三亚”门户网站于4月改版完成投入使用,在全省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获省政务门户网站评比中二等奖。于12月开通市政府英文网,俄文网也已今年8月份开通运行,韩文网将2010年初开通。

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初显成效,70%的部门网站都已建立,市财政局、发改委、民政局、物价局等一批重要部门网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以政府网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以政府网数据库为依托、以市直各机关各专业网站为子网站的网站群体系。

构建我市统一电子党政内网。三亚市党政内网以实现市委、市政府办公自动化、公文流转、公共信息资源化、数据传输证书化和决策科学化为前提,按照“一个城市,一个党政内网,一个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构建一个安全的覆盖全市各部门各级政府至基层单位的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综合性信息化办公基础网络平台。三亚党政内网工程于今年9月份启动,工程分三阶段进行,目前进入基础设计阶段,预计2010年初投入使用。

构建多功能政务中心。市政务中心工程是根据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未来可持续发展,以“系统资源大整合、数据大集中、信息高共享”为原则,依托党政内网、党政中心机房,集中管理政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和综合信息数据交换平台业务设备,整合政府部门的窗口服务流程与部门业务系统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已启动政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工作,预计在2010年3月投入使用。

逐步建成数字城市综合监管系统平台。根据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我市启动了市数字城市综合监管项目的规划项目,整合三亚市属各机关、单位、部门、行业、社区的监控系统,快速提高我市国际化旅游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其总体设计目标是:标志景点国际化,社会安保常态化,行业监控精细化,部门监控规范化。该项目于2010年初启动,一期建设将在2010年底完成。

积极推动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建设。市政府12345服务热线负责处理社会公众向各机关单位的咨询、投诉、批评、建议、求助等来电,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高效率24小时不间断服务。该项目今年初启动,预计2010年初可开通。

2、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收效明显。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我市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建立覆盖全市、资源共享的综合应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市电子防控报警系统。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已投入建设资金1058万元,相继完成了省厅下达的44项“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中的42项,完成率达95.5%,同时建设了具有信息化特色11个项目。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级教育网站为核心,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加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学校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社区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建设,我市构建覆盖市、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网,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数据库,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服务。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实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立了以水雨工灾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三亚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搭建了三亚市水务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工作平台,在我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征管改革。为贯彻落实省局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征管改革方案,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并运行税收一体化征管信息系统,加快全省“金税工程(三期)海南地税项目”的建设。

3、严把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质量关

根据《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市科工信局负责我市党政信息化项目审核论证工作及市直机关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的统筹管理。各部门根据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本部门实际,制定本部门电子政务近期建设规划,并提出具体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和建设内容并组织前期论证,报市科工信局。市科工信局审核各部门近期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对符合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要求并通过前期论证的项目,纳入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项目库。

4、完善高效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是落实电子政务建设决策和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为推进三亚市党政信息化建设,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制度,我市相继出台了《三亚市政府网信息员管理暂行规定》、《三亚市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定》、《三亚市公务电子邮箱使用管理规定》、《三亚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办法》、《三亚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三亚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信息化建设法规。

二、存在的问题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建设带动三亚经济发展的认识高度不够;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投资结构上“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改造力度急需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和进度缺乏监督考核,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仍然偏弱,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运作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经验不足,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动力,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投融资渠道和项目运营理念有待于创新。

三、措施

1、加大政府投入,创新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加大财政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市直各部门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确需建设的项目依据“先易后难、急用先建、效益显著”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对于跨年度的建设项目须按实施进度分年度分批规划、拨款。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设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对服务体系关键环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海南设立机构发展业务。

鼓励社会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公私合作建设(ppp)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效率。

对于非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供软硬件产品、维护服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的供应商,按照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创新程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原则,通过先评估、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参与公益平台建设和运营。:

2、组建专业技术研发团队

随着我市信息化的发展,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加大,我市目前已启动筹建城市信息化研发中心及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以便更好的完成各类攻坚克难任务,如项目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审核、技术甄别、项目实施、制定规范及前期项目调研。另外还要肩负着重点基础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组织及各系统软件技术的融合工作。

3、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机制

加强三亚数字城市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要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