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1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加大整个学生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水平而且着眼于学生未来,促进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然而,以往的小学语文教育多旨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1)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文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和知识,亦可以向学生表述徐悲鸿从小树立志向并为之坚持不懈,无论遇到如何大的困难都能勇敢面对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既有效地完成教学的内容,又慢慢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心理的概念。

(2)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组织一些读后感交流、课后阅读研讨会等活动,加深小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健康心理的意识。

(3)加强师生交流,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后师生间的谈心。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教学时严厉认真,课后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的亦师亦友的形象。

2.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经常举一些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让小学生体会伟人的高尚节操并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大志。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打开学生心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是百般疼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滋养了小学生的娇气和自私的不良品性。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打开心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有感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互爱、友善的品格,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所言、所想、所虑,大胆地与老师、同学间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2

制定课程体系

构建与小学生心理结构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都含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都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打破学科的界限,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尝试。主题的确定一是坚持连续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可接受性,考虑到问题的广度。同时,将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三是在具体实施时,以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以结合主题教育的综合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主动与家长沟通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笔者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3

1.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21世纪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祖父母过分溺爱,什么要求都会被满足,自私、任性,这种坏习惯也被带到学校与老师、学生的交往中,另外,小学生年龄小、没有接触社会,难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小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层出不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解决目前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新课标改革,适应时展的需求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现阶段,小学生犯罪、自杀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小学生的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帮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具有人文性、独特性、工具性,其学习内容与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内心感受、个人情感相关联,将这些人文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套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调节学生对待学习的心理状态,促进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想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营造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倡导陶行知提出的“民主教育”,在课堂上民主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微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紧张或者错误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而不是责备、训斥,以减轻每个学生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二,塑造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学生喜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教学内容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美好的心境,快乐、轻松、上进等健康的心理就渐渐被培养了。

2.挖掘教材,寻找融入点,并有效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找到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可以直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如,笔者在讲解《小马过河》时,让学生仔细、多遍读小马和老牛、小马和松鼠、小马和妈妈的对话。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点。这个点找到了,就需要有效地方法进行渗透,笔者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马,体会过河时不同的心态,或者夏天时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很浅的小河沟模拟过河场景。让他们亲身体会小马的感悟:面对困难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勇敢探索,不能过分依赖任何人,成功教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有利于降低小学生过分依赖父母、老师、朋友的心理。

3.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该被巩固,让学生牢记,开展课外活动便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第一,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因为好的语文课外实践集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活动性于一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在活动中,可以融入思想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抗压能力,这种渗透,针对性较强,并且潜移默化。我带领学生开展过“我的独家技能”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引导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永不言败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集体意识、合作能力。

第二,开展针对性的演讲比赛。这种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我组织开展过一次“我是一个快乐的人”主题演讲比赛。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演讲材料,准备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快乐就是一种心态。笔者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道理,去感受快乐!

三、结束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校合作

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其并非可以在朝夕之间就完成的,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经过长期的合作配合方能实现。就当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与道德教育混在一起共同展开的;再加上,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位,使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家校合作,弥补家庭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缺失,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

1.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校合作中,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家校合作与时俱进,提高家校合作效率。比如想要让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必须让家长清楚的了解学校每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而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制作校园网页,让家长在家长就可以浏览到学校的信息,这种方式既便捷,又迅速。而且,学校也可以将近期的工作事项,以及学生在校参加的各种活动和表现全部放在校园网页中,供家长去浏览,去发现孩子在学校是否存在问题。

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自己的教学日志、所看的经典著作等等公开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家长分享,供家长去阅读借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家长也可以通过博客向老师留言提问,毕竟大多数的家长的教育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不多,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的掌控,所以需要老师这一类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网络,家长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在网络上获取答案。这使得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快速,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加的高效。在互联网这个平台里,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能够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多途徑沟通

合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真诚沟通,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美国新泽西州矿山学校采用一种称为“星期五文件夹”的家校联系方式,文件夹内除了装有“教师--家庭交流表”和一些帮助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资料和技巧等东西外,还有一些激发孩子好奇心、自信心、学会如何学习等的诀窍。这种简单但有实效的方式在美国已逐步推广。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教学日等双向交流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现时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

三、总结

家庭和学校和学生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性格品行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合理性。家庭和学校之间要保持频繁且有效的沟通,学校要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家校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要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校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市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河南大学33名心理咨询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在各小学的实习反馈结果显示,开封市各小学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过去实施条件普遍偏差,时效性不高,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大改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开封市迎宾小学为例对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阶段是学生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对其以后人生的工作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归因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人格类型、个体素质等都是在小学阶段逐渐发展确立的,一旦该阶段学生遭遇到重大变故或长期处于不良成长环境(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长期留守、家庭贫困、过分骄纵、隔代抚养等),心理未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就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压力性生活事件,在经历挫折后调节行动策略、坚持自己的目标,发展心理弹性,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全体学生参与

大多数小学只对3-5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意识发展还不健全,思维层次较低,课程起不到作用;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可以缓一缓。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必备阶段,是学生勤奋感的获得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连贯,都会阻碍心理品质的逐步改善,甚至会造成已获得的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我们观察到学生有压力、烦恼时更多选择与同学交流,很少主动向老师反应,没有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咨询。学生往往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有问题的学生,被咨询者也会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甚至会有羞耻感。而小学阶段由于上课时间固定,班级人数少,学生好奇心重等因素,保密性工作不能得到保证,这可能会造成被咨询学生更大的心理负担,也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排斥。

3.心理问题干预的延迟与不足

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业、情绪、人际交往各方面了解比较多的是班主任,他们能及时发现学生状态的改变,非常重视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帮助。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和系统的心理辅导方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使得班主任提供心理援助延迟或不能提供心理援助。其次,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快速发现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心理干预的实施,第三,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都很重视,但定位不分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加上学校制度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心理问题干预大延迟。

三、关于以上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我们观察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心理小游戏、心灵活动为主,家庭作业多是通过采取行动、言语形式完成(如:拥抱爸妈,赞美他人等),不仅不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反而通过课程获得的心灵愉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性循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学儿童的必须课程是十分有利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班级特点设计课堂内容,不能硬板教材,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学习适应、学校人际、亲子关系、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五个维度,仅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2.建立完善小学三级教育系统

第一级由学校及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从教育管理方面支持、协助和督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第二级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提高学校老师心理辅导技能,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开展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三级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长组成,学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密切配合,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构建完整的家庭与学校链接。完善的教育结构对促进心理

3.实行导师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学校所有老师(包括校领导)都要带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老师不随学生年级增高而变动,学生随机分配也不随班级变动更换导师。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设计小组成长方案,商定小组协议(小组成员互相保密,按时参加等),每周固定交流时间,总结一周情绪状况,首先能了解到不同时期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反馈给心理健康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小组内学生互相协助解决学习、人际、生活适应等问题,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第三小组内部互相保密,营造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能逐渐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于将教育者的科学辅导建立在小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参与的基础上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教育部门、教师、家长、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愈加重视。截至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上问题,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改善,相信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育体系、规律的心理援助对将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全明,黄希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02:274-277.

[2]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87-89.

[3]傅亚强,魏旋.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5:735-73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6

根据国内一些心理和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出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比例为19%,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热点、焦点,而我们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在许多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白。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面对呈现在小学语文中的心理问题,所有接受访谈的教师都认为应该及时解决,但解决方式被提及最多的是找学生谈话,有77.7%的受访教师采用这一方法;36.7%的教师认为最好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以渗透,潜移默化地进行矫正;另外,5.6%的教师因未担任班主任工作而选择了将问题向班主任交接。尽管有着以上认识,在问及自身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时,多数老师却仍给出了“无从下手”的回答:72.2%的教师认为教学进度不允许,27.8%的教师认为没有相关模式可供参考,因此不能有效地开展。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恰恰反映了相关策略指导的缺失。此外,作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渠道之一的语文评改,也因为迫于教学进度安排而集中出现了评改方式单一的现象,甚至连最后一步也省略了,虽然明白这一方式过于单一,但是难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评改,一时也寻找不出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与人交流的评改方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打开学生心扉

现在的孩子人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是百般疼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滋养了小学生的娇气和自私的不良品性。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打开心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有感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互爱、友善的品格,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所言、所想、所虑,人胆地与老师、同学间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

(二)平等对待学生

每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在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特别偏爱,能够耐心指导;而对差生则漠然置之,甚至鄙视、嘲笑,极大地伤害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师待遇。小学生天性较敏感,作为老师则需经常告诫自己:一定平等对待学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潜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观察、注意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3]。

(三)营造良好环境

马斯洛主张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其排序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并将其排成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安全需要是基本需求,是个体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的需求,包括稳定、受到保护、远离恐惧和混乱、免除焦虑等。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教师应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正如美国科学家多尔所说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性格开朗;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无比自信;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爱人爱己;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对世界多一份关爱;祥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能拥有平和的心态[4]。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自尊;(2)最大限度的宽容、理解、善待学生;(3)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4)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多创造师生合作的机会,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增进师生感情,努力让学生消除惧师心理,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5)教师需经常组织合作性学习,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6)教师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同时打开心灵世界[5]。

三、总结

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载体,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铭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周刊,2014,27:94.

[2]柳丽霞,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J]. 现代教育科学,2014,02:145.

[3]王晓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