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于对全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疫后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市教育育局《关于做好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对我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调研作出以下报告:
一、 基本情况
截止2021年3月份,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5所,中小学生15290名,专兼职心理教师44名,除石楼中学外,其他学校均无专用教室及设施设备。
二、 调查内容:
(一)、疫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存在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学习疲劳、儿童厌学情况、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偏科、不专心等)。学习问题是在中学学生中相对比较严重,这个时期的学生要面临升学的考试,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强调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目前状态的方法,过分的强调和重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很重的负担。
2、社会交际方面的问题(中学):主要指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问题。如: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和吸烟、早恋等,学会与人交往并正确地进行社会化是这个时期中学生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由于我们目前教育的不适当使部分中学生难以与人进行正确的交往,由此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一些问题。
3、人格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人格缺陷(自卑、猜疑、陕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怯懦)。
4、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家庭中的不良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却会伴随人的一生,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亲子关系不佳等。
2、不良的师生关系
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出现忧郁、冷漠、孤僻、厌学、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消极心态,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接触的除了家庭成员和同学外就是老师,因此与老师的关系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中,过分关注学习以及不能与异性进行很好的交往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高中、初中、小学疫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人数及比例。
截止2021年春季,全县中小学生总数15290 ,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约 150 人,占总比例 9.8 。到目前为止,无因心理健康原因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四)、疫后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对策及做法
1、学校全方位、多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各中小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工作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以及各科教学中。
2、保持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重要环境,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体验如果是轻松的、乐观的、积极的,他的心理状态就趋于良好的,反之,则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3、尽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于教师所处地位的特殊性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感情极其复杂,把握这种感情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教师、家长互相配合,营造良好而系统的教育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重要场所,家长和教师互相配合,及时了解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意识和观念。
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有时候中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帮助心理不良的中小学生树立纯洁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长,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构建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过去,人们把“没有查出身体疾病”称作健康,许多人持有“无病即健康”的观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问题相伴,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一直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对此认知方面,多数高校轻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高校职工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研究内容数据化、单一化,研究重点与现实情况脱节;在操作领域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其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要求且组成不合理),学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调整人员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关于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使高校教师,无论在何岗位,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划分清楚,是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技术人员全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和治疗工作;设置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抓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交友、恋爱、求职等问题,触及大学生心理问题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等。
二、健康的心理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是否健康,首先要看一人是否能与自己的心灵和谐相处,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能够在与人接触时感受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内心会有较大冲突,因认知层面上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人与自己,即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不能对自己与他人正确评价,从而在情感层面也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因而使个人情感体验受挫,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另一方面来讲,由于无法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在与人交流沟通中,个体本身就会在消极情感下与他人相处。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肯定。所以,大学生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学家研究曾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与他人的交往就越积极主动,人际关系就会越融洽。而一个人如果在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某些障碍,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与他人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融入社会。
以下结合心理健康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人际提出几点建议。1.掌握互利原则。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古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即与人交往中,有一方只获取而不给予,双方的交往关系就不能建立。在当今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成功都很重要,若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便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多人的支持。所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个性越健康,人际关系越融洽,他获取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应遵循诚实、宽容的交往态度,树立良好形象,与他人形成融洽的关系,走向成功。2.尊重原则。人与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应当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人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尊重与被尊重是双方交往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因尊重他人而获得尊重,从而才能开始良好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拥有健康心理,拥抱完美人生
1.心理健康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是人们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健康条件。拥有健康的心理,才可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言行一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享受人生乐趣,进行积极的人生体验。
2.心力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是相互依赖、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为心理健康打下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在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中,就会降低大脑皮层的机能,使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亢进,导致疾病的爆发。很多疾病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如冠心病、溃疡病和皮肤过敏等。因此,现在养生强调精神的愉悦,防止情绪大起大落。
3.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治心理疾病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某方面来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所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于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多贮备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调节,经常排解心理上的“垃圾”,时常自我反省,矫正自身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2]李洪华,张朝晖.论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构建之意义与实现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05(0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校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技能训练; 实施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中,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与其他教学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复杂多样的,较之其它学科要丰富得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体育锻炼能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勇敢和自信等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一种心理的治疗方法。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的治疗方法。在青少年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得到减缓或消除。本文试图从学校体育的三个环节(体育与健康课、课外活动、大课间)的实验教学和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融入快乐教学,表象练习,目标设置,情绪感染,团队心理的体育教学时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来阐述学校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
(1)广州市第四中学初一级二班、三班学生84人为对照组,初一级四班、五班学生82人为实验组。实验前经检测和鉴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无显著性差异。
(2)广州市第四中学初二1班为对照班,初二3班为实验班。两个班综合素质相仿,人数一样,同为52人。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调研、教学试验法、数理统计法
三、学校体育(体育课、课外活动、大课间)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施过程
学校体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从必修课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以及在大课间活动教学中进行,特别注重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并与家长取的联系,寻求配合,共同对中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有效的干预,促进其发展(图一)。
1.教材的选择
教材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教材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动机的要因和动力,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选择教材时要依据三个要点:①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运动兴趣的关系;②要符合学科特点;③要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力求精选的教材内容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理论课教材主要有:1)青春期身体发展与体育;2)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3)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4)科学用脑与运用合理体育运动防止疲劳等。
实践课的必学教材有:球类、韵律体操等。
2.实验教学中体育教师角色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在大学生人群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以学制短、学历低为特征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名义上属于大学生范畴,但他们较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面对更多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变化,承受更多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常造成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四个转变
1.部分院校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还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等问题。
2.部分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不高
虽然被检查所有院校均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
3.是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实现实现“四个转变”:
4.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5.从重视治疗心理疾患的工作模式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工作模式转变
把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和有效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实现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的心理辅导(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机结合,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6.从课堂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实践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
特别是开展有利于自信心、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增强和水平提高的体验活动和行为训练,实现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同课外心理素质、心理调适能力实践培养的有机结合。
7.转向 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 合的队伍结构
开始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重视高职学生独立、自信、负责的意志品质培养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可通过人格培养的特征性训练、小组活动、集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人格培养的特征性课程培训包括自信心训练、责任感训练、问题解决训练、个人成长训练等,意志力的培养是和独立自信的人格培养相联系的,不具备独立的自信的人格,“意志力”在外部压力的强迫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大学生源自内部的意志力培养。辅导员教师和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生活学习的点滴小事中注意培养学生“我既开始,我必完成;我既决定,我必贯彻“的独立负责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内控信念,鼓励他们经常用内部语言自我激励,克服惰性,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其独立、自信、负责的品质。我们只要抓住大学生独立、负责、自信的人格培养这一根本问题,学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就会不攻自破,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2.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帮助高职学生实现未来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工作,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不利于将来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请一些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开讲座,使学生从他们的成功奋斗史中认识职业选择的重要性、成功者的品质、成功的规律和方法。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将帮助大学生确立合适的发展方向,从而减少大学生因选择失误、发展受限而造成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
3.创造条件,保证心理求助和心理咨询渠道的畅通
建议在《大学生入学手册》中增加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如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机构的地点、服务时间、服务范围及网址等。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和利用就象利用学校里其他的服务机构和资源一样方便和快捷,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得到必要的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内容,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对新生心理健康进行筛选、排查,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早期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辅导. 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 谷霞,赵应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贺修炎.论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22-03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
高中时,我们是同学、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是人尖子,自然有一种自豪感,进入大学后,在这精英汇集的地方,就没有了这种优势。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同学,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自己的缺点,尤其是看到班上又有很多才艺、能力都比自己强的同学,就更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而对于自己的不足,又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突破自己,心中更是苦恼。再加上上大学后,又离开了父母和家庭的庇佑,离开了过去熟悉的环境和同学,自己需在独立的环境中不断历练,自我意识得逐步加强。这种意识的确立,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期间,他们还存在着看问题片面加主观现象,一旦遇上小小的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了自信。他们孤独、彷徨、犹豫,别人一句随意的评论,都会引起他们内心很大的波动,从而不敢肯定自己,自信心发生动摇。
(二)人际交往困难
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困惑:有些表现为人际敏感,即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就会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则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完善,因而他们选择不愿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或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会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三)毕业季心理危机
毕业班学生由于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和就业质量的期盼,使他们整天忧心忡忡,从而产生焦虑、自卑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再加上缺乏科学的心理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又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拥有许多证书,以为凭借这个能找到不错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时,往往不被用人单位看重这一点,产生挫折感,这些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大的危机。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本身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是父母和亲戚眼中的天之骄子。但这些孩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尤其是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再加上学业紧张,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人际关系解体,而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原先的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性格和原有习惯、见识的局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进而发生悲剧。
(二)客观原因
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成长之初什么都依赖父母,进入大学后逐渐走向独立,其面临的问题和挫折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激烈竞争的旋涡中,面临着求学、求职、恋爱这人生三大课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咨询室过于被动。设置心理咨询室和班级心理委员是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主要方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少有人问津,心理健康工作者缺乏主动研究、服务大学生的精神,坐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到来;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很在乎自己的尊严,面子观念强,羞于暴露内心的问题。
2.生活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一是人数不足,二是工作经验不足,所以在辅导员队伍中,总体上说心理辅导职能是很匮乏的。其次,高校的高层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作用重视不够,认为辅导员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了。其实大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单纯的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事与愿违。
3.缺乏有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往往只有几个老师,面对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群体,这样的比例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高校心理咨询室往往只能对少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而且不少高校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甩给心理咨询部门,却没有给予足够的人力和资源配置。尤其是学校不够重视心理咨询部门,有些心理老师并不按时上下班,造成需要咨询找不到老师的情况。因此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情况,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就有形同虚设了。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一)图书馆的优势
1.信息优势。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中心,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独自的优势。它是大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知识、营养,提高能力的基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2.时空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电子邮件、网络、数字资源等的普及,图书馆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极为广泛的信息资讯,进而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师益友。
3.环境优势。大学生是个特殊、敏感的群体,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发展、可塑性最强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图书馆里良好的文化氛围,正好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形成文明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作用
1.排遣烦恼。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而读书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矫正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排除心理障碍。
2.开阔视野。图书馆能够提供书籍、期刊、报纸、电子图书等多种阅读方式,在辅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眼界。
3.解决困惑。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普遍现象,由于年轻不成熟,他们对情感的认识很单纯,情感丰富而冲动,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诱发激情,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如性困惑。这时图书馆便成了大学生获取这方面知识的主要渠道。
四、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优势
1.做好导读工作。导读工作是图书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根据读者年龄、爱好和特点的不同,再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从而为他们推荐有益的、有读头的好书。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更好的图书推荐方式,我馆主要是采取开展书评讲座、出新书介绍专栏来实现。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橱窗、板报等宣传栏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发挥特长、克服不足。大学生经常出入图书馆,很容易接收这些信息,一些健康向上的意识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大脑,并且积极作用明显。
3.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高校图书馆应与本校心理学专业等相关系部联系密切,在馆员收集、开发心理保健信息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向他们请教,充分利用综合性高校的人才优势,弥补图书馆的不足。学校各部门和教师要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图书馆则要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每学期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和必读书。图书馆在阅览室应提供专门书架以便展出推荐的必读书及时尚书,指导大学生阅读。
(二)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形成网络宣传合力
网络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在高校,图书馆是学生的主要集散地,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因此,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再利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就可以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游刃有余。
1.整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络上的信息虽然是繁多,但由于是无数个网络的组合,因而是杂乱无序的,并不完全可信。因此,网上大量的信息资源还需要整理开发,才能将可靠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资源也是这样,必须整理开发,要开展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导航工作,整理编制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指引读者查找,以方便读者有效利用。
2.利用手机拓展服务。手机早已成为大学生必备之物,目前,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借助手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服务,通过内置手机短信平台实现简单的信息交流,使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在脱离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下,能随时接收到学生的心理疑问。学生也能通过手机接收到最新的辅导信息,能更及时地为广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定期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就要求学校电子阅览室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主动发挥其作用,要以其丰富的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宁静幽雅的环境、和谐融洽的气氛,并定期免费开放的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用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学生摒弃网上垃圾信息。他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文献资料,可以访问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从而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三)开展阅读疗法
1.开办讲座。将有关阅读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印成资料,作为讲义发放给每一位参加阅读治疗的大学生,再通过教师进行讲解,从而让他们全面了解什么是阅读疗法,有什么优点,同时也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进而使他们对阅读疗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进一步开展阅读治疗服务。
2.成立研究小组。成立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心理调查、 统计、分析、研究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指导大学生,使其逐步减轻、以致消除心理问题。在研究小组成员中,心理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的老师组成,具体负责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的管理。另外还可以吸收一些具有一定素质、一定经验的学生为工作人员,利用同龄人便于沟通的特点,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生近况,定期及时反馈学生信息,为阅读治疗提供方便。
3.开辟阅读治疗室。开辟阅读治疗室,它必须有别于我们通常的图书阅览室,必须符合阅读治疗的各方面要求。第一,藏书结构合理和独特。首先放置有针对性的,集中展示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或开发心理潜能的书刊。第一收藏重点为心理学书刊;其次是人文科学类的期刊;,再次是一些开发智力的书籍。第二,环境轻松优雅。环境设置要让人觉得美丽、优雅、清新、整洁,绿色植物、温馨话语,这样可以缓解读者的心理压力,使之心情舒畅。阅览室周围贴上一些名人字画,时刻提醒学生的思想流向。第三,优化管理。定期在阅览室设置咨询员,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咨询或其他疑问。尤其是要求管理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进行细心、耐心的开导。
参考文献:
[1] 王琳.浅议在如何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