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1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现状与趋势 高等中医药院校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例如,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仅从信息技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给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变化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1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上,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3个时代,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3个阶段。

    (1)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so一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2)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早的学校之一,有一个较大的计算机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3) 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等中医药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报道,1999年我国仅有4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67所大学,共有学生130多万名。

1.2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一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cdl)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匾乏。这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1.3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 g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中医药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中医药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

2.2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一学习(e-learning), e一学院(e-college) ,  e一大学(e-;niverslty), e一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2

Auyeung等[17]发现小檗碱在肝癌细胞中激活基因酶(NAG-1),抑制细胞增殖。李蓉等[18]用漆树黄酮作用于肝癌细胞HepG2,发现其能抑制细胞生长,机制可能与周期阻滞和诱导凋亡有关。王昌俊[19]等发现健脾化瘀中药复方(莪术、白术、苦参、白花蛇舌草等)能抑制BEL-7402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姜子瑜等[20]实验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有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另有研究表明,蛇床子素、蝎毒多肽、皂荚,Salirasib(S.戊烯半胱氨酸类似物)[21-24]也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发挥防治肝癌复发的作用。

2诱导周期阻滞与凋亡

江远等[25]比较得斯芬与扶正解毒抗癌复方的抑瘤作用,发现二者均通过上调p53而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诱导周期阻滞,致肝癌细胞凋亡。Wang等[26]研究表明黄连素同时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提高MHCC97-L细胞Bax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Caspase-9。Auyeung等[27]研究发现黄芪总皂苷酶能诱导细胞凋亡,提高Caspases活性,下调Bcl-2和Bcl-xL表达。另外,苦参碱[28]、熊果酸(UA)[29]也有类似作用。王伟章等[30]发现Chk1siRNA能有效提高姜黄素诱导Huh7细胞的凋亡率,提示Chk1可以作为姜黄素治疗肝癌的有效增敏靶点。

3调节免疫

羊藿苷作用于HepG2.2.15人肝癌细胞,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下调其FasL表达,在阻断肝癌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免疫逃逸的同时,提高其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敏感性[31]。另外,沙苑子黄酮[32]亦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

4抑制血管生成

任蕊等[33]研究发现膈下逐瘀汤联合环磷酰胺用于Hca-f肝癌小鼠后,能提高小鼠免疫功能,抑制血管生成,具有抗肿瘤作用。Chen[34]等也发现去甲斑蝥素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5抑制黏附侵袭能力

余桂芳等[35]探讨三氧化二砷与人参皂苷Rg3对SMMC-7721细胞黏附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二者单独与联合应用均能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黏附与侵袭能力,其联合优于单独运用。郭昱等[36]发现黄芩苷对BEL-7402有抗黏附作用,另外肝口服液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BEL-7402侵袭和转移[37]。黄修燕等[38]系统研究中药复方“松友饮”抗肝癌转移复发的作用,结果表明“松友饮”对MHCC97-H细胞侵袭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MMP2活性发挥作用。

6其他

Cheng等[39]发现槟榔素等能通过抑制STAT3、激活RhoA/Rock通路诱导肝癌细胞HA22T/VGH的失巢凋亡;Hu等[40]优化中药方剂一贯煎后,发现其可在体外诱导BEL-7402失巢凋亡,由Caspases介导,可能与p38MAPK的下调有关。Yoon等[41]研究发现甲基莲心碱能诱导Hep3B细胞内质网应激和凋亡及周期阻滞,抗血管生成,抑制转移。生姜提取物姜烯酚能通过Caspases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系凋亡,内质网应激通路是通过PERK及其下游的eIF2a实现的[42]。Hsu等[43]研究发现蟾毒灵通过调节JNK通路引起肝癌细胞自噬,与TNF、BECN-1、MAPK、ATG8上调及Bcl-2和Bid下调有关。

7讨论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3

那么,中国如何开创更多、更优秀的名牌时装,打入国际市场呢?我们不妨从四大时装中心之一的巴黎及巴黎时装谈起。巴黎时装工业协调委员会主席阿兰.萨尔法提先生曾这样回答过一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巴黎时装在发展的初期就根本没有考虑过民族化的问题”。那么可以说巴黎时装不强调法兰西民族化,而是包容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巴黎时装容易适应各国的情况而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其款式、色彩为各国所效仿。巴黎时装的特色正是集中各国世界文化的精华。各国优秀的设计师都到法国来开店,在法国时装界站住脚是各国设计师成名的重要阶梯。巴尔扎克说:“巴黎是一个真正的海洋”。在这里先进和落后并存。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服装混杂;现时的、复古的、超时代的各种潮流对立:既有古典的巴洛克的礼帽,又有现代“逢克”发型,既有非洲沙漠的衣衫,又有古代的中国首饰......各种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各种奇花异草争相开放。巴黎有着豁达的胸怀,能够容纳千奇百怪的流派,由此,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时装设计师。巴黎时装由此吸收了各国的优秀文化,从而成为世界服装中心的。

巴黎时装能够领世界的时装潮流,还有着历史的、地理的、艺术环境及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世界时装中心从西班牙逐渐转移到法国,起始于路易十四时期。当时法国是欧洲的强国,1677年法文被接受为国际语言,自然扩大了法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路易十四是一个对服装怀有极大兴趣的帝王,以他为首的宫廷生活充满了脂粉气,女人腔,奢侈的宫廷生活为豪华服装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就此,高档女装在巴黎起步了。路易十四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对服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被称为全身充满了艺术细胞的拿破仑,千方百计要把法国宫廷修缮成世界上最漂亮的宫廷,规定了面料和加工方法,还规定了军装――拿破仑式军装至今仍然享有盛誉。无怪乎西洋服装史上有他和皇后M.露丝的一页。本世纪以来,法国国家首脑们继承了帝王的传统,重视服装业的发展。法国设有金针奖和金顶针奖两项时装设计大赛,鼓励设计师们发挥其才华;1943年就通过法律,规定缝纫业者的作品享有和艺术、文化作品同等的荣誉;从1986年开始,组织规模空前宏大的巴黎时装节,两年一届,请世界各国的时装设计师来巴黎展示他们的服装。力保巴黎时装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巴黎的地理位置为时装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戴高乐机场每分钟起飞一架飞机,与75个国家的150多个城市联系起来。巨大的人流量,促进了商业、旅游业、娱乐业的迅猛发展。各国游客到巴黎来购物、享乐、欣赏艺术,观光市容,本来就享有盛誉的巴黎时装销量自然随之增长,法国的服装文化也随之向世界各地扩散着。

就环境而言,巴黎是一座艺术城市,市区许多大街都以艺术家的名字命名。巴黎培育了世界闻名的大文豪、大画家、大音乐家、大艺术家,他们的塑像在巴黎市区比比皆是。巴黎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城市所无法媲美的。高层次的文化环境,造就了高层次的时装艺术。巴黎的时装设计师整天沉浸在高级的艺术享受中,处处可以激发其灵感;他们融铸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和各艺术流派的精华,去设计时装,从而形成了巴黎时装的特色――浓郁的艺术气氛。与此同时,巴黎的文化环境,造就了艺术素养很高的消费群体。应该说,巴黎人对于时装文化的接受能力居世界之首,他们保证了巴黎时装市场的文化层次。

巴黎人生活在如此的文化艺术环境中,环境的影响对巴黎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当年凯旋门维修时,支起了脚手架,建筑部门不能容忍脚手架破坏了巴黎的市容,用白布将它整齐地遮盖起来,请一位画家在布上作了一幅巨大的画。于是在施工期间,行人暂时看不到凯旋门了,却欣赏了一幅艺术作品。这样做,不但保持了戴高乐广场的美观,同时又为巴黎增添了新鲜的文化色彩。这类事例在巴黎常可见到,它有力地证明了巴黎人对于文化环境的重视。巴黎人就是这样常年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大提高了审美情趣。面对这样的消费群体,劣质产品就不会有市场。并且,消费者懂得服饰美,善于打扮自己,因此,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服装水平很高的人。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是法国整体文化环境决定了巴黎时装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

巴黎文化及巴黎时装为中国的时装发展及名牌的创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成的且对我们的发展有利的因素,为何不拿来借鉴,而要抱着我们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古典服饰这一老掉牙的信条不放呢?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服装同样也是历史文化的影射。时装文化具有象征性,唐代是中国人的骄傲,清代呢?却是耻辱!我们将清代服装特征融入时装中,甚至明确告诉消费者这是由王妃服饰改造而成的,如不是遗老遗少们能愿意穿着它吗?去年有位设计师设计的古风时装系列其思路就不正确。既不是每个朝代都可炫耀的,也不是每个朝代的文化中都具有现代因素可以发掘的。消费者不愿意将某种耻辱的印记,哪怕是影子落在自己的外表上,对此那位设计师似乎没有想过!当一个国家强盛时,这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自然地与好、美相联系;反之,一个国家尚不发达或衰败时,该民族的特征就会与差、丑相联系。一般消费者不是古文化的鉴赏家,多数人搞不清哪些是文化遗产的精华!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医德培养;医德现状;重要性;建议

人们衡量一个医生好坏的标准,除了医术之外,医德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德就是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之一的中医药学,在现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受到了世界的认可,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医德教育。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古代那些具有高尚医德的名医,总是能够受到人们的赞扬,名传四方。中医药学发展到现代,医德依旧是人们衡量医生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体来说,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医德现状呈现出来的态势是良好的。大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涌现出了一大批舍己为人,不计功利的优秀中医工作者。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现代社会之中,还存在着一小部分道德败坏的医务人员的情况。近年来,医患纠纷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折射出当今个别医务人员的医德确实存在问题。

出现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德败坏的状况绝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因为职业的重要性,面临的诱惑更大,一些从业人员面对诱惑的抵制力不够,出现了医德败坏的现象。通过上述中医药从业者的医德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开展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的重要性

医务工作者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关注,关键在于医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所承担的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能够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医患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中医药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医德教育,能够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从事医务工作的“神圣使命”,从而更加热爱这个职业,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也会更加地投入。而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来说,具备良好的医德,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也会从中收获到更多的快乐。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对中医药人才进行医德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潜能,能够确保医务人员获取竞争优势。

三、现代中医药人才医德培养的举措

一是要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学习科目之中。学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培养,可以从各高校着手,将医德教育列入中医药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之中,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科目的同时,直接接受医德教育。医德教育的相关科目不应该过于死板,要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医务人员的先进工作事迹,让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医德教育相关科目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受到医德的魅力,立志将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医务人员。

二是要注重医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医德培养,可以跟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的理念都是与医德相契合的,在对中医药人才展开医德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名著,例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内容都可以贯穿到医德教育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习者。

三是要加强医德宣传力度。对于从事中医药的医务人员来说,医院相关的部门,可以适时的展开医德宣传活动,组织相关的医德教育,宣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医学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警戒心理,暗示自己要遵守医德,能够让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中,抵制住不良诱惑,在诱惑面前,坚持说“不”。

四、结语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对于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始终不变,对中医药人才开展医德的培养,对于个人、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5

>> 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中医药在欧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医药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中医药文化传播 大文豪苏轼与中医药传播 IPTV平台在医院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应用 与世界接轨的中医药 两委员呼吁“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新兴的中医药市场――泰国中医药市场的发展与准入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经济的关系探讨 蜂蜜与中医药 《离骚》与中医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当然在西医标准下突破性的中医药成果还相对较少。

[4] Jun-Ying Fu et al., “Glob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ver Three Decades”, Scientometrics, Vol.90(2012).

[5] XinQi Dong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 and Health in Community-Dwelling Chinese-American Older Adults in Chicag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no. 12 (2015).

[6] Tina L. Rochelle and David F. Marks, "Health behaviors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mong the British Chines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42(2010).

[7] 孙滔等:《中药赴欧有限前景》,载《财经》2012年第12期。

[8] Shirley Wang, “A Push to Back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re Data”, http:///articles/a-push-to-back-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more-data-1415036616.

[9] Feiya Tao,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Missionaries’ Views 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46(2012).

[10] Dennis Normile, “The New F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vol.299(2003).

[11] Zhiguo Xu, “One Step at a Time”, Nature, vol.480(2011).

[12], Youyou Tu, "Artemisinin―A Gif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Nobel Lectur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Vol.55(2016).

[13] David Winning, “Put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T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4615504576172060516209494.

[14]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5] Alec Russell, “Rhino Poaching: Inside the Brutal Trade”,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f71d53ea-67b3-11e5-97d0-1456a776a4f5.

[16] Prescription for Extinction”, Economists, http:///news/international/21696967-misuse-traditional-asian-medicine-fuels-demand-endangered-beasts-prescription.

[17]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18] Patti Waldmeir, “China Looks to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Tonic to Boost Growth”,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5b1969f0-7bce-11e5-a1fe-567b37f80b64

[19] Andrew Ward, “First approved Chinese herbal cure to hit British high street”, Financial Times, https:///content/9beb2e9c-3cfd-11e5-8613-07d16aad2152.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 对策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