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1
[论文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
几十年来,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在我国各大学已经完全普及。随着我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舞台对英语这种交流媒介提出更高的要求,大众对英语教育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已显得力不从心,怎样革除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弊端使之与时俱进地适应时展已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首先抓好的突破点。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英语教育拓展出新的教学平台,为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契机提供了手段。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去粗取精,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一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整体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等。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存在“重师轻生”的现象,衡量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师备课是否认真详尽,讲课是否生动丰富、条理鲜明,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也以量化考核为主。此基础上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便是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为主听。因此,传统教学的特点如下:一是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一成不变,教学过程相对僵化;二是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锻炼听力的机会较少;三是过分强调语法和阅读,忽视听说;四是教师擅长把语言拆分成零散语法和词汇,进行分类讲解,偏离了语言应用的实质,不注重实用性;五是对于课堂以外的自主学习没有规划。以上几点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基本提不起兴趣。教育部在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在自然语言学习环境很匮乏的条件下,课堂教学仍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可以大体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做到一定范围内的因材施教,机动地更改实际教学内容,不完全拘泥于教案;可以在师生交流中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及授课方法,在讲解课文过程中运用自己日常积累的经验自由发挥,当发现课堂无趣或滞怠时,可以相对灵活地修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适时调整练习时间,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外,教师能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计划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群体学习的氛围。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要求》对教学模式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信息化,学生学习要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由此可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对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它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计算机多媒体因其表达形式的生动形象、语言环境的真实丰盈,使其构建的教学空间无限延伸,大大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技术的首要特点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和视野的多元化,它能够将文字、图像、音效等集合起来,立体呈现在屏幕上。多媒体课件种类繁复、融合图文与声像、可操作性强、操作的空间大,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时候,会置身于融会声音传输、文字理解、影像播放的生动的学习空间之中,感官上的刺激会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另外,多媒体在模拟情境上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课件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声音、图像、动画的集成,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在时间和地域上无限延展,突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资源应用的交互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能力不断得以激发,极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求索领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集中于信息量富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使学生可以找到适应自身学习的最佳途径。
尽管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教学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网络教学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变成了学习的核心,主导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其次,在忽视教师作用的同时夸大了学生的主动性,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兴趣取向下的实验课程。再次,教师操作鼠标,演示课件内容,不过是转变身份变成了电脑操作员,而学生也会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完全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难以发挥想象。如果当网络课堂变成了机械操作、人机对话,那么课堂结束时,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可能还是一知半解,这样就偏离了我们应用高科技的初衷。由此我们不难总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刺激,但其结果也可能是学习效果让步于学习感受,冲淡了学习内容,分散了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多媒体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学生们把太多的注意单纯地放在事物的演示和知识的呈现上,放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上,会被这种综合刺激所吸引、误导,进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技巧的展示上,忽视了学习内容。 转贴于
基于以上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改革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两者的合理成分适当加以应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具备语言交流能力的人才。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化整合
1 要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融入传统模式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课件来展示教学活动,同时充分掘取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在课程进行中进行有效的感情灌输,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并且适时改变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既能发挥主动性又能有效吸收知识。
2 要在网络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细化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但从多年的填充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习者并不是一升入大学就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他们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指导、命令及约束,而不是自己主动研究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相应的教学任务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环环相扣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之下。具体来说,任务可以细分为“预习任务”“课上目标”和“课后复习”,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和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大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度,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各自的学习目标,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 要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完善评估手段。教学评估在改进教学管理、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评估的公正性及其结果也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因此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评估的双面性是不容忽视的。除评价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标准的期中期末考核外,有必要进行日常学习的评估。另外学生间互评、师生互评、自我评估也很重要;通过记录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访谈和座谈、学习档案记录等形式观察、评估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2
关键词:PB 教学法 药理学
“Probiem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1]。自从此种教学模式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教学。药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PBL教学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过程作一简要论述。
一、PBL教学可行性分析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药理前,都进行了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一些基础专业课的学习,这为本门药理课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并且大部分科目的教学都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机械灌输式教学。但对于药理这样一门药物种类繁多,内容琐碎的学科来说,若是采用传统教学,学生可能会产生烦躁心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为: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学生就能只能听到什么。至于学生听懂与否,听懂多少,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测评方法。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技能提高的前提下,理论学时急剧缩减,教学任务越来越大,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而PBL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调控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该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探索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研究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问题加以反复思考,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PBL设计方案
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本院11级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学生。2班学生42人为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授课,称为LBL班;1班学生40人为实验组,主要采用PBL教学法授课,称为PBL班。两班学生均为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入学,随机分组,其年龄和入学成绩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
2.研究方法。在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LBL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在实验组,课前两周先把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比如讲授抗高血压药,课前先让学生查找,正常血压的范围,高血压的定义,产生高血压的的原因。高血压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常见的抗高血压药,等。等到上课时把学生分成7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先有教师提出一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此节课话题,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后,由组长代表发言,组长没有提到的,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讲授药物时,主要是先有教师提出药物名称,然后让学生通过平时经验、查找来说出药物的作用,进而由作用推理出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最终,由教师归纳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3.评价方法。根据本门课的特点,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平时的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最终的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表,授课结束时交回
三、教学效果
1.统计分析:两班学生的最终理论成绩用平均分表示,大体分为5个档次,两班学生分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教学效果评价表》中分别从5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由表1显示,PBL教学班学生分数普遍高于LBL教学班,与LBL教学班比较P
四、讨论
1.PBL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打破了传统课堂单相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较擅长,可以让其去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有的同学组织能力较强,可以让他担当本组组长。这样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我也很棒,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以后的教学管理做到因人施教。
(3)PBL教学为以后学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没有进入临床前,先让其接触到病例,这为学生进入临床起到导向作用。
2.PBL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耗时较多,教学连贯性不足。对于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大部分都是两个学时为一次课,大约90-100分钟不等。若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找资料,时间远远不够,所以只能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利用课下时间完成部分环节。这样就出现教学过程不够连贯,学生课下收集好资料后,必须等到上本门课时才能将所整理资料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出现脱节的现象。
(2)PBL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自控能力。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稍差一些,有时候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特别是利用网络查找,有些自制力不够强的学生,可能会去玩小游戏,或是进行网上聊天等和学习无关的活动。
(3)PBL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课,否则难以写出好的PBL教案。
总之,PBL教学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其局限性,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必须采用L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关于PBL教学法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Donner RS,Bickley H.Problem-based in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an overview[J].The Bulletin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1993,81(3):294-298.
[2]马志华,张茹英,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的发展概况.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88.
[3]李丁梅.教学评价与反馈.卫生职业教育,2002,20(3):110.
作者简介: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3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20-02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及民族精神,以高校为其传承、转化的新路径是新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高校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培养人才和艺术本身的新时代需求。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千百年来一直弘扬的道德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主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体现及渗透。在当代社会,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高校课程教学、培养人才的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纯粹的灌输与熏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的教化功能来看,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审美及民族价值观;从音乐的审美功能来看,可以引发民族联想、激发民族情感和共鸣;从音乐的娱乐功能来看,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及精神品质。因此,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多元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情感的渗透。传统音乐教学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别于填鸭式的灌输,将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巧妙地融汇在―起。有针对性的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导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的方式来启发人们的道德情操,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用艺术歌曲来引导学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传递的时代信息表现出在国家利益受到压迫时,中华各民族无数爱国人士甘于奉献、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欣赏、练唱、旋律分析及情感表达等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的的实施。艺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任务。传统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它能够预约精神、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的美感之中,用音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及探究,真正地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内涵,用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保卫黄河》,从歌曲背景、体裁、素材、情绪等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第一,歌曲背景方面,以该作品反映的民族危亡为时代导入,以民族斗争为讲解内容,体会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定决心。
第二,歌曲体裁方面,从该作品进行曲的体裁形式入手,分析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联想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起大刀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战斗的壮丽场景,体会整首作品中的民族意志。
第三,歌曲素材方面,从该作品深厚的民族风格入手,分析其广东狮子舞音乐的主要旋律和明快、豪放的民间打击乐节奏,以艺术角度和民族元素两方面渗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第四,歌曲情绪方面,通过对该作品四部分中合唱、轮唱的形式及意义的分析教学活动,引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日武装队伍,隐喻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三、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一)音乐专业必修课。开展必修课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
第一,专业理论课方面,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等。以《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为例,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传统乐器、传统文化的教学,体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成长经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
第二,专业技能课方面,主要分为五个方向:器乐、舞蹈、声乐、钢琴及理论。以中国传统器乐为例,通过对民族作品、演奏技法、表现意境的分析,深入体会民族乐器的审美价值,客观对待中西方乐器的存在意义及文化价值。再比如《视唱练耳》课,通过对中西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分析及旋律配弹,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创作背景、民俗习惯、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
(二)非音乐专业公共艺术选修课。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四部分内容,对不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一,民间音乐方面,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在了解其音乐背景的基础上有体会、有情感地学习音乐作品。
第二,宫廷音乐方面,宫廷音乐是古典音乐的一种,流行于宫廷中,可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通过对宫廷音乐的欣赏学习,了解宫廷礼仪、权利分工、服饰饮食等相关宫廷信息及时代文化。
第三,文人音乐方面,文人音乐指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通过对文人音乐的欣赏学习,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
第四,宗教音乐方面,这里指的宗教音乐是特指中国本土或中国化了的宗教音乐。其存在意义既是精神领域的需求,又是政权统治的需要。通过对宗教音乐的欣赏学习,不仅有利于了解宗教在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价值,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不同阶段文化脉络的解读。
(三)课外音乐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方面,可以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民族乐队、民族合唱团等。
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量,具有升华思想、鼓舞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优势,通过高校的教育平台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善中国传统音乐日益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学生民族听觉思维的形成、民族审美观的建立和民族情感、民族态度、民族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旭.浅析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教育,2013(9).
[2]胡家玲,向杨,刘琉.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0(6).
[3]刘伟平.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0(8).
[4]欧志良.音乐教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广州教育,1993(5).
[5]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 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YU Xiuping,LIU Dianen,LIU Wenxiu,WANG Xiaoq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exposed its defect gradu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pecially it can't reflect the importa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health.Therefore,we are likely to need a mew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ses ecologic view of nature,system theory,ecological ethics and so on,then find ther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Theoretical basis; Study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则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认同[1]。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仅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同时也对该医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后SARS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并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了有别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态模式”、“四元医学模式”、“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应模式”、“卫生生态学医学模式”等,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医学模式,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生态医学模式”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1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3]。生态自然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上认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及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医学认为,人类本身应与自然环境和体内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2 系统论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方式,它虽然考虑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仅仅只有生物方面,还包括社会、心理方面,但是并没有考虑全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因素。显然,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医学研究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医学模式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医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生态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 认为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外,还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
3 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全世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但是在社会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如疯牛病、SARS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便符合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都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生态医学模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了自然界的正确位置上,认为人类应与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使人的寿命达到理想水平。
4 学者对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科学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认同。但是随着人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该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正确引领、指导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他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
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5 传统的生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中有着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辨证思想,也体现着生态观。
《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医学实践整体运动中贯穿平衡论思想,它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6]。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即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黄帝内经》还有着顺应环境四时、“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养生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等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医学观[7]。
同样,中医学中的生态医学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历史。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8]。如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相参”,就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不能仅着眼于人体本身,应看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它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候相同,也可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6 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改革方向、总体模式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思考医学模式变革这样重大问题,更应该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求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医学模式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生态医学模式持有和谐平衡观,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适应。要求在对医学中关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构建时,必须给包括病原体在内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以相应的存在空间;对于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应通过相互磨合与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不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去除或回避。生态医学模式还主张协调发展。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破坏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医学中表现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患关系的僵硬、高额的医疗费用等,而这些都有望在生态医学模式中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从而使现代医学回到协调、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同时,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现代医学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都有保障,也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人们真正做到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导方向,也是建立生态医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宋立新.疫病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谭得俅.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1999,12(4):29.
[5]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
[6]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溯源(待续)[J].山西中医,2005,21(2):44.
[7]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
[8]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J].发明与创新,2007,1(3):29-3O.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模式;重要性;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生命科学”这一名词的提出,使医学与生命科学联系密切、相互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乃至世界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必须顺应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法律知识,打破传统医学弊端的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有效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医学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医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低下,一些医患纠纷所带来的惨痛代价让我们难以承受,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扬,引起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些现状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国内外学者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人文素质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求以及教育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同时这也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张宏[1]认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模式要求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才,除了专业的医学技术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医学技能固然重要,然而人文素质却是对一个人责任心、爱心、耐心的综合体现,只有实现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医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责任。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2]等人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时代摒弃,开始注重对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因此,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余天雾、李静[3]等人认为:当前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社会医疗纠纷案件频繁发生,这大多数是由医患矛盾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对医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现有的临床医学经验,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也是病人的文化、情感、健康的需求。吴珊珊、李艳艳、李微霞[4]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医学生选拔与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校园文化体系没有建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法学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地链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这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医学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使其爱岗敬业,为患者着想,丰富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医患矛盾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缓解医患纠纷频发难题,进而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
所谓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思维方式,它与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反作用于医学模式,创新医学模式才能适应经济政治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郭瑞[5]认为:我国近代医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它主要致力于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存在法则,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将疾病作为中心,医生起到主导作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理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仅仅以技术为中心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的发展需求。医患关系变的单一且冷漠,且与利益挂钩,忽略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加重了治疗负担。因此,必须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实际,对患者要兼顾疾病与心理的关怀,顺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路岩、段志军、杜建玲[6]等人认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够。这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对现实利益过于看重,缺乏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医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医患关系认识不到位,而且还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待患者更是缺乏耐心与同情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持不严谨态度。医学生难以明确自己和患者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用法律的天平来衡量自己及其患者的行为,医学生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医患关系缓和的强有力的保障。医学生应尊重法律,从法律层面去考虑医患问题,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增加患者的信心,使患者增加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对患者基础的问题细心讲解,保障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的对称,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有了法律的保障,医生才会放心大胆投入到治疗工作之中,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的发生。法律素质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为医学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生能够综合社会、心理、生物等多种因素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这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彭恩胜、傅琛[7]等人认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与外在表现,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定要将人文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对医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要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医学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当前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院与患者之间成了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只有具有人文素质底蕴的医生,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全方面的关注患者,使医患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最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完善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使我国的医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道路。邱晓霞[8]认为:当前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问题加剧,因医疗事件产生医患纠纷甚至走上法庭的现象逐年增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能够使医生在医院工作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必须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有效的改革。彭恩胜、傅琛等人认为: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缺乏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结构的资深教师团队。即使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却缺少人文素养教学方面的能力,造成了医学生专业医学技能与人文素养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医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医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批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其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力基础。陈芳、赵海录[9]等人认为: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有50%左右的医学生从事医疗服务,为了使这些医学生能够顺利上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必须为他们提供充分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体验,学到一定的医学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效果远比单一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更为有效。把传授法律道德知识与法律的实践结合起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知识维护自己及其患者的合法权益,切勿使学习的法律知识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把法律的意识贯穿于对医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和课程学习的始终。孙鹏、刘诗权、胡智昕等人[10-12]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认识。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视法律等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促使医学生在举手投足间将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转变为内在的道德,为以后成为医务工作人员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开展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以及话剧大赛等活动,使医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请法律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具体的案件深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促使医学生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医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不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而转移,进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巩建鹏、李燕琼[13-14]等人认为:要想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将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医学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够提升医学生的专业医学技能,另一方面能够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于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当前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外部要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体制,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变医学生法学知识不足的局面,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医学模式,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51.
[2]杨晓东,马雪梅,孙云晖,等.构建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1):1537-1538.
[3]余天雾.探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60-161.
[4]吴珊珊,艳艳,李微霞.独立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6-38.
[5]郭瑞.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视听,2012,(6):67-69.
[6]卢书明,李春艳,李艳霞,等.临床教学中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4):441-444.
[7]彭恩胜,傅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1):65-67.
[8]邱晓霞.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8):757-759.
[9]陈芳,赵海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路径思考[J].神州,2014,(5):49-50.
[10]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11]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J].内科,2013,(1):79-80,101.
[12]胡智昕,曾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青年时代,2014,(14):62-63.
[13]巩建鹏.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学生人文素质情况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5,(17):246-247.
传统的医学模式范文6
医学图书馆在促进医学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在美国拥有高度现代化的国立医学图书馆,拥有高度完备的医学情报信息中心;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队伍和拥有高效率的服务体系。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就位之初就宣布:要优先发展科技信息产业和图书馆事业,而且提出到2。。o年要向所有学校、医院、图书馆开通信息高速公路。这表明,美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与重视信息产业、重视图书馆事业建设是分不开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将进人可以改造和创新新生命。但我国医学科研相对发达国家较滞后,重复成果现象突出。原卫生部长曾在一次全国卫生科技会上提出:“我们的成果中,百分之八十是重复别人的。”这表明我国医学信息不灵,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调。因此,在我国医学领域要想早出成果,多见效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重视医学图书馆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医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社会财富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美国的“高速公路”,英国的“杰菲特计划”,欧共体的“计算机计划”,法国的“信息技术计划”等都说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信息产业发展。主席提出:“在世纪之交,全球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我们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就必须发展信息产业。”医学图书馆是医学信息的宝库,是广大医学工作者、科研人员捕捉、提练和传递高、准、新信息的中心。因此,促进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先行。
2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与新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病症的思想行为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不能反映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已成为新医学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它彻底深化了生物医学研究;客观反映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新医学模式的真正内涵;全面拓宽了“病病谱”和“健康谱”的范畴;成功开辟了崭新的医学研究视野。正是新医学模式的形成,为人类倡导了一种崭新的健康观念,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全方位健康,更重要的要有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要求医学不仅在研究人类疾病的同时,还应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诸因素联系起来,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学角度去认识处理人类健康问题,将现代医学发展成为一个由生命科学、保健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医学学科群。这致使高校医学教学和科研也必然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新升学模式的转变。而为医学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高校医学图书馆,也势必从传统的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病因、防治等文献资料采集藏储方式而转向制约和影响机体、疾病、健康、心理、环境、社会等文献资料采集藏储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医、教、研对图书情报的要求。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了医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而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又要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否则其发展将受到制约。
3医学图书馆的发展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对策
1)优化藏书内容,加强网络化建设和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是医学图书馆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①合理增加医学综合性论著和交叉性学科图书。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产生了不少综合性论著和交叉论著,如免疫学、临床药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预测科学、医用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过去这些图书,在高校医学图书馆甚微,急待充实。②科学填补医学边缘学科图书空白。如:系统分析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环境学、医学文献学、人文医学、行为学、医学法制学等。③努力加快网络化建设和医学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网络化建设的加快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文献检索和科研信息,而且网络化的建设有利于各高校之间图书馆自身信息的交流,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图书文献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藏书内容、藏书方法及管理手段,以全新的图书情报信息提供给读者。
2)兼顾和协调发展医学院校图书馆与教学医院图书馆能有效增强医学院校图书馆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活力。①行政协调。以院校图书馆为中心馆,组建教学医院图书分馆,以行政手段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宏观上调控中心馆与各分馆的藏书、建设和发展。②文献分类编目和借阅协调。为分类编目准确,以中心馆统一规范,输人计算机书目数据库、供全校读者共享检索,借阅时可分开办证,协调使用。③收藏书刊的协调。临床实用性强,近期新图书、新刊集中于教学医院分馆。将复本多,过期的,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的书刊及时调回中心馆。采集书刊时,发动教职工提供新的藏书信息,兼顾各学科,同时突出重点学科、核心刊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和临床需要。
3)提高读者医学文献检索能力,推进信息化进展,以迎接全新的信息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子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取代了传统用检索工具期刊手检交流方式,对信息用户的文献检索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对计算机检索策略和技巧的运用,网络知识的掌握,数据库的获取,信息的利用,是读者捕捉医学新信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必备技能,是适应全新信息环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