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信息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播信息的方式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心理预期;信息传播;图片;文字

1引言

心理预期也可以称为预期推理,即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的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受众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对预期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决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决策的前提就是对被决策的事物形成一个预期,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预期之下进行的,预期在个体的决策机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它是影响受众做出决策的关键因素。

预期是基于信息的推理,影响心理预期的因素可分为信息因素和被试因素两个方面。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含量、信息的传递及呈现形式等;被试因素包括被试的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甚至被试的年龄焦虑状态等。本文关注的是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文字的阅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专家最为重视、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课题,而有关图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图形的研究进行了一定关注。沈德立等(2001)认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具有双重编码,而字词只是单一编码,因而图片便于记忆,更有优势效应。图片之所以具有优势效应是因为图片的视觉特征区分度较大。图形材料作为一种信息或对文字信息的诠释,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能被受众认知与把握。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与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图片、文字这两种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结果的影响有何不同。

预期结果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将重点放在了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感受等个方面,即:群体对某一特定信息做出预期的一致程度是否因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一致性);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刺激强度是否也会不同(感受性)。在本研究中,因为预期的结果在本研究中通过问卷的答案体现,研究者通过观察两组答案的分布特点(一致性)、数量值上的差异(感受性),来观察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预期的影响。具体为两个问题:两者对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两者对预期结果的感受性存在什么样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被试共79名,均为男性,年龄在l8到24岁之间。参加填写问卷的个体必须符合以下要求: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被试随机分配到图片组或文字组,经检验,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文化水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材料。问卷分为两套,一套为图片问卷,共15题。每题都是一张描述特定场景的图片,然后是与这张图片相关的一个问题及七个选项。另一套为文字问卷,与图片问卷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用图片描述特定场景,而是用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代替图片描述特定场景。

两套问卷除了场景的描述方式不同,一个用图片说明一个用文字描述,其余全部相同。为了排除答题倾向的干扰,问卷中半数的问题选项逆序排列,两套问卷逆序排列的题号及排列顺序一致。

2.3程序

2.3.1问卷的编制

本次研究以自编问卷为主。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选择图片材料并生成相应的文字描述。对入选图片的基本要求是:有一定情节(独立性),可以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有较明显的预期感受性。以基本要求为标准,共选定33张图片作为初步人选图片。然后,由6名大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大多数人对图片的描述基本一致,则符合研究目的,反之则不符合。结果33幅图片中有5幅不符合要求,l幅与研究者假设方向相反,所以有6幅图片被淘汰。由3名大学生对选定图片进行描述。(指导语为:“请你对每张图片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你观察到的全部信息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用词语、短句,尽可能不用长句,不要使用否定句和疑问句。”)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交由另一名没有参加过前两次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汇总,汇总要求是:将3名学生的描述结果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不要漏掉任何有关信息。这样做是因为每名学生的描述都是客观上用于判断的图片信息的真子集,如果将他们的描述中相同的合并、不同的接受,那么这个并集会越来越接近全集,即文字问卷中每题的信息含量最大限度地接近图片问卷中每题图片给予的信息(有关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信息量对等的问题在第五部分综合讨论中会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删去描述不清楚的图片,结果有9张图片无法准确描述被删去,最终确定15张图片做题目,3张备用。

然后,编订问卷的问题及选项。问卷问题由研究者根据最初选定图片时对图片预期的假设而编订的,并根据每个问题编制十余个备择选项。而后选取6名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以前任何试验),让他们看图对问题进行选择,目的是选定选择项的量程范围,缩小选择项之问的尺度跨度,使之更精确。在确定选择项的数量值范围之后,对于选择项为数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这个范围内按对数关系计算出五个数据点,加上已确定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共七个数据点,设为七个选项;选择项为文字的那部分题目,将其在数量值范围内按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等级,设定为七个选项。

2.3.2实施调查

对79名青年男性进行了调查施测,采用团体施测方式,分两次进行,每名被试随机分入图片组或文字组。测试指导语均为书面形式,具体如下:“请你根据以下陈述的事件(给予的图片),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推测,在1—7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与你的推测最相近的答案。注意:根据上文给予的有限信息推测每个问题,只认为事件是在一般情况下发生,不考虑特殊情况。”

3结果

3.1数据的预处理和项目的筛选

用pearson系数以及每道题与问卷每题总分相关分析了图片、文字两套问卷的信度。其中,在图片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205,第二题为一0.122,第四题为一0.049,文字问卷中第一题的相关系数为0.179,第二题为0.314,第四题为0.241,这三题在两套问卷中的相关显著性都大于0.05,对问卷统计结果没有意义,所以保留其余12题的结果进行分析。

3.2预期结果的一致性

首先考察在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受众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有何差异。预期结果的一致性是指受众选择答案的分布的离散程度是否相同,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法。

  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文字问卷的方差都大于图片问卷,其中有6个项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余项目不存在显著差异。

3.3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是指受众对图片或者文字描述的心理感受程度,以及根据这个感受程度做出的预期推理。本研究通过研究受众对问题预期推断的结果来观察受众的心理感受程度。具体分析方法为:首先,计算出各名被试的总得分,即将每份问卷的答案相加(逆序编排答案的题目先进行校正),结果见表2;其次,将两组中各名被试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结果为:t(77)=5.258,p<0.001,表明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感受性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受众对图片材料的感受性高于文字材料。

4讨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受众心理预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预期结果的一致性和预期结果的感受性。

对于预期结果的一致性,目前的数据结果还不能做出确凿的结论。从表1可知,在绝大多数项目上,图片问卷组的方差要小于文字问卷组的标准差,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情景下,图片材料对受众心理预期的影响更加一致。但是,由于每个项目都是采用7点计分,两种情况下的方差很难出现很大的差别。就本研究的结果来说,只有大约二分之一的项目出现了显著差异。不过,在所有项目中,除了第二题和第三题,其余各题的方差都是文字问卷的大于图片问卷的。这种明显“一边倒”的情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预期结果的感受性方面,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图片材料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大于文字材料。两组问卷对被试心理预期的影响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图片中的信息传输给被试时是并行式的,而文字描述中信息传输的形式是串行式的。被试在接收图片信息的冲击时是同时处理多个信息,而文字信息在被试脑中的处理过程是按顺序逐一接收信息再统一整合,所以图片信息给受众的冲击力要强于文字信息,这也就是图片组的感受性明显高于文字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探讨图片、文字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心理预期的影响时,信息量是否对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图片问卷和文字问卷在场景信息方面存在信息含量不对等,就会直接影响被试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两组被试选择结果的差异就有可能是由信息量的不对等引起的,而不能完全归因于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在问卷编订的全过程中力求在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地减小或者消除这种不对等。本研究的文字描述是来源于图片,所以某一名被试的描述只可能是图片包含的所有信息量的一个子集。将所有被试的描述结果整合到一起,这样也就做到了文字描述和图片的信息含量尽可能地相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预期这个心理现象量化,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心理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预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人们研究。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心理感受等级将心理预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便于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2

论文摘要:新经济是以网络为基础、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舞台的世界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时代公共关系受到了挑战,在传播方式上,要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并把其作为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共关系的职能。

传播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公共关系传播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必然会成为公共关系的主要传播方式。

1 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1超越时空限制

今天因特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国家的任何用户的观点,只要上网.就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而只要这一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或吸引力,就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网络传播的优势使传统媒体则望尘莫及,广播电视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印刷媒体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到公众的手中。

1.2海量信息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与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量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海东方网为例,开设了新闻、财经、体育、娱乐、军事、少年、旅游、生活、文苑等15个频道。1200个栏目,平均每天发稿约1500条。其信息量不但超过上海的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而且还超过了其发起单位解放日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10家上海市主要新闻媒体的信息量的总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平台。

1.3多种媒体同时起作用

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应当说,这些传播方式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综合性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新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同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把自然形式存在的各种媒体数字化,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处理,以最容易被用户接受,从而也是利用率最高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网络媒体正是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而集所有传统媒体的长处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喜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

1.4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前者主动地传播信息.后者被动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受众对于传播的内容没有挑选的余地,最多只能选择是看(听)还是不看(听)。现在,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如克林顿绯闻案、在韩航空公司飞机在上海坠毁的消息,都是网民首先的。

网上的互动性有多种形式。人们可以在网站提供的数据库里选择对自己最有帮助的资料。人们还可以通过使用一个金融软件包来进行计算。许多网站采用电子问卷等形式给公司提供访问者的反馈意见。几乎所有的网站都有清晰的提示来引导访问者选择下一步的方向。网络媒体所带来的传播者与受众,即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日益增长的 交互性关系,以及网民,即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性关系,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5小众化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其产品也和汽车、彩电、汉堡包一样是大批量生产出来的。今天,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造成了报纸杂志的种类越来越多.每份报纸杂志的版面也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节目(栏目)的名目也越来越多。这种批量生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多而不精。广而不专。但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性发展,因而对个性化的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忍受自己并不十分需要的信息的“狂轰滥炸”的同时,又苦于很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特殊信息,苦于那些专业信息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深度。网络媒体为用户解决了这个矛盾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解决了信息的广度问题,而它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则解决了信息的深度和专业化问题。

用户可以从网络媒体“拉出”(Pul1)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剔除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超链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媒体也可以使用“推送”(Push),将用户需要的信息直接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上这种为用户“度身定制”的服务.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

2 网络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2.1电子邮件(E—mail)

2.1.1一对一交流。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一对一交流的方法很多。既可以用它来跟记者建立并发展良好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它与某个组织的指定代表进行谈判。事实上,电子邮件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它正在取代电话成为许多公关咨询业人士的主要交流工具。

2.1.2发送和邮递地址列表。邮递地址列表是由服务器一端的软件操作的。该软件管理列表里所有订户的信息。如果你给这个软件发一封邮件,它就自动将你的邮件发送给列表名单上其他所有成员。邮递列表可以是互动的(即每个订户都可以给其他人发邮件),也可以是单向的(允许你向所有订户发信,而限制他们回信或给你写信)。人们可以通过登记加入或者直接把自己的地址加到邮递列表名单上,而不必给列表上的每个人单独发信。发到列表上的电子邮件会自动被传送给列表上所有的人。除了能让公众通过电子邮件根据需要提取信息,你还可以用邮递列表让公众了解最新的信息.并且为他们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场所。

2.1.3电子新闻通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电子新闻通讯,因为它们形式灵活、易于撰写。这种电子新闻通过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和目的。很少有公众为此抱怨,因为他们总是愿意收阅类似的新闻通讯。比如网面登载四份新闻通讯,访问者如果对诸如“如何衡量网络传播的有效性”或者“因特网上什么公关手段才有效”的题目感兴趣,他们自然会输入自己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并选择想要收阅的新闻通讯。

2.2网上论坛

实践表明,BBS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使用方便,同时,由于是传输纯文本信息,数据量小,传输速度较快。随着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增加,BBS正在逐步成为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工具之一,普通百姓(当然不排除有影响的人物以普通百姓的面目出现)就一些不可能在主流媒体上谈论的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各种信息。

对于希望能跟其公众传播交流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公司.讨论尤为重要.因为讨论组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对话.使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交流模式。在讨论组里,以前从未谋面的志同道合的人们现在可以从世界各地聚集起来.形成关注某一社会问题的团体。整个过程只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在新闻讨论组里.人们相互支持,及时传播交流信息,绕过那些逐渐失去他们的信任的大众传媒。参与这样的讨论表明每个消费者的特殊性.每个顾客都是他们所属的那一群体的代言人。因此,新闻讨论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绝好地方。讨论组还可被视为一项长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你可以随时咨询参与者的意见,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向讨论组的成员们提供相关信息以替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2.3万维网信息浏览

使用因特网的热潮使得人们竟相开发挖掘因特网的新用途和新功能,因此因特网也就成了人们各显神通的竞技之地。因特网对那些需要与公众保持传播交流的公司有以下优势:

2.3.1实时迅速。一旦你有新的信息,就可以立即发给公众,而不用在信息传递上花时间。网上的信息自的那一刻起便在随时恭候访问者。

2.3.2不受篇幅限制。当你计划印刷宣传材料时.你可能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印刷和发送的费用,公众会不会去仔细阅读跟他们并不相关的内容等等),使宣传资料的篇幅受到限制。在网上,你可以先列出主要内容.里面提供链接连到更详细的资料上去。这样,人们就能各取所需.既省时又省力。你在网站上保存的资料越多,你的公众就越有可能在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提供便捷的“导航”工具以利于他们能迅速及时地找到所需信息)。

2.3.3因特网允许利用信息经济中传播交流以信息接收者为驱动力的特点。一个典型的主页,即一家公司的门户.在设计时应以帮助访问者“拉取”信息为目的。内容包括当天的最新消息,公司的实时股票价格,新闻档案库存(存有公司要员讲话稿,新闻稿,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文件),还应建有链接,提供不同类别的信息(例如:公司的立场观点,产品介绍,投资信息等等)。

2.3.4因特网使得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和市场营销成为可能。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我们铺天盖地地用同一信息重复“轰炸”所针对的公众,而并不考虑个体公众的特殊经历和需求。在因特网上,你可以通过让访问者填写表格来收集关于他们选定的内容(如通过电子邮件)。你跟这些用户交流越多,你们就越有可能进一步巩固关系,来保证用户“所得即所需”的要求。

2.4信息个人化

利用信息个人化服务手段,可以向目标公众提供更亲切的信息服务,比如,可以:

2.4.1与一些提供信息个人化服务的网站建立联系,把支持公司或组织主张、理念、商业目标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上传给这些网站,由他们按网民的分类进行分钟发。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品牌 品牌传播

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房地产感性和理性的组合体验,从市场的角度,房地产品牌是代表着所开发项目的质量、项目环境、物业管理以及本身企业理念、市场定位等。从消费者的角度,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体验,是一种品味和档次。

房地产品牌从层面上分为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两个部分。

项目品牌:其实就是房产企业的“产品”即某个房产楼盘形象,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运用产品设计、传播策划、卖场空间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构建出优秀的、独特的项目品牌形象,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购房意向或者达成购买。

企业品牌:房地产企业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视觉营销传播企业理念、企业整体实力、企业项目品质、创新技术等,从而在消费者中构造出可信赖、实力强的地产品牌形象。

项目是企业品牌的基础,通过大量项目品牌的积累,打造出强势且优质的企业品牌形象,但项目品牌对不同公司有不同影响力,有的企业通过每个项目来壮大自己的品牌,有的企业通过巧妙包装将自己的一个项目变为明星项目,从而达到企业品牌的传播,比如万科成为知名的品牌是来源于每个项目的积淀,而潘石屹的soho中国则是项目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建立。企业品牌是项目品牌发展的强大保障,企业品牌不能通过项目品牌的简单积累,必须经过统筹整合与塑造才能创造出优质企业品牌,优质企业品牌又反过来促进项目品牌的构建,这样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就能共筑起优秀房地产品牌。

一、房地产品牌传播目标

短期目标多为项目品牌传播,目标是促进项目产品的销售。由于项目品牌的地域局限性也就决定项目品牌的主目标必须是产品的快速去化,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销售业绩,这样也能保障企业资金的周转,进行下一步的项目开发,如果最基本的销售都出现问题,项目不能再运转下去,谈何企业的壮大,更谈不上企业品牌形象的逐步建立了。

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更多是通过企业品牌传播来达到的,目标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品牌信赖关系,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同时对消费者传播企业理念,企业在该地区所做的优质项目、企业优质的物业服务,产品消费者的阶层状况与生活方式,通过一系列的传播手段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优质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长期目标有利于促进短期目标的达成,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基础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转化,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兼顾二者的实现,应该在当下多以项目品牌的推广的情况下,兼顾企业品牌的成长,通过品牌推广手段使两者巧妙结合,共同成长。

二、房地产品牌建立的意义

1.获取品牌价值最大化

房地产品牌价值最直接地体现在楼盘的销售价格上。获得品牌价值最大化是绝大多数知名品牌直观的价体现,对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通过2009常州市场调查表明,对于同质楼盘,常州有品牌的房地产企业比没品牌的房地产企业每平方米多卖600元,市场仍能接受。而像朗诗国际街区的售价即使比同区域楼盘每平方米高出1000元,销售依然火爆。

2.加快销售速度

房地产品牌的价值最直观的体现在房产销售速度上,销售速度对于属于资金密集型、开发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是至关重要指标,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物业一般都比周边类似物业以较高的价格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

3.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因为房地产企业以逐个项目的形式提品和服务,自身资金积累速度慢,时间跨度也很长,所以在开发新项目和规模扩张时,资金往往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尤其体现在经济周期低谷时,通常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品牌的房产企业,由于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与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的关系中也往往处于更加有利主动的位置。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4

以往的新闻传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电视、报纸、杂志和电台这些方式,不管在新闻传播的方式上有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首先,所有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传播和接受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和清晰,在新闻的传递过程中,报纸的出版社、电视节目和媒体机构一般情况下都掌握着决定权,它们是新闻信息的来源。也就是说,新闻传播的掌握权和控制权在各个媒体机构的手中,而广大人民大众则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其次,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的个体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报纸的出版社、电视节目和电台的媒体机构向外部传播新闻的各种信息,在这个时候,每个接受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人一般都不会通过同样的媒体方式将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再传播给其他人。也就是说,接受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上不会与其他人通过媒体彼此传达新闻信息,不会通过同样的传播方式来对新闻信息进行反馈。就算是一些报纸的出版社或者电视节目和电台的媒体机构为了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而安排和设立了有关阅读者的反馈栏目和电话,或者有时还会请一些幸运的人民群众真正参加到节目当中,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改变报纸、电视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老套方式,也就是媒介机构传播新闻信息,而人民群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所以,人民群众接受的新闻信息的时间都不是很及时,而且容量也比较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双方的互相沟通和交流,新闻传播的媒介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障碍。总之,在以往的新闻传播的方式当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新闻传播的媒介和人民群众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人民群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感受和要求均不能及时反馈给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交流。与以往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式方式则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式方式

新闻传播的媒体就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更新和提升均能够促进新闻传播方式的进步。新闻传播网络化基于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网络,其利用当今新型的新闻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形态和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阅读新闻,而且传播的新闻信息更具立体性。与以往的新闻传播不同,新闻传播的网络化对新闻内容进行了全新设置,并且对新闻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取舍,从而使新闻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让人民群众对新闻形成了更加深入而清晰的认识。新闻传播的网络化可以让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态度立即传达给新闻传播的媒介,媒介和人民群众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沟通的关系,使得新闻传播的立体功能和效果通过网络展示和呈现得更为深入。在新闻传播的网络化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新闻者,也没有从来不改变的接受新闻信息的人民群众,新闻信息的传播机构和接受新闻信息人们之间是没有什么明显而清晰的界线的,无论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还是接受信息的人民群众,都只是组成新闻传播网络化的部分之一,每个部分都可以向其他部分传达新闻信息,而且每个部分都可以传达想要反馈的信息。新闻传播的网络化显现出一个对应一个、一个对应多个、多个对应一个以及多个对应多个的如同网络形状的结构。在新闻传播的网络化的实际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的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的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互相交换信息的场所,它实际上属于新闻传播的网络化的中心。无论是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还是接受新闻信息的人,均可以利用这个场所去进行传达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相关活动,媒介可以把所有的信息都汇集和总结,放在这个场所,而人民群众也可以利用这个场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新闻传播的网络化把广大群众之间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所包含的特征都聚集到了一起,其最为关键的特点是能够互相沟通和进行两个方向的信息传达。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接受新闻信息的人民群众所反馈的内容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网络化中的主要一员,与以往传播方式不同,人们通过网络把反馈内容传达给新闻信息的传播媒介,在传达反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交换信息的场所来和其他人进行想法和意见的交流和沟通,这一过程通常会形成更多更新的关于新闻的信息和想法。

三、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式方式的构建过程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5

例一: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

A. 手机 B. 电视广播 C. 互联网 D. 人际传播

例二: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

A. 大众传媒 B. 人口迁徙

C. 商人的贸易活动 D. 现代教育

例三:以下各项属于文化传播方式的是

A. 教育 B. 报纸、杂志

C. 用手机短信发送信息 D. 电视、互联网

以上是学生在测验中错误较多的三道题,必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文化传播方式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它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古代的各种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例一中的手机、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方式,只有人际传播是文化传播方式,而且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故选D。而例二中的人口迁徙、商人的贸易活动和人际传播,是文化传播方式,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只能选A。

(2)联系:

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的联系,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方式(途径)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但对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电视、互联网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电视、互联网新闻属于文化传播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短信传递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方式。

例三中报纸、杂志和电视、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属于文化传播手段,而教育和用手机短信发送信息属于文化传播的活动,属于文化传播方式,应选A和C。

传播信息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企业管理 公共关系管理 传播沟通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46-02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是企业与相关公众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企业开展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和其公众而言,传播是连接两者之间的中介桥梁,信息传播技巧的高低影响着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在很多时候,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传播沟通不畅或信息传播沟通效果不佳造成的。因此,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公共关系传播,应是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综合利用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实践,探讨企业实施有效公共关系传播的方法。

一、选择最佳信息传播者

信息传播者是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行为的起点,选择最佳信息传播者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首要条件。在制定传播策略的时候,可信、权威、客观的信息是摆在第一位的。要保证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信息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可信性、权威性和客观性,被公众认同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就必须选择最佳的信息传播者。

研究表明,信息传播者如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有利于实施有效传播。一是权威。公众乐于相信权威们讲的话,对于所传播的信息,由享有声誉的专家来发表意见,比由一般人发表意见更能引起受传者的信任。二是客观。如果信息传播者在公众心目中被认为是态度超然的,不借传播谋利,那就比较容易取得传播的效果。三是“自己人”。传播学中的“认同策略”表明,如果受传者认为传播者与自己不相上下,把他看作“自己人”,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传播者的意见。综上所述,最佳信息传播者应具有良好的形象声誉,具有与所传信息相应的专业权威,具有较强的信息传播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信息传播者的形象声誉越好,其所传播的信息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就越高;信息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与信息的权威性成正比;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沟通能力强、亲和力大,则其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越近,所传信息的客观性越强。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信息传播者的有效传播条件,做好公共关系传播工作,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具有良好声誉、美好形象的专业传播机构帮助企业开展公共关系传播;第二,要有选择地利用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和声誉开展公共关系传播,实现最佳公关效果;第三,企业人员作为传播者也要树立良好形象,增强沟通能力,改善传播条件,要尽可能使自己成为相关公众的“自己人”,增强亲和力,缩短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二、编制最好的信息符号

编制信息符号是指信息传播者把所要传递的信息编制成信息接受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符号的过程。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对同一符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企业公关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的过程中,就应尽可能地理解公众的心理,适应传播对象的要求,避免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信息传递达到“高保真”的状态。

如何编制最好的信息符号以达到信息的“高保真”状态呢?首先,要使符号形式与信息内容相统一,要按照信息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号表现形式,不同符号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信息内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时就必须选择最适宜的符号形式来表现特定的信息内容。其次,要尽可能扩大与公众的共同经验范围,使企业的公共关系信息按公众的兴趣、心理、接收方式、理解方式来传达,产生最大限度的共同语言。再次,要高度重视信息内容,针对传播者的特点,注意将信息内容与公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以满足特定公众的兴需求,激发其主动参与信息沟通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在编制信息符号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突出信息的相关性以吸引公众注意,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相关性,即这些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应有利于表现某一公关主题,有利于实现某一具体公关目标,使公众通过接收信息了

解企业,进而形成或改变对企业的态度。第二,要突出信息的显著性以加深公众印象,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显著性,以突出某些事实,便于公众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注意和接收这些信息内容,更好地加深对这些信息的记忆。第三,要突出信息的一致性以引导公众理解,要使所有信息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一致的利益诱导性,使公众能够通过接收信息内容找到某些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需要,并感受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信息传播能够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以此提高企业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的效益。

三、研究目标沟通对象

目标沟通对象即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所针对的特定公众,他们是信息内容的接受者,具体包括观众、听众、读者、活动参与者等。沟通对象是信息传播的终点或目的地,也是产生传播效果的主体。沟通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并非仅仅是简单地接受信息,作为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对沟通对象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论:一是社会分类理论,认为人的年龄、种族、性别、收入、教育、职业、宗教、政治信仰和住地等差别,决定了每个群体选择信息的特征。二是选择性因素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受传者心理上的三种选择因素,即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是个人需求理论,例如消遣、填充时间、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求情报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指南等。由此可以看出,沟通对象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影响是多向性的。

因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重视研究公众接受信息的规律,及时改变和调整自己的传播策略,根据公众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传播方法和传播内容。要想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沟通对象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企业公共关系目标,选择、取舍、组合信息内容;第二,分析沟通对象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恰当的表达方式;第三,关注沟通对象的心理需求,注意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克服沟通中的情感障碍。 四、营造良好的传播背景

传播背景指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社会环境包括企业公共关系传播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宏观社会环境和沟通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职务、地位以及相关的团体背景、社会规范、文化习俗等微观社会环境;具体场合是由企业共公关传播的物质环境和时间环境构成的,它包括传播的具体空间和场景以及传播的具体时机;情景气氛是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具体场合中所显露出来的心理环境,如交往双方的心理状态、情绪和气氛等。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对于信息传播沟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的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社会环境、具体场合和情景气氛对信息传播沟通效果的影响。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符合社会时尚,恪守礼仪规范,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社会环境;一定要选择传播时机,利用物质环境,布置空间场景,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具体场合;一定要协调公众关系,形成和谐气氛,培养积极情绪,营造信息传播沟通的良好心理环境。

五、选用恰当的传播媒介

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可以给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一个重要启示:如何能使信息“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克服种种障碍,增强影响的广度与力度?重要的途径在“善假于物也”,即善于选用恰当的传播媒介。企业在开展公共关系传播时,如何选择传播媒介呢?

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特点。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以及其它公共关系传播媒介特点的基础上,考察各类传播媒介的覆盖域(传播发挥影响的区域范围)、触及率(触及到传播信息的人数比率)、时效性(传播信息的速度和有效性)、重复率(重复接受信息的次数)、连续性(信息连续传播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权威性(媒介的影响力)、效益(传播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项指标和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媒介,使传播获得成效。

其次,要掌握选择传播媒介的基本原则

。一是根据公关目标选择传播媒介。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公共关系目标与信息传播目的,选择有利于实现企业公共关系目标和信息传播目的的媒介。二是根据公众对象选择传播媒介。企业公共关系传播实质上是针对目标公众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公众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等,接近不同的媒介,要想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公众,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使企业传播的信息全部或大部分为目标公众所接收。三是根据传播内容选择传播媒介。将信息内容的特点和各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四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传播媒介。要根据企业具体的经济能力和经济条件选择适用的传播媒介,即在企业公关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量力而行,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再次,要整合信息传播媒介,优化信息传播效果。按照公关目标、公众特点和信息特性等将媒介进行组合,整合传播媒介,设计传播过程,以达到整合传播的效果。

六、精通传播沟通方式

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四种类型。了解和把握这四种传播方式及其与公共关系的联系,将有助于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从理论上认识人类信息传递的不同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传播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的传播方式具有不同的特性和效能,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必须了解各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能,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各种传播方式的最佳效果。为此,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针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其传播活动应当有不同的内容;第二,要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与各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能结合起来考虑,选择最有效的传播沟通方式,确定最恰当的传播内容;第三,要学会综合地运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第四,要注重通过撰写新闻稿、新闻、策划媒介事件等多种方法,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开展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此外,企业公共关系传播人员还应特别关注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为广阔的传播方式,正如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中所言,这“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它是目前对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最迅速、最复杂的一种传播方式,一定要高度关注并善加利用。

综上所述,企业公共关系传播的有效性与信息传播沟通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公共关系传播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研究信息传播沟通技巧,不断完善传播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万国邦,李荣新主编.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