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模式的本质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模式构建;意义影响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此处是指一切以学生为本,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所以,在教学的实践过程里一定要本着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一定要真正开发出学生的潜能,通过不同的专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论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性,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生活以及职业规范,建立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以及技能,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自信心与人格。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中心点是本着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为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里本着以人为本的模式,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育的中心点是以人的本性为发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目标。教育逐步呈现出培养学生主动性以及主体性为特点,主要目标是加快学生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英语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为了建立学生的语言基础,让学生通过英语进行交流,实现社会对当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以及自主认识。学生要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理念、创新理念以及竞争理念。

二、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各地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高职英语教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可是高职英语教学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别较大,很多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非常不好,词汇量贫乏,英语应用能力较低,并且也没有较为适合的教材以及参考书。在这样的状态下,怎样能够让课堂效率实现最大化,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构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积极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这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

1.在教学中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提升课堂绩效

统筹方法属于一种数学方法,可以用来安排工作进程而使用在教学当中。通过此种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处理一般教学过程中质量无法提升、效率持续走低的现象。统筹兼顾指的是总揽全局,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里实现统筹兼顾就可以将各类矛盾协调完整,并能够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的绩效。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里执行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于处理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的问题十分有利

由于高职教学逐步迈向大众化、普及化,使得每年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生源类别以及层次逐渐复杂,高职英语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英语能力高低不平、基础不好、入学英语分数较低、词汇量不够、对英语的学习能力差别较大,更有甚者在进入大学之前根本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听说训练,成为英语的聋子、哑巴,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统筹兼顾的方式,不仅可以顾及到英语能力较高的学生,还可以顾及到英语能力较低的学生。

(2)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于提升英语老师教学能力十分有利

高职英语老师大多数为中专或职高英语老师转变而成的,几乎很少有老师是通过专门的高职教学训练才接手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里就会很容易陷进职高英语教学或者中专英语教学的俗套里。所以,高职英语老师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高职学生的现状接轨。坚持统筹兼顾,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发展的目标,统筹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这样就可以让高职英语老师能够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并且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3)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于补充高职英语教材不足非常有利

高职教育是从近几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还处在试验阶段。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选择适合的教材对于实现教学目标非常有利。而当前所使用的高职英语教材的内容较多,可是实用性却不强,这不仅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十分不利,也无法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并且由于学生本身英语能力高低不平,可是教材内容却相同,这样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变成了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学习的成就感,而成绩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状态。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真实状况,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4)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对于完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十分有利

由于高职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化、不断改革,必定需要教学评价体系也随之转变。可是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评价形式来讲,依旧通过单一的考试形式,并且在英语试卷里明显体现出重笔试、轻口试的现象。这不仅无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无法给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只有老师将当前的英语测试进行改革,创建合理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区别对待,真正实现统筹兼顾。

三、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1.创建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和谐的关系。老师教学的态度一定要和蔼、亲切,让教学的氛围充满亲切感,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人性化氛围里进行学习。其次,通过当前教育技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英语的学习当中,让学习英语的过程变得丰富、有趣,在这种愉快的氛围里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

2.创建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个性化指的是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个性给予尊重。老师要通过博爱、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化表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老师将学生当成真正的教育主题,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当作出发点和终点,所有英语教学活动都是本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进行设计与选择的。并且,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可以和老师一同完成、设计、选择活动,并且要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到英语教学过程当中。

3.规划老师与学生一同探索的教学活动

老师和学生要一同创建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以及创新活动的自由程度,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能够获得百分百的发展。英语老师要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前设计好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设计并非固定的硬性模式,而是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里预留出能够让老师和学生一同探讨的范围,让学生真正变成主体,变成课堂行为的主动者,而老师则可以作为参谋协助学生的课堂行为。如果要使学生变成真正自由和负责的主体,老师就要和学生一同建立各类真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创建协作性的教学模式

协作性的教学模式源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设计,不但具备了学生之间的协作,也具备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不但可以作为学习信息的交流和合作,还可以表达语言、沟通思想、磨合性格,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使用同伴教学以及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四、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影响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创建,并非空谈,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置,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人为本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通过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建立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并且还要顾及到所有学生,特别是成绩处在中游和学习非常有困难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时常处于被遗忘的位置,无法取得老师的关注。新课改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通过自主学习,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给予全新的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老师潜在的特长,在授课和备课的过程当中,不要限制在形式上,要勇于打破界限,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所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个性,还要让学生在自信和具有兴趣的方面获得真正的提升。一个正确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激发出对学习的热情,并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意义十分深远。

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建立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的能力,具备阅读和翻译一般英语资料的能力,而且不断提升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的内容要以应用为目标,在英语教学过程里体现出语言的应用,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复杂,使得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因此,一定要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信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雷玉梅.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6).

基金来源: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2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一般大三时就会开始学内科外科等,那时学校就会安排到医院去见习。去医院见习主要是对在学校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内外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普遍理论课在校学,见习在医院。见习与实习不同,见习就是在医生旁边看,只看不动手,这个时候还得去学校上课。就是一边上课,一边见习。有些学校见习甚至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的实习,就完全待在医院了,也不仅仅是看了,还得动手。

以内科为例,通过临床见习,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增加临床知识、加强医患沟通能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从医素质和临床思维方法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一般采用如下模式:

医院带教老师进行见习带教:带教老师先准备好病例,学生10-15人一组见习,床旁上课不少于2/3的见习时间。

余下1/3的见习时间带教老师安排:结合病例讨论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讲解CT、MRI、B超、ECG、影像相关的图片,并进行考核和小结等。

学生每次见习后要求书写完整病例,由带教的老师批阅后交医院科教科。

二、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我国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普遍安排时间较晚

目前多数高校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进行,学校一般考虑怎么也得把医学基础课上完了,最后在学临床医学的时候才开始见习。有这种考虑也无可非议。但是针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更有意愿在更早的时候进行见习。一般情况下,在大二下学期开展见习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并且对理论学习进行巩固与加强,对临床技能操作进行培养和锻炼。

(二)就业考研等压力可能造成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的学时缩短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多数会选择就业和考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倾向性。无论就业压力还是考研的学习压力,都会对学生的见习时间和效果造成影响。同样,学校也会考虑到这种情况,做出一些针对性的安排。

一般情况高校会根据见习单位科室设置情况及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和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安排从几个课时到二三十个课时的见习学时,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和结果判读,了解常见病的诊断思路和步骤。一般安排每周两次左右,一次两个课时活三个课时。也有学校安排在每天上午或下午进行,其他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后一种显而易见更能让学生从临床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部分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内容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国内医科学校扩招,因而使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内容的设置势必受到影响。学生可供选择的医院参差不起,有些是三级甲等医院,有些是二级医院。有些医院远离学校,都会使学生见习的内容和效果大打折扣。

如在三级甲等医院,由于见习和实习的学生比较多,会造成见习期内学生参与时间的减少。而在某些小医院进行的见习活动,一般情况下也会受到医疗条件及医疗水平的限制,使学生见习效果不佳。

三、如何转变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模式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既能让学生更早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到相关知识,也可以大大提高见习效果。

  (一)提前安排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

目前很多高校开展寒暑假的短期医院见习,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深刻的认识到,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通过寒暑假的临床的实地见闻,实地操作,让学生重现在校那些枯燥又顽固的知识时提出的种种问题。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生命攸关的医护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

开展寒暑假的短期医院见习可以提前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上学期进行。时间虽然可以较短,教学目标也没有学期内的系统和规范,但可以让学生更早接触医院环境,加深和巩固已学理论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诊疗操作技能(如体检),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建立初步的临床诊疗思维。

(二)增加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的学时

增加见习教学学时可以采用目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方法,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天去医院见习半天。从实践上更熟练掌握医学知识和动手能力。

从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推动教学改革,在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阶段,即从二年级开始,适当开展一些在医院的见习教学活动。

(三)加强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见习教学的管理和教学内容的规范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特定工作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樱而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能,因此加大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力度十分重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及生活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校进行教育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然而学校管理者往往以管教者和家长的身份自居,将学生视为管教的对象,对学生采取以管教为主、服从为主的管理模式,故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也就自然被剥夺与淡化了。所以,学校应重视学生本身,重视学生在情绪方面及情感方面的体验,重视学生在道德方面及人格方面的发展,积极推动学生进行综合、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点。总的来说便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相关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的进行自我教育,使其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自己学习及学校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可以科学、合理的处理各个教育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使所有教育活动都围绕推动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进行开展。所以,对学生进行管理则应牢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进行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服务时真真正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此外,基于经营管理方面的理念视角,教师的主要服务对象便是学生,学生具备怎样的素质,对学校进行可持续性发展会造成直接影响。

二、建立扁平形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建立扁平形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指的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具有扁平化特征和网络模式的组织结构,旨在可以快速交流信息和共享信息,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以管理组织的层次。将组织层次进行减少也使得学生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及相关路程得以减少,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满足学生需求及解决学生问题,不仅提升了办事效率,也更符合学生目前的实际及现实需求。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途径得到大大缩短以及实现信息共享不仅使服务意识及理念得到转变,也使得由于信息进行多层次、直线型传播导致的信息损耗以及信息失真得到很大的改善,为有针对性、及时的进行服务提供了保障。现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使用的是科层制模式的直线型的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上比较冗长、比较繁琐。所以,对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中目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建立扁平模式的管理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

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是将尊重学生作为管理的基础,将推动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主要体现为:其一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其纪律是以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由为基础的;其二纪律即为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其三纪律标准并非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教条”而仅仅是其成长过程的参照标准。在对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制定时应以学生作为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构建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符合其特征的管理制度,为学生得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其核心在于管理制度和管理纪律,重点体现在制度上,其制度具有的苛刻性特征、惩罚性特征、管束性特征、统一性特征、压制性特征等都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不但使学生在人性方面及创造性方面受到压制,也使得学生管理成效甚微,严重阻碍了学校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及人才的而培养,引发出许多教育问题。所以,建立具有科学性、发展性的学生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四、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即在进行学生管理时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享有相同的权利,相互之间彼此包容、尊重、支持、关心、帮助,享有平等进行参与的权利,实行民主管理。其核心观念在于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物”,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并不是弱化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只是强调在学生管理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并不是忽略教师在管理中的作用,而是将其进行重建。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的特点,可从以下层面实施工作:

(1)学校辅导员。作为辅导员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班会形式、座谈会形式、单独谈话形式、利用网络聊天工具等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专业教师。可效仿普通高校的方式,构建专业教师成立的导师制,组建一支高素质、有经验的导师队伍,并以专业教师作为该队伍的主体,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跟踪教育,为其授业解惑。

(3)学校中层干部及高层干部。学校中高层干部通过给学生代表开展座谈会、到班级进行走访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各方面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做工作。除此以外,高等职业学校还应大力建设本校的校园环境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向学校引入产业文化,使其走入校园、走入课堂。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还十分漫长而艰巨,要想从低起点出发快速完成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士,就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础理念实行“严格管理”,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对象是什么人,怎么有效去培养人”进行思考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使学生可以全面协调的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丹,顾铭清.职业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2]熊宗荣.以人为本理论在民办高职学院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3]许红星.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学生工作新路径探析――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15).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人为本 开放式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说,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陈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主动性差,缺乏学习热情。为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实践,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具高职特色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

一、教学目的的开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第一线”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两课”教学改革应参照的路向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定向在“第一线”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上。在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线人才的重要特征。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将理想信仰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改变了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空洞”“抽象”的看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使其思想道德素质在快乐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助益。然而,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层次及对象特点,同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使其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我们在教学中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和突出教学主题的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此外,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对部分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网络课程特色资源库开设了《法律时评》《道德观察》《人生感悟》《名家畅谈》等栏目,在推荐阅读栏目里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素材如《古风悠悠》《圣贤教诲》《论语精解》《三字经》《弟子规》等。此外,还有近100多个小时的视频、音频资源供学生学习。大量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切实解决了他们关注的很多热点、疑点问题,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开放

作为长期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主讲教师,在多年来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赋予教学内容时代感的同时,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两课”教学及精品课程研究开发过程中,全体教学人员本着“以人为本”、“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研究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媒体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课程整合中所发生的变化。结合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情境的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答疑式、阅读指导、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教材中存在的疑问首先尝试自己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及同学间的相互探讨加以解决;对较难理解的理论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课后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利用课程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资料,完成任务提交作业,学生互评,教师考评;对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专题讲座、案例讨论、课堂辩论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强化了“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理念,彻底告别了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我讲你听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向灌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灵活运用。实践证明,把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成分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教学手段运用的实效性,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网络教学大大优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手工式教学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原本单调、冗长的课堂讲授,通过图文并茂,音像兼备的方式,变得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使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信息量更大,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我校教师精心制作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学和拓展知识的学习环境,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四、实践教学方式的开放

从性质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实践课的教学,我校是较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实践教学主要以基地教育、社会调查、法律咨询与服务、专家访谈、青年志愿者活动、青年文明工程、军训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达到品德修养和增长才干的统一,强化社会责任感。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利用已经建设的教学实践联系点、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自有资源,让学生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走到各行各业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魅力。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而且教师也受益不浅。每年3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列出社会实践的题目,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的题目,设计自己的社会调查策划书,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自2006年开始,社会实践有课时、经费、学分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学校拨专款保证社会实践实施,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落实到位。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加深对所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考试是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我们认为,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措施,科学合理的考评应实施多元化多维度考试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机制。我院“两课”考试着重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考核他们的日常实践表现;既注重终端考核,又重视过程考核;既保持考试的规范性,又注重考试的灵活性。为此,我们“两课”教学成绩考核制定了严格综合评定标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评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为此,我们改变了“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传统考评方式,于 2009秋季学期开始试行“平时成绩 40%+期末考试 40%+课外实践成绩×20%”。主要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占结业成绩的40%,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日常考察。占结业成绩的 10%,即满分值 10分。日常考察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校内校外日常行为的考察。考察依据以班主任和学工处提供的数据为准。 (2)课堂表现。占结业成绩的 20%,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发言等方面。 (3)课程作业。作业成绩占结业成绩的 10%。作业次数按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阅读资料形成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批改、评分,并向学生公布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期末考查。这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终结性和综合性测评。期末考试采取开卷笔试,卷面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占结业成绩的40%。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相结合,融合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取学校通行的办法进行改卷、统分。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创新

人类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组织,管理则是组织的最基本手段,为了实现某种目标,人们需要有序的组织起来,这就需要管理。学生德育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下其地位逐渐的变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学生德育管理虽不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和全局,但是对于中心和全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然对于人的管理有别于其它事物的管理,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有别于其它领域对人的管理。首先,学生是有情感、有智慧、有意识的生命体,是作为人存在的,其次学生在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学生包含了大量复杂的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必须结合实际,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粗暴地强制而是要合理的引导。要根据学生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管理协调的知识,促使管理者和学生之间可以实现良好地沟通。实现以理服人,以德教人,以情感人,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可以做好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要着眼于学生的根本利益,将学生作为管理的核心,转变观念,加强服务意识,对于学生要学会尊重和接纳,以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们,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努力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优秀管理人才。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首先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将来的工作单位为本。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需要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的功效。只有真正对学生实现尊重和理解,真正的关系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才可以实现以人为本。同时以人为本也要关注用人单位的要求,辅导员是学校聘用的管理者,首先需要维护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服务、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者不仅要照顾学生的利益,还要维护学校的利益。

2实施“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在管理中必须确认其核心就是人,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职院校开展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可以促使人更好地调动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协调,有助于促使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不但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更新办学理念,改善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途径,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人才的保障。

3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模式

3.1 重新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本质

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不管是制定工作计划还是安排工作任务,或是选择管理的形式和内容都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离不开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我们知道,每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具体的需求。当然个体的不同需求并不是孤立于整体而存在的,他和整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的整体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对于自己在学校的位置,对于恋爱和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产生的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如果不重视对这些要素的认知和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就会失去活力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学生的个体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重新认识个人需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这样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才可以明确目标,逐步改善进而实现高效管理的期望。

3.2高职院校的管理方略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管理

要将这一模式贯彻下去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努力创作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文化环境是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对于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学生也对其产生影响的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文化环境应该尽量的宽松,使学生可以自由的成长并且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其次,对于现存的学生德育管理结构进行改革,创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作为自我管理的主体,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责任感。成立专门的机构为学生自我管理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并且保证学生自我管理形成制度化和常规化。

3.3实现学生德育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

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教师的作用,关注其对于学生的潜在影响。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讲道德的理念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其融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最好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不知不觉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使其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特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从她们的体验出发去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和判断,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同时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和自身的管理能力,促使他们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创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校园,怎样树立和巩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善和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如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探索和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的新局面,所有这一切需要广大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管理者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向阳. 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识[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医学模式的本质范文6

早在二千余年前,《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确立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本章通过对人类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医学整体模式以其丰富的内涵而独具前瞻性,其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至今仍具先进性,是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型中追求的目标。重新审视中医医学模式的科学价值与特色,对探索如何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模式 中医整体模式

模式作为一种学术术语,在不同学科领域有其不同的内涵,它既可是思想体系,又可是思维方法,具体在医学领域里称之为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势和目标[1]。中医无医学模式一词,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即明确提出“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同于医学模式[2]。

1 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3~5]

医学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世间的一切是由超自然的神灵主宰,疾病乃是神灵的惩罚或者是妖魔鬼怪附身,故把患病称为“得”病,对待疾病则依赖巫术驱凶祛邪,而死亡是“归天”,是灵魂与躯体分离,被神灵召唤去了。这种把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生与死都归之于无所不在的神灵,就是人类早期的健康与疾病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本质认识的不断提高,开始认识到世界并非神灵创造,人类疾病也非神灵所为,逐渐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人类开始以自然哲学理论解释健康与疾病。如中医学以《内经》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以“整体观念、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思想为特色,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脏腑经络理论”“七情致病”等为核心的中医整体医学观,将健康和疾病与外界环境以及心理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中医医学模式”属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范畴。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社会变革。瓦特发明了蒸气机,使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掀起了产业革命的浪潮。顿时,机器似乎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那时起主导和进步作用的哲学思想也与机器分不开,这便是机械唯物主义。在“机械文化”的影响下,盛行着以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生命活动的观点,如把人体看成是由许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心脏是水泵,血管是水管,四肢活动是杠杆,饮食是给机器补充燃料,大脑是这架“机器”的操纵盘,等等。法国医生拉马特利编著《人是机器》一书,认为人是一架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疾病是因机器某部分失灵,需要修补完善。这种以机械论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与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状况,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倾向,这就是机械论医学模式。从18世纪下叶到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创立了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动摇了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工业化、都市化导致的传染病问题日益突出,推动了细菌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而且通过培养基认识了一些使人致病的细菌;与此同时,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免疫学等都在蓬勃发展。生物学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开始运用生物医学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抛开人的社会属性,而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体,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3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病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时,人们还惊讶地发现,曾经为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些疾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这类疾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学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这个问题,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说得很清楚了,而现代医学直到今天才刚刚认识到。)于是,20世纪70年代,WTO提出了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这就是现代整体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从医学模式变化发展的趋势上看,它在迂回曲折中朝着科学、理性和综合方向发展。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是向科学方向发展。从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则是向整体医学模式方向发展。

2 中医医学模式的特色

《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时也确立了中医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医学模式构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反映了中医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其特色地体现在: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中医学对健康的认识,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天)3者处于和谐状态,谓之“天人合一”。同时更强调人体本身(形)与神志功能(神)要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谓之“形神合一”。如此,人就是健康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②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健康的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医称之为“正气”,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正邪这对矛盾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控,正能胜邪,则维持着健康状态,即《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打乱了天人、形神的和谐状态,人体就会患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中医学认为,生命运动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相互运动变化的过程,健康意味着人体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谓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处于失衡状态,即阴阳失调,人体就会患病。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上,自古秉承“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祖训,道理就在于此。③治病求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机制即“阴阳失调”而治疗。在此前提下,治和防如何处理呢?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贬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贫富贵贱,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卒始,八正九候。”如此则“诊必副矣。”

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人们发现,中医医学模式在内容上较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丰富和全面,包含了作为完整的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各个基本方面,对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中西医学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指导意义。

首先,从研究对象[6]上讲,虽然都把具有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把人作为医学模式的核心。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侧重于生物物质形态(空间结构)及由此形态负载的功能研究;中医学自古以来就秉承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它所治疗的对象是打乱了天人、形神的和谐状态的“阴阳失调”的人,防治疾病一贯重视人的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而且,中医学理解的“生命”,比“生物”更深刻,中医研讨人的生命活动机制,侧重于功能过程,涉及健康、疾病的深层本质。它是一个以病人为中心取代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是以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代替以单纯防治疾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是一种从人们生前到死后持续性照顾,而非断续性的只在患病期间治疗的医学模式。

其次,从医学模式的基本特征[7]上讲,两种模式都强调人的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一直把人置于天地之间,放于社会之内,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中的一员。《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形神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以分析其机能状态,并结合其所在的环境变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个性化治疗,这也是中医学精髓所在。

再次,从考察视角上看,中医学从综合角度考察疾病,重视人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贯穿认识和治疗疾病全过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维结构中考察。对“环境”的认识[7],中医医学模式认为环境包括自然、社会两大环境及其统一,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只标明社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显然,“环境”比“社会”更全面。

3 小结

本文通过对人类医学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探讨、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医学整体模式以其丰富和全面的内涵而独具前瞻性,其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至今仍具先进性,是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型中追求的目标。重新审视中医医学模式的科学价值与特色,对探索如何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冀中,高德馨,张洪涛,等.医学模式[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0:3.

[2]薛崇成,杨秋莉.中医的医学模式与中医学心理学[J].亚太传统医药, 2006,1:32.

[3]张桂芝,董兆举.医学模式演进与哲学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07.

[4]户明和.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医药发展前景[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3):41.

[5]孙之镐.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看中医学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