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发展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发展理念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1

摘 要:伴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十三五”规划期间发展目标的制定与提出,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环境下新时期的困难与问

>> 五大发展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创新 五大发展理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领的新维度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将五大发展理念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锻炼法 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大学生 生涯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研究生信仰教育 基于EIP-CDIO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研究 十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国家治理目标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创新 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30.

[3]熊晓琳,王 丹.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4]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6(1).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2

政府部门在老年产业发展中的缺位与错位

随着老年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政府应不断减小直接投资,转而主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扶持老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老年产业具有特殊的福利性和微利性,要求政府对从事老年产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投资,促进产业繁荣。目前政府在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缺位与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对老年产业缺乏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与引导。我国的老年产业仍处于欠发达发展时期,政策支持严重不足。尽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认同老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到目前为止,针对促进老年事业产业化发展,仍缺乏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对老年产业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但在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生产、流通、经营和消费等具体环节,尚没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养老产业的民营资本,在融资服务、财政支持、土地使用和医保等方面先天不足,享受不到公办机构的优惠政策,成本较高,无法平等参与竞争。老年产业资金与政策双重缺位,造成老年市场产品和服务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老年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协调配合。目前开办的老年产业项目涉及工商、税务、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和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管理既存在交叉,又存在真空,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合作,造成老年产业相关项目部门分管、目标分割和资金分流。

社会保障制度欠缺影响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滞后。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很低,使老年人不敢消费。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拖欠养老金的情况,医疗费用报销难、程序复杂,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制约了老年产业的发展。

产业标准缺失影响老年产业快速有序发展。老年产业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运作模式,特别是随着民营资本投入老年产业,由于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健全行业标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规范行业行为,完善行业监督,很多老年用品质量不达标,服务问题多。正如我国老年产业研究专家台普恩指出的,无权威行业标准,无专业行为分类,无知名品牌,无规模化生产基地,无成型商业渠道,无专业交易市场是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现状,这种情况已经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我国老年产业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政策

老年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急需得到政策的扶持和支持。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加强对老年产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老年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遵循“政府扶持、需求导向、公平优先”的原则,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层次的产业模式。

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老年产业的政策,及时产业动态,加强信息沟通和中介服务,吸引资金,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把老年产业所需资金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项目,优化公共财政投向。二是制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出台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所需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和信贷优先等措施。如财税政策包括专项资金的拨款、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信贷政策包括在贷款规模、期限和利率方面的优惠等。价格政策包括价格保护和价格限制等。对于与老年福利和老年救助有关的老年产业,政府应制定一些特殊的支持政策,鼓励全社会的参与,吸引广大社会资金(包括外资)的投入。

政府应针对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政策。根据老年产业的市场属性,可将老年产业细分为老年产业非竞争性行业和老年产业竞争性行业。非竞争性行业,如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公益服务设施和特困老年救助等,不以赢利为目的,偏重于社会利益。对此,政府应主要负责提供供给。以赢利性为主的竞争性行业,则应由市场提供供给,政府仅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并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政府应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一是对社会兴办的为老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凡符合税务机关文件规定的,应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对新注册的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或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应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下岗职工兴办的上述企业或机构,可以在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涉入老年产业方向的民间资本企业应同样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开办老年产业、生产老年产品的企业,安排中老年(45岁~55岁人员)参与工作的,应延长减免税年限。三是对为老服务机构,在老人自愿的情况下,经过公证,接受住院老人遗产的,应免征相关税收等。

积极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购买力水平。政府应高度重视老年产业发展与养老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只有完善了养老保障制度,才能消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进而活跃老年人消费市场。在这方面,应加快建立规范、统一和完善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规范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老年产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老年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建议国家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差异,尽快研究并出台养老产业的准入标准、养老社区的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政府应尽快制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规范。二是国家及各地区应建立统一的非赢利老年产业鉴定、评估和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比如养老院、服务人员等级标准;高龄老人护理等级、护理师等级标准等。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资格认证和管理。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3

不动产登记审查分为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两种。形式审查指登记机关仅对登记申请材料的规范性、完备性进行审查。实质审查指登记机关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要件审查外,还应当对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其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机关是否有权对不动产变动的原因即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债权合同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我国《物权法》第12条只是对登记机关的审查范围及职权进行了规定,并没有明确审查模式。通说认为,《物权法》确立了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不动产登记审查原则。

我国的物权变动采取的是债权形式主义。此模式下,不动产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并且登记具有公信力。债权合意与物权变动的合意成为一体,体现在债权合同中,登记是债权合同的履行行为,是物权变动发生效力的外在形式要件。债权合同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其瑕疵直接影响到物权变动的效力,进而影响到不动产登记的正误。同时,由于登记具有公信力,如果登记有错误,必然会损害不动产真正权利人的利益。因此,只有确保债权合同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物权登记的正确性,这就决定了在不动产物权登记之前,必须对债权合同进行严格的效力审查。这种要求在意思主义或者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并不是非常迫切。在意思主义模式下,由于不动产登记并非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仅是对抗要件,登记没有公信力,登记制度并没有像形式主义模式下被赋予了公示权利和保障交易安全的功能。在物权形式主义下,由于独立的物权合意的存在,不动产登记是物权合意的结果,其效力不受债权合同的影响,因此,当债权行为被撤销时,只要物权合意没有瑕疵,物权变动就是有效的,不动产物权登记仍然保持其正确性。

我国不动产登记具有公信力,依法完成登记即产生绝对效力,即使登记的权利与真实情况不符,法律仍然承认因信赖该登记而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所进行的不动产交易具有与真实物权存在时相同的法律效果。登记的公信力要求在登记过程中,应当对申请登记的事项进行实质审查,即登记机关要对导致不动产权利变动的法律关系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审查。因此,我国的物权变动采取债权形式主义与不动产登记公信力要求对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进行实质审查,而我国不动产登记目前是形式审查,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不动产登记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

二、大陆法系国家不动产登记中法定公证的运用

大陆法系国家在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方面实现了由实质审查主义向形式审查主义的演变。例如,德国最初采纳实质审查主义,该制度产生了较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是增加交易成本,延长交易时间,登记官追查细节,过多干预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之后的普鲁士《所有权取得法》确立物权无因性,使得物权变动的效力和引起变动的债权行为的效力分离,促成了形式审查制度的形成。目前德国虽采物权登记的权利要件主义模式,但登记机关只是形式审查,只有在社会公共利益可能受到侵害时才进行实质审查。法国实行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登记机关自然没有实质审查的必要,因为即使登记机关错误登记,也不能改变物权因债权合同生效而发生变动的法律效力。

在减少公权力对于私人自治的干预与确保物权登记真实性两者之间进行平衡的结果,就是公证制度的引入,由公证机关通过对引起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债权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确认,完成对物权登记前的实质性审查。公证机构的实质审查与不动产物权登记形式审查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实行的不动产登记法定公证制度。该制度下,公证是进行不动产物权登记前必须履行的前置程序,公证机构首先对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进行实质性审查,而登记机关只对提交登记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登记前的强制公证在多国立法中都有体现。例如,《德国民法典》第3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转让或者受让土地所有权的合同,需经公证人公证。”《法国民法典》第1601(2)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依公证文书确认不动产完工而当然发生。所有权转移之效力追溯买卖成立之日。”《瑞士民法典》第680条(2)规定:“法定所有权的限制,因法律行为而废除或变更,非经公证并在不动产登记簿登记不生效力。”《意大利民法典》第2657条规定:“如果未按照判决、公证书或有签字认证或司法认证的私文书进行登记,则登记不得进行。”

三、我国物权登记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法定公证可以减少公权力对私法自治的干预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关均为国家行政机关,如果赋予不动产登记机关以实质审查权,将出现动辄否定债权合同效力而不予登记的情况,造成公权力对申请人私权利的干预和侵害。另外,从相关法律的规定来看,登记机构原则上只能承担形式审查职责,因为登记机构如果有权进行实质审查,结合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生效效力,实际上使得登记机关有物权确认权。然而,依据《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确认权应当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显然登记机构并未被赋予确认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权力。相对于登记机关的行政属性,公证机构是自主开展业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服务性中介组织,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中立性、中介性特征,公证机构的社会化使得其摆脱了行政机关的身份束缚,与办理公证的当事人更多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民事关系。因此,由公证机构作为行使实质审查权的部门,有利于减少公权力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干预。

(二)公证机构进行实质审查具有登记机关所不具备的适格性

由于实质审查涉及到对物权变动原因关系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的价值判断,需要审查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登记审查人员应当是适格的法律专业人士,这是各国普遍的经验。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关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而非司法部门,法律对于其工作人员并没有要求必须是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职业者。然而,现代社会涉及不动产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日益复杂,即使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完全明了,更何况是非法律人。因此,要求这些作为非法律职业者的登记审查人员承担审查法律关系的重任,显然超过了他们的实际能力。相比之下,我国的公证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再加上一定的实践经历才能取得执业资格,属于专业的法律职业者,由他们来从事具有预防纠纷性质的实质审查更为适合,其结果也更能够取得当事人的认可。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4

所谓教育,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使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定的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它们。因而,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对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广大人们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大力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支柱。发展政治文明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明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民主、平等、自由为特征的政治文明不仅对传统的政治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等级观念,转而树立新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民主、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实现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是支撑政治文明的无形基石。环视当前各种不文明的政治制度、意识、行为,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政治理念的扭曲。

那么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改造人们落后愚昧的政治理念,培育起人们文明的政治理念。只有依靠政治文明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唯一科学的进步的政治模式;才能使政治文明的理念由进步者的“进步”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政治文明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政治文明理念的人,构建起政治文明的社会。

(2)政治文明的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政治文明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政治文明的必要性,人们也普遍认可。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即使是具有政治文明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政治实践时,也常做出不文明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政治文明的“顽敌”。

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译:《我们文明吗?》)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

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使人类的政治理念、政治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政治文明理念与政治文明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政治文明合力,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政治文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治文明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主体,是政治文明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自身的文明,政治文明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依赖于教育。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政治文明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政治文明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

二、结语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5

2011年1月,主席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进行了密集播放,这一官方的公关行为将本已热议的中国形象问题进一步置于了舆论的中心。针对由政府开展的国家形象宣传,研究者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应该加大媒体的力量,增强能见度;也有人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是导致外界对中国误读的重要原因;还有人认为单靠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形象宣传难以奏效,而应该将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扩展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庶几有人考虑这些形象宣传片所传递的价值和理念与国家理念及其代表的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基于此,本文以政治学和传播学结合的视野,从国家理念这一核心关键词出发,探究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以便为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宣传提供理论支撑和有益借鉴。

国家理念的基本内涵

“国家理念”是指一个国家所秉持的观念或者学说,在现实当中它突出地表现为执政者的政治理念。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国家理念是发展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所谓发展性是指国家理念有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永恒不变的、静态的,而是运动着的,因为面对绝对运动的国家建设实践,国家理念需要不断地调整自身以符合不断变换的国家建设实践,甚至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吸收先进观念使之成为国家理念的一部分;所谓历史性是指国家理念也有自身的延续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的国家理念会在发展中被继承下来。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国家理念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所谓国家理念的普遍性是指“在同一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反应同类生产方式的最基本、核心的政治理念原则是同一的,这类政治理念反映和揭示的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的所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中最本质的、最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理论。”①所谓国家理念的特殊性是指由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所具有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所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的因素的差异,导致他们的国家理念会千差万别,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来。

显而易见,国家理念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它似乎是空洞的,也似乎是抽象的,但是当它落到某个国家的实际的时候一定是现实的,有丰富内涵的。一个现代的国家理念既应该包含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等理念,又要做到延续历史与尊重现实的结合。在政治上,既尊重曾经的国家建设实践,又能够吸收整个人类建设国家的有益经验;在文化上,既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上,兼顾国家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兼顾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作为“公”的政治国家与作为“私”的市民社会之间做到合理的界分,在国家的支持下使人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时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来调节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

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首先集中在传播学层面,主要关注国家形象的媒介塑造和传播问题,这一层面的重点主要是放在媒介策略方面,强调媒介的作用。对我国国家形象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的解释,也基本围绕媒介或者传播渠道打转,诸如强调“中国传媒力量与中国国力的不相吻合”、对外传播力不足、境外媒体的误读和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传播结构的不均衡等因素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如果研究者将精力过分集中在媒介身上,则会陷入媒介中心主义的危险。其次集中在管理学层面,认为国家形象是“政府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研究把国家形象的研究“降低”到管理学的技术层面,有失于理论研究的一般性高度并缺乏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对国家形象的研究首先以对“国家”的理解即国家理念为前提,即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塑造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作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之一――国家(政府),持有什么样的国家理念,在怎样的国家理念下进行国家建设将会对一国的国家形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其一,国家理念的具体内涵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内容。持有的国家理念不同,在这种国家理念下所进行的国家建设的实践也就会不同,相应地反映到传播的具体内容上也就会不同。之所以这样讲是基于由国家形象定义得出的自然推论。所谓“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②也有论者将之称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③当然其他的研究者还有另外不同的定义,但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实质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一言以蔽之,国家形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国家理念之下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具体活动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客观的。这种客观存在是形成其形象的客观的物质基础,这种客观的物质基础不同,在传递它时所形成的素材也就不同,理所当然地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印象也就会有差异。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排斥由于媒介因素、人们的心理因素等中介变量影响所造成的国家形象差异和变化。

其二,国家理念的具体内涵不同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秉持的是专制的国家理念,一味强调国家的统治性和镇压职能,强调国家作为一个者的权力的绝对性,形成国家对社会的全面统治,国家的权力和力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它的国家形象塑造主体就是一元的,也是确定的,只能是国家(政府)。因为在这样的国家理念下,不会产生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也不可能产生多元意识。在全球化剧烈发展的当今时代,在传播格局由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下,只用单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去讲述国家的全貌,只能是僵硬的,不讨人喜欢的。因为这样的国家理念和政治理念跟大多数国际受众所普遍接受的国家理念和政治理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西方受众来说,尤其如此。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秉持的是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国家理念,强调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合理分野,并能够做到政治国家所代表的“公”与市民社会所代表的“私”之间的合理界分,两者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国家的权威性并没有丧失,而社会的活力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藏之于社会的各种利益主体就会形成国家形象传播的另一股有利的力量。大量的社会组织包括媒体组织、宗教组织和各种企业,甚至个人都会成为这个现代国家的符号,为国家形象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一来,国家形象传播的渠道就得以拓展,改变了过去由国家唱独角戏的局面。市民社会中的利益主体代表的是社会的利益,他们与政治国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较少带有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当然所传递的形象在国际受众眼中更为真实,更为丰富多彩。

其三,国家理念具体内涵不同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具体策略的选择的差异性。“”期间,我国秉持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革命的话语在整个国家和社会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我国的对外宣传方面,强调把“发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为宣传目的。④在对外的传播策略上,就表现为用“左”的思想武装对外宣传领域,在具体的做法上强调“输出革命”,解放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劳苦大众,强调新闻传播的“内外无别”,将国内这套革命的理念和话语不加区别地照搬到国外。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革命理念转变为发展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对外宣传的策略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转变为“全方位重塑国家形象”。⑤在具体的宣传策略上强调“内外有别”,并且在“内外有别”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延伸,提出了“外外有别”的原则。尽管从今天的实际发展来看,“内外有别”的原则已经受到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网络社会崛起等各种因素的挑战,但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来看,这一策略和原则是当时国家理念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当时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的。

上述关于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指导地位的论述并不说明国家形象传播就是完全被动的,完全受国家理念支配的。相反,国家形象传播对国家理念具有反向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家形象传播对国家理念的矫正作用上。

倘若将国家形象传播当做一个传播过程来看待,信息经过采集、过滤、加工、传播之后所产生的效果反过来会作用于国家理念。倘若对国家形象进行传播的一系列举措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除去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受众的接受心理、外在的传播格局等因素之外,国家理念是否出现了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举例来说,在关于我国的国家形象的现状描述上,不管是定量的研究还是定性的研究,基本都得出大体一致的结论:我国的国家形象欠佳。现在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拆迁伤人的报道、层出不穷的各种“门”事件、跨省追捕记者的新闻等等都是这一结论的突出表现。这些事件综合在一起就是我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而这种媒介呈现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为记者的“扒粪”,或者是一群“刁民无赖”的无理取闹。统治阶层,同时也作为一个能动的反思主体,应该从国家、政府的角度考虑,是不是在国家公共权力与社会中各种团体甚至个人的私人权利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是不是国家在“公”与“私”这对概念之间的张力关系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与此类似,媒介上各种分配不公的报道和社会底层与上层之间日益加大的收入鸿沟,应该使我们反思是不是在“公平”与“正义”这一国家理念的维度上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此类的反思,会最终对国家理念的进一步完善起到辅助作用。进而言之,倘若这些做法与现代、先进、开放、进步的国家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统治阶层就应该有更弦易辙的勇气和魄力,将符合现代国家规范与理念的内容纳入进来,进而在相应的制度设计当中将之体现出来。

国家理念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国家理念不仅决定着国家形象及其传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在更大的程度上它还是区别不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在当今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表现的尤为突出。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⑥同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弗朗西士・列伯则将政府干预社会的制度、政府干预社会的目的、政府干预社会的方式视为政治文明的三个方面。当代美国政治学家温特森・奥斯特罗姆在《政治文明:东方与西方》中认为,专制体制和官僚政治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人类文明的持久的创造力与自治组织有关,而其基础则是公正、正义、互利和互信原则。”⑦更多的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家则将自由、民主、人权等基本原则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普世价值,进一步将之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正如佩里・安德森所言:“‘文明及其内涵’这个题目涉及一系列概念,主要是‘文明’还包括‘文化’‘市民社会’‘国家’‘地区’‘人民’,他们都处于当今国际学术对话的前沿。这些术语的含义变动不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之下其意识形态的内涵迥异。”⑧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治文明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跟他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及其所处的时代、所服务的对象有紧密的关系。但无论如何,上述政治学家的论述基本都将政治文明与国家及其理念结合起来论述,使得国家理念成为区分不同政治文明的标志。归根结底,政治文明指向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既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进步的政治成果,又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急速发展的时代,这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助推使整个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个狭小的世界中,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争斗依然激烈。亨廷顿断言,未来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文明的冲突。他认为,文明冲突的核心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现代世界是一个狭小而又充满矛盾的体系,不同民族国家和政治共同体相互竞争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政治价值之间必然会发生碰撞和较量,这又会突出地表现在国家理念上。因此,不同民族国家区别的标志不可避免地会表现为上述政治学家所言的国家理念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何种国家理念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只有占据了国家理念所代表价值的制高点,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政治较量中获胜。

明白了这一点,对目前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正在下大力气进行的国家形象宣传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形象是动态发展的,它跟一个国家所代表的政治文明紧密相关,虽不能说一国所代表的政治文明是其国家形象的全部,但至少是最核心的部分。基于此,在国家形象宣传片中怎样以柔性的手段表现出自身所代表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我国目前所拥有的政治文明也必须得到清楚的说明,这是不容回避的,也是回避不了的。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国家理念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它的具体内涵有很多维度可供考察,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自由与秩序、民主与管制、公平与正义等都是考察国家理念的维度,这些具体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和考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①王岩主编:《中外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②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杨伟芬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④张永德:《建国以来我国对外宣传的反思》,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5月1日答辩通过,第11页。

⑤张昆:《国家形象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2页。

政治发展理念范文6

关键词:人本理念;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引言

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了的一项行之有效地方案。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同时人员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石化企业而言,既要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优良传统,更要对工作模式和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以突出人本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教育员工和服务员工相结合,才能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人本理念下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能够有所借鉴。

二、当前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下而言,包括石化企业在内的我国许多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地动力机制

当前许多石化企业并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一些企业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下力去搞不仅费时费力,甚至还可能耽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这种错误认识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并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效用的发挥。

2.工作模式落后

新时期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这就造成以往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今天已经变地不再适用,必须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但现实却是我国依然有很多企业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工作模式,在具体工作中重对员工的说教而轻服务于员工的意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给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说到底是广大员工,而员工都是有其独立的主观思想的,只有重视员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才能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得到真正有效地发挥。但现实却是我国很多石化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工作对象必须无条件迎合工作者的工作计划,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这种理念不能说是错的,但它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可能引发工作对象的消极抵抗。新时期下,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人本理念下的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石化企业领导层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及时更新观念,从具体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从员工的思想状况出发,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加以创新,如图1所示。

1.强调人本理念

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具体到每一名员工的个人情况也存在差异。对于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本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计划。思想政治工作计划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考虑到当前员工在主观思想上正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减少其抵触心理。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计划也要改变过去单一依靠说教的工作方式,要树立服务于员工个人发展的观念,通过循循善诱和主动帮助、引导等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最终实现员工和石化企业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

2.注重人文关怀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改变以往企业仅将员工作为劳动力使用的错误观念,要通过人文关怀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仅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奉献,还要在提高员工福利以及待遇方面多做文章。只有在明确员工的思想脉搏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员工的一些个人难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关怀,才能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也才能谈得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加强文化建设

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对外则可以成为宣传企业形象的名片。具体到石化企业而言,在建立企业文化时必须把员工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总体发展联系起来,把教育人与引导人、尊重人、理解人以及关心人充分结合起来,努力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保障所有员工的文化权益,让石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效转化为推动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握时代特点

对于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必须从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只有充分把握当前时展的特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才能确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成效。如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企业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微信公开号,通过用微信推送相关消息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石化企业只有将人本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文莉.人本理念下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4(,13):331.

[2]王玉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人本观念”的运用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13):141.

[3]李春.新时期人本理念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