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缺点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概念 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有害生物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林业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林业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林业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林业有害生物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浪费。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病害是指林业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林业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林业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林业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林业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林业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林业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林业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林业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林业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林业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有害生物产生抗性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2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3

    论文摘要 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4

    社会化防治的主要成效

    1取得较好控灾减灾效果

    各地在社会化防治实践中,通过专业化管理、绩效承包防治明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效。青海省西宁市园林植保科技服务公司20世纪90年代承包防治西宁市光肩星天牛任务后,采用打孔注药、砸卵、打侧枝以及在天牛成虫羽化期喷药等措施,使防治区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由50%降至6%左右[2]。厦门市由专业防治公司承包除治松材线虫,经6a连续防治后松树病死株率明显下降。山东省实行以终期防治效果为主的考核付酬办法开展的社会化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实现了控灾减灾目标。

    2形成了一套初步可行的运行机制

    社会化防治组织进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保障社会化防治健康发展,在各地积极实践和探索基础上,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出台了一些相应规则,提出了社会化防治招投标、监理、验收等工作程序,制订了20余件防治招投标工作流程文件样本。广东、山东、福建等地探索了承包防治收费项目和标准,包括农药费、人工费、设备及折旧费、技术服务费等,促使社会化防治有序进行。

    3推动了社会化防治组织资质的建立

    社会化防治组织资质建立和认定管理具有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的特点,也是当前社会化防治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进展有: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印发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防治专业队)资质,界定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防治专业队)的资质等级、条件;广东省2011年出台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3年出台了森林病虫害治理工程公司(工程队)资质地方标准。这项工作将随着社会化防治的进程不断推进。

    4有利于普及无公害防治理念

    社会化服务是向林农传授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用药处方,达到合理、安全用药的目的,克服了盲目用药、浪费农药、污染环境的缺点,有效减少农药的“跑、冒、滴、漏”现象,保证了生态环境安全和人身安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3]。

    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政策上待突破,资质认证和经费投入缺规章

    提供公平、有序的社会化防治环境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化防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家层面尚无社会化防治组织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的相关法规。近些年,在诸如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中,已实行项目化管理和招投标制,有力拉动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市场化进程。实践表明,为实现社会化防治管理、实施和监督分离,尽快出台防治资质统一认定规范已显得尤为紧迫,此外还需尽快建立和完善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防效保障、药害鉴定等标准。随着社会化防治市场的不断完善,应将人员培训纳入全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社会化防治财政经费扶持政策方面,在科学分析和测算社会化防治成本基础上,从维护服务和被服务双方利益的角度出发,应出台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收费指导意见,达到谁防治、谁担责、谁受益。国家应对社会化防治组织通过经费补贴的方式,引导和促进社会化防治的大发展。将防治设备购置、器械研制、油料供应、机手保险等纳入补贴范围,减免专业作业车辆道路通行费[4]。另外,随着社会化防治市场的发展,也为外资和工商资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还应进行相关政策的预研。

    2机制上需转换,加快防治工作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换的步伐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按林木权属划分,全国森林面积国有占42.16%、集体占37.52%、个体占20.32%,加上95%以上已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勘界的面积,目前近60%的森林为个人经营。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原则,各级政府应尽快改变过去扮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主体的角色,将工作定位和重心由组织和实施防治于一身转移到培育和扶持社会化防治上来。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自身发展,要靠防治的充分市场化,要使社会力量在防治中获得持久的利益。政府应主要负责对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公益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危险性灾害的应急处置,将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采取公开招投标形式进行绩效承包防治。对用材林、经济林的有害生物防治,要发挥经营者的作用,实行政府适当补助的社会化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要发挥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和技术指导职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服务。

    3行业自律要探索,推动建立社会化防治联合会

    随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社会中介和协会组织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行业规范和自律责任。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在市场不断发育、农村人口转移、家庭经营规模壮大等大背景下,不仅需要获得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也需要得到科研、教育、推广服务机构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更需要在合作和重组中求联合。研究成立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联合会应提到议程,使之承担起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建立以防治效果为主的承包防治机制,解决药害鉴定、防治效果纠纷仲裁等问题。

    4社会化防治组织当自强,建立规范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社会化防治组织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新事物,只有强化其内部运行机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5]。社会化防治组织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统一的防治合同文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实行鼓励钻研技术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内部独立核算,明确责权利,将服务质量与报酬挂钩。通过规范内部管理,诚信经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5

1.1康县阳坝茶树生长环境概况

康县位于陇南地区东南部,它东临陕西省,南接四川省,气候终年湿润温暖,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均气温在15℃以上,森林覆盖面广,土质酸性较重,湿度、温度、土壤极利于茶树的生长。康县茶叶主要集中在康县南部阳坝镇一带,种植面积约有2500亩左右,每年可产茶叶20多吨。在阳坝镇所管辖的乡镇以梅园、老江坝、龙神沟等地茶叶分布密集,这些地方环境湿润多雨,终年气雾缭绕,茶叶在高山或平地都得到较好地生长。当地茶树健壮,茶芽鲜嫩,质量优良,所加工的茶叶经久耐泡,清香爽口,色泽清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茶叶是该镇第一大产业,该镇人均收人约四千多元,当地政府对茶叶种植也很重视,在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种植同时也不断改进种植及加工技术,茶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龙神翠竹、龙神翠峰等一批高档茶叶行销省内外,受到了顾客欢迎和好评。

1.2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作为绿色保健饮品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它有药用价值又有保健作用。为此,人们对它的洁净,安全也极为重视,笔者由于生长在陇南茶叶产地之一康县阳坝,从小熟悉茶叶生长状况,对茶叶也有较多的了解,而且对茶叶的发展也很关心,对当地茶叶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也较为关注。近年来,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茶叶病虫草害日益加重,传统的防治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借助他感作用,通过立体种植,以草治草,为茶叶病虫草害的防治求得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3他感作用及机理

生物他感作用是指一个物种或有机体受到另一个物种或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他感作用就是利用他感化合物可以防治茶叶病害、虫害及草害。他感化合物是指植物植株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它影响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他感化合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

挥发:多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被周围植物直接吸收、经露水溶解后被叶吸收或进入土壤中被根吸收。

淋溶:降雨、雾能够淋溶出他感化合物,使之进入土壤中,然后被茶树毛细根吸收。

根分泌:根系直接分泌他感化合物于土壤中,然后被茶树毛细根吸收。

残体分解: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过程中,产生的许多他感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被茶树植株吸收。

现以康县阳坝茶叶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初步研究。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观察、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

2.1观察

笔者在康县阳坝镇上坝无公害茶叶种植区、老江坝及龙神沟茶叶种植区于2003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对茶树和茶叶生长状况进行了3次有目的的实地观察,并对当地茶农套种的茶园茶叶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

2.2访谈

笔者根据研究目的,对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茶园的茶农进行了随机访谈,了解茶叶种植方式及病虫草害防治的方法、过程和经验。访谈提纲也随不同情况有所改变。

2.3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关于茶叶栽培、他感作用以及茶叶病虫草害防治的资料,也在英特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研究结果

3.1当地茶叶病虫草害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病害常见的有黄疸病害等;茶树虫害种类繁多,主要有芽虫、卷叶蛾等害虫;有鼠尾草、牛鞭草等杂草,杂草生长也带来了一些虫害。由于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水分、养料、光照和土壤酸碱度,如果遭受某些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生理和形态结构上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结果轻则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重则可引起整株死亡。茶农面对杂草及病虫害感到很头痛。

3.2当地茶农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起初,人们只是运用人工除草和用乐果与水稀释的农药灭虫,但是收效不大,而且使茶叶质量严重受损,茶树受到侵害,叶子卷曲,变成黄、灰、黑色,植株变的矮小。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一些防治措施,茶农们一般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及一些科技人员除他们管理的茶园外,对茶农有效的指导还比较少。笔者发现,杂草一般就在茶树行间空隙中生长,有一小部分茶农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茶树间套种一些蔬菜或作物,如红薯、高粱等。将这些地同没有进行套种的地相比较,发现套种了的茶树比没有套种的生长好,就红薯与高粱两种套种物相比,套种了红薯的茶地效果最好。

3.3引进生物他感作用的意义

针对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植物的他感作用是有效抑制茶树病虫草害的方法。在茶园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如何引进一个让茶农易于接受并且便于操作的防治方法呢?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有机地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尽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将病、虫、草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植物他感作用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茶树而言,农业防治是通过改变茶园环境和提高茶树抗性的途径来达到防治的目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努力’目前实施是有困难的。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中有益生物种群控制、压低和直接杀灭病虫种群的方法,运用生物防治一般比较复杂,直接依赖于良好的大环境,就目前小环境而言,生物防治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差的,如以虫治虫虽然可行,但是虫源问题不好解决,而且不好控制。化学防治虽有速效、简便、高效的优点,但使用不当,会杀伤天敌种群、污染环境、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提高、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等缺点。而他感作用符合生态学思想,能够较好体现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的一些特点,也可以克服化学防治的缺点,本着预防、综合防治的方针,使茶农面对农药残留、茶叶质量与产:量的问题时,采取立体种植的方式,对茶园生态环境进行调整。何谓立体种植?它指从不同时空来配置作物,利用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各种作物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各品种有一个协调的搭配,各生产要素有一个最佳的组合。在茶叶间距中种入高粱、红薯等具有他感作用的作物,利用它们分泌出的他感化合物,抑制茶树的病害、虫害及草害,可促进茶叶生长,也使茶地显得比较整洁,在获得茶叶产量增加及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4.1建议

4.1.1改变茶园生态系统结构,使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比例合理,在茶树间距之间选种有他感作用的蔬菜、作物,改善茶园环境条件,栽植对茶树没有危害,但对杂草有抑制作用的植物,如红薯,高粱等。

生物防治的缺点范文6

关键词:园林树木 美国白蛾 危害 防控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面谈谈防治措施。

1 传统物理防治措施:

(1)剪除网幕:1至4龄幼虫期结成网幕危害,可用高枝剪剪下枝条及网幕装于编织袋中,集中烧毁。

(2)围草诱蛹: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在树干离地面1至1.5米左右处,用谷草、稻草、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在围草中化蛹,然后在蛹羽化前解下围草烧掉。

(3)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的特点,诱置诱虫灯进行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4)扑杀成虫:利用成虫蛰伏在树干下部,飞翔能力不强,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扑杀成虫。

物理防治,效果快,效率较高。采用各类机动喷雾机,进行全覆盖式喷药灭杀,因各地此类储备药械不足,也会很大的影响灭杀效果。

2 新型物理防治方案:(各类物理防治药械的比较)

(1)背负式手动或机动喷雾器,对美国白蛾类树木害虫的物理防治效果极差。

(2)各类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安装在各类农用车辆上,优点;机动灵活,加长输药管长度后可以覆盖较短距离的车辆不能穿越的位置,缺点;费水费药、防治慢、占用人工多、各类费用颇高。所达到的效果一般。

(3)各类风送式喷雾机,大部分产品同样安装在各类农用车辆上,优点;射程较远,通过风力对树叶的吹动达到穿透性好的效果,雾滴细小省水省药,漂移少,喷洒面积较大,效率较高(每天可在300亩以上)。缺点;该类机器自重大,不便移动,安全隐患大,复杂的设计也使该产品的成本过高。该产品纵然达到的效果较好,却因为诸多原因,使用者并不多。

(4)烟雾机,依靠汽油燃烧,带动不完全燃烧的柴油和农药原液造成烟雾,在茂密片林中药烟雾弥留达到杀虫效果,这种机器携带方便,有单人操作和车载式,无风或微风天气使用在茂密树林效果不错。缺点;污染大气严重,受天气影响大,不适合频繁使用,更不适合覆盖性灭杀美国白蛾。

(5)当地各级政府曾呼吁用“小蜜蜂“飞机进行空中撒药防治,这样不受地形影响,防治面积大,效率高,但也因树木高大喷洒不透、药效时间短、居民居住环境复杂和美国白蛾的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效果不佳,空中喷洒防治美国白蛾如果控制不严格还会影响污染水源、农产品、蔬菜、养殖等,造成日常生活中不利于人类的各种威胁。

3 生物防治:

卵期释放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平均寄生率为28.2%,由于寄生率有限,较少采用。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PIB/ml-3.0×107 PIB/ml。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 m处的枝干上。

仿生制剂防治对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植物杀虫剂防治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 化学药剂防治:

(1)喷洒拟除虫菊酯类。美国白蛾幼虫破网后,在树冠上喷洒 1 500 ~ 2 000 倍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树干注射有机磷类。在美国白蛾幼龄幼虫期,树干注射具有内吸性的有机磷类农药,通过树液流动传导到树叶,达到杀虫的目的。

5 结论

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我们要加大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扩大白蛾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病毒、Bt等的生产、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强防治人员技术培训,特别是乡村人员的技术培训,采取办培训班、选派技术人员巡回指导等方式,提高防虫人员的基本素质,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和防治的重要意义,宣传美国白蛾的查防技术知识。同时通过印制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等多种形式,让群众认识了解美国白蛾,提高全社会参与查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