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研专题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1
一、我们的实践过程
(一)校内建立多形式、多层面的教研活动机制
我校的校内教研活动机制,以教研大组、年级小组层面的学科交流教研活动;以学校建设层面的校班子学校管理教研活动;以少先队建设层面的学生管理教研活动。一切的切入,都以共同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为基点。努力做到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集聚、共享、融合各校的优质资源,建立多形式、多层面的教研活动机制,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本质。
(二)与县内学校缔结联谊,创建“研训共同体”
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自07年开始,学校就与柳城小学签定了“赛课协议书”,协议赛课每学期举行一次,春学期壶小走进柳小,秋学期柳小走进壶小。赛课的科目包括语数学科和音、体、美等小科,先由双方都上一节课,再是两校教师共同研讨,气氛热烈,效果显著。之后,我校又与桃溪小学、王宅小学等校建立了赛课活动的常效机制。在去年学区名师工作室建立和今年第二批学区名师工作室建立基础上,我校骨干教师又与本学区的其它学校教师结成师徒,开展研训活动。县际研训机制的建立,不但让壶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周边辐射,同时也吸取了农村学校踏实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质,作到互补共享。
(三)与国内名校缔结联谊,创建“研训共同体”
在县内研训的基础上,我校又率先迈出县级区域,与全国两所百强名校――杭州天长教育集团天长小学、浙江金师附小教育集团金师附小结为研训共同体。充分利用两所学校的教育优势,通过“进”与“出”的方式把思考、研究带进来;把学校教师送出去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与杭州天长小学、浙江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先后签订了研训共同体缔结协议书,并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研训共同体教学联谊活动。
二、我们的理论成果
基于“研训共同体”的缔结与活动的开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构建了“草”字形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体系。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作为主线,设计开展研训共同体活动。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问题研究能力为重点,在研训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将“课堂”和“问题”作为两大切入点,来开展研训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活动。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研训共同体活动开展的三种模式:1、研训共进模式;2、学习培训模式;3、引领导师模式。课题研究过程中,以研训共同体活动的开展为基础,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六种策略:
1 差异互辩的论坛式策略;研训共同体成立以来,根据各学科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和重点,着重性的理出一些专题,邀请研训体学校的教师共同参与探讨,摆观点,论事实,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2 课列研究的探讨式策略:课列研究是研训中采用较多的形式。紧紧围绕课前磨课、课内展示、课后评课流程,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课列研究有时采用“多人多校同课异构”,有时采用“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等形式。
3 赛课沙龙的评比式策略:赛课沙龙的评比式策略为研训体内的老师提供一个高端、良性、竞争的展示平台,研训体内各校综合的赛课活动是一项重要形式。
4 培训讲座的学习式策略:我校作为研训共同体的主要召集者,定期向专家就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问题、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咨询,邀请专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热点、难点进行剖析;对教师教育科研的瓶颈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问题做阐释指导。
5 结对帮扶的师徒式策略:研训共同体内的优质资源各具不同,特别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参差不齐。为达到“整合资源,共同提高”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校骨干教师的领鹰效应,除研训时间段的学习外,在共同体学校内还成立了结对帮扶的师徒形式,并让结对师徒立体式的对方的课堂、科研、班级管理做学习和指导。
6 送教下乡的观摩式策略: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优势,每学期到城乡研训共同体学校送教达每校一次。要求老师通过真实、扎实、朴实的课堂教学送精品课,送新理念。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2
为了更好的落实与实施《小学校本教研制度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我校成立了校本教研组织管理机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担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的三级教研网络机制;构建《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使校本教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进行校本培训与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期初,学校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与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如①学习《晋江市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②学习《东石镇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的方案;③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制定;④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构建与实施方案》;⑤制定学习《山前小学校本教研制度》;⑥根据教委各周安排培训内容进行学习培训;⑦选派教师到福州参与“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⑧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兄弟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回校后进行传达汇报;⑨邀请晋江市进修学校课题组总负责人姚永宁副校长到校进行校本教研专题讲座。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全体教师知道了解校本教研的方式与方向,为下一步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打下扎实的基础。组织学科成员进行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了老师们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教研组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为了更好的进行校本教研,确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落实“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方式,在学期初,各教研组让各学科教师对自已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整理并写在教育教学问题单上,然后利用每周三、周四的教研时间或学校QQ群进行学习交流、探讨研究,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诊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教研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后进行梳理、筛选,取出较有共性的问题进行二次诊断,提升形成学校的校本小专题进行研究,确定校本小专题后组织引导老师们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把学习的观点与体会记录在校本教研学习文献摘要记录单上,然后进行校本教研研讨活动,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教研组讨论后的策略进行集体备课,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进行策略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积极的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并及时地进行评课及教学反思,检查教学策略运用的成效,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专题《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法效率》、《如何指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提问题的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三、同伴互助共学共长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学校里有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他们是学校的财富。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幅射带头作用,使学校的老师共同成长,课题组对全校教师进行“优化组合”,以“常规课”“师徒结对课”“骨干示范课”“研讨课”“验证课”“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等进行交流学习。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教务组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定出“传、帮、带”计划,学期初组织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新老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设计,进行“师徒结对课”探讨交流学习,并在第四周进行跟班听课,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第八、第九周组织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研讨课”的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给新教师的教学提供范例,本学期三位新教师在第十四周的课堂教学汇报课受到兄弟学校一致好评。“外出学习回校汇报活动”本学期学校充分落实“走出去”的策略,选派教师到福州观摩“智慧.互动.成长”语文科名师展示活动,回校后,听课教师撰写听课心得与老师们进行传达与交流;为了验证策略的有效性,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在第十六周进行三节课例验证课,通过集体评议,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总结策略,并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与总结。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
为了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落实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专题研讨,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课题组要求每位老师立足于课堂教学,每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撰写不少于三篇的教学案例,并与同学段(教研组)的老师进行思维的碰撞,分析得失,不断地探索、运用、总结,为后继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3
一、“六题”明方向
将发展目标和高考目标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也不断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过渡。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从这些年高考命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导向还是很明确的。因此,教研工作确实要将研究高考改革、高考命题改革作为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就开始逐步探索教师做题、考题、研题、说题、命题、磨题的系列活动。
(一)做题和考题
做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扎实地去做高考题;考题就是由教研室组织高中教师参加高考题的解题比赛,并将它作为青年教师素质比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题和考题主要是让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熟悉高考命题、深化学科知识。
通过做高考题,教师可以了解高考的知识重点、能力要求,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虽然做题是教研室和学校大力倡导的活动,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属于教师的个体行为,事实上存在着有些教师做得多有些教师做得少、有些教师做得扎实有的教师做得马虎的现象。为了督促和激励教师切切实实地去做题,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将做高考题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就是考题活动。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中的考题部分,不仅仅局限于浙江卷,还包括近几年内其他省市的高考卷。
(二)研题和说题
通过做题和考题,教师对高考题已经比较熟悉了,自身的学科能力也有效提高了。但是,要清晰认识高考题背后的目标、导向还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教研室及时推进了研题和说题的活动。研题就是倡导高中教师研究高考题;说题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同行共享、交流。虽然,研题主要是教师在教研室和学校倡导下的个体行为,但是,教研室也提出比较成熟的研题思路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章研究历年试题,找出共性。久考不衰的知识就是学科的主干知识,要讲活讲透。
2.对比研究相同试题,找出变化。发现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考查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同一知识。
3.纵向研究重点试卷(如浙江卷、上海卷、全国卷)的试题,找出趋势。浙江卷反映了比较突出的浙江特色,是我们分析命题趋势的主要依据。但其他地区的试卷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上海自主命题二十多年,在命题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几次大的演变,每一次改革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分析上海试题,对高考命题趋势的把握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4.横向研究当年的试卷,找出有用信息。《考试说明》规定着考试的性质、内容、结构、分值等原则性的东西,在一标多卷的高考形势下,命题人员虽然在努力体现一标这一共性的基础上肯定想在地方特色上有所作为,但“平稳过渡,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使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师横向研究各套试题,对比各套试题,寻找亮点,有助于获取有用信息。
5.单独研究新增内容,找出命题方向。许多学科引入新增内容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结构体系,导致高考结构的变化。新增内容对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已不言而喻,对新增内容考查方式的单独研究,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看清命题方向的演变过程。
为了将研题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推广,教研室组织两项活动:一是组织县“教学评价与考试”专项论文评比,把研究成果以文本形式呈现;二是组织了同题异构式的说题活动,并将说题活动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当中。说题的范围,一般是近几年的浙江省高考真题或当年绍兴市的模拟考试题。说题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和导向、考生的典型困难和错法、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也可以涉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和变式训练等。
(三)命题和磨题
命题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教学边际、明确教学目标。教研室将命题和磨题纳入教研重点,就是要通过命题的实践,改变知识本位的教学导向,探索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手段。
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层面,教研室要求各校将命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命题技术,提高命题能力,教研室又将命题能力的测试纳入青年教师素质比武之中,主要内容就是根据要求命制相应试题,并说明命题意图。
教学测试的命题工作是带有指导性的教研任务。从新昌县教师整体命题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教研室重视命题工作规范的建设。在期末考、模拟考等重大考试中,逐步建立起团队磨题的制度。在外聘专家、县教研员和县内名优教师的引领下,教研室组织县内骨干教师形成命题组,通过集体磨题,提高命题质量,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各学科中探索“物色骨干教师组建命题组―命题组教师独立命题―命题组讨论磨题―教研员最后审题校对”的工作程序,逐步探索命题过程中“原创为主、适当改编”、磨题过程中“充分交流、全体一致”、审题过程中“三读校对、试答再校”等三大基本原则,提高命题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命题工作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命题培养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磨题活动从高中推广到初中,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初中学科的磨题活动。
二、“三课”求实效
复习课、小专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年级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高中复习教学的效率,教研室以这“三课”为抓手提高高三教研活动的实效。
(一)复习课展示活动
如何使复习课的教学更为高效?教研室在改进复习课教学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从2008年开始,教研室进行了持续探索。主要思路是着眼于复习教学的理念跟进和复习教学的课堂变革。
1.转变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理念和导向
重视知识巩固和深化、重视练习和讲评是传统高三复习教学的基本观点。这没有错,但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知识中心、行为主义的复习观仍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几年来,教研室致力于倡导落实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改革方向,体会高考命题改革思路,努力建立民主、开放、探究型的复习课堂;把应试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着重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重视开拓性思维的训练、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和丰富情感的体现;努力做到复习课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富、真实,使复习课教学真正变大、变活、变新,为学生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命题原则创造条件。
2.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为了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我们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高三复习会议上统一组织复习课展示活动,交流高三复习课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展示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外聘专家的专题报告或示范教学,本县教研员的示范教学或讲座,本县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我们通过这种大规模的展示活动,探索复习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交流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讨论复习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在高三教师中形成了研究复习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总结推广高三复习课教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各校打造高三复习的精品课堂,教研室指导各校启动“寻找精品课”“分析精品课”“归纳精品课”“整理精品课”的活动,向各校征集优秀的高三复习课。目的是将高三复习教学的研究成果以课的形式汇集起来,并在县域范围内推广精品复习课,供全县所有高三教师参考、借鉴。
(二)小专题课研究活动
在二轮复习中,小专题常常是各个学科复习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教研如何跟进?教研室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1.组织教研团队,确定小专题
每年第二学期前,由教研员领衔,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形成教研团队,梳理后阶段复习中重要的内容,确定小专题,供各校选择使用。确定小专题的基本要求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体现学科特点。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考点设计复习内容,角度要小、分析要透、训练要实,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小专题复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当然,在最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小专题教学的内容。
2.关注教学过程,上好小专题课
教研室以教学调研的形式关注小专题复习课的各个环节,包括问题分析、教师点拨、典型例题剖析、解法展示、错误剖析、规律总结、变式训练、反馈检测等。我们着眼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有些教师觉得专题内容多,就满堂讲;有些教师认为一轮复习时知识都讲过了,就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复习,或以练代讲。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调研,重点关注小专题教学中哪些内容教师必须讲、讲多少时间,哪些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用多少时间去完成。二是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在二轮复习中,一些教师会迷失在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教材的现象。因此,各学科教研员重点强调:小专题复习不是抛开课本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角,习得新的方法,实现能力提升。
3.推广教研成果,形成“微课程”
为总结推广各校在小专题复习方面的研究成果,教研室开始组织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的“微课程”开发评比工作。对复习小专题“微课程”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又低又高”:“低”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式要求不高,一般由3~5个课时组成,要求有明确的专题教学规划、思路和目标,但不要求有详尽的课程方案,目的是将高三教师从烦琐的课程建设文本中解放出来;“高”就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深入,要求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吃透、讲明、用活。在“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将小专题复习课制作成微视频的探索。
(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展示活动
高三复习教学中,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在冲刺阶段,试卷讲评和练习讲评甚至成为主要课型。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实效?针对试卷讲评课标准模糊,讲评的效率各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较大的现实,教研室从2009年开始探索开展县域大型“高三试卷讲评课评比和研究”活动。具体思路是:以县域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为平台,发动全县高三教师研究试卷评讲课,反思和发现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试卷讲评课范式,并实现经验总结和辐射、问题发现和改进两大目标(这些经验和问题又可成为下一轮教研的主题),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教研的同步推进。
1.前期准备:从反思、讨论到实践探索
教研室充分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准备。首先,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试卷讲评课的探索,初步形成试卷讲评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其次,以学校政策导向推动试卷讲评课的探索,使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校内试卷讲评课的初评、试讲等工作,从而使试卷评评课的研究进入实践领域。最后,以评价标准为依托实现经验的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教研室利用学期初第一次下校调研的机会,收集各校的意见与建议,整理出《试卷讲评课的评价标准(草案)》,并下发各校。
2.活动程序:从实践探索到经验提升
试卷讲评课评比活动的程序包括领卷与分析、评比与观摩、点评与研讨、整理与反馈四个环节。其中,评比课可以作为讨论分析的平台,起到实践经验的辐射作用。各教研员对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功能、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学习的做法进行整理总结,反馈给各校备课组。这样,通过点评、研讨、整理、反馈,《试卷讲评课评价标准(草案)》得以进一步完善,使活动避免出现为评比而评比的情况,真正起到范式探索和经验辐射的作用。
3.教研跟进:从有效教学到有效教研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4
“小专题”研究有着“小切口、短周期、平常态、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小专题”研究能切实推进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课堂观察,形成心得,是一种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科组培养骨干,形成教研组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形成“小专题”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专题”研究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我们以小学数学某个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4个“小专题”(简便计算教学小专题研究、概念教学小专题研究、图形与几何教学小专题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小专题研究)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般来说,小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第二步,规划研究过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资料;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2.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让教师们有交流的话题,为教师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研究的“小专题”,那就都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可以都围绕着这个“小专题”开展教研:上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做观点报告、写教学论文、写反思、写教学案例。
长期开展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意识自然增强。而把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才是真实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4个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不管哪个范畴的数学教学,都可以用“先试后教,精讲善练”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常态课堂教学要凸显三个要素:一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做到内容要精,设问要精,讲解要精,板书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以“20+20”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新授内容,并用20分钟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以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促进科组建设
教研活动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可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以“小专题”研究,开展科组教研工作,明确了科组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个一”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讨论学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围绕着一个“小专题”做研究,教研课就有了主题,就有针对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随着改变了。我们会围绕一个“小专题”进行“三个一”活动(即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一人讲座)。会为了研究一个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借班上课、越级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与其他学校结对交流等。科组的“小专题”教研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数学老师更专业地成长了。
2. 以“小专题”为载体,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5
一、教师专业发展呼唤精品而深邃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校本教研的发展也有了可喜的成就,出现了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形式。如“一题一课”式的校本教研形式,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将结果以展示课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提升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和交流,从而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一步一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再课―再议―升华突破”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用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反思,如果研讨反思后引出新的教学思路,则以新的教学思路再次用展示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再研讨、反思,撰写专题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研究和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的精品而深邃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的资料,利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三、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作更加深入研究的教师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和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教研专题总结范文6
就地理教学而言,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讨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教学理念有关的问题:地理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有的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个维度都分解成若干细化的目标,从而造成一节内容有七八项教学目标……这些现象表明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的体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教学理念等。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取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如在地理必修1中非常具体地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但作为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课程标准,大量的表述又只能是抽象的,即使像资源、环境等的具体目标也是针对整个高中学段的,不可能具体到年级。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是广大地理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备课组交流、教学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三、教材的研究与探讨
地理教材涉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集体研讨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选修部分尤其重要)等。
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取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事地理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进行反思和研究等。
五、检测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关注终结性评价,创新的评价机制则要求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比较多,宏观层面的课题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研究、促进特长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教学专题的检测研究、模块的检测研究、高考方案研究、高考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学分认定研究、学生素质综合评定的操作研究、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施研究等。
关于检测与评价的研讨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实验、反思总结、专题研讨等是常用的方法。
六、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中一部分课程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这类课程可以从大地理的角度来设置,也可以跨学科甚至跨学习领域设置,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规范地开设校本课程,如何设计课程纲要,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如何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如何处理校本课程与其他教材的关系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分析、教材编写、教学个案反思总结等方法进行。
七、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结合的研究
现代教学注重探究性学习,这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也是校本教研的研究项目之一。这类研究可以和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如结合地理学习的选题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监测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鉴定研究等。
这类研究可以运用个案分析、反思分析、实践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进行,还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校本教研。
八、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如何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资源库、如何发挥资源库的作用等,应该是校本教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