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展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发展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发展理念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1

关键词:转投资、“独立主体说”、资本真实原则 、“越权规则”

公司的转投资,又称为公司的对外投资,是指公司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其它公司投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公司重要的资本运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国立法对公司权利能力的限制越来越少,因而作为公司权利能力重要体现的转投资,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少。 我国《公司法》第12条对转投资问题做出了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积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公司的转投资行为一方面鼓励了企业的投资自由化和经营多元化,提高了公司对资本的利用程度,增强了公司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转投资也对传统的公司法理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转投资与关联企业对公司“独立主体说”的冲击与挑战

(一)转投资与关联企业的形成:

“关联企业”这一用语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但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用语,无论国外和国内,还是理论界或实务界,均没有对其形成公认的标准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而且,在许多公司法著作中,关联企业与企业集团、公司集团、母子公司、关系企业、控制公司等概念被混用。在我国,“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仅见于我国有关税法中,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1991年)第52条规定,所谓关联企业,是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拥有或者控制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其他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关系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考察国外公司立法,德国1965年《股份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一个控制企业与一个或数个从属企业在控制企业统一管理下进行联合,即形成关联企业。美国投资公司法规定,一公司对他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25%股权者,即构成母子公司,形成关联企业。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则认为关系企业是指独立存在并相互具有控制与从属关系,或相互投资关系之企业通称。⑴

由国内外公司立法对关联企业的界定可知,投资关系是形成关联企业的重要依据,公司所进行的合法的对外投资活动(转投资)对关联企业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公司的转投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关联企业。

(二)关联企业对公司“独立主体说”的冲击与挑战

一般而言,关联企业的形成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进行的联合,是在承认转投资合法化的法律环境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公司法原则和制度(如法人格独立原则、股东有限责任原则)是以单一的公司为调整对象的,公司独立的法律人格、股东的有限责任建立在公司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但当某一公司因参加关联企业成为其成员并因此而丧失经济上的独立性时,当关联企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时,传统的公司“独立主体说”理论就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转投资行为导致关联企业形成后,虽然关联企业内的从属公司在法律上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已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公司那样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并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经营行为。由于关联企业中控制公司的支配地位,从属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不得不受到控制公司这个外部力量的干涉和影响,服从于控制公司的意志。而这些意志往往反映的是整个关联企业的利益,且关联企业利益最大化并不总与单一从属公司的利益最大化相一致,有时二者相冲突,从而出现有利于关联企业却无益于从属公司的局面。例如,将利益转移给关联企业内的控制公司,由控制公司制定与市场条件不发生联系的转让价格,贷款以低于市场流行利息的方式移转到控制公司等。在这些情况下,控制公司所付出的不充分对价的结果是吸吮了从属实体的利润,损害了从属公司的偿付能力。⑵

一方面,从属公司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应该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自主决策,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独立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依附性,从属公司自主决策的能力却部分或全部地被剥夺,从属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为关联企业整体利益服务的。这样就产生了控制公司对从属公司的法律责任与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相互分离的矛盾。控制公司虽然控制和支配着从属公司,把从属公司当作其实现关联企业整体利益的工具,并可能损害从属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但同时却又享受着因独立法律人格所带来的股东有限责任的庇护,造成对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的损害。

二、转投资与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理念的冲击与挑战:

(一)转投资与一人公司的产生:

一人公司,或称独资公司,是指由一名股东(自然人或法人)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⑶一人公司可分为形式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和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形式意义上的一人公司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公司的出资和股份全部为一个股东持有的公司;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是指形式上公司股东人数为复数,但实质上只有一人为公司的“真正股东”或者说是“实有股份权益者”,其余股东仅仅是为了满足法律上对公司股东最低人数的要求,或是为了真正股东的利益而持有一定股份的挂名股东而已。一人公司还可以分为“设立时的一人公司”和“设立后的一人公司”,前者如公司对外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后者如依法设立的公司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东仅剩一人时的公司。

一人公司的产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一人公司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公司内部股权结构因股份的不断转让而使公司的全部股份集中于某一个股东,形成一人公司;公司通过对外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而成立的一人公司;作为一人公司特殊形态的国有独资公司等等。总体来看,作为公司重要资本运营方式的转投资行为,是形式一人公司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理念的冲击与挑战

1.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本质理念的冲击与挑战

公司的本质是公司法理念的核心之一,在大陆法系国家,通常人们根据本国商事法律的规定,将公司的本质概括为社团法人。⑷按照传统公司法理念,公司是社团法人的一种,是由二人以上的股东所组成的社团法人,公司的社团性突出地表现为公司股东人数的复数性。

考察公司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早先的各国公司立法几乎没有不强调公司成员的复数性的,这也是公司作为团体区别于其他的个人商业组织的基本结构特征。在公司产生之初,由于经济发展对法人制度的集资功能之要求强烈以及法技术条件的限制,股份公司作为典型的法人组织在公司法人制度中居于主角地位。⑸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专业分工的愈益细化,具有更大灵活性和现实适应性的中小企业大量出现,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首先承认了中小公司的合法地位,即中小企业享有了公司的独立法人人格,成为有限责任公司。随之,大量的家族企业和大型企业单独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使一人公司在事实上得到合法存在。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修改立法,开始承认一人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对作为公司本质的社团性提出质疑。如果说一人公司产生之初是一种“例外”的话,那么现今面对大量涌现的一人公司,再用“例外”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显得虚弱无力了。一人公司使得公司社团性理念遭受了根本的冲击与挑战。

2.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之内部制衡机制的冲击与挑战

传统的公司组织以股东多元化为基础,其基本结构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并立的制衡体系。⑹考察各国公司立法,股东有限公司必须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借助这三机关权力分立所生的制衡,从而达到公司内部自治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防止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滥用权力的问题。⑺在三会并立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股东会的职责是通过法定程序将众多股东的意志加以综合后提升为公司的意志;董事会及经理层则负责将公司的意志付诸实施;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活动进行监督,并对股东会负责。传统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以公司产权多元化为基础确立的,其法律价值在于调整公司内部多元产权之间或者说复数股东的利益关系。⑻然而一人公司产生后,股东多元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传统公司法关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在单一股东的公司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在一人公司中,多数股东的共同意思表示形成公司意志的机能失去作用,公司的意志变成唯一股东的意思表示。资本多数决的议事规则、股东会的召集程序等都形同虚设,不再有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唯一的股东滥用权力来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为以股东多元化为基础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完全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可能导致危害交易安全,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后果。

三、转投资对公司资本真实原则的冲击与挑战:

(一)公司资本真实原则

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即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但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却意味着公司交易相对方风险的增加。因而,公司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企业,应当将其信用建立在资本真实原则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资本真实原则是公司独立的财产责任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必然要求,是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保证公司本身正常发展和维护交易安全的需要。“资本真实原则可以说是公司法的一个重要灵魂。”(江平语)资本真实原则具体体现为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它形成于大陆法系国家,同时也为英美法系国家不同程度的采纳。

资本确定原则是指公司在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对公司的资本总额作出明确规定,并须全部认足或募足,否则公司不能成立。公司成立后若发行股份,必须履行增资程序,经股东会决议并修改公司章程。资本维持原则是指公司在其存续过程中,应经常保持与其资本额相当的财产,其立法目的是防止资本的实质减少,保护债权人利益,防止股东对盈利分配的不当要求,确保公司本身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资本不变原则是指公司的资本一经确定,即不得随意改变,如需增减,必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⑼

我国《公司法》中许多条文均体现了资本真实原则,而且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要求更为严格:

(1)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任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必须符合法定的资本金条件。如果特殊行业的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需高于《公司法》的规定,则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公司法》第23、78条)

(2)严格的法定资本制。所谓法定资本制,指公司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的资本总额,并一次性发行、全部认足或募足,否则公司不得成立的资本制度。按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股东应当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认缴的出资额。无论是以货币还是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出资的,都必须移转权利于公司。若股东不按法律规定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应向已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

(3)严禁抽回资本。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因为股东履行完毕出资义务后,即丧失对财产的处分权,转由公司取得全部法人财产权。因而抽逃出资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是一种犯罪行为。(《公司法》第34、209条)

(4)公司不能成为自己的股东。公司收购自己的股份,等于股东退股,收回的股份等于未能发行,从而导致资本虚增。因此,除为减少资本而注销股份或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公司不得将股份购回、收买或收为质物。即“原则禁止,例外许可”。

(5)没有盈利,不得分配。“无盈不分”是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原则,公司的盈利首先应该用于弥补亏损。只有在公司盈利的状态下,才能向股东分配。否则,等于拿公司资本向股东分配。按《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只有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50%以上的,才可以不再提取。公司资本金的作用在于弥补公司经营亏损、扩大再生产和充实公司资本。股东会或董事会违反规定分配股利的,必须将违反规定所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公司法》第177条)

(6)限制非货币形式的出资。由于非货币出资在进行价值评估和权利移转时可能导致资本虚增,因而《公司法》通常限制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出资,禁止劳务、信用等的出资。

(7)不得折价发行股份。公司股份可以按面额平价发行或溢价发行,但不能折价发行,以确保实收资本金不少于注册资本。

(二)转投资对公司资本真实原则的冲击与挑战

前述种种规定的目的在于维持公司资本的真实性,然而,转投资行为却可能导致资本虚增,造成经济假象。譬如,在单向转投资的情况下,假设A公司有资本额2000万元,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所规定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50%”的转投资比例限制下,将1000万元等份转投资设立B、C两公司(即两公司的各自资本额均为500万元)。B、C两公司再将其各自资本额的50%(即均为250万元)等份转投资设立D、E公司和F、G公司(即D、E、F、G公司的资本额均为125万元)。到此为止,A公司以2000万元转投资设立的六家子公司、孙公司,账面上资本额累计3500万元(A2000万元+B500万元+C500万元+D125万元+E125万元+F125万元+G125万元),但实际上,其中的1500万元属于转投资虚增所致。在相互转投资的情况下,资本虚增的现象更为严重。假设A、B两公司各有资本2000万元,A、B两公司相互向对方转投资1000万元,此时两家公司在账面上各有1000万元的新增资本,但实际两家公司的资本并无任何实质的增加。

转投资行为导致资本虚增的不利后果是明显的。从极端而言,公司与银行一样同具有制造货币的功能,公司的资本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实力,反而使债权人误认为公司资本雄厚,盲目信任公司的实力而与其交易,妨碍了交易安全,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这有违公司法的资本真实原则。

四、转投资对“越权规则”的冲击与挑战:

(一)转投资与越权行为和“越权规则”

公司作为一个拟制的法律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能力,英美公司法一般称之为“公司的目的和权力”。公司的目的类似于我国公司法上的“经营范围”,其一般记载于公司章程中。公司权力是为了达到公司的目的而采用的手段。由于公司的权利能力只能依靠特定的公司机关来实现,因而“公司的目的和权力,实际上就是对公司机关行为外部有效性的确认问题,或者说是对公司机关缔约过失能力的限制问题。”⑽公司的转投资行为也就是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即一公司投资于他公司的行为。由于各个公司经营范围存在差别(即公司目的不尽相同),如果一公司超越法律和公司章程所赋予的权力,转投资于另一个经营范围与本公司完全不同的公司,那么就产生了超越公司目的的越权行为。进而导致对“越权行为”外部效力的认定问题。

20世纪以前的传统公司法认为,公司的权利能力仅限于公司章程所列举的范围内,公司的董事经理超越章程授权范围的行为,对公司没有约束力。这就是所谓的“越权规则”(the doctrine of ultra vires)⑾一般认为,“越权规则”是由英国判例法在有关依据英国国会所颁发的特别法所设立的公司中确立的,它最终确立于英国上议院在1875年的“阿西伯利铁路公司诉瑞切(Ashbury Railway Carriage and Iron Co. v. Riche)”一案的判决。

(二)转投资与“越权规则”的衰落

在公司设立特许制时期,公司的设立需法律特别批准,法律一般对其设立目的及权力明确规定,公司只能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力而不能超越授权行使权力,超越公司目的的转投资行为及其他类似行为因为违法而当然无效。

但随着公司制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公司的认识也发生变化,认为公司已不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设立和存在的组织,而是一个独立的营利性的商事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是由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所构成的资本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规律决定了无论是公司还是公司的股东都必然会想方设法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资本流通原则”的保障,“资本自由流通”是资本企业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司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而公司的对外投资也成为资源合理配置、资本自由流通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过分的限制公司的权利能力的范围,限制公司的对外投资,只会导致公司资本流通的阻塞,扼杀资本的活力。“越权规则”正扮演了这个“阻塞器”的角色。从“越权规则”的产生可以看出,其主要是为了树立法律的至上权威,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以免受到公司越权行为的损害。但它却过分强调了资本的担保功能,忽视了资本存在的根本原因,因而与商品交易所要求的公平、快捷的价值理念相冲突。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经济形势变化莫测,商业机会转瞬即逝,如果再教条地固守“越权规则”,必然会严重窒息公司发展的活力,使公司坐失一次又一次发展壮大自身的机遇。如果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话,那么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就永远也无法实现。如果说“越权规则”在产生之初适应了公司制度发展需要的话,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它已经逐步开始阻碍公司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公司制度向前发展的“桎梏”。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权规则”越来越受到公司、司法和立法等方面的规避、限制和修正。主要表现在:公司通过多种目的性条款而使公司目的和权力范围得以极力扩张,因而公司的行为很少甚至不可能超出公司的目的性条款所规定的目的范围;法院努力在越权行为诉讼中抑制越权行为无效后果的发生;各国公司立法逐渐抛弃越权行为无效的原则,美国首开先例,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同时,公司对外投资行为的限制也随“越权规则”的逐渐衰落而不断放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逐步被视为公司固有的,而不应受到限制的权力。

注释:

⑴参见台湾“公司法”第369-1条。

⑵施天涛著《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⑶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载《商事法论集》(第5卷),第40页。

⑷朱慈蕴《一人公司对传统公司法的冲击》,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⑸王天鸿著《一人公司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⑹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207页。

⑺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页,转引自王天鸿《一人公司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⑻朱慈蕴《对一人公司立法与规制的思考》,载《商事法论集》(第5卷),第51页。

⑼参见赵旭东 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陶瓷艺术;生产技术;应用理念;设计创新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明,在成熟的文明机制中,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善的元素内容,这些元素内容是以物质元素应用为基础,融入具体应用理念的元素体系。当然,在整个文明体系内,通过各种元素进行融合作用,从而构成了体系化的文明体系。在这一传统文明体系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在这一艺术元素中,其不仅是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是融入了相应价值理念的具体设计元素。尤其是茶文化在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就必须从其应用基础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其中所具备的关联元素,从而形成完善全面的应用效果。

1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

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实际上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通过将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其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认知状态,同时也在融入时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结合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为我们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其对相关元素应用也形成了各种影响。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饮茶环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感受着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也对茶文化理念形成了成熟感知。而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具有着重要作用,人们使用茶具品茶,不仅能够感受茶中所具有的芳香,同时也能对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在使用的茶具中,陶瓷茶具有着成熟的应用体系。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但是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传统茶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必须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深层次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元素和客观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理想传承。

2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

事实上,陶瓷艺术在整个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元素,而陶瓷艺术的应用,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表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标准和要求的具体提升。陶瓷在生产应用的初期,其更多是作为生产资料出现的,无论是材料的生产与提取,还是整个陶瓷生产技术的完善性,均较为局限,在这一过程中,陶瓷艺术更多充当的是极具应用属性的生产工具。而随着陶瓷应用与研究不断成熟,陶瓷工具在生产应用过程中,其艺术性元素和文化性元素逐渐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的体系化形成。当然,在陶瓷艺术应用过程中,其通过生产陶瓷茶具,通过融入相关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了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理念的系统化融入。当然,陶瓷茶具在应用过程中,其不仅为茶文化传播提供了相应载体和基础,同时也为茶文化发展提供了相应动力。事实上,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支持。想要形成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具体影响认知,就必须突破单一的文化元素形式,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形成对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价值的全面认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和陶瓷艺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发展压力,而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必须从该艺术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通过探究其中所具有的艺术元素,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艺术传承理念探究。

3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经营发展不断成熟,如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压力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很难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由于缺乏合理完善的传承载体,从而使得这一系列文化元素未能形成全面传承。传统茶文化有着丰富价值理念和内涵元素,其是当前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也是丰富认知元素的重点,因此如何才能在多元文化发展压力下,提升茶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具体应用内涵就极为必要。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融入,通过创新发展,结合保护机制与开发策略相结合,从而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传承压力。所谓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理念的有效融入,而在这一系列文化元素系统化传承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将各种文化的具体元素进行融入,同时也要对整个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进行全面融合。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都必须从其中所具备的内涵理念中切入,通过融入理念元素,从而实现创新发展的理想目标。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文化之间的融合也有着重要要求,当然,将各种具有内涵关联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融入,从而也使得各种关联性文化也实现了有效推动力。对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来说,茶文化是陶瓷艺术的内涵,而陶瓷艺术也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了相关基础和载体,因此想要实现多元文化的最佳传承效果,就需要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具备了参与各项消费活动的具体基础。客观的看,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生态绿色、文化娱乐消费也发展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理念。而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也对人们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应用。无论是茶文化元素,还是陶瓷艺术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消费内容。但是,想要对最大效果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文化认知,就需要充分结合人们的客观需要,并且对整个社会传承环境进行有效改造,从而使其在充分满足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多样文化内涵的全面融入。

4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还是相关陶瓷艺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诠释和表达,因此在整个文化机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发掘和探究多种文化要素,尤其是需要寻找部分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茶文化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全面融入。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陶瓷茶具艺术。其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理念,更是为陶瓷艺术和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陶瓷茶具艺术作为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主体和关键,提升陶瓷茶具艺术的内涵元素,丰富陶瓷茶具的艺术设计理念,直接关系到其综合价值的诠释与发挥。当然在整个传统茶文化应用过程中,弘扬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内涵,并将其与陶瓷艺术文化的相关内涵想系统化融入,其不仅是对该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为该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和民族认同感的实质性提升提供重要帮助。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相应关联点,而这一关联点实际上就是陶瓷茶具,因此优化陶瓷茶具的生产设计,创新陶瓷茶具的材料选择,通过有效融入丰富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选择合适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理念,并探究适合二者融入的元素,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整个设计元素的有效应用。茶文化不仅是成熟的文化体系,其同时还是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对于陶瓷艺术发展来说,想要实现该艺术体系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不仅要从茶文化体系中寻找到与陶瓷艺术利用相结合的共性元素,同时也要从传统艺术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理念内涵,通过将其融入到整个陶瓷器具生产过程中,从而为整个艺术发展提供实质性推动力。对于整个传统茶文化运行而言,通过有效开发传统茶文化的各项内容,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系统化经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在传统茶文化经营建设过程中,通过对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改造,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资源优势,融入实质性创新和元素完善,从而为传统茶文化开发建设提供相应支持和帮助。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相关的是,各种生态;绿色元素发挥具体文化元素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就具备了相应价值。而在茶具生产设计过程中,陶瓷艺术有着重要的应用技巧和成熟度,无论是茶具的应用材料选择,还是茶具的生产发展历史,都与陶瓷艺术发展应用有着重要关联。可以说,茶文化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其不仅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其理念内涵融入提供相应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素媛.17世纪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2):131-134.

[2]林建群.陶瓷艺术在建筑室内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缘来如瓷”会所设计为例[J].中国陶瓷工业,2014(3):220-222.

[3]龚保家.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开发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3-75.

[4]董余靖.中外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佛山陶瓷,2015(16):156-158.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3

关键字: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微博 理念识别系统

传统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作为企业形象塑造与宣传的工具,是企业进行良好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一种战略、方案和手段,它是由MIS (理念识别系统)、VIS(视觉识别系统)和BIS(行为识别系统)组成的。MIS对企业形象塑造和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MIS对企业理念的塑造却形式单一,往往只是单纯地将其具体化成几句简单的企业宗旨,再通过广告招牌,宣传手册等传统方式宣传。这样导致宗旨理念沦为形式,难以产生内部凝聚力,也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一、MIS-MB的诞生

传统的MIS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中,其局限性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在品牌形象塑造,MIS虽强调了企业理念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的电视广播、宣传海报、公司宣传手册等传统渠道本身的局限,制约了企业理念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另一方面,在宣传的形式上也是单一地发广告,而不是追求信息的反馈,同样显得落后。

MI作为企业的核心与灵魂,但却流于形式单一的设计,枯燥乏味的宣传,使得其重要价值无法发挥,传统MIS的延续和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因此,必须对MIS加以创新,通过新的工具和技术来促进企业宗旨理念的塑造和宣传势在必行。

"微博客",简称"微博",作为一个新的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个人社交平台,具有品牌传播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微博具有信息便捷、精准度高和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因此自其诞生以来,就注定会被人们开辟成新的信息传播网络媒介, 进而成为企业进行信息、提升知名度的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微博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强大的交互性、使用成本低和操作简单等特点,为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事实上,个别企业已有先见之明,利用微博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选择微博作为MIS发展的新载体,可以改变传统MIS的发展困境,让其在一个新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载体上获得新生,而微博也应该得到更广泛、更多维的应用和发展,于是,MIS-MB应运而生成为两者相辅相成的新生产物。

二、MIS-MB对传统MIS的继承与发展

MIS-MB是一个指导企业在微博上塑造并传播企业理念的指导系统,在继承了传统MIS的核心理论基础上,又对传统MIS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是MIS在新工具载体上的全新应用。

MIS-MB是对传统MIS的继承。无论是传统的MIS,还是新的MIS-MB,都是为了指导企业塑造出符合企业经营范围和理念特色、并为客户所明确认知的良好形象,达到让企业明显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目的。另外,MIS的作用还有对内团结员工、提高凝聚力,对外获取认同、赢得效益,而MIS-MB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改变这点。

MIS-MB是对传统MIS的发展。MIS-MB相比于传统MIS,最大的变化是对微博的引入和结合,所以其优势与微博的功能的紧密相连。MIS-MB对MIS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博的多样化功能扩充了企业理念内容的选择面和表达形式;微博用户的广泛性使企业理念的宣传得到广泛传播,利用较低成本就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企业用户与大众用户的距离被拉得无限接近,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企业的宗旨理念,产生选择和忠诚的倾向。

三、MIS-MB的构建

(一)MIS-MB的构建思想

MIS-MB的核心在于在微博中适合构建宣传MI的功能中体现企业理念,然后通过对微博的使用达到塑造宣传企业理念的效果。所以构建MIS-MB的关键之处在于在微博上寻找可以承载、表述和传播企业理念的途径。结合现在微博的应用功能,企业可以利用"微博账号管理"和"内容管理"两个途径来达到目的。

企业理念可以通过微博的账号设置功能用以承载和表现企业的重要标志,而和转发微博内容则是用更具体、更形象的内容将企业理念用进行持续性、多样性的表达,形成一个完善庞大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二)MIS-MB的应用原理

1.MIS-MB与微博账户管理

企业微博账户管理包含微博头像、背景模板、介绍资料等内容,是公众在浏览企业微博时对企业产生整体印象的第一扇门户。由于企业的经营理念要反映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企业目标以及经营思想,所以该部分内容通常用简明确切、易懂易记的语句来表达。而微博头像、背景模板和介绍资料具有上述特点,能够有效地进行理念传播。

(1)微博头像设置

微博头像是微博页面的重要元素之一,企业在设置微博头像时,为达到体现企业经营理念的目的,可选择代表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的标志作为头像,使受众在头像中感受企业的核心理念。

(2)背景模板选择

微博首页的背景模板图片,其丰富多彩的特点很容易吸引到公众眼球的板块,应通过有效利用来为企业微博增色。为了达到形象鲜明的企业形象展示效果,可以使用承载着企业个性化信息的图文作为背景图片。

(3)介绍资料设置

企业可以利用"介绍资料"板块来向外界介绍企业最突出的经营理念、文化宗旨等内容,让公众知其然。而在"博客地址"一栏,则可填写介绍企业的博客地址或企业官网,以便公众进入企业相关网站,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对企业的理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MIS-MB与微博内容管理

企业微博内容管理模块包括140字文字框、多媒体资料上传和转发评论。相对账户管理板块而言,内容管理板块是公众更为关注、企业使用率更高的部分。所以充分地使用好这一模块,可使企业的理念更有效地传播给外界,建立企业形象。

(1)原创微博

微博文字框是宣扬企业理念的主要板块,企业可以在这里能够传达企业理念的文字内容。如:

①新闻资讯

即企业对外界宣扬自己经营理念、构建企业形象的主要活动之一,除了可以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光辉健康的企业形象,还可以在企业遭受形象危机时通过危机公关对企业形象进行及时的挽救。通过"管理者的讲话、企业业绩、人物特写"等内容,可以让受众对企业经营理念有基本了解和全面认识。

②企业品牌故事

对于品牌故事微博创作可以较为轻松活泼,而不显死板,这样也比较容易让消费者接受企业的理念。而为了达到宣扬企业理念、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这些文化/品牌故事稿可以包含企业经营理念、励志、启迪等要素。

(2)微博转发

转发自己关注对象的微博实际上是"借别人之口"达"自己之意",一方面可以通过转发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间接传播自己企业的理念。转发内容应以既能引起热烈反响,又能增加内外对本企业微博的良好反应为准。

参考文献:

[1]颜 聪.中国期刊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塑造[J].企业管理,2012.

[2]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

[3]李秀洁.微博在企业形象管理中的应用及效应分析[J].中国期刊网:企业技术开发,2011;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4

关键词:茶学审美;现代艺术设计;重要意义;价值分析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文化体系,其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和综合反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其中有着丰富的茶学审美内涵,如果能够将茶学审美内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能够创新整个现代艺术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准确的设计定位,同时也要融入必要的艺术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整个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

1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通过对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日益成熟,同时其与设计活动也实现了一定的融合,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品质,还是其中具体内涵都实现了实质性丰富与提升。但是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认知艺术设计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和应用艺术设计活动,提供有效帮助。而其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多数艺术设计者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存在一定盲目设计,同时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很多艺术设计者缺乏对艺术设计活动要求的理解和认知。更多情况下,只是借助设计元素和设计工具,未能实现其理想的设计的追求和效果,尤其是其未能将消费者对艺术设计活动的要求融入其中,更没有将必要的审美理念内涵融入其中。所以,盲目跟风的设计现象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效率极低,效果极差。其次,从具体设计上看,目前艺术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未能寻找到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整个设计活动中,所以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内涵性较为不足,品质不够。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时,传统文化要素是其中最应该融入的要素,传统文化要素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一种传播的载体,做好艺术设计活动的传播,更重要的在于精神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而想要实现精神内涵的诠释与表达,不仅要融入设计者的理念认知,同时还要融入消费者的具体关注点。而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设计内涵和文化要素的系统化融合,就使得整个艺术设计活动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应该是一项系统化的活动,比如在艺术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时,不仅仅是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而是具体的设计理念,社会要求和消费者需要等一系列因素的全面融合,更是社会内涵的生活化表现,然而从目前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来看,整个设计活动开展时,缺乏应有的情感元素融入。所以,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不断成熟,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别,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究适合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当前现代艺术设计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从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融入文化要素实现自身体系化、内涵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具体趋势,所以,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提升艺术设计活动的品质的主要表现,更是当前艺术设计理念成熟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要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理念内涵,在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设计效果的品质提升,必须注重融入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元素,同时也是在细节上的具体把控。所以,将消费者所需要的价值理念融入设计活动中,才是满足人们的具体需要。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中所具备的理念,全面完善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就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此外,当前在进行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做好艺术设计理念的全面融入,实际上,这一过程是系统化的过程,所以要为整个活动寻找到准确的设计定位,并将丰富的设计理念和生动的设计元素整体融入其中,只有实现了其时代特点和综合特点应用,才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最大价值。而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开展时,必须与时代特点相融合,这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在当前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做好思维创新和设计理念创新,通过创新理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极具创新性。从传统的艺术设计活动开展状况来看,其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以及机械的元素堆积,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未能融入应有的艺术设计活动理念,因此,想要实现艺术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价值元素融入。通过理念丰富和实质性完善,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3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认知分析

通过对茶学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了艺术、生活哲学等一系列理念,尤其是在茶学发展形成过程中,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审美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更使得整个茶学专业发展不断完善。通过对茶学的审美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对人们行为的有效指导和具体影响。美学实际上是一种感官和认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美的概念和理解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视觉享受,而融化为一种精神上的快乐。通过对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不仅仅是儒家思想,同时也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融合,而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理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学审美也是基于这一期的内涵所形成的什么理念。因此,在茶学审美过程形成过程中,其饮茶为主要功能,通过融入形色香味等一系列具体的审美要素,从而对饮茶过程和茶文化内涵形成了有效理解。首先,其具有主体的欣赏和选择性,也就是其理念的传播与融入过程中,人们主观上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在茶学审美过程中,其需要具体感知茶及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尤其是要将茶的自然特征与自身的社会理解等内涵相融合,从而来实现对茶学具体内涵的有效感受。茶学的审美内涵,不仅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具体的品质内涵,同时其作为相应的审美方法,也使得整个茶文化传播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和条件,不仅如此,随着茶文化审美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内涵,同时也大大实现了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通过对茶文化的品读,从而实现了茶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茶学审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审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茶学审美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实现了文化要素与自然特征的系统化融合。所以在茶学审美活动中,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品读自然,认知自然,同时还要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审美理念形成全面有效的融入。感觉茶学审美体系中所具备的自由,是整个茶学审美内涵实现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4茶学审美对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价值与意义

对于现有茶学审美活动开展来说,探究茶学审美的具体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将茶学审美内涵同当前艺术实践活动相融合,其确保了现在艺术设计活动在具有自身独立风格和内涵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更为成熟。同时也使得整个设计活动的层次内涵大大提升,传统茶学理念,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其根本是诠释和展现传统茶文化。而如果将其融入,实现其有效传播,当然其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合适的艺术设计风格和内涵定位。其次,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有要素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实际上也是寻找到了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设计元素,因此,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全面,最准确恰当的元素,所以在整个设计活动中,如果选择合适的元素理念,比如将插画艺术等理念内涵的融入到艺术设计活动中,能够在丰富和展现具体设计要求的同时,使得整个艺术实践活动更加独立,更具有自身特点。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也为茶学审美理念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以及其发展空间。最后将茶学审美理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中,其不仅仅提升该设计活动的品质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多元要素的融合推动。在多元文化发展成日益成熟的今天,整合多项资源已经成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茶文化要素作为融入多项内容的系统化要素,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结合各种技术设施的系统化应用,并将茶学审美内涵的具体内容融到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茶学审美内涵中,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丰富的情感内涵。

5结语

我国是最传统的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内涵,还是其中所具备的审美理念,都极其成熟,而这些实际上恰恰为当前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现有艺术设计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从根本上来看,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与通道,只有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全面完善的诠释展现,才能够实现茶学审美内涵的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储一鸣.东西方审美对现代包装设计影响之比较[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35-137.

[2]韩新东.文化审美情趣对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4(13):111-113.

[3]由文光.现代视域下如何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审美[J];社科信息文荟,2015(3):130-135.

[4]王振雨.文化审美情趣对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11-213.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5

[关键词]传统吉祥图案;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整合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生成与发展,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化记录方式也随之产生并日趋丰富和完善。传统吉祥图案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艺术工作者千百年来生活感悟和审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遵循一定的观念、章法、格调及韵律,在建筑、器物、绢帛上用线条描绘、色彩渲染、图样饰纹等形象化地把握生活世界的艺术方式。在传统吉祥图案所涉猎的众多题材之中,“福、禄、寿”类的吉祥图案,是民间流传甚广和喜尚有佳的题材,人们通过吉祥图案的制作和布展以表达自己的生活观念、价值诉求和精神信仰。例如,根据《尚书•洪范》的文化释义,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国语•晋语四》中亦有“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的表述。

关于寿、禄之义理,古文献中也多有诠释,如《论语•雍也》曰:“智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内蕴上述“福、禄、寿”理念的传统图形、图案、印刻、雕塑及其图册可谓卷帙浩繁、异彩纷呈,但不管其思想观念、精神意境以及艺术形式如何隽永深邃和精巧多样,最根本的还是源自广大民众真挚而深切地对“美善相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见,作为吉祥观念的物化形式,传统福禄寿图案不仅承载了民众禳灾纳吉的美好憧憬与心愿,同时也蕴涵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形观念、造型技巧和艺术风格。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传统图案的设计元素。

赋有传统图案元素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既让人感悟到传统艺术的气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寓意更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葆有其应有的生活理念与民族个性。

一、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文化寓意是其造型的关键。“福、禄、寿”传统图案蕴涵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设计,适合于传达现代人的审美意向和设计理念。例如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图案,就是将中国礼乐文化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福娃的构型与创意紧扣奥林匹克主题精神及五环标志,来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乐感文化和幅员辽阔的山川江海,其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福娃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称谓: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谐音)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你”。

“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涵人与海洋、森林、火焰、大地和天空等的手足情深,每个娃娃都表征着一份美好的祝愿:欢乐、繁荣、激情、健康与好运。由此可见,设计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内生性关联,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流动、包容和开放的谱系,其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底蕴、中国元素的滋养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传统吉祥图案题材多样、简易直观、富于变化,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审美趣味(感兴),它不仅具有艺术装饰的美学功能,又具有文化传承的艺术作用,此种功能与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尽管在一些人看来,适用于传统吉祥图案的审美艺术法则已时过境迁,难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然而它对于提升现代设计者的创作意向来讲,传统审美艺术法则非但不会成为现代设计者的思维禁锢,反而会使其不断从传统中浴火重生和开出新意。也就是说,我们应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传统,“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中仍有活力的东西,或者说某种“实质性传统”值得保存、积极培植和精心保护,并将其作为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

这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传统吉祥图案仍不失为一种“有活力的东西”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尤其在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总体推进,传达“福、禄、寿”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必将会起到愈来愈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设计”(含广义的艺术设计理念与实践)在为人们营造一种新的美艺性生活的同时,实质上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传达“福、禄、寿”意涵的吉祥图案已然构成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艺术设计的传习者和从业者要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精髓,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审美理念及其成果转换成现代的形式语言,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创造性地转化为某种艺术设计符号,真正推进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俗语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能真正把传统吉祥图案所蕴涵的“福、禄、寿”等精神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传承与发扬传统图案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以及造型方法,即在传统图案构型的基础上,取其文化风骨与艺术神韵,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葆有民族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精神和兼具国际水准的个性化新作品。

二、加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的融通

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图案描绘与创作不仅可以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及其实践的资源与动力,而且对传统图案文化意蕴与艺术活力的挖掘和开发,也必将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甚至引领现代艺术设计新形态的发展与完善。

(一)完善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受到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与技术理性主义审美思维的双重影响,使得现代艺术设计形态不断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路向发展———例如瑞士的柯布西埃以其力作《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艺术设计运动推向极致———以至于在艺术设计领域出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峙或冲突,甚至出现以现代消解或否定传统的现象。但反过来看,即便现代性设计思潮涌动于整个生活世界,但传统艺术设计思想、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依然远未丧失自身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正如德国格蕾特尔•阿多诺所言:“当今没有一位艺术家会幼稚到如此地步,即完全沉湎于现代艺术那以技术为重的做法。这种以技术为重的做法将会把目的(即艺术作品)倒卖成它的生产手段和方法,这便映现出崇拜手段的不良社会倾向———即为生产而生产、为充分就业等等———因为对人类来说,合理的社会安置这一目标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就此而言,自觉加强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的紧密结合,既是现代艺术教学实践的需要,亦是艺术设计学科本身的规律使然。鉴于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通过传习传统(吉祥)图案的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比例与权衡等形式美规律,提高学生对图形、图案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境界,促进学生创作灵感、创意思维的萌生与养成。另一方面诉诸现代艺术设计技法激活传统图案内蕴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精神”、“传统美学气韵”与“现代艺术风格”有机融合,从而避免因学生在艺术设计理念上盲目效仿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潮、风格及其技法手段,而导致的在图案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缺乏文化底蕴、社会历史感和民族风情之困敝。

(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形态的健全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艺术设计形态都表现出注重视觉传达的倾向,追求一种可视性效果。然而这种倾向或情形是值得反省的,即艺术设计究竟“能看出”或“应传达”什么?正如梅洛•庞蒂所言:“眼睛不仅仅是眼睛。看,要胜过‘看’本身很多。看也是感知,看,就已经在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让人思考。”[4]99同样,勒内•马格利特也发现了一种“潜在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不是由视觉确定的,“能够看和能够被清楚地描述的东西,其实是思想。

如果我们能够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去重新审思我国传统吉祥图案,这显然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给艺术设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也由此产生了关于艺术设计的新思想和新要求。例如,在艺术设计上,“视觉”与“思想”究竟应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增强艺术设计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觉?怎样在每项具体艺术设计创作中,不时做到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不断审视或重构自己作品的意义?如何使传统图案吉祥寓意在自己的艺术设计中合理渗透、转化和创新,等等?对这些问题追问与求解,实质上是实现传统艺术设计图案及文化韵味与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形态相融通的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在教学、研究及创作实践中如何努力追求和参透那个真实具体之“思想自我”的问题。进而言之,“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为此,我们认为,不论是传统的、民间的图案还是现代的艺术设计,都将随着人类各种优秀艺术理念及表现形态的彼此借鉴、交互融合而不断发展创新。这不仅是艺术设计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亦是传统图案创作与现代艺术设计互动互成之辩证发展的实践根据。各个民族传统文化无限的审美内涵,将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感念,从而使其不断超越自身并富有跨时代的意蕴。

三、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质量与教师综合艺术修养

传承与发扬传统吉祥图案中的审美观念、构形原则以及设计方法,并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美学思想、艺术理念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之中,不但能够提升高校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准和综合艺术能力,而且能够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精神,创作出具有个性化、时代性乃至国际性的作品,推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一)拓展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视阈

高等院校的科研(包括教研)活动是高校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具有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应用和检验自己相关的科研成果,以实现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的良性互动。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有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和科研基础,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综合艺术修养。特别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和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对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整合研究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转化好这种资源优势,切实通过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整合性教学和研究,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科研视阈,扩展艺术设计创作思路,进而优化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资源和效果,使艺术设计在教学内容、学术造诣和实践创作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实效性和竞争力。

(二)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学术特色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的应用大大完善了专业教学内容,丰富了专业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探索领域。同时,一定程度地解决了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常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单调乏味的弊端,为专业教师赢得了更大的教学动力和创作空间。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因设计理念、设计材料的限制而存在诸多设计上的“短板”或“瓶颈”,致使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狭隘的学术视野下很难开展多元化、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而“民族与世界合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构思和实践,打破了以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方式,使得艺术设计免受文化时空因素的影响,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艺术创作思路与热情。通过采取立项的方式组建专门的教研、科研小组,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准与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进而不断加强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方法与中华传统图案的研究和教学内在结合,返本开新、锐意进取,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

(三)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艺术鉴赏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优化的核心任务,组建一支宽视野、厚学养和高素质的学术梯队是艺术设计专业提高教学、科研双向标准的重要前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同时,不断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能力也是亟须和必要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葆有持久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具有一种双重的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术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而浪费在生存的较低级阶段是自然的进化方式。根本的动力是对价值的鉴赏,是对重要性的认识,这在科学、道德和宗教中都是一样的。使个性与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种形式的强烈欲望。这种对价值的鉴赏为生活增加了不可思议的劳作;若没有这种鉴赏,生活将回复到比较低级的消极状态中。这种力量的最深刻的表现是对美的鉴赏,对已实现的完美事物的审美能力。”

为此,在相对的意义上,为增进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新型艺术设计材料及技法的应用研究,就应促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适时引进或培养本专业优秀人才,从而优化原有的师资队伍,努力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而要深化对中华传统图案的教学与研究,则要注重本专业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审美人格和审美鉴赏力。而更为重要的,是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理念与实践、传统内涵与现代气质、技法与思想、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均得到双重塑造和综合提升,以促进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深入,更好地适应未来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求与挑战。

[参考文献]

[1]对“福娃”构型的解读.

[2][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德]格蕾特尔•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法]米歇尔•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M].邢克超,译.南宁:江出版社,2012.

[5][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传统发展理念范文6

原始人类造就了最纯粹的色彩表达方式,用色鲜艳、浓烈,传达出原始人类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认知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色彩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知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五色理论体系”也带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精神,对解读中国文化,探究五色理论背后的真正内涵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五色理论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关系

传统的五色理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久的生活和劳动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产。传统的五色理论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具有独特的民族和文化特质。当然,传统的五色理论也有其糟粕之处,其带有浓厚的道德和阶级色彩,具有一定的民族局限性。现代色彩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肯定离不开对于传统五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传统的五色设计理论毕竟经历了长期的色彩实践,积累了丰富和经验,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在进行现代色彩设计时,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和运用传统五色理论,既要学习和继承其中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独特的民族经验,又要看到传统五色理论的局限和不足,结合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予以摒弃,突破原有传统理念的限制和束缚,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得到突破,从而有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有些误区是要避免的。有的人认为,现代色彩设计应该是一种现代艺术,应该全盘学习西方现代的色彩设计理念,中国传统的五色理论在现代设计中完全没有价值和意义。这种思想全盘否定了传统的五色理论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将传统的东西完全予以抛弃,在现代色彩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民族的特点,是不利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的。另外,一些人认为,民族的就一定好的是有价值的,在现代色彩设计中,将传统的五色理论完全照搬照抄,不加以改进和发展,其中一些色彩的设计思维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现代色彩设计飞速发展的今天,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一)传统五色理论与现代色彩设计的共同之处

色彩理论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慢慢积累和发展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理论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的形成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其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宗教性等特点。而现代色彩设计是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其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生存于各个民族的色彩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土壤上面慢慢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来源于各个民族的色彩传统和理念,借鉴各个民族色彩理论的精华,结合现代艺术理念从而形成。现代色彩设计在很多方面与民族色彩理论有高度的相通之处,许多现代色彩设计理念仍带有深深的民族烙印。以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为例,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中,红色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中,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欢迎,经常被使用于嫁娶,集会等重要的喜庆的场所,来表达人们的喜悦欢快之意。据调查,时至今日,红色仍旧是中国人最常用和喜欢的颜色彩。在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红色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红色的理念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涵义,用来表达人们喜悦,热情,欢迎等思想和感情。

(二)传统五色理论对于现代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其创作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各个民族的传统色彩理论中。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来源于广大中国劳动人民和艺术家们几千年的积淀和创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现代色彩设计都是从各民族的传统色彩理论中融合发展创新而来,深受传统民族色彩理论的影响。传统五色理论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理论,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的植根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还是民族风俗文化的差异,在如今现代文明世界中,都越来越重视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传统五色理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色彩理论中的民族特征,对于现代色彩设计思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代色彩设计应该充分挖掘传统五色理论中的精华,将民族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发展出既具有传统民族特征,又符合现代艺术设计和美感的色彩设计理论。

三、如何在现代色彩设计思维中发展继承传统五色理论

(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五色理论的精髓

在现代色彩设计理论的发展中,一定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将其作为基本出发点。中国的传统五色理论中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借鉴价值。在现论色彩设计中,一定要将本民族的特色融入其中,将本民族的色彩文化发扬光大。继承和发展传统五色理论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色彩设计理念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二)要在传统五色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现代色彩设计中,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五色理论,但是,也不能完全对于传统的理论照搬照抄,不加否定的全盘接受。传统文化毕竟有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在现代文明日益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流行的背景下,传统五色理论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很多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中,黄色是皇家和贵族才能够使用的特殊颜色,被用于宫廷的一些建筑设计中,普通百姓是严禁使用的。这种色彩理念明显具有很大的阶级性,在现代设计理念中是不可取的。

(三)引进优秀的现代色彩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