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 绩效审计

一、引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环境业绩、环境形象存在日益紧密的联系。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持系统。是向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目前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排污,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也影响了我们自身及后代的生存安全。因此,要珍视环境,提高对环境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环境与发展以及各种环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看地球,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进行观察和研究,它的健康有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健康。我们有能力依据自然法则来协调人类事务和活动,在人类进程中使我们居住的地球繁荣昌盛。”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环境信息已日益成为他们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更真实、完整地对外披露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结果,必然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根据委托理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的披露需要通过具有鉴证能力的、独立的第三人进行审核,即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实现企业循环经济披露信息审计监督是正确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需要。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未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核算,企业只考虑其实际生产耗费,对“资源价值”则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的占用和污染,客观上鼓励了企业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因此,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有利于强化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的责任,使资源利用效果的信息得到恰当反映。

二、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一)循环经济模式 企业要进行可持续生产就必然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竞争。循环经济的实质是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整合。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的差异形成了各国间不同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环境是一种资源,应是有价值的。随着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关注,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由于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要求将增加企业成本支出,影响产品取向,最终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的情况,研究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同时重视对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的设计,如可回收的、无磷酸酶的、pH值平衡的、不损害臭氧层的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产品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称为“环境标志”,就是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增强公民环境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进入21世纪,许多企业都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经营企业的最有效办法。因为21世纪的牟利机会是以制造和销售“无害环境”的产品为前提,像发展能源的循环利用、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推出绿色产品、提倡绿色营销与消费等项目,正快速变成优先的投资领域。

(二)循环经济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日益关注,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日益要求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绩效信息和有关的财务信息。从企业循环经济信息的审计要求看,企业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对于企业的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也同样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审计,企业循环经济的信息鉴证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外在动因。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为了考察其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经营效果,必须考核其投入与产出的结果,同时企业经营者也有必要核算其发展循环经济为其带来的效益,以证明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考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是循环经济信息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1)循环经济绩效。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三要素进行。循环经济绩效是指在企业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在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取得的微观和社会宏观效益的总和。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性。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构建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强调根据资源的再生能力来使用资源,把资源的消耗严格限制在阈值内,追求在既定自然资源存量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强调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经济,倡导“最优生产、最优消费、最低消耗、最少废弃”。以物质循环、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以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为载体,通过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和产业生态链建设等,使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得以循环利用,让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努力实现环境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率性。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使得整个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零输入和废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循环经济在企业微观层次上,通过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从生产产品一直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三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性。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实施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保护战略,可以不产生或少产生污染物,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节省了企业为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花费的末端污染治理费用,又节省了由于荇染超标而向社会缴纳的罚款、排污费等;而且当废物的再生利用使废物排放被减少或消除时,节约的原材料、能源还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循环经济避免污染的结果提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维护了人们的环境权益,保护了人体健康,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的使用者。主要有:一是环保部门。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或民间环保组织,通过企业提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依据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二是政府其他部门。就政府其他部门而言,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三是投资者。外部投资者也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状况,判断企业由此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前景,决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了解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四是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规划、

预算、分析和控制来确定企业对社会的环保责任,努力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五是企业员工。员工处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线,他们将直接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当然想知道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治理结果,而且,他们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有权利知道。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信息,有助于其评估自身得到的利益,有助于改进环境管理和提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企业里,如采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设立员工股的股份公司等,员工就是投资者的一部分。在采取某种形式向员工集资的企业里,员工就是债权人的一部分。那么,员工也自然会有与前述的投资者、债权人相类似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信息需求是双重性的。六是社会公众。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社会公众来说,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将直接对受益或受害,也会要求企业披露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

(3)循环经济模式的指标体系。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作为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内容就应该是:减量化的幅度指标、再利用的能力指标、再循环的效益指标等构成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以下主要的具体指标构成:投入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生产的原材料、资源消耗价值的确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代价。主要包括:治理污染的投入、技术改造的投入、生产流程再造、信息生产投入等;资源利用率指标,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的构成、循环利用材料占总成本的比重;能源的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生产的废弃物。主要构成有:废品损失、材料的边角、生产设备的循环辅助材料的回收等;能源的再循环指标,主要包括第一次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主要有企业可以再利用、自然可接受的、对自然有害的等部分构成;能源的再循环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的总量,产品在消费者使用中需投入的各种辅助材料、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产品最终报废时可回收价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效益,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各种指标,计算与分析,树立企业环境形象等;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以上不能采用量化指标说明的,但该内容对信息使用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可以采用数量化信息的方式加以披露。

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审计

(一)审计主体 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介机构有了长足发展,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力军,承担的审计任务愈来愈重。(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对本单位就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有未执行甚至违反法规现象,应如何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2)外部审计。一是国家审计。开展、加强、乃至强化企业信息披露的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法规审计;循环经济和国家环保资金审计。包括循环经济和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具体有排污费征收情况,环境资金拨付到位情况,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截留、挪用等现象。二是社会审计。社会审计的主体是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和环境质量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和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的达标率;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支出成本费用审计,效益审计,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如被审计单位被列入限期治理的,还要就限期治理的完成情况进行审计。

(二)审计依据 主要包括:(1)审计规则。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关于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依据。因此,要通过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制度化,使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建议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循环经济和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2)相关法律。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就成了环境审计的行动依据。另外,这些法律法规中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明确规定了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指标,是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3)财务与会计规则。循环经济审计不仅是检查评价是否采取了环境保护的措施,还要计算已进行的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其成本和效益,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资产进行计量确认,要对循环经济和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及排污费征收情况等进行审计,因此又必须依照有关财务与会计准则进行。(4)企业规章、制度。衡量企业是否构建了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只有明确了标准,才能使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检查本单位是否建立起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工作绩效如何。

(三)审计模式 审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披露信息,就是审计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经营者在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对各种利益负责,以获取更大范围的整体乃至全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循环经济披露信息的审计必须基于社会公众利益,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为依据,客观公正地鉴证、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1)项目审计。监督评价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实性。通过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在实现社会既定的目标方面作出的贡献和效率及企业对资源利用的组合是否恰当。企业作出的报告只有在提交给独立第三者审计后,才能证明其公证性、合法性和公允性。目前企业建设项目中都重视项目的立项,轻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活动,盲目指挥、行政命令、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在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建设项目的核心控制是对招投标、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及会计核算等环节的控制。这些环节控制的如何直接影响建设项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3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以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在循环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即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原则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用于生产和包装农产品的机具和容器,实现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它们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就是指对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二、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

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

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很多,关键看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应该积极探寻符合当地实际,吸收成功模式经验,创立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要追求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比如有些地方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对增加农民售、保护森林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平衡产生了作用。

三、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4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以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为目标,努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市以创建全国生态城市为目标,在获得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称号的基础上,正在争创全国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环保模范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XX年9月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框架已基本建立。

2、以清洁生产为抓手,抓好企业的循环经济

市政府《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文件下发后,各地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努力创建零排放企业。同时,做好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着力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致力建设生态工业园。丰城市工业园,针对该市煤、电支柱产业,每天排放大量的粉煤尘、煤矸石和废气、废液、废渣;针对丰矿、丰电、兰丰水泥、港源硅业等现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的相互依存和利用的特点,积极引导企业之间,在循环利用中聚变扩张,使排放的废弃物转化为几十种新型建筑材料。目前,该市15家关联企业每年可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炭等废弃物20多万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在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丰城市通过兴建专业市场和发展废旧物资精深加工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废旧物资回收产业,不断延伸收购利用废旧物资的发展链条。目前,该市从事废旧塑料、羽毛、金属加工的企业有28家,其中的江西三维化纤有限公司、兰丰塑业、恒泰塑业等一批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制造企业,带活了蛟湄村、围里村2个废品收购专业村;带活了该市200多户废旧物资经营户。

3、以生态农业模式为重点,构建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我市依托林果业,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形成了“山上育林、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中养鱼、水上养鸭”的“猪-沼-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各地按照“一栏猪、一片果、一口池、一户小康家”的思路,加大投入,大力推广沼肥养鱼、沼液养猪、沼肥种果、沼液防冻。目前,全市建有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3.5万户,其中“猪-沼-果(鱼)”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户1.8万户,模式面积3000公顷,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超过1亿元。

同时,我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充分发挥这一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技术优势,XX年全市推广面积4万公顷,占全市水田面积的15%。从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发展有机农产品等“三品”农业,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我市因势利导,大力扶持,“三品”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地认证56个、产品认证18个;绿色食品企业认证13家、产品认证15个,基地面积8500公顷;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3个,基地面积4万公顷。高安市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市),万载县茭湖乡成为全国第一个乡域整体实施有机农业生产的乡(镇)。

二、几点建议

1、推进我市循环经济设想的建议

推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议抓住“四个层面”,盯紧“五个环节”。

(1)分四个层面推进

一是农业层面的循环。继续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推广“猪-沼-果(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努力建设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二是工业等企业层面的小循环。选择一些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范围之内。

三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比如工业园区,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按照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四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努力使全社会都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

(2)从五个环节推进

一是资源开发环节。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56种,其中钽铌储量占全国的1/3以上,硅灰石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列全国第一,原煤、岩盐储量位居全省之省,大理石、花岗岩、瓷土分布甚广,开发价值高。同时,地热资源和水电资源也很丰富。对此,建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钽铌、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发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做

好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和矿区沉陷治理工作,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二是资源消耗环节。围绕我市电力能源、建材、医药、食品、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加强对电力、建材、煤炭及农业等重点行业,它们消耗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的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废物产品环节。实行预防污染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不同区域拓宽发展;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加快城市垃圾等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理量。

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继续发挥我市丰城江南最大的废旧物品集散地的优势,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逐步做到所有垃圾分类收集,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五是社会消费环节。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提倡食用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

2、发展我市循环经济保障措施的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相互配合,积极行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1)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既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又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只有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消费、保护环境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良好风尚。

(2)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努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和信贷供应及价格调控等经济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我市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同时,继续严厉查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研究

一、科学认识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基于闭环型物质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活动采用的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reduction)、再利用(reuse)以及资源再生化(restoration),这通常简称“3R”原则。减量化是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实行清洁生产、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再利用是指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条,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目的是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要求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效率,尽可能使用可以多次使用的产品。资源再生化是指废弃物的资源化,使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重新生产出原产品和次生产品,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

二、经济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及反馈机制

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首先要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见图1),“+”表示正反馈,“-”表示负反馈。经济系统正反馈表现人口对经济增长的需求,从而对生态系统物质需求增加,且迅速占据物质总量;权且假定人口不增长,按照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技术进步会加快经济系统的正反馈作用。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表现在生态容量会限制人口需求增长,即经济增长会受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约束。为此,经济与环境之间始终存在经济需求无限和生态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必须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第一,人口需求经济增长资源(能源)供给环境质量提高;第二,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平衡;第三,资源(能源)价格(市场)信息调控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如果把三个反馈网络构成一个整体,会发现人口、资源、环境是三位一体的核心要素。经济增长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要素。

在第一个关系网络中存在的致命弱点是资源(能源)的高消费模式,不顾环境质量和人口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第二个关系链中,现实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多数技术体系,其资源效率低下,并且以生态失衡为代价;在第三个关系链中,资源低价、产权不明等非市场化管理,政府调控缺位或不力,既破坏环境质量,又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建立产权明晰、行之有效的市场。这些单靠独立、单一的学科边界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整合生态、社会、经济、技术要素,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所以,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的调控机制是统筹的核心,实现有效制度安排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制度创新

1、环境资源是公共产品,市场机制对它配置失灵。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只关心经济增长而不关心环境污染的原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有明晰的产权,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为了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环境资源的产权明晰至少会存在如下问题。

(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影响市场交易。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极强的弥散性,产生的废物将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弥漫扩散到许多毫不相关的地域和人群,尤其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工业化城市。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就会产生困难,严重影响产权交易。

(2)交易费用过高,使交易难以成功。交易费用包括把交易双方召集到一起的费用、取证以确定损害和赔偿的费用等等。与此同时,实际生活中很难把所有的当事人都集中到市场范围内,而总有一些人想利用环境扩散的特点来分享他人购买清洁环境的好处或逃避支付费用,即产生“免费搭车”问题。由此看来,对于环境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是失灵的;欲通过传统产权制度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一些规制来完成这种交易。

2、生态环境已成为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应纳入生产函数来考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生态环境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已成为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把环境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并作为内生变量来处理是合理的。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环境资源是可以给予一个价格的,如可以通过级差地租或影子价格反映其经济价值,不论是土地、矿产,还是森林、水体。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大规模“生产”生态环境要素,以弥补过去几十年对生态环境的巨额欠账,消除生态环境透支所产生的经济泡沫。循环经济不同于过去的污染控制,污染控制是末端治理,而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开始就注重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大量投资,提高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以弥补生态供给能力的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好生态环境投资者的合理回报问题,激励人们从事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殖。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1、建立绿色GDP,树立科学宏观决策体系。首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长远利益与短期行为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经济发展要遵循生态环境反馈机制的原则;要以生态环境的物质输出量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扭转生态失衡;生态环境建设并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其最终目的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绿色GDP,树立科学发展观。绿色GDP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之后的净产值。绿色GDP账户使“经济增长”与“生态成本”一目了然,不仅反映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有多大,而且反映地方政府的真实政绩是多少。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句话,建立绿色GDP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宏观决策。

2、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构建规制化的市场。庇古认为,由于外部性因素存在,会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即所谓市场失灵。这就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加以解决。当它们不相等时,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补贴的办法,使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一方面,由政府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生产者征税,限制其生产;另一方面,由政府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鼓励其扩大生产。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企业会自动将产量调整到价格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之点,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目前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退耕还林补偿制度等都是征税与补贴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准使用准补偿、谁破坏准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美国建立的以“气泡、补偿、银行、容量节余”为核心的一整套排污权交易体系,有利于实行污染控制、改善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值得我们借鉴。所谓“气泡”是把某一区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根据环境的吸收净化能力,给予一个总量污染许可排放指标,实行总量控制,不允许突破,从而保证污染排放量在环境容量之内;“补偿”是指新进入或扩建企业在不达标的情况下也可以投产经营,条件是它们从现有的污染源购买足够的排污权;“银行、容量节余”是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富裕的排污权存入银行,以便在将来合适的时候使用和出售,鼓励节余。

3、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严格法律约束。由于环境资源是公共资源,并且在近期内没有直接效益产出,需要以法律进行强制性约束。虽然我国政府于2008年8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但如何确保实施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实施细则等法规体系,严格法律约束,以法律的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4、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也要关注贫困人群。因为贫困,会有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城乡居民难以承担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经济成本,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这种能力,处理好少数企业与大众权益的关系。

5、倡导绿色产业政策,防止环境污染的国际传输。国际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同时,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的途径,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环境污染的转移。二是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买进那些在其国内遭到环境法严厉控制所不能生产的初级产品,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三是采取付给高额处理费的形式,将那些难以处理和降解的垃圾输往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构建新的环境与贸易制度,应对环境污染转移的风险:第一,要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构筑国际污染转移的防线,从政治角度出发将防止“环境殖民主义”措施写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中,同时倡导世界各国都参与、监督发达国际遵守国际公约;第二,建立国际投资产业准入制度,对国际来华投资项目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而又无法治理的项目投资,减少国际环境污染转移的机会;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环境壁垒政策,严格制定标准,防止国际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

【参考文献】

[1]陈祖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

[2]李金昌:资源经济新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学生思想教育

高开发、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匮乏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约束的问题,中国为了寻求一条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走上节约型的发展之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循环经济观念应运而生,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1循环经济简析

传统经济的生产观念中重点考虑的是对自然的最高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最高限度的创造财富,以及最高限度的获取利润,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则被完全忽略掉。循环是指事物在一定系统内周而复始的运动或变化过程,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刘东型经济,是一个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个要素共同组成并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观念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置身世外,而是把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个重要要素,去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人和自然相关联时,不能再像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将自然看为“取料场”和“垃圾收容站”,也不能把自然看为可利用的源源不断的资源,而是要将他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需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人和科学技术关联时,不能仅仅研究怎样利用科学技术去源源不断的发自然,还要考虑到怎样运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修复,使其成为有益于环境良性发展的技术;同样,人们在考虑自身发展的时候,也不能仅仅考虑人怎样征服自然,怎样研究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而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以此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仍在继续。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绝不能走传统经济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道路。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在中国的良性发展,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人们知道什么是循环经济,需要人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我们要从娃娃做起,要从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做起。

2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灌输的难点

我所在的学校为职业院校,学生为初中起点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科学技术落后并且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对于物品的使用没有任何的节制,没有任何爱护的观念。并且学生从行为和思想认知上几乎没有循环利用这一概念,更不知何为循环经济,因此在班级里面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比如说,每学期初,学校就会发放一学期所使用的书本,但往往到学期中间就出现缺失的现象;比如说,喝剩的饮料瓶随处乱扔,而不收集起来集中变卖;再比如说,东西坏了,就随意丢弃,而不想法二次利用,发挥物品更大的价值等等。面对当前学生这些现象,加强他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还是有一定的难处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清

学生对于循环一词没有什么过多的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循环再利用的意识,更有甚者,对于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等这些基本观念也不存在。不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不明白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概念的不清晰,导致了他们平时浪费行为、破坏行为非常之多。因此,循环经济概念不清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首要难点。

2.2不良习惯的长期养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县区或者是农村。现在中国农村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多采取粗放式的教育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农民迫于生计,需要外出打工,或者承接更多的工作来养活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而且农村资源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丰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资源使用过度、物品的无端破坏、物品的随意丢弃、不注重资源的再次利用、不注重环境保护等等。基于此,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中主要解决的问题。

2.3思想意识的难以转变

长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已形成他们对于事物观点的固定化。环境的保护、物品的爱护并非我一人之事等思想已经在学生观念之中长期养成。而且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仍然多为独生子女或者娇生惯养的一代,从小没有吃过什么苦,在观念之中不知道什么叫作珍惜。《锄禾》也只是变成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任务而去背诵,很少有学生真正去理解《锄禾》的含义以及去践行。转变思想观念,是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难题。

2.4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需大力发展经济。尤其近几年,重工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加上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理比较滞后。滥砍滥伐、占用耕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如何加强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3.1概念的明确形式是多样的

加强循环经济思想的教育,首先要从让学生明确概念出发,要让学生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让学生明确涵义,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学、主题班会的开展等,深层次的理解循环经济的含义;可以通过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环保活动的举行等,从而明确循环经济现在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有多大。

3.2习惯的改变方式必须强有效

长期养成的习惯如果要加以改变,必须要通过强有效的方式。比如,可以制定相关的规定,要求学生遵守,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习惯,正可谓重棒底下出状元;除了制定相关的规定之外,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破坏了公物,该怎么样进行处理;如果破坏了班级卫生,应该怎么样处理;如果规整班级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获得一定利润,应该怎么奖励等。通过这样一些强有效的方式来改变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从而使循环经济思想得到进一步灌输。

3.3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

正确习惯的养成,准确观念的树立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依靠长期的理念灌输、教育来改变学生对于循环经济观念的认知。正确观念的树立,指导着正确行为的体现;正确的行为又促进了观念意识的进一步转变。

3.4环境的变化需要政策的制定

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为了改变周边的大环境,作为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经济、财政等手段,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要结合我国实际,还应该积极汲取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研究完善和制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公众积极参与,大力倡导绿色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循环经济这一理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非常重要,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的重要,必须不断加强人们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引起全民的注意,才能使循环经济在我国得以长期有效的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循环经济思想,从基础抓起,从点抓起,从而更强有力的保障了循环经济思想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廖金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3.

[3]段伟伟,焦嘉程.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3.

[4]王绮,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探究综述[J].林业经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