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1

关键词: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WACM模型;水资源配置;水循环模型;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44-06

1研究背景

变化环境是指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引起的一系列陆地、大气与水循环的变化[1]。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人工因素对自然水循环系统的干扰愈来愈烈,特别是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如人类的取水、用水、耗水、排水、调水等行为,对整个水循环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学者们对于流域水文循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涌现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如MIKE-SHE模型[3]、VIC模型等[4],使得研究者可使其与气候模型(GCM“全球气候模式”)结合,开展气候条件变化下的流域水循环研究[5-6]。但是,这类研究重心放在气候变化对于水循环的影响研究方面,而在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条件下,特别是高强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的流域水循环研究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

(1)取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不清楚。取用水总量易于观测和计量,方便管理,但无法反应水的资源消耗本质;而耗水总量能体现水资源的真正资源消耗量,但难以核算和管理。取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密切,但缺乏成熟明确的量化表达式,仅凭经验来估算耗排水量,不够科学合理。同时,耗水总量管理方法在管理中缺失,致使取用水管理与耗水管理不相协调,取水许可方法受到限制。

(2)地表、地下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不清楚。水循环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频繁,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还未能清晰定量化。如水管理实践中往往将从河道或湖泊附近的取水井抽取的水量归为地下水统计,而实际中水是从河道渗透来的河水,其水源的归类还存在争议。因而地表地下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的关系难以确定。同时,地下水资源的调控中,仅仅从人工地下水取用量的角度研究,人工取用地下水与地下水位的联系尚无考虑,且潜水和承压水也未能区分,由此更加难以确定其耗水关系。

(3)当地水、外调水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关系不清楚。外调水与当地水往往通过共同的取用水设施向用水户供水,在没有明晰当地用水与耗水之间的关系之前,难以确定当地水、外调水用水总量与耗水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和转化规律,给总量控制的管理带来不便。

(4)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调水之间循环转化关系不清楚。外调水在输送及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与当地地表、地下水产生水量转化,同时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也在不断的转化。对于上述转化过程,其转化的具体路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都很难进行定量的描述,各种水源之间的循环转化关系不清楚。

(5)水循环过程中的供-用-耗-排-补-转化关系不清楚。以往常用“供-用-耗-排”来描述供用水的循环转化过程,这种提法主要是从地表水系统出发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整个水资源系统来看该提法则不够全面,应该修改为“供-用-耗-排-补-转化”,考虑水的回补与转化过程才更能够反映供用水之后整个水资源系统的变化过程,或者说水循环的变化过程。目前还很难给出水循环过程中供-用-耗-排-补-转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6)水资源高效利用条件下水的供-用-耗-排-补-转化关系变化。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条件下,采用节水措施或者节水工艺,取水量减小,输水过程、用水过程也随之发生变化,则必然引起水资源的耗、排、补及转化过程发生改变,但目前还很难对这一过程展开有效的定量化研究。

本文将以“自然-人工”复合作用下的流域水循环机理和模型为基础,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的流域水循环过程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水资源配置的流域水循环研究方法,并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践应用。

2流域水循环研究的科学方法

流域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理论[7]是解决高强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水循环问题的基础核心。对于上述存在问题,按照科学认知、现场实验、理论探究、解决方法四个步骤,形成一个从水循环机理认知到水循环观测实验,再到流域区域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理论研究,最后利用水资源分配与循环转化模拟模型[8](Water Allocation and Cycle Model ,即WACM)进行模拟计算。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2

关键词:煤炭产业矿井水 工业 生活污水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1、煤炭产业水资源的污染来源及危害

当前,我国煤矿区水污染源主要来自煤矿开采外排的矿井水、洗(选)煤水、炸药厂废水、焦化厂废水和矿区生活污水。其中矿井排水污染是煤矿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约占矿区水污染源的近80%。据统计,目前全国煤矿外排矿井水23亿吨以上,其中得到净化利用的不足40%。 煤矿的水污染另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洗(选)煤厂、炸药厂、焦化厂等工矿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水。以洗煤厂为例,现在大多数洗(选)煤厂普遍采用的湿法洗煤工艺,在洗选煤过程中产生大量洗煤水,一般洗选1吨原煤用水量4~5m3,这些洗煤水含有大量的煤泥和泥沙等悬浮物,以及大量石油类药剂、酚、甲醇和有害重金属离子(如As, Cr, Pb, Hg和Mn等元素离子)。另外,堆积越来越多的煤矸石山压占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经降水的淋溶和冲刷也将矸石中含有的大量有害物质(尤其是重金属离子)带入了附近的水系总,造成周围环境的水体污染。矿区生活污水也是煤矿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的污水,而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硫化物、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污染物,对矿区周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2、煤炭产业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矿井水循环利用

实现矿井水资源化,首先必须摸清矿井水的水质种类,据此进行治理方式和工艺的研究,探寻矿井水的综合利用。从矿井水资源化的角度,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一般可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即洁净矿井水、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具体矿区及具体类型的矿井水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般矿井水利用流程:矿井采区老塘水通过防渗管道采用自流的方式直接接进入采区主要巷道,最后汇集到收集沉淀池进行一次沉淀净化,汇集的水再由收集沉淀池通过防渗管道排至专门开凿的井底车场水仓进行二次沉淀净化,经过两级沉淀的水最后通过中央泵房排至地面中水回用系统,加入适量的含氯漂白剂等消毒剂,对矿井水中可能含有的细菌进行全面的消毒。通过这样几次沉淀和消毒净化,此时矿井水就可以净化回用为生产和部分生活用水。

对矿井水加以循环利用是缓解矿区缺水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其利用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煤炭生产过程用水,如洗煤厂、煤砖厂、煤焦化厂、辅助工厂等的煤炭加工用水;矿区生活用水,如喷泉景观、喷洒道路、冲洗、办公和生活饮用等;其它用途用水,如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建筑施工等。矿井水的利用应贯彻节约、方便的原则。因此,矿井水的利用应为先井下后井上,先工业后生活,最后为其它用水。

2.2 工业污水的循环利用

煤矿区的工业污水主要来源于洗(选)煤厂、炸药厂、焦化厂等工矿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现以洗煤水为例研究工业污水的循环利用。

洗煤水是选煤厂的主要水污染源,其生产用水可取自经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的矿井水或城市污水处理中心处理过的水。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系统的全部煤泥水均经浓缩机浓缩后,用压滤机进行压滤处理,以实现煤泥在厂内回收,洗煤水在浓缩池内闭路循环。

2.3 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

据近期资料,矿区生活污水中CODcr浓度范围为39.39~351.17mg/L,平均299.04mg/L,BOD5浓度范围为30.2~18.5mg/L,平均134.23mg/L,悬浮物浓度范围75~411.5 mg/L,TKN平均25mg/L。生活污水中除了BOD、COD值较高外,还含有溶解性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从矿区生活污水水质分析来看,污水中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往往不能通过一种方法将其完全去除,通常需要采用几种方法才能达到处理要求,根据对污水不同净化要求,污水处理可以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的任务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同时通过中和、均衡等预处理对污水进行调节,减轻后续处理的负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筛滤、沉淀、上浮和预曝气。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悬浮物去除率能够达到75%左右,BOD去除率能够达到30%左右,处理后的水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还需要进行二级处理。

二级处理的任务是大幅度去除溶解性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生化法。经过二级处理后,BOD去除率一般能够达到90%左右,悬浮物去除率达到90%~95%,一般出水可达到三级出水标准,满足农田灌溉、电厂冷却水和生活杂用等一般回用水标准。通常生化法可选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和氧化沟法等。这些方法的优点是设计、管理经验丰富,水质适应性较强,出水水质好,经二级处理后可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所未能够去除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够降解的有机物和磷、氮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盐。三级处理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生物脱氮、混凝沉淀、离子交换、活性炭过滤、臭氧氧化等。

经过三级处理后的水即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用。

3、煤炭产业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措施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针对我国煤炭产业水资源的现状,为了达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必须改进以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来,积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1)建立矿区水务产业,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合理使用。由于历史原因,矿区内供水与水处理分属不同部门,当实行废水资源化回用时,原有运行机制显得落后,排水与供水存在较多矛盾,通过建立专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水务公司,将取水、供水、排水及废水资源化回用等各个环节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2)清污分离,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

为了保护矿井地下水不受污染,减少处理费用,提高水的利用率,应当首先建立清水排放系统。井下含水层流出来的清水直接排出地面利用,使其不受煤尘污染。例如,山西的潞安干阳煤矿将渗人矿井的水按井下排放系统排放,不与其他污水混流,然后加上简单处理再利用,使矿井水得到了合理利用。在严重缺水和带压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可以在开采区前方提前打抽水孔,将煤层上部含水层中的优质水直接抽出来饮用,防止采矿时全部流入巷道而遭污染,这样既可以提高优质水的利用价值,又可以降压开采,减少水患事故,大大降低矿井水的处理费用。

(3)矿井水回灌补源,保持地下水平衡

在煤矿区利用有利地段(如断层基岩露头漏失严重河道)或布置大口径群孔将多余矿井水靠水的自然水头压力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目的是抬高地下水水位,增加地下水贮存量,保持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宏观平衡。逐渐形成一套人为的地下水补、通、排循环系统。

(4)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矿区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5)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矿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3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给水排水;循环利用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eurbanwaterdemandiskeepingincreasing,meanwhilewaterpollutionbecomesmoreserious.Nowthere''''smoreandmorewaterresourceorwaterquality-inducedwatershortage,thereforethetraditionalorpresentconcepton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planningcouldnotsatisfythedemandtoprotecttheurbanwaterresourceandregionalnaturalwaterenvironment.Inthepaperthenewconceptonurbanwatersupplyanddrainageplanningisproposedsoastosetupthemodernurbanwaterandwaterdrainageplanningconceptandmakethebasisforrealizationofenergy-savingandemission-reductionandtheconstructionof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al-friendlycity.

Keywords:waterresource;planning;watersupplyanddrainage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需水量日渐增加,水污染状况有增无减,水量性缺水也逐渐向资源性与水质性缺水转变。本文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

传统的或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证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是:除保证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供水或污水废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源,而对这种资源进行系统的规划,使之合理的进行处理与循环利用,达到本区域或本流域的水环境平衡,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1水资源循环概念

水是循环性资源,亦是可以再生的资源。根据其客观规律和循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

1.1自然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方式存在,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范围内处于往复不停的循环运动状态中。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水从海洋蒸发变成云(水汽),又以雨、雪等方式降落到地面,部分蒸发,部分渗入地下或汇成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归大海。水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称为水的自然循环。

自然水循环的特点:①自然水循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而又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不论是大循环还是小循环,都和气候、土壤、地质地貌和植被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受到山塘、水库等人为因素影响。水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分布状况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②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不但存在水量的平衡关系,而且还存在着水质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水质的可再生性。

在大自然循环条件下,全球的水量循环是平衡的。据近期资料报道,全球的循环水量为496000Km3。其中,海洋蒸发水量425000Km3,陆地(包括陆地水面以及土地)蒸发水量71000Km3;全球水分蒸发水量496000Km3;海面降雨量385000Km3,陆地降雨量111000Km3,全球水分总降雨水量496000Km3。总降雨水量与总蒸发水量是平衡的。另外,在海域与陆地水量平衡方面,陆地降雨量比陆地蒸发量多40000Km3,这部分水量即为入海径流量。海域水面蒸发量比海域水面降雨量多40000Km3,所损失的水量由入海径流量补充,同样形成水量平衡。

根据海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水量及其循环水量,我们不难估算出各种水体的水量循环关系及其全部交换一次的平均循环周期时间。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储水以及河流水是交换最为活跃的水体,平均交换周期分别为10d和11d。而冰帽和冰川的平均交换周期最为漫长,达8000年/次。

1.2社会水循环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中,人类不断地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活动之需。循环系统主要由给水系统、用水系统、排水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好比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动脉和静脉,两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给水系统中若过度取水,河流生态需水量就不能满足,或者用后的污、废水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自然水循环。

1.3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的关系

社会水循环是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附加组成部分,对自然水循环产生强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变世界上水的循环运动。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进行干预的直接方式,在人类大兴水利带来巨大生产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时,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水循环的途径被改变(时空变化),人工水库、人工运河、大坝、长距离跨流域引水等水利工程都大规模地截流水量,改变水循环的途径,使下游河段过水量减少,甚至干涸,导致河流对地下水补给量锐减。跨流域的调水,会加大地表水分支流域,水流的分散性增强,有可能影响地表水的更新周期和运动节律;②水循环量发生变化。人类提取的径流量每年达到全球可更新水资源量的10%左右,显著地改变了地表河流的入海量,使得不同层次区域上水循环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③水质的变化,水体经过人类用水循环的干扰后,在水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上都有了极大的增加。污染源包括未处理的污水、化学排放物以及农田中冲刷的和渗入地下的农用化学品。

2我国社会水循环现状与传统城市给排水规划观念的反思

目前,我国总体上来看,社会水循环仍是一种粗放式、单向流的循环机制。即从流域上游或地下水含水层取水,经过用户一次利用之后,大部分排放至下游水体中。在整个水循环过程中,水只是一次性得到利用,并没有形成负反馈机制。全国可开采水资源总量的58%已经被使用,工农业发展和生活用水的增长全部依靠增加水资源的开采量来得到满足。但是,这些用于农业,农灌尾水和农田径流挟带着大量的化肥、农药回归水体,城市用户产生的大量污水大部分直接排放,不断地加大了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

据预测,全国可开采利用的水资源,不考虑从西南调水,扣除生态环境用水后约为8000~9500X108m3,到2050年,全国需水量可能达到7000~8000X108m3,届时将接近可开采量的极限。到21世纪中叶,预计我国城市污水仍有较大增长,见表1,其中生活污水增长量占据了总增长量的较大份额。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未来城市污(废)水排放量将继续增加,届时城市污水排放的污染物负荷将对城市排水设施提出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达到污水处理设施的快速普及和提高处理率、深度及超深度污水处理率、再生回用水应用率,未来水循环状况将更加严峻。据此,传统的城市给水排水规划观念已不能满足社会水循环的要求,必须从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重新思考城市给排水专业的规划理念。

就传统的城市给水规划而言,给水规划是以满足城市用水量要求,保证供水水质为最终目的,常把重点放在寻找水源上。但由于区域水资源受到污染,或暂时受到污染,水源水质不能满足城市供水水源的水质标准要求,在一时难以选择到理想的水源时,许多城市不是如何想办法治理和防止区域流域污染,而仍是从源头、上游取水。总的来看,城镇发展取水用水一直沿用这样一种线性思维:从近处取水不足时从上游或周围地区调水,用后排放、废弃;水资源仍不足时,考虑从更远一些的地方去调水。这种思维方式的流行,促使很多地方建设的引水工程其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而把城市河流变成了天然下水道。这种用水策略越来越依赖城市内陆腹地河流上游地区水源的可用性。但这种可用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河流上游地区的用水增加,而下游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不断下降,同时水质也在不断恶化。

这种传统用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大量的长距离调水工程,带来日益增长的巨额费用,造成越来越重的财政负担和水价的上涨;②可供用水量会日益衰减,水质安全问题难以保证;③河流生命将逐步丧失,景观和地貌会加速改变;④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冲突和潜在纠纷会日益增加。

在传统的排水模式方面,城市排水则是以防止雨洪内涝、排除和处理城市污水、保护城市公共环境和本区域流域水质为目的,普遍认为污水是有害的,应尽快排除到城市下游。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保护了局部的生活环境,危害了广大流域地区。这种传统排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对城市排水规划理念的认识不明确,内容过于粗糙,排水规划只是简单地根据用地规划和城市道路规划划分排水区域,确定排水体制,大致勾勒出排水主干线和污水处理厂的位置,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域水资源方案论证和综合协调,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案比较;②传统城市排水规划只局限于单一的排放而不具备水资源循环利用与持续发展的观念,没有确立雨水、污水亦是一种资源以及要优先利用然后再排放的思想;③局限于本城市或本区域的排水规划,缺乏流域综合开发与利用的观念;④城市排水规划与市政污水与雨水处理设施建设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⑤缺少雨水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配套措施。

总之,在我国传统的城市给排水规划理念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等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片面地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致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水循环理念

其实,在流域的城市群中,大多数城市都是临水而建,通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从城市功能上基本连成一体,一个城市的下游同时是另一个下游城市的上游。作为良好的水环境并不是局部地域而是整个流域。

在一座城市中,健康的水循环是要求城市具有完备的给水排水系统,既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为居民提供洁净的饮用水,又要有污水收集、处理、深度净化、有效利用与排除系统。

如何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水循环理念,在与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相比,至少在理念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3.1系统性理念

系统性本来是自然界中事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以上讲的城市给排水工程,从取水、净化、到使用排放,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和观点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也许会使我们更加接近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客观规律,从而为解决目前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水危机提供一种更加综合、可行的策略。而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就是将城市水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考虑城市需水、用水、再生循环、排水以及居民生活条件、食品供应等方面的问题,不再把这些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孤立和割裂开来,而是系统地考虑城市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流、营养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合理分配和持续发展。

3.2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

自然界中没有废物,各种物质应该都能得到循环利用。在城市水系统工程中建立资源循环型是城市给排水系统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努力。它不是传统城市给排水概念上的一次性利用后排放的单向流,而是变成一种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即将首次利用之后的污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从而获取满足一定使用功能的再生水。这些再生水又通过专门的需配水系统,供给城市工业、市政等用水部门得到重复、循环地利用。

3.3内在的可持续性理念

20世纪,我们不断地修筑水坝,建设引水渠道,实施远距离输水工程,以寻求更多的新水源来满足城市扩张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使水环境越来越退化,水资源越来越短缺,致使城市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水循环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沉重负担。可持续的水资源系统,它不仅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且要满足未来人的生存需求。它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确切的存在状态。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城市用水系统的内在特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社会用水健康循环所必需。

根据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水资源的利用将由过去的“取水—输水—用户—排放”的单向开放型流动,转变为“节制性取水—输水—节约地用水—再生水循环”的反馈式循环流程。

4现代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理念

提出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概念,主要是基于对目前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在规划理念上一种转变的探讨,是实现现代城市给排水规划概念的关键,城市给排水规划由传统观念向现念转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人对自然的索取向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可再生特性的观念转变;②从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③从以管理出厂水质为主,向管理用户水质转变;④从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向资源共享、流域统筹管理转变;⑤从重常规处理工艺,向深度强化处理工艺转变;⑥从开源与节流并重,向以节流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转变;⑦从重污水达标排放,向污水资源化利用转变;⑧从只注重终端处理,向既注重终端处理更注重始端管理转变;⑨从单纯的雨水防洪排涝,向水资源利用角度强化雨水的管理和利用转变;⑩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法制化监控,多元化投资转变。

在现代城市供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新的供水规划理念是:首先考虑的是任何保护本区域的流域水源,科学分析流域水源的水量与水环境容量,全面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在缺水城市和地区,要向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及控制用地规模,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并使工业复用水率这一主要节水控制指标落到实处;城市取水规划应立足于依靠本地区河流的水资源来解决,最大限度地控制远距离调水,在保证生态用水量的情况下控制取水规模。一般认为取水量不超过径流量的40%是较为合适的;在缺水严重的地区,在取水量不得已超过径流量40%时,必须根据河流生态需水的质和量要求,利用再生水补给,增加相应份额的生态用水量;上游城市的用水和排水不影响下游城市的用水,实现水资源共享,每个城市既需要限制取水的数量,也要控制排水的数量和质量,不至于污染下游河段,从而保证整条河流的水资源利用是可持续的。

这种新的供水规划理念的特点:①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筹利用模式。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管理符合水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系统特性,这种新的取水模式强调在每个流域内的用水立足于本流域解决,流域范畴内的用水,做到统筹兼顾上下游城市、人类和河流生态系统的用水,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流域水资源的公平性和共享性。②水资源的共享与循环利用。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要在本地区河流流域内解决,就要求改变一次性用水的直流模式,在城市流域范畴上实现水的利用、再生与循环;③经济、安全的供水系统。本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减轻对外流域水资源的依赖性,相应地也就提高了本地用水的可靠程度。同时,新的流域用水模式增强了城市用水的安全性,如果城市实现污水再生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在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中,其功能应从以前的防涝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和营养物质的再循环,从而恢复良好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收集、处理、再生和再循环利用中,既要强调循环利用物质的数量,也要重视这些再循环资源的质量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我国水污染控制经历了由单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水达标排放到区域综合防治、总量控制的两个阶段。但其中废水处理设备运行率、利用率、污染物去除率大部分不高,很多设备没有发挥作用。同时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重视也不够,尤其缺乏污水再生、再循环的理念。

在新的排水规划理念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护本区域的流域水源,科学分析流域水源的水环境容量,根据地形与地貌,以流域来划分排水分区,确定排水体制,制定排放标准以及处理工艺路线,提出节能减排目标,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要及时编制区域水资源规划。排水规划应改变以往总是服从于总体规划,被动地与城市总体布局相配套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应主动探索,为总体规划提出与区域水资源规划和排水规划密切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例如,为满足区域水资源规划要求,在作总体规划时,明确提出需要保留的天然水系和满足排水要求的道路设计与高程设计等;要积极与水利、城市防洪等专业规划配合,合理利用水资源。要树立流域观念,打破行政区划,站在全流域的高度来考虑城市及区域排水规划;

为了适应现代排水系统功能的变革,现今的城市排水系统将由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系统、再生水供水系统和优质处理水排放系统所组成。与传统的排水系统相比,它增加了污水再生与回用的内容,提高了污水处理程度,由污水二级处理提高到污水深度处理甚至超深度处理,达到再生水的要求。应对整个城市的功能分区、工业分布、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现状等做周密调查,调查现有的和预测潜在的再生水用户的地理位置及水量与水质要求,并将这种结果反应到专项规划中。将污水处理厂视为再生水厂,改变将污水处理厂摆放在城市最下游进行高度集中处理的传统做法。

在规划污水处理厂时应注意:①要近远期综合考虑污水再生回用的需要,选择污水深度处理系统,预留污水深度处理发展用地,使污水处理、深度处理系统和回用系统的总投资之和为最小;②污水厂的选址和数目。按照传统规划方法,污水处理厂厂址要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城市布局、受纳水体功能及流量等因素来选择,一般尽可能地安放在河系下游、城市郊区。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处理厂远离再生水用户,需铺设的回用水管网费用相应增加,不利于污水的资源化。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厂址时,还应对再生水用户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再生水量的需求,在城市中适当位置设置若干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收集上游和附近区域的城市污水,根据回用水质要求加以处理之后就近回用,使得整个城市形成大、中、小,近、远期相结合的污水再生厂布局规划。这样,既有利于污水回用,又减轻了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易于实现分期建设,符合我国国情。③在处理工艺选择方面,应根据污水水质和再生水用户水质的要求,对水处理单元进行多种组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出经济可行、技术先进的污水处理流程。在满足出水水质要求各项指标前提下进行经济分析,除要考虑费用与技术等因素外,还应考虑该方案是否有利于实现污水再循环,即在原有技术和经济分析因子的基础上,增加“污水与物质再循环适应性”的比较因子。

传统的城市市政管理为了保证城市安全,都习惯于将雨水当作“洪水猛兽”,以“将地面降雨尽快排入城市雨水管道,快速排入河海”为首要原则,忽略了雨水亦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这种理念。其实,蓄存、调节是涵养地下水、补充地表枯水流量的水文循环规律。在现代城市中,除了散布在市区的公园绿地及天然水体外,整个市区几乎被一张不透水的大网所笼罩,阻隔了雨水向市区下部土壤的渗透,截断了地下水径流,严重影响了城区雨水的水文循环,造成雨季市区成灾,枯水期小河干枯的局面。目前,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在我国的缺水地区已开始考虑利用雨水,但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合理地收集、蓄存、调节和利用,对改善市区的气候环境,削减城市流域洪峰,降低城市面污染对城市流域的影响都是十分有利的。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①要科学合理地推导适合城市发展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采取合理的截留渗透措施,加大地下渗入量,减少地表排放量;②选择适当的排水标准,在保证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③提高河道的除涝标准,确保雨水排入河道时不受顶托;④合理规划建造城市雨水蓄水和修复处理设施,将雨水收集与回用有机结合;⑤尽量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降低城市流域水体的污染。

5结束语

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研究,目的是在传统的城市给水排水专业规划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新的城市给水排水规划理念。在当今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情况下,采取更多的城市流域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措施,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打下良好基础,让人类和社会得以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西琴.河流生态需水理论、方法与应用.

[2]任伯帜等.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4

【关键词】环保节能;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应用研究

0 引言

当前是一个科学技术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要高度重视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设备和供水技术,这样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更多的水资源,又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高质量水资源的需求,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水的压力。因此,在整个建筑行业的给排水设计中,要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概念,不断提高给排水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合理的选择环保节能的设备、材料以及工艺,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1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理念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整个行业的蒸蒸日上,但是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能源的损耗浪费、产生大量的污染物等[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阻碍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伴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到环保的概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理念得到了普及。通过合理的应用环保技能技术,能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最大化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水资源的需求,促进了建筑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由于全球人口基数不断增大,工业发展迅速,对于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权威部门调查统计,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人处于淡水资源缺乏的区域,一旦全球持续无所节制的浪费水资源,将在30年后会有三分之二的人缺乏生活用水[2]。特别是我国这么一个多人口的国家,城市缺水程度不断加剧。因此,通过在整个建筑行业的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2 环保节能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制定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为了不断降低我国水资源的浪费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当前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具体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3]。因此,可以通过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用以下环保节能措施:1)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池,将大自然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然后将这些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完整的处理消毒后,重新投入到社会中进行使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2)在给排水设计中运用膜法生物处理系统[4],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污水得到了有效的处理,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降低了建筑排水设计的成本,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和谐健康的发展。

2.2加强先进节水设备的应用

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由于传统使用的镀锌钢管材料,会引起水管生锈,造成一定的水质污染,从而影响居民用水的安全。因此,建筑公司要积极采用优质的阀门和管材,避免水质中出现污染,居民不用先打开自来水阀门放出锈水,再进行水的使用,这样就有效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给排水设计中要高度重视水管接头处生锈的现象,接头处生锈会导致水管产生漏水、渗水的问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设计人员要优先采用先进的节水设备,比如材料市场上常见的PE管材、钢塑复合板、以及不锈钢管等等[5],这些管材能有效避免管体出现生锈现象,防止接头处产生漏水问题,从而节约更多的水资源。

通过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采用先进的设备设施,能有效为各家各户节省大量的水资源,例如居民家庭中传统的淋浴喷头,一分钟会喷出20多升的水,而通过使用最新的节水喷头,可以有效节约10升的水资源。所以,给排水的设计要在考虑到器具质量和价格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环保节能的各种用水器具,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在管道材料选择上面,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管道材料是否会影响到家庭用户的日常生活。比如,为了降低排水过程中的噪音,工作人员在排水设计上可以选择螺旋消声管道[6],这样能有效减少高层往低层排水时产生的噪音,从而不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2.3建立有效的热水循环系统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对于热水供应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城市的大部分集水供应系统还存在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方便居民的日常用水,在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建立起有效的热水循环系统,让居民的日常热水供应循环利用起来。在循环方式的选择上,设计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系统工程的成本以及节水效果,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最适合的循环方式,从而有效避免社会用水浪费的现象,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诉,要想实现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合理科学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应用环保节能理念,从整个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选择优质的节能设备、材料以及工艺,从而为整个社会节省更多的水资源,又能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为居民在日常用水上带来较大的便利。给排水设计人员要朝着降低社会能源消耗、有效保护社会环境的目标不断前进,在设计上既要保证居民用水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又要最大化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电能的浪费,实现设计过程的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桂家鑫.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15(06):524-525.

[2]农城瑞.试析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用的有效性[J].建材与装饰旬刊,2012(13):45-46.

[3]刘阳军.浅谈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与安装控制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12(14).

[4]刘嘉.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通病及相关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5]乌买尔・乌守尔.谈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方案设计的问题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09).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5

【关键字】:城镇;水节约;供水;

正文:

水是地球珍贵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在城市发展之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资源性基础。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人类在充分享受现代化与城市化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供水问题被提到了日程之上。环境问题与水资源问题双重压力下,作为相关的工作者如何抉择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城镇水资源现状

当前水资源空间分布较为不均衡,各个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总量悬殊。尤其是,我国的淡水分布与人口与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其分布较广而且分散,开发与利用有着一定的难度。然而,因为当前城镇用水主要是地下水资源,使得因为地下水超载而造成的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缺水以及城镇用水的借阅以及利用是目前中国城镇用水的主要方面。根据相关统计,城镇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提出对城镇用水率,供水的水质以及水环境的提升更高的要求。在城市之中,深化并且广泛开展城市节水、合理有效开发水资源便成为了经济开发与发展的艰巨的任务。

城镇节约用水是治理水资源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当前,城镇工业用水不断增加,使得排污量增加,污水自净能力受到挑战。并且治理水污染的成本高昂。节约用水有着治理水污染以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双重意义。城镇之中的工业用水以及生活方面的节水潜力还很大,节水措施落实力度有待提升,节水器具在家庭之中普及率较低;城镇居民节水意识有待提升,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率较高。

二、城镇用水节约及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强,价值不深

因为,节约用水以及水资源有限的宣传不到位,使得过度开采水资源与肆意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因为当前的水价较低,使得居民节水意识较低,不能够深刻认识到节约以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的价值。

(二)管理体制不科学

整体而言,水资源的管理体制起步较晚并不够科学。政府各自为政而且乱象丛生,职责不明确,开发与管理不够统一,造成了水资源的多种浪费。

(三)工艺落后,设备陈旧

节约用水与循环利用水资源,需要高等设备的支持。但是基础设备技术落后并且设备陈旧,高等设备的缺乏使得水资源借阅与循环利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例如,在实际之中我国的热水供应系统便浪费了很多的水资源。主要表现在开启配水设备之后,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不得不通过放出一部分冷水的方法来保证热水设备的正常使用。这部分流失的冷水,不能够产生价值,直接被浪费掉。

三、城镇节约用水与保障城镇用水安全的措施

(一)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回用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非饮用水。此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镇用水缺乏的问题。在可以实现的建筑之内,如高层建筑、高等院校、居民住宅小区等用水集中的地区,构建中水道工程,回收再利用生活污水用于绿化,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中水利用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本文的供水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工业废水回收利用

城镇是工业废水主要来源地区。对于工业污水的治理与管控是节约用水与供水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明确需要先“防”后“治”的思想。工业生产的改进与改革、操作管理与废物循环利用等的措施的使用,将污染物尽最大程度地减少,最小化废水排放量。其次,提高工业废水的回收再利用率。加强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废水的集中处理,尽可能使得工业废水能够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最后,征收相应的费用,提高用水成本。

(三)大力宣传城镇用水节约利用,提升用水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城镇之中农业用水占到很大一部分。水利主要为农业服务,但是也应该提升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节水,建成灌溉农业,才能够提升灌溉用水的效率,从而与工业用水与城市用水达到平衡。

结语

水资源的珍贵与当前水资源滥用现象严重,所以城镇应该加强水资源的借阅及其利用,并且不断加强供水安全。节水的理念与技术需要创新,管理体制需要重新构建,问题需要新的水资源处理技术的引用。节水应该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不断加强供水的安全使用,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 韦凤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访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主任刘红[J].中国水利,2010,(6):28-29.DOI:10.3969/j.issn.1000-1123.2010.06.014.

[2] 刘雅鸣.深入贯彻实施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着力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长江,2013,44(10):1-4,14.DOI:10.3969/j.issn.1001-4179.2013.10.001.

[3] 宣传贯彻节水办法 依法推进节水工作――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J].北京水务,2012,(6):F0003-F0003.

[4] 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案例二用好非常规水源 缓解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J].中国水利,2014,(24):124-125.DOI:10.3969/j.issn.1000-1123.2014.24.062.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范文6

关键字:建筑给排水;水资源浪费;节能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急剧上升。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节约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及大量水资源受到污染的现状,及时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保证之一。在建筑给排水领域,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方式众多,如系统超压出流、配水器设计不合理等,均会带来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从建筑给排水的基础设计出发,将节能设计理念纳入设计过程,切实从源头上控制好对水资源浪费因素的把关过程,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实现水质水量的循环利用,对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水资源浪费现状

人们对土地使用效率要求的提高促进了城市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需求的增加,同时促进了建筑设计向技术化、综合化、复杂化发展。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不可或缺部分,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水、排水及中水等系统,其中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污废水、雨水及中水收集处理等部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们对水质、水量及水压等方面品质需求的增加,同时,建筑复杂化的发展带来了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复杂化,这些都要求现阶段的给排水设计过程不断向着系统化方向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浪费及水资源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需要从给排水设计出发,通过例行节约来缓解矛盾冲突。但遗憾的是,在目前建设给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仍然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网分区设计及管网压力设计不当。城市用水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及经济技术的限值直接带来了管网分区设计的不当。巨大的供水压力造成了常见的二次加压现象。在管网分区设计不当、未综合考虑二次加压而导致管网压力设计不当的情形下,管网局部超压直接导致给水量超过额度,带来了给水的非正常分配及水资源的浪费。

2、材料设备选择不当。在现阶段的给排水材料设备选择过程中,很多管道及配件耐久性能较差,其造成的材料或设备腐蚀甚至破裂带来了巨大的直接水资源浪费。给排水工程的隐蔽性特征导致不易于及时发现材料或设备的性能不足,进而带来了水资源的间接浪费。

3、供热系统循环利用设计不当。为了提供生活的舒适性,多数城市提供建筑热水的全天候供应。在供热设计中,加热系统、循环系统等的设计不当,不仅影响了供热服务的品质,也带来了无形的热能浪费。

4、消防用水系统设计不当。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危险性系数高等特征,在建筑消防等相关规范的指导下,要求提供大量的消防储水。这些消防储水常常因为贮水系统的设计不当而水质下降,最后只能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带来水污染。

5、中水系统设计不当。中水系统在政府的推动下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遗憾的是,现阶段的中水系统设计通常存在格局布置散乱、不当重复建设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中水系统的各项效能,产生中水分配不均衡、雨季过量排放而旱季不足未用等问题。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单一系统及综合系统的节能设计不足带来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将节能设计理念纳入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工程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1、全局把握管网分区,合理设计管网压力

为了防止供水不足同时避免供水过来问题,建筑给排水设计应该合理布局管网分区,合理设计管网压力。考虑到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在压力要求方面的差异,宜将两系统进行分离设计。针对消防系统的压力要求,可选择静水压800kPa左右,而针对生活系统的要求,可选择静水压400kPa左右。

2、从优选择材料设备,完善用水监测系统

具体而言,在管道方面,不宜考虑耐久性能差的传统镀锡管道,而应选择耐久性能优异的不锈钢管道、PVC或PE等新型管道;在阀门方面,应选用密封性能优异的截止阀或匣阀。需要指出的是,材料设备设计不当带来的水资源间接浪费的原因是给排水工程的隐蔽性,因此,完善给排水系统的监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这个问题。在给排水的监测设计中,不仅需要设置总水分水表,以便监测全体用户的用水数据,把握管网的用水流向分析,及时检测管网的漏水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对监测设备进行高要求设计,即设计中要求选用高准确度的监测设备,以便监测小水量的变化,同时需要提出对设备定期强制性检定且限期使用的要求,从设计层面保证设备的使用正常性、准确性及高效性,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技术上的技能设计。

3、针对性供热方式选择,完善供热设计

人们对二十四小时热水的需求是给水系统设计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供热系统带来的水资源、能源浪费的根源上看,热水开启后的低温热水不能有效利用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上体现为管网布置或设计不足带来的供热方式选择不当。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供热方式选择,如采用立管、支管和干管循环方式,能减少无效冷水排放,在省水同时降低能耗。

4、合理利用科学成果,推进新型节能技术运用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节能设计理念中,推进新型节能技术的运用颇为有效。如推广运用真空节水技术,如真空泵、真空收集容器等产品,其产生的高速气水混合物可以实现对排水系统中污物的有效排除,有效减少排污用水量,大幅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把握中水系统理念,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循环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节能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首先要充分把握中水系统的作用理念,完善中水系统的设计。具体而言,一方面充分回收利用生活污水,如厨房排水、冷却排水等,将这些水资源通过处理运用在冲厕、清扫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另一方面是注重雨水的收集利用,雨水与中水相似的特征决定了其能有效运用在冲厕、城市绿化及景观用水等方面。这些中水的运用,可大大降低用水成本,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节能给排水。此外,节能设计中还应积极探索各系统的关联综合利用。如将与中水系统相独立的消防系统中的贮水采取非排放而利用的方式,将消防储水当做中水进行处理利用,在保证消防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系统的相互关联运用。

参考文献

[1] 姜岩.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7,06:21-22.

[2] 杨高峰. 浅议住宅给排水设计的几项节能措施[J]. 山西建筑,201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