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途径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1

一、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

1.盲目选药、大胆滥用

部分兽医盲目选药、大胆滥用,主要体现在:

(1)按照正常的行医程序,只有对野生动物进行确诊的情况下,才可以选药、用药,对野生动物的疾病进行防治。但是一些兽医缺乏临床经验,只是凭借习惯和经验或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对动物进行防治,结果却适得其反。

(2)还有一些兽医行医多年,自认为经验丰富,药到病除,从不做动物剖检,也不做临床用药记录,从而缺乏临床经验,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防治造成负面影响。

(3)盲目滥用退烧药。一些兽医存在盲目用药的误区,其中滥用退烧药最为普遍,给野生动物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野生动物发热并不都是发烧的前兆,有时是体内的一种防御性生理反应的体现,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然而一些兽医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结果却得不到预想的疗效,滥用药物严重时会直接导致野生动物死亡。

2.对药一知半解,不对症下药

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是一部分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及病原微生物特征,不甚明了或全然不知,只是按照说明书上的描述对野生动物进行治疗,有时甚至会擅自做主加大用量或超剂量用药,或凭自己的习惯用药,结果造成动物药物中毒,治疗失败。

3.不详细阅读说明书,不按使用剂量和疗程下药

所谓用药疗程指的是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针对具体病发生在具体动物身上,需要使用多大剂量,每天治疗几次,应连续治疗多少天,方可保证生病的野生动物的完全康复病并不复发。部分兽药使用剂量是按每千克体重用多少来测算的。一些兽医根本不计算用药量,不按照疗程下药,从而为野生动物因药物过量中毒埋下隐患。兽医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上标注的使用剂量和疗程下药,不能用药过多,导致野生动物药物中毒;也不能用药过少,达不到防治效果。

4.给药途径或操作技能不当

所谓的给药途径,指的是给野生动物用药的方式。如:静脉注射、口服、肌内注射。不同的药物选择不同的用药途径。兽医用药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因此,兽医在选择给药途径上要慎重。如通过饮水口服给药时,如果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就很难让动物取食到适宜量的药物,动物喝道上面的药水,药浓度低,药效过轻;动物喝到底层的药水,药浓度高,药效过重,可能引起中毒。这就需要兽医掌握相应的给药操作技术,让动物饮用到适量浓度的药物,做到药到病除。

二、对于误区的解决措施

1.提高兽医的行医水平

兽医行医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野生动物疾病防治的效果,因此为了确保生病的野生动物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疗,首先要提高兽医的行医水平。提高技能的途径是:设置培训班,让兽医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对兽医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基础知识的考核,确保他们掌握相应的技术、提高他们的技能。

2.做到精心选药,放心用药

在发现野生动物生病后,不能盲目用药,首先要对动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动物的疾病进行确诊,只有前提条件做好后,才可以精心选药,放心用药。

3.对药做到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每种药都有自己的独特药效,兽医在用药之前,应该多阅读有关药的特性、用法等书籍,对药做到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4.确定用药疗程

每种疾病的用药疗程都是不同的,兽医在对生病的野生动物用药时,要掌握动物的病情,根据疾病的轻重确定用药疗程,一个疗程的用药时间一般为3~5d。

5.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提高操作技能

兽医在给野生动物治疗时,要选择恰当的给药途径,提高操作技能。因为给药途径不正确,就会导致动物服药过多或过少,这样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不利的,严重时还会引起动物药物中毒。如果能口服的药物尽量不要进行肌肉注射,以减少由于抓捕带来的应激反应。在对野生动物疾病进行预防与治疗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结束语: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2

1、水产养殖疫情诱发因素

1.1 物理因素。

水温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水温过高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进而加剧融氧,引起缺氧症状。一般水温不要超过25℃,否者很容易引起某些疾病的流行,像是肠炎、病毒性出血病等等。此外,水中泥沙含量、操作中的物理伤害等等,都可导致养殖对象染病。

1.2 化学因素

比如说PH值,一般在7~8.5为适宜,高于10.4或者是低于4.2,鱼儿都难以存活。再比如池中腐殖质或有机质过多,不仅消耗水中溶氧,而且,还能释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对水产养殖对象有害的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鱼池土壤中释放出来的过量的重金届,易引起养殖对象致病、致畸、致突变。

1.3 生物因素

水中植物性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可以引起鱼类的传染性疾病。动物性病原体,包括原生动物、蠕虫、钩介幼虫、甲壳类等,可以引起侵袭性鱼病和寄生性鱼病。虽然水中病原生物种类繁多,而且普遍存在于水体之中,但致病的情况并不相同。

1.4 自身条件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有的养殖对象对某些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水温、PH、溶解氧等,有适应能力,能够存活生长,不发生疾病:有的则承受不了这种变化,而诱发出多种疾病。又如,在养殖水域中存在某种或某些病原体,但有的机体就被感染得病:有的则对这些病原体的侵入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而不发病。即使是同一养殖对象,由于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饲料饵料,其发病情况和程度也是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认真研究养殖对象生物习性,实施健康养殖理念,提高养殖对象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做好疫病防控的关键所在。接下来,在综合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就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进行介绍,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2、水产养殖疫情防治技术与经验

2.1 建立快速的早期疫病诊断技术

及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有效预防水产养殖疫病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水产养殖疾病诊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不少地方缺乏疾病监测仪器,主要依靠养殖者养殖经验目测诊断;第二,有的地方配置疾病监测仪器设备,但是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第三,一旦有疫情出现,描述不规范,病症介绍不清,这样给诊断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加强早期诊断,必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者疾病防治知识和目测诊断能力;第二,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服务,尤其是对疾病多发区、高发区要及时诊治、加强监督;第三,加强科研攻关力度,积极研发小型、方便、经济实惠的鱼病诊断设备,供养殖者生产使用。

2.2 对症施治,合理用药

一旦养殖区域内发生爆发性、流行性鱼病,不少养殖户处于遏制疫情蔓延的角度考虑,开始盲目地把投药防治作为控制疫病的唯一手段,很多户主在不明病因的基础上,参照过往经验,在饲料中超剂量的乱用药物。实际上,滥用药物,不但难以起到治疗疫病的目的,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引起施药对象慢性中毒,妨碍生长发育,直到死亡:产生耐药性,使用药量越来越大:使残毒留在体内大量富集,危害食用者安全等。由此,一旦出现疫病,不建议立即用药,必须要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对症施治,合理用药,这样才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的立足之本。此外,在用药防治的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养殖户主自身的疾病抵抗能力。

2.3 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方式,优化养殖结构

处于疫病防控角度出发,养殖户主在确定养殖项目、选择养殖方式时,必须以疾病防控为中心,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养殖模式。如在对虾养殖中,有的发展封闭、半封闭循环水养虾。有的开展两茬养虾,第一茬利用早繁大规格虾苗,养到7月中下旬病害暴发期前捕捞,第二茬在7月底8月初投苗,10月份收虾,使两茬虾都可避开虾病高发期。养虾业者还采取以虾为主,实行虾鱼、虾贝、虾蟹混养。尤其是虾鱼混养,不仅对于虾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混养的副产品效益,往往不亚于养虾的收入。

2.4 综合防治,全面遏制病害发生

为了预防水产养殖病害的产生,建议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这样对于预防和遏制疫情蔓延都大有好处。以对虾养殖为例,在养殖工作开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病害防治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在放养伊始,要及时清除虾池内的淤泥,并及时消毒处理;其次,加强水质管理。阶段性组织监测水质、配置必要的增氧机、定期合理换水,保证对虾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最后,在疾病防治方面,坚持“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提高对虾自身免疫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用药,提高养殖效益。总的来说,水产养殖疫病防治理念应该贯穿在养殖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途径

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和保持生态平衡等的功能。但是,由于快速度和大面积病虫害的影响,以森林为中心的整个相关生态系统都将受到威胁,救险抢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也都将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减少病虫害对我国森林的危害,我们就要探析森林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防止森林病虫害。

1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1 森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由于砍伐森林所处的罚款不足以制约人们的乱砍滥伐,加之以木材为生活来源的林区人民的砍伐和单一人工林的种植,导致我国林区种类减少、林区质量下降和林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就造成相克植物和天敌动物物种的减少甚至消亡,进而造成森林病虫害泛滥成灾的窘状。

1.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具有突发性和大面积性,加之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前期防治工作力度不足,这就导致森林病虫害爆发后只能采取大量的人工和飞机来喷洒农药控制并减少灾情。但是,短时间内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的聚集难度很大,这就显现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不足的窘状。

1.3 病虫害治理中过分依赖化学手段

我国在对森林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化学手段,以达到快速灭虫的目的。但是,化学农药的喷洒会造成土壤板结、森林植被破坏和其它物种灭绝的弊端,加之森林病虫抗药性的增长,利用化学手段灭虫只可取得一时效果,治标不治本。此外,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常常由一些新型虫害造成,由于应急方案的缺乏,造成虫害治理效率低下、化学手段负影响大的窘状。

1.4 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严重

生物入侵也是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的一大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贸易往来的增加,植物入侵和动物入侵都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由于松材线虫和松针褐斑病等动植物的入侵,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病虫害泛滥成灾。同时,由于我国对生物入侵的防治条例还仅限于人类的健康和病虫害的检疫方面,缺乏明确严谨的法律条文规定,加剧了国际贸易往来中生物入侵的状况。

2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2.1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人们的乱砍滥伐造成我国林地多样性减少、林地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引发森林病虫害的窘状。为避免这一现象,我们就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乱砍滥伐的惩治力度,规范人们的砍伐行为。其次,政府要贯彻“谁开发、谁管理”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策略,防治森林病虫害。

2.2 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

为提高森林病虫害治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我们就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的建立。首先,我们要培养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检测人员;其次,我们要确立合理的检测范围甚至是精确的监测点;再次,我们要及时记录检测到的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以快速找出预防措施;最后,我们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中心的建设,提高森林病虫害的应对速度,找到罕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3 致力于森林生态平衡,加大生物防治的力度

由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化学手段治标不治本且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保障我国森林生态的平衡,我们就要加大生物防治的力度。首先,我们要引进一些有益生物,用这些有益的生物来克制有害生物;其次,我们也可以补充一些对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植物类型。利用生物防治森林病虫害,致力森林生态平衡,达到治标又治本的良效。

2.4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做好生物入侵防治工作

所谓的生物入侵一般是由私人带入不明情况的动植物引起的,一旦发生病虫害,由于新种类和新特点其防止难度将会非常大,例如美国白娥。为防止这一现象,我们首先就要加强海关和临检部门的监测工作,其次就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引发森林病虫害原因的分析,探究森林病虫害相应的防治策略,以促进我国林地的健康发展。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途径的有效探讨,以促进我国林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霞.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2)

2 程淑惠.试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点与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4

一、目前番茄青枯病的进展

番茄青枯病是由一种名叫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此种病菌通过土壤进行传播,据了解受此种病菌危害的植物有50多科200多种,可以说是世界范围的毁灭性病菌,给农业生产造成过巨大的损失,为了阻止此种病菌的发生,采取轮作的方式进行耕种,但是这样导致时间长,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抗病品种选育和生物防治都可以避免该病菌的产生,但是这些都不是很好的方法,而生物防治提供了有效而且对环境友好的方法来控制病害。

二、茄科劳尔氏菌的分类

番茄青枯病的出现已经有140余年的历史,美国植物防治学家Smith1896年将该病菌定名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之后的数年里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DNA-DNA、DNA-RNA分子杂交以及同源性分析为基础将该病菌命名为Burkhokderia solanacearum,最后的命名是在1995年根据16SrDNA基因组的序列测定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直到1996年被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所承认。

该类型的病菌向下又分为许多个复杂的菌系,目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有两个系统,一种是根据寄主范围被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另一种是根据不同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乙醇氧化能力来划分的,并且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2002年Salanoubat等植物学家对R、solanacearum进行了完全基因的测序分析,基因编码5129个可能蛋白,巨质粒上编码一些染色体上没有控制初生代谢的酶类,包括氨基酸及辅因子的合成敏,所以推测导致巨质粒缺失是因为营养缺陷突变所造成的,同时也证明基因编码上的蛋白对于该种病菌适应各种不同环境其重要作用,此外,一些编码组成鞭毛及控制胞外多糖合成的基因也在巨质粒上,这给予了人类在基因水平上揭示茄科劳尔氏菌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及致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三、茄科劳尔氏菌的存活和传播途径

众所周知,R.solanacearum属于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并且从植物的根系部侵入到植株中或者从植株的伤口侵入直接进入到导管系统中,在其中大量发展并进行新陈代谢,阻止植株内部养分的运输最终导致植株萎蔫。除以上两种侵入外,该病菌还可以从新生侧根产生时造成的侧根与主根之间的间隙侵入或者通过新生根系细胞间的生态间隙以及青枯菌破坏幼根表面细胞产生的孔洞直接进入。所以,R.solanacearum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土壤和根系的侵入是主要途径,这两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灌溉、雨水、农时操作,繁殖材料的调运进行传播。

四、茄科劳尔氏菌的防治

1.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进行防治

目前,此种方法在防治茄科劳尔氏菌的防治上可谓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经研究结果显示此种方法茄科劳尔氏菌的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抗性基因为多对基因,然而此种方法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病品种的选育数量较少,这与抗病不良经济性状的改良存在困难有关。二是茄科劳尔氏菌的生理分化明显,这导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致病病菌这使得选育的品种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轮作制度

一般植物的轮作时间为4~5年,不能与其他茄科作物和豆科作物轮作,所以此方法很不适宜。

3.提高栽培的技术

对健康的育苗要带土移植,尽量减少对植物根部的损伤,避免大水漫灌,进行科学的灌溉,施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草木灰,来调整土壤的PH值,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在高温期间要禁止施肥和适当控制浇水,及时消除田间有病害的植株,对于病害的植株要进行集中烧毁。

4.农药防治

对于茄科劳尔氏菌的防治目前还没有高效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市场上的抗菌药如百菌清、多菌灵、双效灵、施宝灵、强氯精、DT粉剂、可杀得等这些药物都是光谱杀菌剂,对于抑制该病菌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化学药剂和环境的相容性极差,在绿色革命为主题的当下,这类药物被大多数国家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禁止或限制使用。

5.生物手段防治

此种方法目前在治疗番茄青枯病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环境友好型手段,也是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实验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性的代谢产物,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能达到杀死病菌的效果,并且这些细菌大多是从植物的根围和叶围等处分离得到的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和性,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殖。

五、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芽孢杆菌的应用

Hartely在1921年开创了利用拮抗真菌防治獕倒霉的扩散,他也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先驱,1973年Kerr等植物病害学家成功的利用土壤放射杆菌对桃树根癌病的防治,这使得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和巩固。现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利用生物进行防治病害成为了首选,因为它具有对环境无污染,生态和人类健康安全的优点,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在生物防治的领域内,有土壤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欧文氏菌属。黄单胞菌属,其中芽孢杆菌由于耐热抗逆更有利于商品化菌剂的生产、更容易在环境中存活、定殖与繁殖,并且实验证明芽孢杆菌生防菌与化学农药相容性在不同的植株和不同年份上有一致性的等方面,并且该菌种存在广泛,在自然界中,土壤、植物的根部、以及植物的体表均有大量存在,易于商业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柏君,孙超,王勇等:一种新的染色体步行方法.科学通报,2004,49(15):1569-1571.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 魔芋软腐病;症状;发生特点;传染途径;防治措施;冷凉山区

中图分类号 S43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56-01

魔芋是一种用途广、效益高、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的特种经济作物。由于其适宜高寒冷凉山区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优选作物。沾益县从2003年开始单独作为一个产业引进试种,其中炎方乡规划种植13.33 hm2。随着魔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其中魔芋软腐病危害最大。据2004年调查,炎方乡魔芋综合发病率高达25.4%,损失率18.5%,造成经济损失上万元。笔者在基层农科站工作多年,近几年主要负责魔芋生产的技术指导,现就魔芋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作粗浅分析和探讨。

1 症状及病因

魔芋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病原主要在残留地里的病叶、病茎、病块、带病种芋以及在种植过程中受雨水和作业农机具带病传播。魔芋软腐病大多在6—7月高温多湿季节始发,到了7—8月为暴发流行期。初期发病魔芋先从叶片开始发病,有的产生黑褐色斑点,腐烂,叶柄软塌而倒伏枯死。若是种芋染病,先多发生不定形水浸状暗褐色湿腐状,球茎软化,腐烂和散发出难闻臭味[1]。

在贮藏期软腐病可引起种芋和块茎腐烂。但是无论任何时期发病,腐烂处均有恶臭气味。

实践表明:种植规模大、集中连片种植、纯种的地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一般为20%~30%,发病越严重,魔芋苗倒伏的越多,造成魔芋品质低劣,商品价值低。

2 发生特点

种植过程中,如遇种芋携病、不作消毒处理、天气影响、施肥不科学、地块长期处于水淹环境、植株新伤口不断发生、凹地栽培等因素都会加重软腐病发生。有时叶枯病的发生,也会诱发并加重病情。

病菌通常先从根基部感染,后向地上部发展。初期,整个植株肉眼外观无异常,发病后期,植株向外溢出脓液,散发酒臭味。或因中耕除草追肥由茎、叶感染,感染部位变褐,逐渐发黑、加深而枯焦腐烂。地上部植株很容易拔脱,扩大至地下球茎时造成软化腐烂[2]。

3 传染途径

3.1 魔芋生长期的传染

一是根系传染。魔芋根系大部分生长在块茎上半部分,几乎与地面平行,根长10~30 cm,若株行距在60 cm以内的种植方式,只要1株染上软腐病,则四周的魔芋通过根系的交错生长、互相缠绕造成病害传染,特别是盛发期则更为明显。二是雨水传染。主要是因雨水、灌溉用水、田间积水等因素造成病害传染。三是昆虫传染。大多有害昆虫如蚜虫、甘薯天蛾、豆天蛾、铜绿金龟子等危害造成伤口后,病菌很容易侵入。四是机械损伤传染。在中耕管理过程中进行施肥、除草时,造成魔芋叶片、叶柄、根系损伤,操作时锄具粘附了病菌,加大了机械损伤传染的几率[3]。

3.2 采收方式不当造成的传染

一是工具接触传染。采收工具触碰带病芋块后再伤及健康芋块,造成传染。二是分捡传染。在收后分级时,因剔除病芋而使手上带菌,当触及机械损伤的芋块而传染。三是采收后运输传染。采收后的翻动、装运等造成魔芋病菌相互传染。

3.3 魔芋贮存过程中的传染

在存放魔芋时,若魔芋未进行充分晾干,因魔芋水分含量较高,接触地面部分通风透气性差,较易溃烂,此时若病芋溃烂,菌液染到其他魔芋上,造成烂窖;若留下的种芋,染病种芋则成为翌年的最初侵染源之一。

3.4 魔芋运输过程中的传染

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层层叠放,高达l~2 m,通风、透气差,易染病。刚采收的鲜芋,长途运输,则因水分含量高,不通风、上下车造成损伤等原因造成魔芋腐烂,腐烂的菌液流动又导致病原菌侵染到其他健康芋种上。

3.5 种芋下种时的传染

在魔芋下种时,首先要捡种,捡种时手上粘附的病菌,成为一个传染源。其次是浸种,浸种时药液浓度不够,药液循环使用,造成消毒不彻底,导致病菌的传染;再次是浸种后晾干不彻底,种下后病菌有可乘之机,造成芋种未出苗即染病缺塘;最后是盛放芋种的器具,器具的一次接着一次的使用,使器具成了软腐病传染的又一途径。

4 综合防治措施

魔芋软腐病在种植、生长、采收及贮藏、运输等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可能传染,应针对各传染关键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断传染途径,保证种植魔芋的农户高产稳产。

4.1 生长过程的防治

魔芋生长过程传染软腐病的途径比较多。近几年普遍采用高墒栽培方式,由高到低开沟理墒,使地块能排水防涝,合理密植,发现虫害发生立即喷施相应防虫药液;采用秸秆、松毛等覆盖栽培,减少中耕除草,在中耕管理过程中,尽量不要伤及魔芋根、茎、叶,中耕除草尽量避免用机械铲除,使用手工拔除方式,中耕过后应立即喷施防病药液[4]。

4.2 采收不当传染的防治

采收、分级、运输等传染环节中,应采取在采收时精心收挖,尽量不伤及魔芋块茎,收后分级时先捡好的,后捡病坏、腐烂的,即分级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手上粘附病菌,预防病菌传播感染。

4.3 种芋贮存过程的防治

贮存魔芋种芋造成病菌传染的原因是贮存前未充分晾干、贮存时接触地面部分通风不畅等因素,应在贮存前于露地充分晾干(晾晒时间5~7 d),贮存在竹篱笆、草席,或在地面铺1层稻草、麦草,保证接触地面部分通风良好,并定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通风换气后用多菌灵等烟薰药物密封薰蒸消毒。

4.4 芋种运输传染的防治

运输过程由于堆放过高而芋种未充分晾干,水分含量大,通风透气差、病芋在挤压颠簸状态下腐烂,病液流动造成传染。因此,应在魔芋运输时采用分层叠放的方式,每层用1排高50 cm竹箩盛满即可,到达目的地后应立即卸下,摊散晾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分检后经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晾干贮存或播种。

4.5 下种时传染的防治

应在捡种时采取先好后坏的顺序,浸种时要确保药液浓度一定要够,每次都用清洁的水溶解药物后再进行浸种,浸种后要晾晒l~2 d。如果发现器具有魔芋污染过的痕迹,则应立即用药液进行清洁,待洗净晾干后再使用,以减少病菌传染。

5 结语

总之,魔芋软腐病的传染环节贯穿于从播种、生长、收获、贮藏、运输到再次下种时的每一个细节,整个种植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到精心细致,全程跟踪,重点用药,综合防治,切断各种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治病害发生。

6 参考文献

[1] 苏庭才,李勇.魔芋软腐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植物医生,2012(5):20-22.

[2] 杨毅娟,陈吉祥,陈仕琼,等.魔芋软腐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2012(7):20-21.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基层兽医;畜禽疾病;防治;误区;对策

鉴于部分基层兽医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畜牧兽医理论教育,因而在基层兽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影响了畜禽疾病的正确诊治,延误治疗时机,造成用药多、疗效差的不良后果[1]。现将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误区

1.1盲目用药。部分基层兽医缺乏临床经验,在没有对动物疾病进行确诊的情况下,凭习惯和经验或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即对病畜禽疾病进行防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有的兽医行医多年,从不做动物剖检,不作临床用药记录,又缺乏临床经验[2]。他们经常是见病用药、见病抗菌、见热就退、见泻就止、听病就防、见效停药。畜禽一发热,急忙用退热药降温,从没有考虑畜禽发热有时是体内的一种防御反应,有利于增进机体抗病能力,为恢复健康创造条件。滥用退热药物会降低畜禽机体防御能力,造成热型混乱,掩盖疾病真相,影响对症下药。兽医临床上滥用抗菌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何种疾病都离不开抗菌素。实际上有许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菌素,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等,使用抗菌素药物反而使病菌的抗药性增强,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见泻就止是兽医临床上的一大误区,往往没有考虑畜禽腹泻也能排除体内病毒及有毒物质,减轻病菌及有毒物质对机体的损害。有的兽医,尤其是养殖场(户)的兽医人员,一听到近期发生了某类传染病,就进行免疫接种。这样很可能会造成洁净养殖场的污染,将病菌带入养殖场,如禽流感等。畜禽发生疾病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只对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忽视提高病畜的防御能力或抗损伤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兽医临床上有时出现病畜稍好,就停止用药,这样容易造成病情复发,甚至转为慢性病。在烈性传染病初发期,基层兽医不及时报告上级监管部门,希望用药物治疗,结果延误最佳控制时期,造成疫情蔓延。

1.2不明药物适应症用药。相当一部分基层兽医对兽药药理、动物病理及病原微生物特征,不甚明了或全然不知,他们不了解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性[3]。一味按标签说明书上“病症”的描述,擅自加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或凭自己的习惯用药,胡乱用药,结果造成动物药物中毒,治疗失败。具体表现在用抗菌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用抗阳性菌的药治疗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在农村,用青霉素治疗猪瘟、新城疫的大有人在。许多基层兽医常凭自己的习惯用药,常用的用药模式是“安、青、地”,即安乃近+青霉素+地米,当这类药不起作用时则胡乱用药,从而导致治疗失败的占多数。

1.3不懂得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部分兽药法定标准(标签)在使用剂量上都是按每千克体重来测算的,但大多没有标出上限量,这就为临床使用时导致药物中毒埋下隐患。有些基层兽医不会计算用药量,难以掌握合理用药量,1针打下去不见效,2针下去还不见效,则第3针使用加倍量乃至3倍量,这样往往由于药害作用加重了动物的病情或加快患畜的死亡。与此相反的做法是用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还造成病原微生物抗药性产生,使得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所谓疗程是指用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针对具体病发生在具体动物身上,需要使用多大剂量,每天治疗几次,应连续治疗多少天,方可保证患畜完全康复而病不反复。在基层,不按疗程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基层兽医在疾病流行期(如猪流感、流行性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等高发季节)往往顾此失彼,无法保证每个养殖户患畜的疗程;或是基层兽医对病的应有疗程掌握不准,均可导致治疗失败而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

1.4给药途径或操作技能不当。给药途径指的是给动物用药的方式,如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相应的药物要选择不同的用药方式,用药途径直接影响到治疗或预防效果。给药途径不当,可导致动物药量不足,达不到防治效果或药量超量而药物中毒。例如通过饮水给药,如果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则动物喝到上面水的药量不足,喝到底层的可能引起中毒。如动物的消化道疾病用药一般多用口服的方法,患畜的肌体炎症多用肌肉注射用药,而家禽的用药则多用饮水或拌料的方式给药,如猪的味觉、嗅觉较发达,苦味或刺激性味大的药用口服,则猪不愿吃下。还有的药物本身不宜在消化道吸收(如某些抗菌素)则不能口服,某些刺激性大的药液不宜作肌肉注射等。家禽防疫的疫苗则根据免疫程序和具体疫病,多使用滴鼻点眼、饮水或肌注等不同方法。防疫时,如果操作技能不当,则不能发挥疫苗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给鸡点眼免疫时,如果点眼后随即放鸡,疫苗很有可能很快被鸡从眼中甩出;在注射疫苗时,漏液或注射部位不正确,打飞针或注入脂肪等,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策。一是用药要有针对性。畜禽发生疫病后,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有针对性的敏感药物[4]。在临床上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既要消除致病因素,又要加强病畜护理和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二是用药剂量要适宜。在使用药物时用量一定要科学,不能随意增大剂量。三是保证用药疗程。用药时间,一般3~5d为1个疗程。在治疗中应遵循各种疾病有一定疗程的规律进行治疗,在症状消失后继续用1~2次药,以巩固疗效。四是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一般能口服的药物不作肌肉注射,以减少由于抓捕带来的一些应激反应。对家畜而言,肌注、静注效果更为可靠。五是提高基层兽医的技术水平。基层兽医人员应多参加一些专业知识的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或有经验的兽医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多阅读各类专业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可浏览专业网站上的文章,及时取得相关的最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任小如.对基层兽医防治禽病现状的调查[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0(2):12.

[2] 陈克,李艳菊,王国超.基层兽医临床常见的错误疗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