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途径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1

文/王文霞

摘?要:本文对师资队伍的涵义及特征、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中职教育?队伍建设?能力提升?途径方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中职校师资队伍肩负着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人员的主力军,是学校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决定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和生存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完成为社会输送合格中等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

一、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1.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毕业生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技能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计有2800多万中职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基本持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建设量化目标要求: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要达到2250人,2020年达到2350人。如此大的中职在校生递增人数,给中职教师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

中职校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来自本科院校,深受学科知识体系制约,对生产实践和企业运作知之甚少。习惯采用知识逻辑归纳理论,衡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导致课堂教学理论实践分离,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了对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要求,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教师已获得“双师型”证书,但大多数仍缺乏真实的岗位工作经验。一些中职校也引进聘用了部分“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只停留在技能“示范”层面,且在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太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建设量化目标要求:“到2015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要达45%,2020年达60%。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建设高技量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迫在眉睫。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和根本点。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立足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获得突破,中职学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而提高教师实践素质,才能使专业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才能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特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开放式教学转型的迫切需要

开放式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利用“慕课”、“微课程”、“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学习,测试,答疑,讨论等。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既符合时展要求,又迎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能达到高效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改革,必须以具备会使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师资团队和建立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库为基础。国务院下达的数字化资源专业覆盖率的目标,2015年数字化资源专业覆盖率将达到80%,2020年达到100%。因此,在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既需要专业教师团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家指导,使其互补合作,实现并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凸显它的重要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职教理念落后,培训力度缺乏

据调查统计,中职校教师团队存在职教理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迅速发展崛起的中职教育需求。中职校教师常年面对文化基础薄弱、处于叛逆期的中职生,虽然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没有普教教师的成就感、社会认同感,再加上招生困难、社会地位低下、工资待遇低等诸多原因,有相当多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已获得高级职称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多数失去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再加上教师培训计划不足以及培训经费的短缺,培训机会多向青年教师倾斜,造成教师无法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结构,导致整个师资队伍理念落后,教学质量大幅降低。

2.师资队伍主人翁意识不强,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未足够地重视师德教育,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只顾个体教学,缺少沟通协作,把教学看成是个人简单地重复劳动。还有的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少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缺少改革创新的勇气。

3.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组织和带动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建设的领军人物,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卓越教师,对专业内涵建设、课程改革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2010年以来,国家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引领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整体提升,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多数中职学校仍存在实验实训场所匮乏,专业技能实践缺乏的问题,造成能够引领担当的高水平带头人严重不足的局面,阻碍了中职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各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队伍建设,严把入口关

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拓宽渠道,多方位引进人才。引进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或能工巧匠,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主管和人事部门应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保证中职校教师的质量。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及竞争意识等方面的考察。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保证师资队伍合理的职称结构比例,优化教师整体知识结构。

2.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育人观念

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中职校教师直接面对存在各种问题的中职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专业成长进步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人格示范。中职校教师师德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善于与人沟通、拥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及专业道德操守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对每一位中职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育人观念,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实于新时期示范校建设的全过程,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修养,激发其改革创新的勇气。

3.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和引进在教学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支撑某一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注重专业带头人的梯队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使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社会市场需求。具体途径如下:

(1)努力创造学习机会,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高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班、技术大比武、先进经验交流研讨班等。以此促进教师与时俱进,提高职教理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氛围。

(2)建立和完善教师轮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要重视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实行新录用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在岗教师定期实践轮训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扎实落实专业教师实践制度和相应的优惠待遇。

(3)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定期进行考核。对持有“双证”的教师进行定期技能考核,真正达到名副其实。对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要专门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训练,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跟进指导,每学期达到一定的听、评课数量,共同备课、研讨,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4)制定优惠政策引进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学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4.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加强中职校管理政策导向作用,建立激励绩效考核机制。如制定教学岗位优惠政策,调整教学课时酬金发放办法,在教师职称评聘和年终考核工作中强调教学工作的地位。注重教学结果,更要注重教学过程,考核标准要结合专业特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促进其专业成长。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潜能,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多做贡献,打造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5.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打造和提升能力的关键

在网络时代,信息化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单向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会被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取代,信息的收集、提炼、筛选、综合、评判将逐步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面对如此严峻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学地挑战,师资团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胜任一线教学岗位,能否培养出中等应用技能型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师资团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远程研修,网上在线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用技术改变教学,用技术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品质和教育生活的幸福指数。教育生活品质的提高,就会转化为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健康的可持续的科学跨越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优缺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74-01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会受自然条件、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农业害虫影响最为巨大。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与农业害虫作斗争的历史,农业害虫遭成的农业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如安徽省2006年、2007年稻飞虱大发生,不仅遭成水稻的减产,而且会因大量施用农药,还会对水稻产生药害,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推广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农业害虫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所需要的。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各种生物的代谢产物或有益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1]。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将抗病、转抗虫等抗性基因基因植物列入生物防治范畴。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用对植物病虫害有相克的生物来控制有害动物、植物种群或减轻危害程度的方法[2],对环境污染较小,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植保技术。

有益生物或代谢产物包括昆虫不育剂、昆虫信息素及昆虫激素、昆虫天敌、线虫、病原微生物和一些脊椎动物等。还有些植物直接具有杀虫作用,有些植物具有携带有益生物和非目标的害虫[3],还有些本身为天敌提供花粉或花蜜,提高控制天敌的作用。

2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有的能长期控制病虫害,对植物、其他天敌没有不良影响,降低了农业害虫的抗药性,对食物链不产生破坏作用。其缺点在于没有化学防治效果明显,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防治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不多,受到环境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

3.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杂草或害虫。

3.1.1 捕食性天敌。这类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较多,有19个目,120个科以上[4],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害虫供自身需要,每种害虫可以被10种以上乃至更多天敌侵害,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常用的有草蛉、澳洲瓢虫、螳螂、步甲、食虫蝽象、胡蜂、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

3.1.2 寄生性天敌。这种昆虫天敌有5个目,分属98个科,大多属于双翅目、膜翅目类昆虫,主要是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蝇和寄生蜂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如寄生蜂专门寄生在其他害虫体内,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棉铃虫、玉米螟、稻苞虫、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以作为其宿主。寄生蜂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从而进入其消化道寄生宿主[1-2]。

3.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利用昆虫的致病微生物形成一定的制剂,对人畜无害,无污染,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洒。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利用的微生物杀虫剂有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应用最多的是细菌杀虫剂。如细菌杀虫剂Bt对小菜蛾、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毒杀虫剂是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等,这类病毒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可以抑制害虫的活动。真菌杀虫剂有绿僵菌、白僵菌、拟青霉等。在适宜条件下,绿僵菌、白僵菌能穿透害虫的皮肤进入虫体,并分泌代谢产生有毒的僵菌素,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我国很多地方用绿僵菌用来防治杨树上的天牛和金龟子等地下害虫,用白僵菌来防治马尾松毛虫[3-4]。

3.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等。

3.4 利用食虫动物防治害虫

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包括节肢动物的螨类、蜘蛛,鸟类有灰喜雀、山雀、啄木鸟等,其他天敌如蟾蜍、青蛙等也能控制一定种类的农业害虫。

3.5 利用生物防治植物治虫

生物防治植物有抗虫植物、诱集植物、拒避植物、杀虫植物、载体植物、特定显花植物和养虫植物。这种植物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有益生物,提高害虫控制作用,如特定显花植物或特定杂草;二是间接与害虫防治发生关系,不直接控制害虫,如养虫植物;三是直接抑制或杀灭,拒避害虫,减少害虫的取食,如拒避植物和诱集植物、抗性植物和杀虫植物[5]。

4 参考文献

[1] 方俊松.农业生物防治的特点及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4(7):170.

[2] 王昊.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J].科技资讯,2012(34):142-144.

[3] 肖英方,毛润乾,万方浩.害虫生物防治新概念:生物防治植物及创新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1-3.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绿化 林业 有害生物 防治技术

国家林业局根据中央林业决定和新时期林业工作总体部署,重新确定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贯彻好这个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预防为主”,就是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测报、检疫、生物防治等预防性工作,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和有效防控的规律。

一、现行绿化树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从保护林业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有林地区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生物、生态或化学等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对有林地区可能发生的有害生物灾害,通过检疫和监测等手段,避免灾情的扩散。

1.抗性育种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林业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抗性品种的防病虫效能很高,通过推广抗性品种,可以代替或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大量节省林问防治费用。因此,选育和栽种抗性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冈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污染问题。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也是当前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积极倡导的有效措施。从理论上讲,生物防治应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已有的生物防治研究大多限于一种天敌对一种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研究,而对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很薄弱,尤其对天敌在林间建立种群而产生稳定持久的防治效果,又不产生负面作用的成功经验还很缺乏。

3.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这一概念,其边界虽然模糊,但其核心则是明确的。除去那些直接作用于寄主、有害生物或寄主一有害生物相互关系的防治措施外,凡通过树木的生态环境,间接的影响寄主一有害生物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均可包含于生态防治之中。从造林设计、种植制度到栽培管理,都可影响有害生物发生,影响的广泛和深远有时会超出事先的估计。生态防治虽然没有污染环境的弊病,但需解决与丰产栽培可能产生的矛盾。这就需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整体对象,持续进行系统监测,加强有害生物生态学的研究。

4.化学防治

在有害生物持续治理中,化学防治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低毒高效、系统免疫、抗药性机理和对策,以及对有益生物安全的农药新品种和施用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都会对有害生物持续治理大有贡献。此外,通过检疫可防止危险性病虫的异地传播。通过测报,便于掌握防治的有利时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十六字”方针,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预防为主”是总要求,“科学防控”和“依法治理”是手段,“促进健康”是目标。要做好新时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新的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防治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使防治工作走向可持续控灾之路。应当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经过全省森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全省林业系统乃至全国也是有位置的。但面对新时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有些地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林业部门内部相互协调配合不够,没有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到林业生产全过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基础建设比较薄弱,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人才问题日渐突出等。必须下力量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做好新时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第一,切实转变观念,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预防为主是新时期防治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实践证明,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真正把工作重心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移,切实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第二,加强监测预报,搞好预警体系建设。加强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实现主动控灾的迫切需要。要充分利用今年国家启动预防工程带来的新机遇,切实抓好监测预报这一基础性工作。要搞好全省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运行,夯实基础,讲求实效。要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实行机制创新,做到专群结合、全面监测,不断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领导的决策和生产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三,加强检疫执法,推进依法治理。新的防治工作方针把“依法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上的具体体现。植物检疫是做好有害生物防范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检疫和行政许可事项的执法工作。要强化苗木检疫,不经检疫的苗木不准出圃,不准用于造林,确保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要做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范,特别是要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当前要重点做好对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监控和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文权著.辽宁林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

[2]蒋星华.金华市松材线虫病风险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01).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要点

0 前言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减轻灾害损失、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保障林业工作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必须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本文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要点谈谈粗浅认识。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1.1 监测预报薄弱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1.2 防治手段落后

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常常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有效推广。

1.3 生产严重脱节

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加之利益驱动,搞造林规划设计很难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造成了大面积杨树纯林的存在,为杨树的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导致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1.4 防治经费短缺

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要点

2.1 苗木检疫

由于一些森林病虫害分布范围较窄,仅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病虫害传播的机会。因此,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在机场、港口和车站等商品进出口的门户抓好苗木病虫害进、出口检疫,在国内抓好苗木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防患于未然,是控制危险性病虫害扩大蔓延的重要措施。

2.2 营林技术

营林措施是防治林业病虫鼠害的根本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措施有: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树种;按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树种和密度;营造混交林,避免树种单一化;用无病虫害的壮苗造林;采取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和修枝等措施加强对中幼龄林的管理,促进植物生长;及时清除系统中的病虫木,改善卫生条件;严禁乱砍滥伐,促进多层次的植被生长。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使植物生长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使各种天敌昆虫、有益微生物和鸟类等天敌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整个植物系统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营林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也能减少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数量。

2.3 生物防治

2.3.1 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昆虫病毒等。我国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的面积较大。我国的微生物制剂,特别是白僵菌的产量及应用面积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绝大部分微生物制剂为土法生产,全国又没有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制剂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致使近年来白僵菌在一些省份应用面积逐年下降,苏云金杆菌应用面积亦不大。

2.3.2 天敌昆虫

我国应用较多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有赤眼蜂、肿腿蜂、姬小蜂、蚜小蜂和天牛蛀姬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蒙古光瓢虫、异色瓢虫等。利用蒙古光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寄生性天敌蒲螨控制隐蔽性害虫,利用肿腿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天牛,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利用天牛蛀姬蜂防治青杨天牛等有明显效果。但除赤眼蜂外,其他天敌均因未完全解决繁殖寄主、工厂化生产工艺或防治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2.3.3 益鸟

在杨树人工林中利用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可以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2.3.4 性外激素的应用

我国应用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舞毒蛾信息素制作的诱捕器,捕杀杨透翅蛾和舞毒蛾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虫害大发生和消灭虫源基地的主要措施。国内常用的杀虫剂有爱福丁、吡虫啉、锐劲特、灭幼脲等;杀菌剂有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托布津。主要施药方法有喷雾、喷粉、熏蒸、拌种、放烟等。杀菌剂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有机磷、有机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入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作用的药剂,如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和喷洒植株等。农药不但殃及非防治目标物种如天敌、传粉昆虫和野生动物等,而且严重污染土壤、水域、大气和动植物产品,反过来又造成新的害虫危机。

2.5 物理防治

在生产上可利用一些害虫的成虫对灯光的趋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灭虫灯诱杀成虫。还可采取超声波、热处理、射线照射等方法处理种子和插条,消灭病原物或害虫。

3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合理途径

3.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作为基本目标,配备专业监测工具,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信息、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3.2 提高防治手段

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3.3 严防危险性病虫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检疫法规,抓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3.4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多渠道资金投入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 虫口夺粮;增产增收;吉林梨树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56-01

吉林省梨树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玉米出口基地县,玉米播种面积在20万hm2以上,玉米螟危害一直很严重,平均越冬虫源百秆活虫为169.5头,被害株率达70%以上,直接影响到该县粮食生产的持续稳步提高。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梨树县玉米单产已经达到阶段性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实施虫口夺粮势在必行。2009年以来连续3年应用白僵菌封垛和释放赤眼蜂2道防线实现玉米螟生物防治,累计防治面积达到30万hm2·次,平均越冬虫源百秆活虫降低到36头,被害株率下降到26%,平均挽回损失率9.8%,挽回玉米产量1 176 kg/hm2,总计挽回玉米35.28万t,增加收入56 44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4。虫口夺粮是该县粮食高产稳产的主要法宝,具体应做到“三个到位”。

1 农民群众思想认识到位

过去几年,梨树县玉米螟危害相当严重,折蓼、折秆、掉穗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年份由于玉米螟危害造成玉米减产17%~19%,损失玉米2 t/hm2左右[1]。通过实施2道防线防治玉米螟,挽回玉米损失1 t/hm2,增收1 800元/hm2,农民群众从中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典型引路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从而使2道防线的生物防螟技术在该县全面推广应用。

2 强化生物防螟工作,建立奖惩机制,政府组织领导到位

为了加强对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梨树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落实干部包保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组织[2-3]。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等部门及各乡镇为成员单位。技术指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局长、植保植检站站长任副组长,植保科技人员及各乡镇农业站长任成员。虫口夺粮工作作为考核各个乡镇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个乡镇实施干部包保责任制,即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社;在防螟工作上对村干部严格考核,结果直接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在村干部千分考核中,完成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较好的干部得100分,考核前10名每人额外嘉奖50分。

精心组织,注重环节,确保全县生物防螟效果。梨树县成立了以植保合作社为首的多个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200多个专业防治队,每个防治队由10~15人组成,在各乡镇农业站技术人员指挥下开展以“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物质、统一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每年出动专业化防治队员4 000余人次,动用机动机械1 500多台。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实现“虫口夺粮”,解决一家一户防治难、传统药械效率低、植保先进技术普及难等突出问题,使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了生物防螟效果。

由于农民对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认识到位、积极性高,3年来在防治资金上做到“三点”:一是上级政府扶持点;二是农民自愿筹集点;三是涉农企业赞助点。高产创建示范区及有条件的村社可利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农药防治2代玉米螟,实施3道防线。

3 着力开展科技培训,生物防螟技术规范化,科级干部技术服务到位

为了加大对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梨树县每年都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工作,科技干部技术服务到位。首先由县农业专家对各个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干部及村社干部进行技术培训,然后再由各个乡镇科技人员对专业防治队员及农民进行具体操作技术培训;每年由各个乡镇农业站牵头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练兵内容包括组装植保专用机具、辨认病虫害、正确选择用药、阐述各种农药的作用机理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每年发放生物防螟、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手册3万余本,印发玉米螟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挂图逾2万张;每年召开生物防螟现场会2次以上,特别是2009年6月24日全国植保机械培训暨吉林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现场会在梨树县召开,极大地调动了该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热情,为全县开展生物防螟、实现“虫口夺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在强化宣传的同时,积极树立样板,以万发镇为切入点,建立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玉米螟生物防治示范区。万发镇在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方面享受很多国家惠农政策,万发镇政府对此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倾斜。通过宣传、培训和树立样板,极大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乡村干部自觉把玉米螟生物防治工作纳入粮食生产过程的重中之重,从而使2道防线的生物防螟技术在该县全面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聂淑清.彰武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9):172.

[2] 刘金伟,杨进,秦玉金,等.扬州绿色植保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114-115,172.

生物防治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8]。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

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1]。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10],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与运用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控治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采取激励与奖惩并存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广大林农的积极性,才能将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和危害规模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可允许范围内,而不至于形成广谱、持续、不可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难。 

通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推动对林业有害生物利弊的综合博弈分析研究,有助于实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同时也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有助于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标本兼治,加快林业生态平衡进程的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宋建英,杨君.福建省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j].林业资源管理,1999(4):22-25. 

[2]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90. 

[3] 严志文.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111,113. 

[4] 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11-12. 

[5] 杨昌举,韩蔡峰.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经济损失的评估[j].自然生态保护,2005(7):29-33. 

[6] 钟晓青,黄卓,司寰,等.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2):167-170. 

[7] 李明阳,徐海根.外来入侵物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56-159. 

[8] 刘松柏.论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j].现代农业科学,2008(9):29-32. 

[9] 王涛,宗世祥,隗有龙,等.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8(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