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医学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行医学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行医学模式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1

引言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以及主体地位在患者心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医院管理的意义以及医院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1.医院管理的意义

随着医疗行业的稳步发展,各行各业对医院发展引起了高度关注,其中公立医院则更加注重自身的持续发展。而医院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应有较稳定的经济基础,加强科学化管理,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管理成本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注重医院运营的经济效益,实行优质、低耗、集约化、优质的管理模式,从上至下,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制定三级成本核算制度,继而发掘管理的内在价值,发现医院管理所潜藏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因为主渠道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存在“逆差”式运营问题,这就要求医院管理层针对国家的医改政策进行反复学习,总结优秀管理经验,将医院职工利益和技术劳务等相结合,并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医院的科学化管理,让医院更加健康、稳定运营,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满意的服务,这也是医院管理的意义所在。

2.医院管理模式探究

在当前文化、政治、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医院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医学管理过程中,医院作为核心部位,担任着重要的职责,医院要想实现健康、持续性发展,就应加强管理,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

例如,笔者认为在针对医院的物流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管理模式,实行低成本管理模式,注重管理的科学化管理。

其一,推行全新管理模式――低碳经济管理。二十一世纪强调的是低碳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在针对医院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应做好低碳经济管理,做好低碳医学管理,节能降耗,减少空气污染,避免疾病传播,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应强调环保、绿色,倡导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医院管理中强调的就是低碳管理。

其二,指导管理层树立现代化管理模式。十三五”期间,国家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二个支柱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医院管理层应树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这种管理模式,借助现代化技g,探究全新的医院管理模式,实现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其中临床医务人员作为卫生科技队伍之一,数量庞大,全面理解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有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未来积极投身于医院改革,主动参与到建立现代医院制度中来,并通过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管理模式要求从生物因素入手,从社会系统中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健康,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身心健康的认识。从社会医学、心理以及生物医学模式角度看,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医院管理模式中渗透这种思想,全面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应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医护人员对于疾病治疗的主动性,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满意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其三,充分运用生物医学管理模式。在针对医院加强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常规模式,全面运用生物医学管理模式,采取整体护理模式,全面提升医院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效益,从而带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此外,笔者认为医院应鼓励开展适宜新技术、新项目,结合常规技术,提高适宜技术,及时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寻求新的技术增长点。同时,应用医院管理模式,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合理布局医疗技术结构,培育特色学科,科学运用PDCA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结语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推进,将低碳管理模式渗透至管理中,将低碳管理模式作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全面实行医疗保障措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环保管理,为患者创造和谐、健康的医学环境。为此,在未来的医院管理工作中,还应从物流、技术、护理、设备等诸多方面加强管理,紧紧围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优化质量为导向,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建良,陶冬梅.价值医学在创新医院药事管理体制中的现实意义[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2,50(19):951-559.

[2]宋心红,林海燕,张丰焕.综合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27(28):1123-1124.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神经内科;专科;素质

伴随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给神经内科专科教学模式提出了考验。面对这种时代背景,传统的神经内科教学模式严重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需求,出现了众多的缺陷与弊端,因此对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这里我们在传统神经内科教学模式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了探索,旨在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且懂得团队合作的村村大学生应用型人才。

1 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概述

医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之一,它是人类观察、处理健康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行为方法,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对医疗工作给出的整体认识。神经内科与传统的医学模式相比较,它有着专业性强、难度大且风险系数高的特征,这也对医学工作者的素质与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出现和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还要求,这也给医学教学模式给出了新考验。面对这种要求,传统神经内科专业的教学方式表现出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做简单阐述。

1.1 教学课程体系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神经内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未曾将现代科学技术全部容纳到其中,整个教学工作也仅仅是以系统教育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可以说,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是以文化基础课程为核心,以医学理论知识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为关键的教学流程,而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少注重,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短,造成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更有甚者连基本的与患者沟通都无法做到,使得患者病情得不到详细的了解。尤其是在新世纪,面对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复杂的患者,这种教学体系的局限性就表现的十分的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给神经内科学生就业造成很大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方面

在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工作中,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学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因为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而引起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病情越来越复杂,而传统的医学诊疗手段面对这种情况经常会措手无忌,导致不少病例出现了漏诊、误诊的现象。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因为当初学校教育普遍以患者的病情预防为重点,忽视了人们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导致了该专业病例诊疗中出现错误。

1.3 传统教学模式方面

在过去的神经内科教学工作中,大多工作人员采用满堂灌、填鸭式以及板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分配情况,看似给予了学生大量的临床知识理解时间和积累方式,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却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优越感,无法及时的与患者交流,也谈不上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要求,为患者病情治疗带来影响。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都只重视病情的观察与治疗,很容易忽视患者心理、所处环境方面的困扰。

2 全新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专科教学中的应用

2.1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虽然传统的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大量的神经内科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因为动手能力差等原因很难为城市医院所接纳,同时个人又不愿意去农村等卫生机构,造成就业状况较难,很多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原因与农村的卫生机构条件差有一定关系,与待遇低也有一定关系,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且缺乏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不能良好的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人员,以建立一支全科医学的卫生服务团队,体现出了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

2.2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模式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逐渐转变,而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因素进行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1世纪的生态医学模式迫切需要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培养出具有相应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体系、教育方法、广阔视野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患者进行诊治时还要关注患者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方向

3.1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观念转变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医学观,对于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有准确的认识,从理念和行为上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传统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用创新思维全面审视整个医学领域的情况。

3.2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高素质的人才是在良好的教师教育的引导下产生的,没有创新型教师的辅导不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3 现代神经内科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再是简单课程的删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进行整体整合,以社区为导向,增加各种医学教学的内容,更新全科医学教学理念、服务模式、基本原则、临床思维、治疗方法、医患关系、人际沟通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实习基地拓展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可以改变目前医学教育模式现状,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芹,李兆松,张怀斌.论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疗机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3

医学模式护患关系发展历程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医学模式会随着医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变化而调整。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护患关系是医学行为所产生的关系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处理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医学模式的不管变化也在引领着护患关系不断的演变。历史上医学模式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大约在1万年前的亘古洪荒时代的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类尚未开化,对人体结构和疾病的认识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认为是神灵和妖魔鬼怪在主宰的世间一切,这就诞生了所谓的神灵医学模式。当时整个社会都在盛行这种对疾病的观点,造成了部落、部族和氏族的所有成员对待疾病的态度都是认为生病的人都是被神所遗弃的,不能违背神的旨意。即使出现了病情好转,也会被认为是神的怜悯。在这个医学模式的时代,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医护身份,他们都会被认为是执行神的旨意的使者,他们有权力干预部族成员的生与死,医护的早期形象,也就是神的形象,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医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完全被神与人的关系所代替了,医护患之间是一种松散、无序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医者是处在国家权力的顶端同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约公元前5世纪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开始逐渐形成,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了解,积累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经验,使人们认识到疾病并非是神鬼怪所为,而是可以治愈的和有规律可循的。当时某些人对神鬼怪与疾病的联系心生质疑,希腊希波克拉底著名的“四体液说”,他主动抛开当时流行的所谓神学理论,提出疾病是人类身体受到外在因素干扰而出现异常的,断然不是神鬼怪所为。我国古代名医扁鹊的归纳的“病有六不治”中的“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也坚决否定了与所谓神学与巫医,成为日后的经典论断。在那个时代,医护并无分工,“医”既要看病抓药又要护理病人,可以视为容“医”与“护”与一身。不过在这个时期,医生的地位是备受尊敬的,在社会等级划分中处于尊贵级别,这种情形就决定了劳动群众就要求医问药,就要卑躬屈膝。治疗的决定权被医者牢牢攥在手中,医者享有决定性的地位,而求医者只能被动接受、听从医者的吩咐,这跟当时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和伦理制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对性。但医者要是与封建统治者和贵族相比较,医者只能“叩头请命”“君饮药臣先尝之”,治愈疾病,可得到丰厚的赏赐、宠遇,但一有差错,便人头落地,他们之间的医护患关系属于主仆关系。

三、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在文艺复兴开始的十五世纪的西方,很多学者将人体的生命运动看作是机械的活动过程。英国唯物主义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明确提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都是物质的,均是由大小不一的各种物质组合而成,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也延续这种学说,甚至还为此专门撰写了了《运动是机器》一书。法国一名叫拉马特利的医生,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在《人是机器》这本书提到,人是一步自动运行的机器,心脏是动力,四肢是杠杆,食物是燃料,疾病的出现代表人体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维修。

这个时期人体“维修工具”和“修补设备”也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完善和改进,定量实验法在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要归功于意大利科学家圣托里奥,他所设计的诸多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脉搏计、早期临床护理仪器等在今后的医学行为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著名的《论医学测量》便出自于他之手。“操作与作”“修补与被修补”的观念在这些医疗设备出现后更显的尤为突出,更加减少了医生、护士与患者的交流,忽视了对病人的关心、尊重以及在心理社会方面对患者的应有的安慰和指导。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1977年,Engel GL教授提出了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代替现有的医学模式,他认为:不论是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都要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考虑,而不能单独将其单独分开,未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期必会代替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个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生要继续弘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公平对待每位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最终将医学本身的目的发扬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命质量。

在这个期间,才真正实现了医护身份、工作职责明确。1956年,美国医生萨斯和霍伦德正式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将护患关系也区分出3种基本模式:①主动―被动型;②指导―合作型;③共同参与型。在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的发展程度,会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外一种模式。

护患关系继医患关系之后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才会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的开展,保证顺利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采集资料的真实性。其实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技术手段,不但可以有利于患者更快的康复痊愈,而且对于护士自身身心健康也大为有利。由古观今,我们需要理清医学模式的演变和护患关系变革中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对护患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5.

\[2\]吕薇,孙梓萌.护理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3\]冯兆棣,冯同强,崔伯生等.医患关系的文化背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1(9):669-671.

\[4\]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8.18.

\[5\]李霁,张怀承.医学模式的演进与患医关系的变更\[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8-12.

\[6\]金中杰.论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医学教育课程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5):6-9.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中医教学;师承

《后汉书·儒林传序》有云:"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其后即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古时无专项教材或典籍参考,一切学问均需由祖上或师傅言行所授,其后,虽有文书或印刷成相关典籍,可借其修习学问及技艺,但中医、曲艺、锻造等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师承(含家传)的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为了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参照西方医学的教学授课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医学课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投身临床工作,几代中医人的辛勤工作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临床逐渐发现基础性的医学院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医疗高层次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更多高学历高资质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近年来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众多的中医同仁不断思考应该如何促进中医药临床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这类师承教学模式包含了各个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包含了各级别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带徒班教学,当然也包含了一大批祖传中医世家的传承。正如笔者一样,一大批经历过正规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上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获得了向名老中医拜师求学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脱胎换骨一样的成长。

1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变化

笔者有幸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跟师名老中医施杞教授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现代中医教学中师承模式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学有着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在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根基上的现代中医学师承教育,学生更理解临床,更懂临床,成长更快。不管是哪一时期,愿意接受师承教育的学生都是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维护者,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般都有着较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临床经历的学生,更能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更会相信中医的有效性,更是会把握住学习的机会,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独到经验。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中,学生一般都是入门后就只跟着老师抄方,并没有前期系统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培训,只有以跟师诊病为模式的学习,边跟诊边求问于导师或典籍,正如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所描述的从前学医时,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着书求解。所能接触的疾病种类相对有限,对一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透彻,学生的成长周期就较长。而现代的师承教育是建立在医学院校的早期教学基础上,跟诊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或是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中西医知识,并有着相关的临床经验,即便是新进的研究生也应有了临床实习的经历,因此,跟诊时将比较容易理解导师的理法方药的用意,学术上的成长就比较快。

1.2现代的中医学师承教育是个开放性的模式 现今的中医学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状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

1.2.1教学环境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入门就只能在该导师的门下学习,不可以再随意跟随其他医师学习,学生的所见所学也仅仅是这位导师的学术经验临诊心得,而且当时的信息交流也较为封闭,不会受到外界学术信息的干扰,两耳不闻窗外事,故修业成长较为单纯直接,也较能保持纯朴的学术继承。而现今社会环境的较为开放,无论何时何地医学信息的交流也非常迅捷,学生们已经在医学院课堂上接触了很多专业教师,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教材教学中接触到了临床上多种思维理念的碰撞,其学习的过程永远是存在于诸多的知识信息中,即便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会有时有选择性批判的可能,由此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导师学术经验继承的纯度。当然更有可能发生学生否认导师的教学,中止学习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我们现今的师承教学中的导师们增加了压力,你要告诉学生你是正确的,你要让他们原汁原味地继承你的学术经验,你必须在整个带教的诊疗工作中展示你的疗效,用事实来说话。当然,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有没有能力教和学生有没有能力学到导师的学术经验,对师承教育双方来说都是种挑战。

1.2.2教学模式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封闭式的,导师只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同样是被牵着走,导师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术进行继承,不可能允许学生有太多的创造发挥;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跟诊抄方,在实际病例接触中进行带教,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但受限制于来就诊的病患种类,不能由导师自由控制。现今的师承教育模式是采用开放式的,非常灵活的,导师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更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之外,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往往会允许学生自己找题目,给导师出题,让导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情况,允许或者更有一些导师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撞击出新的科研思路;而教学方式现在也非常多样化,除了临床应诊抄方以外,导师可以将多年的典型病例输入电脑采用多媒体的讲课,或者在大会主题发言讲座,或者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组织主题性讲座、沙龙、投稿等,更多的培养学生开堂应诊以外的学科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开放的。

教学模式不同还体现在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更多的以家庭式的进行,学生拜师后就成为导师家中一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学的过程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虽然这种形式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其优势在于长时间的相处,导师与学生间能更好的互相了解,更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的进行,而学生能更近距离的了解师父的言行举止,学其医术,更可学其为医之道。无论哪一时期,学成大医者,德与术双修都是必需的。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及信息能力的限制,更多的医师诊治的病患是身边所熟悉的乡里乡亲,这种类似于家庭医师性质的诊治疾病,学生会代替师父进行随访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而现今的师承教育已经难以像以往模式那样以家庭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跟师学习,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时间较短,了解不可能十分全面,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对病患的随访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2.3教学理念的差异 以往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诊,只要学生有能力有自信处理好病患获得良好的疗效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老师的学医经历不同,所处地域有别,临床接触病种各异,加之学术观点各见山水,一师一徒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显得知识面不宽,常常有门户之见,甚或谬误相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早已为中医师承制定了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现今的师承教育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诊之外,还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学科带头人之类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导师拥有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以培养高层次中医学术人才为目标的师承教育计划(包括研究生教学)中,都要求导师采用教学团队的形式,这一形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后进一步地发展成为打破学科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式团队模式,为了中医的发展,同行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了合作,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在校门之间、乃至国门之间穿越,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在科研型师承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现代中医师承模式的需要有组织的更开放的模式

2.1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形式的师承模式 近年来,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多批次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学历的临床资深中医师进行专项培养,打破了原有内外伤妇儿的分科界限,由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师统一授课,进行理论及临床学术的统一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青年专家。当然,这类师承模式的开展必须要以每一位导师能愿意接受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这种打破门户间壁垒的理念对于旧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在笔者所接受的师承班教学中,每一位导师分别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我们全体学员上大课,都把自己从医数10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认真仔细回答每位学员的提问。每位导师还鼓励各自的学生与同学间更多的交流学习,摒除学科或医院地区之间的隔阂,促使每位学员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就是这种无私的精神促使现代中医的不断开放与进步,也就是这种精神促进了很多年青中医人才的快速成熟与发展。

2.2建立在网络平台的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思考 目前由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的入门要求较高,且考虑到老专家们的健康因素,跟师学习的机会有限,更多有需要的临床年青中医师难以进入这类高级别的学术培养模式,因此,为了现代中医临床医师专业能力的整体飞速发展,笔者设想:由中医管理机构统一建立并规范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网站,将具有特色的老专家的查房、门诊等文字影像记录资料上传于网络,供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师及爱好者观摩学习,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案例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与提问,由名老中医的学生们在网上进行答疑或会诊等。一旦建立了这种更开放的师承模式,将会有更多的中医临床医师受到专业学术教育,也将能更好更广泛地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当然,将有更多的病患受到惠及。

3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于现代中医学教育中师承教育模式的思考。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能力、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其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让不同风格的学生走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公认为师承教育较医学院课堂教育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不断地推广及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地加强新时期师承教育的效能。因此,为了能不断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及高超临床医学技能的中医接班人,我们各位中医同仁都应该重视新时期现代化中医的师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刘国安.浅谈中医的师承教育.甘肃中医,2008,21(1):38-39.

[2] 曹丽娟.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4(2):89.

[3] 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3):186.

[4] 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5]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6] 夏 蕾,郭建刚.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1):14.

[7] 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新疆中医,2007,25(5):101.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5

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从中西医课程比例、课堂教学模式、中医学制问题、考核模式、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模式等五个方面,以学生的视角,对现代的中医教育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学生视角;中医教育;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让中医药事业更好地壮大,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中医学基础知识,帮助中医药领域人员认识和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我国开启了从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到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是,名老中医的匮乏,中医学生毕业后转行的高概率,中医教学模式的西医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全面地了解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从学生角度为中医教育模式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我们科研小组于2015年1—3月以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等院校从大一至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也参与了本次的问卷调查,确保了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校中医学生(主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包含网络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8份;并深度访谈了10个个案样本。课题组成员认为,本次调查统计结果与访谈纪录基本上能够从总体上体现“中医学生眼中的中医教育”。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中医学专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根据回收的668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选择中医学专业是出于个人意愿,“他人劝说”、“高考分数决定”、“接受调剂”、“随意选择”等原因加起来不到31%。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当代中医学生对中医专业的学习抱有浓厚兴趣。但对比众多高考状元削尖脑袋选择就读名牌院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热门专业的境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学在高考的报考中还是归为“冷门专业”。当我们问到被调查者是如何看待中医时,其中近70%的同学表示自己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另有超过20%的同学虽认为中医的一些理论不太能接受,但仍喜欢中医;而不相信、不喜欢中医的同学则占据了很少的比例。我们想通过这一情况来阐明:中医高校的学生是相信并热爱中医的,调查入学前就了解中医又热爱中医的学生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2.学生对现代中医教学模式的看法

(1)中西医课程分配比例调查显示,在目前所学的中西医课程当中,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医、西医均掌握不精”。另有28.07%的同学中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7.74%的同学西医课程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不到8%的同学认为自己中西医课程均掌握不错。在进一步询问“中西医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时,约40%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或者“不合理”,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通过以上结果说明,在当今中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四六开或三七分”的中西医课程比例导致中医学生既缺乏中医思维,又无法很好地掌握西医知识,最终出现“不中不西”的尴尬现象。由于中医理论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较为抽象的东西,而西医有一套我们从小就接触的科学推算和实验程序,知识结构的反差与思维方式的冲突在学习中医理论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尤其当中医理论与西医知识相矛盾时,怀疑猜测的心理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对中医的学习信心。因此,中医院校是否能通过合理调整中西医课程比例,进行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融会贯通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课堂教学模式调查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时,56.3%的被调查者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满意”的人占了近33%,只有10.1%的同学对课堂教学模式持有不满意态度。有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完整,课堂内容不够充分”、“希望课堂教学方式更生动些”。另外,有超过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认同或不大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课程分类过细过多,各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缺乏能够适应未来医学临床的综合性课程”。总结上述调查,可以看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的,而且学生也表示此种教学方式对快速掌握大量的知识是卓有成效的,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时也会扼杀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和兴趣,加上中医理论本身抽象、学习难度大,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于是,我们对“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什么样的老师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5.6%的学生希望教师博学多才,知识面广博,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在讲授理论时联系临床,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交融,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掌握比知识更深层面的思维方法。个别学生在调查中,还直接写明某某老师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除此之外,也有2.5%的学生认为教师知识点掌握牢固,课堂教学紧扣考点也是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3)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对如何看待当今中医教育的考核模式,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人对这种考核模式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选择“不满意”的同学远多于选择“满意”的同学。诚然,到目前为止,笔试仍然是检查中医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水平的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因为它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偏重知识和记忆,对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能力培养关注不足,导致了“笔试成绩拿高分,临床实践不过关”的现象。因此,能否实施进一步降低笔试的比重而加重临床的考核,是值得关注和令人深思的问题。

(4)中医学制问题中医的学习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在中医学习年制方面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针对五年的中医学制是否能够培养出适应临床的合格中医生时,仅3%的人认为五年学习已绰绰有余,9%认为五年刚刚好;约56%认为五年的学习时间不够,32%认为远远不够。另外,73%的学生提出中医学习的年数应延长至10年,24.6%的学生认为应为20年。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在校时间学习中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学习型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如何让已经离开校园的医生接受更系统有效的培训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5)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模式对哪种中医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自身,调查结果显示,名师带徒和临床跟诊是最具魅力的两种模式,其支持率高达76.3%。另外,39.6%的被调查者选择师承教育模式,而学校课堂教育、实验、开设纯中医专业三种模式的支持率约为25%。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人选择了私塾教育、PBL小组讨论等两种中医学习模式。60.2%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实践机会太少”、“缺乏与资深老中医交流机会”;53.2%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模式在实践临床、与资深中医交流、中医学术氛围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欠缺。近80%的调查者强烈建议应强化中医师承制,希望在基础理论学习期间便有机会跟师出诊,“早临床、多临床”,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由此可见,“师带徒和临床跟诊”这种一对一的精品教学是学生心目中最为渴望的中医教学模式。

三、思考与建议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中医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医梦、中国梦的必经阶段。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中医教育模式的局限与不足。通过整理668份问卷中涉及到的对中医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我们希望从以下方面做些尝试:

1.实行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其次,聘请名老中医或某一类疾病治疗效果突出的中医(并不要求是科班出身),加强学生与他们的交流,激发学生的中医热情;更可以集百家之所长,开阔学生的中医视野;最后,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名师带徒,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较早步入中医临床的正轨。

2.增加中医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理法方药结合的教学内容,改变目前中医分科教学方式,凸显知识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再次,可以适当改善中西医课程比例,增大中医课程比例;最后,在传统经典的研读方面,加强“童子功”(背诵经典)的考查力度,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教育加强中医思维的培养。

3.实施精品小班的教学模式

缩小招生规模,实行精品小班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毕竟中医不同于西医,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医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质量的下降。

现行医学模式范文6

关键词: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知情同意患者隐私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243-02

据研究报告显示,“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过程中所遭遇的难题,有27%属于伦理学问题”。医患沟通的障碍大多与医患双方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道德信仰、心理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并排除这些障碍,有助于医急沟通的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要构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就有必要拨开医惠关系的袁层,从人文和伦理的角度切入,对医患沟通进行伦理清障。

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改革。客观上来说,我国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理论体系。1981年开始,医学伦理学课程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若干种适合各级各类人员的医学伦理学教材、专著相继问世,一批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文章陆续发表,医学伦理学研究有了一定进展。

但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教学效果很不尽如人意。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授课形式单调,医学伦理学教育远远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当前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人民从整体上开始步入小康后,健康卫生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伦理学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要在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不断对传统的医学伦理学观念进行积极反思,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医学伦理学进步的一致性与悖逆性,依据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需求去确立新的医学伦理学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确立价值追求目标。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关系到来来医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培养以及医疗实践中伦理冲突的合理解决。十分重要。

医学伦理学教育不是哲学教育。不是医德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医学伦理学有了自己的语言。才能使不经过伦理学训练的人不能进入伦理领域,不敢妄谈医学伦理学。不敢随意将其他内容和医学伦理学混淆起来,从而净化和提升医学伦理学,维护医学伦理学的尊严和价值。

要创立医学伦理学独特的语言体系,并获得自己的发言权,就必须尊重现代汉语的主导地位,同时以用汉语思维透彻地理解、表达外国人的医学伦理学思想,现代汉语去打通外语和古代汉语,并通过现代汉语将它们与我们现代医学学人的医学人生体验及日常医学工作相结合,从而通过提升现代汉语创立中国人独有的医学伦理学语言体系。

医学伦理学教育者要加强哲学伦理学的理论修养,加重医学伦理学的伦理学分量。剔除那些不必要的繁琐的医学常识的说教,从医学和哲学伦理学中吸取必须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让医学伦理学独立地成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学科,并真正为医学生未来从事医学工作做好相关铺垫。在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改革中,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变化和需要以及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改革,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内容要秉承规范与价值相结合、义务与权利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此外,节约医疗的理念也是医学伦理学教育需要强化的观念。据卫生部2009年2月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比之以前减缓。居民门急诊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次均住院费用为5058元,其增长幅度远低于同期GDP和城,居民收入的增长。造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主要为:对新技术的过度使用,不该做的检查和手术都做;向患者滥开药、开贵药。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成为影响人们就医的门槛。所以,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学科,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进行节约医疗的伦理教育,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节约医疗的伦理教育,引导医学生理解和谐医学中的节约思想。进行节约医疗的伦理教育,是因为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学科,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内容。

2,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是协调医惠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的基本工作之一。既然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生工作的永恒主题,那么加强医学生的医惠沟通教育。培养其医惠沟通能力就是必要的。因此,医科院校应开设《医患沟通学》课程,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角度,对医患关系综合分析研究,对医患沟通的内客予以细化和扩充。

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是全球医学教育共同的要求和需要。我国在2000年开始研究、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提到交流沟通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能达到的七个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日趋丰富,医生只有善于与患者沟通,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取得患者的配合,改善医疗效果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还可以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提高他们的沟通水平。通过医患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问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相互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医患模式的转变

要探讨医惠模式的转变,首先要探讨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于医患关系的模式,有多种划分方法,如雏奇模式,即依据医生在医患关系中所充当的不同角色,把医忠关系分为纯技术模式、权威模式和契约模式。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和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医学模式的这一转变带动了医患模式的转变,当前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主动―被动型模式、引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模式。

在主动―被动型模式中,医者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而患者非常被动。医者只关心疾病的处理和技术的应用,患者是医嘱的被动接受者,毫无保留地依赖医生的判断与决策,无条件地听从医生的治疗方案。在这种模式中,医患之间的沟通、交往、相互作用很有限。在引导一合作型模式中,相比于主动―被动型模式,患者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但医生仍然起主导作用。患者可以提出疑问,寻求解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着重体现了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而目前全世界都推崇医惠之间的共同参与型模式。在此模式下。医生在痰病诊治中的主导、控制作用遥渐减弱,而患者的配合、参与作用逐渐增强,医患双

方具有大体相同的主动性,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医决定和实施。

可见,在这种新的医患模式下,医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医患关系是双向反馈的。双方都有独立的人格,而且不再以医生为中心。著名医学专家昊阶平说过,医生是拿两个武器为病人治病的,既要有很好的技术,也要有很好的艺术。医者在诊疗中不能以已为尊,把应尽艾务视为对病人的恩赐和施舍,忽视病人的心理需要,而应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建立平等参与、双向互动的医患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医惠模式下,在治病中不但要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要发挥病人的积极性。要建立这种全新的、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患关系新模型。医德规范对医务人员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关于知情同意和患者隐私的问题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由于对于患方知情同意权利的坚持和保护不够,加之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医疗供方诱导忠方就医逆向选择,并产生医惠双方道德风险行为,往往给后来的医患纠纷埋下祸根。

在诊疗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是指患者在完全知情后,自主、自愿、理性地作出的负责任的选择或决定,是一种有利于患者保护自身利益免受不必要干预、自己为其生活负责任的道德实践。这就要求医方改变原有滞后的对患者的平等主体意识,以尊重为前提,真正体现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切勿以“家长”自居,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为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具体来说,医方熟悉知情同意要素,必须提供真实而充分的信息给患者,如诊断结论、治疗目的和方法、病情预后、可供选择的多种治疗方法及其利弊和费用开支等等,要详细告知病人。掌握病恃告知艺术,把握告知的艺术,能反映出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医学水平、理解力和反应力、爱心和同情心等等。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在告知病情时,要有选择地分阶段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