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的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1

关键词:本体;多媒体;信息组织;信息管理

1.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数据的急剧增长,多媒体信息在网络上的表示和获取已经成为计算机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课题。过去的组织和应用多媒体资源呈现了一系列缺点:混乱、逻辑差、扩展和缺乏的必要的组织架构,对不同的多媒体资源有较弱的识别和管理。如何克服上述缺陷,在统一的描述框架集成了众多的多媒体资源,并基于此框架支持不同的应用程序,对于数据处理和识别、管理多媒体资源都是必要的。本文采用本体方法通过RDF(资源描述框架)和XML提供一个统一的资源描述框架多媒体资源。基于这个框架, 通过部分逻辑和推理的过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应用多媒体资源。

2.本体及相关技术

2.1本体的基本概念

本体论(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是形而上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与认识论相对。1991年,在人工智能领域,Neches等人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Neches认为“An ontology defines the basic terms and relations comprising the vocabulary of a topic area,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ermsand relations to define extensions to the vocabulary.”即“一个本体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则定义这些词汇的外延规则。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nowledge System Laborary,简称KSL)的Gruber给出了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定义:“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即“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这也是最著名并被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

尽管本体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但从内涵上来讲,本体的概念有下面四层含义:

第一,概念化(conceputalization):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第二, 明确(explicit):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被明确定义。

第三,形式化(formal):有精确的数学描述,是计算机可读的。

第四,共享(Share):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2.2多媒体技术

所谓多媒体技术,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综合一体化, 使之建立起逻辑连接,并能对它们获取、编辑、加工处理、存储和展示。从研究和发展的角度看, 多媒体技术具有如下的特征:

(1)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信息载体的多样化指的是信息媒体的多样化, 即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空间范围扩展和放大, 而不再局限于数值、文本或是被特别对待的图形或图像, 这是计算机变得更加人类化所必须的条件。

(2)集成性

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首先是指可将多种不同的媒体信息(如文本、 图形、 图像、 声音)有机地进行同步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信息。集成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把不同的输入媒体(键盘、摄像机、光笔、话筒等设备)或输出媒体(显示器、 喇叭等)集成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3)实时性

多媒体技术由于是多种媒体集成的技术, 其中声音及活动的视频图像是和时间密切相关的, 甚至是强实时的。这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必然要支持实时处理。

3多媒体信息的组织管理技术

3.1如何组织多媒体信息

信息及数据管理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多媒体的数据量巨大、多媒体的种类繁多、每种媒体之间的差别又是那么明显, 但又具有种种信息上的关联, 这些都给数据与信息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管理和组织这些数据? 如何从各种各样媒体数据中找到所要信息?如何表现这些多媒体信息?这些都是传统的数据库理论和方法尚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关系数据库的方法推动了数据库的研究和发展, 但在处理非规则数据方面又不那么适应, 而多媒体数据大多都是非规则化的数据。

3.2 构建多媒体信息领域本体

出于本体资源可重用性和开发协同性的考虑,一般不会将所有媒体概念和属性类本体定义在一个文件里,而是按照不同的媒体格式分别定义在不同的本体文件里,在文件中利用owl: imports属性可以在各个本体文件之间实现资源调用(见下图,所有的owl文档存储于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查询获取关系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存储地址),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将单个媒体类型本体文件按照概念定义到多个本体文件中。本文选用了OWL (Web Ontology Language)作为本体形式化描述语言, OWL的优点是定义完备,以Web资源为描述对象,而且是W3C的推荐标准,而多媒体信息资源适合于网络传播和浏览。另外RDF (S)资源描述框架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具有互操作性的多媒体元数据模型。MPEG-7提供的描述语言DDL可用于深刻描述多媒体信息的各项特征,用户可以有效地搜寻、过滤和定义想要的影音资料。

选用对以上技术提供良好支持的Protégé-2000+OWL插件作为本体构建工具, Protégé-2000是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情报学研究组开发研制并在Java环境中开发出来的,与其它工具相比其优势在于: (1)具有图形化的用户界面; (2)对Unicode字符集输入的支持; (3)可以免费下载系统安装软件和插件(如OWL插件); (4)有为数众多的用户的支持,有利于本体的交流与合并。

3.3.本体对多媒体信息组织的作用

本体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方法,具有传统信息组织方法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点,为多媒体信息组织带来新的变革,并成为多媒体信息组织的核心概念。首先,它是一种直接体现语义的多媒体信息组织。基于分类或主题的多媒体信息组织,所表达的语义都是隐含的,只能被它们的建立者或开发人员所理解、掌握和使用,不能直接表达为机器(计算机)所理解的形式化的语义。而基于本体的多媒体信息组织借助本体描述语言,就可以直接表达为机器“可理解”的、显式的、明确的、形 式化的语义,方便计算机的“理解和处理”。同时,由于本体中定义的概念是在一定的语义环境或限制规则下完成的,因此,在表达概念及其含义时更加清晰和准确,在进行信息组织时也更加规范。其次,它是多维、网状的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基于分类或主题的信息组织方式是线性的、一维的,本体则采用了容易为计算机所接受和处理的体现描述逻辑的知识表现和信息组织方式,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多维的语义网络。这不仅有利于网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信息资源的集中与整合,而且更加有利于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揭示。

4.结论

基于本体的多媒体信息组织,能将多媒体信息提炼成知识,对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知识重组和表示,实现计算机对多媒体信息资源的自动组织,从而为用户提供智能的检索与服务。本体的出现和发展为现代信息组织,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体现的思想和方法必将促进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学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2]邓志鸿,唐世渭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第5期,2002年9月.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 综艺节目 传播技术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范畴也在不断更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媒体,今天的新媒体到了明天也许就变成了旧媒体。这也给新媒体定义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美国人P.Goldmark(戈尔德马克)公开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中他首次提出“新媒体”的概念,当时他提出的所谓“新媒体”是指不同于传统的纸质传媒的介质,这种介质依靠当时的高科技,使用声音和图像传播的新型媒体形式。而真正让“新媒体”这个词声名远扬的是美国人E·罗斯托,他在1969年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新媒体”的概念,自从E·罗斯托的报告之后,“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词汇首先在美国流行,然后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新媒体”概念的普及,人们开始思索“新媒体”的内涵,也有研究者对“新媒体”的概念做过阐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新媒体”下过定义,定义中将“新媒体”等同于网络媒体,显然这种解释有很大局限性。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诺曼维奇和新媒体学者凡·克劳思贝也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界定和说明,他们一致认为当今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并把数字化的制作、展示和发行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新媒体”不再是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一组组数字信息的集合,是一种信息的呈现方式,需要呈现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选择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

随着“新媒体”一词传入我国,专家和学者也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了阐述。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事物,今天的“新媒体”或许在将来就是“旧媒体”。他举例说广播相对于报纸来说是新媒体,随着电视的出现,广播变成了“旧媒体”,而电视又称为“新媒体”,网络之于电视,依然如此。他还指出了现在的“新媒体”范畴,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媒介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鸿铎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将“新媒体”分为革新的媒介、全新的媒介、衍生的媒介以及外来的媒介等几种形式,还指出了我国目前的“新媒体”形态只有两种,即衍生媒介和新兴媒介。

蒋宏和徐剑两位教授则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上,给出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新媒体”在内涵方面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信息快速扩展和传播系统。在“新媒体”的外延方面,即“新媒体”的种类上,包括了电脑数据库储存系统、高科技光纤通信网络、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图文电视、高清晰度电视、都市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等多种科技型产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宫承波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也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媒体”的内涵就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外延除了包含蒋宏和徐剑列举的媒介形式外,还包含了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IPTV、楼宇视屏等媒介形式。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也针对“新媒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数字化后的所有媒介形式统统称之为“新媒体”。

纵观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媒体”的界定和阐释,基本一致的观点是“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它的存在形态门类众多,但都是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形成的媒介形式。

二、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技术

体现在手机和微博上面,电视台针对手机电视用户的收视习惯,特别制作只有几分钟的小节目,推出求职面试、营养便当等多种生活主题小节目和影视剧节目。手机影视剧与传统影视剧的主要区别在于播放时长上,手机影视剧的播放时长少则1分钟,多则5分钟,普遍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播放时间的短暂性,手机影视剧对戏剧冲突和情节设置的要求更高,在拍摄手法和演员表演上也有别于传统影视剧。

目前国内外的手机电视剧类型以轻松幽默的喜剧居多。美国最早的手机电视剧《上帝相亲记》是一部仅有2分钟的微型搞笑剧。这部制作成本低廉、情节荒诞的手机电视剧以耳目一新的状态出现在受众面前,短期内就在欧美几十万手机用户中广为流传,让手机电视经营商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重大商机。此后,英国最大的移动公司Vodafone与20世纪福克斯影视公司合作,创作了惊险反恐题材手机电视剧《24》,共为24集,每集一分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国内的手机电视媒体也开始对手机电视剧进行尝试。上海文广东方龙新媒体有限公司就为旗下的手机电视媒体量身定做了一部365集且每集时长为5分钟的《白骨精外传》。在故事情节、剧本创意、叙述方式、演出制作以及播出方面,《白骨精外传》的制作团队都根据手机电视的特点对电视剧进行了调整与改动。此外,这部手机电视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受众可以直接参与电视剧情的进展。这也成为国内媒体在手机电视剧互动性领域的首次探索。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3

赵启正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赵文启 (13)

程天权书记在庆典大会上的致辞程天权 (14)

何梓华会长在庆典大会上的致辞何梓华 (16)

方汉奇教授在大会上的发言方汉奇 (17)

赵启正院长与记者对话赵启正 (18)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届第五次会议召开郭燕 (22)

春风桃李七千树 群贤毕至论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周年庆典 暨“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新闻与社会发展论坛” (F0002)

春风桃李七千树 群贤毕至论新闻 (F0003)

致读者 (F0004)

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

大学问国际的合作意义不同寻常汤姆·鲍尔斯 赵心树(翻译) 刘艺菲(整理) (23)

新闻教育在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迈克·沃斯 于森(翻译整理) (24)

学习,学习,再学习扎伊采夫 庞冰洋(整理) (25)

媒体公信力与新闻学院的角色唐纳·洛根 鲁姗姗(翻译整理) 王岚岚 钟新 (26)

国际合作与学院的国际化弗里茨·克罗普 钟新(翻译整理) (27)

新闻教育如何赢得传媒业界萨莉·费尔德曼 钟新(翻译整理) 杨咏(翻译整理) (28)

重塑韩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元佑铉 黎雯(翻译整理) (29)

管理新闻学院面对的四个问题龚文庠 刘小燕(整理) (30)

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 (31)

新闻与社会发展论坛

大众传媒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戴元光 赵为学 (33)

理性认识传媒处理社会不和谐问题上的误区丁柏铨 (35)

大众传媒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刘红 (37)

传媒经济对新闻传播理念的冲击吴文虎 (39)

环球视窗

美国报纸采编新趋势——戴瑞尔·莫恩教授人民大学讲座综述钟新 陈竹 黄超 (41)

2005年上半年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宁曙光 (45)

国外报刊发行量稽核机制分析朱秀泉 (48)

传播论坛

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杨保军 (53)

大陆国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周亭 (57)

新闻教育

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调研报告蔡雯 周欣枫 (61)

媒介经济

传媒业的产品及特性分析张辉锋 (67)

广告·公关

对广告的理性审视禹建强 (70)

传播史话

20世纪初哈尔滨俄文报刊分析赵永华 (74)

学术动态

中国电视:如何成为传媒全球化时代的叙事主体陈玲 (78)

百草园

一副铁骨鉴忠心华诞九秩 满腔热血育精英杏台半百——甘惜分教授从事新闻教育50周年暨90寿辰纪念研讨会召开王斌 (80)

2007年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陈力丹 陈秀云 (5)

2007年台湾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分析王毓莉 (11)

从“增量改革”到“语法革命”——2007年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概述喻国明 王斌 (16)

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付玉辉 (21)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构造——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李彪 (26)

日本推出口译手机 (10)

效仿BBC法将建“世界台” (25)

中国2007年网路游戏市场收入逾人民币一百亿 (51)

法新社2007度最佳图片选登 (F0002)

美联社2007度最佳图片选登 (F0003)

百草园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意义与媒体人责任”研讨会召开李玉洁 李影影 (20)

中国网民突破2.1亿将成全球第一 (56)

本刊征集话题稿启事(第1号) (75)

2007年总目录 (76)

本刊特稿

媒体市场开放度:实测与解析 (30)

受众规模与媒体广告:全国主要城市人均承载广告额分析 (36)

宏观经济与广告市场:影响及规律的实证分析 (42)

传播学研究

形名学或记号学:记号、信号、符号,谁是谁?杨钢元 (47)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李明伟 (52)

在历史的作用下认识传播研究的临界点——读《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王怡红 (57)

解读《第二媒介时代》——对媒介批判理论的批判李异平 (62)

探讨与争鸣

试论人内传播的“蛋式传播模式”——兼与林之达先生商榷刘金星 (66)

注意考察论题的研究史和遵守模式的法则——读刘金星同学与我商榷的文章林之达 (71)

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陈力丹 汪露 (5)

2006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综述李彬 曹书乐 (11)

现实困顿之下的理性起步——2006年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概述喻国明 王斌 (16)

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综述付玉辉 (21)

2006年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综述展江 戴鑫 (25)

国际新媒介研究近况概述——对一年内《新媒介与社会》杂志的内容分析何威 (30)

2006年81记者殉职创新高 (76)

消息

第六届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展江 (20)

首届“文明论坛”会议在北京召开姜飞 (54)

桃李灼灼惠新闻 硕果累累享学苑——祝贺方汉奇先生80华诞暨从教55周年邓绍根 (71)

环球视窗

美国新闻媒体现状与趋势潘文功(编译) (34)

“免费报纸”概况述评邓涛 (38)

当代国外党报概况述评王卫明 (42)

传播学研究

媒介环境学辨析何道宽 (46)

大众媒体俯视效应及对策修宇 (50)

网络传播研究

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蔡骐 (55)

博客名誉侵权,网络服务提供商该当何责?——“中国博客第一案”引发的法律思考王眉 (59)

新闻与法

俄罗斯传媒法评述李玮 (63)

证明责任倒置与媒体高败诉率的关系宋素红 田丽丽 (67)

新闻史研究

勘误补遗:密苏里荣誉奖章与中国新闻界邓绍根 (72)

“记者”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使用李开军 (77)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盛希贵 (5)

聪明的移动者:手机与新闻摄影黄文 (11)

数字时代视觉表征的变化——对“我们:数码相机记录的影像生活”摄影比赛作品的内容分析任悦 (16)

百草园

《新闻学论集》复刊暨征稿启事 (10)

《面向新闻界》(增订本)出版继奋 (20)

比尔.盖茨:互联网5年内将“颠覆”电视 (25)

2006“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在香港举行杜骏飞 文妤 (54)

环球视窗

当今日本新闻业的实用主义石川旺[日] 张弦(译) 周婵校(译) (21)

传播学研究

“怒江事件”中的风险传播与决策民主郭小平 (26)

“五常”与儒家“慎言”传播思想张景云 (30)

新闻学研究

简论新闻精神对新闻制度建设的作用杨保军 (34)

记者发现新闻的四个阶段张征 (39)

有感而发不是定性研究——对于新闻学定性研究的思考何志武 孙旭培 (44)

体育期刊大赛报道策略分析——以雅典“奥运会”和德国“世界杯”报道为例高贵武 叶杨青 (48)

网络传播研究

首例博客名誉侵权案法理探讨——兼与《博客名誉侵权,网络服务商该当何责?》一文作者商榷陈堂发 (52)

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扩散的区域性差异郑素侠 (55)

传媒研究

浅析报纸的“有效发行”张辉锋 (60)

中国报业集团多元化拓展的基本路径刘年辉 (64)

是“适度差距”而非“严重失衡”——论中国西北地区与东部报业发展差距赵星耀 (68)

新闻史研究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4

一、图像:语言符号的感性辅助

多媒体是“用词语和画面来共同呈现材料”[2]的,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图像符号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概论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灰暗死板,色彩和图案的运用使教材显得活泼有生机,具有时代气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张漆黑的黑板,还有播放课件的屏幕。课件不同于黑板,它是图像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有机组合。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单调无趣,这就没有达到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在中文学科课程中,文学概论是属于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有了图像的插入,教学内容便显得活泼生动。所以,从事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教师,都喜欢将教学内容图像化。内容的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他们对文学概论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随心所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才行。因此,文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注重课件本身的形式美。文学概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件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所以不能忽略课件自身的形式美。课件的封面设计、背景图案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处理。教学课件上的图像,呈现的应该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个性化的视觉美,而不是与课程无关。而且,这些图片的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掩盖或者妨碍学生对文学概论内容的接受。第二,补充课件的文字内容或者教师的口头表述。比如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概论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附的光盘中,在讲到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时候,就选择他的一张相片插入到课件上,让学生在了解他理论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的感性认识。形象的图像符号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相结合,更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第三,与教学内容相互印证。比如在举李白诗歌《静夜思》以说明诗歌的文体特征时,可以插入相关图片来辅助对诗歌的内容的阐释。这类图片的插入,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教学内容,但图片的选择应该非常慎重,有的图片不能呈现李白《静夜思》的诗歌意境,就不能用,否则会误导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2]。第四,以图像作为讲解的对象。比如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把余华小说《活着》出版物的相关图像直接放在课件上,不出现任何文字。这时候,特别要注意,这类图像只是起到提示教学内容的作用,《活着》的具体内容,教师要进行口头表述,不能以图像代替作品的语言内容,要把学生注意力最终引向教师的口头讲解中。第五,用图表概括理论知识内容。比如探讨文体的分类,教师可以把不同文体类别编辑成图表或知识结构图。这类图像符号,往往概括性强,且又层次清晰,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上面也提到了,文学概论教学中使用的图像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图像和具象的图像。需要注意的是,抽象的图像,没有照片之类的具象图像那样形象,但又比语言文字形象。在教学中,具象图像和抽象图像的作用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图像符号的使用,是顺应学生的接受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他们的记忆与理解。但具象图像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较容易限制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拓展,正如拉什所说的“不去询问文化文本(即图像文本———引者注)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是什么”[3]。所以,具象图像使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文学概论教学最好多采用一些抽象的图像,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达到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课件成为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图像符号是课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的时代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但特别要注意,图像符号并不能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而无限制地增加,更不能因单纯追求“视觉奇观”[4],而造成图像符号能指的膨胀。形式上看,过多的图像符号的使用像是绚丽多彩,实际的知识含量却很小,干扰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影响到文学概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学内容的图像化,只能限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教学内容的图像化,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但是它必须围绕文学概论教学目标。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些教学内容是不能够图像化的,有些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图像化的。图像符号只是文学概论教学一个重要感性辅助元素,它必须围绕教学对象———以语言为符号的文学才能有效展开。

二、影像:理论推演的适当点缀

除了图像符号之外,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还经常使用影像符号。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把影像引入到教学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轻松地欣赏到相关影视资料等。但是教务部门却非常质疑在课堂上放电影的合理性,对于文学概论教学来说,我们必须重视这种质疑。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规律的,文学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是用语言创造审美观照对象。影像符号能否成为文学概论教学的对象?我们要看影像和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学概论课程使用影像符号,基本是将影像作为作品的例子来讲。很少有教师自己不讲课,拿另一个教师讲课的视频来代替。比如我们分析典型的特征时,会举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例子来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影视频来了解的。传统教学中没有多媒体,教师必须用语言把《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复述一遍,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也是通过语言媒介获得的。相对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表述成分更多些,教师需要通过语言表述把一堂课的内容贯穿起来。诚然,影像也能把曹雪芹《红楼梦》的基本故事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电影版的《红楼梦》和语言文字版的《红楼梦》是有差别的。电影版的《红楼梦》,严格地讲是另一件艺术品,它的作者不能再说是曹雪芹了,只能说原著是曹雪芹。这意味着电影版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复制品,不能将两者划等号[5],应该将前者理解为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创新。所以,一般我们不主张用影像完全代替语言符号来作为分析的例子。如果取代了,文学概论研究的就不是文学的基本规律,而是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这不符合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要求。另外,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影像资料,长期用影像资料代替语言文字,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影响到对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正如杨文虎指出:“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6]这里所说的“文学思维”,主要是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果阅读者的这种阅读语言文字的能力下降,则审美观照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阅读者就不能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肯定不利于文学概论抽象思辨能力的提高。因为思维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参与认知活动的,而又以视觉活动为主,人们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占整个感觉器官获取信息量的83%[7]。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提高记忆效果。但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视觉并不是长项,而语言符号却是苏珊•朗格所说的最典型推论性符号[8]。有些文学概论的内容,比如复调小说、形象思维、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问题,思辨性很强,必须依靠语言符号才能说清楚。当然,在文学概论课堂上并不是绝对不能播放影像材料,关键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播放频率上看,只能偶尔为之。同时,教师要精选影像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其次,要掌握好播放的时间,要适度。播放视频,目的是为了形象生动,增加视觉鉴赏的冲击力。但文学概论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是不能划等号的[9],播放视频的时间不能长。虽然作品鉴赏也是文学概论研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对于实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目标是有利的。但是二者之间无疑是有区别的,鉴赏课重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评价,重在对具体作品的感知、体味、判断和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概论课重在对理论命题的理解消化,重在把握理论知识结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重在对理论问题归纳、演绎和抽象思考。所以,不能因为消费社会带来的享乐主义,为了直观、趣味而一味追求影像符号的视觉。过分加大影像符号的量,是与文学概论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再次,在播放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该适当点评。通过比较播放的影像文本与原来的语言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影像符号在文学概论教学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握了以上这三个方面,在文学概论教学中适当进行影响符号的“点缀”,不仅无碍,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符号

前文提到,文学概论探讨的对象是以语言作为符号的文学,所以在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符号必然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包括课件和黑板上的文字以及教师的口头讲述。不同于单纯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字符号,其特点在于文字的视觉化。在课堂上,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投向大屏幕。利用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声、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向学生传递。即使是课件上的文字,也要考虑其可视性,以弥补文字“向着不断简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的不足[10]。比如讲到文学作品论,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大屏幕上应该出现“典型的历史变迁”、“典型的定义”、“作品的解读”等经过视觉修饰的文字标题。在文字视觉化的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课件文字的数量。相对来讲,课件的文字量比传统教学大得多。有的课件文字量太大,加上播放节奏较快,造成学生上课就是抄课件;有些教师上课甚至是念课件,教学的艺术性往往得不到正常发挥。而文学概论这种基础理论课程,非常需要学生的思考。但学生接受的速度,往往跟不上课件的传播速度,上课忙于记笔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不能及时地听老师的讲解,无暇顾及符号的解释项,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思考,更谈不上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纲领脉络。所以,课件的文字内容必须精练,提纲挈领。这也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文学概论是汉语言专业的一门带有入门性质的基础课,为学习其他文学专业课和高一级文学理论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训练意义。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课件制作要求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视条理清晰,以起到辅助教学、强化知识点等作用。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观点,教学应当重视怎样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复杂的基本结构,而不光是传授零散的知识。所谓基本结构是指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体系[11]。如果对这些结构把握不好,是很难学好文学概论的。当然,基本结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展开和论述,可以根据教学的即时需要,借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但没有必要在课件上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可以趁老师板书的空隙进行思考,有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另外,板书内容比较容易保留,教师可以进行前后知识点的对照联系。板书时空的有限性,以及课件文字的精简,是教师把学生的吸引力从“看”转移到“听”上来的前提。这里转移学生注意力的要点,是重新重视传统教学中的口头讲解。因为多媒体教学虽然克服了文学概论传统教学中理论过于抽象的问题,但也存在“人机对话”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等方面的局限,影响到符号解释项的实现。加大教师口头讲解在一堂课中的比重,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好的方案。文学概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获得文学概论知识的能力并利用文学原理来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以及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教师面对面的引导作用非同小可。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当场解答。另外,教师还可以仔细观察学生的表情,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解。在文学概论课上,学生要学习理论知识,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训练理论思维,从而培养能力和体验人生,实现文学概论“产生人文精神”的意义[12]。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学生来讲,“中文系传统教学内容的人文修养的价值已经大于职业培训意义”[13]。要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在教会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科技在给人以便利的同时,也很容易控制人。所以文学概论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以深邃的思想底蕴和宽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启迪和思想的熏陶[14]。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程序化地播放课件,要和学生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让学生达到“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的深层学习[15]。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5

面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我们有必要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闻价值观以修正西方传统新闻价值理论。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

第四版

(美)菲利普・帕特森

李・威尔金斯 著

李青藜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39.8元

由著名新闻学教授刘建明主编、六位新闻学博士共同执笔的《新闻学概论》,近期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目前众多新闻学基础研究著作中较为出彩的一部。它于大处着眼,细处着墨,呈现出一种“广而深”的研究视野和“新新闻”的研究取向。

研究视野即著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阐释广度与深度,二者之中又以深度为要。传统基础新闻学研究多把落脚点放在新闻的本源、特征、价值等方面,《新闻学概论》则大大拓展了研究范围。正如此书前言所述:“新闻学实际是研究新闻媒介演变的法则、新闻的构成与报道手段,以及新闻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基于这一认识,该书不仅涉及新闻传播法治、媒介经济等近年来新闻学的热门分支学科,也将研究触角伸及当代新闻媒介理念、全球化媒介与全球传播等业界紧密关注的话题。研读文章可以感受到:著者结合业界新事物、新现象,对传统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

在媒介控制逐渐放开和商业化浪潮的双重影响下,媒体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润之间的抉择越发艰难。这种现象敦促人们思考:在当前中国传播语境中,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对我国新闻媒体仍是否具有指引和修正作用?本书给出的答案是:“传统的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以新闻的吸引力为标准,目的在于增加发行量、获取经济效益,难免弃媒介的社会责任于脑后。面对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我们有必要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闻价值观以修正西方传统新闻价值理论。”并且从“价值”的本义出发对“现代新闻价值”作了阐释:“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在受众思想活动中产生的效益,它不仅来自于媒体的劳动,而且还来自新闻事件对受众的重要程度。”这种理论认识扎根于新闻传播的社会实践大环境,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说“全面”是一部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的必要因素,那么“精深”则是该书价值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概论》的研究视野是“广而深”的。

研究取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著者的学术价值观。与传统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不同,《新闻学概论》第一次在基础新闻学著作中引入了网络传媒的研究取向。时至今日,谁也无法否认网络媒体的地位――它抢走纸媒大量的广告份额,使得传统报人和学者纷纷惊呼“报业的拐点”到来;它正逐渐改变年轻一代受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它具有传统三大媒体无可比拟的互动性和巨容量。当今时代的新闻生产、传播链条、受众构成和传播效果都因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而发生改变。相对于业界的风起云涌,众多基础新闻学著述对网络媒体也多限于基础性的介绍。《新闻学概论》从理论辨析的角度出发,不但对网络媒体及其衍生物有明确全面的介绍,而且以网络传播的独特视角对新闻媒介的演变、新闻事实的特性、新闻传播规律与受众的关系等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释,体现了“新新闻”的研究取向。

新媒体的概述范文6

【关键词】新闻标题;模糊词语;作用;动因

引 言

理想的新闻标题,应当是既概括简明又生动准确,既新颖又富有吸引力。但近年来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有增多的倾向。例如:(1)铁路官员:现在通过内部关系基本上搞不到车票(《扬子晚报》,2013.1.20);(2)《云图》导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样的套路(《重庆晚报》,2013.1.22);(3)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春城晚报》,2012.3.13)。

其中都出现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等模糊词语。“模糊”是指“不分明、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2012,913页,下同)。模糊词语表述的这种“不分明、不清楚”现象与新闻标题的概括、简明、准确等特点似乎相违背,而实际上却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拟在真实文本统计的基础上来讨论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作用和这一现象使用增多的原因。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类型

基于客观事实类的模糊词语。基于客观事实类的模糊词语主要有“基本上”(大体上)、“差不多”(表示接近;几乎)等,既要指明“就是如此”但又留有余地,目的是使表达显得客观,接近事实。例如:

(1)铁路官员:现在通过内部关系基本上搞不到车票(《扬子晚报》,2013.1.20)

……吴向东坦言:“说实话,以前通过内部关系搞票的情况很多,现在基本上不可能了……”

(2)《云图》导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样的套路(《重庆晚报》,2013.1.22)

……导演拉娜·沃卓斯基就暗批前一天刚在国内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剧情、动作甚至场景都是老套的。

例(1)标题的“基本上”是直接引用当事人的话,说话者是出于表达策略考虑故意不把话说绝,用作标题则是强调来源的客观性和强调与事实接近。例(2)在原本很肯定“都是老套的”前面加上“差不多”作为标题,既有意不把话说得太绝对,又显示自己分析判断的客观公正。

基于客观的新闻标题常用的“直接引用、概括评述”,其目的都是为了显示表达的客观公正。

基于主观估计类模糊词语。基于主观估计类模糊词语主要有“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大约”(不很准确的估计)、“大概”(不很准确的估计)等。这类标题是基于不确定的估计,强调预期或预测,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

(3)快来挑战 新棋王也许就是你(《合肥日报》,2013.4.3)

合肥市第二届象棋棋王赛将于4月29日开赛。最终胜出者将获得“合肥棋王”称号。想来试试自己的功力吗?那就快来报名参赛吧!目前,比赛正在接受选手报名。

(4)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春城晚报》,2012.3.13)

……冠亚教育培训学校调查显示,目前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5)液化气昨日起涨价,海口零售价大约66-69元(《海南日报》,2002.11.23)

海南一级气站液化石油气每吨批发指导价达3700元/吨-3900元/吨。……

例(3)“快来挑战 新棋王也许就是你”既是公布报名日期,又是鼓励人们来参赛,用“也许”作为标题富有吸引力。例(4)以“有2万名”作为标题“冠亚教育培训学校调查”结果,为了凸显整数方便记忆,用了表估计的“大概”,从而使标题简洁醒目。例(5)以“66-69元”作为标题公布价格,为了凸显吸引力,用“大约”表估计,以呼应价格存在着浮动的可能性,确保主观估计与客观存在相互一致。

基于主观估计的新闻标题常常实现了“富有吸引力、追求简洁方便阅读、确保主客观的一致性”的特点,其目的也是为了凸显标题的客观公正与新颖别致。

基于主客观的兼容类模糊词语。基于主客观的兼容类模糊词语主要有“可能”(1.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2.可能性。3.表示估计,不很确定)等。这类标题既包含了主观估计,也暗示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

(6)菲律宾可能冷处理中国渔船搁浅事件(《中国青年报》,2013.4.15)

……因此,菲方这次有意选择“柔性”方式处理中国渔民被扣事件。

(7)懒惰或许源于基因(《工人日报》,2013.4.19)

对懒惰的人而言,这或许是个可以松口气的消息。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在实验鼠身上发现了懒惰基因。这表明,懒惰可能也有基因原因。

例(6)用“冷处理”作为标题,既是对“菲方这次有意选择‘柔性’方式处理”的预测,用“可能”表主客观都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事态发展存在的一种可能性。例(7)用“懒惰源于基因”作为标题,既是公布研究成果,也是对结果的一种肯定,用“或许”作为标题,使得表达更加客观。

基于主客观兼容的新闻标题常常实现了“预测与客观发展可能一致”的目的,也是为了凸显其客观性的特点。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统计

真实文本统计。我们选择正式媒体文本人民网进行搜索,统计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大约;可能、也许”在新闻标题中的出现频率,见表1。统计的结果发现它们在标题中的使用都有增多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中,增长最低的是“可能”,占24%;增长最高的是“也许”,占98.6%。这表明,模糊词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逐年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波动幅度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可能”的使用变化最小,比较稳定,2000年有311例,2012年有531例,增长幅度为24%〔增长幅度的计算公式是:N=(X1÷(X1+X2)-X2÷(X1+X2)。其中,X1为最高值、X2为最低值、N为增长幅度。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为:最高值53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最低值31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63%-37%=26%波动幅度〕。“也许”的使用频率增长最快,由2001年的1例增长到2012年的145例,增长幅度为98.6%。“大概”77.3%、“差不多”88.3%、“基本上”83.8%、“大约”94.5%。

增长幅度的变化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基于主客观兼容类的标题最为客观真实,因此出现频率高,稳定性强,变化不大。二是基于客观类的标题变化幅度较大,这是新闻的真实性在起作用。三是基于主观类的标题变化幅度最大,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不可能一一落实,新闻报道既不能违反真实性原则,又不能违反时效性原则,因此主观性增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模糊词语用于标题语的作用

一般来说,国外报纸更加倾向于标题用具体的叙述形式,而国内报纸的新闻标题则比较笼统概括。模糊词语用于标题也正是实现了其笼统概括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抢占先机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很少出现“大概”类词语的。如:

(8)秘书称对数字认真:不允许说“大概”这类词(《现代快报》,2012年12月24日)

例(8)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需要严谨、准确,不允许模糊,因而要少用模糊词语。

新闻追求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准确性与时效性在理论上有时是矛盾的。因为准确性往往要有具体的数据,要有真实的来龙去脉等事实真相;而时效性追求的往往是及时、快速等。“也许、大概、可能”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用于新闻标题就能避免报道不实的情况发生。因为等到数据精确、事实清楚、真相大白之后再报道,往往就延误了新闻报道的时间,从而不能实现新闻的时效性特点。因此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标题中运用一些模糊词语就可以使新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抢占了先机,强化了时效性。例如:

(9)长假天气大致晴好(《广州日报》,2012年9月28日)

例(9)是《广州日报》在2012年国庆长假到来之前的一则报道,内容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长假期间的天气情况,用“大致晴好”报道是因为预报长期的天气情况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把话说死。这样报道会更加稳妥和准确,在抢占先机的同时又不失其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进行主观评述或推测的作用。媒体起着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及时报道新闻能通上联下惠及百姓。面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要么无法获取,要么不方便透露具体数据或事件细节,却又必须及时报道时,最佳选择就是先用模糊词语进行报道,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客观的评述或推测。如:

(10)A股反弹基本上接近尾声?QE3影响偏中性(《中国证券报》,2012.9.19)

(11)央行前行长谈人民币国际化:大概需要15到20年时间(中国新闻网,新华社,2011.6.27)

(12)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您的“私人医生”:书友、理发师、宠物(《老人报》,2013.4.19)

例(10)是对这一轮反弹行情的预测,因为股市行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比较有把握的基础上用“基本上”进行限制,从而不说过头话,也使得表述更加客观。例(11)是用客观引述,为什么要引述“大概”与“15到20年”的双重模糊表达,因为既要报道国家的长期战略,又要不违背真实性,这是最佳选择。例(12)因为“书友可能让你远离老年痴呆、理发师可能发现你的皮肤问题、宠物可能是你的私家健身教练”。如不用“可能”则显得主观武断,而用了“可能”就可以进行大胆的推测与评述,反而使整个表述更为谨慎客观。

进行暗示的作用。新闻标题使用模糊词语,有时是因为无法精确,有时则是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或不能说出真相而故意模糊,其目的就是进行暗示。例如:

(13)被曝有俩二代身份证?任志强回应:也许同名同姓(《北京晨报》,2013.3.23)

任志强……开口,“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证。我也有两个。一个是一代十五位数的。一个是十八位数的。其他十八位数的身份证也许是同名同姓,但不是我。谣言并不能改变事实”。

(14)古越龙山否认召回致癌酒:EC偏高大概因为用的料多(《国际金融报》,2012.6.20)

古越龙山董事长秘书、副总经理周娟英告诉记者“……也不能说明黄酒有问题。大概是我们用的料多,加的水少吧”。

例(13)用当事人原话“也许同名同姓”作为新闻标题。例(14)用发言人原话“EC(可能致癌的物质: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偏高大概是因为用的料多”。

选择含有模糊词语“也许、大概”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颇有深意:他们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仅从新闻标题是看不出来的,要让读者去进行判断。但这类新闻标题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他们也许大概在撒谎。新闻报道选择这样的模糊词语来充当标题,既显得客观公正,又有提醒暗示作用,一举两得。

起到为后续追踪报道进行铺垫的作用。很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往往要涉及起因、责任、处理、社会反响等诸多因素,在进行了先期的综合报道后,往往也需要很多后续情况的报道。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或者不便进行后期报道。而是否对此进行深度报道,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一是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二是社会影响;三是政策界限等。面对重大社会事件,如果媒体知无不言,难免会降低新闻的价值;如果知而不言又有违媒体的职责。因此采用模糊词语进行先行报道以取得话语权,占领先机就显得很重要。至于是否进行追踪报道则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从而也不至于失去其时效性。例如:

(15)中科院称新型H7N9病毒可能为中韩“混血”(《京华时报》,2013.4.13)

(16)北京首例患者病毒可能来自市场(《京华时报》,2013.4.19)

《京华时报》报道H7N9病毒来源,例(15)断定为“中韩‘混血’”。例(16)断定为“来自市场”。两次报道相隔一周,内容则有差异,但都用“可能”作新闻标题,显得谨慎客观、进退自如,非常灵活。

模糊词语用于新闻标题增多的原因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近年来增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新闻真实性底线的制约。新闻报道既要追求时效性,更要坚守真实性这一原则。实话实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模糊词语的使用在某些时候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避免报道不实的情况发生,又能保障新闻的客观准确性。

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与妥协。新闻的社会职责高于对标题的具体要求,新闻标题模糊性增多这一倾向预示着新闻标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概括简明、生动准确、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从而也使新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在纸质媒体、语音媒体、视觉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为了抢得先机更好地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跨时代媒体大战中,选择时效、真实比遵循传统模式更好。

另外,新闻的时效性追求快捷,准确性追求具体细致。前者要求时间越短越好,后者则需要时间进行核实。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媒体既要生存又要发展,既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又要在妥协中求共存。因此各大媒体纷纷在2004年左右出了网络版,这与我们观察到的2004年进入正式媒体平台新闻标题中模糊语大大增加基本一致。这表明网络与纸质媒体的语言互动是生存与发展竞争的结果。

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制约。在信息爆炸、网络发达的背景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现象。人们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只能采用最方便、最快捷的形式来获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焦点信息。于是通过读图、阅读各类媒体的网络版、依赖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媒体由于制作成本上升、竞争激烈等也都在力争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人们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找出重要的焦点信息,有时往往也会忽略其详细信息。于是模糊词语的使用正好满足了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的需求,其高频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结 语

由此可见,近年来模糊词语用于新闻标题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这也是新闻在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可读性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类模糊性的词语作标题起到了抢占先机、大胆推测、进行暗示和灵活选择后续报道等作用。这实际上是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也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传递信息更为理智和客观准确的体现。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实践”(批准号:12BYY101)]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关于新闻标题设计的几个问题[J].新闻实践,2011(6).

[2]李方海.试论新闻语言的模糊处理[J].阅读与写作,2005(6).

[3]周杰.中外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4]周静,张筱.标题语“今天你×了吗?”的句式义和动因[J].新闻爱好者,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