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农业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G633.9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24-02
农业害虫的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害虫防治有关,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一知识也是生物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一方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并能运用生物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一、物理防治法
是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人工捕杀和清除病株、病部及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防除虽有费劳力、效率低、不易彻底等缺点,但在目前尚无更好防治办法的情况下,仍不失为较好的急救措施。也常用人为升高或降低温度、湿度,是指超出病虫害的适应范围,如晒种、热水浸种或高温处理竹木及其制品等。利用昆虫趋光性灭虫自古就有。超声干扰是利用害虫对一些特殊波段超声的惧避行为,在田间播放,惊扰害虫,使其不能正常的完成觅食、觅偶、和产卵。此种方法杀虫范围广。完全不伤害天敌,不会产生任何负面作用,长期应用有利于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原子能治虫主要是用放射能直接杀灭病虫,或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等。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物理学防治技术将很有发展前途。
二、化学防治方法
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应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具有使用简便,易掌握,效果好,收效快,方法简便等特点。同时他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小,适应范围较广,使用方法灵活多样,容易被群众接受。但也会发售药害和提高害虫的抗药性,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容易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使用不当还会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往往会杀伤天敌、破坏生态系中不同种群间的平衡,常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常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治效大大降低乃至无效,同时还会出现农药残留等问题。有时对某种杀菌剂产生产生抗药性的病原菌,对未曾接触过的其他菌剂也有抗药性。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应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杀菌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
三、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危害农业、仓储、建筑物和人群健康的生物的措施。生防由于没有环境污染,无残毒,无负作用。不会杀伤天敌,不会引起抗药性,不少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收到长期或较长期控制的效果,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植病防治方法。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天敌防治法。①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②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③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
2.激素防治法是使用蜕皮激素、性外激素防治害虫的方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虫,缩短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缺点表现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而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不治本;性外激素(或类似物)只能干扰当代雌雄个体,降低出生率,减少下一代虫害的发生。
3.转基因植物是指运用重组DNA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有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水稻、烟草和抗除草剂的大豆等。转基因植物的推广应用,不仅可提高产量、品质、抗病虫性状,而且大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此法正逐步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人棉花中培育出抗虫棉。其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所培育的抗虫性状短时间内就能稳定下来。但近年来围绕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是环境安全问题,如转基因生物是否会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是否会改变与之相关的物种;其次是抗虫食物安全性的问题,如是否会对食用者造成伤害,是否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失调等尚不清楚。
4.利用抗生素防治害虫是利用一些真菌可产生对害虫有毒的物质消灭害虫,应用最广泛的是阿维菌素,商品名称有齐螨素、杀虫丁、爱福丁、阿维虫清等,用于防治棉铃虫、卷叶蛾、梨木虱、蚜虫等。应用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抗生素防治种子、果实、苗木、块茎和块根等,防止植物在生长期间或贮藏期间发病,一般可采用浸种、浸根、浸苗和喷洒等方法。另一种应用方式是在作物生长期中,通过测报,及时喷洒抗生素以防止病的发展和蔓延。农用抗生素的应用还不只局限在对植物病害的直接防治上,有的抗生素能杀死害虫,起间接的防治作用。抗生素对不同植物也表现有选择性,对有些杂草是毁灭性的,例如茴香霉素是一种选择性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如12.5mg/L)对稗草幼根的生长有选择抑制作用。与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较生物防治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份,且能直接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发展,是一种稳定的自然控制因素,大多数天敌对人畜和植物均安全,不会污染环境,害虫对天敌不会产生抗性。在自然界中,天敌一旦建立种群,就能长期地控制害虫种群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涉及一些有关生活实践的知识,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古德祥.基因工程与农业害虫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21-4:179-185.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施药新技术;施药器具
【分类号】S769
1 林业生物灾害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
2 地面施药新技术
2.1 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农林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确使用方法,该方法涵盖施药过程中的目标信息采集、目标识别、施药决策、可变量喷雾执行等农药精确使用的主要技术要点,节约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和减小环境污染,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智能化、精确化和自动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概言之,精准施药技术就是要实现定时、定量和定点施药。
采用可变量技术的农药喷雾技术,可以准确地根据有害生物危害状况和林分性质进行精确处理,林间喷雾是不均匀的,是随各点危害程度及其环境性状不同适当调整农药施用量,避免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更加高效、优质。
2.2 TIT法
有害生物的TIT防治方法,是根据TTR法改进而来。TTR法使用化学药剂进行被动防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扰动。为此,张国庆(2012)将TTR法进行改进,发展为TIT法。
TIT法就是对有害生物实施诱捕(trap)、接菌(inoculated-pathogen)、传染(transmission)的防治方法。首先使用引诱剂诱捕有害生物,然后使有害生物身体沾上微生物农药,让有害生物携带微生物农药进入其群体生活空间,互相传染,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有些有害生物(如苍蝇、蚊子等),还可以不经过诱集,直接对其群体生活空间(污水池、粪坑、池塘、稻田、水沟等)投放微生物农药接菌,让其感染死亡。
此外,还可以将TIT法中的微生物农药替换成其他药剂(如兴奋剂),让害鼠害兔食用后烦躁不安,在窝内群扭,造成害鼠害兔伤亡。或者将微生物农药替换成性兴奋剂+不育剂,使目标有害生物疯狂寻找异性滥交,阻止目标有害生物的正常,使目标有害生物密度降低至安全水平。
因此,TIT法适合于个体间接触较为频繁的有害生物防治,其具有以下明显优点:①目标准确。TIT法引诱剂是针对目标有害生物设计的,不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②对环境安全。将TTR法中的化学农药改为微生物农药,使得有害生物防治对环境扰动小,没有污染,对人畜安全。③持续控制。由于使用了生物农药,可以实现多次传染,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④防治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用药量小,防治用工量少,又能持续控制,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⑤高效。对有些顽固性有害生物,如苍蝇、蟑螂等,由于其持续控制作用,可以实现3~5年无危害。
就白僵菌TIT法防治白蚁、蟑螂、苍蝇、蚊子等顽固性有害生物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简单,成本低,并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对蚊子来说,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间隔2~3年在孑孓活动场所投放2~3次白僵菌。
2.3缓释药包
将控释药包挂置在植株上,让药包内药剂随雨水缓慢释放防治有害生物。药剂为必须具有内吸性(向上传导)、吸湿性、溶于水的固体,其中用于生产食品的植株防治的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药剂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分散剂、湿润剂、展着剂、乳化剂、抗光解剂、抗氧化剂和吸附剂。
2.4 风送式静电喷雾
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①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对茂盛、高大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②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很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③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3 航空施药
航空施药,是利用飞机作为载药与施药工具,对有害生物进行施药防治。航空施药快捷高效,效果明显,适用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针对目前航空防治作业的诸多缺陷,根据2010年潜山县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飞机防治经验总结,张国庆(2010)对航空防治的航空器和施药器具提出了改进建议。
3.1 航空器具的改进
我国目前现有的农用航空机型中,对飞行作业条件要求苛刻,作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作业缺陷,首先,在目前国产飞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其次,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再次,组织科研力量,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尤其是亟需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以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超低空飞行的碟形飞行器。
3.2 施药器具的研发
目前的航空施药,还是常规施药技术,不仅用药量大,污染环境严重,而且作业效果还受作业时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植保航空施药技术,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技术比较成熟,但在航空上作业上还只有静电喷雾装置,还没有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航空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的研发,可以综合地面风送式喷雾系统和静电喷雾系统,借鉴地面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思路和技术,进行设计和试验。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3]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2-10-01].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7531.
[4]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城市园林 有害生物 问题分析 对策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一、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
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在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每天都有新的疫点发生,其蔓延之势已覆盖了我国5亿多亩森林。危害100多种植物的美国白蛾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并未“扑灭”,而且新疫点频频出现,现对北京已成包围之势,正在敲响北京的大门。国槐的蛀干害虫锈色粒肩天牛,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河南、山东南部为根据地,局部为害国槐、栾树,九十年代中期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击,成为蛀干害虫的优势种,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树“国槐”新的重要蛀虫。从未过长江的北方蛀虫臭椿沟眶象,在本世纪初,跟随寄主千头椿大举入侵上海市,形成严重危害。日本松干蚧是一种毁灭性害虫,遍及华东各省,如今又向东北扩散,吉林省1994年首次发现受其侵害,至2002年发生面积已达27万亩,成灾面积13.5万亩,4万亩松林在虫口下濒死或枯死。杉树、柏树的重要蛀干害虫双条杉天牛向北已蔓延到沈阳,大有向东北扩散之势。光肩星天牛的危害面积已达50万公顷。青杨虎天牛在黑龙江哈尔滨周边地区再度暴发成灾。蔗扁蛾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危害香蕉、甘蔗等经济作物,防治难度较大,如今已遍及华东、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各地城市园林,危害植物达22科之多,除巴西木、发财树、绿萝、一品红、棕竹、鹅掌柴外,全国各地尤其是城市园林许多木本、草本花卉被其侵害。杨树烂皮病1999年春在东北全部及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流行,被害致死柳、杨等绿化树木近15万株。松枯梢病在山西、陕西、辽宁大发生,大连沿海地区的大片黑松患病死亡。银杏大蚕蛾仅在陕西就发生2万公顷,东亚飞蝗在西北、华北再度暴发成灾。2003年春,长春市因冻害死亡杨、柳树2万余株,由冻害引发病害,严重染病的树木3万多株。原产南美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作为畜禽饲料、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被引入并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以极快的无性繁殖,形成单一的优势群落。在云南已成“喧客夺主”的心腹之患,占据了滇池10平方公里的水域,破坏当地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堵塞交通,给渔业和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生物间生态平衡。
二、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
园林植物是城市建筑物、道路之间互相联系并使之成为一体的纽带。国外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以及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如今,蛀干害虫、“五小害虫”(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
2.2 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害虫与寄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协同进化关系,可以说植物一栽下去就决定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源头。
2.3 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猖獗
随着国际间植物交流的频繁,侵入型害虫不断传入我国,而我们当地天敌尚不能马上跟踪适应,这些自然控制因素的丧失使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严重危害100余种花卉植物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和前面提到的蔗扁蛾就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
2.4 城市生态恶化为病虫害的发生开启了方便之门
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往往是空气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佳、人为破坏频发;地下部分往往是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的大发生。当某种生态因子达到灾变程度,养护管理又长期相当不力时,生态平衡将被打破,园林植物病虫害就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2.5 气候异常促使城市园林病虫害大发生
在城市恶劣的生态环境下,园林植物生长势极弱,这时气候方面的因素则变成决定性影响因子。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国家林业局专家组确定为灾变性气候引起。2003年春长春大量树木死亡也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
三、防治的对策:
3.1 加强抗性植物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 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能健康、茁壮地生长,有害生物很难侵入,也不能大量繁殖,对目的植物构成威胁。从根本上解决植物衰退病这一难题。
3.3 从规划设计着手,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阴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北方冬季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可不必一味追求完美的绿色,去与自然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
3.4 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保护环境,使有害生物的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房屋裂缝;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沉降裂缝;温差裂缝;现浇楼板裂缝
中图分类号:TU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2-0079-03
裂缝是房屋建筑常见的质量问题,房屋出现裂缝,轻微的会影响房屋的美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漏水,严重的会对整个房屋的结构安全造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房屋裂缝都应当加以重视,认真分析,找出裂缝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消除安全隐患。
1 房屋裂缝的产生原因分析
1.1 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引发房屋裂缝
有的房屋建筑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环境状况,建筑图纸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变形缝设置的位置和伸缩不当,忽视了温度和刚度的影响,使混凝土在凝结的过程中过早地承受了巨大的应力,这样就会导致产生不同形状的裂缝。同时,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质量问题、施工管理水平问题,诸如砂石级配不良、水灰比过大等也会导致产生裂缝。在房屋裂缝产生的原因当中,工程设计和工程质量问题是引发房屋裂缝的主要原因。
1.2 地基下沉不均导致的墙体裂缝
斜状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基下沉不均匀导致的,多发生在软土地基上。地基的不均匀下沉导致墙体要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在结构刚度、施工质量和材料无法满足要求时,就会导致墙体出现斜裂缝。比如对于窗间墙水平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沉降单元上下受阻,窗间墙受到水平剪切力引发上下位移。底层窗台的竖直裂缝是由于窗台墙的反梁作用,导致窗间墙需要承受较大的集中负荷,需要注意的是,地基如果建在冻土层上也会引发墙体
裂缝。
1.3 温度变化引发房屋裂缝
在调查中发现,90%的房屋顶层墙体、屋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均属于温度产生的裂缝。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在浇筑完成之后,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需要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这就导致了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变高,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但是在混凝土凝结以后,内部温度下降,受到原混凝土束缚从而使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的不同程度的裂缝现象。另外,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以及养护不周等原因也会引发建筑裂缝,特别在夏季,白天阳光直射,使建筑温度较高,导致屋面和墙体的温度有着较大的温差,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也会引起附加应力,长时间持续的话就会容易形成房屋裂缝。
1.4 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目前最常见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距离房屋墙角1m左右的地方。这是由于房屋四周的墙角受到纵横两个不同方向的剪切力或刚度较大的楼面横梁的作用力所致,现浇钢筋混凝土处于墙角位置时,由于温度和混凝土的收缩变化,一般会导致配筋薄弱处出现裂缝,严重的会出现上下贯通的45度角斜裂缝。虽然这样的裂缝对于结构安全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会导致地面渗漏,影响房屋的正常使用。
2 房屋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规范程序来施工,同时也要加强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首先,要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能使用质量不过关、标号低于规定值、稳定性差、含砂多的水泥,工程材料要保证强度、收缩性、垂直性等施工要求,在工程施工材料质量上减小裂缝产生的几率。其次,砂浆的标号要符合施工建筑设计的要求,建筑砂浆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保水性。在拌制砂浆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计量,保证砂浆的强度在稳定的区间内。最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墙体的组砌方法要科学。在砌筑之前要摆砖,然后浇水保证砖块的湿润,严禁使用干砖砌墙(冬季施工除外)。窗体的钢筋边框与墙体的结合处要留有适当的马牙槎,这样有利于增强边框与墙体的连接,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小房屋裂缝产生的几率。
2.2 沉降裂缝防治措施
首先,要合理设置沉降缝,不同的负荷、长度、平面形状的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方法也不同,应当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各个板块各自沉降,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其次,加强墙体的抗剪切力的强度和房屋上部结构的刚度,能够适当地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比如在基础顶面和各个楼层的门窗口上不设置圈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多地留出斜槎,并加上拉接筋。最后,要强化地基探槽工作,在较为复杂的地基情况下,基槽开挖后应当进行普遍的钎探,在探测出软弱部位并进行加固处理后,才能够进行基础施工。对于宽大的窗口下部应当设置混凝土梁,这样就能够使窗台适应反梁作用,防止变形,防止产生竖直裂缝。除了整体增强基础之外,也可以采用通长配筋的方法,而且窗台部位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进行砌筑。
2.3 温差导致裂缝的防治措施
对于温差引起的房屋裂缝要合理安排屋面的保温层,在屋面结构施工完成到做好保温层中间有一段时间,所以屋面的施工应当尽可能地避开高温季节。同时,屋面的挑檐可以采取分块预制或者留置伸缩缝的措施,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小混凝土伸缩作用对于墙体的影响,减小裂缝产生的机会。而且,对于墙体产生裂缝处理时,首先做好观察工作,要注意裂缝的展开规律,如果若干年后不再发展,那么可以认定为不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只需要在局部宽缝处使用砂浆堵抹即可。而对于影响房屋使用安全的结构裂缝要相应地进行加固处理。如果墙体出现裂缝的原因是由于原材料的强度问题所引发的,则应当在墙面敷贴钢筋网片,并配置穿墙拉筋加以固定,再使用细石混凝土或分次抹水泥砂浆的方法进行加固。
2.4 现浇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
首先,应当认真地审查工程设计图纸,加大房屋面板配筋设计的温度适应力度,加强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对钢筋的间距、板厚以及有效高度等都必须加以注意,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其次,在浇筑混凝土时,要安排专门的护筋人员,防止上层负筋被踩压导致下沉,同时在楼板的预埋管线套管下方要多设置垫块。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的拆模、早期加载、过早受到人为扰动和震动性施工负荷等情况都要严令禁止。对于屋面板的配筋必须达到合理加密,比如通过加强平面板的刚度来避免收缩导致的45度角斜裂缝。最后,为了防止屋面结构受到暴晒,应当采用性能优良的保温材料和防水材料,使用架空隔热措施,降低温度差,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由于温度引发的变形,避免现浇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
总之,房屋建筑的裂缝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关键在于预防,无论是设计和施工阶段,都要加强对各个工艺流程的监督和控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最大化地降低房屋裂缝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房屋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振忠.房屋中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装饰(理论),2011,(4).
[2] 张若明.试论房屋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J].大陆桥视野,2012,12:167.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 香蕉; 土壤物理因素; 栽培方式; 淡紫拟青霉E7; 定殖; 促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S66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980?穴2013?雪02-0274-07
近年来植物线虫病害日益严重,同时诱发枯萎病、根腐病等多种土传病害,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损失。以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控方法存在成本高,造成环境污染,病原物抗性增加,破坏土壤微生态等局限性,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受到广泛重视,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多种植物病原线虫的卵内寄生真菌,具有防病促生作用,被认为是防治线虫病害的优良菌株
淡紫拟青霉E7是高效多功能的线虫生防真菌,以往研究表明它不仅可以有效防治根结线虫,而且可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在作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发现,生防菌在土壤中易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9],使其不易发挥效用。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淡紫拟青霉的生物学特性[5]、发酵技术[4-5,10-11]、与农药兼容性[7]、遗传转化[12],以及施用方式、作物品种、菌株差异和浓度对该菌定殖的影响等方面, 而土壤物理因素和栽培方式对淡紫拟青霉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淡紫拟青霉在不同土壤物理因素和香蕉栽培方式下的定殖规律,对全面了解该菌的土壤生态学规律,推广生防菌在生物防治香蕉线虫病等土传病害方面的应用,降低植物线虫对香蕉产业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土壤物理因素和栽培方式为切入点,在盆栽试验中通过模拟田间土壤物理因素,以淡紫拟青霉在根际土壤中的活菌数和香蕉生长性状为指标,研究了不同土壤物理因素即土壤质地、温度和湿度在盆栽条件下对淡紫拟青霉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在小区试验中通过不同栽培方式调控适合E7定殖和促生的土壤物理环境,以期为该菌株的田间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试香蕉品种为5片叶巴西蕉。淡紫拟青霉E7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课题组分离鉴定。将供试E7菌剂由本实验室液固双相发酵E7菌株获得,活菌数达到2×109cfu·g-1。
土壤为从健康香蕉园中挖取的耕层土壤, 风干后过筛,检测土壤营养和有机质含量。供试砂土性状:pH值5.8,有机质含量7.3 g·kg-1,全氮(N)226.0 mg·kg-1,全磷(P)为210.1 mg·kg-1,全钾(K)30986.5 mg·kg-1;壤土性状:pH值6.2,有机质含量为24.5 g·kg-1,全氮(N)984.6 mg·kg-1,全磷(P)342.1 mg·kg-1,全钾(K)14637.9 mg·kg-1;黏土性状:pH值5.9,有机质含量11.5 g·kg-1,全氮(N)477.6 mg·kg-1,全磷(P)276.7 mg·kg-1,全钾(K)25702.4 mg·kg-1。
淡紫拟青霉E7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细菌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盆栽试验 1)土壤质地的作用。土壤质地分别设为砂土、壤土和黏土3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
2)培养温度的作用。选取壤土,培养温度分别设为37、30、23、16 ℃ 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
3)土壤湿度的作用。选取壤土,土壤湿度分别设为30%、25%、20%、15% 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每天采用称重法测定各处理的土壤湿度,按时补充土壤水分。
取试验土壤,添加E7菌剂至盆栽土壤中使初始活菌含量达到1×107 cfu·g-1(干土),将等量E7菌剂湿热灭菌后添加至盆栽土壤为对照。在直径25 cm 的盆钵中装填各处理土壤, 选择长势整齐一致的香蕉苗,每盆移栽1株。土壤温度处理置于智能编程生化培养箱内,土壤质地和湿度处理置于大棚温室中,均常规水肥管理。
1.2.2 小区试验 根据1.2.1的试验结果,选择与盆栽试验相同来源和土壤类型的沙壤土地块,人为调节物理因素,利用红薯苗生长茎叶快速覆盖地表的特点,将香蕉和红薯苗组合成不同栽培方式,调控土壤物理环境,保持E7定殖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试验于2011年5月25日至2012年9月25日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铺仔实验基地进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3 次重复。小区面积为6 m×27 m。香蕉苗、红薯苗同时栽培,栽培密度为,每区栽培香蕉30株,间距1.6 m,红薯每株上下间隔均为0.3 m 布满整个小区,栽培90 d后收割收获红薯,保留香蕉继续生长。共设6个处理,处理1) E7+香蕉单作;处理2) E7+香蕉/红薯套作;处理3)E7+红薯单作;处理4)香蕉单作(CK1);处理5)香蕉/红薯套作(CK2);处理6)红薯单作(CK3)。在栽培前深翻土壤时施用E7菌剂,小区翻土深度40cm,处理1、处理2、处理3小区中,添加E7菌剂使土壤中活菌含量达到1×106 cfu·g-1(干土),处理4,处理5,处理6小区中以添加相同质量的高温高压灭活E7菌剂为对照。
1.2.3 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检测 根际土壤取样:将根系挖出,抖落大土块,收集附着在根系上的土壤作为根际土壤:1)盆栽试验中每隔10 d取样1次,每个处理取3个点;2)小区试验中每隔20 d取根际土样1次,处理3和处理6取同样深度土壤;3)小区试验中利用自制土壤取样器,在120 d取不同深度土壤取样( 0~1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随机多点采样,各类土样取3次重复。采用稀释涂平板法[13],略作修改,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
1.2.4 香蕉生长状况测定 盆栽试验。香蕉苗生移载后120 d时,测定香蕉株高,地面到新叶根部的高度、离地面土层3 cm的假茎周长;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将地上部和地下部切断,称质量。
小区试验:香蕉苗移载后120 d测定每株香蕉的株高、茎围和叶宽,测定方法同盆栽试验。。
1.2.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XP和SAS 9.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质地对E7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香蕉移栽后0~60 d,E7群体数量在沙土和黏土中均表现为总体下降趋势;在壤土中E7定殖量表现为先下降(0~20),后上升(20~30 d),继续下降(30~60 d)趋势,始终显著高于砂土和和粘土处理,20、30、50、60 d,壤土、砂土和黏土间E7定殖量差异显著,在10 d和40 d,在砂土和黏土中E7定殖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壤土环境最利于E7的生长繁殖,在60 d的定殖量还能维持在数量级104.47,其次为砂土和黏土。
由表1可知,壤土中添加E7后,香蕉株高、茎围、地上部和地下部鲜质量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砂土也显著高于黏土,与E7根际定殖量表现基本一致;在壤土中处理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在砂土中处理和对照的株高和茎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黏土中处理的地下部鲜质量指标高于对照,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E7最适合在壤土中发挥促生最用,其次砂土和黏土。
2.2 土壤温度对E7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E7根际定殖量逐渐增加(16~30 ℃)随之下降(30~37 ℃),随时间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 30 ℃和37 ℃处理的E7定殖量表现比较平稳(0~30 d),数量级分别为107.20~7.53和106.58~6.87,两者在10 d和30 d定殖量无显著性差异;在其他时段,30 ℃处理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在60 d的定殖量还能维持在数量级104.08。表明有利于E7在根际定殖的土壤温度为30 ℃,其次为37 ℃,23 ℃和16 ℃。
由表2可知,在37 ℃和30 ℃,E7对株高的促生作用无显著性差异,对各项指标的促生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该温度的对照,与定殖量的表现不一致;在23 ℃,处理的株高和地下部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在16 ℃,处理的各项指标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表明E7促生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有利于E7促生作用土壤温度为37 ℃,其次为30 ℃,23 ℃和16 ℃。
2.3 土壤湿度对E7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
由图3可知,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以湿度20%E7定殖量最高(0~60 d),表现为上升(0~30 d)、下降(30~60 d)的趋势,最高数量级为107.93(30 d),与25%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0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60 d减少到数量级102.43;湿度为25%,表现为下降(0~20 d)、上升(20~30 d)和下降(30~60 d)的趋势,最高数量级为106.27(30 d);湿度25%的E7定殖量显著高于15%的处理,15%和30%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10~40 d和60 d);15%的处理显著高于30%的处理(50 d),而25%和30%的处理差无显著性差异(40~60 d)。表明有利于E7在根际定殖的土壤湿度为20%,其次为25%,15 ℃和30%。
由表3可知,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添加E7,湿度为20%时促生作用最显著,较湿度25%的株高和地上部鲜质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各项指标显著高于该湿度的对照和其他湿度处理;湿度为15%,处理的地下部鲜质量显著高于该湿度的对照和湿度30%的处理,其他指标与30%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有利于E7促生作用的土壤湿度为20%,其次为25%,15 ℃和30%,与E7根际定殖量规律一致。
2.4 栽培方式对E7定殖和促生长作用的影响
由图4可知,在小区试验中,香蕉移栽后的120 d内,E7定殖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3>处理1,在20~120 d,处理2显著高于处理1和处理3,表现为先下降(0~20 d)后上升(20~60 d),再下降(60~80 d)继续上升(80~120 d)的趋势,在120 d达到最高数量级106.10;处理3与处理2变化趋势一致。处理1在各个时间段的定殖量均最低,表现为下降趋势(0~120 d),在100 d已不能检测到活菌。表明有利于E7在根际定殖的栽培方式为E7+香蕉/红薯套作,其次为E7+红薯单作,E7+香蕉单作。
由表4可知,不同栽培方式对E7促生作用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处理2的株高、茎围和叶宽指标显著高于处理1和4;处理1的叶宽显著高于处理4,株高和茎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有利于E7促生作用的栽培方式为E7+香蕉/红薯套作,其次为E7+香蕉单作。
2.5 栽培方式对E7在香蕉根际土层分布的影响
由图5可知, E7+香蕉单作和E7+香蕉/红薯套作两种处理,E7数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在10~20 cm达到最高,随之逐渐降低。在每一个土层深度,E7在香蕉/红薯套作土壤中的定殖量套均显著高于香蕉单作土壤。
2.6 栽培方式和E7对香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2的E7、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数量级分别为106.10,106.98,107.93和106.98。处理1的真菌数量与处理5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处理4;各处理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细菌数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5>处理>1>处理4,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处理2>处理1>处理5>处理4。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发现,土壤质地为壤土显著提高了淡紫拟青霉E7根际定殖量和促生作用的发挥,由此分析认为,与沙土和黏土比较,壤土具有一定透气性,有机质丰富,C/N和各种大量、微量元素比例合理,适宜于E7定殖并发挥促生作用。砂土虽透气强,但各种营养容易流失;黏土具有一定的营养,但透气性差,黏附性强,营养分布不均匀,难以提供E7在土壤中繁殖所需要的溶解氧和营养。不同土壤温度中利于E7在根际定殖的土壤温度为30 ℃和37 ℃,分别显著提高了E7定殖量和促生作用,说明E7定殖量与香蕉生长指标变化规律不一致,可能是由于较高温度适合香蕉与土著微生物生长,对土壤中营养需求量大,而导致E7生长所需的营养不足,从而抑制了E7定殖;温度过低时虽然土壤微生物生长缓慢,但E7自身代谢也缓慢。土壤湿度为20%壤土显著提高了淡紫拟青霉E7土壤定殖量和促生作用的发挥。说明土壤湿度影响了土壤透气性,以及营养成分的均匀程度,过高和过低的湿度均会导致透气性差,营养分布不均匀,不利于E7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发挥,同时影响植物生长。生防细菌细菌借助土壤自由水运动到土壤空隙提供的保护位点,土壤水分含量会影响细菌定殖[14],本研究也表明适合的湿度才有利于淡紫拟青霉在土壤中定殖。
土壤生物因素(寄主植物的类型和品种、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种类及种群密度等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理化条件、气象条件、栽培措施等)对生防菌定殖和发挥效用的影响极其复杂。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土壤质地、温度、湿度是影响生防菌定殖的重要因素之一[15],利用淡紫拟青霉发酵液对大豆种子包衣,检测到该菌在无菌土中栽培1周后有1/10能够在大豆根际定殖[16];淡紫拟青霉在土壤中定殖量以固体发酵物拌土高于孢子液浇灌施入土壤,而且定殖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17];淡紫拟青霉与虾壳粉混合施用提高定殖量[18],同时还与品种[19]、菌株差异和初始施用浓度有关[20],国外学者通过淡紫拟青霉与牛粪肥混合施用提高其对根结线虫的防效[21]。本研究应用套作方式提高E7定殖量,可能原理是,E7菌剂自身含有适合土壤真菌增值的丰富营养成分,而红薯对土壤的覆盖维持土壤温度、湿度的稳定,分别从化学影因素和物理因素方面提供了适合真菌繁殖的环境。
土壤连作后导致土壤微生物生态失衡、病原微生物富集、有益微生物减少[22],套作增加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效抑制连作障碍或病害的发生[23]。在本试验中,与香蕉单作比较,采用E7+香蕉/红薯套作方式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可能原因是红薯生长形成茎、叶组织对土壤形成覆盖,有效减少了紫外线对土表的照射,土质疏松,溶解的氧气较多,温度、湿度稳定,同时通过套作方式,香蕉/红薯的根系分泌物和施用的肥料等营养物,同时淡紫拟青霉为好氧微生物,从而为E7的生长繁殖和垂直扩散到深层土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其他土壤微生物的增殖。
本研究结果揭示,淡紫拟青霉E7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定殖量与促生作用联系紧密,彼此互受影响,利于香蕉的物理环境,也利于E7的定殖。因此,从生防菌与植物互作的角度研究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机制,将是今后研究生防菌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首次阐明了土壤质地、温度和湿度等物理因素和栽培方式对淡紫拟青霉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施用时机与方法(如添加营养物、土壤疏松物或水分调节) ,从而为淡紫拟青霉菌剂科学施用奠定基础。本试验只是针对盆栽土壤物理因素和小区栽培方式对淡紫拟青霉的定殖和促生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后还应针对化肥、有机肥、农药、剂型、用量和施用方式等对E7防病促生机制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高效淡紫拟青霉菌剂的研制和田间应用。
4 结 论
最适宜淡紫拟青霉E7在香蕉根际定殖和发挥促生作用的土壤质地为壤土,其次为砂土和黏土,土壤温度分别为30 ℃和37 ℃,23 ℃和16 ℃,土壤湿度为20%、25%,其次为15%和30%。香蕉/红薯套作并施用E7菌剂,香蕉移栽后0~120 d内显著提高E7在香蕉根际定殖,在120 d显著提高了香蕉长势和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和不同深度土壤中的E7数量。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ZHAO Pei-jing,REN Wen-bin,MIU Cheng-du,ZHANG Shi-qing, HUANG Jun-sheng. Advances of research on Peacilomyces lilacinus[J].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7, 35( 30): 9672-9674, 9793.
赵培静, 任文彬, 缪承杜, 张世清, 黄俊生. 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0): 9672-9674, 9793.
[2] JINKUI Yang, XUNA Zhao, LIANMING Liang, ZHENYUAN Xia, LIPING Lei, XUEMEI Niu, CHENGGANG Zou, KEQIN Zhang. Overexpression of a cuticle-degrading protease Ver112 increases the nematicidal activity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1, 89: 1895-1903.
[3] KIEWNICK S, NEUMANN S, SIKORA A R,FREY J E. Effect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Inoculum density and application rate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Strain 251 on biocontrol efficacy and colonization of egg masses analyz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J]. Phytopathology, 2011, 101(1): 105-112.
[4] REN Wen-bin, JIANG Gui-fang, ZHANG Shi-qing, HUANG Jun-sheng. Effects of different incubation conditions on chitosanase-producing of Paecilomyces E7 Stain[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6, 25(3): 812-816.
任文彬, 蒋桂芳, 张世清, 黄俊生. 发酵条件对拟青霉E7菌株产脱乙酰几丁质酶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3): 812-816.
[5] DENG Guo-ping. Study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Strain E7 and its efficaey on plant root-knot nematode[D]. Dan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2007.
邓国平. 淡紫拟青霉E7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的应用研究[D]. 儋州: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 WANG Jun, LIU Lei, LI Chuan-dong, LIU Chang-yan, HUANG Jun-sheng. Pathogenicity of E7 strain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against banana root-knot nematode and its biological control effects[J].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08, 28(10): 5-8.
汪军, 刘磊, 李传东, 刘昌燕, 黄俊生. 淡紫拟青霉E7菌株对香蕉根结线虫的致病性和生防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 2008, 28(10): 5-8.
[7] LI Chuan-dong,WANG Jun, DENG Guo-ping, ZHAO Pei-jing, LIU Chang-yan, HUANG Jun-sheng. Effects of several pestcides on the spore production of E7 Strain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J]. Jiangsu J of Agr Sci, 2010, 26(1): 61-64.
李传东,汪军,邓国平,赵培静,刘昌燕,黄俊生. 几种农药对淡紫拟青霉E7菌株产孢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26(1): 61 -64.
[8] JIANG Gui-fang. Cloning and expressing of protease from Paecilomyces lilacinus E7 and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D]. Dan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2006.
蒋桂芳. 拟青霉E7蛋白酶基因克隆表达及产酶条件研究[D]. 儋州: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9] GETHA K, VIKINESWARY S,WONG W H,SEKI T, WARD A,GOODFELLOW M. Evaluation of Streptomyces spp. strain g10 for suppression of Fusarium wilt and rhizosphere colonization in pot-grown banana plantlet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05, 32: 24-32.
[10] XIA Zhen-yuan, YANG Shu-jun, LI Yun-hua, ZHU Ming-liang, LI Tian-fei. Optimum liquid culture medium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Paecilomyces lilacinus[J].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2, 24(3): 238-240.
夏振远, 杨树军, 李云华, 祝明亮, 李天飞. 淡紫拟青霉最佳液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4(3):238-240.
[11] MAO Cheng-li, MA Guo-qi,SUN Xin-yu.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ilac Paecilomyce[J]. Chemical Engineer, 2004(7): 63-64.
毛成利, 马国奇, 孙新宇. 淡紫拟青霉的研究开发[J]. 化学工程师, 2004(7): 63-64.
[12] REN Wen-bin. The Effect on biocontrol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E2-4 and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D]. Dan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2007.
任文彬. 淡紫拟青霉E2-4生防效果分析及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 儋州: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3] LI Fu-di, YU Zi-niu, HE Shao-jiang. Experiment technique for agriculture microbiolog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6.
李阜棣, 喻子牛, 何绍江.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4] ZHANG Bing-xin, ZHANG Ping, CHEN Xiao-bin. Factors affecting colonization of introduced microorganisms on plant root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0, 11(6): 951-953.
张炳欣, 张平, 陈晓斌. 影响引入微生物根部定殖的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6): 951-953.
[15] WANG Su-fang,WANG Zhan-wu,LI Hong-tao,ZHANG Cui-mian,ZHAO Bao-hua. Effect of soil on colonization and growth promotion-function of Streptomyces sp. S506[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9, 17(2): 335-338.
王素芳, 王占武, 李洪涛, 张翠绵, 赵宝华. 土壤因子对链霉菌S506 定殖和促生功能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 17(2): 335-338.
[16] SUN Man-hong, LIU Xing-zhong. Colonization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on soybean root and its effect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J]. Microbiology, 1998, 25(3): 133-136.
孙漫红, 刘杏忠. 淡紫拟青霉在大豆根际的定殖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1998, 25(3): 133-136.
[17] CHENG Ru-ping, XIAO Yan-nong, HUANG Yong-bing, NING Ping, YANG Fan. Virulence of carbendazim tolerant Paecilomyces lilacinus to nematodes and its survival in soil[J].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0,26(1): 80-84.
成儒萍, 肖炎农, 黄永兵,宁平, 杨凡. 耐多菌灵淡紫拟青霉对线虫的致病力及其在土壤中的存活[J]. 中国生物防治, 2010,26 (1): 80-84.
[18] LIU Guo-kun, ZHANG Shao-sheng, PAN Dong-ming, XIAO Shun, HONG Cai-feng. Rhizosphere colonization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Strain PL050705 and its Effects on Community of Rhizosphere Fungi[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09,25(18): 324-328.
刘国坤, 张绍升, 潘东明,肖顺, 洪彩凤. 淡紫拟青霉PL050705菌株的根际定殖及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8): 324-328.
[19] ZHU Ming-liang, XIA Zhen-yuan, ZHANG Ke-qin, LI Tian-fei, LIU Xing-zhong.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Thom) samson IPC and tobacco rhizosphere[J]. Acta Tabacaria Sinica, 2004, 10(1): 25-28.
祝明亮,夏振远,张克勤,李天飞, 刘杏忠. 淡紫拟青霉在烤烟根际定殖能力分析[J]. 中国烟草学报,2004, 10(1): 25-28.
[20] SONG Jin-hui, LIU Hui-qing, LI Shi-dong, GUO Hui-jing. Dynamic change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strain in nurserymedium of greenhouse vegetable[J]. Northern Horticulture, 2011(6): 161-163.
宋晋辉, 刘会清, 李世东,郭会婧. 淡紫拟青霉在大棚蔬菜育苗基质中的动态变化[J]. 北方园艺, 2011(6): 161-163.
[21] SIDDIQUI Z A, FUTAI K. Bio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on tomato using antagonistic fungi,plant-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nd cattle manure[J]. Pest Manag Sci, 2009,65(9): 943-948.
[22] XUE Chao,HUANG Qi-wei,LING Ning,GAO Xue-lian,CAO Yun, ZHAO Qing-yun,HE Xin,SHEN Qi-rong. Analysis, regulation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of soil microflora in mono-croppingsysytem[J]. Acta Pedol, Sin,2010, 48(3): 612-618.
薛超,黄启为,凌宁, 高雪莲, 曹云, 赵青云, 何欣, 沈其荣. 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调控及高通量研究方法[J]. 土壤学报, 2010, 48(3): 612-618.
生物防治的方式范文6
关键字:建筑裂缝产生原因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cracks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often appears in, building the cracks of the building of body not only influence the beauty, and the serious cracks will influence the use of buildings. Especially some users to the building of structure is not very understanding, building houses once the cracks will the user panic and insecurity. Building houses cracks may will make a building metope and ground and roof leakage appear, leading to appear empty drum exterior leather face off, doors, Windows, damp, when deformed. Not only is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annot be guaranteed and give users brings so many convenient,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unit produces dissatisfaction even trouble. So control building exterior wall cracks appeared metop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e should be prepared to crack the prevention work,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to bring customers satisfaction.
Key word: building the cause of the te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
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筑材料因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形裂缝
变形裂缝主要原因是建筑材料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形,其中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的影响。在建筑裂缝中最容易出现裂缝的位置就是房屋的顶层,由于建筑的主体一般都是由砖砌体和混凝土结构组成,然而混凝土和砖砌结构的膨胀系数相差大概一半左右,在受到昼夜温差和常年四季季节温差的变化的情况下,膨胀系数差异如此之大的两种结构相互作用,屋面上板的沿着长度方向伸长,然而砖砌结构的墙体却约束着屋面板的延长,使得屋顶受压,当建筑物产生的内应力超过砖砌结构所能承受的抗拉极限时,则墙面屋顶就会出现温度裂缝。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 特别是那些纵向较长的) 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 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 但有时仅一端有, 轻微者仅在两端1- 2 个开间内出现, 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 2 纵长范围内, 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型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 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具体的机理可认为是: 在阳光照射下( 特别是南方地区) 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 70 摄氏度, 而在其下的砖砌体仅为30- 35 摄氏度, 如此大的温差, 加上混凝土膨胀系数比砖砌体近似大一倍,又加上房屋两端为“自由端”,水平约束力小, 上部砌体垂直压力较小, 如无相应措施上述裂缝在所难免。当屋面向两端热胀时, 致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缝,当冷缩时, 就出现倒“八”字缝, 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字缝。
1.2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一般在建筑物下部, 由下往上发展, 呈“八”字、倒“八”字、水平及竖缝。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 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缝, 且首先在窗对角突破; 反之, 当两端沉降过大, 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缝, 还可能在底层中部窗台处突破形成由上至下竖缝; 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 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 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 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 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 当外纵墙凹凸设计时, 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 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 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如某住宅小区, 六层框混, 底层沿街营业房,由于主楼为桩基, 但营业房不打桩, 虽设置了伸缩缝, 但由于营业房为主楼基本完工后才开始施工, 无形中更加大了竣工后的沉降差, 故在竣后约半年, 由于营业房中间部位沉降较大, 在营业房与主楼交接处出现“八”字形裂缝, 好在裂缝并不大, 一年后待裂缝稳定, 用钢筋网片补掉裂缝。
1.3 塑性收缩裂缝:此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失水,即由于水分从混凝土表面蒸发损失,导致的混凝土体积收缩。主要发生在混凝土暴露表面,裂缝深度一般不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浇注后3- 4 小时左右表面没有被覆盖, 特别是平板结构在炎热或大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 或者是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产生急剧收缩,此时混凝土强度趋近于零, 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混凝土中蒸发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 塑性收缩裂缝越容易产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为了满足可泵性、流动性、出机时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 早期强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别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缝
二、建筑裂缝防治措施
2.1合理设置沉降缝。
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和防止裂缝产生。
2.2 加强上郁结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
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下沉,故应在基础顶面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重叠部门窗数量。
2.3加强地基验槽工作。
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对探出的软弱部位要进行加固处理,然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4 努力提高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
这是预防砖砌体裂缝乃至其他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根本和关键。笔者以为,只要所有从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积极钻研技术,认真总结经验,以相关规范、规程为标准,有对工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个工程,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砌体裂缝问题必能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工程质量亦会明显提高。。减缓消除热胀冷缩动力源, 如设隔热层、变形缝;增强相关砌体抗力, 如提高砂浆强度, 提高饱满度,空斗改实砌, 加筋砌体, 加设构造柱;提高抹灰的抗裂能力(对于不影响结构安全的缝) 。
2.5 施工措施:
(1)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规程施工。
拆装模板前一定要做混凝土强度试验,强度达到7 5 %以上才能开始拆除底模。现场机械捣拌混凝土时要严格按照试验配合比进行。符合级配要求的砂石料才能进场:在使用商品混凝土时不准现场加水增加和易性:混凝土内最好能掺人起补偿收缩功能的外掺剂,对外掺剂和填充料(如粉煤灰) 一定要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搭设临时通道或布料杆,严禁直接踩在钢筋上施工。把好施工关,也就消灭了大多数裂缝的发生。尽量不要在已拆模板的混凝土板下支顶撑。如果不得已非要为之,那也要根据上部模板支撑的情况,经过仔细的计算找好支撑点, 或将顶撑支于上层的垂直线上,不让改变混凝土板受力状况的情况出现。
(2) 增设变形缝。
最好能一个单元设一条变形缝。使温度变化的长度从规范规定的5 0 m 缩小到2 0 m 左右,这样能使混凝土板( 圈梁) 与砌体之间的胀缩从1 5 m降低至6 m 左右。如果一栋楼两个单元以上,由于至少有一面山墙( 即收缩缝两边的墙体) 不受太阳直射,这样能使得温差有所降低,胀缩差也会进一步降低,就有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将板缝宽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楼面板不大于0.3 m ) 。这样做会增加建筑造价约6 %,但比起以后处理裂缝,应付索赔所支付的金钱和付出的信誉代价要合算多了。
为了控制顶层端部墙体的开裂,把顶层两端承受较大剪应力的部分墙体(一般在顶层两端两个开间,包括山墙、外纵墙及横墙)设计成侧移刚度很大的墙体是有效的。第一构造措施是在顶层端部墙体内增设构造柱及抗裂柱。通过构造柱和抗裂柱与屋面和楼面圈梁的连接,可以承担大部分剪力,使墙体与屋面结合处的剪应力减小,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房屋的整体性。第二构造措施是端部两开间范围内的墙体内增设钢筋网片,或把墙体抗震拉结筋沿墙通长设置,从而有效增加墙体的刚度来抵抗墙体剪应力。顶层砖砌体的砂浆标号不宜低于M7.5。适当减小外纵墙上窗洞口的宽度,尤其是建筑物端部两开间的外纵墙洞口宽度不宜超过1.8 m,内纵墙上不宜设置洞口。在顶层窗洞的窗台下增设60 mm厚的细石钢筋混凝土带,钢筋为长筋,在端开间的窗台下宜增设钢筋混凝土腰梁。以提高砖砌体的抗拉强度。顶层窗洞的窗过梁应与屋顶圈梁一起现浇,提高整体性,防止在窗洞口上角出现斜裂缝。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于房屋墙体裂缝控制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裂缝的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建筑砖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因此作为一名工作在建筑一线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掌握好裂缝控制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达到二者的结合。这不仅仅可以使得裂缝的控制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为我国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因此,正确分析原因、切实加以防治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 祁建奎,何若彤.浅析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J]. 科技信息.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