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医学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医学作用

法医学作用范文1

关键词:法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90-02

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说教”为主,导致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法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医学学科,法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教育,法医学生掌握法医鉴定的基本技能,熟悉法医现场勘验、鉴定程序和方法是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法医学专业的就业趋向能够看出,学生毕业后多在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及社会鉴定机构就业,其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案件的侦破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法医学教学改革,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当前法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途径及实践等两个方面出发,分析这一问题。

一、当前法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医学不同的是,法医学不光是一门医学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范围是面向社会、面向法律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法医学学生的社会意识有着极高的要求。在法医学的实际教学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医专业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但在传统招生中,除个别学校属提前批次录取外,很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并非法医专业。因此,如果入学后的思想教育被忽视,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易受影响。②法医专业学生课程多、任务重。在同样的五年时间内,法医专业学生不光要学完主要基础及临床科目,同样还要学习法医专业基础课目。因此,他们必须放弃一些医学课目及减少临床实践时间,这样会弱化学生的医学基本功。③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二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专任教师工作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只有少部分时间用于现场检案,实践性经验有限。加上法医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因此也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讲清楚、讲透彻。即使聘请部分现场经验丰富公安法医专家讲课,但由于他们缺乏一些授课技术,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④实践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由于法医专业的特殊性,学校实验室只能完成一部分实验内容,且大部分是通过动物模型完成的,现场部分受师资力量、现场保护、案件保密性等因素影响,学生无法深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系统的实践理论不完整。即使有公安实习阶段,但也常因缺乏总结,实践能力差。因此,多数毕业生在第一次亲临凶杀现场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⑤其它能力的提高。如逻辑性不强,无法突出案情重点,辞不达意,等等,组织沟通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法医学教学改革的途径及实践

1.创新教学及培养模式

随着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法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创新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①分组教学法的应用。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法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分组教学,能够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弥补小组成员间的不足。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顾名思义,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其在情境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使用该模式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自我创新能力。③PLB教学法的应用。PLB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目前国际及国内较为流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法。它与传统的讲授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培养学习时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步骤为教师确定教学点的案例、编写案例,讲解教学计划与安排,学生围绕所提出的教学点问题于课外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展开集体讨论,集中讲评和总结。虽然PBL的全新教学具有较多优点,但占用学生学习其它理论和基础的知识时间较多,使学生缺乏对本专业学科的系统学习。因此,因地制宜采用一定学时的PBL教学,不仅有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也能避免减少对学生太多时间的占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④联合培养模式的应用。学校与公安机关建立长效联合培养机制,根据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共同修改教学大纲,制定培养计划,公安教师进行授课培训,高校教师进行现场培训,共同提升教学队伍素质,学生全面进入实践阶段,真正培养出高效实践型人才。⑤其它。如提供学生见习参加庭审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控辩双方对案件的争议点的相互辩论,参与对证据的质证、采信过程,增加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司法鉴定工作程序的合法性,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的重要意义。

2.充分开展多媒体教学

一般来讲,法医学实际上是一门着重介绍活体或尸体的各种与法律问题相关的损伤形态的科学,基本上属于形态学范畴,因此直观形象地再现各种法医现象是法医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当前我国法医学的教材能够看出,其法医理论知识多呈现出琐碎、复杂的特点,学生在实际掌握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法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与此同时,教师在课间制作中,应注重内容的直观性与可读性,除了应用病理实验室与法医相关的标本照片外,从网络、各种法医学教材、公安局刑警法医解剖部门等多种途径,收集与法医教学有关的照片、图片、动画、录像等形象材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

3.使用案例教学法

法医学理论是在无数的法医实践中形成的,是无数法医学典型案例的总结,因此,在法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深化理论知识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其它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将案例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并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及相关联系,将教学重点及相关理论知识穿去,以此来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与传统医学教学不同的则是:案例教学法在改变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能将法医学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将法医学理论知识渗入到案件分析中,在充分理解消化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十分重要。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与知识点的数量,每个案例分析教学单元由1个或数个典型案例组成,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在法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除了创新培养及教学模式外,还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由以往的“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培养出高效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小锋.我国政法院校法医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

[2]丁锵等.法医学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2).

[3]竞花兰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法医学优秀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3).

法医学作用范文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提问艺术 运用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流是一门艺术,“问”便是这种艺术的精髓。“问”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在教学实践中,“问”更是我们探索真理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器、一块敲门砖。恰当的“问”更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关键。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尤为重要。好的提问能使学生开动大脑,探求问题的本源;提问不当则不仅无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甚至会使思维的火花熄灭殆尽。精妙的提问是学生创新求异思维的催化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中的提问。

一、提问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问有所思

在教学中,提问应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是只靠教师的讲就能突破的,很多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好知识点,领会知识的妙处,进而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以此展开灵活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函数的概念”一课时,可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这样一问:“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个对应,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生活中的函数,结合定义指出是怎样的一个对应。”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了自己生活中的函数,比如“骑车上学,路程关于时间的函数”,某一时刻对应一个路程的数量,这就构成了一个函数;同时对函数定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继而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问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做到问有所指

教师对所提问题目标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务必使学生一看到问题就能知晓该问题正确的思考方向。同时对问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必须有恰当的掌握。所提问题太深太难,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望而却步;所提问题太易太浅,则整个课堂都会被简单繁琐的问答所充塞,学生用不着动脑筋,随声附和,无法触及思维。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施以不同的教法,精心设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如在传授知识时,可从新旧知识联系点上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 转贴于

数学是初、高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优秀,进入高中阶段后成绩滑坡严重。通过调查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

1、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2、高一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基于以上的问题背景,根据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的心理特点和中学数学教材的特点,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觉得在高一数学初始教学中可以加强类比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数学思想的运用:

一、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运用类比方法

在数学教材中,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这些新知识中多少都会带有旧知识的痕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经常联系旧知识,创造条件进行类比,可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养成学生积极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提出问题:我们在前几节《直线的方程》中知道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斜率K)和直线上的一点。或者已知直线的两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且通过这一条件我们推导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记作:Ax+By+C=0(A、B不同时为0)。那么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圆呢?是否也可以找到一个方程来表示?

(2)回顾梳理旧知识点——直线的方程点斜式的推导,明确求曲线的方程就是求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x,y)满足的关系式。

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联系进行《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不仅能做到通俗易懂、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及建立解析几何结构体系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

知识的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亦是如此。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类比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加强类比这一数学思想的应用,目的是在高中数学初始学习阶段让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学方法尽量对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过渡,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数学解题方法的深入理解;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教学中的类比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联想的问题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一个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

法医学作用范文3

以__市__区为例,30年来,__国税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税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经济是基础”,牢记“发展是硬道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满腔热情,秉承了“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宗旨,通过严格执法、依率计征,文明执法、优质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税收上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积极发挥了税收调控经济、税收服务经济的职能作用。在贯彻落实“两个率先”目标中,税收成果为建设__、繁荣__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务支撑,__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在积极创造新的税源过程中,对__的税收事业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总结30年,我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是我们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富民强市、富民强区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发展又一新的关键阶段,我们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繁荣发展、民生改善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片适宜经济生长的“沃土”,一个制度不健全、竞争不公平、产业配套不完备的市场,必然没有投资吸引力,最终也无法发展壮大。税收通过政府财政,反哺于市场经济,既能在完善产业配套中为经济发展提供“硬环境”,又能通过完善税收法律体系,严格推进依法治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从而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中,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以及能耗、污染等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从宏观调控入手,利用税收杠杆,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通过国家对税种的开征、税率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制度等,引导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在发展方式上加快转变。

法医学作用范文4

当前的语文教学则往往把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人这个根本。因此,师生关系上无平等可言,无民主可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治地位、权威性神圣不可侵;学生只能臣服,绝对听从教师,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扬民主,才能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魏书生、于漪、宁鸿彬等教师的成功教学中得到充分证明和找到大量范例。要使教学民主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不是一句“热爱学生”所能概括的,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有区别地引导他们,而非统一模式塑造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学民主则表现为:学生有读书、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提问题、训练语言应用的机会,有发表见解、参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权利,有、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表现。

二、突出思维能力和习惯培养为重点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方法上较普遍地强调语文知识的传递和接受,看重结论,因此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开发,训练得不到强化,形不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主体性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既适应未来发展又适应终身发展,这就不得不抓住思维能力与习惯培养这个重点。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人的主体性发挥才有质量和效益。所以我们说,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当前语文教学中这方面应重点落实好单纯的认知性学习转化为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性学习,重视好三个问题: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二是实现教学重点的转移,即不把记住现成结论放在第一位,而是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学生观察、体悟、感受、发现、运用、创造放在首位;三是遵循语文学科思维培养的基本原则,如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发展思维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语言的课堂学习和社会应用相结合、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同时开发等。

三、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

首先,只有让学生多诵读课文,才能充分调动起知识和经验、理智和情感,有效地消化课文。有人总认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如果占了时间去读书,就没教师分析讲解时间了,达不到对课文的准确深刻理解。诚然,学生通过读书获得的理解也许确实没有教师讲得准确深刻,但学生在诵读课文中不但获得了对课文一定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主体地位,其知情意等都得到了调动和训练,这正是主体性发展教育所竭力追求的;而靠教师讲,则主要只能塞给学生一些现成结论,而且这些结论还不一定正确。其次,只有让学生多多背诵经典诗文,才能丰富其语言积累;也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可能有效内化为语言感受与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获得主体性发展。

法医学作用范文5

关键词: 翻译过程教学法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的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在此指导之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翻译过程教学法(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approach)的探索与实践顺应了当下教学的需要与要求。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培养合作精神,从而为实现培养实用型、学习型翻译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然而,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product-oriented translation approach)一直遵循着“翻译练习—译文讲评—技巧推介”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着眼于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如理解是否正确、选词是否到位、行文是否流畅等,而缺少对学生的翻译过程的关注,进而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内许多探寻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研究者(王树槐,2009;连淑能,2007)肯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但也指出诸多差强人意之处,如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苗菊(2007:50)指出:“经历了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掌握翻译技巧、发展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而是使翻译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

2.翻译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将写作课从注重学生写作成品的模式导向注重学生研创过程的模式: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图书馆或现实生活中收集材料后初写,接着小组分享信息、根据写作要求讨论初稿各方面的问题,然后修改、成文,以此获取知识、提高研创能力。依此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教学的重心要从教师对理论知识、翻译技巧的直接讲授转向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与技巧的过程性研习。

新时期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方式越来越呈职业化趋势,对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的界定由早先的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拓展到非语言能力(文化差异、百科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等等。因此,翻译能力的有效构建要求我们在翻译教学中更多关注翻译过程。牟俊贞和时庆梅(2002:62)认为,与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相比,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有更多优势,“翻译实践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其知识面之广,数量之大绝非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学完的。但相对而言,获得这些知识的技巧与方法远比获得这些知识本身更重要……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就是‘授人以渔’的做法,它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与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际翻译能力,避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容易产生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翻译过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可行性。首先,翻译过程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以学习者为中心,顺应了当下语言教学的主流和主导发展方向。在这一教学法下,学生成为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是学生、审校和初级研究者三位一体的新型学生;老师是设计者、指导者、辅助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取得进步。学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在讨论中培养正确处理异议的心态和合作能力等。其次,翻译过程教学法有效地帮助了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一定层次和范畴的研究创作活动,既可为其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位深造(MTI)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为其今后的职场打拼做好能量储备。最后,国内外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论文、著作、译著、教材等)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过程性研习提供了大量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素材。

3.翻译过程教学法的课堂操作

翻译过程教学法以对翻译过程大量研究为基础,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会受到思维、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我们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修改阶段。

(1)理解阶段:理解是指对原文的解码过程,是表达的前提。学生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就进入了选词、构思、译文的表达阶段。为了深刻领会原文,学生至少要把原文通读三遍。第一遍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第二遍放慢速度,尽可能地扫除原文中的语言障碍,弄清楚逻辑关系,理解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与专业术语;第三遍“细嚼慢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2)表达阶段:表达是翻译的编码过程,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顺畅,它涉及学生自身的汉语功底及对诸多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灵活掌控。

(3)修改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对照原文,反复阅读译文,对译文中不畅、误译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在经过理解、表达、修改形成译文初稿后,以结果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法大都止于教师对译文初稿的评析。而过程教学法重在观察和解释学生的翻译过程,强调学生反复修改译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消或延迟给学生译作评分的行为。

3.1评注式翻译(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法医学作用范文6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地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可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心的话语来鼓励他们。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有时会收到比教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通过创设这样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同时,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亲其师,信其道――多赞赏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就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如学生林敏,数学基础较差成绩一直不理想,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她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我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两年的努力,现在她的数学成绩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三、提出问题,预设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有兴趣与好奇心。问题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并富有情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我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正方形,从摆1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到连着摆2个、3个正方形所需的火柴棒的实际操作。来诱发他们对摆50个、100个正方形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思考。师生就会很自然的转到学习知识上来。再如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神舟三号”宇宙飞船这些跟我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提出问题。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数学学科中存在的一些规律,还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了社会知识。数学中渗透了语文,政治思想的教育。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能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思维状态。能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盎然,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