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概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工程概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工程概况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1

摘要:实验教学是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矿物加工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整、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矿物加工;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79-02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教学为基础,还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与之相配合,而实验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总是摆脱不了陈旧的条条框框,导致实验教学落后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研究矿物加工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实验课程设置的调整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第六学期开设四门主要课程(破碎与磨矿、磁电选矿、重力选矿、浮选)。这四门课程都具有专业实验课,但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中,会导致师生普遍忽视实验课。只要实验课合格,对学生总成绩就没有影响。学生做实验缺乏主动性,兴趣不足。再者,原来分散的实验课,虽然满足了各个课程的教学要求,却无法体现出课程间的联系,学生对整体工艺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为此,调整了课程设置,将分散独立的课程实验有机地整合为代表选矿工艺全过程的“矿物加工实验”一门课。通过一个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来指导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论。这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提高到运用理论知识,从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到具备系统的实验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

1.增开实验项目。在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Y合当前形式,预选抛尾工艺的广泛应用,开设了“磁滑轮预选抛尾实验”。针对磁铁矿石剩磁大、矫顽力高、容易产生磁团聚的特点,开设了“脱磁器脱磁实验”。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的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优化实验内容。过去有些验证性实验内容过于简单,有的甚至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验证,使学生失去了研究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做法是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难度。例如把“捕收剂性能实验”的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进行优化。实验矿样为菱镁矿,反浮选的捕收剂为十二胺,正浮选的捕收剂为油酸。原有流程是一次反浮选,一次正浮选。改进后,流程变为两次反浮选,两次正浮选。捕收剂的用量不变,而是在反浮选和正浮选过程中,将十二胺和油酸由原来一次变为两次分别加入到浮选槽中。不同工艺流程的对比实验,让学生觉得这不是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更像是科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1)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师只需把题目和要求讲清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选用合适的仪器设备,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最终制定实验方案。由于实验方案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查找资料,使自己的方案更完美、更有创意,由原来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实验室开放。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大部分实验都是三人一组,有的实验甚至人数更多。在实验中,没有办法做到每位同学每个步骤都是自己操作,加之实验课时有限,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这样往往不到满足学有余力且实验兴趣较高的学生。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实验室开放的探索。①时间开放。实验室开放完全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用层次的学生需求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一些动手能力差、对课内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好、实验数据有误差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反复操作,找出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影响因素,得出准确无误的实验数据;一些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掌握基本操作之后还想对相关实验做进一步的考察;还有一些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非常高,希望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参与科研。通过实验室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这既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实验需求,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②内容开放。实验内容可由实验室、学生自选或导师制定。如:针对铁矿选矿实验结束后矿石品位的检测问题,实验室了“铁矿中全铁含量测定”的实验项目。化验好比选矿人的眼睛,没有它就无从知晓选矿结果的好坏,无法调整选矿流程以及药剂制度。因此,化验对于选矿是至关重要的。从前都是由老师化验,给出化验结果,学生写报告。但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学生不清楚。而对于化学分析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了解得很少,更没有实践。鉴于此种情况,开设了这个实验项目。教师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的讲解以及氧化还原滴定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化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不再觉得它很神秘。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化验也不会觉得陌生,同时这也是一项技能训练。但是想要熟练掌握,还需要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不断练习。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答辩获批一定的经费资助。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验。每年矿物加工专业都有20名左右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热情很高。另外,还可以由导师制定研究课题。每年矿物加工专业教师都承担各种横向、纵向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内容的开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施展的空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能力明显提高,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在实验课没有独立设课之前,它是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在理论课成绩中占据百分之十左右的分数,对课程的最终成绩影响甚微。实验独立设课后,我们对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进行了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操作成绩。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仪器设备的选择、操作的规范程度、产品的品位和回收率、卫生情况,每次实验给一个成绩,期末得出总成绩。(2)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实验方案是否设计合理、实验流程画的是否准确规范、实验数据计算是否准确无误、讨论是否清楚合理、字迹是否工整。每份报告批改后给出一个成绩,期末得出总成绩。(3)答辩成绩。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每次实验课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答辩,教师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每次答辩给出一个成绩,期末得出总成绩。(4)开放实验成绩。开放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从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考查,给出成绩。实践表明,新的成绩评定方法促使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不得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得不动手实验。

四、结语

通过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这一改革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然而,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秀祥.矿物加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124-126.

[2]魏宗武,林美群.“矿物加工”实验独立设课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科技,2011,(5):185.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2

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改革可以从实验室建设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与激励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

1.1实验室建设理念

实验室建设理念是对实验室功能与作用的总体定位,是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指导思想。高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以专业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专业人才、鼓励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需求,进而促进学科的繁荣。由此可看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以专业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实现实验室与学科相互促进为目的的。因此,高校专业实验室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校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建设理念,从而指导自身改革与发展。

1.2实验室开放

前文提到高校专业实验室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其中部分是由传统的管理机制造成的。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验教学,这造成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创新机制缺失、管理僵化,实验室每况愈下。2000年前后,国内高校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实验室开放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合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实验室开放,是指高校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全面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学习与研究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开放实验室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实验资源,向全校、社会提供教学、实验以及科学研究服务,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途径。目前,实验室开放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各高校专业实验室改革的方向。实验室开放有多种模式,根据开放程度将实验室开放分为全方位开放、预约开放、定时开放、阶段性开放,根据开放内容将实验室开放分为基础实验项目开放、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开放、自选实验项目开放、科研项目开放,根据开放对象实验室开放还可分为面向指定专业开放、面向全校开放、面向行业开放和面向社会开放。

1.3管理手段

高校专业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承担着实验教学、人员培训、科研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特别是随着设备投入、场地规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大,实验室的管理难度愈来愈大,传统的管理手段因其效率低下已很难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不但可以实现人、财、物的有效管理,还可以保障实验室的不间断开放,从而将实验室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

1.4实验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专业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实验教师、科研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其中实验教师、科研教师多由专业教师兼任,其工作重点不在实验室,因此实验室对他们的管理约束有限。实验室的运转主要依靠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但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在各高校中多处境尴尬。一方面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验队伍话语权有限,因此难以争取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聘用人员学历门槛高,而实验队伍待遇差,新引进人员多以实验室为跳板,这造成实验队伍极不稳定,人员数量日渐缩减,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层次不高,这又加剧了学校对实验系列的不满,这两者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现今实验室的乱象。因此,高校专业实验室的改革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要能够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使人才带动实验室的发展。要解决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员待遇和发展空间问题,在这方面专业实验室相较基础实验室更有优势。专业实验室的优势在于“专业”,通过实验室开放与实验资源有偿使用,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项目,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实验人员工作热情,提高实验室人员待遇,为实验人员发展提供空间,进而稳定实验队伍,吸引更多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教学、科研和建设中来。

二、专业实验室改革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面向矿业工程领域建立的专业实验室,其前身可追述到1953年北京矿业学院的采矿模型室。中心发展至今已历60余年,期间也经历了多种困难,也面临了以上的各种问题,2000年前后中心开始进行改革,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经验。

2.1中心建设理念

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下属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国家特色专业与江苏省品牌专业,根据国家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顺应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立足煤炭工业,以矿山开采、安全保障、加工利用等高素质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为目标,整合多个专业实验教学资源,保障资源优化利用与共享,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建设理念。这一建设理念明确了中心自身定位,指明了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经多年建设中心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1)基本建立了适应矿业大类一体化培养的“演示与验证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创新与前沿实验”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工程训练、创新活动”三大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为煤炭工业培养了大批卓越工程师。(2)中心充分发挥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互动,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建成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3)校企联合,创建了井下“实景”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常规实验室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实验教学效果。

2.2实验室开放制度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自身特点、行业地位及影响力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开放制度。在实验教学方面,中心以学生专业培养为重点、以行业服务为己任,实现了本专业学生全方位开放、外专业学生基础实验开放的分级开放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中心全方位开放实验资源,要求教师以实验室为依托承担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任务,并组织、激励学生以实验室为依托参与各类实践大赛与学科竞赛;在开放时间方面,中心制定了科学研究实验、创新实验、综合实验的全天候开放,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的定时开放制度。通过实验室开放,中心每年面向全校10个学院17个专业,3630名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矿业工程类实验课程,年实验人时数达34.8万,开出实验项目313项,实验开出率100%。近三年来,中心承担近百项科研项目,新增实验项目73项,自制教学仪器设备37台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6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3项,国家级奖励11项;先后有17个国家级、15个江苏省级、33个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中心实施,有5000余名学生接受科研训练,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2项,其他奖励89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2篇,学生330篇、申请专利407项。

2.3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中心建设了高效、便捷的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包含: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虚拟、模拟实验操作平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实验教学排课、学生分组、考勤、网络答疑、实验成果提交与审阅、实验资源管理等),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等。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网上虚拟实验、网上提问、网上答疑、网上论坛、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视频录像、资料下载、相关链接等。实验课程网页中的虚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实验。中心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全部上网,访问者可方便地访问网页,下载学习资源。

(2)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引入煤矿三维模型、现场录像、煤矿井下工艺过程和生产系统的虚拟动画、矿井虚拟现实系统等教学资源。解决了过去模型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和模型教学分离、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分组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问题。

(3)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与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优化了中心实验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保障了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实现了中心面向多专业、跨行业、多功能的分级开放,确保了实验资源不闲置、不浪费,充分发挥了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成,实现了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使中心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力的保障了实验教学,合理的调配了实验资源,为实验室开放创造了条件。

2.4队伍建设成果

高校实验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心一方面多方位筹措资金改善实验资源与环境,促进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提升自身地位与知名度;一方面靠优质的实验资源、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高层次人才;一方面争取政策设立了包含正高、副高、中级职称的专职实验教师岗位,为人员发展提供空间;一方面靠优质的实验资源、高层次的实验队伍吸引科研项目、筹集科研经费并提供社会服务,利用科研与服务收入反补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队伍收入,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由此形成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发展与稳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使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建设中心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省部级以上人才为骨干,教学科研经验丰富、骨干力量稳定的高水平实验队伍。现今中心共有人员69人,其中兼职13人。在专职56人中,拥有正高级职称27人、副高级职称20人,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员达43人,人员平均年龄41.3岁。近三年,中心又新增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5人,5人晋升正高级职称、8人晋升副高级职称。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改革探索了10多年,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这些成绩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在2009年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评价优秀。

三、结语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3

2006-2012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电气信息类有19个专业点通过了认证,其中截至2011年共有9所院校的“电气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2012年具体认证情况还未正式对外公布。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1995年起,电气工程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类招收本科生,不再细分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电气工程系制订了全新的本科教学计划,全面实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宽口径的培养方案。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

1999年以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中国国情和东南大学的传统和特色,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的大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的“素质”;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努力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

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现已建立起了由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队伍比较稳定。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采取了青年教师岗前培养制度、试讲制度、参加校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年青教师的尽快成长。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主干课程必须由高级职称教师领衔授课;晋升高级职称要满足对本科生主讲课程门数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达到优良;教学研究成果和论文与科研同等对待;严格执行教师手册中的条例和规定等;积极动员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努力创造条件将年青教师送到海外深造,有效地提高了学历层次,改善了学缘结构,调动了积极性;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倡名师、名教授上讲台。通过上述措施,使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具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起点高、素质高的学生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在东南大学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生源很好,新生起点高、素质高。另外,东南大学对新生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招生时高分学生的高额奖学金制度;培养过程中滚动式奖学金制度;毕业时优秀学生选择职业的竞争机制;第一年后可以换专业的制度;教学计划中规定可扩大选课自由、自主选择课程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优秀成绩由学生自报、大组答辩确定;实行因材施教,优秀生导师制及筛选制度;免试研究生报名、考核、面试制度,并在选拔过程中加大获得省市竞赛奖、、创新成果等所占的权重,等等。这些激励机制,使得许多优秀新生对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很向往,更加保证了优质生源。

重视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南大学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方面实力很强,其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改革在全国享有盛誉,有很大的影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东南大学全校及电气工程系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中的各项制度、规定齐全。行政领导班子注重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教务线和学生管理线协调配合,抓好学风建设,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确保正常教学秩序。注重教学文件建设,各类文件齐备。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学校名称: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检测技术及仪器系以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电气工程系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1个;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5个,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综合排名第五。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及综合,也更需要多样化、适应性强的人才。创新行为来源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基于上述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在1998年开始在对电气工程专业整合、实施宽口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以及1999年至2001年举办的电气信息工程(EIE)试点班教学实践基础上,又于2003年开始对本科生实施按院招生按类培养模式。参照国际著名大学同类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包含厚实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宽口径的大电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前沿与特色课程模块,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应的课程设置反映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立体化模块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模块知识、电工电子技术模块知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模块知识、电力系统模块知识、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模块知识,体现了本专业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抽象(电磁场)与形象(机电装置)结合,器件、设备与系统三位一体的模块知识结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将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3级开始,学生进校后的前两年在统一的大平台上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及能力训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志向并按一定要求选择专业,继续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长期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建设教师队伍的原则,坚持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本专业教学中采用校院系三级统一调配师资,打破院系界限、学科教研室界限,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由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组成课程组。近五年来,电气工程系绝大部分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一些资深教授和博导通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课外PRP研究项目等形式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

全方位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服务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涉及本科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招生录取、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学籍管理及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工作规范条例、教师聘任条例、任课教师职责、教务员工作条例、监考职责以及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等。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学全过程实行严格、规范的定期监控管理。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大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4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即《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一)(二)、《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结合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并提供多种课程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实验和系统综合实验等。

从2001级学生开始,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提供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选择空间。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如2005级)中,强调宽口径模块化专业培养模式,淡化了专业方向,对学生选不同的专业特色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没有强制性规定,学生可以结合本人特长和兴趣,自行设计知识模块构成。在多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确立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概论》等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此外,《基本电路理论》、《机电能量转换》、《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为部分学生选修的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采用英文教材、英文作业、英文试卷。

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除部分课内实验分布于理论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外,该专业还将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独立设课,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和成绩。第8学期的整个一学期集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通过实验教学及创新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发现、定义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研究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国家部委、上海市、国家863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电气工程系建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压电器检测中心。通过校企联合,电气工程系还建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嘉兴联胜联合实验室。此外还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等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供电公司、变电所等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目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已建立了石洞口电厂、新安江水电站、上海电 机厂、闵行电厂、吴泾电厂、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思源电气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外高桥电厂等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名称:重庆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1936年成立,1952年进行了专业调整,1955年增设电机与电器专业,改革开放后又增设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电磁测量等专业。1998年按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2001年改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现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5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

目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9人,本科生18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0人,博士研究生153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专业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既有先进性又切合实际。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教改项目,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及专业建设,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科优势明显,师资水平高。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人才交融、协调发展的格局,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现状和预期好,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专业起源于1908年,是国内最早创立的电机专业,1917年从专科改为本科,1998年以前设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引导性专业目录名称,将上述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设有6个专业方向。

目前,该本科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2007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2006年以及此前的第一次一级学科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均综合排名第二。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9人,本科生1432人(包括本硕连读生178人),工学硕士研究生669人,博士研究生164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长期以来,该专业秉承西安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形成了以下优势与特色: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水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从1996年开始,该专业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围绕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气工程类教改成果整合、专业规范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被全国许多所大学应用。拥有1名全国教学名师和2名省级教学名师。

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优势明显,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基地”与“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科学构建了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出了一批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批优秀成绩, 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突出。该专业编写出版了《电路》等5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所编写的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拥有电力电子技术、电路、工程电磁场、电工电子技术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校名称: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1958年建校时,原北京电力学院就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其首先设置的4个专业中就包括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两个专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搬迁而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名称几经改变。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按照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下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高电压技术、城市供用电、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市场、电气技术7个专业方向。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教师33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学院有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75名,副教授106名。教师师德良好,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

专业优势与特色

该专业具有如下优势与特色:面向电力行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依托电力行业,有完善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条件;产学研结合紧密。

学校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电气运输”专业。1962年,发展为“电气化铁道供电”和“电力机车”2个专业。1981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更名为“铁道电气化”专业。1985年,“电力机车”专业更名为“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1996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大类培养将“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2个专业纳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4个专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教学团队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四川省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铁道部重点学科“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创新团队。

目前该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教师188人,本科生13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70人,博士研究生81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面向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规格要求合理,行业优势明显,师生认可程度高。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构建了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良的成果,形成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构筑和实践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了以个性化实验和科研项目实践为主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专业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我国铁路电气化、电传动机车和车辆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校名称:山东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46年,是该校工学门类中历史较悠久的学科之一。1952年设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后改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56年设立电机电器专业,后改称电机及其控制专业。1978年设立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1980年设立电气技术专业。1998年,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及其控制专业、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和电气技术专业等4个专业合并成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211”和“985”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200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的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大学教学名师3人。

师资队伍构成: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占48.2%),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其中三分之一教师有海外研修经历。

近年来该专业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等40余部,完成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自该专业设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办学的主要特点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国家与地方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培养中国电气工程领域优秀本科生为目标,具有鲜明特色: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采矿工程;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68-02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通过卓越人才的培养,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行业适应能力等得到提高。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了充分发挥众行业的背景优势,凸显其特色,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加入了“卓越计划”,采矿工程专业2014年底成为我校“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煤炭行业表现出环保、安全、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这些先进的主题对矿业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师生座谈、校友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目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行业适应性弱;培养目标与要求不够明确;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与之不能较好的相适应;实践环节薄弱,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相对欠缺;大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够到位。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们需要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耐心细致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目标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行业服务宗旨,明确专业办学特色,围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管理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提供创新平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挖掘,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服务矿业、行业为特色,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人才支撑,提升本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的内容

1.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借鉴国内煤炭兄弟院校取得的良好成果和经验,同时加强对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要求,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现其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学生通过在企业阶段的锻炼学习,使其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管理等的能力,具备采矿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与交流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面对新形势下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教学理念必须进行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调整,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将工程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在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过程中得到落实。

3.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学校为主―矿山参与”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和“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发展”一体化课程平台。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精炼教学内容,减少课堂教学学时,增加现场教学模块;部分课程实行校内讲授和企业工作务实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现场讲授;大幅度增加工程实践时间,如:新增设煤矿地质实习、煤矿认识实习和煤矿机电设备使用与维护等,增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企业的实习周数,达到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做好课程的衔接、课程的整合、课程学时合理变动及新课程的开设等。

4.实践环节的构建和强化。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新增实验设备、开发原有设备功能等措施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形成“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系列验证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系列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系列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新增实习项目和加大原主要实习在企业的实习周数来大幅度增加在企业的工程实践锻炼时间;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考察矿山企业和利用校友的血缘关系形成6~8个长期稳定的采矿工程实习基地。

5.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如:案例式教学方法可应用于《采矿学》、《井巷工程》、《露天采矿工艺》、《矿井通风》、《煤矿安全》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专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每讲完独立的章节后,教师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多个讨论专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查询,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撰写抓提报告。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专业课的理论教学考核上,总体上以闭卷考试为主,同时由课程性质及需要,将课内实验、平时测验及专题论文纳入到考核中,从而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对于实践考核,由学校和矿山企业联合制定考核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评定与企业技术人员评定相结合、任课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旨在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康健,代少军,张继忠.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9):71-72.

[2]顾晓薇,王青,邱景平等.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183.

[3]师皓宇,赵亚娟.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研究与实现[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1):88-91.

[4]杨宝贵,张勇,侯运炳.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煤炭,2015,(03):33-35.

[5]盛建龙,叶义成,刘晓云等.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矿业,2016,(07):157-160,165.

[6]韩新才,闫福安,王存文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13-17,32.

[7]汪理全,徐永圻,梁学勤.采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报告[J].煤炭高等教育,1999,(04):74-76.

[8]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49-152.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压缩学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10-02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等学校的改革正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向发展。建立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深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高校普遍出现了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做法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专业毕业学分为180,浙江大学相关专业毕业学分为168,其他高校大部分都已压缩到180分以下。但是如果学时减少,简单粗暴的砍掉内容的办法是不可取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必须在压缩总学时、整总学分的过程中,协调各们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力求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有机结合,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要做到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

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学生、因课程内容等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使教学的过程具有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从而使教学目标快速高效的实现。在通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案,利用国家资源共享课的资源,以及采用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还可以采用慕课的教学形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课程的需要来选择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缓解学时压缩与知识扩增的矛盾,达到学时压缩,但教学效果无压缩的目的。如电路基础可以采用清华大学的慕课教学模式,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意义重大,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兴趣,这门课程如果采用慕课模式,学生可以用较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学习过程更依赖于网络和群体的慕课模式中,学生主动研究探索的能力更能得到锻炼。

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为:以省级精品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合与优化,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学和学习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依据,以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充分开放共享为目标,做好课程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生成资源建设。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努力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打破以单一课程为主导的局面,进一步加大课程模块的建设,实现相关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衔接。打破课程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的分类方式,对本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将课程分为工程数学、电路、数字系统和微处理器、信号与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获取与信息传输等几大模块,对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设置如C语言与软件技术基础、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与EDA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原理等融合性课程,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每个课程需要设置专门的配套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与理论紧密。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或计算机网络系统而构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当完成所有课程模块后,通过综合项目设计环节,将各课程模块实验内容加以整合,使每个学生达到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水平。为了体现核心课程少而精、专业选修课选课灵活的原则,培养计划中减少必修课程数,增加选修课程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今后职业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三、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围绕一个整体的电子信息系统而构建,实践教学比重作战比例增加,体现在实验中学习的理念。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实验课内容;在学科基础课结束后,进行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注意根据学科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当完成相关课程模块后,通过难度逐渐增加的课程设计环节,将各课程模块内容加以整合,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成这种递进式的课程设计,达到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的水平。本专业的课程设计递进顺序为C语言课程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电子应用软件训练、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内容环环相扣,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确保学生完成这一系列课程设计之后能完成具备电子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能力。在生产实习方面坚持发挥企业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工艺、密切联系工程的专业技术、具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行业标准等的特长,将部分专业内容放到企业去学习,生动、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院与学生实习的企业共同确定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习计划、培养标准和考核要求,共同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在企业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与道德、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应该掌握相关知识、清楚相关要求。实践环节结束后,企业应向学院提交学生实践环节的证明和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环节内容和完成情况,学院决定是否给予相应课程学分。本专业加强了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公司、深圳市鹰之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沈阳航达机载公司、沈阳西子航空有限公司、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及电子产品生产工厂、公司的联系及合作办学,及时了解和掌握航空电子及民用电子发展动向,有针对性的掌握一些实用性技术。学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鼓励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按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与企业实际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确定题目与内容,与企业合作指导学生,按照企业需求来做毕业设计,让学生获得综合训练。按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规定,采取企业导师指导、校内导师监管的原则,企业导师应该是工程师及以上的技术人员,校内导师参与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学生需要回学校进行开题报告和毕业设计答辩。

四、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压缩学时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奉行“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的教育新理念。学校专门设立课外活动学分,举办学生科技竞赛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我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以及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学院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近些年学院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参与的学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0%以上,使学生从中受益。

五、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学时压缩后学生的培养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课程教学的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等环节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文档,并针对质量要求建立质量监控点,开展包括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在内的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保证压缩学时后教学的顺利实施。

六、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注重以老带新,采用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模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使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加强教师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使教师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建设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充满活力、富有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工厂或研究单位学习,近几年学校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了多名教师去国外进行中短期学习、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切实提高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从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外聘兼职教授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专业前沿学术报告等;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外和国内重点院校进修和学术访问,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类高等院校专业学术会议、教材与课程建设等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术与科研水平;发挥本专业教师的科研优势,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引导全体专业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文强调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建立递进式的课程设计,加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达到在压缩学时情况下,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笑峰,唐志军,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7):67-70.

工业工程概况范文6

【关键词】企业管理 工业工程 现状

1 概述

工业工程的主要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成本的降低,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其应用过程注重人的作用与因素,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与系统优化技术。工业工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工程综合了自然社会科学、科技与管理技术等学科,该综合特征要求工业工程设计师必须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其次,由于工业工程的工程属性,依据其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在技术手段实施上特别强调定量方法;再次,工业工程的管理特征决定了其追求的是人力、资源、设备、科技与信息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整体效益;最后,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包含了工程技术的范畴,还将其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强调人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因此工业工程方法常常运用到组织设计、人员评价以及员工激励的研究过程中。

2 国内外工业工程发展概况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源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泰勒所从事的科学管理活动研究,该研究既促进了现代管理的发展,又为工业工程奠定了基础,因此泰勒被称作“工业工程之父”。由于国内外工业工程发展的时间、水平等相差较大,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

可从国外与国内两方面来阐述。

2.1 国外工业工程发展

工业工程的本质,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其发展历程包括了理论知识、工业原理以及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工业工程的初期发展阶段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即提出了应用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等在工作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劳动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工、实践研究、生产动作研究以及制定相关动作标准化,达到提高工人工作作业的效率。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具体。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的四十年时间里,工业工程迎来了快速发展成熟的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工业工程原理与方法。在此阶段,不仅各大高校开始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出现了专职工业工程师,而且,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对该学科进行了完整准确的定义。随着其不断发展,工业工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引进,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是工业工程不断壮大、不断拓展创新的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工业工程研究领域不断扩充与完善,并与新技术结合,成为当今最具创造力的学科之一。

2.2 国内工业工程发展

虽然国外工业工程的发展拥有漫长的历史,在各个国家间普及较多,但国内的工业工程受到国内经济制度转型的制约,在企业生产效益与科技管理方面需求不大,因此工业工程在刚引进国内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与发展。直到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以及外资的引用,工业工程学科才在国内初具规模,并产生了一些小范围的工业工程应用实例,因此一部分观点认为工业工程在国内应用较多的企业主要是外资合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推动了企业将注意力放到了如何使用最少的成本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效率上,因而,工业工程学科得以在内地企业之间发展,同时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国内工业工程仍旧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工业工程在学术空间、学科定位以及教育水平、组织规模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虽然进步较快,但管理层次繁多且粗放混乱、职责不明确、信息滞后以及功能集成度低、过程标准化低。综上所述,国内工业工程发展需要得到社会与国家的重视与培养,才能为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现代工业工程发展趋势

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工业工程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学科与新技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现代工业工程学科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领域的使用,而是扩大到了农业与第三产业,系统在复杂性、功能性都较传统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工程的发展广泛采用系统工程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模型,从而能够高效快捷的进行生产系统的投资分析、决策分析以及生产计划、任务安排等工作,同时保证大规模生产的迅速、准确及时的完成。其次,在企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生产质量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控制,对生产环境与条件、生产方法的测定与改进等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最后,工业工程学科未来发展必将同时结合运筹学与系统工程学科,对传统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大幅度的改进与完善,提高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水平。系统工程强调哲学思维的培养与系统分析方法的训练,结合运筹学对工程进行实用化改造,从而建立工业工程学科的完备体系,能够同时使用与不同的领域。未来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必将是技能对小至具体的某一劳动岗位,大到完成的企业生产线甚至整个工业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评价。

4 结语

工业工程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的发展发面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工业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分析,为推动国内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温丹卓.浅析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在中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2(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