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时间维度;物质流时滞;物质流特征;3R原则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01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3
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的应用[1-6]。目前物质流分析理论的研究主要强调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构建了“经济与生态关系图”或“物质流动关系图”等基本关系模型[7],强调物质流动的循环性与必然性,但忽视了物质流动的时间属性。陆钟武提出了“具有时间概念的产品生命周期物流分析法”[8],但该方法主要集中于对金属元素和金属产品的流动分析,对循环经济物质流,尤其是对物质流总量特征的研究还鲜有涉及。
本文将在引入时间维度和界定物质流时滞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界面,建立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大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做出进一步的剖析,展示出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内,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数量匹配、时间匹配与变化规律。
1 物质流时滞概念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也是衡量物质流动速度的基本维度。物质在不同的时间点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在不同的时间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因而,忽略时间属性来研究循环经济物质流的特征是不全面的。时滞本身表示一个时间区间,由于质量守恒定律不具有明显的时间概念,表现出的是一种在长期内恒定的物质数量关系。当引入时间维度时,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质量守恒定律决定了长期内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入量一定等于物质流出量,但是资源投入时间与废弃物产生时间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主要是因为现实经济中生产和消费都存在一个物质的积累过程,即经济系统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容纳量。如果将长期划分为不同的时间窗口,则物质流时滞将会对资源输入物质量与废弃物排放物质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和数量对比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资源投入的物质形态、形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同样的资源形式会形成迥然不同的废弃物形式,不同的资源形式也会形成相同的废弃物形式,考虑时间维度就可以将形式不同但属于同一类产品或行业的资源投入与废弃物排放进行匹配,准确描述行业或产品的物质流单循环过程。
再者,存在时间维度,才能存在速度概念,所以引入时间维度后,就可以衡量物质流动的速度,就可以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模型从物质静态描述模型转化为物质动态循环模型。
最后,经济系统从最初发展的低资源投入和低(零)废弃物产生,发展到循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物质流动特征仍然是低资源投入和低(零)废弃物产生。虽然在不同的时点具有相近的物质流动特征表现,但线性经济已向循环经济转变,工业社会已向服务社会转变,期间物质流动量的大幅波动与变化特征被省略掉了,而研究期间的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会更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为了能更清楚的从时间维度对循环经济物质流进行分析,我们借鉴控制系统理论与经济学中的时滞概念,形成“物质流时滞”概念,并将其概念界定为:指从某一定数量的特定资源开始进入经济系统,到最终以工业废弃物或生活废弃物等形式离开经济系统之间的时间间隔。若将经济系统分为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则物质流时滞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生产阶段物质流时滞和消费阶段物质流时滞,分别代表各自阶段的物质投入与物质流出时间间隔。
高?昂等:基于时间维度的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2 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物质流单循环模型及其分析2.1 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交换界面
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在于进入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输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是一个将原料、能源转化为产品和废物的代谢与流动过程。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入流出关系形成了两个界面。资源流动是界面1的物质流动方式,废弃物流动是界面2的物质流动方式。环境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能够可持续的核心条件在于:一是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需求是否超过环境系统的资源提供能力极限,这种极限体现在资源供给总量和供给速率上,不同的资源特性会制约和形成不同的资源极限。二是经济系统的废弃物排放需求是否超过环境系统对废弃物的接纳承载能力极限,即生态阈值。生态阈值也具有总量制约和速率变化的动态特征。环境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界面如图1所示。
2.2 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模型
从资源投入、生产加工、消费,直至形成废弃物,经回收后又重新返回生产阶段,这个物质循环过程一般都会在中短期时间尺度内完成,图2展示的就是一个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模型。这一模型可以完整地考察和跟踪循环经济整个物质流动过程。
模型中所涉及的符号及说明如表1所示:
2.3 模型物质流平衡关系及其分析
模型的物质流等式关系如下:
对于整个物质流动系统:I+Q=S+B+D(1)
对于生产过程:I+q1+q2= S+O+B1+B2+D1+D2(2)
图1 环境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界面
Fig.1 Material exchange interfa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图2 中短期时间尺度下的物质流单循环模型
Fig.2 Single circular model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short and medium time period
对于消费过程:O=B3+B4+D3+D4(3)
B=B1+B2+B3+B4 (4)
D=D1+D2+D3+D4 (5)
Q=q1+q2 (6)
Y=Y1+Y2(7)
经济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条件之一是废弃物排放物质量不能超过生态阈值。根据上述质量平衡等式(1),只要减少资源投入物质量(I+Q),(S+B+D)的总量也必然会下降,要实现废弃物(D)的减少,除了提高S和B之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降低等式左边的(I+Q),这体现出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
将等式(1)两边同时除以(I+Q),得到等式(8):
1=S/(I+Q)+B/(I+Q)+D /(I+Q) (8)
其中:S/(I +Q)代表经济系统对物质的容纳量比率,即物质累积率。B/(I+Q)代表整个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利用率,D/(I+Q)是整个生产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废弃率。这个等式说明,在资源投入物质量一定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提高经济系统对物质的容纳量比率、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率等两种措施来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这体现出循环经济中的再循环原则(RECYCLE)。
将等式(4)和等式(5)代入等式(8),得到等式(9):
表1 物质流单循环模型中符号与含义
Tab.1 Meaning of symbols in the model
符号Symbol含义Meaning符号Symbol含义MeaningY产品生产的年份B在生产和消费等阶段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量Y单循环生产与消费阶段的物质流时滞B1第Y+Y1年从产品制造阶 段的废料中回收的重新作为原料投入生产的有用物质量Y1生产阶段物质流时滞B2第Y+Y1年从产品制造阶段产生的残次 品中返回同阶段生产工艺流程、能够重新作为中间品利用的有用物质量Y2消费阶段物质流时滞B3第Y+Y1+Y2年从产品消费阶段产生的残余物中能回收重新作为原料投入生产的有用物质量Q第Y年回收利用的来自第(Y-Y)年生产并经消费使用后形成的循环利用物质量B4第Y+Y1+Y2年从产品消费阶段产生的残余物中,能回收作为中间品在相应生产工艺流程中重新利用的有用物质量q1第Y年从Q中可以作为原料循环利用的有用物质量D在生产和消费等阶段无法循环利用,只能作为废弃物向环境系统排放的物质量q2第Y年从Q中可以作为中间品循环利用的有用物质量D1第Y+Y1年从产品制造阶段的废料中无法回收作为原料二次投入生产利用的废弃物质量I第Y年新的资源投入物质量D2第Y+Y1年从产品制造阶段的残次品中无法返回同阶段重新利用的废弃物质量S第Y年生产过程中的物质累积量D3指第Y+Y1+Y2年从产品消费阶段产生的残余物中不能回收作为原料投入生产的废弃物质量O第Y+Y1年生产过程的产出物质中进入消费过程的物质D4指第Y+Y1+Y2年从产品消费阶段产生的残余物中,不能回收作为中间品重新 在相应生产工艺流程中重新利用的废弃物质量
1=S/(I+Q)+(B1+B2)/(I+Q)+(B3+B4)/(I+Q)+(D1+ D2)/(I+Q)+(D3+D4)/(I+Q)(9)
经过整理,等式(9)就体现出了物质流时滞的概念,增加了时间维度。其中:(B1+B2)/(I+Q)代表第Y+Y1年循环利用率,(B3+B4)/(I+Q)代表第Y+Y1+Y2年循环利用率,(D1+D2)/(I+Q)代表第Y+Y1年废弃物排放率,(D3+D4)/(I+Q)第Y+Y1+Y2年弃物排放率。由等式可知,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的途径包括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两个时点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率包括降低第Y+Y1年和第Y+Y1+Y2年两个时点的废弃物排放率。地域差异、行业差异、产品差异和技术差异等因素均可能显著影响第Y+Y1年和第Y+Y1+Y2年两个时点的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排放率。
将等式(9)中的第Y+Y1年和第Y+Y1+Y2年循环利用率的分项式重新组合,就可以得到两个新的分项式:(B1+B3)/(I+Q)+(B2+B4)/(I+Q)。这两个分项式分别代表两种内容的循环利用率,即作为原料的循环利用率和作为中间品的循环利用率。对中间品的再循环与再利用,可以较快的提高物质的循环效率,所以应优先提高中间品的循环利用率。
将等式(9)的分项式重新组合,就可以得到等式(10):
1=(B1+ B2+B3+B4)/(I+Q)+(D1+D2+D3+D4)/(I+Q)+ S/(I+Q)(10)
这个等式描述从第Y年到第Y+Y1+Y2年期间的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排放率和物质累积率,体现出带有物质流时滞效应的循环经济物质流单循环过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产品的消费使用时间一般会远大于生产时间(Y1
3 大时间尺度下的物质流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分析无数个物质流单循环过程的相互叠加、相互嵌套与相互影响,构成了实际经济系统在微观层面错综复杂的物质流动关系。在大时间尺度下对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总量特征与动态变化做进一步的剖析,就可以展示出在时滞影响下的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内,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之间的数量匹配、时间匹配与变化规律。根据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的趋势变化,可以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3.1 发展阶段一:资源投入总量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资源投入量快速增长,远远大于废弃物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资源投入量快速增长,废弃物排放量缓慢增长。经济的初始启动与初期发展必然要求一定数量的各种资源投入,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犹如少年之成长,物质流入量远大于物质流出量,流入与流出量之间的差就是经济系统对物质的容纳量。容纳量的物质形式通常包括:道路、建筑、水坝、运输工具(船舶、飞机、汽车)、机器设备等人造资本和消费性耐用商品,如冰箱、电视和家电等。容纳量的增长表现为楼房的增加、道路的扩展、机器设备扩充等,通过期末与期初的物质存量差可以计算当期物质量的变化。在这一阶段,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GDP高速增长,资源投入量远远大于废弃物排放量。此时的废弃物排放量在自然环境的生态阈值之下,环保问题是微不足道的。此阶段基本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物质流总量特征表现为高资源投入、高废弃物排放,废弃物排放量在生态阈值之下。
3.2 发展阶段二:资源投入总量与废弃物排放总量共同快速增长这一阶段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共同快速增长,GDP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能源供给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开始钳制经济系统的发展。在生产要素投入技术结构与技术水平的约束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依赖于资源投入量继续快速增加,经济系统对物质的容纳量快速增加。在资源低价格机制、商品边际效用的不断下降等因素影响下,资源浪费与社会废弃物的数量 迅速增加。这一阶段治理污染的主要手段就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思路形成了治理污染成本居高不下,污染只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转移,人类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日益尖锐。此阶段基本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物质流总量特征表现为高资源投入、高废弃物排放,废弃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生态阈值。
3.3 发展阶段三:资源投入总量与废弃物排放总量共同下降传统粗方式发展模式使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矛盾日益尖锐,正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才及时调整了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模式。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GDP保持可持续增长,随着各种污染治理思路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资源投入量与废弃物排放量均呈现绝对量的减量化趋势,并最终实现物质流入量与流出量的最小化,废弃物排放量也逐渐从最高点H回归至自然环境的生态阈值之下。这一阶段治理污染的思路主要是依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微观层面体现为企业的清洁生产,中观层面体现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村,在宏观层面体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此阶段基本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后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发展阶段,物质流总量特征表现为低资源投入、低废弃物排放,废弃物排放量低于生态阈值(见图3)。
图3 大时间尺度下的物质流总量变化趋势图
Fig.3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long time period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物质流时滞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产品时滞的综合测算,得出实际的物质流时滞,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性物质流时滞,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就可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例如德国政府在2009年一季度推出汽车置换计划:如果车主主动报废车龄超过9年的旧车,购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政府将给予其2500欧元的补贴。德国政府测算制定的汽车产品政策性物质流时滞为9年,短于汽车产品的真实物质流时滞。时滞的缩短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汽车行业的能源消耗与废气污染量,提高了汽车行业的环保水平,而且在与经济补贴举措结合后,起到了强大的绿色消费引导与经济刺激作用。截至2009年3月底,德国申请补贴者已达到120万,汽车新增数量达到40.1万辆,同比增加40%,为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9]。
4.2 时间维度下对3R原则应用的再认识
由于物质流时滞的存在,资源投入无论是相对减量化还是绝对减量化,都会在一定时间跨度后产生相对减量化或者绝对减量化废弃物,因而必须长期坚持执行减量化原则,这是长期根本解决废弃物大量排放的治本之策。
“非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短,应强调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能力,鼓励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经济系统内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物质循环利用比率。“耐用产品”的物质流时滞较长,更应适用再利用原则。通过利用环境税费、补贴等经济手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强化节约意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尽可能的延长商品的使用时间,推迟形成废弃物的时间。
4.3 提高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循环利用率,降低两个时点和两种内容的废弃物排放率综合考虑地域、行业、产品和技术等因素,有针对性的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两个时点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这两个时点的废弃物排放比率。提高对中间品和固体废弃物零部件的再循环与再利用,单个企业无法自我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可以通过上下游的生态链关系,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和中间品,抑或是开发出新的使用方向。例如废旧轮胎的翻新使用,或者作为修建公路原料和公园长凳使用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yres R U.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Applications of the Materials/E nergy Balance Principle[M]. 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1978.
[2]Viveka Palm, Cantarina Ostlund. Lead and Zinc Flows from Technosphere to Biophere in a City Region[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1996 , (192) :95-109.
[3]M Bertram, T E Graedel, et al. The Contemporary European Copper Cycle: Waste Management Sub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2: 43-57.
[4]陈效逑,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1): 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15(1):17-23.]
[5]徐一剑,张天柱,石磊等.贵阳市物质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12):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Chen Jini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 J Tsinghua Univ:Sci &Tech, 2004,44(12):1 688-1691,1699.]
[6]岳强,陆钟武. 中国铜循环现状分析(Ⅰ)――“STAF”方法[J].中国资源综 合利用,2005,(4):6-11,21.[Yue Qiang, Lu Zhongwu.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pperCycle in China(Ⅰ):“STAF” Method[J]. 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2005,(4):6-11;21.]
[7]唐奈勒•H•梅多斯,丹尼斯•L•梅多斯,约恩•兰德斯著,赵旭,周欣华,张任俐 译.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orgen Randers, Translated by Zhao Xu, Zhou Xinhua, Zhang Renli. Beyond the Limits: Confronting Globle Collapse,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M]. Shanghai :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1.]
[8]陆钟武. 关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的基础研究[J].金属学报,2000,36(7):728-734.[Lu Zhongwu. A Study On The Steel Scrap Resources For Steel Industry[J].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0,36(7):728-734.]
[9]德国政府将大幅增加汽车置换计划补贴金额[EB/OL].[The Germany Government Will Improve The Subsidies Of Car Substitution Plan[EB/OL]]
auto.省略/news/2009-04-09/0811480139.shtml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Circular Economy Systems
Based on Time Dimension
GAO Ang1 ZHANG Daoho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
(2.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Xi'anShaanxi 710168, China)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2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性和前瞻性。目前我国正在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开始立法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因此,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之后各国学者大量研究,且大多是从技术、资源、环境及生态等角度进行的。实际上,循环经济不是研究环境保护方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经济,它的基本含义是生产、消费的集约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提高资源效率、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最大化。它的基本特征,又称“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再利用(Reus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图1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物料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消费为一体,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再循环”的“开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循环模式,从而使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中观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宏观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
三、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缺陷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确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政府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2、政策缺乏约束性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需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3、政府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即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例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4、传统方式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两高”为特征。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四、循环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
目前,云南还是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使尽快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经济的发展。针对云南的实际发展情况,云南省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在云南的发展。
1、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循环经济,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协调各部门,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加快各种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于生态效率的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手段来实现。要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企业的行为。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创造了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目前云南缺少相关的法规制度,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法规的制定,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云南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强化试点示范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为今后实施循环经济做铺垫。
4、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科技的支撑,最基本的回收利用都难以实现。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因此,必须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促进科技投入的政策、各项专项技术政策,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五、结论
通过政府的参与和调控,建立起一种新的制度框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社会机制,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外部环境的这种变迁必然会对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约束或激励,企业可将这些变化内化,进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生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云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2] 李云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8).
[3] 季文、王少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转型机制研[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 刘伯雅:浅析政府行为外部性及其经济职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
[5] 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6] 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Z].国发〔2005〕22号.
[8] 徐建中、马瑞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激励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9).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生态园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目的在于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以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循环经济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靠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相当的超前性,但当时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环境的末端治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才注意到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的重要性,9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人类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视,开始形成将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思想,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主流思想。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实际上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一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在这里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范围之内,最终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我国新近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控制活动,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使得能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这里的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控制活动,目的是通过延长产品的服务寿命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这里的资源化是输出端控制活动,是对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使废弃物转化为再生原材料,重新生产出原产品或次级产品,如果不能被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就应该对其进行热回收,目的在于通过把废弃物转变为资源的方法来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的系统观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时要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内,将人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
(2)新的经济观。传统工业经济主要强调了资本、劳动力的循环,而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循环经济的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保护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资源、环境、生态等诸多因素纳入经济发展中,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区域循环经济同循环经济一样是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如某一企业炼钢产生的残渣,可以在异地成为水泥生产的原料,烧制水泥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以用来发电,使这些废料在区域层面再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层次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防治污染、节约资源等方面困难重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促进发达地区强化生态保护、开发旅游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从整体上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某些经济还欠发达的地区,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开办了不少环保不达标的小化工、小钢铁企业,造成了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三、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个经济体系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来激励和培育其发展进程,并保证其能自我建设和发展。从总体上看,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机制和政策等正在探索过程中。因此,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对于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政府积极推动
在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保护和建设都处在市场调节机制之外,市场机制不具备推动生态化进程的功能,因此需要政府的推动。政府应当从强制、疏导、激励和保障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所以,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在可能的范围内把“3R”原则推向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2、利益驱动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生态工业园,传统的工业体系中各企业的生产过程相互独立,这正是造成污染严重和资源过多消耗的重要原因之一。工业生态园的发展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强调实现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工业体系中不同工业流程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共生。
生态工业园区内各主体之间、系统与生态之间的生态型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是生态工业园长期稳定发展的保证。企业运行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这种生态型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只靠政策法规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的,需要建立起一种利益驱动的良性生态运行机制。如生态工业园建设会创造新的合作关系,促进产业领域扩展,产生新的工业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应用市场力量推行强制性的环保标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进行钢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减污的新技术。
4、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机制,就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综合决策的全过程,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否决制度。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5、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注: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0903039)。)
【参考资料】
[1] 赫尔曼・戴利:珍惜地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埃尔克曼・苏伦:工业生态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 陈丹、何晶晶:城市垃圾循环处理的概念与可行性研究[J].环境保护,2001(3).
[4] 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4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2.张扬等.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5
1.1定位问题
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纵观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全局,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生态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矛盾,最后能够彻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因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致命的破坏,基于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应该是二维定位,换言之,就是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在对中国循环经济进行定位时,认为应该进行三维定位,这实际上只是二维定位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添加了社会进步。笔者认为延伸之后的理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三维定位包含自二维之中,简单的定位容易使人理解,同时也能够反映出现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矛盾。
1.2外延问题
因为上述定位的问题,使得中国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明显的外延就是“经济”,而“循环”是其最明显的特征。这里所指的“经济”,不仅仅单纯的包含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站在经济学角度来说,经济活动,主要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是社会生产,二是社会再生产活动,具体的划分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产、交换、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循环经济的外延。按照给国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我国的循环经济外延应该注重生产、消费,如果站在产业划分来考虑这个问题,无论是交换,还是流通都可以看作是消费领域的范畴,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生产领域范畴。
1.3表征问题
所谓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使用低资源获得高经济产出,而且在这一过程只有少量的污染,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别非常大。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最大的差别,因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如果要阐释循环经济的内涵,其必须要有独特的表征。
1.4根本性特征
传统的经济学强调的是线性物质流动方式,其显著的特征是资源、产品、废物,但是循环经济却有很大的不同,其是循环模式,即资源、产品、再利用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物质闭路循环方式”的说法。闭路循环是相对的,分系统的大小而论,开放是绝对的。例如,整个地球物理大循环是闭路的,但企业、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和区域都不可能实现物质闭路循环,是开放的。这就是日本现在开始研究物质国际大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有些物质如溶剂和涂料是无法进入循环利用过程的。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来看,现阶段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废物进行成本有效地再利用,甚至也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总会有废物要最终排向生态系统,这就需要“无害化”处置技术。
2中国循环经济有关理论问题
我国尚处以重化工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整个发展过程看,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我国在较低发展阶段,遇到了发达国家未曾遇到的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尽管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持续努力了30多年,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直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一直与时俱进,正在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措施转变,由单纯的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和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环境与经济双赢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积累了好的战略政策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国环保届率先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力图寻求新的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所以,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必然从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走了一条与德日等国循环经济起源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的不同道路。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遇到了空前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肩负着解决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以上两个动因和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必然从一开始就是涉及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广、层次高、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当然,从所追求的目标和发达国家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先进性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不是本质上的差异,只是实践的侧重点和时间序列不同而已,而且,从德日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有较明显的趋同性。
3结束语
循环经济的特征范文6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