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电脑写作;审美;网络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电脑和网络的发展与运用, 使得人们在写作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应用等方面都较之过去有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电脑写作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新的表达手段,它逐步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开辟了现代人审美的新空间,这个空间蕴藏了丰富的审美信息。下面就电脑写作的审美特质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读者指正。
1、审美的趣味性
电脑写作通过互联网上的超级链接功能,使写作者打破了传统写作的固有叙事规律。而超文本、多媒体这些电脑写作特有的传播媒介,决定了电脑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一任自我心神所至, 便有眼前风起云涌的无限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性倾向,一方面可以从写作的语言工具──网络语言中看出来,这些网络语言大多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如“菌男霉女”揶揄了所谓的“俊男美女”,“大虾”将终日弓着身子坐在电脑前的网络高手形象化,“7456 !”表示“气死我了”;“你真是个286”,表示“傻,脑子转得慢”;“8147”表示“不要生气”; “886”表示“拜拜了”此类词语在网络语言中非常流行。字里行间充满着电脑的智慧结晶。就像网络笨狸在《织文成网》中所说的那样:“网络的浏览行为,无论是大师式的笑中带泪,还是胡闹而已的‘无厘头’搞笑,无疑都是网络民众所喜闻乐见的。”[1] 另一方面,可以从写作的形式中看出来,如不拘一格的留言、短评。而最能反映网络写作娱乐精神的,当属最近几年在网民中兴起的新的写作类型──博客(Blog)、微博。
博客或微博就是网络日志。这种公开的电子日志既保留了传统日志写作自娱自乐的精神,同时还通过网络推销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最后把博客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式的娱乐性写作。在博客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琐碎的个人叙事成为写作的风格,人们在网上津津有味地阅读自己和他人的隐私,从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乐趣。可见, 电脑的创作动机总体来说,大多数还是出于满足自己渴望表现的欲望,出于对残酷现实的宣泄和对游戏人生的向往。电脑写作崇尚的是一些简单思想火花凝聚起来显示的喜剧审美效果,追求的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无限欣喜心绪,它有时也许让你能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更多的只是为了给在线读者增添一点生活的乐趣和美的情趣,让人看过之后开怀一笑,从而把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
2、审美的交互性
在电脑界,麦克尼利有句名言:“网络之美在于它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电脑写作的互动性带来了运动的审美方式。电脑可以在网络上解说自己的作品, 读者也可以即时地向作者发问, 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创作。在网络上, 传统观念里的“已完成的作品”呈现开放状态, 任何人都可以对它进行数字化操作。它已经不再是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体创作,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集体创作。例如, 痞子蔡在网络上创作完成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连载, 连载时平均每两天一集。他每天都收到热情网友的E-mail 和数以万计的帖子,轻舞飞扬与痞子蔡的爱情其实是网友们共同创作的爱情。再如新浪网青年作家与网民共同创作的网络接龙小说《网上跑过斑点狗》, 中文咖啡屋网站开展的“ 多结局小说网络竞写” 等。交互性的审美方式是相对于传统审美方式的完全变革。在交互式的审美空间里, 读者与作者的身份已经模糊化了。一个原创网络作品可以由原创者与网民共同参与创作完成,不同的网民可以参与同一作品的创作, 创作者可以在网络上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想、解说、议论等表达出来, 提供给审美接受者,而审美接受者也可参与网文的原创作, 同创作者一起进一步补充、探究、丰富、升华文本, 可以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结构、情节、人物命运、发展趋势、文中的想法等等, 从而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 同时让作品充满生命活力, 不断进步, 不断提升, 维持审美接受者的参与度。审美接受者还可以根据自已的阅读习惯、兴趣、思路、重点, 自由地选择阅读网点和信息, 同时促进了审美欣赏的互动性和审美的再创造。这是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读者无法获得的动感审美享受。对于电脑写作者来说, 作品一旦在网上, 就会打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通道, 听到最迅捷、最真诚的反馈信息, 从而使自己的创作更趋完美。交互性的审美方式使写作成为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作, 而文学活动也在这种互动传播中体现了“ 活性” 的审美特征。
3、审美的自由性
自由,是网络写作最可宝贵的财富,是网络写作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网络作家李寻欢说:“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点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的情感的真实。”[2]李寻欢的话,恰切地概括了电脑写作自由性的审美特质,电脑写作首先是一种自由的写作。其自由体现在多个层面中: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2
临床实习是护生们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可以说在护生的人生历程和专业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院近5年共接收了106名来自大专、中专的实习护生,通过与护生之间座谈交流、组织各项活动(如演讲比赛、技术比赛等)、进行问卷调查等,了解到护生在不同的实习期间有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护生106名,均系女性,年龄17~20岁,独生女89名,占84%,其中大专生27名,占25%。
1.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与谈话法等。问卷按实习前期、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后期四个大块设计。收回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2 调查结果
由于她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地区,个人的年龄、学历、经历、性格、气质各异,故在实习各期的心理特点也不尽相同,主要特点为:(1)实习前期:期待与兴奋心理、畏惧心理、轻视心理。(2)实习初期:紧张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3)实习中期:自主心理、松懈心理。(4)实习后期:厌倦心理、焦虑心理。
3 相关分析
3.1 渴望已久的临床实习终于开始了,能够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在病人身上施展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本领,92.6%的护生表现为激动与兴奋。83.2%的护生在实习前有逃避与害怕的情绪。84%的护生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有惰性,总体上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中专护生,年龄小,常缺乏责任心,没有社会竞争意识,实习中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自己的父母想办法,即使实习成绩不怎么样,一样可以找到好的单位。
3.2 人际关系复杂化:一些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加之护生们诸多方面能力欠缺,对新环境适应力较差,75.4%的护生反映情绪比较紧张。由于病人对新手的不信任,同时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查中发现有56.1%的护生比较自卑,49.7%的护生对带教老师过分依赖。
3.3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护生前述的种种矛盾心理逐渐得以缓解,她们对医院的布局、管理及本职工作已经基本熟悉,加之业务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她们开始希望能独挡一面,84.6%的护生表示愿独立进行护理。36.7%的护生对周而复始的工作感到单调而刻板了,先前的种种新奇、神秘感消失,工作学习也开始放松。
3.4 在实习后期,有的护生除了在思想上松懈下来,而且还产生了厌倦心理(占调查人数的37.1%),认为自己对诸多问题已经能够解决了,盼望实习早点结束,劳动纪律也开始松懈。并且多数护生已经觉察到实习阶段即将结束,即将面临择业的压力,担忧自己技术不过硬,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55.2%的护生表现出焦虑心理。
4 对策
4.1 建议护生所在的学校根据实习前期的心理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树立良好的实习观:让护生们明确作为一个实习护生应当具备那些素质,如何完成从处处受到呵护的护生到为病人服务的护士的角色转变。作为实习医院,我们为减少和消除这种心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带教目标,实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选择热爱护理专业、有丰富临床经验、有高度责任心和热情,能以身作则、乐于带教的临床护理人员担任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而且在护生尚未到达我院实习之前,我们便提前与护生所在学校取得联系,签订书面协议,保证实习工作正常、顺利进行。
4.2 进行岗前摸底考试:通过考试了解护生的理论知识功底与基本素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带领她们熟悉病房环境、物品放置、人员结构、规章制度、常见病护理等。我院护理部要求,护生每轮转一个科室,除了认真履行相关的轮转手续外,还要上交1份实习心得体会,这样可帮助护生正确认识自我,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了解其心理动态,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要求带教老师让护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同时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作好宣传、解释工作。
4.3 护生尝试独立的心理是有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带教老师要予以鼓励。既要放手让她们多接触各种工作,又要不时给予帮助、提醒,并逐渐做到放手让其大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及时组织案例分析会,总结典型案例,并结合临床讲解院内外差错事故实例,以身边的生动事例教育护生,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将三查七对的每一项内容执行到位,可以减少差错发生。
4.4 实习后期要着重注意加强管理,强调劳动纪律:在工作中一方面不妨给她们点压力,实习要求再提高一些;另一方面在病人中进行护生满意度调查,通过病人的认可使其产生成就感,提高积极性;此外还通过组织技术练兵、比赛等活动提高护生的兴趣,从而消除厌倦心理。站在护生角度多与其沟通、交流、谈心,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她们更多的照顾,及时掌握护生的思想动态,使其正确对待现实中的问题,尤其是择业的问题,帮助她们摆正临床实习与理论考试,生产实习与择业分配的关系,解除她们在思想上的压力,使其能以从容的心态完成生产实习,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和何在断的历史条件下,从予遭德以时代性与现代性,以断遭德为基点,重断忍考教育的遭德体系与遭德定位,是本文的一点尝试。
道德是人类的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类以道德作为自己无形的“灯塔”,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摆渡着人类这艘巨大的航船,使之驶向“善”的彼岸。尤其在我国,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国道德教育,更是内容宏富,博大精深。而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却打破了这平静的一切,使道德为改革付出了悲剧性的代价。在这种形势下,建构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稳固的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无疑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道德教育内容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在发展,世界也在变化,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思维视角,给其注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道德教育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1道德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一致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众多领域与国际接轨,导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进而使道德价值观念同样出现了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这种文化在世界观的多元化过程中同样得到印证。面对多义性、多变性和多元化趋势,世界观与道德价值观也在寻找适合的基点。当代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培养公民对道德观念的习惯到践行某些道德规范,最终使得达到思考自主性,以便实现自我控制和精神化的自由。这就是说,世界观业己成为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并渗人到道德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等其他品质,使之成为道德教育内容一个统一的整体。
1 .2素质综合化倾向
未来的社会,一个人在德育方面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与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内容不仅对个人的道德心理品质、政治思想品质等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个人求知、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换言之道德因素将溶合到个人的综合素质中。世界各国德育实践表明,现代德育内容必须既重视道德知识,又重视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既重视道德认识能力,又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内容新体系就被烙上了素质综合化的倾向。它不仅包括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还包括具备一定的理解社会生活能力,如认识能力、批判能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2现代道德教育内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构建是以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规律为经线,以当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新发展为纬线.同时借鉴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内容,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来实现的。现代中国道德教育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贴近中国国情的原则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我国处在社会主义还不发达的发展阶段。这种国情告诉我们,从社会形态上讲,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因而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从社会发展水平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我们必须客观地面对现实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的现代构建,必须贴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新体系时既要坚持道德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又要充分兼顾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然还存在着价值多元这一基本倾向。因此,构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要坚持以一元价值为主,多元价值为辅的有机统一。
2.2以为基础的原则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应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是经典作家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为新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则为新体系的构建确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新体系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2.3坚持创新的原则
当今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日期,社会的经济墓础和上层建筑许多方面都在进行着改革。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乃至于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大变化。毋庸讳言,每一位中国人都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座标,市场经济的大潮呼唤着更加开放、更加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行。因而,构建道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必须坚持创新原则,才能为培养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发挥其德育的教化功能。
3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道德教育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何是这些内容在实践中顺利的实施,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应注意:
3.1德育内容必须系统化
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的完整体系,使各教育阶段整体衔接、协调呼应,做到德育目标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循序渐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各教育阶段自成体系、德育工作脱节、德育的目标倒挂、德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现象,充分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建立德育与其他教育互渗、真善美统一的“大德育观”。从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出发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德育的教育,也没有不是德育教师的纯粹的教学人员。事实上,一方面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学科之中,体现着各具特色个性的德育内容。
3.2德育队伍要全员化
在教育化社会,社会的非教育组织或机构被赋予了教育职能,“教育己成为所有人的事情”。它涉及到全体公民,公民们今后都是学校施行的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享受者。因此,构建全员育人观是社会化教育的现实要求.它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德育的权利和义务,共同用自己的言行来反映德育的要求,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道德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各种场合感受到、验证到的都是一致的价值规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加协调保障的环境网络。
3.3德育过程姗终身化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文化;青少年;特点
一、当下青少年成长环境概况
1.全国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大环境
全面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生活在这个风云变幻时代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诸如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评判等物质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原有状态全部被打破,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2.青海青少年发展成长的特殊环境
青海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藏、汉、回、蒙、土、撒拉等54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和睦相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这些具有民族宗教特点的文化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不断融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青海独有的民族宗教气息浓厚的本土文化。青海青少年就是成长和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宗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发展缓慢,网络媒体影响突出,深受民族宗教文化熏陶的土地上。
二、新媒体时代下青海民族地区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1.民族性和时代性共存
青海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不同于其他内地青少年的首先是离不开民族性。青海民族地区青少年自身作为少数民族,其发展和成长的历程不能也不可能脱离民族文化熏陶的环境,他们的成长过程必然打上民族的烙印。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他们的成长又深受时代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互动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相互整合的环境中,他们在主动或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从被动的阅读、收听和观看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变为主动的去寻求信息,积极的参与到传播交流中去,充分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无限乐趣。
2.正面引导和负面冲击同在
2.1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意义
新媒体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大的搜索功能、快捷的交流平台和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网络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信息资源平台,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2.2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负面冲击
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和宣泄自我的舞台,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与之相伴的是它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容易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相脱离;容易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歪曲;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不利于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
新媒体技术集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数据信息于一体,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等媒体工具,将各类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淋漓尽致的传播和展现出来,实现了资源共享。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使他们的思想变得空前活跃,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4.心情浮躁,心理复杂多变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发展表现出的各种变化,其轻重缓急在每个孩子身上虽有所不同,却是每个孩子通常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闭锁性与开放性;自尊性与自卑性;幻想性与理想性;好奇性与求知性;兴奋性与冲动性;敏感性与偏激性;批判性与创造性;丰富性与活泼性;独立性与依靠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等。这些特点是和青少年特有的心理规律结合在一起,是和时代固有的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是和我省青少年特有的民族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特殊的时代特征。
三、对青少年未来的展望
青海民族地区自身的民族特点与新媒体时代特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摩擦、碰撞甚至是冲突,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青海青少年就是在这样的规律和潮流中成长成才的特殊成员,他们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熏陶和新媒体时代文化影响下生活,谱写着自己特有的人生乐章,他们努力和祖国其他地方的青年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共同见证民族的复兴和强大,他们被时代和历史赋予了维护民族团结、创建社会和谐、建设大美青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闫超栋,新媒体背景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徐黎丽,论民族心理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学,2005.(4).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在管理特点还是在发展要求和方向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在这些基础上,信息时代又对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档案管理到底会朝那个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成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帮助,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一、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条件以及出现的新特点
在信息网络这一大环境中,档案的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网络对各种档案信息的检索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无论是在信息资源的储存还是检索上,都可以使用更快更先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一方面增加了档案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档案所提供信息的完整程度以及准确性。此外,用户检索起来也更加方便和快捷,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打印等方式轻松获得和查阅有关信息。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首先是在档案信息的收录、编目、检索等方面都电子化,从而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其次则是工作程序上的变化。使用电脑进行立卷程序,删除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对不同的文件注明不同的保管期限,同时也可以及时修改和补充新的档案信息。这样一来,由于使用计算机可以随时迅速地对单份文件进行各种主题的分类,并对文件的各种信息有详细表现,便有效节省了因为人工分类整理档案带来的人力物力。再次在档案的整理方面,一是省去了卷宗的整理任务,档号只需保留全宗号及文件号即可,另一方面就是在档案的分散性上更加灵活,因为使用电脑可以快速查找档案来源,从而便于档案的保管和使用。最后,在档案的保管上,由于电子档案的占用空间小,同时存储载体的信息容量又相当巨大,所以对于电子档案库存的管理就相对来说方便得多。
二、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要求
在信息时代中,档案管理的各种发展的前提是观念上的转变,有一定的时代感,管理观念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具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继续发展中提出的各种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管理权限,增强保密措施
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以及许多信息的共享性,使网络下相关信息的保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档案信息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种秘密,如本单位的档案资料就是属于国家秘密范畴,这些也都是需要保护的。因此就需要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措施进行保密,从而保证这些信息被合法、合理的使用。依次表现为:注册保密、受托权保密、目录保密以及属性保密。这些都可以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规范,从而保证档案不会被滥用,保护各方面的利益,使信息环境下的档案可以健康发展。另外,档案管理者还需要针对使用者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使用网络限度功能,防止非法删改、复制或销毁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好档案资源,防止泄露秘密。
(二)整合档案资源,做到专业特色
与传统的档案获取方式不同,现在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使用电脑在各档案部门的公开网页查找自己所需信息。一方面以往大量繁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要电脑自动完成,人力可以解脱出来进行技术钻研,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环境下,如果各档案部门的信息重复,只讲求丰富,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就会造成档案信息重复,不仅不利于用户查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档案信息也很难做深、做细。所以,各档案部门要形成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特色,建立起独具特点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做到节省资源优化资源,将本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得更加合理,相关特色信息也更加完善和深入,从而更受用户的喜爱和青睐。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进程,完成向信息化的跨越。首先需要档案管理系统跟上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升级和功能发展速度。其次就是要求将纸质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这样才能使档案馆获得长足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的各种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开发相关主题,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信息的储存和使用。如作者所在的佛山市三水区国土信息中心,就是通过聘请有资质的科技有限公司,对本中心的档案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国土档案资源,以最快捷、最便民的信息网络服务群众。
(四)构建档案管理的网络安全环境
众所周知,使用电脑保存档案材料的一个突出隐患就是网络技术升级或遭受黑客攻击的时候,有可能造成档案材料的流失和缺失。这对保护各种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档案材料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减轻安全风险,建议各档案部门必须做好预防措施,制订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的应急方案,构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的网络安全环境。作者所在单位也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对全部录入电脑的档案材料进行电子刻录和书面留档案的双重备份,以应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应急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不仅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新条件和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加速了档案管理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改进,从而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海连.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四个变化[J].科技档案,2006(4) .
信息时代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教育;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大学校园,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学生已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但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和“模糊教育”,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也即将迎来“00后”。了解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征
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90后”,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接受与处理习惯和以往的“70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信息化程度高
“90后”成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新事物和海量的信息使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更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表达。“90后”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较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几乎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配有网线。有很多学生拥有MP3和数码相机,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等信息。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例如QQ、E-mail、MSN等。他们遇到了问题,往往首先求助于网络,他们的口头语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二)标新立异,思想自由,热爱互动
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敢于宣称“给我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空间,我就成长。”他们经常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因此,宽松的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给他们提供自由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能够学会更加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90后”显得更加活泼、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①。
(三)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思维有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的特点。这群伴随着手机、MP4等移动媒体成长的一代,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有着独特的模式。“90后”的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体接触较多,而对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接触较少,他们的媒体接触习惯直接导致了他们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宣称“我每天可以吃得有限、穿得有限、花得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是娱乐能力超强的一代。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是让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此前任何一代人,他们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②因此,“90后”更希望以快乐的方式学习,在娱乐和游戏中掌握知识。(四)浮躁心理与依赖心理并行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90后”们,在3G/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推动下,上网时间较多,上网频率较高。相较于文字信息,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处理图像信息。网络中变换的色彩、流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图像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真实,牢牢地抓住了“90后”的心。在这种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以及社会,都积极推崇高效率、亢奋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大多数人不愿、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入阅读,变得更加浮躁与敏感。“90后”最常接触和最信任的媒体都是互联网,他们在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90后”大学生对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种信息泛滥、信息失真、信息污染、舆论秩序失控等问题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并没有获取真正的信息主动权。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90后”们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有逐渐丧失的苗头。
二、信息时代的因材施教
(一)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课堂上,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已经在讲台下上网搜到了更全面、更具时效性的信息。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使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平台是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教师获取的信息还没有学生丰富。教师的价值在于能将看似碎片化的、无逻辑关系的内容和信息串联起来,从热闹的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有深度的追踪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自身也是一个考验。这个考验首先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思辨能力和视野。很多时候,课堂是热闹的,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视野还不足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平台探讨和研究问题。
(二)设计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就是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要想学生接收知识快,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进行授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重要的知识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对知识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要专业化、深入化,但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地通俗化、简单化。许多大学老师认为,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他们的特点:他们从小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在教学环节要下更多的功夫。要多做比较,多搜集相关案例。
(三)信息时代的“糖衣炮弹”式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就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他认为“案例是‘糖衣’,理论是‘炮弹’”。由于“90后”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不习惯阅读长篇文字,喜欢类似于微博这种140个字的短小信息传送,喜欢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图像信息。因此,教师要用案例这个“糖衣”裹挟着理论的“炮弹”,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大量图片案例呈现课程的精华,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如果没有新鲜的案例,教师照本宣科,对理论不加以阐释,最终结果将会是老师认为学生不爱学,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教。案例的选择要贴近中国本土、贴近当今时代,是本土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要具有生动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案例的教学引导作用。
三、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转变
(一)教师教学视野的开拓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自身的视野往往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对教师而言,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了适应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教师要开拓知识视野,实现知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建立高效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每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为人师者决不能将“90后”学生整天离不开手机或者不喜欢看书籍报刊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代沟”。在任何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理由。因此,老师应秉持谦虚的态度,冷静、客观、积极地接触各种新生事物,以便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长期以来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仍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授课,比如大段的理论、僵化的表达。他们忽略了面对的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虽然了解到这种变化,但却一味地让学生去适应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原因之所在。“90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老师以及以往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表达的形象、直接、趣味。大多数老师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但在实践中,有些老师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浅薄、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接受深刻的理论知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授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塑造和展现人格魅力的过程,人格魅力一旦树立起来并被学生认可,教师就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塑造人格魅力,一直是老师们想要却不太容易做到的一点。一个有着突出的个人风格的老师、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的老师,怎么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呢?这样的老师往往都有着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跳跃的节奏、丰富的面部表情、灵活的体态语。在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可能更倾向于对老师个人魅力的认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需要塑造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相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讲台上,更能赢得学生的赞赏,更能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每个青年学子。尼尔波兹曼曾经指出: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③在信息时代,针对“90后”学生群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灵活应对一切变化,教师应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有共同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与教师产生互动,才会产生快乐学习的体验。
注释:
①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②组文:《2010年,我们试着给90后画像》,《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