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一点钻夜蛾;生物学特性;危害;杜鹃花;防治方法
一点钻夜蛾(Earias pudicana pupillana Staudinger)又名一点金刚钻、柳一点金刚夜蛾。该虫在国内主要危害柳、杨[1~2],而危害杜鹃花尚未见有报道。近年来,一点钻夜蛾在金华地区危害杜鹃花越来越重,主要表现为蛀食新梢和花苞,危害率分别可达40%和95%以上,严重影响新梢生长,并导致第2年杜鹃少花或无花,严重影响观赏价值。为此,自2007年以来,作者对一点钻夜蛾危害杜鹃花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寄主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史
一点钻夜蛾在金华1年发生4代,发生期不整齐,5~10月均可见到不同龄期的幼虫, 世代重叠现象严重[3]。10月下旬以蛹在杜鹃花基部枝干上的茧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陆续羽化,5月初第1代幼虫发生;1~3代成虫分别于6月、7~8月、8~9月发生。
1.2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夜间活动交尾,有较强趋光性,产卵于嫩叶或嫩芽的尖端,散产。第1代初孵幼虫首先蛀入杜鹃花顶芽,并向下取食,造成2~5mm新梢细空管状导致顶梢干枯。随着虫体增大转移到梢外取食,并继续转移危害其它嫩顶梢和顶部嫩叶,虫龄较大时将嫩叶吃成缺刻,但很少取食成熟叶片,也不蛀食半木质化和木质化的新梢。该虫取食量大,转移迅速,遇惊落地假死,并且白天也取食,有时一昼夜能食害多个嫩梢,整个幼虫阶段可取食危害近100个新梢,严重影响新梢生长。第1代幼虫对杜鹃花新梢的危害率可达40%~60%。秋季杜鹃花孕蕾后,幼虫从花蕾下方钻入,将花蕾内部吃空,仅剩外壳,再转移到另一花蕾危害,或直接取食嫩梢和未萌发的新梢侧芽,其对新梢和花蕾的危害率高达95%以上,造成第2年杜鹃花少花或无花,严重影响杜鹃花的观赏价值。
2 危害寄主
一点钻夜蛾在金华危害杜鹃花的部分品种。危害较严重的有映山红组各品种,包括映山红、桂林杜鹃、岭南杜鹃等原种杜鹃和Azalea常绿杜鹃的所有园艺品种。对映山红亚属的满山红组的满山红和兴安杜鹃危害轻。在园艺品种中危害程度也有差别,一般生长健壮、新梢粗壮比生长细弱、新梢细小的品种受害率高,在相同条件下,受害程度如下递减:平户杜鹃如毛鹃,美国南方杜鹃种如紫鹃,比利时杜鹃和西洋杜鹃,皋月杜鹃,久畄米杜鹃,但后2种杜鹃中的一些生长较粗壮的品种受害率也较高如“若枫”等。所以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一点钻夜蛾更喜欢选择取食生长粗壮的杜鹃园艺种,特别是对我国现在绿化上应用的主要品种毛鹃的危害更严重,在3、4代幼虫期新梢受害率可达95%以上。危害区域一般以城市、城郊、游人多的风景区和成片种植区未经防治的较为严重,而僻静山区及零星种植受害较少。
在同一区域内尚未观察到危害杜鹃花属的马银花亚属如马银花、太平杜鹃;高山杜鹃亚属如云锦杜鹃;羊踯躅亚属如北美落叶杜鹃和原种羊踯躅。一点钻夜蛾也未对茶花、腊梅、北美冬青、女贞、构骨、红枫、国槐造成危害。
3 防治方法
在早春杜鹃花萌芽时开始,经常检查,发现害虫少量发生危害时,要及时人工摘除虫芽杀灭之。在一点钻夜蛾幼虫发生期,可选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化学防治要早防早治,严控末代,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并注意做到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灯光诱杀成虫,注意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收稿:2012-06-20)
参考文献:
[1]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59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生物 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有益生物(天敌、鸟类、虫、病菌、线虫、蜘蛛等)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以压低或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包括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其形式有种间竞争、招引、忌避和不育等。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和有益生物无害,没有发现任何残毒和其他不良影响,依靠种间斗争,在天敌害虫间建立了相对平衡,故而对害虫能起较长期的制约作用,利于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一、我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现状
1.资源研究
我国生物天敌资源丰富,已研究证明有价值的包括昆虫类33个目200多个科,主要有蟑螂目、蜻蜓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双翅目食蚜蝇科的一些种类,蜘蛛类以及捕食螨类,有益菌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MLO、线虫、鸟类等。
2.生产应用
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的有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天牛肿腿蜂、草蛉类、瓢虫类、蜘蛛、蠋敌、白僵菌。已能批量生产的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粉剂16种,液剂12种,用于防治粮、棉、果、疏、林等作物上20多种害虫。斜纹夜蛾NPV杀虫剂一明瘟一号,黄地老虎GV杀虫剂及菜青虫杀虫剂等9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均已注册使用,在南方每年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东北地区玉米螟。中试阶段的有绿僵菌(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天牛、蝗虫等),淡紫拟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和烟草根节线虫)、虫霉和蜡蚧轮枝霉等。新的生物资源农药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或病原菌具杀伤作用。生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目前已研究并能人工完成的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胡椒碱、墙草碱、千日菊酰胺等胡椒酰胺类化合物,三噻吩、软骨藻酸、红藻氨酸等谷氨酸类似物,动物源杀虫剂如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二化螟、棉红铃虫、舞毒蛾等2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研制成功。这些研究与应用成果从总量上不算多,仅个别品种应用相对丰富,在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中,生物防治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化防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二、生物防治意义及发展趋势
1.生物防治意义
在病虫害防治中,我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方法有检疫、农林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规防止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和杂草输入或输出。
农林业技术防治是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影响数量消长的因子,通过栽培管理、抚育间伐和株伐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达到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物理机械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多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在几种防治方法中,往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其他几种方法基本不用,因此造成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大大提高和环境受到污染,为杀灭病虫施药浓度加大,污染再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中,生物防治以其对人蓄安全、不留残毒,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天敌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的特点,十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专家学者研究指出,综合防治五种方法措施是要分先后的,必须改变目前偏重依赖化学防治的局面。林农业技术防治是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预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线,利用天敌调节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化学防治是第三道防线,是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基础上,应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2.生物防治发展趋势
在过去五年间,世界生物杀虫剂的需求量以每年9.9%的速度强劲增长,由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0亿美元,而同期传统化学合成剂需求则以年均1.5%速度递减,从26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亿美元。2010年亚洲生物杀虫剂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2%,生物防治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生物防治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生物防治的群众认知度
新闻媒体、农林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规模宣传推广生物农药,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掌握生物农药的杀虫机理和施用技能,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观念。
2.加强技术监督,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继续强化农药残留监控措施,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监督检查,全面禁止甲胺磷、甲基1605、久效磷等高毒农药在生产上使用,开展相应的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常规农药质量不下滑,力争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市场上不出现。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笔者对此作一论述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现状
随着造林绿化步伐的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为各类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提供了大量寄主植物,加上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高发区。林业有害生物每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使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尽管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四是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松突圆蚧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2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
1990年,原林业部提出了在全国开展以“一站三网”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后,各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开始得到加强,普遍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和监测点,测报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起点低,特别是部分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网络的建设进展缓慢,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与当前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形势和监测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二是测报、监测手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预警能力不足;三是测报、监测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测报、监测网络作用的正常发挥。
2.2科技力量不足,部门缺乏协调,防治手段落后,经费短缺
新技术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技术由于资金所限还未推广[1]。目前林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调,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有害生物防治,预防机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国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我国已加入WTO多年,为履行国际义务,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和检疫工作,以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林业有害生物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损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灾害的特点及防治上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
3.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3.3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亟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2]。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
3.4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病虫传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或地区间的人员往来和产品交流日趋频繁,增加了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会。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检疫法规,抓好国内种苗产地检疫和林产品调运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在干线公路路口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传播。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四是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3.5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3-4]。二是各级政府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性有害生物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三是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4参考文献
[1] 余建,张志元,高必达.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8):53-55,58.
[2] 张志臣,王安军,姜华,等.部分土农药植物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3):61,43.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构建应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与治理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林业有害生物对患区当地及周边地区林业生态造成的灾害往往是灾难性的、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并且其危害也严重阻碍了林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生态社会经济允许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至于遏制或阻碍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是当前林业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前景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营林生产
管理发展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高效开展密不可分,该项工作作为我国营林管理中的关键点,不仅能够对林业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它更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有害生物防治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为林业生产工作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结合林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的防治效率也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针对有害生物防治作出了细化研究,从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强化措施,以期为提高林业发展实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尤为重要的,为了使其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国家也将发展侧重点放在了植树造林这一细化工作上。虽然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乐观趋势,但是生态环境也在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恶化现象,这就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有害生物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会为林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危害程度更是难以预估。通过对可靠资料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已经被纳入到了林业建设的重点范畴中,相对的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量也相当庞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财政运行压力,更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滞后性影响。从当前形势来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一是人工造林品种过于单调,虽然树木总量呈现递增趋势,但是这也会为病虫害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灾害拓展面积也会不断增加;二是目前的病虫害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环境主体中,并且逐渐递延病害范围,形成高密度的灾害形式,防治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加,这是对植树造林工作本身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三是有害生物灾害在快速扩散的过程中,需要按流程步骤逐步推进,因此也可以说有害生物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显著,但是防治工作的难度与这一特性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隐性威胁是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甚至是解决的,因此也可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部门在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时,往往会碰到一定难题及阻碍性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事前预防上,但是目前的监测体系却难以与实际需求高度相符,并且其健全程度明显不够。由于林区本身的森林面积总量就比较庞大,如果仅仅依靠人工对病害进行监测,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就更不要提预报工作了。我国部分林业在建立了监测站以后,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也就更加精准及,相对的预报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相应滞后性问题,严重影响预报效果。由于监测预报点的应用设备不能实时更新,这就与适应性不断增强的病虫害难以契合,而监测预报水平普遍不高,更与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直接联系,这就造成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与预期目标难以相符的不良局面;其次,由于资金投入总量与需求标准存在较大距离,这就使得先进性的防治技术难以高效引入,这就使得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呈现出了停滞不前难以提高的趋势性特点。从当前形势来看,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方法大多是以喷洒农药为主,这就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并且其有害生物存在位置及爆发程度也难以得到精准衡量及定位,这不仅不利于提高防治能效,方法运用不当更会直接带来不利因素,增强有害生物对药物的抵御能力,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加剧。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营林生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预防工作
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林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该类病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预防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预防措施却并不完善,并且缺少针对性及时效性,防治工作形式化问题过于显著,预防措施的真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强化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做到根据林区特点,设定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整体抗病害能力。由于纯林本身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为弱化,这将会直接增加病害预防难度,因此这就对林业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林区抵御能力差这一关键问题出发,不断加大改造力度,确保林区质量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除此之外,为了对林区生物进行多样化保护,应当将被有害生物破坏过的树木进行彻底处理,隔离绿化区域。
2.2融入现代监控技术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点就在预防上,这就需要从林区实际需求入手,强化监测及预防工作,并建立较为健全的监测体系。目前应用效果最好的就是三位一体的监测预报体系,由于其强大的应用优势其拓展范围也相当广泛,它不仅能够最大化发挥其监测与预报作用,更能促使省市级区县的监测网站更为健全,因此现代监控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针对技术应用,结合现代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培训工作,避免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的不良问题长期存在;其次,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举报制度,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全面林业保护意识,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定有害生物高效防治的重要性最后,利用遥感等现代先进技术推进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提升预报精准度。
2.3加强森林抚育工作
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森林抚育工作质量和成效稳步提高。从调查设计着手,强化对森林抚育的质量管理,对不合格的设计一律返工,不合格的地块退回后不得重复上报,同时本着全年作业,设计一块审批一块的原则,随时为林业局规划设计,为保证抚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证。在森林经营上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经营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和各项技术规程执行,对生态功能弱的禁伐区,以抚育为主,防止森林病虫害发生,以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对限伐区可进行抚育,进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对商品林,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同时尽快转变森林单纯捉供木材的传统思维,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态优势,实行立体开发,建立复合经营模式。为加速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改正对天然中幼林的经营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急需抚育的林分实际情况,划分为抚育型、封护型、补植改造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从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研究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山区面积普遍较大,而气候及地形等又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难度,虽然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中存在一定问题,有害生物防治效率与预期标准难以相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融入新技术,从多个细化方面强化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治理工作,就能有效提升营林生产水平,促使其经济及生态效益能够双向发展。
作者:慕晓磊 单位:凤城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生物防治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