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1
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我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注重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基础夯实。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完成IPv6技术部署,城域网出口带宽增至220G,全面建成以10Gb/s传输链路为主的先进的城市光网络系统;无线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已建成4G网络基站1226个,实现主城区、乌镇、高桥、崇福、濮院等镇区的室外无盲区覆盖,其中乌镇景区实现室内外无缝覆盖;建设WiFi热点425个,安装无线接入点4725台,无线网络覆盖全市城镇主要公共场所。
二是电子政务应用逐步深入,百姓办事更加便捷。绝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用于内部办公和社会管理的信息系统,并建立了部门网站;其中,三级便民服务网上办事大厅覆盖计生、民政、残联等9个职能部门,共纳入95项镇级服务事项、124项村级服务事项和103项社区服务事项;“掌上政府”等移动客户端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渠道,同时大大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实用性和用户体验感。
三是民生领域信息化不断提高,百姓福祉持续增进。智慧医疗区域影像系统已投入试运行,市一院在嘉兴市率先实现诊间结算;“智慧公交”便民系统打造完成,电子公交站牌及手机智能软件终端为市民提供实时车辆到站信息、公交线路信息等公告信息;数字桐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通运行,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旅游服务平台初步建立,“乌镇虚拟游”、“语音导览器”等智能体系,让旅游更具体验感,同时启用桐乡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基本实现全市智慧旅游导游、导航、导览、导购四大功能。
当然,必须客观地看到,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整体智慧化程度偏低,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信息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在信息化建设上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条块分割明显,尚未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如人才、资金、技术、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特别是专业技术与业务应用之间的“不对称”、“两层皮”现象突出,阻碍了信息化技术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意味着政府、社会将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在此过程中如何确保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亟需考虑的问题。
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人,人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享用者。智慧城市建设对发展信息经济、促进两化融合、增进百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市在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广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足与困难。鉴于此,我们对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按照国家住建部的部署,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尽快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首先,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高端、前沿的视野对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比对和研究,客观分析我市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明确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精准定位。其次,按照建设定位,制定并“桐乡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主导项目和重点建设领域。再次,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或具体建设方案,安排好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牵头部门、工作机制、人员保障等,确保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二是改造基础设施,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基石,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地区基本都以改造信息技术设施、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口,如韩国的“U-City”战略、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计划、上海的“光网城市”工程等。我市建设智慧城市,应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全面实施“光进铜退”智能化改造,打造“光网城市”;进一步增密4G基站布点,建设“无线城市”;推广应用无线传感、物联网等技术,部署“泛在城市”。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探索建立融合医疗、教育、交通、环保、公安等部门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快制定数据存储与交换、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地区标准,为各领域、各部门的信息兼容与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探索政企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家庭等主体,涵盖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督等过程,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很难完成这项大工程。因此应积极探索政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智慧产业开发、主导项目建设等领域,探索采用PPP(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同时注重创新市场化运营项目,培育本地化运营团队,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利用市场、服务本土的双赢目标。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市发展 信息化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投资巨大、运营成本高、涉及范围广泛、系统构成复杂以及安全要求高的项目,因此,政府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设计,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来建设智慧城市,避免投资失误,避免浪费巨额资金,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高效建设智慧城市。
1 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1.1 智慧城市的定义
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加深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通过对数据的管理和对信息的处理,实现全面网络化、产业高端化和高端智能化,实现对城市的高效控制就是智慧城市。
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慧城市需要运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营造健康积极的运营环境;第二,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高效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物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第三,建设智慧城市要积极借鉴外来经验,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实现智慧政府、智慧经济、智慧教育和智慧环保以及智慧旅游等领域的高效应用;第四,为实现人民群众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和谐感,智慧城市侧重于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提高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
1.3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感知化、智能化和互联化是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根据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存在宽带经济、知识劳动力、广泛整合、协同运行和激励创新5个特征。
2 存在的问题
2.1 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标准与重点缺失
规范标准对建设智慧城市来讲非常重要,我国目前建设智慧城市处于摸索阶段,针对软件、接口、标准化体系的规范需要一个整体解决方案,这有利于避免智慧城市在推进的过程中产生信息孤立点,降低建设智慧城市的风险。首先,建设智慧城市缺乏对数据采集利用的统一规范标准体系,导致产生的数据不规范,各部门执行的标准随意性比较大,数据的利用价值不大,缺乏对数据采取的明确规定,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其次,没有在各部门之间建立数据分享机制,使各部门的数据不能共享,不利于充分利用信息,同时也缺乏数据共享的依据和规范,不利于保护数据的安全,也不利于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海量数据;最后,建设主体和责任单位依赖于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不利于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容易使不同单位因认知差异而造成建设标准良莠不齐,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使智慧城市建设的宏观描述性目标无法有效引导建设主体制定以及落实建设计划,也不利于对责任单位进行量化考核;此外,覆盖面太广、重点不突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大缺点,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政府投入巨资,政府应当有选择地推进项目,而不是让所有项目并排齐上,这不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建设智慧城市。
2.2 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
第一,政府各部门无法深入合作的根源就是资源不能共享,由于数据资源负责人担心数据的安全而封闭数据,然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数据,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基础,就无法更好地开展合作;第二,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通常会明确一个主导部门,以及若干个协作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使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繁琐,各个部门选择单打独斗的责任田,大大降低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
2.3 缺乏有效的公共政策进行引导和支持
第一,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政府部门很少针对公共服务优惠、产业项目优惠制定相关政策,来表示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二,部分智慧产业相关政策语义模糊,难以理解,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明确财政资金的安排;第三,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政府在指导公共政策时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利于提高政策质量。
2.4 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分散且不明确
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工作顺利进行,在责任分工方面缺乏整体设计和硬性规定。
3 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
3.1 两化进一步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要牢牢把握两化的进一步融合,把握高度协同的信息建设新机遇,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能服务高效发展,智能技术进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3.2 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呈现出了泛在融合的趋势
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提升了市民生活的品质和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光纤网络、无线局域内外、移动网络等呈现融合趋势,进入业务创新变革和终端智能集成的新时期。
3.3 新型智能信息应用逐渐改变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和市民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智能互联的移动设备不断增多,互联技术逐渐成熟,更好地促进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幸福的生活环境。
4 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
4.1 出于战略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大势所趋
目前,世界各国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因此,我国也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应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重视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增强我国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4.2 出于政府运营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使我国城市发展朝着生态、绿色和环保的方向前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4.3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的产业体系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逐渐产生,进一步应用、融合、渗透和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产业升级。
5 结语
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针对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找到对策,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科学策略,改变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朱占峰.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4(2):61-65.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3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4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文件,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的二次创业,结合实际,对我县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一、认真梳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盘活存量资产。认真排查产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情况,对已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列出清单限期企业进行整改,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转型升级、租赁转让等方式盘活企业,实现土地保值增值,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河南省企业分类综合评价配套体系,大力支持A类企业,鼓励B类企业升级换代提升档次,淘汰C类企业。对产业集聚区生产不佳和停产企业采取同类收购,鼓励效益好的企业收购兼并或合作生产,盘活低效资产。
二、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
产业集聚区采用“管委会 (工委)+公司”的运行模式,推动管委会瘦身强体。整合管委会内设机构搞好管委会和公司的分工,充分发挥公司的作用,在资金筹集、融资担保、项目管理、投资运营、企业服务、承建公共基础设施、参与招商引资活动等市场化方面由公司负责,采取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鼓励以商招商,优势特色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铝型材产业,截止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铝业有限公司,河南开建铝业有限公司等六家铝型材企业,2019年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近30亿元。以现有企业发展为基础,集中打造铝型材生产的“四园区,三基地,两平台,一中心”。四园区,即型材门窗产业园、玻璃幕墙产业园、全铝家居产业园、交通型材产业园等四个专业园区。主要建设生产加工厂房、物料库房以及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三基地,即铝型材产业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中西部型材物流仓储转运基地等三个基地。主要建设产业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新材料实验室、标准化厂房、智慧物流管理中心、现代化物流仓库等研发、创新和物流服务设施。两平台,即小微企业孵化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两个产业服务平台。主要引入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一些科技型初创企业,建设孵化器、金融、投资大厦等产业服务设施。一中心,即商贸及居住配套服务中心。主要建设生态居住小区、商业服务中心、人才公寓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公司注重科技投入发展,已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天津大学、中原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门窗幕墙专委会、北京中视蓝海,开展全方位合作。河南东旺熙朝铝业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成立的天津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力争用5年时间,引进100家以上铝型材加工及门窗生产、家具制造、玻璃塑胶等配套企业,铝型材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将集聚区打造为中部极具影响力的“铝型材生产加工基地”。
四、认真搞好规划编制
2020年是“通许产业集聚区十三五规划”、“通许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的收关之年,从新编制和完善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对实现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功能布局,借这次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调整,搞好集聚区功能布局,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产业园中园,重点建设大蒜科技园、铝型材加工园区等,形成园区内的特色园中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盘活资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化内生活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实现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开始新的飞跃。
五、认真做好高新技术园区、绿色化园区、智能化园区三大园区改造。
以茂盛工科,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等科技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为重点、形成多点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拓展高技术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换代,着重推荐人工智能,开展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技术革命,对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推广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绿色环保方面,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领域从原料培育、产品生产、市场流通等环节形成绿色环保的产业链,以此带动多个企业,打造专业的绿色园区。
六、优化营商环境
搞环境就是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清除阻碍企业发展的各种障碍,除打造好配套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外,就是打造好企业服务的软环境,企业所审批的事项能不办则不办,必须要办的尽量减办,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程序,为企业打造出一个愿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良好创业环境。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5
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的生产方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我国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因此,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其必然选择。
2智慧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结合国际及国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现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下:
(1)缺乏有效发展规划,造成资源浪费,为未来留下隐患
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不利的。例如,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分散性城市化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经济低效、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区文化丧失等问题。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汲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特色及其规划,促进城市健康协调的快速发展。并且能够有效节约城市用地,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制止和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没有长远规划,为未来的扩展性和稳定性留下隐患。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设者具有远见,从底层架构的整合做起,稳扎稳打,将顶层应用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2)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的平衡与和谐,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目前,全球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数据显示,尽管城市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2%,却要消耗其75%以上的资源。城镇化及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能源用量以及用水量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短缺,交通拥堵且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与环境、城市与生态之间关系的更加紧张。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内在动力。
(3)经济形式单一,城市功能定位模糊,经济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低下
城镇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促使了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的转变,在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与就业问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缺乏城市的特色经济,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并且没有考虑到进行工业产品的深加工。长此以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限。
(4)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布局,导致关键技术缺乏突破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涉及从元器件生产、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分析、安全和标准、产业发展规划、城市管理等组成的庞大产业链,需要有良好分工布局。而目前的现状是厂商、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等都蜂拥而上,没有良好的产业链分工和布局,导致关键技术缺乏突破,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所谓“信息孤岛”即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信息不共享、不交换,以及存在信息资源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又称为烟囱式系统。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各领域习惯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升级自己的系统,导致这些系统由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和设备难以共用共享。烟囱式开发一方面带来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隔离和信息孤岛。
3现有智慧城市的需求
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危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城市的发展和迁移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压力,因此如何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求,并根据公民的收支预算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发展过程、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尤为突出。
(1)城市化发展过程
据2010年4月的《世界卫生组织简报》说全球首次城市居民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由于目前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增加至70%。其中的一些增长将发生在拥有1000万人口的27个特大城市,但至少超过一半的增长将发生在目前少于5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甚至无法提供正常的基本服务,而新兴的城市将面临绿地发展的挑战。
(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变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资源压力的影响很大。其中明显的影响是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粮食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城市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包括循环用水、能源、食品供应、废物管理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3)经济增长
目前,排名前100的城市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城市将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从而进一步刺激城市的经济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有基础建设不足的城市,到2030年估计将需要40万亿美元用以投入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机会。甚至有专家更是预计,未来10年,城镇化或将带动40万亿投资需求。
(4)技术进步
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BruceAnderson指出,现在全球约有20亿人使用互联网,超过50亿人拥有移动设备,约有10亿个晶体管和约300亿个RFID标签嵌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将传感器和无线网络功能集成在芯片之上,使其便于装在设备上或日常物品上,用于控制。处理器的速度没有小型化,便宜和节省能耗那样重要。
4未来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1)结合城市整体目标,规划先行,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2012)》显示,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某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过高,很多项目未经统一规划和可行性论证就仓促上马,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与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严重脱节,导致项目难以实质落地,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报告认为,要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落地和可实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技术支撑是智慧城市的实现手段,用于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城市管理者的整体规划和目标来支撑城市愿景的实现。为了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提高到决策者的高度上来,规划先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目标是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建立保障运行质量的架构体系,生命期使用较低的资源成本,取得快速建设部署实现效果,构建人际和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科学规划来确保运行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各垂直领域隔离开发中出现的重复建设。
(2)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于大中型城镇,城市化向广阔的郊区城镇扩散发展,居住和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和城镇扩散。例如,纽约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即将居民住宅迁移到城市郊区;然后,在郊区城镇建立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及将工厂企业搬到郊区;最后,在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而在郊区化的工程中,城镇化与农业并重发展,降低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消耗并有偿地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城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针对于小型城镇,培育中心节点城市,促进城镇集聚规模发展。集中有限的资源要素,重点培育若干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镇,使之成为能够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的地区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集聚规模发展,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增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下,通过改造旧镇区以及开发利用荒废地等方法,解决城镇建设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在道路、能源、住房等方面,鼓励采用新技术。只有城市管理智能化跟上日益膨胀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扩容带来的各种弊病。可见,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3)城市经济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促进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
从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规模工业的发展对人口的聚集起了极大的作用,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在工业发展、人口聚集的同时第三产业及其它配套服务与建设并行发展,自然而然城镇化进程就加快了。因此,各地应努力寻找适合当地的工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建设工业项目,吸收农业人口,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城镇化进程。针对于资源型城镇,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资源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积极培育替代产业,减少对主体资源的过分依赖,促进产业的接续和替代,为今后的转型创造条件;最后,重点发展方便、绿色、环保的无污染、无公害、高附加值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壮大。对于民族地区型城镇,则要主力发挥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改善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快建设旅游特色产业步伐。并根据资源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如旅游型小城镇、民俗型小城镇、加工型小城镇、集市型小城镇、药材小城镇等。对于中小城镇,如何未雨绸缪,预防房地产泡沫悲剧在中小城镇重演,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升级
各地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依据产业基础、外部资源条件及行业企业客户的需求,结合自身发展能力,选择自身适合发展的产业,有目的及有计划地对整个产业的功能进行划分,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并在合理布局产业链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竞争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产品成本,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要通过规划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分散,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它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城市之间功能异构、协调机制健全,内部合作大于竞争,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以动漫产业为例,目前全国各地根据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和侧重点不同的动漫产业,目前从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区域来看,全产业链发展比较成熟,其中上海三维制作和杭州的二维制作尤为突出;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区域依靠其游戏产业基地和腾讯等网络运营商的强大实力,积极推进动漫游戏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华北区域可以依靠北京的软件实力和政治中心,大力发展动漫的动画设计和形象设计,并加速流通渠道的整合;华中区域主要以武汉、长沙为主,在科技创新、娱乐传媒等方面形成特色。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是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聚集地,这些城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适时淘汰或向周边地区扩散传统行业。中小城市是地区经济的中心,因此必须加快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有自身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小城镇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开发集中投资的方法,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凝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5结束语
智慧环保发展规划范文6
当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后,这些新城市居民首先面对的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不对称应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是实现城乡文化知识共享、信息传播对称,消除数字鸿沟的必要手段。“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城镇信息化的投资重点。
中国的智慧城市是我国的部分机构和企业结合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需示而推出的一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信息化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是由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组成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关键技术是“大数据”。智慧地球通过物联网的感应和控制技术,将地球上所有包含或关联人类信息的物体接入智能网络,增强物与物(M2M)、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大大增强人类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强每个人在网络中的社会属性,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打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以后的社会关系中不光有人与人的关系、还会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加强人与社会的全方位联系,丰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改变社会形态,推动文明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没有大规模地采用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而是坚持以“自主可控”作为发展这一技术和产业的前提。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至少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智慧城市在中国能够得到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发展速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介入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12月,住建部就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暂行管理办法》,对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评审办法、建设和评审的指标体系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是智慧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规范类文件,对当时各地的城市规划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调研活动,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发展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全国近100个城市申报成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中国智慧城市自此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进入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共90个试点城市名单,第二批共50个试点城市也在不久后公布,14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要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了,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点燃了众多企业和机构的创业激情。
2013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又一个重量级的指导文件《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框架、平台标准、功能模块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这个指南的出台,使产业界和各地政府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产业界得到了明确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指引,各地政府得到了制订各自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标准和依据。很多软件和物联网企业纷纷把研发和市场的角度转向智慧城市,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产业的实施细则,无锡、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智慧城市产业园区,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无锡、上海、成都还专门设置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的研发园区和生产园区。“指南”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代。
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制订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标志着智慧城市已经得到了最高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必将引发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加快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使整个信息产业界都得到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再发展。
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时,我们却要给这个产业浇点冷水,但浇水的目的不是为了熄火,只是为了降温。根据最近两年我们与一些从事物联网等相关于智慧城市企业的接触,了解到目前号称从事物联网、智慧城市产业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些传统监控安防、电子信息等这类企业的重新包装而已。他们从事的业务和研发,仍然与以前的业务在实际内容上基本相同,往智慧城市或物联网方面包装显得比较牵强。很多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将来企业的发展进入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性循环中,也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决策。需要研究清楚目前产业界存在这些乱象的原因,重新认定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涵。作者觉得: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智慧”这个词语本身开始。
应该非常佩服当初将“智慧”这个词用在信息化解决方案里的这位人物,他把一个文学词汇成功的用在了信息化这样的科学领域。他选择“智慧”这个暗示性强,准确性低的词汇,为后来的软件商和集成商们提供了大量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中国的企业都是极敏锐的,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以后,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夜之间给各自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冠上了“智慧”之名,做物流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物流”、做工业控制的改名叫“智慧工控”、做医院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医疗”、做教育信息化的改名叫“智慧校园”,就连原本做门禁系统、监控设备这样的安防厂商也摇身一变,称自己也是搞“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了。
我们必须要明白:产品不是方案,单一产品和功能软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那些特征呢?
我国智慧城市的大致技术框架与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一致的,都是以“物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核心,以“大数据”为关键技术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与智慧地球不同的是,我国的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的自主可控和标准统一。
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基本性能主要是计算力和存储力,我们从计算力和存储力的部署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智慧城市的三大特征。
计算任务向数据迁移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计算力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智慧”来源,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用以同时在大量的数据终端上发起计算任务。
要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这就要求前端设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性能,而这正是智慧城市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前端与后台的计算力和存储力进行抽象的动态整合,按需进行弹性分配,以达到最高的资源运行效率,这是智慧城市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以上三个重要特征,都是由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日前有学者曾提出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提法太早,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还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换一种思路想: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就包括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而不必纠结原始积累。
智慧城市真正缺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标准,以及完整的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明确了智慧城市要走自主可控的道路,但可能因为前两年作为智慧城市基础和核心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本身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形态也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造成了高度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城市更加难以描述和定义,一个新事物如果连描述和定义都还成问题的时候,要对其制订技术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中国的一些物联网企业在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技术,虽然离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掌握应用技术至少能够让我们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不那么直接和被动。
在云计算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重新思考和调研她的技术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云计算更多的被理解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方式和服务交付模式,云计算正逐步褪去那些被有意加上的功利光环,回到本来的样子。
当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日渐清晰以后,应该尽快重新厘定智慧城市的技术概念和发展方向,迅速制订出国家级的技术标准,推动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前期确实受制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形态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加上绝大多数安全厂商都是从事基于传统互联网的业务,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智能网络系统。传统安全厂商需要大量时间解决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系统架构问题。为了加速这个过程,应该由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牵头制定智慧城市下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相应的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用以指导和帮助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智慧城市从2009年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后,各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分别选择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选择了全面推进的城市有:深圳、南京、佛山等城市,他们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选择了重点突破的城市有:南昌、重庆、沈阳等城市,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了面向教育、医疗、环保方面的渐进式发展规划。
根据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地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国务院于今年3月上旬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列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智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级的纲领指导文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全国的智慧城市产业再次进入了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期。武汉、成都、广州等城市都相继推出新的产业政策和和各自设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武汉提出了“113”总体架构,确定了一个打造中部地区“智慧之都”的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以物联网、传统互联网、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运行三大核心体系。
成都推出了“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建设成都高新区物联网研发基地,双流县物联网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广州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综合战略,重点是加强和完善: 电子政务、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幸福广州、智慧交通、智慧乡村,共领域的投入和建设,目标明确地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从整体的产业和技术层面来说,其发展水平其实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前的主要面临的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和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并且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科学的宏观的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相信中国的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必将得到全面的稳健发展,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