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市政规划循环经济
正文:
1、市政规划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膨胀,全球经济体的不断扩张和生活方式的粗放、无节制,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二氧化碳高排放、自然资源短缺、土地资源趋于饱和,能源生产和保障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两种情形下,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更应借鉴其他国家和我国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更为低碳、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发展城市。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造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市政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水源、能源、环境及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它所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保障供应和处理废物,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水、电气、热等同时妥善处理雨水.污水、垃圾、粪便等弃物。在保障供应方面通常依靠开源的方法而处理废物则采用达标排放的方式。从本职而言,市政系统是直接体现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同时也是集中体现城市碳排放轨迹的系统。从城市的能源输入,经过城市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到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过程,再到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市场系统集中反映了城市资源和能源流动的过程。因此,在市政规划中推动循环经济理念,不仅可以成为节约能源、资源的有力抓手,而且也将对低碳城市建设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2、市政规划适用循环经济的可能性
尽管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废物资源化,属于“废物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范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例如,一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一幢办公大楼的节能、太阳能利用、中水利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居住区的雨洪利用等节能设计标准等。同样,循环经济的概念也适用于市政规划。市政规划虽是一种精神产品,但也可以参照物质生产过程来描述即资源―消费―弃物。这里的资源是指市政规划中通过各种市政管道为居民提供的水、电、气、热等弃物是经过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水和固体物;如果将弃物再利用变为资源.就可以体现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实在目前的市政规划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略有反映,如中水利用规划和雨洪利用规划等.但缺乏深度和广度。
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所产生的效益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否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市政规划,关键在于对“弃物”再利用的工程技术。按照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完全实现对“弃物”的再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粪便生产沼气、常温热能的利用等等均得到实际应用。所以说,当前的问题已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适不适用于市政规划,而是市政规划的理念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须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洗礼。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思考市政规划中的问题可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去考虑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要提供的水源和能源,是为了满足其生活用水、用气、照明、电器用电、采暖用热等等。同时,为了保持人的居住环境卫生,还要对人消耗资源后所排出的污水、粪便和垃圾进行处理,会发现垃圾可用于发电,粪便可生产沼气.污水不仅可以提供热量用于采暖,而且可制成中水用于冲厕。这样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其次从实际出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可分析现有市政领域可再利用的资源。发电厂冷却循环水可为建筑提供采暖用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因此,把循环经济理念用于市政规划,不仅限于理论层面在实际工程中也会产生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推动循环经济市政规划面临的变革
当循环经济的理念溶入市政规划时,将在知识层面、研究重点和规划的必要性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市政规划专业较多、专业性较强,以往规划是条块分割,融合不够今后则要求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如做燃气规划的要知道沼气方面的知识;而从事供热规划的不仅要了解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还要具备新能源方面的知识.如太阳能等。
其次,更加注重资源的研究循环经济本质是3R原则,所以按此原则进行市政规划时,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可利用资源进行研究除常规资源外,更要充分挖掘弃物的资源化潜力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常规资源的减量化。
第三,市政规划的重要意义将更加突出。常规能源的使用,基本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可以达到使用的目的但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如污水热能的利用要求用户靠近污水处理厂或流量在(万吨时以上污水管线的附近),同样,发电厂余热利用也要求用户在其周围5公里以内。因此这就要求市政规划必须先于地区开发建设确定其使用再生能源的种类,方式和范围,这样,才能确保城市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否则.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将失去对再生能源利用的机会。市政规划应着眼于“生产-回收-在生产”的循环模式,视节约、替代、优化、修复等关键理念,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特别是要建立必须的指标,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等,在循环利用方面应考虑中水回用率、垃圾回收利用率、雨水收集利用率。
第四、实施开源节流计划,构建清洁多元的能源供应系统,建立节约能源的长效机制。开发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开再生能源,还包括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规划要选择现有成熟技术,重点开发本地优势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同时,逐步从传统的“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考虑需求侧的减排潜力,实现对需求侧需求增长的控制,如使用节能器具补偿等,实现节能。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环境污染;政策体系;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79 ― 02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这个词传入中国以来,就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名词,2012年我国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后,国务院迅速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不断通过理论和实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
区域循环经济指以区域为空间单元,形成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循环经济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循环充分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区域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进。其中,区域没有确定的定义,就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拥有一定的地理面积、人口和产业规模,可以是一个行政区域,也可以指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等等。区域与区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要注重结合区域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其周边的环境。区域循环经济的执行主体往往以政府、企业为主。
二、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意义与现状
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改革,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无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采取统一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环境状况,充分整合和利用当地资源,来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才能更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以区域为单位的区域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使我国迈入“全国循环经济”的必经阶段。
目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批准了如《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然而,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采取相关有效的对策,加速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阶段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三、当前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和重要性认识模糊
由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认识比较模糊,包括地方政府,只片面的表面的理解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只认识到它是一定区域内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没有意识到它对于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认为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有关键作用,没有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更没有去深入理解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往往缺乏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没有认识到区域循环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且,相关部门在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时往往只是单纯的将一个区域作为整体,没有从关联性上看问题,没有注重将全国各个区域看成有机的整体,没有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识与战略规划〔2〕。
(二)企业缺乏推进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由于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低、天然原材料的成本低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企业对于自然资源的滥用。反而,循环经济的高技术含量却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对于地区性的中小企业,运用可再生能源可能使他们面临亏损,陷入生存危机。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现阶段,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刚刚起步,许多企业与个人不仅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和生活的理念,有的甚至还会有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国家强制推进。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一些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但还远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也没有针对生态循环产业的建设制定具体的行业规范和行为规范。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相关行业规范作为行动依据,许多企业和个人即使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只会把它当成一个宏观的概念,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没有掌握推进循环经济的方式方法。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忽视身边其他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忽视国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3〕。
(四)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或意愿去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政策性的大力投入和政府进行协调。虽然目前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难以立项,无法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资金和技术投入的缺乏延缓了企业普及清洁生产的步伐,使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文件往往成为空文。例如,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成熟技术的支持,太阳能无法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没有持续稳定供应,未能有效保证企业生产,这严重制约了其进入能源市场。
(五)缺乏垃圾回收利用的体系
目前,我国废弃物回收没有形成一条龙的体系,从最初阶段的垃圾分类不清,到回收利用未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目前,我国垃圾回收从业者仍以个体户为主,回收市场混乱,回收和再利用的连接渠道不紧密、不专业。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四、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近些年,人力资本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问题频出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政府、企业纷纷意识到技术升级对于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政府应统筹规划,理解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以科学技术、可再生能源为依托。保证清洁生产,使生产过程清洁高效,避免对环境造成威胁。政府应积极联合区域内和区域间相关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互通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再加工、废料再利用等生产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发展生态工农业,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
同时,政府应大力发展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形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从生活垃圾的回收到生产垃圾的回收,都进行详细合理的规划。对于生产垃圾,各区域应设立专业回收部门,明确回收费用,统一回收。其次,各区域应依据当地垃圾回收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形成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区域循环经济一体化模式。同时,政府应注重垃圾处理设备的引进和研发,加大投入,提高垃圾的利用率。
(二)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
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所以往往不被人们感受和关注。然而,等到负面影响显现之后,再想补救已为时过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首先,区域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集合民间力量,鼓励支持中介机构、学会等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宣传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加强各地区区域循环经济“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每个人保护环境动力。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形成以区域政府为主体进行规制、区域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明确职责,清晰定位,使各方资源能够有效配合,齐头并进。
(三)加强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
在集合多方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多维动力的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具体的宏观调控措施,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有效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政府应以“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以明晰产权的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推进有偿使用制度,使企业和个人为自身环境污染的行为付出代价。一方面,政府可以一定限度的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材料的价格,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提高当下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成本,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升级、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去减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对于个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收取处理费,并根据垃圾品种细分收费规则,对于某些废弃物实施有偿回收,并且将其制度化,通过制度化保证实施,有效鼓励个人主动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四)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形成示范区、示范点
在制定区域循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并结合区域自身特色,建立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既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实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政府在建设特色绿色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通过申请立项等方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寻求各方支持,加强规划,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区域重点行业进行重点建设,加大重要领域的技术资金投入,重点突破,建设示范区、示范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同时,通过示范区、示范点的建设,形成集聚和辐射的效应,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源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循环路径的不断升级,此外还可以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循环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五、总结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发展和实践的重要方式,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目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提出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加强区域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等相关对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1〕王乐,武春友,吴荻.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05).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3
循环经济资源消耗减量化本身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如果中小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量不能达到规模化处理的最小规模,建立内部独立循环利用资源的体系在经济上就没有可行性。要想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就要有能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专业化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加工处理、再循环利用的专门企业。循环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聚集,才能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地域化规模经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同时,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先进的循环技术,中小企业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致使长期处于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另外,融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的投入。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选择
由于规模、资金、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企业单体在向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没有优势。借鉴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建立以工业生态链为基础的合作联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一)构建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信息服务业还很缺乏,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中小企业循环经济转型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中小企业投入到相关环境信息的收集、传输等过程中去。丰富环境信息资源,使企业成员了解到身边各种废弃物的潜在价值及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提高中小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感。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帮助中小企业群梳理废弃物、沟通相关企业、交流循环技术等信息,同时规范信息的收集、合成、传输、反馈等机制,进行信息时时把信息转变为市场价值,引导企业尽快进入循环产业链,实现转型。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企业专业分工与合作,实施产业链战略,防止过度竞争。区域内信息网络的建立,可以使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促进循环产业价值链延伸,加速循环技术创新,提高决策反应速度,降低运营风险。
(二)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园区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限制,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形成内部循环产业链。中小企业可以按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集成,形成产业间生态链,如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相关企业通过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形成共生组合的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形成产业链循环,不断延长生产链,实现中小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减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零排放”。在一定区域内,可以把农业与工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用生态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我国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政策激励措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等。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针对性的完善政府政策体系。
(一)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有的中小企业更是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进而无法投入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生态设计技术、工艺优化、资源高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再用、资源再生、资源替代利用、废弃物清洁运输、循环经济信息等共性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建立系统的技术规范。同时,由于在废旧物质的回收、再生和循环利用往往存在二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更需要制定有关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引导污染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国家应该在有条件的行业或地区,实施循环经济科技研发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产业化中来。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县域循环经济 预警系统 综合评价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指标预警层)。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要素预警层)。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目标预警层)。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见表1)。
(2)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见图2)。
根据系统预警,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见图3)。从总系统来看,2005年为中警,2008年为轻警,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注: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TJ001)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4).
[2] 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4).
[3] 田金方、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2007(4).
[4] 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5).
[5] 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为实例,进行相关问题讨论。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工农良性循环,现已成为学界焦点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生态城市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阐释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而发展生态城市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形式是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
2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概述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即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级初审,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的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其中,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具体做法为: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3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及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知识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案例,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生产意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总之,我们要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凡.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J].实践(理论思想版),2008(1)
2.陈小敏,杨洁等著.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6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