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1
论文摘要: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最适宜的模式。本文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提法进行了辨析。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培养人才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包括培养规格和培养层次等)以及“怎样培养人才”(即培养措施,包括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等)。就构成要素上来说,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主体(即人才培养者,如教师)、人才培养客体(即培养对象,如学生)以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三个方面。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前必须预先设立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客体,使培养客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生变化。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时,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作指导,并在培养活动过程中体现和反映这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孙芳仲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办学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特征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它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它涉及教育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结构状态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张振平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王前新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彭元认为:“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总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丰富了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阐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概括如下:
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体现和反映这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模式”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反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实然”,回答的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可以通过模型对事实或实际进行拟合。而社会科学是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研究对象是社会活动,其回答的不仅仅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更是“应该是怎样”的命题,是“应然”。人的活动都有主观能动性,是有选择、有目的的活动,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同的“目的理性”,其核心是不同主观价值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教育活动,所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式”还应加上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和现象是“实然”与“应然”、“科学主题”和“价值主题”的统一,对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则更凸显价值主题。既然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之上的,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认为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是相对于同一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其他人才培养形式而言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一样。
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型是人才培养活动,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是“目的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的统一。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不是一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而变化。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被人们效仿和复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目标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分就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也决定着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措施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
必须强调的是,培养目标主要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措施,可以区分同一层次的不同培养模式。而研究高职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人才培养措施上的区别,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06年11月,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以办学思想、办学道路或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3)以总体性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这里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持这一提法的人比较多;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三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4)以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涉及具体的专业设置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和途径模式等多个方面,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等。(5)采用以上四种提法混合起来的提法,如“‘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上述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都可以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找到依据和来源,也确实能阐释和指导现实高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实践,有其合理之处。然而,笔者认为:(1)根据前面论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以“产学合作”、“需求导向”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显得笼统和模糊,不能明确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产学合作”、“需求导向”是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的提法。以具体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又显得过于狭窄和偏颇,同样也不能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提法只能表明具体的教学模式等,以教学模式来替代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失偏颇,不能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样,以混合提法来表达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妥当。(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表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说明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然而,这种提法主要是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再者,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理论界和实践者已形成了共识: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怎样培养人”。因此,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也存在不妥之处。(3)既然上面种种提法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样培养人”上面,即在人才培养措施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怎样培养人”这一个问题上的“二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把二者单独分割开来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制意识、良好的诚实守信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等;高技能是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在职业(岗位群)水平迁移和向上迁移的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
第三,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是高职教育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工学结合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工”与“学”将无法“结合”,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本质,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工”与“学”的结合,并以此为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工学结合的要求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工学结合的实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广大职教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甄别、借鉴、引进和消化国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职教实践的探索总结得出来的,是新时期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最适宜、最科学的模式,甚至被誉为职教的“一面大旗”。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别于国外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等,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在职业教育思想上,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的人才培养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需要),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自主地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使专业能主动满足和适应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课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既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国际经验表明,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和教材,但不能没有课程。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开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在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建立一系列“学习领域”,以“学习情境”(可以是系统化的项目,也可以是系统化的模块,或系统化的产品,或系统化的案例等)作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开发,并强调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国的高职课程经历了由“模块课程”到“项目课程”、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2
一、征服流感需注重主动抗病能力
为了征服流感,已有80个国家110个实验室加入了国际流感中心。全世界的科学家、医学家动用一切先进手段,取得了许多突破,为减少流感对人类的危害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时至今日,人类仍然陷入了永远滞后于流感病毒变异的“怪圈”中,其主要原因是:常规的防治流感的理念与措施,过多地注重了流感病毒的本身,而忽视了发挥人体自我保护和独立的主动抗病能力的作用。
二、防治流感的新思路
魏慧王强主任医师创立和倡导的防治流行性感冒的保健新法,是一种自然疗法,是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养生、预防、治疗与康复治疗)加主动(患者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行为疗法,是患者自做的养生)相结合的新世纪医学模式的应用。新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的健康理念和科学内涵。它简便实用、效果持久、安全可靠,如电吹风法、艾灸法、火罐法、盐包按摩法、导引运动法及按摩法等,可以作为完善常规防治方法的有效补充。
三、新世纪医学模式的内涵
新世纪医学模式从整体医学观点出发,涵盖了与人类流感、疾病、健康、美容、养生有关的因素,有利于促进人类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使防治流感,由有病治病型转为无病保健型。(2)使防治流感,由药物治疗与免疫疗法等转为药物治疗与免疫疗法等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3)使防治流感,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防治转为被动(医生的)防治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防治相结合。(4)生活质量由低质量转为高质量。(5)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
四、新世纪医学模式可延长人类寿命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能防治流感,而且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十年以上。如果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原则,则可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四大“健康基石”,且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养生方法。
如:(1)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2)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3)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4)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针灸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这些方法非常适合作为常规防治流感方法的补充措施。
五、导引医学是主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主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导引医学,是中医养生学的精华,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集防治流感、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如:扁鹊、华佗、巢元方、孙思邈等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
导引医学融健身气功、“瑜珈术”、武术“拍打法”、穴位按摩等健身术于一体,强调身心合一、整体锻炼,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 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1-03
Study on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YU Xiuping,LIU Dianen,LIU Wenxiu,WANG Xiaoqin
(Weifang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Province,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has exposed its defect gradu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Especially it can't reflect the importa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human health.Therefore,we are likely to need a mew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This paper analyses ecologic view of nature,system theory,ecological ethics and so on,then find there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edical model.
[Key words]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Theoretical basis; Study
20世纪70年代,一些专家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而今后的主要疾病则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性病”,这一理念也得到了WHO的认同[1]。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传染病,如2003年的SARS、在部分地区流行的禽流感、2009年的H1N1流感等,不仅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同时也对该医学模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后SARS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作些思考[2]。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看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着缺陷,并在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了有别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了“大生态模式”、“四元医学模式”、“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大小宇宙相应模式”、“卫生生态学医学模式”等,但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医学模式,应该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与已有的科学概念相融洽。“生态医学模式”就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
1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随着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也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3]。生态自然观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上认为,在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中,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因为科学史证明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 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20世纪,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使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及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这些充满生态智慧的光辉思想,在医学上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的医学认为,人类本身应与自然环境和体内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这也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要观点。
2 系统论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医学模式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线性思维方式,它虽然考虑到了致病因素和治病方法不仅仅只有生物方面,还包括社会、心理方面,但是并没有考虑全面,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因素。显然,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人类医学研究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更先进的方法论及更完善的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医学模式便进入了人们的研究领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论的基本方法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医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生态医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强调把健康和疾病放在全方位的背景下考察, 认为人是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取决于这个复杂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4]。疾病的发生除病原体这一外因外,还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有关。
3 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伴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全世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但是在社会化、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引发了一系列传染病,如疯牛病、SARS等,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吸取教训,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学会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生物,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和谐。
生态伦理思想自古有之,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便符合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代医学形成了“人体阴阳五行说”、“自然诊治”等具有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这些都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生态医学模式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摆在了自然界的正确位置上,认为人类应与不同层次的内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使人的寿命达到理想水平。
4 学者对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科学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认同。但是随着人类的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长足发展和进步,该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正确引领、指导医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在如何消除其缺陷、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就有人提出过。陶功定教授在17年前就提出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观点,其专著《大生态医学模式论-医学未来发展战略之哲学和伦理学论证》首创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他认为医学正面临新的革命,最佳的医学研究方法就是确立一个充分体现人类理性精神而不是满足于现有有利技术手段的宏观的医学理论形态。应该建立最佳的“医学模式”,即以“大生态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卢焯明、陈诗慧等提出了“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会模式”。梁兆科认为:“目前倍受推崇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存在很大缺陷,能全面和深刻反映现代医学实践和认识的模式应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他认为这一医学模式既能全面地反映人的本质,反映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也能全面概括当代实践领域,并能给健康下一个较完美的定义。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当前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又提出了人体生态医学、人工自然生态医学模式等观点。
从认识发展的逻辑上来看,树立生态理念,并适时将其纳入医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生态医学模式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5 传统的生态医学思想
传统的中国医学文化中有着丰厚的社会人文与医学相统一的辨证思想,也体现着生态观。
《黄帝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放在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来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在医学实践整体运动中贯穿平衡论思想,它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6]。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即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黄帝内经》还有着顺应环境四时、“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养生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心身健康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等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医学观[7]。
同样,中医学中的生态医学思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历史。中医理论的本质和科学内核,始终是一种生态医学适应理论,中医强调整体观、辨证施治和治未病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8]。如中医的整体观不仅重视人体自身组成的生态体,同时也强调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应和谐统一,“人与天地相参”,就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不能仅着眼于人体本身,应看到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中医治病强调辨证施治,它认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相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候相同,也可运用同一治疗方法。
6 科学发展观呼唤新的医学模式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不断加剧,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它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改革方向、总体模式和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特别是思考医学模式变革这样重大问题,更应该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9]。
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求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而生态医学模式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生态医学模式持有和谐平衡观,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共生共存、相互适应。要求在对医学中关于人的健康、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的构建时,必须给包括病原体在内的自然界的其他成员以相应的存在空间;对于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应通过相互磨合与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不适应问题的干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去除或回避。生态医学模式还主张协调发展。某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冲击,破坏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在现代医学中表现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患关系的僵硬、高额的医疗费用等,而这些都有望在生态医学模式中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从而使现代医学回到协调、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同时,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依赖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现代医学的协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现代医学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使得人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医疗资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都有保障,也能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人们真正做到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防治疾病提供了可能性,既是生态医学模式的主导方向,也是建立生态医学模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田勘,宋立新.疫病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2-184.
[2]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
[3]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4]谭得俅.以系统论为指导,全方位贯彻现代医学模式[J].医学与社会,1999,12(4):29.
[5]纪文静.中国古代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23.
[6]陶功定.《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溯源(待续)[J].山西中医,2005,21(2):44.
[7]陶功定.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J].山西中医,2004,20(3):36.
[8]马伯英.中医学是优质的生态医学[J].发明与创新,2007,1(3):29-3O.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4
在图云关上当外科医生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除每天要爬山坡、吃杂粮外,还要紧张地学习、值班和参与各种手术。但3年的辛勤生涯,却也为我打牢了终生从业的基础。我从外科主任张先林教授那里学习到了普外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又轮转到骨科、泌尿外科、眼耳鼻喉科等专业科室学习。特别是在眼科学习阶段,我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泰钧教授那里学到了做双眼皮的美容手术。图云关上有许多年轻的女护士,她们都爱美,经常请这位附属医院院长做双眼皮手术,而我则在一边做他的助手。李院长边做手术边为我讲述如何设计定点、划线、下刀,直到最后缝合。他谆谆善教的精神令人感动。故此,没过多久,我居然也能自己做了。他看我心灵手巧,后来就让我做主刀医生,他做我的助手,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终于能够独立地进行这项美容手术了,之后居然小有名气!新来的年轻护士就直接找我为她们做这项美容手术了!这也是我当时能够做的唯一的一项美容手术!
胜利后,我去了美国留学进修,在费城有名的宾州大学进修,专业学习项目是整形外科。导师是美国著名的整形外科先辈Robert H.Ivy。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修复重建外科这门修复先天性和创伤性残缺畸形的外科新专业。
Ivy老师非常认真地培养我。他为我介绍了一位来自德国的移民〖CD2〗鼻部畸形整形外科专家Hans May,安排我每星期六上午去那里观摩学习。这位May教授的专项手术是从事鼻子的各种畸形矫治。西方人种的鼻子,鼻背很高,有呈鹰钩的,有呈歪斜的,很少有塌鼻畸形;相反,我们东方人中塌鼻子的畸形较多。May教授的鼻畸形矫正技术非常高明,1例歪鼻畸形患者安详地睡在手术台上,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美丽而端正的鼻子出现了,真有些戏剧性的效果!一天下来,他能够完成5、6例这类手术,每天所收的手术费当然也不菲了!他有时也为年纪已达中年的妇女做全面部除皱手术,以改善容貌,使她年轻化。这种手术比较复杂、细致,从发际内做皮肤切开,层层剥脱皮肤,直达眉弓以及面颊部,然后向上后方拉紧,重新固位,缝合,切掉多余的皮肤,最后拉紧缝合切口,切口都隐蔽在发际和耳郭前后。除皱手术效果非常好,看起来年轻了10~15岁。这真是一项惊人的手术,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高超技巧!但我只是一名观摩者,从来没想过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施行这项手术。
1948年底,我从美国回到上海,先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工作。担任整形外科主任。从事、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和先天性畸形的整复治疗工作。但当时全国的局面是崇尚闭关自守、反璞归真的,不论是谁,一套中山装,男女老少皆宜,寒暑风雨不论,但却偏离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初衷,以及历史上的燕瘦环肥习俗,更不要说涂脂抹粉,浓装淡抹等时尚生活了。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是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自然规律,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一些著名演员上了年纪后,化妆遮掩不住岁月留下的皱纹,连老年男性领导或长者也是如此。上下眼睑松弛使眼睛睁不开,阻碍了视野,还得请整形外科医生帮助她(他)们做些美容手术,包括做双眼皮手术、去睑袋手术以及除皱术等。由此,可以让她(他)们重返舞台,恢复和延长她(他)们的艺术生命和活力,并使社会文化不断提升。这股不可磨灭的力量,自然地推动了“美容外科”的发展,虽然它是缓慢地进行着!途径说起来很简单,只要这些名演员和艺术家们请单位领导向上海市文化局批准盖章后,就可以让整形外科医生们放心地为她(他)们进行这类手术,而不用担心“违法”了。
1960年,那时我还在广慈医院工作,首批来找我做眼睛和鼻子美容手术的是上海和外地的话剧演员,这类手术相对比较简单,凭我个人那个时期的手术技巧,都得心应手地完成了任务!术后她(他)们带着笑容,愉快地重返舞台,尽情地表演!
但以一名整形外科医生来说,这类美容手术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却是重担在身,不容失败或降低质量。作为一名整形外科医生,主要诊治的病例,是一些严重烧伤后的瘢痕,或各种先天性畸形。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矫正畸形的基础上,恢复局部的功能和形态,这是件“雪中送炭”的医疗任务。而对于要做美容手术的求美者来说,却是在形体相对正常的条件下,做“锦上添花”的人体雕塑。这类手术只允许100%成功,而容不得1%失败。这对手术医生来说,是一种非常沉重、神圣的责任。手术刀虽小而轻,但责任却重于泰山!故此在进行美容外科手术时,我总是百般细致、万般专心地去完成它,不允许助手代劳,试切一下,乱缝1针。故此,手术效果颇佳,从未失手!
就这样,我在整形外科治疗领域里,慢慢地开展了美容外科这门分专业。但在那个特殊阶段,我还是认为美容手术像一只手有五个手指那样,美容外科只是它的一个小指而已,美容手术占很小的比例。比例虽小,但份量却依然十分沉重。没多久,一些十分著名的艺术家、名演员来找我做美容手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先后为顶级艺术家们做了美容手术。记得在60年代初,第一位来找我做手术的是著名话剧前辈丹妮,后来相继而来的有电影演员白杨、昆剧演员言慧珠、京剧演员张春秋等,以及包括为各地秦腔、晋剧等知名演员做的全面部除皱手术。这对我来说,则更是一个考验!我只是在美国期间,观摩过几次全面部除皱手术,如今却要独挡一面,完成如此重任,压力之大,自不待言。但任务已来,岂容推辞。就这样我被“逼上梁山”,独挑重任,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先复习书本,再充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然后勇敢地上阵。记得言慧珠的除皱手术完成后,当她出院回家时,她家的护工阿姨见面就说:“啊,师母,你这次出去休养,效果这么好哇,怎么年轻了这么多”!慧珠大姐笑而不答,心中充满了愉快和自信!当然在此同时,我还开展了隆乳手术、肥大缩小术以及去除过多腹壁脂肪等各种大小不同、部位各异的美容手术。此外,还远赴北京、南昌等地,为一些老领导做因上睑组织过于松弛而导致的上睑下垂手术。因上睑下垂而影响视野的手术既属医疗,亦属整容的手术范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余年里,我先后做了不少这类美容外科手术,没有发生过一例差错或事故,在此同时,当然我也培养了一支技术和医德较高的青年队伍,其中不乏有后起之秀!
但总的说来,当时我们主要的医疗任务还是放在雪中送炭式的修复重建方面的手术,美容外科的排位始终是五指中的老五!
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号角,祖国大地吹拂阵阵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也有了新的追求和认识,美容外科有了自由发展的园地,做美容手术不再要求有文化局的批准。故此,美容外科以飞快的速度,得以发展和壮大,各大医院的整形外科挤满了排着长队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大有压倒需要修复重建手术的正规病人之势。除公立医院外,私营医院和私人诊所也获得了卫生部门的批准而相继成立。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难免有良莠不齐、事故屡出等情况的出现。我本人曾先后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阐述了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的关系和发展趋向,以及如何整顿美容外科队伍的建议和感言。另一方面,在培养整形外科青年医生过程中,谆谆教导,以身作则。现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能够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曾多次在上海召开国际美容外科学术交流会,把我国的美容外科队伍纳入正常发展轨道。把从事美容手术的医生队伍培养成一支技术精湛、手术细微、医德高尚并具有强烈审美观和扎实基础的美容外科医师团队。看来,过去我把美容外科排在五指中的老五的旧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美容外科这只小指,现在已经成长为和食指、中指并齐的一门大学科了!
美容外科伴我成长,在暗中,在明里,她是一门艺术,是外科技术的升华,美学和艺术的结合,在手术刀上谱写了一首新曲。如今我虽已步入暮年,久不挥刀,但仍然关心她,爱护她,指导她,为它的发展前途寄托希望,相信她必然会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得到更宽广的发展。
(转载自《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8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后语:
读了张涤生院士撰写的《我和美容外科的贴身成长》一文深有感触。张教授已年过九旬,但身心健康、思维敏捷,仍然关心着美容外科规范化的发展。文章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倾注着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深情厚意。
张院士首先描述了我国美容外科发展的近代历史。文内着重指出了“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在矫正畸形的基础上,恢复局部的功能和形态,这是‘雪中送炭’式的医疗任务。而对于要美容手术的求美者来说,却是在形体相对正常条件下,完成‘锦上添花’的人体雕塑。后者手术只许100%成功,而不容1%失败”。文内再次强调了:“1978年改革开放吹响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号角,美容外科以飞快速度发展和壮大,但由于发展的速度过快,难免有良莠不齐、事故屡出情况的出现,我曾先后发表了多篇评论性文章,发表了如何整顿美容外科队伍的建设和感言……把从事美容手术医师队伍要培养成一支技术精湛、手术细微、医德高尚并具有强烈审美观和基础扎实的美容外科医师队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美容外科这支团队,已成长壮大为一门大学科了!”上述教导,值得我国从事美容外科专业的工作者深刻反思、理解并体现于临床实践中。
探索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
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
彭庆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医学专家提出世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即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
1.什么是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基本形态特征。它是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医学本质的认识,即回答了“什么是医学的本质?”的问题。
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所谓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医学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的模式转换过程。在医学发展的这三个基本阶段中,经历了两次模式的转变:第一次是由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第二次是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2.第一次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由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向近代“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导致的思维特点的转变的基本特点:
* 医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走向分析;
* 医学的结构,从宏观走向微观;
* 医学的手段,从技术与人文的一体化,走向纯技术的机械论科学;
* 医学的思维方法,从整体走向部分,即从“整体论” 走向“还原论”。
3.第二次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由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基本特点:
* 医学的研究方法,从分析走向综合;
* 医学的结构,从微观走向宏观,即走向重组与整合;
* 医学的手段,从纯技术机械论科学走向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系统论科学;
* 医学的思维方法,从部分走向整体,即从“还原论”走向“整体论”。
4.还原论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地将自然还原成一组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
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都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如:
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控着整个世界的运动,牛顿时空观也已经确立:时间均匀流淌,空间平直伸展,物质和能量、时空和运动互不相干各行其道。即宏观领域被牛顿所拆散。
在微观领域,像太阳系一样的原子模型在教科书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像宏观世界的微缩,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规则也与宏观世界相似。于是我们把“生命”被视为细胞的集合体,甚至“人体是机器”。
就这样,还原论的科学成功地建立起:
1.庞大而又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卓有成效;
2.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工程技术;
3.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最大限度地削)……
从而,建造了空前昌盛的现代人类文明。
5.还原论的局限性
来源于还原论的物理科学,到了20世纪深入地提出了一些还原论无法回答的一些新课题,即牛顿物理学无法回解决的一些课题,如:
爱因斯坦发现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乃至整个宇宙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一旦割裂它们就会产生严重失真。牛顿世界物质与时空分离、时空均匀平直的状况,只是忽略失真后的一种近似。
从而提示人们,还原论的科学所能够认识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于是,科学需要补充整体的观念。
6.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伟大飞跃
新世纪里的整体观念,继续推动着科学向更高层次、更加宏伟的目标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论为核心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系统科学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人们将所观察和研究的事物对象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考虑它所有的因素及其之间种种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
由于系统论方法的运用,人们不再停留在某局部上一味地纠缠、故步自封,而是朝着全面的、整体的方向来思考和研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
7.整体论思维时代的医学使命
医学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科学。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三大属性。其中的本质属性是心理性和社会性。
近代西方医学,是一类生物学模式的成功的医学,但它只关注到人的生物性。
后现代的宏观医学模式还关注到人的本质属性,是为人的整体属的科学模式,反映了后现代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一种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医学发展大趋势。新世纪的医学家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于:努力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趋势,尽最大的努力将上世纪的这一理论成果转换为更加深广的医学实践。
在此,郑重地提醒当代医学家及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凡本着完成医学发展这一历史责任而付出的种种创造性努力,将是医学发展最需要的成果,将是人类所期待的医学。
8.整体论指导下的医学分类
整体论的指导,实质上就是系统论方法的指导。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外人文医学界就已明确:后现代的医学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医学三大类。其中应用医学大类之下又分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三类。当年还没有“美容医学”这一说。今天,到了不能不明确美容医学学科类属的时候了。
美容医学的各分支学科基本上源于各自的临床母体学科,但它“年已及冠”了,应该从其自身所具有的学科性质来认识其分类问题。切不可简单化地仅凭“母代”的习惯来确定其归类问题。从学科性质上来探索,美容医学学科具有另一全新的内涵,与临床母体学科相比,存在四大差异:
⑴学科对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而是另一群健康(或亚健康)人自认为在容貌上和形体上存在某些缺陷或瑕疵,且心理上有求美需要的“美容就医者”;
⑵学科宗旨不是修残补缺、治病救人,即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⑶学科内涵不仅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技术,还包括审美技能和美容心理学诊疗技能。
⑷社会学内涵上的差异:在专业技术实施的后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临床医学的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律学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9.以整体论为主导来思考美容医学学科建设问题
美容医学整体学科是整体论思维时代典型的医学产物。因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于2007年1月2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的“学科建设研究座谈会”,在学习领会“从还原论到整体论”的基础上开题讨论学科建设问题的。
座谈会探讨了“学术方法”、“思维方式”等问题,高屋建瓴地认为:在“还原论”科学成果已达顶的新世纪,要自觉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来思考学科建设问题,思考21世纪的种种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会议取得了两点共识:
一是传统中医学是整体思维的伟大成果,可以用“还原论”去补充它,没有理由用“还原论”去否定它。
二是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形成,是现代整体思维的一项最新成果,要用“整体思维”来建设它,以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5
医学图书馆在促进医学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在美国拥有高度现代化的国立医学图书馆,拥有高度完备的医学情报信息中心;拥有高素质的图书管理队伍和拥有高效率的服务体系。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在就位之初就宣布:要优先发展科技信息产业和图书馆事业,而且提出到2。。o年要向所有学校、医院、图书馆开通信息高速公路。这表明,美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与重视信息产业、重视图书馆事业建设是分不开的。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命科学将进人可以改造和创新新生命。但我国医学科研相对发达国家较滞后,重复成果现象突出。原卫生部长曾在一次全国卫生科技会上提出:“我们的成果中,百分之八十是重复别人的。”这表明我国医学信息不灵,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调。因此,在我国医学领域要想早出成果,多见效益,少走弯路,避免重复重视医学图书馆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加快医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社会财富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美国的“高速公路”,英国的“杰菲特计划”,欧共体的“计算机计划”,法国的“信息技术计划”等都说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重视信息产业发展。主席提出:“在世纪之交,全球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我们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就必须发展信息产业。”医学图书馆是医学信息的宝库,是广大医学工作者、科研人员捕捉、提练和传递高、准、新信息的中心。因此,促进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先行。
2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与新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病症的思想行为方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不能反映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正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已成为新医学模式的客观必然性。它彻底深化了生物医学研究;客观反映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新医学模式的真正内涵;全面拓宽了“病病谱”和“健康谱”的范畴;成功开辟了崭新的医学研究视野。正是新医学模式的形成,为人类倡导了一种崭新的健康观念,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全方位健康,更重要的要有心理、社会和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这就要求医学不仅在研究人类疾病的同时,还应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诸因素联系起来,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学角度去认识处理人类健康问题,将现代医学发展成为一个由生命科学、保健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医学学科群。这致使高校医学教学和科研也必然作出重大调整,以适应新升学模式的转变。而为医学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高校医学图书馆,也势必从传统的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病因、防治等文献资料采集藏储方式而转向制约和影响机体、疾病、健康、心理、环境、社会等文献资料采集藏储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医、教、研对图书情报的要求。因此,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了医学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而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又要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否则其发展将受到制约。
3医学图书馆的发展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对策
1)优化藏书内容,加强网络化建设和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是医学图书馆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①合理增加医学综合性论著和交叉性学科图书。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产生了不少综合性论著和交叉论著,如免疫学、临床药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预测科学、医用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过去这些图书,在高校医学图书馆甚微,急待充实。②科学填补医学边缘学科图书空白。如:系统分析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环境学、医学文献学、人文医学、行为学、医学法制学等。③努力加快网络化建设和医学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网络化建设的加快不仅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文献检索和科研信息,而且网络化的建设有利于各高校之间图书馆自身信息的交流,能及时准确地提供图书文献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藏书内容、藏书方法及管理手段,以全新的图书情报信息提供给读者。
2)兼顾和协调发展医学院校图书馆与教学医院图书馆能有效增强医学院校图书馆适应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活力。①行政协调。以院校图书馆为中心馆,组建教学医院图书分馆,以行政手段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宏观上调控中心馆与各分馆的藏书、建设和发展。②文献分类编目和借阅协调。为分类编目准确,以中心馆统一规范,输人计算机书目数据库、供全校读者共享检索,借阅时可分开办证,协调使用。③收藏书刊的协调。临床实用性强,近期新图书、新刊集中于教学医院分馆。将复本多,过期的,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的书刊及时调回中心馆。采集书刊时,发动教职工提供新的藏书信息,兼顾各学科,同时突出重点学科、核心刊物,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和临床需要。
3)提高读者医学文献检索能力,推进信息化进展,以迎接全新的信息环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子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取代了传统用检索工具期刊手检交流方式,对信息用户的文献检索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对计算机检索策略和技巧的运用,网络知识的掌握,数据库的获取,信息的利用,是读者捕捉医学新信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必备技能,是适应全新信息环境的前提。
医学模式的内涵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49-01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丰富完善护理理论体系,不断提高护士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是一项重要而坚巨的任务。
1 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自《南丁格尔》创立第一所护理学校后,人们就把‘担负保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而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看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_心理_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患者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患者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随着护士教育的发展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训练水平的提高,使一项被认为是一门技艺的护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工作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发展成为既有专科护理又重精神咨询、使之成为医疗系统中必不可少组成部分。
2 护理与医疗 护理与医疗,犹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推动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大量事例足以说明护理与医疗同等重要,但人们独尊医疗,忽视护理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把护理工作做为医疗工作的附属部分,结果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多数国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护理科学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中国的护理学,大都没有摆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讲的是生物医学,强调的还是生理护理的技术操作。这样的护理学显然落后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的护理学尽快发展成为一门推动医学发展的崭新科学,不仅要善于综合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必须大力吸收社会医学和护理心理学的有关内容。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必将逐步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融为一体,使护理学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
3 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是多年来渐进形成的一种全体护理人员所共有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护理文化是医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一种柔性形态出现,通过其作用创造的和谐环境,有效地实现了对内整合、凝聚员工,对外提高竞争力、增加医院知名度。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不同的时代,医院护理文化在内涵和内容上都存在差异。研究护理文化,其目的就是揭开护理文化的面纱。
4 护理心理学 护理工作与其它医疗工作一样,也是受一定的医学模式制约的。回顾中国护理科学的历史,和现代护理界的现状,可以看出,中国的护理工作基本上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规范之中,实行的是功能制护理。按人体的不同功能进行分工.这种作法确实可以节省人力,而且有益于提高某一功能护理质量。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因素和护士的心理活动。护理界所倡导的整体护理,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看到疾病,注意到功能,而且要把病人视为完整的即身心统一的活生生的人;不仅看到病人这一单一个体,还要了解与他所患疾病有关的社会联系。不难看出,这正是新的医学观点向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是护理科学的巨大发展。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责任护理应运而生,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责任制护理,就是责任护士对所护理的病人做到全面负责,即从生理、心理与社会诸方面进行全面护理。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不仅推动了而且正推动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在护理制度的变革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5 护士心态分析 护理心理学包括护士的心态,是从护士工作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在护士工作的情境这个特定的工作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此所指的“个体”,即护士的服务病人,包括护士与病人两个方面。就是说,护士的心态:既要在护理情境下“精心观察病人的”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又要随时调整“护士”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二者不可偏废。
我认为:护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医院既然强调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但在教学与实践中,护士主体的心理构成,角色的自我体认,护士的责任主体等等问题。首先是护士个体的心态问题。医院护理部也要随时掌握“护士的个体心态”,这也是医院的护理文化。随时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做到及时帮助调整完善,这有助于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平和心态、护理质量。各个层次年龄的护士,心态是不同的。
5.1 对于刚刚毕业走进医院的年轻护士,她们有朝气,但临床经验毕竟不足,需要历练,这就要(根据个人的工作业绩)给与她们出去进修的机会。让她们知道:护理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要求高水准的护士。
5.2 对于三十岁左右的护士,需要了解她们的孩子入托、入学,是否有困难?这就要给与有限的帮助。让他们摆脱后顾之忧,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她们也会体会到了护理部这个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