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70-01
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自然天气条件固然是农业生产影响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农业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随着植物保护工作有力开展,农业害虫防治方法很多,如人工或物理机械防治、害虫监测预警技术、生态调控技术、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1]等。近年来不断出现防治害虫的新技术[2],如高效生物农药、信息激素和性激素诱剂、杀虫灯和转杀虫基因植物技术等,对传统的化学防治构成了较大的冲击,如采用广谱性农药大面积连续喷洒,不仅没有杀死害虫,还引起抗药性。因此,必须从生态和环境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和安排。防治农业害虫是一个生态学的问题,它的目的不是全部灭绝害虫,而是把害虫控制在一定数量的范围内,使其不致于造成危害。害虫的消长与很多因素有关,人为地改变或利用这些因素,使其不利于害虫的发生。
1 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传统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天敌动物,现代生物防治的含义有了较大的扩展[3],还包括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和寄主抗性等方面。
2 生物防治的特点
生物防治有很多优越性,如多具有预防作用,有的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对植物及其他天敌无不良影响,不干扰其他防治措施。由于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保持害虫与天敌的相对平衡,减少害虫的大量发生,因此是贯彻以防为主的必要措施。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能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并通过传播和繁殖,扩大受益面积。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一种天敌能够防治的病虫害的种类一般不多、防治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控制效果出现较迟等。因此,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结合进行。
3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综合防治是多种防治方法的综合,主要是控制害虫数量,使其不能造成危害,即使受到了损失,也在经济允许范围内。在防治前需要确定一个防治指标,当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4],才综合考虑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先进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天敌因素的作用和如何利用天敌,从而用来控制害虫的数量,是综合防治首先考虑的问题。
4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4.1 以虫治虫
利用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有螳螂、澳洲瓢虫、草蛉等,生产上我国曾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效果显著。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组织为食,致其死亡。它们大多属于膜翅目、双翅目类昆虫,如被广泛利用的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它们寄生在蝶蛾等类幼虫体内或蛹内,致其死亡。
4.2 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的寄生或产生的毒素防治害虫。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能引起昆虫发病甚至死亡,常见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虫生真菌(如绿僵菌、白僵菌等)、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病毒(如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等)。目前,国内研究开发应用并形成商品化产品的微生物杀虫剂主要有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等种类。其中真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绿僵菌和拟青霉等,我国很多地方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绿僵菌用于防治金龟子等地下害虫以及杨树等林木上的天牛,效果也不错。细菌杀虫剂Bt对鳞翅目幼虫如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和小菜蛾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有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它们可使某些植物害虫(如茶蚕、小茶蛾等)在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对害虫的猖獗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4.3 以菌治病
利用微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害。如用野杆菌放射菌株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工程防治成功事例,利用某些芽孢杆菌防治炭疽病、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
4.4 利用各种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寄生性和捕食性的昆虫天敌外,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还有其他动物,主要是捕食性节肢动物和食虫的脊椎动物[5]。鸟类天敌有啄木鸟、灰喜雀、山雀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除了捕食性天敌的螳螂、瓢虫外,还有螨类和蜘蛛,此外还有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害虫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4.5 其他方法
除此之外,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虽然可能起不到杀害的作用,但是可以达到控制害虫大发生(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70页)
的目的。如利用害虫利用体液、性激素等分泌物或排泄物,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进而对异性害虫进行扑杀,另一方面干扰雄性和雌性正常,使害虫数量下降;还可利用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年的有害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接触害虫的表皮,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正常蜕皮,最终死亡。
5 参考文献
[1] 吴孔明,陆宴辉,王振营.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前沿,2009,46(6):831-834.
[2] 邱式邦,杨杯文.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J].植物保护,2007,33(5):1-3.
[3] 沈智蓉,浦冠勤.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的作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7(5):29-30.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介绍了森林病虫害的概念,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方式进行对比,说明选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优点,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有机桃园;应用
中图分类号:TM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86-01
前言
通常情况下,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种植以及管理人员通常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在当前我国的有机桃园种植行业中为了有效治理桃树病虫害现象,进一步提升桃果质量,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也是必然发展趋势。我们日常所说的生物防治技术,则主要是指依照种族之间的竞争、寄生以及捕食等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种群去压制另外一种种群的生物除虫技术,与其他的物理、化学治虫方法相比,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有效促进桃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于桃果品质的更高要求。从另一角度上说,当前我国桃树害虫日益严重,因此,在桃园病虫害管理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仅是桃果种植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有机桃园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物防治概念简述
按照生物防治的应用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及以菌治虫三大类型,从一定程度上说,在有机果园的病虫害管理工作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事实上就是利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繁殖、活动进行抑制,从而有效降低果园中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对于生物防治技术而言,它不似农药化学防治会对果树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不似物理除虫防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采用该方法时,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多,而针对有可能发展成害虫的昆虫,相关种植人员以及桃园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生物进行控制。除此之外,果园生草、套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以及增加植物类型等措施进行有机果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
2.有机桃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
2.1 适当应用性激素
性激素在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作用主要体现在诱杀或干扰有害成虫的与生长繁殖。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研制出近70种的昆虫性激素,且均可投入到实际的果园生产管理工作中,在多种果园病虫害问题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针对是果树桃小、桃蛀螟等病虫害现象,性激素的投放使用给予桃园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性激素进行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时其首要关键为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测,具体来说,桃树种植人员应在某种害虫大量出现或发生之前,例如在害虫越东或者第一代生长期间在桃园中布置诱杀装置。
2.2 利用常见植物源药剂
通俗来说,利用常见的植物源药剂主要就是指利用杀虫剂,其中,杀虫剂主要是来提取于植物本身所含有杀虫物质的成分,经过分离、加工等诸多工序而制成相应的剂型,且作为农药商品进行销售、使用,特别是在有机果园中能够起到显著的病虫害作用。在实际的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植物药源的主要作用方式包括如下5种:①麻痹病虫、害虫的神经与肌肉。②破坏病虫、害虫的生理生化状态。破坏昆虫的中肠肠壁细胞,导致虫体麻痹,有效影响昆虫雌虫的卵巢发育。③通过破坏昆虫口器的化学感受器,从而干扰病虫、害虫的取食行为。④产生一定光活化毒素,吸收光能,直接与脱氧核糖核酸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而对病虫害虫产生毒杀作用⑤应用植物源药剂可以扰乱昆虫内分泌激素的的平衡,有效促进保幼激素的大量释放,从而影响昆虫卵的成熟,从昆虫本身使其绝育。
2.3 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在桃园管理自己生物防治工作中,利用白僵菌防治蟒蟾、利用BT制剂杀灭多种翅目害虫等措施均属于利用微生物的防治手段。此外,种植人员还可以利用害虫机体内本身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外激素或者多种的腺体激素,将其随着液体药剂共同喷洒到桃树上,从而起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害虫繁殖率的灭虫作用。具体来说,利用病原微生物极其代谢产物的方法大致如下:将害虫进行捣碎,此后加入适量的水对其进行过滤并获得成虫体液。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可以将1g的虫体液加至50kg的水中进行稀释,利用稀释液进行桃树的喷肥。总而言之,从生物有机体中所提取、获得的生物试剂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替代化学农药实现防虫病害的目的,而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分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工作,也必然是生态学技术、新型农药开发等诸多方向的发展新趋势。
2.4 保护并利用天敌
从一定程度上说,保护并利用天敌属于桃园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内容,桃园常见牙虫、潜叶蛾以及卷叶蛾等常见害虫都有大量的天敌存在,此时,适当减少化学农药的投放使用可以有效现果园里的自我控制。一般情况下,桃园种植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可采取相关的人工干预措施利用天敌,其一,通过引进或移植的形式培育外地天敌,此时,所要引进的天敌应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与适应力,驯化可能性大,且是寡食性或单食性。其二,采用相应的人工培育方法在室内进行天敌的饲养繁殖,在害虫还未大量发生之前就对所培养的天敌进行田间投放。就目前而言,成功培育并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天敌主要包括:赤眼蜂、捕食瞒、食蚜蝇、周氏啮小蜂等,上述物种对桃树蚜虫、对翅目害虫以及螨类虫害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数百种天敌引种获得成功。在下文中,笔者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昆虫。周氏啮小蜂:白蛾属于当前我国北方果树的常见虫害,而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该种昆虫可在蛾蛹中产卵进行后代的繁殖抚育,在有效控制白蛾发展当年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瓢虫:瓢虫属于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害虫天敌,例如澳洲瓢虫能够在1年的时间内快速繁殖8-9代,且瓢虫主要产卵于介壳虫的虫体或卵袋上,在瓢虫的整个幼虫期中,瓢虫能捕食1,2龄介壳虫126头,而在其整个成虫期所食用介壳虫卵与成虫高达200只。而种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七星瓢虫在幼虫期能够捕食4龄桃蚜124只,3龄61只,2龄38只,1龄桃蚜11只;当七星瓢虫长成成虫后,则能够以每天100只左右的捕食量杀灭蚜虫。蛙螂:该种昆虫属于陆栖捕食性昆虫,其习性较为凶猛,并以肉食著称,故可视为昆虫纲的猛虎。同时,蛙螂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之间也常常会发生互相残杀的情况,引进桃园后也,相关管理人员则可以利用这一生物特性有效实现自我控制。除此之外,资源性昆虫、壁蜂、熊蜂以及蜜蜂等昆虫虽然并不属于某种虫害的天敌,但在实际的有机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则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即在释放这类昆虫以大程度提升桃园坐果率的同时减轻病虫害的危害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有机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桃树种植人员与相关管理人员可采取多种防治技术有效杀灭桃园病虫、害虫,在提升果树生长质量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彩琴.浅谈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16(03):104-105+107.
[2] 段磊.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机果园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9):118-119.
[3] 周国,任勇攀,赵京岚,等.三种生物制剂在有机蔬菜菜青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6(20):117-121.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5
1 引言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改变以及林木生长环境的恶化。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林木虫害发生的规律以及频率等都较上个世纪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客观上,随着外来的虫害不断入侵,对我国的林木的产业价值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也对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综合谈谈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以为相关的林业工作者提供一点建议。
2 林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相关理念
“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是近几年来林木产业提出的一个新型的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绿色产业的产品追求热度不断上升。其主要内涵是通过物种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调节林区内虫害的规模,将林区内的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同时提高森林抗灾、防灾的能力。
3 林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意义所在
从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本质上来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其能够加速自然的稳定状态,同时维护林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其能够在不断发展之中达到动态的平衡。其次,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所贯彻的一些绿色理念也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而且在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的使用之下,其所产出的产品的极高的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在林户以及消费者之中都收到了很大程度的追捧。
4 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几个要点
4.1 育苗
育苗工作对于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来说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从受虫害的难易程度上来说,树木在幼苗阶段是最容易被虫害所侵蚀的。因此在育苗阶段,要格外注意对于育苗阶段的虫害防治。首先,要合理地分配营养元素的施加,以此促进树苗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做好树苗的卫生管理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并且将其扼杀在幼时,注意对土壤的消毒工作。
4.2 造林
造林的注意要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要对于当地的土壤、气候以及水文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树种,这样的科学做法能够很好地规避造林的盲目性,有利于减小盲目造林的经济损失;第二,在大量的实践中证明一片树林只有一类树种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中海,而且这样的树林对于自然灾害以及虫害的抵御能力明显不如混交林。因此,在现代的造林过程中,通常在一片林区内都种植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树种,这样不仅使得林区对于自然灾害和虫害的抵御能力大幅度增强,将害虫的规模始终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还促进了林区内的生态多样化,对林区类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最后,造林应该选择对虫害有较强抗击能力的品种。我国的树木种类繁多,其对于虫害的抗击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针对林区内多发的虫害来选择树苗的品种才是最佳的选择。
4.3 林间管理
林间管理,通俗地讲是通过人为地干预来控制苗木的生长环境,使得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虫害侵染的可能性。具体的措施为:首先在树苗种下去之前就进行一系列的林地整翻工作,这样的工作能够将土地里的大部分害虫翻出、杀死,从源头上减少了虫害发生、侵害的可能;其次,在施肥期间,要注意对树根周围的杂草的清理,因为一些害虫通常就隐藏在杂草之间,经常性的清理杂草可以有效地减少虫害的发生;接着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其进行枝条修建工作,也有利于减少虫害的发生。
4.4 林区检疫
一些林区在扩大规模以及生态多样性的同时会积极引入外地的树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外地树种的检疫工作就成了减少林区虫害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加强林区的检疫工作,这不仅是维护林区的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林木经济价值,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大浪潮之下,市场上对于林木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林区检疫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4.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来随着相关理论技术不断成熟的一种新型的理论,通俗地讲,是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克制的原理来达到消灭害虫的方法。
生物防治有一定的优缺点。一方面,人类对于生物防治的反映较小,而且其对于林区的副作用也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另一方面,由于生物防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而且其生效速度慢、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等原因,目前生物防治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从意义上来讲,生物防治不是仅仅相关理论上的突破,其对于现代林业的发展以及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于人以及林区的副作用,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同时对于大面积、虫害猖獗的地区特别适用,其对于虫害的空置时间较长,从林区的发展时间来计算,基本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状态。
5 总结
我国的林业规模巨大,其发展潜力也是无可估量的。笔者认为,在全国的林区内推行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一方面,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可以帮助林区生产出更多的有高度经济价值以及建设价值的产品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同时政府加强引导,双管齐下。对于“绿色社会”的相关建设就显得比较容易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对于经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都是相当大的。
参考文献
[1]朴春寿,赵建卓,李少华,高炳君,李长亮,付万坤,张威,郭坤. 林木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 吉林林业科技,2012,06:50-52.
生物防治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防治药械因素
1.1防治机械、药剂过于农业化,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一方面,现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药械过于依赖于农业平原施药机械,无法在林区大面积推广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体积大、质量大,不适宜在坡度大、杂灌多、海拔相对高度较大、交通不便的森林中使用;而药剂主要制约因素则表现为对森林生态危害性大的化学药剂种类、数量过多,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的生物、仿生、物理药剂种类和数量太少,不能适应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防治机械种类、药剂理化性质、森林环境和施药操作人员之间也体现出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现象。如粉剂型化学药剂具有通过风送方式,能很方便地使之与高大乔木的树叶、枝条接触,具有单位时间施放面积大、防虫效果好的优点。但是,施药人员要背负近20kg的重量(喷粉机重量加上药的重量)在布满杂灌的森林中爬山越岭进行施放。这就产生了3个问题:一是粉剂型化学药剂的颗粒非常细微,施放后随风在空气中飘散,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有可能被施放人员吸入口鼻中,造成中毒;二是化学药剂大多残留期长,剧毒,在杀死林业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的昆虫和其他生物,对森林生态中的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破坏。三是由于杂草灌木的阻碍和负重过大,造成单位时间施放面积缩小,充分显示出四者之间的不相适宜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原因。主要是因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一直以来是借用农业药械的成果,而农业药械研制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放在平坦的农田田间作业的特点上,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林间作业的特点。而林业系统并没有组建药械研究团队,即使近年来有部分林业科研院所已经开始了林业药械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一种机械或一种药剂进行研制,没有将林间作业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的特性,森林生态、林间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等各个因子综合考量而进行系统研制,仍然是单一的各自为战的研制格局。这就从客观上直接造成了药剂、施药机械、施药人员和森林生态环境四者不相适宜的制约局面。
2、技术因素
2.1检疫检验设备、工具书过于单一,检验速度较慢。制约检疫检验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检疫检验设备和工具书种类少。基层检疫机构的检验设备除了生物显微镜就是放大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快速检验和定性分析的需要。而林业有害生物工具书的问题则表现为以文字形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的较多,以直观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实物标本和彩色照片等实物直观信息进行描述的十分稀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的实物直观信息储存量少。
2.2原因。产生检疫检验工具种类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定性分析都是沿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其外部结构和形态进行肉眼判定的方法,而对林业有害生物内部结构(比如遗传基因等)的定性研究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因此,很难推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3、法规因素
3.1防治检疫法规中部分条款表述过于简单、含糊,导致依法行政处罚时法律条款适用困难。基层林业检疫机构在进行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执法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规条款很难适用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法规条款的表述过于简单、含糊,难于操作。如《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第30条第5项中对“疫情扩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没有进行详细的表述。假设1车松材线虫病染疫松木从疫情发生的甲县运到了乙县,这一违法行为中是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直接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还是应将“带疫植物运出县境,并引起再次感染和疫情发生”才可定性为“引起疫情扩散”,对其如何界定就存在争议。又如《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规定“木材或其产品的检疫费按其货值的2‰标准收取”,假定一批带有木材包装材料的电缆从甲地运抵乙地后,经检查,包装材料没有进行检疫,也没有检疫证书,按规定应补收检疫费,是按电缆的总价值的2‰收取补检费,还是仅按包装材料价值的2‰收取,办法中没有明确。诸如此类的现象也存在于《森林病虫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收费办法》的有关条款中,使县级森防站在执法过程对违法事实定性可能不准确,引起不必要的行政复议或投诉,从而打击工作人员的执法积极性,这种现象直接制约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检疫的依法行政处罚的力度。
3.2原因。主要是由于法规没有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形势适时地进行修改或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参照标准与依据。
二、对策
1、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一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测报制度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改善测报、监测点的基础条件,建立以先进的监测测报技术为依托,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基础,以区县监测点为辅助的测报网络体系,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进行监测和短、中、长期预报。二是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三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岗位培训。通过对各级测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体系的整体管理和科技水平,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病虫情预报。
2、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一是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