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事中师“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多年,但看了近期《中国电化教育》及相关电教书籍对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相关论述后,却被有关三个概念关系的论述搞昏了头脑:李康在他的《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一文中认为[1],教育技术是最大的概念,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是它的下位概念,而现代教育技术又是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另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一书将电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概括为[2]: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作者强调: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而李龙在他的《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文[3],又提出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虽然有不同之处,但完全兼容,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不再是两样皮的观点。另有《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一文[4],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电化教育今天已演变为教育技术”。上述三个概念到底应怎样定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二、观点产生分歧的原因

笔者认为,之所以产生上述两种分歧观点,关键在于对三个概念的定位。第一种观点,把电化教育看成教育技术的下位概念,是把教育技术定位在美国AECT1994定义上,而把电化教育定位在必须采用现代教育媒体才算电化教育这个基本条件上。认为教育技术探讨的是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而电化教育探讨的只是与电教资源交织在一起的教学资源的各种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尽管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最优化,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同。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电化教育的下位概念,是因为狭义地定义了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为现代教育媒体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而把常规电教媒体排除在外;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资源主要指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相联系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只是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第二种观点,把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定位为同一概念,一是因为把系统的教育技术概念,人为地分为实践和理论实践研究两个领域,从而狭义地定义了教育技术概念(1998定义);二是把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进行扩大。

三、对三个概念的定位及相互关系的看法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随着美国教育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现在应该说统一在了AECT1994定义上,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符合我国国情,应该按照我国国情重新定义,从而得出1998新定义。笔者不敢苟同,但赞成梅家驹在他的《教育技术的定位与错位》(《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教育技术的定位在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对有关促进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几个环节。对技术方面的术语表述不应该强调国情的差别,重在对本质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概念应该统一在AECT1994定义上。

2.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当今在对定义的论述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将其论述为: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求实现教育最优化,叫电化教育。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二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三是必须有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四是电化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3.现代教育技术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2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一份电子商品的计划书,此后便被广泛运用于大众社会和学术界,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新媒体概念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在生活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研究者们对于新媒体的概念众说纷纭,其中以技术角度解读的新媒体概念和以文化角度解读的新媒体概念比较有代表性。基于各种说法,可以认为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有限或无线网络作为载体进行数字信息的传播与流通,向广大用户提供新型的交流方式和信息服务,不断渗入大众的生活。新媒体通常集信息制造、信息传播和接受融为一体,使得两者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构成完整的新媒体。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方便快捷地得到最新消息,解决了传统思想教育中信息传播量小、传播速度慢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在网络媒体库中,我们通过浏览各种网页不仅可以学习国内外经典论著和先进的教育成果,还可以随时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掌握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新闻。

(二)新媒体环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为灌输式教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灌输式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为枯燥、呆板,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具有的“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特点,教育者随时随地都能将教育内容传播给大学生,在这种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跟老师交流与互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的教学缺陷,有助于大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的使用率普遍较高,大部分学生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最新消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媒体的两面性。新媒体技术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和手段,但同时不乏一些反社会言论、消极观念、腐朽的思想和文化的大肆传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成熟,这些新的言论和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诸多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新的难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失衡和行为异化

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都已跻身于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行列中,其生活、学习、娱乐和交往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新媒体。然而长期使用新媒体会使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性,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沉溺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便捷和愉悦中,甚至产生网瘾。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

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大学生和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更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水平要求,因此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成为高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确保有章可循,并制定新媒体技术的相关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二)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资源平台

1.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首先,我们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校园网和主题网站为传播平台,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先进文化,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贴近生活的渗透式教育。其次,可以在门户网站中不断渗透思想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网络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和歌曲等放入网站,使思想教育变得具体化和个性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电子图书、多媒体、交互性、媒体融合

书籍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书籍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与材料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数字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和作用下,使书籍从静态印刷品转为对于动态、互动的多元化媒介的设计。电子图书在继承传统书籍功能的同时摆脱了材料的约束,内容形态不断创新,以纸质书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世界的关注,影响力不断提升。

1、电子图书概述

电子图书(也称E-book),是英文Electronic Book的缩写,它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以数字编码形式经过加工编辑,存贮于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通过计算机、掌上电脑(PDA)、WAP手机或电纸书等终端阅读器进行阅读,并能以某种形式加以复制发行的数字化图书。

2、电子图书的发展沿革

2.1概念的缘起

电子图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科幻小说中,作家在作品中构思了一种具有数字存储和电子显示功能的书籍,其中的构想也首次将书籍容量和电子显示器作为电子图书概念的基本要素提了出来,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图书概念。

2.2电子图书的诞生——古登堡工程

电子图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古登堡工程(Project Gutenberg),该工程肇始于1971年,由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Michael Hart发起,基于互联网由志愿者参与,致力于将提供版权过期的书籍数字化和归档,供人们自由使用,并鼓励创作和发行电子书的协作计划。

古登堡计划首先将图书通过扫描数字化,再由软件文本化,然后文本交由两个不同的志愿者校对两次,电子图书的格式是纯文本文件,但也包括其他格式,如HTML,EPUB,PDF,Plucker等。可以在电脑屏幕上阅读,但没有任何多媒体效果,并没有将数字化优势发挥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虽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图书,仅仅作为纸质书籍的电子版本而存在,但从电子图书产生、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这种最原始的电子版本作为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一个过渡时期的一种形式是必要的,虽然阅读体验效果差,但这种格式文件体积小,在当时网速缓慢的条件下,无疑可以节省读者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2.3感官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

2005年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的出现成为电子出版行业的一个分水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媒体得以加入其中,使电子图书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以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电子图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电子图书的形式日益丰富。

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E-magazine)简称电子杂志,又称多媒体互动杂志、网络杂志等,通常指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依托,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数字化杂志。“电子杂志”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指的是第三代电子杂志——互动性、个性化、多媒体和利用P2P平台发送是第三代电子杂志的四大特征。电子杂志集文字、图片、Flas、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使之在表象形式是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局限,为读者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体验。当读者浏览音乐杂志时,文章中介绍的歌曲只需点击便可试听;阅读影评时,电影的视频片花马上可以播放;在有些电子杂志的页面上还设有投票按钮,读者可以随时参与互动得到结果,并通过微博或博客与他人分享;一些电子杂志还在页面中加入了评论的窗口,读者可以在里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电子杂志的出现,将刚刚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一下子又推进了“感官时代”。

2.3、从“新”走向“主” ——移动终端阅读

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拥有了小巧的体积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使电子图书拥有了与纸质图书一样方携的手持式终端。另一方面,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经历了GSM、GPRS走到3G时代,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使我们进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

手机作为当今普及化程度最高的信息终端设备使得“手机阅读”成为电子图书出版产业新的增长极,手机阅读的人数、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手机出版产值已达到349.8亿元的规模,占整个数字出版总产值的33.26%,成为数字出版的第一大门类。目前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均建立手机移动阅读基地,我国半数以上的报刊都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报数量超过1560种。这些努力都极大地推动和培养了手机阅读消费市场。终端载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数字图书的大规模推广与普及提供了保障,电子图书逐渐由“新”媒体发展为主流媒体。

3、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

3.1统一电子书格式标准

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各大电子图书提供商都开发了各自技术标准的电子图书,导致目前多达数十种格式的电子图书同时存在。这种乱象带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读者阅读不同格式的电子图书需要下载安装不同的阅读软件或是购买专用阅读器才能阅读,不利于电子图书资源的共享,限制了电子图书内容的使用和传播,增加了电子图书的制作成本,也影响了电子图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统一的电子图书格式标准一直以来成为业界的诉求。

3.2“书网合一”——全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

“全媒体”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普及,经历“多媒体”、“跨媒体”逐步演变而成,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随着媒介融合的由浅入深,电子图书与互联网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呈现出“书网合一”的发展趋势。电子图书可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围绕某信息主题,把极度分散、前后依存、高度相关的信息碎片迅速、及时的整合成完整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聚合。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4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思维是以形象化为主,而数学概念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巧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1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源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妙用现代教育技术静中求动,对比出概念的异同

数学概念是静止的,抽象的,很多概念有相近之处,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掌握得不好,学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教师可设计能动能静的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则不能延伸的演示,这样,学生将易混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媒体形象静中求动的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3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抓概念的关键词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概念只要教师利用媒体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就会让学生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如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如何理解“线段首尾相接”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第一条线段的尾与第二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二条线段的尾与第三条线段的首相接,第四条线段的尾与第一条线段的首相接,由此得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这一概念,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4 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4.1 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4.2 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4.3 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

5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5

《通信原理》课程知识范围广泛,涵盖大量的通信技术概念及原理,每节课授课内容信息量较大。采用传统的课堂板书形式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书写文字及公式推导,还需要绘制图表及框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无疑消耗了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影响教学效率。为此,课堂授课环节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前可以参考课程教材辅助所自带的多媒体参考课件,同时结合自身授课内容及进度精心准备并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冗余。特别针对一些繁杂的概念性的解析,课件中主要显示其必要的提纲性文字,再结合口述、举例等方法予以解析;此外,针对理论公式的详细推导、系统框图等,也可以减少中间推导的冗余过程,而在重要的推导环节增加必要和详细的说明,以帮助学生的深入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大节约文字书写及图表绘制的时间,极大的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且可以选择性的增补教学大纲外的必要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抽象性的文字叙述可以辅以教学录像、网络图片或flas等,使其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多元化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过程不仅可以动静快慢结合、图文声像并茂,且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简单化和形象化,既提高了学生对通信系统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又起到了活跃课程气氛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2.中英文结合双语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英语,与国际化接轨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通信类专业已引入了包括Wiley、WorldScience等出版社国外系列经典教材,包括A.Goldsmith等编著的《WirelessCommunication》、J.G.Proakis等编著的《Principle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上述教材已先后为国内多所985重点大学通信、电子类的本科生教学所采用并日益普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的电信科学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华为、中兴等国内通信设备提供商在通信行业的标准化协议制定、基站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及终端服务等领域已逐步取代了索尼-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传统科技巨头,其关键技术的科技含量无论在亚洲抑或欧美市场都极具竞争力。与国际接轨,意味着无论在民企、私企、国企或是外资企业,通信业务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标准化协议及基本原理、样机使用、维护等说明均采取英文版本。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专业英文功底,甚至将很难适应于学生日后毕业进入企业所面对的技术工作需求。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快的适应、学习并掌握通信行业的英文资料学习、查阅等需求,在课程的授课环节中,采取了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能让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进度,在课程实践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在课程的教学及课件制作过程中,适量引入一些知识、概念的专业英文名称及系统流程概念的中英文对照,例如,正交频分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OFDM)、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大规模天线(LargeScaleAntenna)[2]等技术概念的中英文解析,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或电子图书馆等方式进一步查阅相关技术的特点及扩展知识。在熟悉相关技术专业名词及概念后,在逐步过渡到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应的专业英文技能。从期末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大多数学生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模式中,不仅学习到了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能较好的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

3.新技术专题报告,填补教科书空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新原理发展迅速,每年在IEEE数据库中针对无线通信领域的理论创新科技论文多达数以万计。针对通信领域技术标准化协议的日新月异,《通信原理》本科教材的知识内容略显陈旧,例如,即便国内不少高校均使用的新版教材《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第六版)中,仍未涉及到当前国内外业已广泛商用化的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原理。为了填补教科书新知识新技术的空白,同时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领域最新前沿技术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专题技术报告的形式,结合授课教师的科研领域,为学生详细讲解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当前通信行业尖端高新技术的求知欲。例如,笔者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协议与构建等领域,邀请了中山大学—思科中国(Cisco)网络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为学生举办了一次专题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围绕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等技术原理,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为学生做了多角度的讲解。讲座结束前,专家与学生分享了上述通信网络技术热点问题及相应的文献查阅方法,帮助有兴趣继续深造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反馈,大多数学生在专题讲座后加深了对通信行业前沿技术的了解,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这一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广泛好评。

4.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范文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2 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解《极限的概念》这一节内容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通过整理资料,提出与极限有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我的动画课件,学生归纳出了极限的概念,同时揭示了极限的概念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通过网络查询并收集有关极限的资料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式的学习环境,视眼开阔,多彩多姿,浩瀚无穷。

3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上,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4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