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09-02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渠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的品牌营销也面临着更全新的宣传渠道,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交流平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新媒体的媒体特点,在品牌营销中加入创意元素,更好的完成品牌营销。
1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播形式的互动性。在传统的媒体模式中,电视、报纸等手段都只是单项传播,而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手段让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信息深度交流;其二,便捷性特点。新媒体工具手机电脑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在信息传播接收上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传播速度快;其三,功能多样。新媒体的网络、卫星、云端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新媒体具有的功能更为多样,这体现在技术层面和实用功能上;其四,内容丰富。新媒体信息存储量大,传播的内容更丰富,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信息形式多样,人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非常全面的信息;其五,广泛化影响。新媒体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在社会的信息影响力十分巨大,信息分享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极大的缩短。
2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的特征
1)“非广告”营销。传统的广告模式中,具有中介性,无交互、口碑、体验,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弊端,而在新媒体背景下,其营销效果属于“非广告”营销。在互联网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营销的思维模式也发生改变,营销市场及目标客户群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及战略制定时优先考虑的内容,以此才能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去中介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工具可以实现品牌强化,打破了以往中介化的约束。例如,一个较为典型的出版行业,通过新媒体工具的利用,改变了书的存在形式,减少了大量的成本投入,去除了中介,实现电子阅读及电子支付,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提高用户体验,给企业品牌效益带来了巨大提升。
3)碎片化及小众化。在当前的网络消费环境中,想拥有五分之四以上用户的网络应用是很难存在的(除短信、上网等),网络应用消费人群的小众化是当前主要趋势。针对这一基本现状,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网民基数,即使小众或碎片化,但仍具有极强的发展机会与潜力,因此企业需有针对性的完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企业效益。
3新媒体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1)微电影营销传播策略。微电影的特点在于感染力强,很容易能够带动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微电影广告,例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广告,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充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故事和故事之间不仅保持独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甚至很多观众还会特意到网上搜索全篇进行观看,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话题,这就是微电影所具备的营销效果。因此利用微电影来进行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极大的优势,将电影的剧情与企业的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将企业的文化宣传、呈现了出来,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人们能够通过转发、评论作出回应,企业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人们的喜好以及电影所带来的效果,通过及时调整广告方案来更好的进行品牌宣传。微电影广告的传播类型有很多,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评论,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并且还能对传播效果进行检测,使品牌的营销具有更显著的针对性。
2)手机移动营销传播策略。通过相关的调查我们能够看出,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的百分点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通过手机进行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有约70%的网民都是利用手机进行上网,手机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上网终端。手机营销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性非常强,并且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因此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极大的增强人民对品牌的回忆度,目前很多国际的大公司都已经采用手机移动的品牌营销策略,例如肯德基、沃尔沃等,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微信这一手机通信平台,其中二维码的扫描不仅降低了推广的成本,而且更加灵活、智能,并且还能够通过官方认证来更大程度的提高可信度,目前利用手机移动进行推广已经受到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总而言之,利用手机移动来进行品牌的营销是非常便捷的,势必是当前最大的传播趋势之一。
3)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关系链,即通过用户的信任来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发挥出来,品牌要考虑现有的社交媒体关系链,将品牌注入到关系链中的某一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一方面信息的传播速度会增强,而且营销的传播动力也大幅度提高,例如微博的转发、网络媒体的报道等,都是品牌营销的不错选择,其所带来的营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2013年小米通过腾讯QQ空间进行首发,由于腾讯是当前最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多为青少年,与小米的用户高度吻合,小米通过与腾讯的合作高效的完成了品牌的营销,这就是小米品牌在营销方面的新的尝试,具有非常显著的营销传播效果。
4新媒体背景下的品牌营销的注意事项
1)跨界营销问题。现如今各项技术手段的创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工具的类型也逐渐丰富,要想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更好的开展品牌营销就必须重视跨界营销手段,通过行业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品牌更具张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创新实现了双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品牌营销的差异化问题。相关统计研究显示,我国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网民间的活动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网民的搜索行为中,一线城市的网民在生活类信息、购物信息、出行信息等内容的搜索上,比例相对较高,而二三线城市倾向于线下购买,一线城市通过搜索进行线上购买的比例较高。这要求品牌营销需具有差异化策略。
3)品牌营销的分类问题。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而不同的生活态度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购物习惯,在进行网购时,不同年龄段的购物者看重不同的因素。例如,“60后”人群在决策购物时更侧重网站品牌;“70后”人群着重考虑性价比因素,“80后”人群看重网站知名度等因素,90后则偏向用户评价。针对这种用户差异,品牌营销时需分群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充分考虑到用户特征。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运用新媒体能够使人们更了解企业的品牌,获得更大更多的关注。因此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挖掘品牌的内涵,使之更加多维化、立体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红莲,赖新芳.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传播策略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6).
[2]王佳炜,李亦宁.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社群营销的核心逻辑[J].当代传播,2014(5).
[3]舒咏平,肖雅娟.超越营销的品牌营销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主的抉择[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5(3).
[4]梅轶竹.新媒体时代视频网站的品牌建构与营销策略[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2
关键词: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新媒体 平台架构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芦山地区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芦山县电台被迫中断播出。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支持下,中央电台搭建的“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以下简称“芦山应急电台”)4月22日在芦山县开播。芦山应急电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合开办,面向芦山当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定向播出。这是中央电台国家应急广播在抗灾现场开办定向应急电台的首次尝试。该台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以新闻播报、专家访谈、记者连线、灾害互助热线等形式,针对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等群体,进行定制化、点对点、全方位的实用信息实时播报,播出后迅速成为当地政府的“大喇叭”和百姓的“求助台”,显现出应急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作用。
在芦山应急电台开播过程中,中央电台积极聚合、运用全媒体资源,通过网络、社区、自媒体等多种手段,采用图文、音视频报道、网络音频直播、社区及自媒体网友互动等模式,多点传播芦山应急电台开播及信息传输全过程,及时传递灾区内外互动信息,引发网友强烈关注。开播仅三天,百度搜索相关消息即达28万条,新浪、腾讯相关微博互动2万余条。全媒体传播效果在国家应急广播首次尝试中得以凸显,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新媒体运作模式及传播方式的思考。
一、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及定位
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应围绕应急广播构建,延伸应急广播传播链条,在扩大应急广播传播迅速、覆盖广泛、接收便利等方面优势的同时,弥补广播稍纵即逝、线性传播等不足,承担起信息“中转站”功能,为应急信息二次传播提供渠道,在更大层面上改善信息不对称、舆情负面化走向等问题。除信息传播功能外,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属性还应包含应急社区平台的架构,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体现公众与政府部门互动的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凸显“大家帮助大家”的网络核心特征,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害预防的交互性平台及全媒体化呈现。
综合而言,一方面,新媒体要依托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既实现覆盖广泛又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对象,提供传输快捷、送达准确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整合现有网络社区资源,形成全新的权威和人人互助相结合的网上应急社区,实现应局部之需、解个体之难、答疑解惑、提供救助;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增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能力。其定位是“应急广播天然延伸、多元信息整合、多种媒体手段有效呈现、应急社区平台全面架构”。
二、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运作模式
国家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充分衔接、全面互动,既要充分满足突发应急事件的需要,也要能够满足日常应急服务的要求。
日常应急服务功能应更多地体现为整合信源,从传输、汇集、整理、存储、等多个环节入手,确保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个终端权威信息。根据不同应急种类,收集整理相关政策、法规、案例,形成相应数据库,加强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教育、从业人员培训、相关理论研究及探索。建立网络应急互动社区,将个体或局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新媒体广而告之,将获得的能够提供帮助的信息及时公布,钩织互助网络,形成各地应急部门与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达到应急指挥、组织、服务的效果。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运作模式则转变为准确认定突发事件性质,快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接信源网络,从人员组织分工、信息审核、页面呈现形式等方面采取必要应急措施,确保应急信息传输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搭建应急社区系统,构架多部门联动、用户与社区交流等平台,形成多部门(包括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水、电、气、人防、交通、工业生产等)协同联动;实现用户与社区之间交流方式的灵活、多样,帮助用户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体现应急服务、信息交流、公益互助等网络功能。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需求,其作用逐渐日常化,成为公众生活中的陪伴工具。新媒体发展应秉持这一理念,实现常规流程与超常规流程、常态工作与非常态工作相结合,具备在平时信息中捕捉应急信息、分析舆情、为“应大急”做准备的能力。
三、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呈现内容
按照新媒体内容及职能划分,笔者认为,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呈现内容应包含十八部分。
1.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事业单位、协会团体、驻地记者站、军队武警记者站、其他媒体对自然灾害、社会热点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信息的传输、汇集、整理、存储、,成为国家各部委、各地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和网民沟通的桥梁。应急信息及指令包括台风、防汛、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物灾害等突发性事件。逐渐建立各地信息报送员或通讯员制度,信息内容须包含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救援进展等核心信息要素。
2.各地应急事件预警。密切注意各类预警信息和气象、水文、地震等部门对当地灾害情况的预报,接收各地应急办传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应急信息;收到灾害预报时,及时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快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应急类知识普及和公共安全应对方案。多媒体、多终端向公众普及应急类知识。应急预案启动前,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准确认定突发事件性质,公布事件等级,采取必要应急措施,控制网络舆情,防止事态扩大。
4.公益服务类信息及整合。运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公益慈善类、应急服务性的信息内容,例如在线求助、应急手册、应急热线等,形成网络应急信息服务平台。
5.专家权威及释疑类信息呈现。建立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分类专家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心理干预类、综合管理类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对相关领域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或理论造诣,在对应急广播新媒体运作过程存在问题进行理论指导的同时,可以在专业领域向公众适时解疑释惑。
6.不同应急种类的交互类模拟现场体验。针对各地发生的应急类事件,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Flas等方式,进行应急现场模拟双向互动体验,更直观、真切地为网民演示各种应急措施,用更加轻松的方式提醒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序应对。
7.应急类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对目前我国各部委、各地方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应急政策法规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系统化的政策法规素材库,供公众随时浏览、查阅。
8.应急类预案、案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各类应急预案、案例的收集、整理及,形成应急类预案、案例素材库,提醒公众正确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相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也具有较强的实际借鉴意义。
9.应急类机构及部门的收集及整合。建立国家各部委、各地应急办等相关部门信息库,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应急服务项目、紧急联系人电话等相关信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快速通道。
10.建立网络应急互动社区。建设一个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和体现公众、政府部门互动的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凸显“大家帮助大家”的网络核心特征,帮助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作出正确反应,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害预防的交互性平台及全媒体化呈现。
11.博客、论坛产品的呈现。在常规信息、服务网民之外,博客、论坛是网民经常使用和发声的平台,在对博客、论坛加强舆论调控的同时,要把对应急事件稳妥处理的情况及时传递给网民。
12.手机客户端及PDA移动客户端产品的应用。目前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是新媒体输出的重要出口,充分发挥多种渠道优势,多渠道、最大化地传送应急信息、应急服务。
13.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产品的应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产业正在兴起,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应抓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遵循市场要求,快速推进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IPTV内容服务、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等业务的发展。根据用户需求,逐步尝试在应急信息传送领域开拓业务。
14.应急类信息舆情研判、受众分析。对突发性事件信息进行抽取,据此进行风险分析,把分析结果直观展现在决策者面前作为预测预警或事件处置的依据,逐步实现各类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监测与风险分析结果的汇集。通过供给管理者一个管理用户的平台,可以查看用户实名信息、所处位置、状态信息等。管理员通过后台对系统会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量化统计和情报分析,建立规范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对会员用户在所有协作应用系统中的操作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的信息对会员的行为进行分析,更加深入地挖掘用户的潜在想法,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使新媒体更具有竞争力。
15.国家应急广播理论研究及探索。积极开展应急广播与新媒体发展研究探索,分析如何运用“平战结合”模式,平时抓相关部门有效衔接、公共突发事件监测、应急预案制订、应急政策法规与案例库建设、应急专家库建设、应急演练、应急教育、防范减灾;突发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应急反应,采取必要应急措施。
16.应急培训机构及培训计划。运用新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在积累应急广播专家库、案例库、政策法规库等过程中,加强比较研究,召开学术研讨会,针对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心理干预类、综合管理类等不同类别事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面向广大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17.应急志愿者招募及互动平台。以现有全国高校广播节目联盟等为基础,运用强大的网络号召力,建立应急志愿者库,长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宣传公益互助,弘扬社会正气,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传递爱和真情。
18.各类应急产品的设计、制作、包装及推广。针对应急事件、应急服务、应急预案等不同类型信息,从用户角度出发,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多样化线上线下产品,带来全新全媒体视听体验,并向多个终端加强推广,提升多媒介传播效果。
四、国家应急广播新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国家应急广播属性及特征,笔者认为,国家应急广播的新媒体内容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呈现。
1.图片。建立应急事件图片库。图片库本着稳定、方便、快捷等原则,集中解决多种环境下的传输问题,确保异地上传、下载、应急事件组图,并能轻松高效地编辑、整合、搜索、共享应急图片资源。利用现有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事业单位、协会团体、驻地记者站、军队武警记者站、其他媒体等资源积累并图片新闻、信息、资料,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图片社(公司)及通讯社的合作,以图片资源购买、互换等模式,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将应急图片信息传递给网民。
2.文字。文字内容应与国家应急广播整体体系规划多触角紧密配合,发挥新媒体独家快速报道与追踪报道优势,加强对国家应急广播的文字实时呈现,特别是在“战时”,要把应急广播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二次加工,转化为文字信息,快速实现网络碎片化传播。此外,做好应急事件报道,要提前策划准备,制作出精品专题,发挥权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3.音频。充分挖掘国家应急广播核心资源优势,将音频按主题进行剪辑、处理,配合文字、图片等多种网络呈现形式,加强对现有品牌栏目音频资源的集纳,并在多种移动终端呈现,供下载、点听,实现音频素材的重复性收听利用。
4.视频。国家应急广播应与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事业单位、协会团体等相关部门及电视媒体合作,建立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视频资料库,以交流互动为突出特点。平时以科教、应急节目为主要类型;战时启动独家视频制作机制,加强各方权威信息视频播报呈现,并配合应急事件话题,有针对性采访相关专家,解疑释惑、引导舆论,更好满足网民需求。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3
一、浅析新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群体的需求,人们已经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完整的信息。在如今社会中的信息传播,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其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新媒体也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使人们可以在百忙之中进行娱乐、交流,且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目前手机是新媒体时代中获取信息最便捷及有效的途径。目前网络信息在不断的创新也发展,人们所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及多样,且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新媒体具有多种优势,其一,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较快,其中的蕴含大量的信息,内容也较为丰富,可以为受众提供多种选择性,为受众群体带来不同的趣味性及新鲜感;其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多样,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手机软件(微信、微博、贴吧、微博等等),这些软件上面每天都会不定时推送信息,改变了传统人们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三,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功能,在推送的新闻信息中,受众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将观看新闻之后的感受通过留言的方式分享给众人,实现了新闻与受众群体的互动及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
二、新闻传播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特点
1、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新闻传播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传统的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及广播等进行传播,由于报纸、电视、广播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信息的时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就使得人们当天所接收到的讯息而是前一天或者更早一天的发生的时间,还有一些人们当时所接收到的信息已经经过处理或者事件已经有了进展。总而言之,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所传播的信息与人们接收信息存在一定的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就可以通过各种电子设备及网络设备接收新闻信息,这就使得人们所接受的是实时信息,有效的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2、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是单方面传播的,新闻与受众是没有互动的,受众只是新闻的接受者,并不能与新闻信息进行评价或者发表自身的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增强了自身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下方会有一个留言模块,可以使受众对新闻进行点评、发表自身的看法及意见,还可以使受众与受众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也可以使受众与新闻撰稿人相互交流沟通。新媒体增强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也进一步的促进了社会正确价值观及正能量的传播,使我国社会向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
3、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媒体化
传统的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信息文字、相关图片、及音频,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也朝着全媒体化的方向发展,主要是讲新闻的信息文字、图片及音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群体,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也吸引了社会人们的眼球,使新闻可以在社会中广泛流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流行的电脑、手机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也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新型媒介与传统媒介有效结合,不仅使受众的阅读方式及接收途径变得多样化,还使人们的阅读渠道及接收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宽阔。
4、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一定规律的频次,受众也就无法随时随地的了解新社会信息。但是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具有全时性这一特点新闻传播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新闻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新闻讯息,也就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时间慢、时间长等缺点。
三、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1、将新闻传播途径与自媒体两者相结合
使新闻传播途径传播与自媒体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增强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与互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闻传播可以将自媒体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其中,比如可以创建一系列的大众点评、网友留言、大众新闻等一系列的自媒体模块,使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言及新闻讯息。此模块还应该有专业的新闻编辑人员对其负责管理,对大众群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核实,将没有价值且空洞的新闻摒弃,留下一些价值意义较高的新闻,使其上传到自媒体模块中。所以负责此模块的新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及职业素养,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讯息平台。对于有价值其具有真实性新闻讯息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人民可以对身边具有价值的新闻进行报道,开辟新闻传播的全新途径。
2、报道有深意的新闻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的新闻内容还有一定的同质化特点。为了能够充分吸引人们的眼球,使新闻能够影响受众群体,有部分新闻编辑就采用一系列的不正当手段刻意将新闻内容夸大,使得新闻内容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性,阻碍了新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代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就要以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及深入性为主,为受众群体及社会报道具有正能量的真实新闻。新闻记者在对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了解新闻内容的发展过程,以便能够从新闻中挖掘出使人们能够深思的内容。
3、新闻传播应该与受众阅读习惯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每天的新闻量也越来越多,这就为受众群体的阅读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人们在众多新闻中寻找有意义的新闻也变得越来越难。这也使得受众不能够阅读的所有新闻,在此基础上新闻就要在受众阅读习惯基础上进行传播,在传播新闻的时候,要对新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受众群体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新闻;另外还要使新闻内容简洁,使受众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找到新闻的重点内容;最后要在新闻的最后插入此新闻的相关内容链接,这就使受众阅读起来更加方便。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4
一、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的挑战
(一)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渠道的挑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出现和繁荣给传统形式的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快速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方式有了新的选择,新闻传播不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体, 新媒体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以有效传播途径, 人们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现在,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客户端在受众群体中的普及, 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二)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技术挑战
传统电视节目在信息流向是具备单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受众群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具有被动性和消极性特点。单项性和强制性表现为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电视占有主导地位,电视新闻制作者能够不受影响地决定电视新闻的内容、播出形式、新闻表现方式。在原有媒体格局中,电视是新闻传播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体和中介,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媒体是唯一的能够以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成为多种人群选择接受信息的方式之一。不过, 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媒体也具有此种方式,而且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电视媒体的这种优势逐渐消失。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 例如,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 使之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而且新媒体传送的新闻还有极强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电子邮件、微信等等方式接受新闻并对新闻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极大提高了受众全体参与新闻传播的兴趣,促进了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
(三)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挑战
较比新媒体传播对象特定化、传播时间方便性、传播内容可选择性,电视媒体传播方式受到电视媒体传播形式限制造成电视新闻只能在确定的时间、面向普通大众、按照编排内容向社会受众群体传送新闻信息。新媒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根据人们需要和喜欢,有目的地向特定受众群体传播新闻信息。新媒体还有智能分析功能,根据浏览习惯进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总结普通大众的新闻关注点同时也能关注每个受众个体的新闻获取习惯,从而实现新闻传播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和个体新闻需求。
二、电视新闻的应对措施
虽然电视新闻传播渠道受到新媒体的侵蚀,但是电视新闻仍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无法比拟的优势,电视新闻应当充分挖掘电视新闻独有的地位和深刻发掘特有优势,提高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传播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独创性,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
(一)电视新闻的重点不在渠道而在内容
在传播渠道和方式上电视新闻具有天然的劣势,但是电视新闻具有新媒体无法达到的实力优势。电视新闻发掘能力、制作能力和后期跟踪能力远远胜于新媒体。电视新闻具备比较完善的采、编、播人员, 新闻内容的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内容的严肃性。电视新闻传播媒体, 要保持和加大自己的这一优势, 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 要严把新闻采、编、播各关, 保证播出新闻的质量。与此同时,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 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通过技术和表现方式多样化,提高受众群体的体验质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
电视加大同网络媒体的互动合作,通过进行推广电视新闻能够带来电视新闻关注度上升。电视新闻与网络媒体互动传播新闻,形成电视新闻与新媒体良性互动发展。把电视新闻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站,将新闻放在网络上, 弥补了电视新闻统一性不足, 满足了不同受众在时间上不同的需求。
电视媒体通过搭建网站方式延长新闻传播链条,提高受众群体黏度,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知晓电视新闻播出时间,在网上观看电视节目,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电视新闻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介绍电视新闻选题过程、制作过程和后续报道,并且邀请资深人士而是对电视播出的新闻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分析, 让人们对电视新闻有更详细的理解。同时, 也会对社会中发生的最新实事动态进行报道, 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关注。
(三)发挥优势,拓展电视新闻存在空间
新媒体虽然是发展方向,但是新媒体覆盖面远远低于电视媒体,在对网络技术接受能力较弱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的和弱势群体中新媒体覆盖程度并不高。电视在中国家庭中普及率超过95%,而且受到新媒体传输效率限制和收拾习惯影响,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媒体关注重大新闻。新媒体缺乏对新闻进行甄别和判断的专业能力,给受众群体呈现的是杂乱无章的、缺乏价值判断和理性分析的杂乱信息。电视新闻严肃性和权威性保证电视能够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进行基本价值判断,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能够为受众群体提供有效、真实的新闻信息,从而能够满足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
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传播媒介和新媒体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面临挑战更蕴藏着重大机遇。电视新闻人要深刻认识新媒体,结合电视新闻固有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积极开创电视新闻发展新局面。
参考资料:
[1]祁林著.电视文化的观念[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单波, 王冰. 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03) .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5
关键词 媒体融合;科技传播;影响;拓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30-02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媒介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与融合。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媒介融合真正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并逐渐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题和信息传播(包括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介融合不仅对传媒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问题、变化与要求,将在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拓展科技传播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探讨。
1 媒体融合:多种媒体在新技术环境下结合与共存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数字技术等多种现代化传播技术也快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运用。这些新的传播技术使当前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成本大大降低,传播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尤其是网络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符号整合在了一起。网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新型的传播平台。
在当前科技条件下,我们通常所指的媒体终端主要包括手机、台式电脑、移动电脑、数字电视、楼宇视屏、户外电子广告屏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以前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整合,产生了一些融合性的传媒手段,主要包括网络视频、网络期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型的传播方式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广使用。以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媒体融合,除了对传统的几大媒体进行整合以外,互联网也通过对自身技术的运用,开发出了网络论坛、博客、播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型传播渠道工具,这些新型的传播渠道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以及热烈追捧。
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出形式各异的新型媒体,而且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同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都是借助数字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尤其是网络、数字传输技术等。目前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新媒体大多都是作为一种虚拟平台,为信息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中,信息的传播渠道由电信的运营商提供,而信息本身由新媒体提供。虚拟平台不只是通讯公司建立的,他们只是修通了信息高速公路,让这条高速公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是那些能够提供新闻和综合信息的媒体,尤其是跨国媒体,如雅虎(Yahoo)、新浪(Sina)等”。当前已出现一些新媒体和电信运营商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相互融合的案例,例如新浪网和中国电信的相互合作,还有中国移动持股凤凰卫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所带来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已基本成型,这将会成为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尽管不同模式的媒体融合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对其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1]。
2 媒体融合对科技传播的多方面影响
媒体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媒体传播技术以及媒体机构之间的变革,媒体融合同样不可避免地将对科技传播方式、传播效率、受众接受乃至传播内容等多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2.1 媒体融合使科技信息传播具有多媒体性和综合性
科技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性主要指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综合多种数码产品设备提供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多种媒体的融合不仅保证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使得科技工作者更加方便地针对某一传播主题,综合多种媒体传播手段进行多方面的传播。同样,受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途径获取科技信息,多方面、直观生动地了解与掌握科技信息,实现科技传播的综合效果。在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和丰富性方面,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媒体也是占有优势地位。互联网络可以无限拓宽信息存储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它拥有海量存储科技信息的功能,公众能够利用搜索引擎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复杂多样的科技信息中获取并引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将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传播,信息内容丰富而具有综合性,并便于检索和引用。这些都为科技传播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2 媒介融合提升了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加快了科技信息的更新换代速度
媒介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科技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速度。“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科技信息的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大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占有的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而且还加快了异地科技信息的交流速度,使科技工作者能够及时地更新科技信息的内容,了解科技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发表自己的相关主题的科学见解”[2]。新媒体对科技信息传播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只是针对科技传播的主体,作为传播客体,广大的受众,同样也能随时随地的接受科技信息,主观能动的去选择和接受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传播主体和客体两者传播效率同时提高,才能展示出媒体融合对科技传播效率的巨大作用。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科技的更新不再以年、月、日来作为计算单位,而是以时、分、秒来计算。因此,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效性。
2.3 媒体融合改变了受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
媒体融合改变了现代传媒信息的传播手段,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传播,缺少互动。而新旧媒体融合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模式,传播主体不再是仅仅提供少量、单一的信息,而是给受众提供一个可以选择传播内容的广阔空间,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以其技术优势对受众目标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受众提出的不同要求,改变传统媒体量化生产的模式,转为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当今的科技传播要积极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受众,影响更广大的受众人群。
3 媒体融合环境下拓展科技传播的渠道
当前科技传播的媒介技术融合趋势逐渐加强,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科技传播成为一种必然。在媒体融合的新传播环境下,想要拓展科技传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3.1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
新媒体科技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作为科技工作者,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想要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顺利地开展好科技传播,就应当摒弃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来完成传播内容的想法。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将科技传播与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信息的消费需求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科技传播开始出现娱乐化倾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科技传播理念,积极对其进行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例如探索频道Discovery就模仿体育频道“娱乐+体育”的模式,开拓“娱乐+科学”的科普影视新作品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科技传播,科学性不是唯一要素”[3]。我们只有突破原有传统传播思维的束缚,才能开创一个新的科技传播思路。
3.2 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进行传播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传播技术、工具、以及传播方式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科技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更加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更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播媒体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等。另外,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传统媒体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因此,我们在今后进行科技传播时,要善于运用新技术、采取多种媒体综合方式来收集和传播科技信息内容;要学会善于使用各种表达形式,例如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制作和传播。近期有些科研论证、演示,科普宣传就利用三维动画、3D视频技术,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视觉感,缩短了人们心理距离感,受众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
3.3 注重强化受众意识,采用生动通俗的形式传播科技信息内容
过去在科技传播时,信息的传播者较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传递的科技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往往内容晦涩,难以理解接受。在媒体融合新的传播环境下,科技传播在传播方式与内容方面应该适时而变。要对受众本位意识进行强化,坚决遵守科技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原则,确保科技传播的信息通俗易懂,便于
接受。
由于科技传播主要面对的是公众,因此,想要达到精准地传递科技信息与科技知识的效果,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以公众的偏好和接受能力作为选择科技信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标准。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主体的记者、编辑首先要尊重事实,在科技信息的编写过程中要贴近读者,写作的内容要设法让读者感兴趣,要有新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把信息传达给读者。在科技信息的创作过程中,科技传播者也应在内容表达上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从而精准地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播、阐释工作,让读者和公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信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传播方式上,除了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还应提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在使用文字、图片来传递科技信息之余,还应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技信息的传播内容,增强其生动性、形象性,从而收到较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媒体融合趋势和媒介发展新格局不断丰富和改变着科技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媒体融合有效推动了科技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和媒体间的多种融合不仅使科技传播在技术上有创新表现方式,而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科技传播在内容上也有着量和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更新科技传播观念,不断拓展科技传播渠道,综合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强化受众意识,采用生动通俗的形式传播科技信息内容。进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知识与科技素养,为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较大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立波.媒介融合建设多科技传播平[J].科技传播,2010(02):206.
新媒体传播方式范文6
1、媒介融合带给当代媒体环境的改变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2.2科学评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了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就能清晰的显现出科学地评估传播效力的趋势。如果说节目是电视新闻台的肉体,那么新闻就是它的灵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就会最大程度的提高。要使电视新闻得以高效的传播,媒体逐步走向历史的巅峰,我们就应该针对媒体的优势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要对电视新闻传播展开客观性、科学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