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专业建设;内涵;金属材料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92-03
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实体,维持这个实体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和实施教育所需要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专业的设置在我国目前基本是刚性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是专业,所以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本文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结合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了专业建设的内涵。
一、专业的内涵和建设着力点
“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这里,专业的划分依据为科学分工和生产分工,所以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除符合科学的分类外,还要符合生产实际、面向市场[3]。在高等学校,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其设置在国内基本是刚性的。从社会的需求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从传授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途径来看,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4]。
在198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5],按照学科门类对专业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就业方向、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而专业的建设是围绕专业目录的基本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及课外活动的要求。在本科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基本是按培养方案实施所规定的教学环节,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
根据专业的定义和教育部对现行专业的介绍,专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专业的设置、师资、办学条件、教学基本建设等。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专业内涵应主要集中在教学的基本建设方面,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高等学校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应该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是专业的实质[6]。据研究表明,传统的固定模式、单一的批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型人才欠缺,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科研课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多目标的、动态的以及多层次的[7]。
专业内涵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8]。专业建设要综合考虑专业发展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根据现实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更好的满足《教育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由于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4],人才培养则主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来实现。在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一个专业开设什么课程,才能达到该专业的要求,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关于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虽然在本科专业目录中[5]做了介绍,但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多样化的趋势,课程体系既有共同的规范和标准,又充分体现多样性。
根据以上要求,在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框架下,特别强调课程为实现专业目标服务,我们建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1)通识教育课程;(2)学科大类基础课程;(3)专业基础课程;(4)专业培养方向课程;(5)实践教学环节。
三、关于课堂教学
教学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创新就必须课堂创新。在课堂教学创新中,要树立由钱梦农同志于1982年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主要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实行教学互动,调动学生能动性,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关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特色
从专业内涵发展的视角来看,创新是内涵发展之源,质量是内涵发展之本,特色是内涵发展之魂。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9],提出在专业建设上鼓励特色的原则,相继在高等学校实施了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主要是依据本学校的办学定位来不断建设形成。作为一个本科专业,要体现特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根据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围绕材料学科的中心体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金属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解决材料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保证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初步提出了本专业的特色[10]:(1)金属热处理方向;(2)金属腐蚀与控制方向;(3)金属结构的失效分析方向。通过以上专业特色方向的提出,可以充分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并可有效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针对专业培养方向,我们就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进行了创新改革,设置了和金属材料工程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使得人才培养更加与企业紧密结合,以适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五、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保证人才知识储备的有效手段,也是最基本的学习。理论教学主要通过阐述、推理、演绎、归纳等方法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知识储备。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调查、实验、实训、实习的方式实行,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应完善课程内涵的建设,引入企业工程实例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在金属材料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开放实验课程,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根据个人兴趣和想法,独立设计实验内容,并独立完成实验,强化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依赖于生产部门的分工,和金属材料的工程应用密切相关。从满足社会和企业所需人才为切入点,从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深入领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工程内涵,通过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油气田腐蚀知识、管道失效及完整性等工程应用课程,更好的体现注重知行统一,更符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六、关于因材施教
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基本素质等,有针对性的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为此,可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积极创新,不断开拓探索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11]。对以专业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来体现和实施因材施教。
课程实行必修、选修制,尤其是在专业方向课程上,必修、选修制是按因材施教原则实行的选课制度,要求选修课程的学生可分属不同特色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修课程[12]。通过开放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实现个人的想法,有利学生个人的培养和发展。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由毕业设计题目的分配方式改变为学生选择教师给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以此来推进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有动力去研究探索,拓宽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和储备,为人才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逐步实现到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研究内容。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已经为达到学生自主选题做了必要的准备,如自主进行实验内容设计的开放实验,与工程结合典型零件的热处理、油气田腐蚀知识、管道失效及完整性等课程,以及科技写作。
七、结束语
专业是高等教育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实体,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保证我国人才培养的顺利发展,加强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势在必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为国家金属材料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此,加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发展,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有效促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应深入理解专业建设的内涵,理清建设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和特色,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专业的定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着眼,着重探讨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专业建设的特色,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8.
[3]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270(7):47.
[7]张岩峰,王孙禺.迎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59.
[8]张维红,蒋林.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离教研究与评估),2006,(7-8):96.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10]王荣,杨爱民,张骁勇,雒设计.关于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1):46.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已经从“知识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称之为“创新力经济”。有效利用人力与资本并鼓励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全因素生产力”。在历次科技革命的高新技术发明的前提下,信息与信息之间、经营与管理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生着交融互促的效应,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应运而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技术与理念的前提。
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工业工程将人、信息、物料、设备、过程和能源集成到产品、服务或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内,把获利性、效率、适应性、响应能力、质量同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贯穿整个寿命期做为目标。
工业工程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围绕提高作业效率为重要内容的传统工业工程阶段;与运筹学相结合进行更系统和精确设计的独立活动阶段;以系统工程为新的支柱,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系统科学体系阶段;目前可以认为是工业工程应用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在其发展和应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职能。
一、工业工程的内涵
工业工程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鉴定、预测和评价。
工业工程不仅用于生产事业,还可用于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由其广阔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它的内涵相当广泛。工业工程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研究方法多样,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工程学中的分析、规划、设计等理论,另外与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工业工程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改进,追求创新的过程。坚信“改善无止境”——“Thereisalwaysabetterway!”。工业工程强调人的因素,它将影响人的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追求人——机——环境关系的最佳、最和谐状态。工业工程是集成系统的整体优化,将系统中的各要素孤立考虑和仅仅将各要素简单相加都是不合适的,它追求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集成系统的整体效益,要产生1+1>2的效果。
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评价、完善改造以达到促进系统不断创新的目标,是工业工程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进、设施改进、系统组织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技术创新的激励与组织、新产品新技术的工作开发等。
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它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做每件事,总有一个最好的办法”。从其内涵可看出,改善是实现工业工程任务和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工业工程的永恒目标,是工业工程的灵魂,而改善的结果是创新。
工业工程是一门对以人为主体的工作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技术,其工作过程是一个集体努力和综合创造的过程。如果把它理解为管理,它需要不断探索改进管理系统与工作程序以提高效率。工业工程的基本方法,除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外,就是创造性技术。随着发明学、创造工程、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先后提出了一百多种创造技术和方法,其中1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4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5个方面(操作、运输、贮存、检验、等待)、6大提问技术(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这些都是改进与创新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由此可见,工业工程需要高度的改善改造性,改善创新是工业工程的本质功能。
三、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特点
信息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创新技术可以概括为:针对知识资源无形性,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征,并有利于实现集约发展的管理方法与技巧。它的研究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集群性。把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全方位的改善效益。
(2)虚拟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创新技术的虚拟化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
(3)融合性。创新技术应当是多元、合作与共享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享,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改善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忽布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管理运作。
(4)模糊性。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使创新的来源无处不在,没有明确的边界。
小结
工业工程是解决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各种复杂矛盾的创造性方法。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研究领域,凡是有利于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以及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方法,都被及时纳入了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范畴,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为一种社会主题。而工业工程从一诞生起就强调不断改进与创新,工业工程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实践中,永无止境地改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工业工程
1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改善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消耗,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创新。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硬件的广泛应用,如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与数据库平台,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
(2)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各种资源,实现系统功能的大幅度提升。传统的人工作业与ERP系统作业流程的差异极大,企业信息化必须抛弃在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网络整合环境下的信息流程,这就需要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
(3)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实际能力,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为一次性实施整个系统所需的时间、人力、资金、风险都是巨大的,企业很难承受,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效益,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率。
2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信息化建设整体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会逐步增加。
(2)网络建设发展迅速。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企业网络建设的积极性,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局域网和企业对外网站。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制造业也将逐渐开展网上业务和电子商务。
(3)财务管理软件认可度较高。由于财务管理软件的规范性和通用性较强,软件技术也比较成熟,企业对财务管理软件比较认同,使用率比较高。
(4)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应用较为广泛。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AD软件进行辅助设计,CAD软件本身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成本逐渐降低,而功能逐渐增强,从二维CAD、三维CAD发展到协同设计。
(5)ERP软件的应用增长速度快。ERP作为规模最大、与管理捆绑最紧密的信息系统,其实施风险也较大,有些已经实施ERP的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业务流程重组,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所以实施效果也不尽理想。
3 工业工程与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信息和能源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四个方面。工业工程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研究的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1)制造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像工时定额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ERP的企业都采用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基础工业工程可以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和及时。
(2)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进行能力平衡和优化排序、改善物料库存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4)企业实施ERP系统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而这是工业工程的内容。它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工业工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最终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戏剧性”地改善。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4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迫切希望通过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来改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1]。我国的工业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尝试应用工业工程建立自己的精益化生产模式。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比如人才问题、意识问题、方法问题等,需要学术界和企业共同去探讨。
二、工业工程应用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某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以及一部分的合资企业已经设立专门的工业工程部门,专门从事工业工程在本企业应用的研究。然而,随着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出现,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竞争加剧,使得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中的应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归纳如下:
1.人才的挑战[2]
2005年汪应洛等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在“关于现代工业工程的建议书”中指出:工业工程人才在我国十分匮乏,急需加强培养。我国自1994年起才在全国的三所高校试办工业工程,1999年国家教育部才批准成立IE工程硕士点,导致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缺口非常突出。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195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人才占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1/600,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是1/80。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只有10余年历史,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教育体制和教育手段相对落后,使得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偏低、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不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工业工程人才的短缺。
2.意识的挑战
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改善、长期积累的过程。目前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对现代企业竞争的方式还只是关注营销和人力资源,而对生产希望能有猛药,一粒定乾坤,总认为工业工程是在某些人的参与下对某一环节进行优化或某一阶段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实施。其实不然,工业工程是以现代科学的管理原理为指导、以先进的制造工程技术方法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评估、创新等手段来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效率。工业工程的精华就是“低成本,零缺陷”[3]。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全员参与、持续改善、永续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某个生产要素或某一时期的优化,而是强调系统整体优化的同时,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资源和生产环节进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以实现企业运营的低投入、高产出。工业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随着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不断变化,只是各阶段实施的方法与应用的范畴不同而已。
3.方法的挑战
现在许多工业工程推进组织,对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施就是“卖方法,卖工具”,未能积极地研究企业的文化、组织的战略,故而使工业工程在企业难以生根发芽。工业工程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工具或某种方法,它更多的是包含人的思想和企业文化因子在内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思想变革,并最终以包含科学管理理念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国外企业到我国投资建厂,真正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很少,使得工业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在中国无法得到体现或实现,后来有学者研究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4]。而后继投资中国的众多企业站稳脚跟并取得良好发展,同样得益于对本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因此,若要在中国成功实施工业工程,必须与中国独特的文化相融合,对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
4.组织的挑战
工业工程在中国企业推进和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原因是无论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操作人员,惯性式地坚持在企业已经根深蒂固了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而对企业的变革普遍存在免疫性。据了解,现有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按金字塔模式建立的,这种组织结构的不足之处就是执行效率不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机构臃肿、关系复杂、易产生官僚化,这与工业工程所要实现的精益、精简、高效的目标、要求存在很多的冲突,对工业工程在企业的生根发芽、长期发展造成障碍。同时工业工程在企业的推广过程中容易出现企业管理高层“热”而基层一线职工“冷”的现象。因此一个组织若要使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中落地生根,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作为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工业工程同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并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总结出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来。
5.工业工程本身的挑战
现代工业工程在工程经济分析、物流工程、人机工程等分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敏捷制造、精益制造、虚拟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5]等先进生产模式。然而,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生产方式被精益生产方式所取代,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逐步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方式,资金集约型向科研成果集约型转变,体力作业者向智力作业者延伸,通过准时化生产消除“七种浪费”、实现“七零”目标[6]等,现代工业工程已跳出制造业领域并迅速扩展应用到制造业以外的更广大的生产领域、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在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与调配也已经跳出现场管理的狭小范围,开始逐步渗透到企业财务、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各个子系统。因此工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应由效率向效益发展,由现场管理向管理的各个领域发展。工业工程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扩大本身内涵,创新内容和方法,以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6.服务业的挑战
当今世界,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工业工程的许多方法都是从制造业领域总结发现的,而对与制造业有许多不同的服务业来说如何应用工业工程的方法提升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效益,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用系统的观点来看,服务业作为提供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它与制造业系统的本质有相似之处,即有形产品的生产与无形服务提供都可被视为“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但又由于服务业产品本身无形性、即时性、异质性等特点,使得如何运用工业工程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好服务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7]等矛盾,已成为时代背景下工业工程在服务业领域应用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新形势下工业工程应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工业工程在我国应用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1.人才培育
人才培育是企业成功推广工业工程的关键所在。人才培育,重点应从学校抓起。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程度方面,认为目前至未来五年非常需要该专业毕业生且人力严重不足者占12%,认为需要且人力稍有不足者占65%,认为已足够者占18%,而认为不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者仅占5%。在校求学期间,应督促每位学生把握好当下机会,加强充实自己的学识,不但对传统工业技术,如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工作分析、工厂布置等要精通,而且对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如作业研究、线性规划、数理统计分析等更要努力钻研,做到专而精的程度。另外除了工业工程技术及各项工程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在一般管理横向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行销管理、研究发展管理等)和纵向管理功能技术(规划、组织、领导、控制)方面的培养力度,以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上具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
2.理念更新
近百年来工业工程一直在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早在泰勒时期,工业工程的开拓者们就始终恪守这样一条工作信条,即“对于一个人工或人参与的系统,总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试验与研究,应用人的智慧(知识、智慧、才能和技艺的总称)进行创造与改进,找到一种比现有运作方法更好、更省、更快和更简单的新方法。”现如今,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已从过去的成本同质量的竞争,转向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同上市速度,制造系统的设计、构建、运作的质量与成本保证及快速反应能力同产品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抗劣化的能力,以及以服务质量为主线的新一轮竞争。质量同成本仅仅成为参加市场竞争的“及格赛”标准,而产品开发、制造系统和服务则成为主要竞争力的因素。
3.组织变革
工业工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要在企业中实现这一核心目标,不仅仅是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更包括组织结构、工作特性、人员因素、组织间关系的适配性变革[8]。只有这样,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在企业落地生根,持久地发挥作用。组织变革过程中,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减小变革阻力,完善组织的运行模式,形成新时代背景下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建立起现代企业的文化,最终达到组织中思想、文化的彻底变革,就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有关变革的培训,使其从思想上接受变革,在行为上践行变革。在急剧变化的当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旧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瓶颈,进行组织变革是中国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5
工业工程是一门舶来的管理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科,它对由人、物料、信息、设备、能源和环境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评价,使系统得以优化和持续改善。在这个学科,很多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英语的诠释才能回归其本意。就拿“工业工程”的英文名称Industrial Engineering来说。在英语中,industrial的语义是“产业的”,不仅仅指“工业的”,但因为国内一直沿用“工业工程”这个名称,所以时常会引起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另外在这个学科中,新的工业工程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需要通过国际交流,突破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局限,为我所用。至今仍风靡世界各国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其创始人大野耐一的接班人中山清孝如此评价:“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美国的工业工程在日本企业的应用。”由此可见,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提高企业等组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现场管理水平,离不开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工业工程专业英语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这门课程: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是以英语为唯一载体,涵盖工业工程专业理论体系各种术语和专业文献研究与交流方法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业工程领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不受语言限制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交流。
2补充、整合和更新教材内容
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以及专业英语教学的性质与目的,决定了工业工程专业英语必须包括两部分课程内容:一部分是英语文体的工业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是以专业英语写作和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培养为主的授课内容。目前,中国大陆大部分院校侧重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往往只涉及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与科技论文写作,忽视了专业英语交流方面的授课内容,并且没能和工业工程理论统一起来,显得有些脱节。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还是专业英语,而不仅仅是基础英语或公共英语。所以,这两部分内容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完整、科学和实用。另外,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还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及时反映工业工程领域的新成就,有较强的拓展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二是能够正确处理专业知识和语言训练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现有的教材应进行必要的补充、整合与更新。首先,教材内容的补充主要针对的是大部分教材所缺乏的英语文体专业文献检索、翻译和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内容,以及现有教材普遍缺失的专业英语交流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弥补整个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不足。专业文献检索的内容应包括文献分类、检索工具与数据库、检索策略、检索结果评价等内容。专业文献的翻译方面,除了科技文献的语法特征外,应着重加强科技文献的翻译技术,比如从句与措辞(diction)、扩充与省略(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反向(negation)、长句分解(division)、倒置(inversion)等。在专业论文的写作方面,因为这不是本科阶段培养的重点且专业英语课属于毕业班课程,所以可结合即将开展的毕业论文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从选题(topic)、收集资料(materials)、分析资料(analyzing)、提出思想(idea)、拟定大纲(outline)、撰写初稿(draft)、修改和完成论文(revising andfinalizing)的整个过程。而英语交流方面的课程内容可以着重增补国际学术会议英语。其次是教材内容的整合。它包括如何组织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如何处理专业知识和语言训练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组织。第一个角度是基于工业工程发展过程,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为基础工业工程、现代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前沿、工业工程展望四个部分。第二个角度是基于专业体系的知识架构,将其划分为人因与效率工程、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四个方面。
目前中国大陆所采用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比较相似,只是在某些内容的取舍上略有不同。比如“系统建模与仿真(simulation)”,有的教材将其单独列为一章,有的将其压缩后放入“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或“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中,而有的教材未收录。笔者建议将现有教材的专业理论知识部分进行综合,这样就更加完备了。最后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成本理论的演化(应体现对传统成本概念的扬弃)、约束理论(theory ofconstraints)、可重组系统(reconfigurablesystems)、实验经济学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当然,还应注意及时补充国外研究成果和英语语言的地道。
3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1由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是一种填鸭式或称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环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的知识和经验,有了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了。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得出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简单生硬得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应当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形成新的知识。这个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多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而知识处理和转化的主体就是学生。笔者在工业工程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采取向学生逐段翻译专业内容的形式,而是将当堂课的内容平均分配给一部分学生完成,然后由对等的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倾听他们对专业英语和专业理论的理解,思考他们想法的由来,启发他们联想相关专业知识并尽量用英语口语表达出来,并引导他们调整和丰富自己的解读。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他们对相同的英文材料的理解和看法经常会迥异。其实,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宝贵资源。
3.2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情境(teaching scenarios)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取得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笔者在营造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情境时,抓住两个关键要素:一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这种案例可以由教师口头描述,也可以在多媒体中呈现;
工业工程的内涵范文6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
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
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