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5 -03
一、技术创新内涵界定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中。熊彼特在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这一概念,他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是生产函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创新既包括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辟新市场,也包括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和实现新的产业组织等。上世纪80年代曼斯费尔德(Mansfield)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义,他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被称为技术创新”。这一定义也为后来许多学者认可并采用。弗里曼(Freeman)对技术创新作了更全面的定义,他认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在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与理解,本文认为技术创新定义是满足企业家追求利润的目的,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动力,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产生新成果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二、循环经济分析
(一)循环经济内涵界定
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定义是在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核心为物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狭义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完全颠覆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高消耗、高排放、重污染”及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最大化。广义的循环经济在狭义循环经济基础之上又有了一个提升,关注角度与层次都有所扩大,广义的循环经济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经济领域,而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系统性、整体性的关注。其所研究的问题是着眼于整体大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配合,借助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等,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为循环经济是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范畴,它突破了经济领域,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多种要素,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等手段构建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特征分析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系统性更强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仅仅考虑经济领域,而不考虑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并有意识地将其排除在外。循环经济以整体性、系统性观点看问题,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求经济活动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消费观念更先进
传统经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不可避免导致资源过渡消耗、环境过渡污染、消费者消费无节制。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的观念,是将消费理念融合到环境保护意识当中,倡导人们在消费中,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对产品进行有限消费,即适度消费。
3.生产观念更新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生产方式、要素投入方式以及两者的结合方面有更新的要求,对于管理理念、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经济“黑色生产”“褐色生产”的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转而寻求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
“物质循环使用、能量梯级利用、环境污染减少”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其目标在资源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其使用效率的大幅提升,这要求生产单位不仅在单个生产环节上进行资源把控、技术提升,更要在整个生产链中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推进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的这些理念和发展目标被精辟地概括为“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ing)
减量化原则作为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遵循“适度消费”的指导思想,这要求生产单位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就要对资源(能源、水、土地、材料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通过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创新与提升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以资源能源的“低消耗”换取最终物质的“高产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再利用原则(Reusing)
再利用原则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强调通过技术手段的提升、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其利用效率。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实现:通过技术手段的革新提升产品的质量进而使产品多次使用,通过研究产品的功能改进实现产品的多级使用,最终实现 “一物多用”。假设产品使用寿命拉长一倍,那么相当于资源流动速度减缓一半,进而因资源消耗导致的污染物排放量就会减少一倍,最终可使经济活动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对产品资源的集约使用,将产品的利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以此来减少因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
3.再循环原则(Recycling)
再循环原则关注的是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通过对回收利用系统的升级、改进和合理使用实现“变废为宝”,即指对生产初始端、过程端、末端以及消费领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并通过回收技术达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最终再次投入生产,推动资源循环的良性运转。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可以实现资源化,资源化可分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两者区别在于回收后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后以哪种形式投入生产,生产的产品与原来产品是否一致。相同、相仿的既为原级资源化,否则为次级资源化。
三、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类发展史都与技术的革新如影随形,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前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手段的一次次提升,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也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向大自然排放的废弃物也随之增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就是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无一例外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近几年,面对日益凸显的问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引发的生态伦理观也发生了变化,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伦理”的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提升使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不可持续性发展。人类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的同时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仍需技术创新来实现。正是在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开辟了循环经济之路。因此,循环经济的诞生是人类技术创新不断进步的结果,技术创新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先导。
(二)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并非促使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环节便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可以创造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产品进而成功地占领市场,创造最终的商业价值。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亦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是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生产、市场拓展等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将科学技术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结合,使得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连接,形成促使科技进步与经济相关联,进一步升华,引发质的变化,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技术创新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技术创新必然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技术创新专家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四重效应,具体为:一是原始创新的能动效应;二是模仿创新的扩张效应;三是后续创新的持续效应;四是结构优化的集成效应。这四重效应的综合使得生产界产出新的成果,转化为了新的生产力,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四重效应不断叠加为创新产出提供源动力,并被大量引致到下一轮的生产中,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保持稳定的、持久的推力作用。
由于循环经济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简单发展,还涉及到资源、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是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简单线性发展,而是一项包含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要素非线性的发展过程,技术创新作用于此,必将产生综合性的作用机理。
传统线性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函数为:I=P×a×T1
其中,I表示传统经济对环境的综合影响;P表示本区域人口数;A表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用GDP衡量;T1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所利用的技术。而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影响函数为:I=(P×A) ÷T2
其中,I表示循环经济对环境的综合影响;T2表示循环经济背景下所需的技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对比两公式中T对I的作用函数,不难发现,在只考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时,传统经济下技术越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而循环经济背景下,技术创新成果产出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小。因为在循环经济下,通过技术创新四重效应的组合发挥,引发生产技术的改进、工艺流程的再造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途径
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生态环境改良三条途径,具体如下:
1.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产生了许多新能源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不可再生资源,大大丰富了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为人类遇到的能源危机的解决提供了途径。依靠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改造、挖掘技术潜力,是扭转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浪费严重局面的重要手段,亦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面对资源约束的情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2.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优化都与技术创新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创新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适合需要的新产品进而改变需求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间自由流动与关联、改变贸易结构来共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技术创新可改善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原有传统经济发展的颠覆性变革,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资源、环境的多重需要,强调应在保证资源储备和环境负荷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增长,这就要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要实现这一变革就必须要技术创新的为基础。通过技术的不断开发,资源消耗减量化技术、能源、产品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设计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均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依托。通过各种技术的多样化组合运用,将会对生态环境实现最大限度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武宁.山西省技术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研究[D].山西理工大学,2015.
[2]高国生.江苏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对策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8.
[3] 罗晓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中小企业调查[D].2015.
作者简介: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济特征;商业活动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hole world is discussing “the network economy”, must grasp this glossary the true connotation to be difficult, like the global economist the definition has debated unceasingly to the economic is the same. Perhaps moreover in the network economy forming process, its many characteristics had not been obtaining manifest fully. Which characteristics does the network economy have?
key word: Network economy;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 Trade activity
网络经济的四大特征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网络经济发展中,可以把握以下几个特性:
1、网络经济是一种趋势经济。这表明网络经济正在形成,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主流经济形态,但它正在迅速建造未来的经济。
2、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经济产物。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技术推动。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快速推动,技术在各个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快速扩散等因素,它是技术诱发的在人类以高度信息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出现的必然现象,但是又是所有智慧的人类所没有预测到的,无论是从古代圣哲的训导还是宗教中的天堂,抑或是空想主义者的睿智,还是当今预测学家的智慧,都不曾真正预测到网络和技术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3、网络经济不是一种行业经济。很多人将信息产业归于第四产业,但是从网络经济对人类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已经超越行业经济的概念,它不属于工业社会中的经济范畴。
4、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问世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它的交易规则、理论基础、价值规律和产品的分配特点等等对于传统的工农业时代的经济学变化很大。
网络经济的爆发性
从形成特点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爆发式经济,网络经济从问世以来的短短几年内,就充分体现了它的爆发式特点,这个特点包含六个方面:
1)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急剧扩大,也就是说终端与信息源之间单位时间的信息交换量巨大,信息量的巨增缩小了时间上的差距,使信息快速传播,“今天,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的标准光纤,一秒钟可以传输相当于超过九万卷大百科全书的信息。”
2)全球的信息急剧增加和信息流动更为丰富与频繁,全球范围也出现了爆发性的网络潮;
3)使用人数爆发式地增加,这种爆发式增加并引发极大的群体效应,世界上有约4亿人7年前从未听说互联网,到今天已经通过它来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和进行网上商业活动,不只是如此,它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
4)利用网络进行的商业活动的交易额呈现爆发式特点;
5)从事网络经济淘金的企业呈现爆发式增加,上市企业数量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程度。
6)财富的爆发式增长。从事网络的企业和个人迅速积聚起来,从股市上批量生产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
对传统经济的冲击
产生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信息快速、低廉的复制能力(copy ability),这里包括信息的可无限制复制性、技术的复制、行为的学习与模仿能力等。低成本的复制,是信息技术能力快速发展和迅速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根本因素。它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财富增长规律。同时网络上还具一个现象,就是聚集现象。这里面包括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的聚集现象,在网络生产企业中的“规模”现象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现在网络在资本、人才和信息技术上有一种吸盘动力,将这四个因素都汇聚在一起,诱发了网络企业的财富急剧扩张。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4
1.信息技术。它是新经济的技术基础。人们往往以此为依据而把新经济理解为信息经济,但这样理解新经济是片面的。以工业化早期的蒸汽机发明为例,虽然蒸汽机构成了早期工业化的技术基础,但经济史学家并未据此而把工业化定义为蒸汽机化。
2.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知识存量与流量。在新经济时代,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分配等都将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最重要的驱动要素。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新经济是一种由知识要素驱动的经济而把新经济片面定义为知识经济。
3.因特网。在新经济时代,作为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生产活动以及有形与无形交换活动的基本工具体系,因特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交换方式。但是,与信息技术及创造价值的知识一样,因特网不过只是新经济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假如我们据此而把新经济定义为网络经济同样是不科学的。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新经济作如下定义: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并通过因特网进行运作的经济。这也就是说,新经济实际上是一个由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有机组合而成的复合体,这三种要素相辅相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将无法对新经济产生的原因、运作机制与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解释。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网络外部性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一、网络外部性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外部性是“新经济”中的重要概念,是标志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其实质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
网络的外部性可以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指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产生的外部性,例如电话、电邮和网络游戏等。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产品使用数量的增加、该产品互补品数量的增加、价格降低而产生的价值,正如互联网与网站,随着网络中越来越多的内容各异的网站出现,网络群体越来越庞大,进而使得整个互联网的价值也随之上升。
网络的外部性是网络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与传统经济的外部性相比,网络外部性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1.互依性:所谓互依性是指消费者极易联结成一个联盟,因为这些消费个体间的决策是互动的。
2.用户锁定: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或软件,并且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产品的用户进一步向该特定系统投入各种补充型、耐用型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并且锁定程度与转移成本有关,即投入的越多,转移成本越大,锁定程度越大。
二、影响网络外部性大小的因素
从网络的物理特性来看,影响网络外部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部物质的流速。网络规模越大,网络中的结点越多,网络的外部性就越大;同样,其内部物质流动速度越快,网络外部性也越强。
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指出网络价值与网络大小的平方成正比,这里的网络大小是指网络结点数目的多少。即网络对每个用户的价值随网络中其他用户数目的增加而成指数增长。假如网络中用户结点数为N,则对每个用户而言,网络带给他的价值为K*(N-1)2,(K为正常数)即每增加一个用户,网络中其他已有用户获得的价值将以O(N2)这一级数的速度增长。这种网络效应的存在,不仅使网络的交互程度迅速深化,最终也使得网络外部性的增长规模呈现出指数特性。
三、网络外部性下的新需求定律和新供给定律
1.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新需求定律
由于网络性的影响,使得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呈现出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的特性。在传统经济学中, 假定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影响需求的因素不变,从而通过个人需求曲线水平方向简单叠加而得出市场需求曲线。
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品的需求价格是由网络产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而网络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的大小又取决于网络规模大小。因此,由上文提到的麦特卡夫法则可知,网络外部性是影响边际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网络产品需求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然而,就整个消费者群体而言,网络外部性由一个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使得一个消费者效用的增加抵消了另一个消费者效用的减少,最终使得整个市场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另外,又由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网络规模影响边际效用,所以随着整个市场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网络价值会不断扩大。由此可以确定网络经济中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而根据麦特卡夫法则可知网络价值上升的速率是不断变大的,得到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凹的。但是,网络产品具有特殊性,即只有当消费者数量Q达到某一临界点Q*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的扩大,因而最终得到的网络经济下的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示可以得出基于网络经济下的需求定律:当市场需求量QQ*时,需求价格随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
2.网络外部性影响下的新供给定律
网络经济中供给的产品主要有两种: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由于硬件产品的销售、供给同一般的传统产品区别不大,而软件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质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供给规律,因此这里重点针对软件产品进行讨论。
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其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型产品,因而初始的研制成本很高,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但一旦开发成功后,只要通过对第一产品的简单复制即可得到以后的一系列单位产品,因此在网络经济下它的边际成本很低,几乎为零。由于这一原因,使得价格不再是厂商考虑的主要因素,而网络规模反而更加重要。因为只要网络规模足够大,销售达到一定数量,即使价格较低,厂商也同样可以得到补偿。
由此,可以得到网络经济中的两条新供给定律:一是根据麦特卡夫法则,网络规模越大,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就越大,因此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定价;二是产品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因此产量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低,厂商便可以获得更大的降价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本富:网络的外部性――信息经济学原理之十一[J ].IT经理世界,2003(8)
[2]陈 蓉 郭晓武:网络外部性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1 (8)
传统经济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 低碳道德观念
目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逐渐从一个科学议题演变成为广泛的政治、外交、经济与社会发展议题,对人类现有的治理架构、民族观念、思维模式、安全意识、发展理念等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主要职责是评估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信息及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并制定现实的应对策略。发展低碳经济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公民需要形成新的低碳道德观念,我们要从培养公民自身的低碳道德意识着手来发展低碳经济,解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1.1 气候变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气候变化的定义共有三种:第一种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它的解释,主要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都称为气候变化。第二种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定义;“在类似时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除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造成的气候变化。”[1]这个定义就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尽管可能给全球带来诸如中高纬度地区农作物增产、木材供应增加和取暖能源减少等有利结果,但其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它带来的益处,例如: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加剧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还会使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的混乱而灭绝;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年来使海平面上升了18厘米,到2100年,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2]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从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途径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3]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以前的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特点的传统经济形态相比有着新的特征。
1.2.1 理念先进性
即低碳经济提倡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较之传统经济的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传统经济是以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只关注经济的发展却不关心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低碳经济的高效生产和节约的消费模式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其具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改变了以往重经济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传统发展模式,它不仅关心当前的发展更注重长期的发展,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1.2.2 技术创新性
即低碳经济的循环发展模式较之以往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传统经济特别是工业化时代以来,各国主要都是以GDP 的增长或减少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考虑较少。而今天提倡的低碳经济不再单纯的依靠资源的消耗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它引入了碳排放的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强调主要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来实现社会低碳化的目标,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转型。
1.3 国际性
气候变化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事关各国的利益,世界各国应该联起手来共同应对。在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只有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赢。至此各国都要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尤其是发达国家,由于其发展速度快是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人,它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率先减排,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
2、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道德规范
2.1 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民族,在我们生活的这几十年中,不管是来自家庭还是学校乃至社会对我们教育的爱国观念都是要维护国家统一,不断的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等一系列注重物质和的教育。
在低碳经济被提倡的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都应当注入新的内容。现如今,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面前,我们不再是只要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就是好技术,只要能促进国民消费的消费行为都是可行的,我们要树立新的爱国观念,只有兼顾经济和生态两方和谐发展的低碳技术才是爱国的好技术,只要合理的消费才能更好地发展国民经济。
2.2 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恶化现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对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能环保观念。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不应该仅从提倡绿色生活,培养科学的环保习惯等这些方面来做宣传更应该从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方面着手。许多老百姓并不知道环保主要是做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一直认为美化绿化就是保护环境。可是只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美化绿化环境对于保护环境也只能尽到微薄的力量。因此要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环境保护的科普知识教授给他们,这样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
2.3 公民权利意识
公民的生存权是最首要的权利,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但公民的生存权不仅仅是包括解决人们的温饱,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的问题,还应当包括人们对周围生存环境的要求。人类享有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权利,然而只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中,对国家环境权利的维护实质上就是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维护,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捍卫作为一个公民基本的环境生存的权利,提升自身的权利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观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低碳经济视域下的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3.1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 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丰富每个人的实践生活,通过开展与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相关的社会实践,寓事理于实践,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暑假可以组织夏令营这类的活动,带领大家去参观一些像燃煤电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的行业公司。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深切的体会到人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多么的庞大,致使他们从自己内心深处认识到提倡低碳生活的迫切性,从此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减少用电量。
3.2 网络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且还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是一个非常方便学习工具。自然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也要不可避免的搭上这趟网络的快车。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低碳经济道德的教育网站,在上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低碳道德有困惑的人可以提出疑问,有建议的人可以提出意见,有创新想法的人也可以写出自己的见解。
3.3 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道德与法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而法律应该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法律几乎没有,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相关的法律体系来更好地规范低碳经济发展下的公民道德。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缓解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各种影响;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法》,将低碳经济的一些规定纳入法律之中,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公民道德规范,法与道德并行,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制定.
[2] 闫可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难点突破》[J].地理教育,2010年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