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环境污染;政策体系;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079 ― 02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这个词传入中国以来,就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名词,2012年我国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后,国务院迅速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不断通过理论和实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相关对策。
一、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
区域循环经济指以区域为空间单元,形成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循环经济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循环充分利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区域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进。其中,区域没有确定的定义,就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拥有一定的地理面积、人口和产业规模,可以是一个行政区域,也可以指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等等。区域与区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要注重结合区域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其周边的环境。区域循环经济的执行主体往往以政府、企业为主。
二、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意义与现状
循环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改革,是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无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采取统一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环境状况,充分整合和利用当地资源,来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才能更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以区域为单位的区域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使我国迈入“全国循环经济”的必经阶段。
目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批准了如《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然而,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采取相关有效的对策,加速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阶段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三、当前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和重要性认识模糊
由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认识比较模糊,包括地方政府,只片面的表面的理解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只认识到它是一定区域内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没有意识到它对于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认为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有关键作用,没有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更没有去深入理解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往往缺乏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没有认识到区域循环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且,相关部门在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时往往只是单纯的将一个区域作为整体,没有从关联性上看问题,没有注重将全国各个区域看成有机的整体,没有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识与战略规划〔2〕。
(二)企业缺乏推进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由于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低、天然原材料的成本低等因素,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企业对于自然资源的滥用。反而,循环经济的高技术含量却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对于地区性的中小企业,运用可再生能源可能使他们面临亏损,陷入生存危机。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区域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现阶段,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刚刚起步,许多企业与个人不仅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和生活的理念,有的甚至还会有排斥的态度,这就需要国家强制推进。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一些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但还远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也没有针对生态循环产业的建设制定具体的行业规范和行为规范。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和相关行业规范作为行动依据,许多企业和个人即使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只会把它当成一个宏观的概念,不知道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没有掌握推进循环经济的方式方法。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忽视身边其他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忽视国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3〕。
(四)缺乏资金和技术投入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仅靠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或意愿去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政策性的大力投入和政府进行协调。虽然目前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规划,难以立项,无法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资金和技术投入的缺乏延缓了企业普及清洁生产的步伐,使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文件往往成为空文。例如,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成熟技术的支持,太阳能无法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没有持续稳定供应,未能有效保证企业生产,这严重制约了其进入能源市场。
(五)缺乏垃圾回收利用的体系
目前,我国废弃物回收没有形成一条龙的体系,从最初阶段的垃圾分类不清,到回收利用未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目前,我国垃圾回收从业者仍以个体户为主,回收市场混乱,回收和再利用的连接渠道不紧密、不专业。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四、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近些年,人力资本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问题频出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政府、企业纷纷意识到技术升级对于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政府应统筹规划,理解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以科学技术、可再生能源为依托。保证清洁生产,使生产过程清洁高效,避免对环境造成威胁。政府应积极联合区域内和区域间相关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互通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再加工、废料再利用等生产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发展生态工农业,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
同时,政府应大力发展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形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链。从生活垃圾的回收到生产垃圾的回收,都进行详细合理的规划。对于生产垃圾,各区域应设立专业回收部门,明确回收费用,统一回收。其次,各区域应依据当地垃圾回收规模,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形成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区域循环经济一体化模式。同时,政府应注重垃圾处理设备的引进和研发,加大投入,提高垃圾的利用率。
(二)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
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具有时滞性,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所以往往不被人们感受和关注。然而,等到负面影响显现之后,再想补救已为时过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首先,区域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集合民间力量,鼓励支持中介机构、学会等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 宣传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加强各地区区域循环经济“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每个人保护环境动力。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形成以区域政府为主体进行规制、区域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明确职责,清晰定位,使各方资源能够有效配合,齐头并进。
(三)加强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
在集合多方力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多维动力的同时,政府还应采取具体的宏观调控措施,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有效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政府应以“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以明晰产权的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推进有偿使用制度,使企业和个人为自身环境污染的行为付出代价。一方面,政府可以一定限度的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原材料的价格,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提高当下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成本,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升级、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去减少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对于个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收取处理费,并根据垃圾品种细分收费规则,对于某些废弃物实施有偿回收,并且将其制度化,通过制度化保证实施,有效鼓励个人主动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四)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形成示范区、示范点
在制定区域循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并结合区域自身特色,建立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既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实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政府在建设特色绿色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应通过申请立项等方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寻求各方支持,加强规划,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区域重点行业进行重点建设,加大重要领域的技术资金投入,重点突破,建设示范区、示范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同时,通过示范区、示范点的建设,形成集聚和辐射的效应,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源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循环路径的不断升级,此外还可以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循环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五、总结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发展和实践的重要方式,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本文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目前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提出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多维动力体系、加强区域区域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等相关对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1〕王乐,武春友,吴荻.区域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05).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环境咨询服务;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 N9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15-2
1 环境咨询服务概括
环境咨询服务业是智力型的服务行业,它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经验、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团体提供有关环境保护项目的咨询、研究和信息,以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在内容上涵盖几乎所有的环境影响相关领域,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理、环境培训、环境工程咨询等环境咨询类项目,且在前期设计规划、中期生产施工、后期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中均有涉及(如图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为客户提供的环境综合解决方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咨询服务从业者的行业经验。
2 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主要特点
2.1 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政府《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中首次提到“环境咨询服务”这个概念,次年的《国家保护“十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国内环保咨询服务业,培育环保技术服务市场”。此后,环境咨询服务这个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环境咨询服务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环保部于2003年、2006年和2014年先后了三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根据公报显示,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产业“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从业单位个数、年收入总额、所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表1所示)。根据2014年环保部的最新《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2011年我国环境咨询服务行业从业单位数量达到1816家,较“十一五”末期显著增长,增速达到147%;营业收入增长13倍,达256.7亿元,占当年环保产业总收入的15%,较“十一五”末期增加了8个百分点。
2.2 主要特点
环境咨询服务业是为了应对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由于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环境咨询服务业的范围也比较难以界定。因此与其他服务业相比,环境咨询服务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环境咨询服务内容比较广泛,但与其他服务业的边界较为模糊,许多服务产品相互重叠,例如环境金融、环境保险等;二是环境咨询服务需求均源自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工作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的内容,例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废物治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三是服务的权利责任关系较为复杂,主要服务的消费者(受益者)为社会公众,而服务的购买者(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并非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现阶段,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行业规模小,在环保产业中占比偏低;企业规模小,缺乏大型、综合性咨询服务企业;服务类型较少,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等。
3 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热点方向
为适应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环境咨询企业将不得不面临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的综合性大型环境咨询服务骨干企业,这类企业为大型企业或总承包公司提供整体的环境咨询服务方案,引导环境咨询服务业的发展;二是专业性中小型环境咨询服务企业,擅长于某类专业技术,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为经营企业提供环保领域的专项服务。下一阶段,环境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存在以下几个热点方向:
3.1 “环保管家”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于2016年4月15日印发《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引入了“环保管家”新概念,提出我国将推进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向园区提供监测、监理、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污染治理等一体化环保服务和解决方案。
所谓的“环保管家”指的就是一条龙的环境服务链,从前期的排污情况调查、到中期的治污方案设计,再到生产设备的选用,最后到后期的运营治污设备等全过程。排污企业不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挑选环境服务外,还可以选择由专业的服务团队针对企业特点,打造的“私人定制”服务。“环保管家”服务的推出即满足企业在环保达标的要求,又填补了企业在环保领域的不足,企业能够在经营生产活动中更多投入精力和时间,产生更大的效益。
3.2 构建环境信息品牌平台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越加重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保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服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迫切希望得更优质的环境咨询服务,却往往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环保企业和环保专业人才也在盲目地寻找客户。环保行业急需构建一批具有行业权威性的信息品牌平台,一是整合环保行业资源,搭建环境服务提供方和需要方的桥梁;二是解决环保信息不对称,提供及时环保动态、环保法规与标准政策;三是根据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一批新的环境服务项目,例如,监测家中甲醛、苯、PM2.5的含量等业务。
3.3 环保法律顾问业务
号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加大了对违法企业的惩处力度,“新环保法”的实施赋予了环境部门“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计罚”和“环保行政拘”四项环境行政执法权利。对执法者而言,各地环保部门运用法律武器依法行政能力普遍薄弱,为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环保执法部门开始聘请环境法律顾问进行咨询并定期为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授课,普及和丰富环保队伍的法律知识。对企业而言,为避免可能涉及违反环境法的经营行为,以及应对发生环境污染时的法律问题,也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法律顾问进行咨询。
3.4 开拓海外市场
我国环境咨询服务业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现阶段,国内环境咨询服务市场接近饱和,环境咨询服务急需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一些国内的传统环评公司,跟随非洲援建项目,逐渐打开非洲市场。
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下,更多的环境咨询公司可凭借轻资产、优质现金流和核心技术优势实现海外业务的扩张,积极发展外延业务,实现跨区域发展,发展成综合的跨国公司。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R].2014-4.
[2] 丁正龙.中国环境咨询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7,20(03).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对物质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使用固有资源,并使其制作为产品,对于产品废气部分,可实现再生资源利用,最终制作为再生产产品,根据这一模式不断循环。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减少产品资源的浪费,有利于使能源消耗压力适度缓解。循环经济发展属于系统化工程,在国外也有相关研究,它所遵循的理论比较复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概述
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构建是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该模型体系设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其中包括系统指标构建、预警预测模块、信号识别系统、预测模型等,其中预警指标的构建是最基础的部分,整个模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其作为基础条件。预警预测模块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对衡量系统预测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预警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判定预警程度,明确系统检测数值,并判断、比较警限值与警度值,了解期望值与预警效果间存在的差异,以偏离程度为依据预警。
要想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首先需分析其主要功能,对循环经济实际水平与发展情况进行测定,并判断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以预警情况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否则险情可能会扩大、恶化。除此之外,还需以循环经济预警系统要求与功能为依据,将经济发展情况反映出来,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
二、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的构建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废弃物,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化解。循环经济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多种功能,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对期望水平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偏离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以发展趋势为依据,做出预警判断,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分别为客观全面原则、3R原则、先行性原则。
1.警度测度模型的建立
在循环经济中,警度就是度量循环经济期望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偏离程度,国内在循环经济警度测度研究上通常词用压力指数法或主成分分析法。压力指数法在环境所承载的精力能力与资源测度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方法可以测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不过难以对相应警情进行判断,且在使用过程中主观性较强。主成分析法属于相对评价方法,该评价结构会受到样本结构与样本容量的影响,样本结构与样本容量的选择难度较大,且采用这种方法,很难将指标重叠信息消除,相关性结构会影响到评价结果。
本文以上述两种方法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向量夹角法测度循环经济期望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偏离程度,循环经济指标期望值可以被视为向量,指标实际值为另外一个向量,利用两向量夹角,将经济偏离程度反映出来,测度结果和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相关,与样本结构、样本容量无关,指标相关性不会对测度结果造成影响,且可以弥补压力指数法与主成分分析法中的不足。这种模型计算方式非常简单,无需使用计算软件。
2.测度的具体过程
(1)数据处理
以其属性划分为依据,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区间型指标、成本型指标、效益型指标。就效益型指标而言,值越大,表明效益越好,指标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初值化变换、均值化变换、归一化变换、百分比变换等。变换公式为:
(2)偏离度的计算
在偏离度的计算中,可将指标期望值序列视为向量,指标实际值视为另外一个向量,两向量夹角将其空间关系反映出来,同时也可将空间接近程度显示出来。夹角越大,表明期望值与实际发展水平偏差越大。
(3)警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警度预测模型可以将循环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来,并做出相应分析。首先需要预测经济偏离度,然后才可对警度进行分析,以警情预报为依据,做出预测。可利用GM(1,1)模型预测偏离度,便于及时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结束语
循环经济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化解。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本次研究,有利于对循环经济有进一步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整个的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吴永,党耀国,熊萍萍等.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1303-1311
[2]欧阳一力,赵玉林.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预警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4-149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语言管理;人才优化
1引言
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原则被称为“3R”原则,即资源使用的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循环经济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经济意义上的依靠资源消耗增加发展,从而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根本理念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可以被我们运用在语言管理类人才优化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的优化显得格外重要。而如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人才优化当中来,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2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交流的基本符号之一,在国际活动和贸易往来中具有重要作用。语言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在国际事务和各种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他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国际地位。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炙手可热,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增长很快,但市场上对于语言管理类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很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要求很高,不仅对英语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贸易平台操作能力等专业能力有需求,而且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其他能力要求也很高。但目前我国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语言管理类综合型人才供不应求。首先,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完善。很多院校培养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过多注重理论知识和书面知识的学习,忽略日常实践的应用,造成很多人在实际工作时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缺乏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我国目前虽然有很多语言类和管理类的院校,但其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够强大。
3循环经济视域下语言管理类人才的优化
在语言管理类人才稀缺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语言管理类人才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循环经济视域下进行管理类人才的优化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人才的优化提出合理建议。(1)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培养全面型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运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节省原材料的使用和剩余物的产生这一理念,在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要注重把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综合起来,培养全面性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主要是外贸商务交易、文秘翻译、电子商务贸易等这些企业对语言类人才的需求较高,这些工作和岗位不仅要求很强外语口语、翻译、写作能力和扎实的商务贸易知识,而且要求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电子商务知识和相应的商务管理能力。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范围较广泛,但要求人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能力普遍较高。因此,对于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还要适当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知识和国际背景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在从事相关工作时更好地发挥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工作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度责任感。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工作范围一般都是与国际交流合作有关,这就要求人才在工作中要有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精神,对于不同的国际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包容性。(2)基于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再循环”是指资源的最终去向,联系语言管理类人才的优化,我们最终培养出的都能是优秀人才,而这批优秀人才除了能在需要的场合发挥作用,他们更是成为我们优化我们下一批人才的“资源”。这些人才,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批人才的优化,充分利用管理类和语言;类人才资源。(3)对于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优化,除了注重其专业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和高效的工作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开拓精神和创业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语言管理类人才要正确认识自我,利用商务专业知识和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市场需求,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灵活运用商务英语知识。
4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对语言类和管理类人才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确实供不应求,我们应当将这方面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必须要“质”和“量”一起抓。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语言管理类人才的发展优化,提高语言管理类人才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商轮,2016,(23):188-190.
[2]文华,李钟林.关于经济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范文6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